首页 优秀范文 供配电设计论文

供配电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03 12:34:33

供配电设计论文

供配电设计论文第1篇

太阳能室外照明灯简介及其应用

建筑电气设计说明中易错问题评析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在转炉倾动控制中的应用

高速限流保护开关的原理分析及应用探讨

THB1系列小型断路器的限流设计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

北京地区太阳能照明一般要求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异步发电机型及其并网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保护链

室内LED照明概述

农村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配合与应用

有关电气设计与施工近期标准化与规范名录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电气有关部分)近期(2006~2009.4)目录汇集

安科瑞参与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表计及系统研究

Zigbee(物联网)技术在安科瑞电能管理系统中投入运行

从成都机场停电5小时事故中探讨负荷分级与安全电源供电

再度评论与分析房间空调器的外部性能——究竟为什么要用变频空调器

用电负荷分级与相应供电方案诌议

大型综合建筑群电气设计问题

煤矿瓦斯监控系统传感器硬件设计

施工现场漏电保护器使用探讨

500kV变电站纳入监控中心的改造实例

断路器脱扣回路的改进方案

浅谈有载调容变压器在农网中的应用

和编辑部商榷有关变压器中性线电流等问题

探讨电气设计规范中有关安全设施的规定(上)再论负荷分级与安全电源供电

探讨电气设计规范中有关安全设施的规定(下)安全设施的配电系统与布线系统

钢铁企业应急电源及其供电设计

医院供配电设计的探讨

中美两国医院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差异和启发

有一级负荷时的供配电系统设计的探讨

大型整流变压器的继电保护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应补充配电成套设备的选型和安装的内容

低压开关电器的新产品现状

低压配电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设计在工程实践中常遇到的问题

电涌保护器(SPD)后备保护电器选用的讨论

“一体化”杯节能减排中压终端配电解决方案论文大赛征文通知

建筑物内电涌保护器的布局与配合

论电涌保护器系统的配合原则和验证——也和叶蜚誉和陶雪梅商榷

对讨论的回应之一

电涌保护设计标准中的问题(续)

对《电涌保护设计标准中的问题(续)》一文的讨论

对讨论的回应之二

高压无功就地补偿容量的设计计算和验证分析

高压无功就地补偿装置几个问题的探讨

低压电器产品质量保证及选用

母线槽的选用

微电子工厂建筑智能化设计

石化企业的绿色照明和节能

瞬时低电压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学术交流及专委会换届会议预通知和征稿启事

电能质量与供电系统设计

建议取消规范中现行负荷分级的规定

电力系统中的暂态电能质量问题

IT系统的性能与实用的分析和讨论

应急发电机系统接地型式探讨

IT系统在应急发电机工程中的应用

供配电设计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供配电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概述

电力系统的构成主要从电力生产到真正地到每家每户,主要由发电、变电、送电、配电和用电五个大的环节组成。作为给用户分配电能的配电工程,运行可靠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用户电能质量的好坏。那么,配电工程在设计之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设计的大致环节又有哪些,本文将从这几方面讲述。首先,配电工程设计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城市配电网规划(或改造)。由供电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参加,供电部门负责,根据城市规划要求,按照每个地区的用电规模和功能,计算其负荷,进而进行配电电源的数量、容量、变电所布点、配电设备布点及选型,并编写投资概算。

(二)用户配电工程设计。当某地块基建启动时,需要设计临时用电设施,供电给该地块的工地,大厦或小区临时用电。当大厦或小区建成完工后,需要永久的供电设施,供给该大厦或小区永久用电。设计的内容包括一个大厦或小区的负荷计算,电源配置,系统接线,高低压线路的走向,设备选型,平面布置等。

另外还有建筑物以内的供电设计是由业主委托建筑设计院来做的,本文提及的配电设计不包括此类设计,本文所论述的配电工程设计是用户配电工程设计,范围是从变电站的配电间隔出线开关后到开闭所(配电室),到用户装电表的地方的所有线路设计,以及所涉及到的开闭所、配电室的设计。

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的设计阶段应该包括三个阶段: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这对于大型的配电项目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本文论述的配电工程都是一般的小区的供配电工程,因此都是直接做的施工图的设计,而省略了前面两个阶段。

二、设计技术规范

配电设计需要遵循相关的设计规范,这些规范可能是根据电气方面理论所制定的必须遵守的,有的可能是根据实际的工程方面上的需要所作的规定,有的可能是为了规范而制定的标准。总之,我们的设计应该遵循设计技术规范,这样我们的设计才能够正确。常见的配电设计的规范有: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3-92;

(3)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0-92;

(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5)并联电容器装置规范 GB50227-95;

(6)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2-92;

(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94;

(8)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5220-2005;

(9)城区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Q/WHD-J.04.0613-2004。

三、设计的基本技术指标

设计除了要遵循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技术规范之外,设计还应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配电设计的基本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条:

(一)要安全运行。配电设施一定要达到安全运行,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配电设施、设备运行中,本身极少发生绝缘击穿的接地、短路或外力破坏而导致突然停电事故;

