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业管理论文

专业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21 23:18:33

专业管理论文

专业管理论文第1篇

(一)概念界定。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同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专业认同则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它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该专业杰出者的反应。简言之,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专业接纳和认可的心理过程。行政管理专业认同是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在对行政管理专业充分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可、接受所学专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和探究,并愿意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它既是一种当前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4年8月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150人,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其中男生占41.35%(43人),女生占58.65%(61人),本科学历占60.58%(63人),硕士研究生占39.42%(41人),年龄基本都在23至30岁之间。研究主要以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为主。毕业生对于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发展与专业就业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反思,因而能够做出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调查对象毕业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安徽工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

2.研究工具。

问卷设计了32个指标进行测量,根据对每个指标的看法,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完全认同、比较认同、一般、比较不认同到完全不认同,分别赋予5、4、3、2、1分,分数越高,表明专业认同度越高。研究对这32个指标进行KMO检验,其KMO值为0.927,巴特利特球状检验的卡方值为3042.918,自由度为496,在0.00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这32个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了简洁显示专业认同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变异转轴法对这3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在已有文献分析基础上,从中提取概括出四个共同因子:专业归属感因子、专业教学因子、专业就业因子和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此外,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法与分半系数法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方法,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问卷指标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共同因子的Cronbach’sα值检验结果分别为0.821、0.804、0.831、0.831,总量表Cronbach’sα值为0.870,α值均大于0.8,表明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而四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26、0.812、0.846、0.896,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25,故本研究设计的各项测量指标内部一致性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前提与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剖析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之后针对性地对各子维度内部变量进行探究,最后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显著性分析。

(一)对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的分析。

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为3.14±0.90,其中专业归属感因子、专业教学因子、专业就业因子、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这4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别为:3.26±0.90,3.10±0.82,2.93±0.95,3.28±0.91,介于2与4之间,分数基本围绕3分上下浮动。因为本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中位数为3,从中可以看出,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专业归属感,再次是专业教学,专业就业因子得分最低。也就是说,行政管理专业认同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对四个子维度的方差分析,4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专业就业因子显著低于其他3个维度,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以及专业归属感因子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但远高于其他两个维度,而专业教学因子居于中间水平。此外,通过对32个测量指标的观察,调查对象对于五大选项的选择基本集中于“比较认同”、“一般”和“比较不认同”这三个选项,“完全不认同”与“比较不认同”所占比重较大。据统计,选择“一般”的占所有选项的33.86%,选择“比较不认同”、“比较认同”的分别占了25.54%、18.27%,而选择“完全不认同”和“完全认同”这两种较极端的较少,分别占12.95%和9.38%。由此可以看出,整体而言,行政管理专业认同不容乐观。

(二)专业认同各维度内部分析。

专业归属感是一种稳定的情感,它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对其所就读的专业的了解、兴趣、喜爱程度、投入精力等方面。良好的专业归属感是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前提,也是增强专业凝聚力的基础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衡量专业归属感的八个指标,每个指标的选项中持“完全不认同”与“比较不认同”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少,毕业生对于专业认识、兴趣的培养、专业投入、专业关注、专业自豪感等方面持有较高评价。但是对于“如果还能重新选择专业,仍会选择本专业”这一选项,48.08%的毕业生选择了“完全不认同”和“比较不认同”,这反映了毕业生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还缺乏深入了解,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行政管理专业情感依然不够浓烈。专业教学因子体现为学生对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材内容等教学情况的认同。毕业生对于师资现状以及该专业的硬件设备设施比较满意,但对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评价一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价值、教材的针对性等方面得分较低。专业课程作为专业知识、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专业发展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然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偏重知识理论的掌握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内在的联系和梯度发展的必要衔接,在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解决技能上着力不足等问题。此外,教学方法上也主要以授课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严重,实践教学匮乏。根据课题组的社会调查,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就课堂教学方式选取而言,讲授式教学约占总比例的70%,案例式教学比例为12.5%,研讨式教学比例占7.5%,综合式教学比例为6.5%,实践式教学比例占3.5%。专业就业因子表现为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倾向与就业规划的认识以及对相关职业地位、特点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同。毕业生较乐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与行政管理专业对口就业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高有关。毕业生对于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优先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倾向态度一般,对于专业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专业就业优势以及专业薪酬待遇与环境认同度相对较低。这充分反映了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专业发展与就业相脱节的事实。同时,产生这一现象也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与连贯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知识链条的断裂,导致一些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深厚,而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专业突出。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主要涉及对专业的地位、价值、发展前景等衡量指标的认同。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技能于胜任工作、实现个人抱负与体现社会价值这两方面的评价较一般,且绝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学科地位高”这一观点持质疑态度。由此可见,毕业生对于本专业的价值认同度较低,这与当前行政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及令人堪忧的就业现状有着重要关联。不过,调查对象对于专业发展前景很有信心,认为公务员招考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发挥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专业认同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显著性分析。

为了解调查对象的学历、工作单位等人口学变量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从整体与各子维度进行比较。(p<0.05)。

1.不同学历的差异。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60.58%是本科毕业生,39.42%是硕士毕业生。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看出,相伴概率p值基本都大于显著水平0.05,不同学历在专业认同与子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学历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2.不同工作单位的差异。

可见,不同的工作单位在专业认同以及各子维度上差异显著。通过对专业认同以及四个共同因子的平均分数的分析,就职于党政机关的学生认同感最高,且远高于仍在深造的学生以及其他单位就业的学生。选择深造的学生通常基于对本专业有较高程度的认识,兴趣与接受程度较浓烈,因而专业认同也比较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毕业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总体认同度一般。

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为3.14±0.90,总均值仅略高于理论中间值。此外,通过对32个测量指标的观察,调查对象对于五大选项的“一般”、“比较不认同”和“完全不认同”这三个选项所占比例为72.35%,比重较大。

2.毕业生对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认同度较低。

通过对四个子维度的对比分析,专业就业认同显著低于其他3个维度,本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专业就业优势以及专业薪酬待遇与环境比较担忧,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值得关注。

3.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就业的作用还不充分。

根据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类课程对就业发挥作用的比例不足28%,73%的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计不太满意,削弱了专业认同。这说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影响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生的选拔和使用。

4.通过对学历、工作单位等变量的显著性分析,不同学历在专业认同子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不同的工作单位在专业认同以及各子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就职于党政机关以及仍在深造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行政管理专业应该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实用性强,职业特点明显,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就高。

(二)提升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对策建议。

1.营造行政管理学的认知氛围。

从现有专业认同情况和影响因素来看,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提升行政管理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有利氛围。这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宣传普及行政管理学知识,以扩大行政管理学的社会影响力,为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发展空间的舆论环境。一是结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专题性讲座、研讨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二是加大面向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宣传力度。除了公开出版著作、外,广大教师应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定期发表权威视点或政策解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创建展示政府发展的网站、论坛,并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展进行宣传,不断强化社会公众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印象。三是广大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当前政府改革和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积极展开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汇集和整合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将其“呼声”传递给政府,做到“上达”和“下达”相结合,成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2.凝练行政管理学的专业特色。

