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23 17:53:47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第1篇

之所以视新闻策划如此重要,完全是基于对近年来中国报业迅猛发展的客观现实的认识。报纸新锐在不断进入,原有媒体在急速扩张,不管是“主流”还是“强势”媒体,都不可能做到对有限新闻资源的“独占”。此种态势使新闻媒体间的竞争自然地由“垄断”进入到“同题竞争”领域,即更多地看谁能有效利用和挖掘这些有限的共享资源,从而变共享为“独享”,确立自己新的竞争优势。这也正是时下新闻界“策划制胜”一说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根据新闻事实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先入为主”的谋划,对新闻实施解构和整合,掌控报道的节奏,力求对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角度新、选材精、立意好、挖掘深、可读性强,全景式地报道新闻,深入反映其本质特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一、打主动仗,精心谋划活动,随后对自己发起的活动作进行式报道,在策划中打造独家品牌。上世纪90年代,《青岛日报》先后组织了“沿黄河行”、“齐鲁行”、“长江三角洲纪行”、“环渤海行”等一系列重大采访活动。活动启动后,即在显要版面作跟踪式报道,从而使《青岛日报》完成了从“制造新闻”到“策划新闻”的一次次有效实践。这样的新闻策划虽然付出的成本较大,但却创造出独家的新闻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最充分的开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报纸的档次和影响力。

二、对一般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的策划,根据时间相对宽裕的特点,从容谋划,精心设置,“语不惊人死不休”。近年来,《青岛日报》对于香港回归、迎新世纪、申奥成功等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比较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举全编辑部之力,做了大量的事前策划。新闻策划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一人之力显然难以胜任,特别是可预见性新闻的策划,更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

三、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好对非可预见性突发新闻的报道策划。我们的体会是,此类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策划预备阶段。即发现新闻报道线索、收集与分析各方面信息、确定报道选题和报道效果目标的这段时间。二是方案设计阶段。即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结构和报道方式加以设计,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阶段。三是方案修正阶段,即从报道策划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这一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1998年春节前,《青岛日报》接访了一位下岗职工,她反映,一天晚上因生活困窘,她在外出借钱的路上哭泣起来。这时一位自称住在“14号”的机关干部走上前来,询问了她的情况后,鼓励她要有生活的勇气,并送上200元现金。这件事给这位下岗者的触动非常大,她希望编辑部能帮她找到好心人。编辑部立即感到这是一条难得的新闻线索,特别在年关临近时推出一组报道,必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于是次日《青岛日报》一版头题即刊发了“寻找14号”的消息。随后编辑部做了精心谋划,记者分头到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周边查找“14号”的居民,经过近一周的连续报道,终于找到了乐于助人的那位市委机关干部。这次报道策划,由于反应及时,方案周密,收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总结一系列成功的新闻策划经验,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闻策划不存在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的问题。只要能够遵循时新性、合理性、时宜性、可受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新闻策划就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近几年的新闻策划实践中,我们同时感到,新闻策划虽然需要主观能动性与新闻事实的积极互动,但也不能“盲目策划”、“凡事策划”,而是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否则,很可能带来不成功的策划并影响到报纸的声誉。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第2篇

【关键词】新闻策划;新闻采编;报道方案

一、新闻策划与阶段报道相统一

伴随信息传递速度和频率的加快,纵观电视荧屏,新闻报道同质化的新闻报道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在不少电视台内部,新闻稿件“饥一顿饱一顿”的问题也一直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新闻队伍建设停滞不前,采编人员业务能力遭遇瓶颈之困;另一方面,也与诸多电视台内部日常编排还只停留在来料加工上有关,即采制稿件局限在上面指派的时政报道和记者采制的社会新闻框架内,新闻指挥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大脑”的作用。欲想突破这一瓶颈、挣开这一枷锁,通过加强日常新闻策划,从而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厚度和广度来丰富新闻报道的版面势在必行。