2.运行、操作、维护、检修中,不容易发生人员误操作、误触电事故;

3.不容易发生配电设施附近的居民、行人误触电事故;

4.能抵抗常见的风、雷、雨水、寒冷、结冰,不发生事故。

(二)电能质量合格。电能质量指标包括频率偏差,电压偏差,波动和闪变,三相不平衡度,谐波等。配电设计主要计算电压偏差。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增加,由于对原有配电线路未注意适当加大,造成线路和变压器过负荷,电压偏差加大,以致造成荧光管不能启动、灯泡不亮、马达无力、对此,进行大修改造,换大导线和变压器便可以解决问题。

(三)容量充足。配电容量应满足最大负荷要求,设备不过负荷,并留有余地。

(四)供电的连续可靠性要达到要求。根据负荷的大小、设计电源的数量和网路的形式,应使用户停电次数最少,停电时间最短。

四、设计流程

以上都是一些通用的规则,但是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故设计的流程也会有不同。在武汉供电设计院,配电工程的设计是从接到任务书和用户提供的资料开始的。任务书描述了配电工程的大概的情况,包括电源点,供电形式,供电容量等内容。用户提供的负荷资料要包括详细的负荷资料,供电小区的规划平面图,开闭所、配电室的平面图等。

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负荷的计算(如果用户已经提供了详细的负荷资料,此项就不用了),并根据负荷数据进行大概的用电器设备的选型。然后计算根据所选设备组成的配电网络的短路电流的情况,并依次对对所选电器设备进行短路情况下的特性进行校验。如果可以满足要求,即可进行下一步的设计,否则再适当的调整所选设备的参数,依此继续……直到所选电气设备可以很好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行,并具有能承受一定故障的能力。

五、结束语

以上的设计都是关于电气系统,纯粹从电气方面考虑的,做完这部分设计后就需要做有关电缆的平面走向、电气的平面布置图、断面图等土建方面的设计,以便指导施工。

以上所有的设计步骤完成之后,再进行工量的统计,工程说明的编写,设备材料清单就完成了整个设计工作了。

参考文献:

[1]陈慈萱.电气工程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焦留成.实用供配电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现中国电力出版社),1994.

[4]水利水电部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9.

供配电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配电设计特殊环境接地型式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推进,园林景观建设在优化城市形象、改善居住品质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放性是各类园林景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属性,它意味着室外园林往往是一个公众聚会、休闲、活动的空间,这使得园林景观中的电气设备非常容易被人群直接或间接触碰到,因此,对于园林的配电设计,安全性就成为重中之重。然而,当前国内景观配电设计中的安全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景观专业公司通常因为缺少专业的电气设计工程师而将此部分设计工作外包给水平参差不齐的设计师完成,进而造成此部分电气设计安全隐忧很多。本文从园林景观配电的安全性出发,总结了在相关配电设计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供园林景观配电设计者参考,以保证园林景观配电系统安全、可靠的服务大众。

景观配电设计主要包括水景用电设施配电、室外灯具配电及安全接地系统几部分。

2 水景用电设施配电设计

在进行水景用电设施配电设计时,我们通常参照规范关于喷水池的设计要求进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后文简称《民规》)中12.9.4条第3款关于喷水池配电要求如下:喷水池的0、1区的供电回路的保护,可采用下列任一种方式:

1)对于允许人进入的喷水池,应采用安全特低电压供电,交流电压不应大于12V;不允许人进入的喷水池,可采用交流电压不大于50V的安全特低电压供电;

2)由隔离变压器供电;

3)由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保护的线路供电,其额定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

下面将水景用电设施主要分为水景泵和水景灯二者进行分别讨论。

2.1水景泵的供电

关于采用管道泵还是潜水泵。

对于园林景观中的水泵,为了营造喷泉、涌泉和瀑布等众多特殊视觉效果,水专业往往会选用大量大功率的水泵,这些大功率设备无法采用特低电压供电,因此市面上几乎所有此类设备均采用单相交流220V或三相交流380V电源,其中交流380V电压的水泵使用得更加广泛,对于水专业设计师而言选择面更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380V供电电压,《民规》虽然并未禁止在0、1区中使用,但《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后文简称《手册》)第十五章有关喷水池配电设计的小节中没有任何关于在水池0、1区内使用三相交流380V用电设备的内容,而只论述了在0、1区如何采用以220V电压及其他安全电压供电的用电设备。对此,笔者作如下理解:当供电电压超过220V而达到380V时,宜将用电设备安装在0、1区以外,也就是说,当必须将用电设备安装在0、1区时,则其额定电压不宜超过交流220V,这也间接决定了其功率不能过大。因此,对于水景用水泵的选择,电气设计师宜按下列原则向水专业提出建议:

1)对于小流量、小扬程的小功率水泵,可选择交流220V潜水泵,其供电回路设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2)对于大流量、大扬程的大功率水泵,不宜选择三相交流380V的潜水泵,而宜采用同样指标的管道泵。与潜水泵完全浸入水中安装相比,管道泵完全在水体外的安全环境(干燥的泵房或泵坑内)安装,并通过管道与水体相连,设备所有带电部分均与水体可靠分离。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市政景观中的大型喷泉水池,极易有人不慎误入,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对这类喷泉水池的用电设计,更应尽量弃潜水泵不用,而采用管道泵在泵房内安装的形式。

3)对于潜水泵供电回路的剩余电流保护详后文讨论。

2.2 水景灯的供电

这里主要讨论水下安装的水景灯的供电。

水底灯与水底泵相比功率要小得多,常常在50W~100W以内,对于此类小功率水底灯具,按照《民规》12.9.4条第3款执行即可满足要求。在目前设计中的具体作法是:在喷水池附近(0、1区以外)设一个小型隔离变压器,将交流220V电压转换成交流12V电压,或再增设必要的整流电路转换成直流12V电压,供灯具用电。

根据需要还可采用交流50V供较大功率的水底灯具用电,根据工程经验,交流50V电压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水底灯具照明要求。因此,一般不建议采用交直流220V电压的水底灯具,若确有必要采用时,必须以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保护该供电回路,关于其额定动作电流值设置详后文讨论。

关于水底灯具的设计,还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手册》第930页关于接线盒的应用的论述,水底灯接线时,电缆在水底不应有接头及接线盒(即使已采用了安全特低电压供电)。因此,在设计中应该注意,采用单根电缆供单只灯具用电的方式,避免一根电缆上串联多个水底灯的情况;

2)当采用安全特低电压供水底灯用电时,由于供电电压低,用电设备供电电流通常较大,如:

同样是50W的电阻性光源灯具,采用220V电压供电时,其电流值为:I = 0.23A;而采用12V电压供电时,其电流值则为:I = 4.2A;

由此造成的设备用电点的电压降也较大,当从同一降压变压器低压侧出线供多个灯具用电时,由于灯具的安装地点远近不同,会造成较远的灯具在低电压状态工作,光通量下降。对于这种情况,须通过加大远距离灯具的供电导线的截面,降低该线路的电阻来解决。

3)当采用安全特低电压供电时,降压变压器由于高压侧电压为220V,根据规范,装有此降压变压器的配电及控制箱必须安装在1区以外(即距喷水池边不小于2.0米)。

2.30、1区内供电回路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关于0、1区安装的水景灯和潜水泵,其供电回路的剩余电流保护设计通常按《民规》12.9.4条第3款的方式3)设置:由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保护的线路供电,其额定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但却违反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后文简称《剩规》)中第5.8.3条的有关规定。该条文规定:“安装在游泳池、水景喷水池、水上游乐园、浴室等特定区域的电气设备应选用额定剩余动作电流为10mA、一般型(无延时)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此条为强制性条文,在设计中必须严格执行。

但若按这一规定把0区供电回路的剩余电流保护额定动作电流设置成10mA的话,将极易造成漏电开关误动作切断电源,这主要是由于水底线路正常泄漏电流值较高,当水中敷设线路较长时,正常泄漏电流值很容易达到10mA的额定动作电流。关于单位长度的不同类型绝缘导线在水中敷设时的正常泄漏电流值,有待实验测定,但不管怎样,电气设计师在进行此类设计时仍需按照规范要求执行。与此同时,笔者也认为《剩规》在作10mA这一额定动作电流值的规定时,宜在条文解释中给出相应的依据和实验数据,便于设计和施工单位更好的执行此条文。

3 室外灯具配电及安全接地系统

《手册》在其第十五章第三节第十一小节关于“室外照明装置接地系统形式”中提到:“当采用TN系统供电时,由于所有灯具的金属外壳都是通过PE线或PEN线互相连通的,当某台灯具发生接地故障时,其故障电压可沿PE线或PEN线传至其他灯具上。在户外因无等电位联结很易导致电击事故,故不应采用TN系统而应采用TT接地系统。为此需在户外灯具处专门设置接地极引出单独的PE线接灯具的金属外壳,以避免由PE线引来别处的故障电压。”这意味着室外照明装置是没有前后贯通的PE干线的。

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后文简称《施规》)在其第21.5.3条第三款中规定“(庭院灯安装)接地线单设干线,干线沿庭院灯布置位置形成环网状,且不少于2处与接地装置引出线连接。”此条文是各地建设工程质检站在环境电气工程验收时的依据之一,不能不执行。这又意味着,沿普通室外照明装置需设置一条前后贯通且成环的PE干线。

上面两个条文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如果要求设计文件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两条规定,则室外照明灯具的接地型式仍必须为TT形式,但在各室外灯具回路须增设一根不与电源侧PE干线相连的等电位联结线(也即PE干线)。下面将对比独立的TT接地系统和TT+PE干线形式在应用于室外照明装置时发生相线对地(灯具可导电外壳)接地故障时,人体触电的接触电压。其中,采用独立TT系统时,线路无PE线,但灯具外壳就地设接地极接地;采用TT+PE干线时,每个灯具外壳在与PE线相连的同时,还通过就地设置的扁钢等接地。