在当下中国,不管是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层次及其知识结构缺乏差异性、缺乏错位、缺乏特色,千校一面的问题严重,从而使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与发展岗位,出现了所谓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办出专业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灵魂,是提升专业认同度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缺乏个性的现状,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迫在眉睫。行政管理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与政府治理转型的现实需要,通过对社会发展、政府发展所亟需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特征和市场需求的总体趋势的深入分析,从中找到专业特色建设的切入点。各高等院校须结合学校自身优势,考虑地方、区域特色,开发创新出更多的专业特色,以增强行政管理专业“人无我有”的独特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与“人优我新”的创新性。比如说,大连海事大学利用其培养航运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优势,凝练“港航行政管理”的学科特色,其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广受港航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高校的同专业,因而其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突出了城市管理的特色。

3.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

在教学内容和行政管理理论建构方面,要增加从历史的、动态的、前沿性的角度建构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合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理论派别和知识体系,从而形成鲜活的、更贴近时代特色的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并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增加社会观察与调查、专业实验与技能操作、社会实习、毕业生研究报告等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大学生在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政府管理等环节受到实际训练,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优化行政管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其着力点在于构建基础模块和方向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基础模块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大学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行政科学的基本理论,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方向模块由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等构成,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方向模块有:(1)继续深造模块:包括比较行政学、行政学说史、行政哲学、行政文化学、公共行政研究方法等课程。(2)公务员入职模块:包括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秘书学、市政学、办公自动化等课程。(3)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模块:包括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决策咨询、项目与政策评估等课程。(4)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5)专业技能模块:包括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办公自动化等课程。

4.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引导。

专业管理论文第2篇

很多人在文件与档案的概念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不论文件还是档案都是文件运行的不同阶段,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我国现行文件由形成单位管理,半现行文件由各基层档案室管理,非现行文件由档案馆管理。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管理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桎梏。

-小而全的管理模式,浪费严重

市县绝大多数立档单位规模比较小,文件、档案形成数量比较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单位都要设立档案室,这样就需要至少占用1-2间办公室,添置设备、配备人员,建立-整套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仅以石景山市为例,目前共有170多个-、二级档案室,档案室面积3970多平方米,190名档案工作人员。各个单位都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投入,这种多方面投入形成了分散的、小而全的管理模式,造成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浪费严重。

二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低

从目前情况看,档案室工作的水平完全取决于该单位领导者的档案意识、重视程度和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档案工作是-门专业,但绝大多数的档案员是兼职的,缺少档案专业知识,工作队伍不稳定。如石景山市93%的档案工作人员是兼职的,99%的档案员无专业知识,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虽经多次专业培训,但距工作要求仍相差甚远,工作人员经常调换,每年调换率均在20-30%左右。这些因素造成了档案工作水平较低。现代化管理是档案工作的必然趋势,但目前状况对实现现代化管理阻力很大。

三市县档案局、档案馆工作压力大,很难提高工作水平

由于基层单位档案工作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档案局不加强培训和具体的指导就无法开展工作。因此基础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挤占了档案局绝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无法深入开展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同样由于档案工作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重复和价值不大的档案被划定为进馆范围,因此,档案馆在接收进馆档案时工作压力非常大。

四现代化管理进程缓慢

文件、档案现代化管理需具有“同一性”和“互换性”,只有工作水平基本统一才能达到资源共享。而分散管理,各单位档案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资源共享难度非常大,且需要的时间也很长。

五文件社会化难度大

随着社会不断前进,人们的档案意识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深,这些都会促进文件、档案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分散管理给社会利用工作增加很多麻烦和不便。管理分散,也很难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因而不能满足利用者优质、快捷的服务要求。

建立文件中心,半现行文件脱离形成单位,直接由文件中心管理,能做到人员专业化、经费专项化、设备专门化、管理科学化;既能减少文件形成单位多方位投入,又能满足方便利用;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减少档案局、档案馆的工作压力,使档案局、馆的工作正常开展;既能实施科学的鉴定、合理分流文件,又能保证档案馆收藏档案的质量,将管理活动真正按其规律纳入科学管理轨道。文件中心突出的优势是符合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能将松散的“小而全”的机关档案室管理模式迅速向具有集约化、科学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转化,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为档案工作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创造了条件。文件中心还可以通过各市域网,逐步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达到资源共享,并可为今后电子文件网络传输做好准备。

档案工作生命力的所在就是利用,因此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档案的利用工作。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需要,就应该建立新的模式。建立文件中心逐步取代各单位档案室是市县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二、市县文件中心的体制、职能

一文件中心的体制

文件中心应为政府职能。当初美国建立文件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节约,是-种政府行为,而今我们建立文件中心仍应为政府行为,这也与当前我国现行和半现行文件档案管理体制相吻合。市县文件中心应是政府直属机构,在市县政府的领导下,接受市县档案局的监督与指导。

二文件中心的职能

文件中心负责现行文件和半现行文件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销毁、向档案馆移交等项工作,具体包括:

1、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

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面对的是全社会,不仅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等立档单位,还应包括不同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所形成的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现行文件。

2、文件中心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文件中心负责将接收的文件进行编目、排列、上架、保管等工作。其整理、管理条件和要求应与档案馆的要求一致。

3、文件中心的利用工作

文件中心的利用工作应面对全社会,遵守我国文件、档案利用的规定和要求,面对机关、团体和个人。利用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但主要取决于文件中心发展的规模和工作水平。

4、文件中心的鉴定和销毁工作

鉴定和销毁工作指对已到保管期限的文件进行鉴定和销毁,其鉴定和销毁工作由文件中心和文件形成者共同完成。

5、文件中心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文件

向档案馆移交文件是文件中心的义务,文件在文件中心保管10-20年后向档案馆移交。究竟多少年移交更合适,可根据文件中心的发展和社会的利用需求逐步确定。

三、市县建立文件中心的步骤

市县建立文件中心取代各基层档案室,可以说是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有-个过程,我认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文件中心取代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检五套班子的档案室,开展市首脑机关的档案工作。

第二步:取代市委、政府下属局处单位的档案室,为市委、市政府工作服务。

第三步:面向社会、企业、个人,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考虑有偿服务。

任何改革都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从眼前利益看,建立文件中心政府要投入一笔资金。过去是各单位分散投资,现在将分散资金、多方位投资变为统一投资,看似一笔大投入,而实际上比分散投资要节约得多。

文件中心取代档案室,各基层单位节省了档案室占用的办公室,而市政?度胍槐首式鸾ㄎ募行牡墓ぷ饔梅浚蓟芾硪确稚⒐芾斫谠肌⒏咝А?BR>

文件中心取代档案室,各单位不再配备档案员,而档案员大多是兼职,从眼前看,也没有减少工作人员,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人员可以统筹安排。总之,工作专一了,质量提高了,工作面更广了,现代化水平高了。