(一)新闻策划最现实的意义,就是以召开每周新闻策划会的形式,充当新闻报道的把关人和解惑者

存在问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漠视问题的存在。在此方面,每周新闻策划会议是这个问题的正解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召开每周策划会的形式对上周记者稿件进行全方面的体检。电视媒体的特殊性要求相关点评不能只停留在纸头上,更付诸于形象地指导上。每周的策划会上栏目制片或新闻监制可选择现场播放一些自己认为做的好的片子和存在问题的片子,围绕画面、解说、现场声等新闻元素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讲解,让记者知晓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在整个采编团队内形成一个比上劲、比质量、比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召开每周策划会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明确本周的采访报道方向

也可以说每周策划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记者往哪里打,摆脱“摸着石头过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状。比如某周既有“35学雷锋日”“315消费者维权日”“312植树节”等重要节日,又有惠及民生的政策出台,策划会上,部门负责人就可以把这些拎出来,列为本周主攻方向,供大家日常自采中加以关注,这样一线记者也有的放矢,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再例如本周有个三农工作会议,我们可以指导并安排农业条线的记者采访一条去年农业的成果报道,届时放在三农工作会议报道之后,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我们新闻的可看性。不然等到三农工作会议召开当天再筹划做相关报道,已经时过境迁,无法有效实施。

二、新闻策划要集中反映日常报道关注点

缺少对具体报道的日常指导是目前不少电视台新闻策划的最大不足,这也是有些稿件该做深做透却没有深入挖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每天编前会为主要形式的新闻策划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一)集思广益,发挥组合式报道优势

眼下,一种集中一组稿件(三条以上)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的报道方式日益为广大电视媒体所运用,这种报道方式便是组合式报道。它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全面、深刻地揭露问题,或通过从多报道对象的相互比较,说明问题和道理。新型报道方式在对新闻管理人员充分科学利用和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新闻策划也应顺势而变、因势利导。

在这方面,每天编前会主要任务就可以对第二天版面进行会商,分析哪些是应强描淡些的,哪些是应重点“炒作”的,哪些是应养一养找到合适由头再报道的,这样一来一线记者可避免做无用功或“单枪匹马”作战,版面看起来也“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详略得当、节奏感强。比如说第二天某一条轨道交通线路正式开工建设,我们就可围绕这一话题策划组合式报道,第一条是开工现场报道,第二条是该轨道线路具体走向以及车辆编组、设计客流量等介绍,第三条是该轨道线路对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发散思维,增强新闻挖掘的深度

近年来,不少电视新闻栏目开设了深度报道,进一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其实不管是深度的挖掘还是广度的拓展,都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有着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而每天的编前会上,栏目制片和编辑就可以与记者就深度报道的选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报道所选择的角度、注意的事项、表达的方式等头脑风暴式地集体会商。正如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信息的交换、思想的碰撞,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做精做细的思想源泉。

三、新闻策划要突出个性化报道方案

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策划方案是一个台新闻策划能力的真实体现。不过,目前诸多地方电视媒体在此方面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而为。这就造成许多策划方案操作性不强、创新点不多。比如一到五一便是“劳动者之歌”,报道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到国庆便是“国庆成就报道”,反映人们收入水平增加了,住房条件改善了;一到春节就是“节日我在岗”,无怨无悔服务群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陈旧的方式和内容让报道缺少了看点和新意。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对重大活动、重要节日进行专题研讨,群策群力制定策划方案。

(一)重点报道策划研讨会,调集各种力量,使新闻报道更有可看性

当今,各种社会元素爆炸式发展,信息资讯井喷式呈现,地球村的日益缩小带来了新闻活动的越发频繁,策划大型的活动式和专题性的连续性报道业已是电视台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手段。

(二)重大活动策划研讨会,统筹多种手法,使新闻报道更有操作性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第3篇

牢记新闻策划的导向。新闻策划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造就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和谐稳定的电视舆论态势,策划人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吃透大政方针,掌握实际生产工作中职工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只有深入了解企业改革发展的背景和趋势,才能形成鲜明的报道思想,创作出鲜活的新闻节目,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只有深刻理解了时展大背景和事物的本质意义,才能形成鲜明的报道思想,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做好新闻策划的步骤。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电视新闻策划的重要基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了解掌握现时期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生产工作重点、社会实际工作情况和观众的需求愿望以及其他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态势,发现、判断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力图开拓创新的过程。