TT系统接地型式是指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

详见下图及公式计算。

其中: 为PE干线与各接地点一起形成的梯形电路的等效电阻值。可通过设末端电流为1A,并用倒退法先求出端口总电压和总电流,进而求得 值,此处不赘述。

以上各式中符号含义如下:

~―― 两种情况下,单相接地故障时,人体触电时的接触电压;

―― 相电压(220V)

―― 单根导线线路交流电阻

―― 接地电阻

结合深圳部分工程实际情况,取参考值如下代入以上各式:

= 220V

= 0.46 (100米长BV-1x4mm 导线交流电阻值)

= 0.3 (深圳地区实测接地电阻值的常见值)

可求得 =0.143

进而可得出 ~ 值分别为

= 86.8 V

= 52.2V

比较上述两种接地方式下,发生相线对地(设备可导电外壳)单相接地故障时,人体接触设备外壳的接触电压,可以发现,采用TT系统+PE干线的方式比采用单独的TT系统接触电压更低,约为单独TT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情况下的60%,因而对人体更安全。

所以在环境配电设计中,若按照《手册》和《施规》要求,对于普通室外灯具采用TT接地系统加PE干线作等电位联结的方式,是更安全可靠的,当采用这种方式时,即使不做漏电保护,接触电压对人体的伤害也极小。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上述任一系统时,各照明回路前端还应设漏电保护断路器。

4 其他环境设计中常见问题

4.1 局部等电位联结

在环境配电设计中,局部等电位的联结很容易被忽视。但应该引起设计人员特别注意。喷水池、戏水池及游泳池是环境景观配电设计当中最常见的必须做局部等电位的场所。上述场所发生直接电击危险高,后果严重,如进行局部等电位联结,并对其中0区和I区的用电设备采用安全特低电压供电,可有效防止因直接电击使人身遭受伤害。

4.2 共零线问题

在环境电气配电设计中,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设计:对于同一路径的多个灯具,采用共零线的5线制供电,各灯具的相线平均的接在L1~L3相上,但零线是共用的。这种供电方式固然有其优点,如:节省电缆费用。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当发生断零故障时,同一回路的灯具会承受380V的高压,灯具会因过压瞬间烧毁。而在室外环境中,零线断路的概率又比室内供配电发生断零的概率大得多。因此,笔者认为在环境配电设计中不宜采用共用零线的供电方式对灯具组进行供电。

5结语

供配电设计论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管理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家用电器的使用方面,无论城市、农村均得到了较好的市场拓展以及应用,增加了民众对供电服务的质量需求,比如,在供电的安全性、稳定性方面,在供电量方面,在用电高峰方面等均要求电力公司能够有一个高效运行的电力系统,所以,电力配网工程就非常重要,以下就对其建设问题与管理问题展开具体说明。

1概述

近年来,我国电网改造工程初步完成,并且实现了半自动与自动化的配网工程建设,在电力传输方面、供应方面,以及稳定性和损耗方面,均有了显著改善;尤其是在所经区域方面,覆盖到了全国各个地区,使偏远地区的人民也得到了很好的实惠;根据经验分析,目前的电力配网工程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不足,需要进行改善。

2我国电力配网工程说明

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工作任务量大、周期较长、难度大、干扰因素多,所以,需要科学计算、合理规划、有效监管。从现阶段的建设来看,通过推行全生命周期工程量管理与实践工程量清单计价控制能够将管理控制细分到每个阶段,并且达到成本的合理控制是宜取的重要方法。首先,从施工特点看,需要从资源、施工难度、建设周期、运行成本、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所以,项目注重整体规划,以及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互相补充方案,最终解决此类问题。其次,对于图纸变更方面的问题重视度不足,尤其是前期图纸变更方面较为显著;因而工程项目的各阶段的平稳性明显存在波动,略倾于后期工程的管理、决算阶段;而且,在监制机制、工程量合理控制机制方面,应用不畅。第三,清单计价是为了保障工程量的控制实效,所以,需要统一计算、统一编制、统一规划化操作,包括设计阶段变电站工程量文件、配电线路工程量文件两大部分,其下内容包括封面、填表须知、编制说明、工程概况以及变电站或配电线路工程方面的工程量汇总表、计算表、征地与赔偿工程量列表等。

3问题与对策

3.1电力配网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分析

首先,早期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表明,电源规划、分布存在不合理,且影响到了供电质量、后期维修工作,而且增加了额外的运营成本,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关键是未能改善居民用电方面的主要问题,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未起到推动作用。其次,在电力网络结构设计方面,整体性差、规划性不周全、所以,线路检修、增值线路、设备调整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困难与阻碍;线路故障率较高,隔离措施跟进不足,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人为破坏等方面极易造成重大的损失,比如,高架线及线路的损毁等,往往在难度上、修理量上极大,所以,不利于我国电力配网工程建设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第三,重点是由于经济发展、用电负荷量不断进加,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设工程层出不穷,且没有明确的整体规划,所以,造成了用电区域的不平衡,供电区域的过分平均,以及电网改造后,依然存在电力供应不足等具体情况、区域范围内的断电情况等。