专业管理论文第3篇

目前,广电系统正在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推进以集团化发展为目标的体制改革。根据浙江的实际,组建广电集团分“三步走”,已完成省级电视三台合并,迈出了第一步。在探索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推进频道制,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已与集团化改革同步进行,并为未来集团的运行积累经验。

一、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必然性

l、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是电视技术发展的自然要求。数字压缩技术的突破,给电视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使电视频道数量猛增,原本稀缺的频道资源突然变得丰裕起来。现在,一些城市经过技术改造后的有线网络,能够传输6O多套甚至上百套电视节目。这使电视频道的发展有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可以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差异性传播。

2、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是适应受众市场不断分化演变的必然结果。80年代中期以前,电视台少、频道少、节目少,电视业市场是一个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卖方”市场。而如今,全国已有3819个电视频道,年产节目60多万小时,受众近11亿人。在如此庞大的收视市场上,同一地区的几十个电视频道忽视受众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民族、地域的差异,整天播放大同小异的同质或同类型节目,其效果肯定不会好,不会受人欢迎。充分认识受众市场的多层次性,适应观众欣赏趣味的多样化需求,是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的“传受型”向“受众本位”的“受传型”转变的社会动因,电视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正是这一转变的必然结果。

3、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是适应电视业市场竞争的合理选择。随着中国电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中以生产为核心的“台”的观念在市场上趋于淡化,买方市场中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观念正在强化。观众手上的“遥控器”,事实上已成为“频道选择器”。电视人只有顺应其变,实行频道化经营,追求节目的创造性、特殊性,推销“个性产品”和“特色服务”,才能赢得市场。

4、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是电视媒体内部机制改革的迫切需要。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充分激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积极性和创造性都需要与全新的体制形成合力。同时电视媒体的产业化运作也需要有市场化的运作体制相配套。在未来的电视产业中,频道是核心单位,频道制将是电视产业中的核心体制。

5、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是精办电视节目的必要前提。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品牌的价值高于一切。精办电视节目的目标,就是要形成节目的品牌并累积为频道的品牌。每个频道应有各自不同的品牌。电视台不可能幻想靠其某一个频道的品牌而惠及其他频道。事实上,凡是用一个制作、管理系统办多个频道的鲜有成功的例子;反之却能够出龙出虎,其中即使有称为台的,其实也是频道的别称。

二、浙江省级电视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初步实践

浙江电视探索频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实行省级电视三台合并的过程,也是实施集团化改革的过程。2000年,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认真调查研究,于10月30日对原省级电视三个播出机构,即浙江电视台、浙江有线电视台、浙江教育电视台实施三台合并,对原来分属三个台管理的六个频道,实行体制改革,整合成浙江电视台统一领导下,以一个新闻综合频道为龙头、五个各具特色的专业频道相配套的多功能、系列化的新格局,新世纪元旦向社会公众亮相。这标志着组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次合并,不是简单的机构隶属关系的调整,而是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是资源优化配置、结构重新组合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浙江的省级电视,变“分散”为集中,从“各自为政”转向组建“联合舰队”,有利于把浙江的广播电视事业搞强搞大。

省级电视三台合并,做了“合频道、并机构、合管理、并人员”等几项工作,其中频道整合是重点。

频道整合,这是三台合并、实施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核心问题。从受众角度讲,频道是观众接触最直接的对象,从电视经营角度讲,频道也是基本的单位。合并后,六个频道统一用浙江电视台一个台名和台标。按照统一的规划,重新定位,强调由“广播”向“窄播”转变,突出频道的专业个性和地方特色,体现电视节目的贴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整合后的六个频道,有了明确的专业化定位:上星频道定位为新闻综合频道,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其他五个为专业频道。钱江都市频道,由小综合台转为立足杭州面向全省城市的对象化频道;经济生活频道,要求紧扣百姓经济生活,沟通国家宏观经济与其的内在联系;教育科技频道,改变大教育的取向,服务教育、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树人育人;影视文化频道,要求从建设文化大省的高度,从影视和文化两方面来设置节目;体育健康频道,强调突出体育优势,服务全民健康。这样,初步形成了既有整体统一形象又有合理专业分工的多功能、系列化的新的电视播出体系。

“小外延、大内涵”是这次调整频道定位的指导思想。在节目新版的设置中,严格要求实行专业化,有所规避,有所抢占。如浙江卫视让出了体育节目,影视频道让出了时尚节目,教育频道让出了警法类节目,体育频道让出了音乐栏目,等等。

专业频道也只有在本专业领域内做好内涵的纵深挖掘,才能抓住并吸引更多的目标观众,从而使浙江电视台作为一个整体在内容覆盖上达到既“全”又“深”。基于这一思路,原散落在三台的新闻、社教、娱乐、经济、时尚、生活、影视、文化、科技、体育及健康等内容,均按照各自专业特色实施归并整合,不仅加大了内容的涵盖面,延伸了电视媒体的触角,还体现出强烈的整体感及时代特征。

三、浙江省级电视实行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初步成效

合并半年多,频道专业化的整体优势已初步呈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l、宣传管理得到强化,增强了党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合并后,各频道的宣传工作由浙江电视台一个口子统一管理及指导,分级负责,层层把关。各频道节目管理遵循统筹规划、独立编排、各具特色、资源共享的原则。节目设置及编排由台统一审定,调改方案须报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批准;日常编排由各频道编辑部初排,报台编务会审定。这样,宣传管理明显加强,制度更为健全,调控更为有力。

综合频道和五个专业频道的新闻实行统分结合,时政新闻由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中心统一采制提供,各专业频道只搞符合各自定位的专业新闻。这样,各频道的新闻在各自的领域里,做专做深做透,占据制高点,形成权威性,体现某项专职的“喉舌”功能,结果就从整体上扩大了新闻舆论引导的广度和力度,更好地发挥“喉舌”功能。现在,时政新闻主干突出,专业新闻深度发掘,初步形成了“众星拱月,相映生辉”的效应。另外,还可以集中六个频道的力量组织重大战役性宣传报道,使宣传声势更大,效果更好。今年全省的“两会”报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省“两会”期间,六个频道协同作战,综合频道负责现场直播,报道全貌,专业频道配合开辟专栏,组织专访,立体式战役比较成功。

[page_break]

2、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提高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频道整合,理顺关系,人、财、物资源统一调配使用,使得原来三台分立时无法做或做不好的事情能够凭借系统优势,顺利完成。

比如大型活动。影视文化频道对杭州“雷峰塔”地宫发掘搞了一次现场直播,其操作难度较大。如按原有体制,一个频道根本做不了。这次尽管以频道出面,但全台各部门相互协调、全力保证,使长达10多个小时的直播信息丰富、衔接流畅,效果非常好。而且直播的录像资源共享,各频道各取所需,制作专题新闻或其他节目,协同播出,共同受益,充分体现了一个台的整体实力与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