策划创意。这一步是策划的主体,它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手法、资源配置的全面设计和谋划。它是以事实为基础、以价值为前提、以创意为核心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活动。大体要求:选题要有新意、角度要新颖、内容要新鲜、时机要得当、手法要生动活泼。这个策划创意,实质上就是电视采访报道思路、观点、方法的创新。

效果评估。指的是在一个策划方案拟订之后,对方案的可行性和价值目标、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通常要通过集体讨论,吸收各个方面好的意见,对原策划方案的某些局部进行补正、修改,甚至是论证、修改,再论证、再修改,以求策划方案尽可能地完善。

注意新闻策划的选题。可受性原则。可受性是新闻策划对于读者的可接受的程度。由于新闻策划是媒体有目标指向的新闻筹划活动,是新闻人的一种主观行为和“议题设定”,很容易出现一厢情愿和读者不买账的局面。新闻的可受性取决于受众的共同心理要求,因此,媒体策划的选题必须是大多数受众想知道的、应知道的。

时新性原则。新闻的本质是新,新闻策划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当然也要新,要有较强的新闻性。对于事件性报道,要有较强的时效性,对于没有准确的时间要素的非事件性报道,可将它放在特定的时间坐标系或特定的背景下实现其时新性。

深度原则。媒体对客观事实应有整体的把握和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以开阔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宏观把握,微观着手。新闻策划者要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让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只有指导思想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挖掘,将百姓关心的报道层层做深,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对于热点新闻、重要新闻还必须通过报道来推进事件的递进和发展,最终揭示事件的本质,满足人们的期待感,而不能在平面上无休止地重复,让人失望。

前瞻性原则。随着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策划已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重视。因此,谁能领先一步,占得先机,也就成了新闻策划成功与否之关键。要做到前瞻,首先要做到准确把握热点,要求编采人员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一线记者要及时地向报社反馈信息,使策划人事先对自己要做的选题心中有数。同时,获取信息也是新闻策划前瞻性的一个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媒体和记者要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要将新闻触角伸展到各个角落,要做全天候的新闻人。

主题策划中的人文意识。好的新闻策划应当有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在里面。新闻策划的人文情怀,更多的是关注当下社会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要求,新闻采访学上有一个公式: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因此,新闻的主题策划可将视点下移到普通民众身上,挖掘平凡人不平凡的经历,反映普通人的声音。

编辑好新闻策划的题材。策划新闻的编辑必须要有对新闻的真正理解和热爱,以平民化的视角,从受众的关切点上挖掘内涵,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受众容易感知和理解的方式对新闻进行策划报道。在策划中,选题要有特点,视角要独特,主题要鲜明,其中心思想和编者意图要明确,出“手”就要找到新闻的着眼点。新闻报道策划一般是对关于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关于突发事件题材的策划和关于日常新闻题材的策划。通过精心策划,使新闻创作变被动为主动,变随机为定向,变松散为有序。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全新的思考。在选题上,应该以选择具有时新性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为主,并通过报道来推进事件的递进和发展,最终揭示事件的本质,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欲知的期待感。在具体操作上,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因度而宜。

处理好新闻策划的采访。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策划并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与记者的现场采访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报道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甚至比单方面的强调策划或强调采写更关键。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因而策划不能过细,否则便会扼杀记者现场采访的主观能动性,忽视采访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策划在确定重点的同时要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案,帮助记者拓宽思维,使其以发散性的思维进行探索。另外还要允许记者突破策划设想,写出与策划初衷不同的好稿件。策划往往带有全局性和指导性,不只确定选题,而且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路线、采访方式以及各路采访之间的协调等,以保证整个采访计划的成功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访对象与预先想象的不一样,原先的计划就难以进行。因此,记者在设法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当采访结果与策划初衷不同时,不要轻易放弃,要继续追踪,争取有新的发现。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第4篇