3.2解决对策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总结发现电力系统规划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力工程建设方面与管理方面、自动化水平中等,对于后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有所不利;因此建议从系统规划角度、现阶段管理问题、电网设备管理三大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首先,从电力系统规划的角度出发,调整好电源、电网、配网三个部分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在主网、配网方面,需要做到二者的相辅相成,在城市配网方面,应该进行电力需求方面的市场调研工作,做好数据统计与整体预估,并制定好整体上的计划部署。其次,在现阶段需要正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电网配网运行阶段的管理更应该加强;比如,进行各地区的实践调研,对电厂、发电计划、投资输出曲线,应该以事实上的需求,以及未来建设规划方面的发展需求来进行规划,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应该在应急中心的建设、管理、健全方面进一步努力,提高服务水准,尤其是在自动化的电力故障隔离方面、抢修的及时性方面进行完整的人力资源配置;对于检修方面,应该避免重复性的停电,为居民提供较好的用电保障,做好宣传工作、通知工作等,选择好检修时间,与民众共同合作,顺利完成检修任务;另外,在输电线路供电电压方面、变压器负载率方面、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投入方面,都应该做到适当调高、合理调整、增加科技含量等。第三,在电网配网设备方面的管理,应该注重日常维护与检修、与时俱进、人力管理、安全运行、设施保护等。具体来看,设备检修要根据线路实况,做到在线、带电检测等;尤其是应该注重对新型检测设备的应用,检修要全、时间规划要集中;而在日益变化的配网线路下,智能化管理已经越来越必要,所以,一方面,应该推动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另一方面,要求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整体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人的主体性因素依然比较突出,即使应用了自动化的配网系统也是如此,因此,建议在设备管理中对于涉及较广泛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通用基础手册,使工作人员能够对新型的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产生极大的认知,提升其专业化水准;若是高质量设备,则更应该加强安全性,建议对配,多故障方面的不合格设备因素进行分析,减少此类隐患,并在购进过程中,先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与样机试用,再进行大批量的购进等,把好设备的质量关;至于设施保护属于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巡检工作安排到位,实行分段、分区式的岗位负责制度,从而达到设施的日常保护,最终实现长期性的设施保护目标。

4结束语

总之,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需要保障电力供应的量与质,也就是在安全方面、供电量方面满足基本的要求,并保证其安全运行,能够及时的将故障与问题进行隔离与排除,及时恢复;通过上文分析可以了解到现阶段我国电力配网工程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方面,因此,应该引入全生命周期工程量管理、工程量清单计价控制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配网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汪德安 单位:国网安徽电力公司芜湖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明虎.电力配网存在的不足与电力配网可靠性的提升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5(6).

[2]仲震宇.简析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J].城市建筑,2015(27).

[3]郑伟军,吴国庆.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入电力配网通信技术探讨[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5(1).

[4]黎行.电力配网调度管理实践和其技术剖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6(8).

供配电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线损计算;降损措施

中图分类号:F5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计算配电网络理论电能损失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馈线数据建立的各种统计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算法;另一类是依据网络主要损耗元件的物理特征建立的各种等值模型算法。其中等值电阻法在理论上比较完善,在方法上克服了诸多方面的缺点,例如,它仅与结构参数配电变压器额定容量、分段线路电阻有关,且不用收集运行数据,计算出等值电阻数据就可以进行电能损耗计算,适合于10kV及以下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

因此,本文以等值电阻法为例,探讨配电网络电能损失的计算。为简化计算作如下假设:(1)每个负载点的功率因数cosφ相同;(2)线路总电流按每个负载点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占该线路配电变压器总容量的比例,分配到各个负载点上。这样,就能把复杂的配电线路利用线路参数计算并简化成一个等值损耗电阻。这种方法叫等值电阻法。等值电阻计算:设线路有m个负载点,把线路分成n个计算段,每段导线电阻分别为R1、R2、R3…,Run,负载电流附加电阻Ret,基本等值电阻Re,在线路结构未发生变化时,Re、Ret、Rees三个等效电阻其值不变,就可利用一些运行参数计算线路损失。

二、配电变压器电能损失计算配电变压器分为铁损(空载损耗)和铜损(负载损耗)两部分。铜损与变压器负载率的平方成正比,而铁损对某一型号变压器来说是固定的,与负载电流无关。其中铜损计算较为复杂,本文主要讨论铜损的计算方法。损耗功率:

代表日损失电量:

式中,Imax为配变的最大负荷电流(A);Ie为配变额定电流(A);If为配变的均方根电流(A);Pal为配变短路损耗 (W);设为损失因数。可见,铜损计算的关键是合理的确定损失因数F和最大负荷电流Imax。而它们如何确定应从两方面来考虑:(1)如果缺乏最大电流实测记录,则必须与高压配电线路损失电量的逐点分段计算相对应把各台配变按照它们的容量所分配到的计算用最大电流I′maxK乘上一个修正系数K′作为计算可变损失电量的最大电流。(2)应经常在日晚高峰负荷时测量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的最大负荷电流,尤其在代表日前一段时间内进行测量。由于配变最大负荷电流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取所测最大电流的平均值即可代表配变在代表日的最大电流,即为计算所需最大负荷电流。

三、无功补偿电容计算

无功补偿在供电系统中起到提高电网功率因数的作用,降低供电变压器及输送线路的损耗、提高供电效率、改善供电环境。无功补偿电容器是补偿无功功率比较传统的方法,具有结构简单、经济灵活、调节方便等优点,目前仍是无功补偿运用最多的手段之一。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方式有集中补偿、分组补偿和就地补偿。下面就以集中补偿电容器为三角形连接时为例,分析补偿电容的计算:

采用集中补偿方式时,总的补偿容量由下式决定 :

式中gave为月平均负载率 ,一般可取0.7~0.8;qc为电容器补偿率 (kvar/kW),即每千瓦有功负载需要补偿的无功功率;Pc由变配电所供电的月最大有功计算负载。

当电容器为三角形连接时:

四、降损措施

1、技术降损

(1)调整完善电网结构电网结构对线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个结构布局合理的电网,对电力企业本身来说,它能够长期以低损、高效的供电方式,实现较高的经济效果,对客户能够提供合格的电能。调整电网结构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电源应设在负荷中心,线路由电源向周围辐射;

b.缩短供电半径,避免近电远供和迂回供电,10kV线路供电半径应不大于15km;

c.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增加导线截面会降低导线电阻,减少电能损耗和线路压降。但增加导线截面会增加投资。在增加导线截面时,要综合考虑投入与降损的关系。10kV配电线路导线截面:主干线不宜小于70mm2,支干线不宜小于50mm2,分支线不宜小于35mm2;

d.选择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并合理选择容量。

(2)提高功率因数:功率因数降低会使线路的电压损失增加,结果在负载端的电压下降,有时甚至低于允许值,会严重影响电动机及其它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设法提高电力网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率因数,增加其发输电能力,减少供电线路中的有功功率和电能损耗,以达到节约电能和提高供电质量的目的。提高功率因数的途径主要有:减少电力系统中各个部分所需的无功功率,特别是减少负载的无功功率消耗;进行无功补偿。

2、管理降损

(1)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和指标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统筹协调整个电网的管理工作。对各级人员明确职责,层层落实责任,严格考核。设立线损专责人,对供电所营业区域内的配电网络和低压配电网络的线损工作负责管理和协调。线损率指标保证体系,应包括管理线损指标、综合损失指标、高低压电压合格率指标、电能表的校验轮换率指标、电能表实抄率指标、补偿电容器投运率指标、客户单位的功率因数指标等,这些指标的制订要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落实,以保总指标的实现;

(2)线损分析线损分析是通过对过去线损形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开展降损活动,实现最好的降损效果。线损分析常采用的方法有电能平衡分析、理论线损与实际线损对比分析、现实与历史同期比较分析、与平均水平比较分析等,分析应该有重点,有针对性;

(3)加强运行管理和营销管理运行管理措施包括:a.调整线路设备的功率因数,按照负载的变化及时投切补偿电容器;b.调整线路电压,使电压处在合格范围,又处在经济运行状态;c.调整变压器的负载率,使其运行在经济运行区。

结语

线损是电能在电力网输送、变压、配电等各个环节中的损耗,是电能在电力网传送、分配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线损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电阻、磁场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而线损计算分析是加强线损管理,降损节能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线损计算分析可以发现电能损失在电网中的分布规律,暴露出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从而对降损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使线损管理更加科学。

供配电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供电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41-02

“供电技术”是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等课程为基础,研究供用电领域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中国民航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机场电气专业,在本课程设立之初,针对当时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民航机场,针对当时民航机场能源部门特点和对人才需求层次不高的情况,如机场供电系统规模一般不大、负荷不高、供配电系统的例行检修与维护方面的重要、关键工作如系统运行切换、保护装置的整定等采用由上级电力部门下达指令,机场遵照执行或委托具有资质单位执行的方式,制订了本课程理论授课学时为36学时,安排2学时变电站的参观实习实践环节方案,其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机场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但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客流量的爆炸式增长,机场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供电系统的规模、负荷也随之增大,出现的问题、面临的状况较以往多且复杂,如2009年8月成都双流机场的大停电事件,其直接的诉求就是机场对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型供电技术人才迫切需求。不仅需要理论基础深厚,也需要实践操作能力、决断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才。如今本课程作为我校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机场方向模块限选课程,是民航机场动力和能源领域部门,培养供用电系统领域相关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这对本课程进一步合理规划、设置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供电技术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建设,提出一系列相应改进实施办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各个专业计划调整,要求压缩课程学时大幅减少专业总学时。对于供电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如何在有限的36学时内,比较系统完善的讲授供电系统的基本知识,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外虽然在多年的教学中,教学课件和教辅建设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如编制完善教学配套课件,与电力部门积极沟通联系,利用其设备的更新换代,将替换下的设备充实到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统一,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践环节薄弱。虽然有相关设备用于课程的实践教学,但还停留在感性和整体概况认识阶段,阻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设计规划。其次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基本上以教师课堂讲授、固定时间答疑为主,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不及时、不通畅。因此有必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的联合教学,最大限度实现学生不受限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及时互动。再者,在教学手段上,虽有PPT电子课件的辅助,但大多停留在静态的文本、图片上,有必要结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来,这样既了解了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又拓宽了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设置