再如节目利用。过去是“自产自销播了算”,现在可以“一产多销串着播”。像《浙江卫视新闻》,专业频道要安排重播。体育健康频道每天一小时的“浙江电视医院”实行与新闻综合频道链接直播,直接覆盖全国。新闻综合频道还每天专辟了午间一小时集萃各专业频道的优秀节目。

除了体现系统优势,资源优化配置还提高了竞争能力,促进了良性竞争。体育健康频道没花一分钱就从浙江绿城足球队获得甲B主场的独家转播权,其直接原因就是合并后内部协调,把省级电视的体育转播权统一归并给了这一频道。独此一家,一致对外,因此就能不付分文,独占鳌头。

广告经营也是同样。三台合并后,成立统一协调机构,加强对全台六个频道广告的经营管理和协调,防止内部恶性竞争。同时照顾原有利益,暂时保留原各频道内设的广告经营机构及职能,分别在全台统一的政策和协调之下独立经营各自的业务,增强对外整体竞争力。今年前八个月,省级电视六个频道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2%。

3、频道设置专业化,初步形成了符合市场细分要求的、合理的电视节目体系。在节目改版过程中,正是由于坚决推行专业化,要求有所规避,有所抢占,按照各自专业特色实施归并整合,有的频道增强了新闻节目的档期,有的增加了演播室类节目的数量,还有的增设了有相对固定受众的新栏目,同时也引进了一批受人欢迎的名牌节目,停办了收视率较低的栏目,重新改版、包装了名牌栏目。现在,各频道基本避免了在节目设置上雷同、重叠的现象,针对各自目标收视群体设置的特定节目已构成频道的主体。辅、补充性的节目,也因事先基本圈定了节目外延,其综合化的成分大为降低。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着意强化或削弱,初步形成了一套特色较鲜明、符合频道专业化要求的节目体系。

4、内部机制得到活化,初步形成良性竞争态势。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各频道之间呈现了摩拳擦掌、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争态势。除了影视文化、体育健康频道举办大型直播活动外,经济生活频道拍摄了《飞越浙江》大型专题片,教育科技频道举办了“五月的鲜花”——由清华、北大、复旦等22所全国著名高校参加的新世纪西湖歌咏会。各频道都十分注意频道品牌与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强化了观众对频道的认知度。

5、为实行频道化管理开始积累经验。以频道为基本单位的管理新体制,必须要有新的运作模式,能随时对收视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必须确立大市场的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着力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实行频道化管理,就要把频道作为参与收视市场竞争的基本营销产品,节目只是零配件。零配件有专用品,也有通用品,前者必须自产自用,后者可以自产自用,也可以大生产乃至引进。今天,我们不仅缺少优良的名牌零配件(节目),更缺少以大制作为基础的名牌整机(频道)。频道营销应有大生产模式,要求制片人、编辑、记者抛却局部的喜好和本位利益,把一切融入到频道的总体利益和频道的品牌创造;不仅以栏目为单位面向整个电视市场创名牌,更要以频道为单位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和推销。频道制还要求内部管理、成本核算、业绩考核、分配调节等,建立起一系列新的经营管理制度。这将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有赖于通过实践,进一步总结形成。

四、浙江省级电视频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l、由于历史的原因,专业化定位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个别频道还有错位、越位现象。尤其是那些边缘模糊、容易形成交叉重叠的非主打节目,稍有放松或疏忽,“小而全、综合化”的倾向就会抬头。要下决心继续调整。

2、办节目过量增加,人力物力增大投入,忙于应付,增加成本。合并后,六个频道的自办节目量增加了4个多小时,摊子铺得比以前大,效果未必好。自办节目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两者不一定成正比,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最佳的选择区间。如何确定自办节目量的最佳值,形成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的良性运行机制,形成频道节目经营、成本核算的最佳效益,最终实现频道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频道在节目设置上是否符合市场原则的标准之一。

3、专业化与创收的矛盾尚未理顺,造成有的频道在节目设置上尚欠专业,一个频道往往要兼顾宣传与创收两头。目前各专业频道仍承担着广告创收的任务,就这一点而言,节目设置在外延上越宽泛就比较容易能够赢得收视率,对创收也就越有利,而这正是与频道定位的专业化要求相违背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矛盾,还要深化体制改革,把创收的任务逐步从各频道中剥离出来,由独立的专门经营机构来承担。

4、频道化管理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原来三台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在宣传、技术、创收、人事及分配制度上各自都有一套独立的管理、考核体系,由于各台起点不一,在制度建设上宽严的标准、尺度就不尽相同。如何在考虑历史沿革前提下,尽快理顺这一关系,是加强内部管理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专业频道之间节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有待探索。这里的共享,不是指靠拿来主义单纯地重播已有的节目或信息资源,而是指各频道如何根据自身不同的定位,综合利用、开发同一个较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的问题。“雷峰塔”地宫发掘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各频道发挥协作精神,相互补充、多角度展示,信息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但在日常运行中,选题的多角度开掘与信息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仍然不够。

6、频道系列中平均用力、一样要求,效果未必好,实际也难以持久。目前,几个频道在人财物的分配上基本还是平均使用力量,资源配置倒挂的问题虽然已基本解决,但平均用力也有问题,难以发挥综合优势,寻求重大突破。频道定位依据的是对受众市场的细分,但细分不等于平分,目标市场本来就有一个不同的功能划分,用力当然也不能不分主次轻重。如何不断调整用力布局,确定一定阶段的突破口,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佳效益,是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五、深化改革的新课题

我们的改革刚刚起步,面对着许多新问题,需要继续实践,继续探索。

l、频道的专业化与频道化管理。频道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基本经营单位,基本管理核算单位。要真正实现频道的专业化、对象化,就必然要突出频道的地位,减少层次,实行频道化管理。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如何处理集团、台、频道的关系,值得研究。还有,新闻综合频道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播出单位来对待,没有进行独立的核算,在频道化新格局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随着频道化推行,还需要在体制上进一步理顺关系。

2、频道专业化程度与集团化改革。频道专业化不仅仅是节目定位的专业化,还应有承担任务和功能的专业化。这就要推进宣传与经营双重职能的逐步分离。根据专业化分工与集约化经营的原则,在集团的构架里,频道应逐步成为一个单纯的宣传业务机构,经费由集团保证,统一调拨,以使频道总监无须心挂两头,可以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抓好宣传工作。这有利于把好导向,抓好节目质量,是强化以宣传为中心、加强宣传管理的根本措施。