“‘策划’一词可与‘谋划’、‘筹划’等词通用,概指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宣传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原理,对新闻宣传活动进行富有创意、科学合理的筹划和设计,旨在最优化地配置相关资源,最有效地运用相关方法,最大化地实现宣传意图。”①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源进行有创意的操作,并不断在报道的过程中,根据受众的反馈,对新闻报道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新闻策划具体包括新闻选题的策划、报道方式和角度的策划、报道时机和规模的策划等一系列环节。其中,选题策划作为整个策划的第一个环节,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选题策划实质就是对新闻事实报道角度的选择。同样的新闻事实报道角度不同,其新闻价值就不一样。选题策划的意义在于它是整个新闻策划活动的起点,实践证明,新闻策划的成功与否,和选题的成功与否大为有关。

在新闻策划的选题决策中,新闻媒体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定位和资源优势,追求选题的个性化,才能使新闻策划破除陈规,避免雷同,在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媒体竞争需要策划个性化选题

新闻策划的选题个性化,就是指策划选题的独创性和开拓性,也就是说策划选题是独特的,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新闻策划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选题至关重要,而选题的个性化则是新闻策划制胜的“杀手锏”之一。

随着社会透明度的不断提高,新闻资源的共享性也随之提高,独享新闻资源已越来越变得不可能。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自然而然由独享资源进入到共享资源的同题竞争,这就是说,谁能有效利用和挖掘这些有限的共享资源,变共享为“独享”,谁就能在竞争中胜人一筹。

媒体间的竞争也渗透到新闻策划中,缺乏创意、照搬照抄的策划选题,是得不到读者青睐的,同质化的新闻策划只会让媒体步竞争对手之后尘。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凸显优势,在众多方法中,新闻策划的选题个性化无疑成为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寻找个性,是所有媒体面临的一道难关。

1998年,《羊城晚报》在“经济透视”版推出系列报道“001工程回忆录”,报道对象是改革大潮中出现的“第一”。当年11月1日,《羊城晚报》刊出的第一组报道中,向读者介绍了第一代个体户、第一代摩托车手、第一代股民、第一代出租车司机,既讲述他们当年如何成为“第一”的故事,又报道他们今天的情况和想法,读来生动有趣,引人思考。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考虑到,没有这些“第一”,改革开放就没有后来的发展和成就。这些“第一”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先的广东,作为地方报纸的《羊城晚报》拥有天时地利,这些“第一”作为《羊城晚报》的报道对象是非常合适的。这样的策划选题显然能够发挥《羊城晚报》的独家优势,因此也就有个性和特色。

制约策划个性化选题的因素

由于新闻竞争在不断加剧,所有新闻媒体即使在报道同样的新闻事件时,也在追求与众不同的传播效果,所以新闻策划必须追求选题的个性化。新闻的策划选题个性化,必须立足于新闻媒体自身的定位和资源优势,不同的媒体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定位,这种媒体间发展定位的差异,决定了新闻策划的选题个性化。

新闻编辑的选题策划要合乎媒体定位。媒体定位决定媒体的目标受众和媒体的目标功能,这样才能瞄准目标,实现媒体的特定功能。如《都市消费晨报》在新闻策划上就瞄准了其都市报的定位:办一份面向市民的都市生活报。围绕这一主题定位,该报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新闻策划。该报策划的“被狼咬了半边脸的寇金成”、“首府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小毛毛事件”(一小孩被烫伤,医院拒收,小孩死亡)等就可谓一件件经典之作,因为报道着眼的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所以报道一出就引起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对媒体发展的定位把握准确了,策划选题才会有方向感。《现代快报》副总编辑赵磊曾说:“新闻策划体现的是我们如何关注、反映、评判现实。策划的影响力在于敏感和独到的看法。通过策划、独到分析,对现实的评判也可以成为独家报道。在常态新闻中出彩,比拼的是亲民、贴近和互动,在深度报道上出彩,比拼的是功力,认识社会的功力。”

不同的媒体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导致了受众对传播的要求和期待是不同的。受众的需求差异对策划选题的影响,直接表现在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新闻编辑在新闻选择中,对新闻事实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的鉴别,都是以自己所在的媒介的受众为参照系的”②。例如,股市上某一股指的突然变化,文化类报刊和体育类报刊的编辑可能不会给予特别的关注,而证券类报刊则会展开深入细致的报道。