民航机场作为电力用户,具有一般电力用户的普遍性,同时具有一些明显特征。如随着机场建设规模扩大、机场负荷的成倍增长,其供电系统规模也不断扩大,大型国际机场如首都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变电站的供电电压达到220KV,使得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兼顾。对于供电系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负荷计算、供电系统一、二次接线,短路计算、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保护接地与防雷,电压质量调节和电气照明等。涉及的内容多、授课的难度较大,在有限36学时的理论教学学时里,不可能做到全部、细致的讲解,必然要对上述内容进行取舍,如自学电压质量调节和电气照明的内容、简要精炼讲述系统的保护接地和防雷原理。在课堂讲授内容部分,抓住电力用户供电系统设计主线,明确各部分内容在供电系统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如负荷计算是系统设计的基础,通过它才能确定供电电压等级和系统,电气元件如变压器的容量、导线的截面、配电电器的额定参数,并确定供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短路计算、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形成一次系统主体;然后讲解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变电所自动装置分析,二次系统得以成形,至此供电系统有了一个整体的雏形。这样,内容压缩了,主线清晰了,看似繁杂的内容,生动地联系了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从授课的效果、学生的反应来看,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同时在授课中,注意补充机场供配电系统的常见设计方案、设计要求,典型子设备系统如机场助航灯光供电系统的设计方式,柴油发电机组设置和切换要求,了解行业特色和知识的应用。[1-3]

2.课程实践环节的规划

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方面,原安排有变配电所的参观实习环节,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表明,这仅仅停留在供电系统总体概况的认识上,虽然密切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但却不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民航机场的一线部门,不仅仅需要理论基础深厚、善于综合分析的设计人员,更需要能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强的、能拼会做的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因此对这两种诉求,分别通过增加课内实验环节、课程设计环节来满足。课内实验环节,增加6个学时的实验,内容涵盖功率因数补偿、一次系统倒闸操作和保护的整定计算内容,既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又可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课程设计环节从设计用户供配电系统出发,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讨论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内容与要求、设计步骤与实施,锻炼系统设计、供配电系统方案优劣比较分析、计算和设备选型、资料的查找与运用等能力,通过一周时间的设计,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形成参观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三层次的实践环节体系结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增的这些环节,符合实践课时要求,不影响专业总体计划与学时方面的限制。

3.基于组态仿真教学手段设计

通常的教学,均以课堂教授为主,板书并结合PPT的方式,既节约了不必要的板书时间、又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这也是大多数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对于本课程,涉及到大量公式推导和计算的环节,适用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给学生以充分的进入和思考课程内容时间,在涉及到大量系统工作原理图的讲解和分析时,如在讲授供电系统一次、二次接线原理时,如总降压变电所的电气主接线、电气测量仪表与绝缘监视装置、断路器操作与控制回路、线路和变压器保护原理时,涉及大量的接线原理图表,采用PPT能较好地替代黑板绘图问题,但大多停留在静态图片上。当供电系统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时,系统的接线方式、开关电气设备的触点工作状态、电气参数等均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在PPT上很难动态地、逼真地、直观地体现出来。采用组态仿真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组态王软件,开发变电站模拟运行仿真软件,通过调用系统元件库中元件,设计开发出相应供配电一、二次接线系统画面,通过编程设计或给定画面元件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画面按键、输入框等元件输入系统运行参数或工作指令,通过颜色指示、输出元件等可逼真直观地反映系统的工作过程和运行状况,变静态图片为动态模拟演示,可增强对理论知识分析的理解和掌握,是对现有教学授课手段的补充与完善。[4]

4.构建网络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基本上以教师课堂讲授、固定时间、地点答疑为主要方式。存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不及时、不通畅的状况。因此,利用校内BBs网络平台资源,开发设计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最大限度实现学生不受限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网络课堂上,将包括教学大纲、任课说明书、教案、电子课件、教材、参考文献、习题和解答相关等资源全部上网。同时设立在线答疑与讨论环节,可以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与束缚,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这种近似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达到师生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快速理解和吸收。