3、频道的品牌意识与精品战略。为了建立频道品牌系统,创立几个高知名度、高收视率的名牌栏目十分必要,要通过名牌栏目来吸引观众对媒体的注意,从而把整个频道支撑起来。所谓名牌,就是精品。电视频道要想拥有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对栏目精益求精,特别是创牌子的时候更应如此。应该有整体的战略谋划和实施步骤,减少栏目设置、调改的随意性,着力培育精品,打响品牌。

专业管理论文第4篇

。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没有先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逐步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运营结构,包括领导体制、战略定位、运行机制、文化机制及其综合监管体系,涵盖意识形态、民生、市场配置、家庭保障、法制建设、行业自律等多个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的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未来,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迫切需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优质养老服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协调责任更加明确,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更加完善,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老年人对更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的中国特色。养老金服务。发展模式。

响应社会需求,调整政策措施,为人民服务。历史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初)

这一阶段的养老服务主要体现在城市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的建设上,旨在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赡养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养老机构。(1) 当时,新政权接受的福利机构主要用于接收和安置城市流离失所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内务部将其确定为一家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老人和残疾儿童,这些儿童无助且无法维持生活。到1964年,国家福利机构在农村地区收养了7800名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及16500多名精神病患者1)。1956年,黑龙江省在拜泉县和兴华乡开设了第一家养老院,“为没有孩子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药物简编(五保户)”[2]。两年后,全国敬老院大学收养了300多万五保对象人1。1978年,城乡只有8365家老年人和残疾人机构,收养了14万名老年人和残疾人,每1000人拥有0.17张社会服务床位4)

(II)探索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老龄化社会早期)

1979年,国家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对福利机构实行改革开放,明确向退休孤儿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人开放,如科技人员、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自费寄养。[1]1984年11月,全国城市社会福利机构整顿经验交流会正式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地区”,持续到2000年2月,《关于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国保发[2000]19号)(以下简称国办19号文件),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这一时期,大中城市的城市福利机构开始专业化,包括以收养老人为主的福利机构和以收养孤儿、残疾儿童为主的儿童福利院。然而,在县和市一级,大多数地方福利机构仍然是综合性机构,主要包括儿童区和精神病医院。中国养老床位从1978年的157000张增加到1999年的1024000张4]1988年,城市福利院的自筹对象达到17000张,占收养者总数的2.4%,比1984年增加了33%]1994年,养老院自费接待8000人,占当年345000例收养的2.3%4。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1620家私营养老机构,6万张床位,4万多个服务对象,其中996家在民政部门登记,国家相关文件提出了“老龄产业”和“老年服务业”,强调需要“运作市场化”和“发展方向产业化”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中[11]。

(III)体系形成阶段(2006年十八大会议之前)

这一阶段,养老服务被正式提出为一种商业形式,养老服务体系形成。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发展的通知》(国银发[2006]6号)(以下简称国办第6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养老服务业的概念,明确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发展、市场推广的原则,积极支持以公通过私有制、私人公援、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基金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以市场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明确了政府的责任。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公司在明代特别实施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确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同时,确政府应确保基本养老服务12]在此期间,政府开始从制度角度构建养老服务模式,并从整体上推进。2008年底,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被更简洁地称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体系13]2010年11月,民政部大学召开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免费、低补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是一种公共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该声明被全国人大于2012年12月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采纳。国家建立健全了以家庭、社区、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法治化轨道。

(四)综合推广阶段(自中共十八大)

强调,中共十八大应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和产业。此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三中全会19日都提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产业。这一阶段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GBF)[2013]35号)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2016年5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会,强调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标准、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9]5号)(以下简称国办第5号文件),要求开放“堵点”,消除“最后一餐”,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市场发展方向坚定。2016年10月,主持召开深改组会议,呼吁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保发[2016]91号)(以下简称国办91号文件),明确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区分公私机构,在价格管理、土地供应、投融资等方面实行分类担保。私营机构继续在发展中成长。2019年,全国38000家养老机构中有一半将是私营机构。第三,质量导向不断加强。2016年12月,要求将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作为重点金融领导小组会议为人民办实事的内容,以医养结合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素质。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发[2015]84号)(以下简称国办84号文件),强调医疗服务的有序共享,卫生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综合性、持续性的医疗养老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已提上日程。民政部和本田制定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民发[2017)第145号,并相继颁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等标准。同时,自2017年以来,民政、公安消防等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为期四年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继续转变政府职能。2018年12月,全国人大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改为备案制度,全面放开市场,转向强调事中事后监管,明确扶底责任。

不到30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在西方完成的数百年的老龄化过程。这意味着中国养老服务业必须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合老年人口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经过长期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共的探索,中国初步形成了适应当前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领导体制、战略定位、运行机制、文化机制、综合监管体系等基本要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党政领导体制和联合管理是养老服务模式的核心。

·

的养老服务涉及数千个家庭,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体系来保障和推动。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逐步从单一民政部门的职责上升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建立了党委领导的领导体制,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和国家行动。该系统在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养老服务长期由民政部大学领导和管理。其代表形式是城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反映出明显的部门行为和城乡分割等特征。2000年,中国一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央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即民政部门推动的以老年人福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升级为党委和政府的行为。2000年8月,中共中央公司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老年服务业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国办了第19号文件,该文件还要求各级政府政府应该把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件大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指标列入各级民政部门的考核。此后,党和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开始形成。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这是《养老服务》一词首次写入党的文献,标志着养老服务上升到党的领导的高度。在中共十八大事件之后,这一概念进一步成为共识,并被系统所固定。在国发第35号文件中,国务院大学将48个具体的分工进行了梳理,并移交给了相关部门。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各部门的职责得到了合理化。例如,民政部和卫健委分别负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政策,分工更加明确。2019年,国务院大学建立了以民政部为首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二)战略定位是民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引擎。

的科学定位对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起着引擎的作用。在过去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首先定位于民生事业,从救济性福利发展到公益性,推动了养老服务形式的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而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种双重定位跳出了养老服务本身。从民生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待养老服务业也意味着我们不再从特殊对象入手,而是着力解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特殊对象的养老服务问题。

作为养老服务初期的代表性机构,是福利院和养老院的主要职责。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对机构服务需求的增加,国家对福利院和养老院的性质进行了调整。1997年3月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养老院位于“太平洋沿岸”,2010年10月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将《敬老院》改为《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五保”支持服务组织,其特点是“公益性机构为农村五保提供支持服务”“。根据中央政府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福利院大多被认定为二级公益单位。同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会强调了这一点。会议呼吁从公共福利的角度探讨促进现代管理发展的途径15]公共福利意味着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当然,公共福利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另一种主要的养老服务方式,居家养老服务是从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开始的。2000年,国家和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城市社区老年星光计划》,并修建了“星光老年之家”,以提供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公共服务。基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共福利部门已经探索了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并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颁布了补贴标准。因此,长期以来,在与人口老龄化打交道之初,由机构和家庭组成的养老服务业大多被列为民生事业,并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从行业角度发现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巨大商机。一方面,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1.3亿增加到2007年的1.53亿,2019年超过2.53亿[4]。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带来了供应机会。特别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养老机构与房地产一样,有着漫长的产业链。因此,在养老服务出现的初期,它被视为一个产业,并被列为老龄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办公厅2006年的第6号文件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果人们在2000年中国首次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这种认识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自2019年