三、结语

针对供电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和现状,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发模拟仿真教学手段,合理设计实践环节递进层次与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较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建明,同向前.供电技术[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唐志平.供配电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供配电设计论文第8篇

Abstract: As rapid increase of investment in distribution network,the investment effec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ut post-evaluation method of investment effect ofinvestmentis not mature yet. So this paperestablishes a post-evaluation method of investment effect ofinvestment, which is scientific and feasible.so this method possesse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practical work of post-evaluation of investment effect ofinvestment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

关键词: 配电网;后评价;投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distribution network;post-evaluation;investment effect;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324-02

0 引言

根据国家电监会2013年1月30日《2012年供电监管报告》,首次对主要供电企业电网投资情况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主要地方供电企业分别从2011年、2009年和2008年开始,配电网建设投资额超过输电网投资。近年来,配电网投资总体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供电企业配电网、输电网投入比值逐年增大。根据中电联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预测,“十二五”期间电网总投资2.55万亿元,投资偏向特高压和配电网两头,主干网投资力度下降。预计“十二五”期间配电网总投资9050亿元,年均1810亿元。面对如此巨量且不断增加的投资,其投资效果到底如何是各级决策和管理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配电工程项目科学化决策水平和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电网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2008年已有学者率先开展了配网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并且在相关供电企业推广应用,配网后评价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然而由于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后评价工作在供电企业推广应用时间比较短,后评价方法尤其是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方法还不成熟,因而对此进行研究非常迫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本文专门对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反映配电网运行能力、电网结构、安全可靠性、节能环保等相关指标值由于配电网建设改造而发生的变化,综合地体现对配网建设改造的功能效果。

1 评价指标体系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的总体效果好坏及其结论质量和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法。所以,要高质量地完成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套科学、完善的后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的独有特点,按照适用性、完整性、要素性、易操作性、推广性原则[2],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建立一个完整的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评价方法

2.1 指标具体计算方法 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可以将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设完成当年即能产生效果的指标,另一类是建设下一年才能产生效果的指标;同时,从指标属性方面又分为指标值越大越优和指标值越小越优秀。本文根据不同分类组合分别确定其具体计算方法。

1)当年产生效果且越大越优型指标,包括“10千伏典型接线比率、线路环网率、架空线路绝缘化率”,其计算方法为:得分=权重1*当年指标值/基准指标值+(建设年该单位指标值-前一年该单位指标值)/前一年该单位指标值*权重2;

2)当年产生效果且越小越优型指标,包括“高损耗变压器比率”,其计算方法为:得分=权重1*当年指标值/基准指标值+(建设年该单位指标值-前一年该单位指标值)/前一年该单位指标值*权重2;

3)下一年产生效果且越大越优型指标,包括“停电可转供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得分=权重1*运行年指标值/基准指标值+(运行年该单位指标值-建设年该单位指标值)/建设年该单位指标值*权重2;

4)下一年产生效果且越小越优型指标,包括“重、过载线路比率、重、过载配变比率、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线损率”。得分=权重1*运行年指标值/基准指标值+(建设年该单位指标值-运行年该单位指标值)/建设年该单位指标值*权重2。

2.2 权重的确定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的正确与否,不仅受到指标项的影响,而且受到每个指标项相对重要程度的影响。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运筹学家A.L.Saaty于本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3]。它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系统,对定性问题作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法。该方法目前在许多决策规划中得到应用,本文也采用此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结合计算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①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指标体系。②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各因素相互联系的层次模型。③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的各目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④计算组合权重,即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本文中判断矩阵根据专家咨询得到,矩阵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计算得出。通过计算,得出指标的各个权重。

2.3 综合评价 利用以上方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乘以各自的分值得到各指标的分值,再分别乘以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相加即得总评分数。

3 实证研究

本文以某供电局为例,对其2010年配网投资的功能效果进行评价。2010年该供电局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实际实施1560个配网工程,竣工决算金额为18亿元。项目建设年2010年,建设前一年2009年,运行年2011年的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通过201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的建设,该供电局整体基本实现了工程效果目标:①进一步简化明晰了该供电局配网的接线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配网网架结构;②进一步提高了供电安全可靠性和供电质量;③进一步提高了配网运行的经济水平。但诸如2011年重过载线路比率、重过载配变比率都较2010年反而升高的问题,需进一步增加配网投资力度,加大对线路、配变重过载的改造工作。从上表可以看出,该供电局201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总评分数为80.86分,根据五级评分法,其评价等级为1级:完全成功。表明投资建设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从评价结果来看,利用本文提出的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方法对配电网投资效果进行后评价基本真实系统地反映了项目的投资效果。

4 结论

目前,我国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后评价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后评价方法尤其是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后评价方法还不成熟。利用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指标评分方法、权重确定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能对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的投资效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通过对某供电局201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投资效果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基本真实系统地反映了项目的投资效果情况,方法科学可靠,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对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后评价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倩容.广州供电局10千伏及以下配网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力与能源,2009,(31):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