建成以来,养老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肯定。国务院强调,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加大增加就业、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内需、促进社会合理分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第5号文件国办也将其作为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要求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并对相关人员给予社保补贴。这样,民生与产业统一,形成新的战略定位。老年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包括两个角度:一是从养老供给的角度看,养老服务从以制度福利为基础发展到公益性服务和基本服务,再扩展到民生事业。第二,从投资角度看,养老服务是服务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亿万老年人需求的刺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养老服务资源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关键

如果

将养老服务视为一个产业,市场配置资源是自然的。这既是养老服务业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养老服务模式在过去70年中探索和形成的关键。在这一时期,这不仅是总体环境的结果——中国从计划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民政等相关部门主动从社会化角度启动社会福利事业改革,主动向市场索取权力的结果。一方面,

全面放开了养老服务市场。一是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由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的自费寄养长期以来被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根据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法律、法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收费标准即使是私人机构也需要遵循这一程序。2000年,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大学将民非登记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改为物价部门备案,但大多数备案的收费都涉及社会福利机构,导致事实上的价格扭曲。中共十八大之后,国家对养老服务价格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放开了私营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养老机构自主定价。二是发挥供求机制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及时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尤其是土地因素。国家国土部规定,非营利养老机构享有与公共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并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依法办理经营性用地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明确营利性机构获取土地的方式,土地应通过租赁、转让等有偿方式提供。土地原则上以租赁为主,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另一方面,

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一,确立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计划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民政部调整了其过去的建设、对象选择和服务管理职责,将重点放在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上。2006年,国办发6号文件增加了为《三无老人》(1)和(2)提供安全服务的必要性生活困难的老人。由此,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形成了宏观管理、统筹规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基本职责。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一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推进事业单位办医院,不触及所有制,重点用副医院搞活医院。然后实行承包制,转让经营权,努力实现自负盈亏,减轻政府负担。届时,我们将在建设过程中推动公营和私营企业、公营和私营企业以及BT、BOT和PPP,因此,现有政府保留所有权,社会主体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此外,还存在公私合作关系,以分享部分所有权,并充分转让经营权和使用权。即国办91号文件强调“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第三,确保基本养老服务。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限制“保基本”经营福利院和养老院。进入新世纪后,《保基本》增加了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2010年前后,它从“保基本”转变为基于服务对象的基本服务,强调需要为“五保”和“最后晚餐”对象、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服务。在中共十八大之后,用基本目标和基本服务确定“保基本”的想法已经澄清,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确保为赤贫老人和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而且要按照基本生活水平为所有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公共机构、公共建设和私人机构应发挥辅助作用。推进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建设,让更多困难老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

(四)发挥家庭作用的文化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

·

强调家庭安全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是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机构的作用才得以凸显。如何为家庭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西方家庭护理概念的引入似乎打开了新思路。1998年4月,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在

举办了一次关于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化养老金服务的全国研讨会,认为西方的家庭养老金是“与机构养老金相对的养老金方式”,“它是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的结合,以家庭养老金的形式存在,基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由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管理提供保障”[17]也就是说,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这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因为引入了社会化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对家庭功能的一种新诠释。这一发现很快被普及,因为它符合中国的依附传统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误解,但这是对家庭的承诺。2008年2月,当全国老龄办和民政部大学出版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很长时间。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基本理清了思路。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但传统家庭难以承担现代养老服务,需要落实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一个是在社区建造旧的服务设施来支持家庭。这些设施因时间、功能和城乡不同分别被称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和“蒂凡尼早餐”,但它们可以为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几项就近服务。民政部和财政部继续为这些项目提供财政支持。自2017年以来,它连续四年每年花费10亿元进行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2019年5月,国务院执行会议要求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设施,并通过政府回购和租赁弥补旧社区养老设施的欠款。按照规定在新建小区建造的老年人护理设施移交给政府后,将免费或以较低的补偿用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第二,培育上门服务主体,支持家庭。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生活护理、膳食援助等服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社区养老在全国拥有45000家护理机构和设施18]与此同时,财政部和民政部决定从2019年7月起免除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获得的收入的增值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以90%的降低率计入总收入。免征契税、土地使用费、耕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等第三,实施《互联网+》扶持家庭。GF第35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并强调“支持企业和机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其他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国家发改、工信部、民政部等公司特别挑选了450个社区进行试点,并实施了《健康养老产业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该计划要求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等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家庭之间的有效联系,社区和机构以及卫生和老年护理资源。《互联网+》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家老人独立生活的能力。第四,努力支持护理假的家庭。在老年权益保障法地区倡导“常回家看看”之后,黑龙江、广西和杭州等10个省市通过了地方立法,为带老人的儿童提供护理假。

。随着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养老保险监管逐步从单一机构发展为综合监管。

首先是职业监督。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养老金是监管的逻辑起点。20世纪90年代,养老金服务开始被用作专业术语。根据知网搜索,1991年8月,刘长茂首次使用“养老服务”一词,并提出了“养老服务活动要社会化”[19]。作为一个官方术语,它出现在1998年早些时候。那么,多吉才让民政部部长指出,民政部“承担一定范围的养老服务工作”,并希望“为自愿居住的社会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20]当时,我们对养老服务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在全国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上,养老服务仍被解读为关注生命护理17]专业监管相对薄弱。直到2006年,国办了第6号文件,首次给出了专业定义。“养老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特殊生活需求。蒂芙尼早餐”。这时,专业监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办8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重点为老年人、重病、残疾和部分残疾老年人提供服务。《照护服务》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表述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标志着养老服务真正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相应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健等相关部门已经实施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并开始评估老年护理服务的绩效,明确了老年护理护士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技能由原来的四个层次调整提高到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层次,重点引进医务人员、社会工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

的第二个观点是统一的监督。养老服务初期的监管重点是社会福利机构,主要依靠福利机构和敬老院机构的自我管理。除规章制度外,还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制约。直到1993年4月,民政部《部级福利院评定标准》(民福发[1993]6号),才有统一的行业监管福利机构。然后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违反了这个部门的规定。农村养老院主要基于当时制定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随着机构形式的多样化和创办人主体的多样化,人们要求对机构进行统一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民政部首次先后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将社会福利院、农村五保支持服务机构和私营养老机构统一纳入养老机构的管理,并对其资质条件、发证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对监督检查的方法和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性监督管理框架。标准是监管的工具。2006年,国办了第6号文件,要求组织或推动制定养老服务行业的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服务行为监督,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标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标准化行业监管正式启动,建筑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用于建筑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的老年人。其次,它是软件的服务标准。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委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部门制定并了一系列标准,以指导养老服务的专业运作。三是老年人前端能力评价标准。民政部通过试点形成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国办发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完善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制定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完善连接家庭、社区、机构的专业化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的第四条是依法监督。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散见于民法、家庭及其相关法律、刑法等各种一般法律中,对侵害老年人权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另一部分是根据《宪法》精神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光荣院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定的《特别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范养老服务行为,惩罚违规者,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和老年人依法享有权利。在此基础上,加强信用担保。二2019年10月,民政部《药品市场纲要(试行》中不诚实行为共同处罚对象清单管理办法,涉及养老服务机构和员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偏离公司章程规定的宗旨和经营范围,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通过非法集资或欺骗手段出售“保健”的活动,中国将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深化,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迫切需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我国未来的养老服务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养老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是由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决定的。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其对服务需求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需要,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我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由需求引发的供给将形成相应的产业链,跨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建筑、康复辅助、老年医疗、金融服务、信息电子、护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老年医学的发展服务业正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比重的不断扩大而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事业的战略定位和引擎作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只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因此,全国党委领导、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联合管理、社会参与制度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二)优质发展养老服务的目标更加明确作为一个与人们的感情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

的质量目标是第一位的。实现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设施、优质的管理和护理队伍,离不开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服务模式。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老龄化后,我国老年人口的总体特征将发生变化。这些老年人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享受养老保险,接受良好教育,对个性化养老服务和优质养老服务有强烈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将不再是统一的,而是在强调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因此,康复辅助治疗因其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受到欢迎和大力发展。二是护理队伍的快速发展。决定老年护理服务质量的是人,尤其是护理人员。由于个性化服务的特殊性,人文因素非常重要,而服务的质量护士的数量将是决定性的。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培养和发展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的待遇和社会认同。第三,原始居安的养育模式是成熟和定型的。原居意味着不破坏老年人的长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尽可能延长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时间。即使去养老机构,他们也主要选择社区内建的机构,远离社区(村)。只有这样,老人和他们的孩子才能感到更自在、更自在。这种养老金模式植根于传统文化,强化了家庭在养老金服务中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也是制度服务形式的重构。这样,老年人将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优质的服务。

(三)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的责任更加明确

市场机制已达成共识,认为其在老年护理服务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只有依法履行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后,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通过评估,确定监督的基本对象和服务。人们将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新的认识。过去,登记为私营非企业的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往往被视为市场主体。未来,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将回归本色——更加关注非营利组织。由于养老服务的半公共产品性质,特别是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很难通过市场力量发展。没有政府的激励,市场主体不会也不愿意接纳极度贫困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关注的地方。非营利社会组织如果不受约束,不仅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且可以按照企业的方式获取利润,也可能没有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刺激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提供,而且要主动填补空缺,在失败的情况下共同努力。未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责任界限,实现放松和密切合作。政府将提供资金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将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国办大学的第5号文件提出了这一建议。到2022年,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多的养老社会制度将陆续出台、成熟和定型,养老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这些制度至少包括资金保障、机构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智能养老技术等,尤其是资金保障制度。一方面,财政资金将委托给包括基本保障和基本服务,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另一方面,保险制度的试点护理将升级为全国性行为,以改善共享,使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必要的养老服务资金。

(五)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发展养老服务,具有一举多得效应,可以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需求,对于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精准服务.可以分散集成为产品的需求,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提高效益。同时,对于政府来说,它还可以加强有效地的社会管理,改善政策措施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绩效。因此,“互联网+”作为养老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成为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3][5]陈良瑾:《中国和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422-423、225和423页。

[2]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毛泽东作品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42页。

[4][6][9][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7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第148-151页,第148-149页,第151页和35。

[7]王振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8]多杰·凯让:《救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第200页。

[10]严浩:《本田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社会福利,2004年第4期。

[11]本刊编辑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涵与实践原则》,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2]苏国:《关于“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13]李学举:在2009年民政工作全国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报》,2008年12月26日。

[14]王辉:《新思路在新时代的老年护理服务》,福利中国,2019年第1期。

[15]夏洛克·窦玉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社会报》,2010年11月12日,第1版。

[17][21]穆光宗、姚远:《探索全面解决中国特色老龄化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人口与经济研讨会纪要》,1999年第2期。

[18] 民政部:《2018年民政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8月1日,mca.gov.cn/article//SJ/tjgb/201908/20190800018807. shtml,2019年8月20日。

[19]刘长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机制》,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

[20]多吉·彩让:《关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为了便于写作,本文将兴业银行和养老院(五包集中支持机构)视为养老机构。然而,在一段时间成立后在新中国,城镇福利院收养的残疾人、孤儿、流浪者和乞丐的比例很高。惠普主要解决低水平的食物、衣服、住房、医药和埋葬问题,因此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养老机构。

2(1)“三不”是指城镇居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不能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没有赡养人人和受抚养人,或者有能力在赡养人、扶养人和确无生活。

自2017年2月6日起,国家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限公司联合《行动计划智能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2017-2020》以来,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迅速,各地区先后推出了朝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泉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的意愿和需求,包括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平台的认知情况,对智能设备公司掌握情况,以及智能家居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然后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前瞻性建议,以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优化性能.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顶级设计。

居家养老.埃尼油井法戈银行

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智能化与需求调查分析E 模式——采取 泉州 城市 像 这个 例如

陈 艳娟 吕 金布尔布尔 闽南 研究所 属于 技术学 自从 二月 6. 2017, 这个 部 属于 信息 技术 这个 部 属于 公民的 事务 和 这个 国家的 健康 和 家庭 计划 委员会 共同  这个 行动 计划 对于 这个 发展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健康 退休金 工业(2017-2020年)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模式 有 发达的 迅速地 和 每个 区域 有 接连 促进 这个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方面。 基于 在…上 这 出身背景 这 纸张 设计 A. 问卷调查 到 侦查 这个 意愿 属于 这个 老年人 在里面 泉州 城市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模式 包括…在内 这个 认知 属于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站台 这个 精通 属于 聪明的 设备 和 这个 需要 对于 这个 所容纳之物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和 然后 …制造的 统计的 分析 属于 这个 调查 数据

。根据国际通用计量标准,截至2018年底,泉州市共有870万常住人口,其中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2.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2.91%(数据来源:泉州市统计局网站),泉州市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国际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为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标准)。据估计,到2020年,该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24万,泉州市的老龄化人口正在增加。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高山养老服务业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同时低质量养老服务的供给将促进供需矛盾的升级。因此,本研究以智能养老为出发点,研究泉州市区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通过智能养老模式的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升级,从而缓解泉州市养老服务业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分发给泉州市的老年人。共收到314份有效问卷。

泉州市老年人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收入和保险,第三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第四部分是被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结果表明,泉州市脉的老年人占男性的42.04%,女性的57.96%。其中60岁以上占71.34%。从文化程度来看,49.68%的老年群体为大学生或以上。在生活方式方面,53.5%的老年人与配偶同住。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但也有很多老年人独居需要帮助,占19.5%11%。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可以大力推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和智能终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务,从而减轻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压力。

(二)收入和保险情况

整理了问卷,发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群体在高收入和低收入方面人数最多月收入水平在中间两个年级的比例大致相同。其次,大部分被调查老年人的收入来自养老金,这也与他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在整个调查样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退休前没有正式工作,导致退休后没有养老金收入,不得不依靠子女的抚养。最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老年群体都有保险。

(III)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表1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来源:r

·

调查问卷B的整理情况见表1,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一无所知,只有24.84%的人知道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受访者使用的智能设备大多集中在智能手机上,对其他智能设备相对不熟悉。虽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一些智能设备并不陌生,但他们会发现老年人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智能手机为例,有些APP无法全部使用。人大老年人诞生于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认知较低。虽然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掌握程度不高,但很多老年人愿意继续深化对智能设备的学习,因为智能设备确实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调查了泉州市采访的老年人对智能家居护理服务的需求,如图发现60.51%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实时监控健康状况功能,57.32%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智慧“订餐、沐浴和日常生活照料”功能,如“环游太平洋”、“SOS紧急救助”、“远程医疗会诊”、“文体娱乐活动”、“室内安装安全监寝服务”、“聊天解闷需要电话护理”、“远程视频”和“蒂芙尼早餐”

。根据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本次调查从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医疗照料服务三个方面总结了所需的智能养老服务。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访谈的老年人群体中,精神慰藉的需求量最高,其次是医疗保健。目前,老年人与配偶同居或独居的比例不小,导致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同时,他们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有很多不便,孩子也不在身边,因此他们更迫切需要医疗保健服务。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的需求都很高。B R

(I)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泉州市内的老人对智能养老服务存在诸多疑虑,仍处于观望状态。因此,政府需要在前期投入一定资金,建设相关的智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并与部分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开发适合老年人接受和思考的智能养老服务维护养老服务平台,并加大宣传力度,在公园、社区等人流较大的场所,向老年人及其家人讲解科普知识,培训部分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您还可以使用社区、公交车站和电梯中的公告板,通过显示屏滚动智能养老服务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包括适当降低养老成本,定期体检,方便日常生活。例如,综合健康检查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准确方便的多种体检,同步上传数据到平台进行分析、显示和预警。通过移动APP客户端,亲属可以立即了解家中老人的健康状况,这既聪明又方便。通过智能手表的GPS定位、健康监控、安全围栏、智能导航等功能,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安全,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智能养老服务模式。

表2被调查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数据来源:从问卷调查中,

·

(II)不断优化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性能,以及从

泉州市老年人调查中获得的数据结果,泉州市应继续进一步发展智能养老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良好运行。老年人想要获得的许多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健康护理服务,都需要在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上完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廉、确保老年人数据安全、不泄露老年人隐私、能够为泉州市内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目前的弱势局面,首先,政府需要站出来,在城市建设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开放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其次,需要建立不同的功能中心。例如,研发中心负责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数据分析中心负责老年人开展大数据观测,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质量监控中心负责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最后,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形成包括周边医疗机构在内的综合系统服务平台,将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保健中心纳入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能够自主选择服务机构,从而提供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三)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

首先需要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在规范的法律环境中健康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强调智能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其次,为了推动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方向顺利规范发展,政府需要并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智能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不断开发新服务,最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深化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推动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了肖东的

[1]。哈尔滨市智能养老服务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18年。

[2]韩柯。徐州市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专业管理论文第5篇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8).

[2]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2,(1).

专业管理论文第6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与我国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出具有优良的语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专业实践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是较为广泛的,可以涉及酒店、企业接待、景区接待、旅游管理部门等。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这不是仅凭阅读几本专业书籍或者到企业进行短暂的实习所能把握的,因而在教学中决不能重理论而轻实践。

1.2重视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员工拥有较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调查发现,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会展中心等尤其需要语言沟通能力强的学生。

1.3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

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学校应该注重氛围教育,如旅游管理专业中酒店管理课无论是教室还是教学实训场所都应像酒店一样洁净、舒适。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应像酒店员工一样注重仪容仪表、礼仪礼貌、具有服务意识。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重实践轻理论

旅游院校过去沿袭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后来发现培养的学生到了企业由于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而不能胜任岗位需求时,又开始走向重实践教学而干脆不进行或很少进行理论教学的误区。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目前仍有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前三年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后两年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实的脱节,学生在学习期间对专业没有感性认识,长久下去感觉专业课枯燥无味。到了实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技能缺乏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2.3教学评估不能体现学生素质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总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而且只注重期中期末这样的理论成绩。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不注重过程评估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学生只会在考试前背一下要考的内容。长此以往下去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只是一种空谈。

2.4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行业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他们往往有着很多的理论知识却与行业脱轨。加上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又陷入了证书的表面文章中。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3.1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适当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整,为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以服务工作任务为线索采用并列式与流程式相结合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从事服务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职业能力为线索设计学习任务、技能训练任务,把工作过程设计为项目过程。

3.2创建高效的专业课堂

旅游专业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功夫要在课前,课中及课后。课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要学习的任务以任务书形式布置下去。任务书的设计最好让学生来参与设计,学习的任务有必学项目也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选学项目。课中如何“导读、导听、导思、导做”,让师生互动起来是建构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抛出问任务问题,讲述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课后注重拓展,让各组学生在课后一边交流学习其他组的学习内容,一边完善自己组的学习内容。

3.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课内与课外评价结合。关注多元性评价,结合课堂考核、书面作业、技能操作、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增加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如小组活动、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口头答辩等方面的能力。

3.4建立专业教师培训体系

专业管理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心态不稳定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职业养成训练密切相关。

一、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及作用

1.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

“养成训练”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还指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职业养成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最终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是指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其今后在就业时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2.职业养成训练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而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的表象形式。

养成训练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

职业养成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或某几项实践环节可以造就的。它需要贯穿高职酒店管理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进行培养。

通过“三段式交互成长型”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即以酒店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和基地“实践与熏陶”相结合,构建“学校一基地一学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1)

第一阶段是第1—3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职业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和爱心。通过到企业的参观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的理念。第二阶段是第4—5学期,主要以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训导为主,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训导为辅。学生通过到基地的实习锻炼,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训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完成基地的实习回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职业素养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1.职业氛围的营造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塑造职业形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

新生入学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三年礼仪训导师的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2.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酒店行业展览室,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配备电子资料,让学生点击资料系统就可查询当今最著名的酒店企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感受酒店工作氛围的同时,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较好的职业环境下开展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

3.开展情境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和书面作业形式。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或户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4.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5.建设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隐性课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组织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行业专家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等方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6.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参与训导

专业管理论文第8篇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专业 创业教育 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作者:张吉帆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