在创新中显现策划选题的个性化

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东西,独具一格。新闻策划的选题一定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就是选题的个性化。每一个新闻策划的选题都应该有新的构思,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避免重复雷同。

要使新闻策划的选题具有个性化,就必须善于抓住新问题,要有新思维、新话题,多关注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选择一些让媒体和社会感到很有新意的角度来进行策划。谁拥有新颖、优质的策划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深圳《晶报》的《失月猜想》新闻策划,就是在创新中体现选题的个性化。2001年5月,新华网了一则惊世骇俗的消息:俄国5名科学家邀请美国科学家一起谋划如何把月亮给炸了!2001年5月19日,深圳《晶报》以一种崭新的尝试,做了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新闻策划――《失月猜想》,整个策划以“要是没有月亮,地球、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作为逻辑主线,记者采访科学家、商人、学生,编辑约请作家、诗人和读者来猜想,16个版的《失月猜想》内容包括:“能不能炸成”(专家版和民间版)、“就让我们一起干”、“月球真面目”、“谋杀月亮的N种方式”、“中秋节还过不过”、“诗歌怎么写”、“歌儿怎么唱”、“恋爱还谈不谈”、“嫦娥故事如何讲”、“太阳会哭泣吗”、“要登月的人怎么办”、“没有月亮的语文课”、“潮起潮落将消失”、“当世界只剩下春天”。《失月猜想》这个充满知识性和权威性、充满想象和趣味的专题新闻横空出世,“为中国的新闻策划贡献了全新的运作概念”③。可以说,《失月猜想》选题的创新性令整个报道策划独具匠心,富有新意,个性化十足,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在新闻策划选题中,照搬模仿别人的做法或延续传统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精心的策划,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意,才能一招制胜。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能准确把握热点,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运用个人乃至集体智慧去发现选题、设计报道结构、预想报道效果。

新闻策划忌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新闻策划需要不断创新,不能老生常谈。因为任何一个选题都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一般说来,同一话题不能反复设计、操作,要把握操作的一个“度”的问题。

同中求异突出策划选题的个性化

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出新求异。这种特征体现在新闻策划的全部环节中,包括在选题策划中。在新闻策划中,新颖独创的选题,可以彰显个性化,面对同类题材,独特的视角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同中求异也可令策划选题突出个性化,出奇制胜。

提炼主题需要异中求同,而确定选题则要反其道而行之,同中求异。因为异是新闻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独特的质,抓精品新闻必须善于抓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选题策划中,编辑要努力在平常中找不平常,在一般化中寻特点,在过程中找变化,在生活中抓异常。这就要求编辑在选题策划中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事实新质,发表别人所未能感觉的见解,走进别人没有达到的认识境界。有些看似平常的事,编辑只要调整一下报道角度,便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在新闻同质化竞争中,讲究同中求异,突出个性。2006年2月27日,杭州“城东少女”雕像被盗,几乎所有的杭州媒体都只是作了单一被动的平面报道,而漏发这条新闻的《青年时报》后发制人,推出“复活城东少女”新闻策划,让铜少女的作者通过《青年时报》捐出铜少女的原件,向社会拍卖,募资后重铸新雕像,《青年时报》全程跟踪复活方案和复活过程,并于2006年6月23日见证了“城东少女”的彻底复活过程,“让继续发生的新闻带上独有的印记,形成内容的差异性”④。面对“城东少女”雕像被盗这一新闻事件,《青年时报》的“复活城东少女”新闻策划从“复活”的独特视角来选题,同中求异,在杭州众多媒体的报道中独显个性,脱颖而出,反败为胜。

“罗彩霞事件”是由《中国青年报》在2009年5月4日独家首发,《羊城晚报》在次日便发稿,成为率先发稿的媒体之一。在随后的报道中,《羊城晚报》不断有独家消息见报。关于媒体报道的同类话题,《羊城晚报》做到了角度新颖别致,力求在深度上取胜。这不得不归功于选题策划。在选题的特色方面,《羊城晚报》做到了以独特的视角报道新闻,出奇制胜。

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只有选取好角度,以独特的视角切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罗彩霞案”尽管具有复杂性,但却不是偶然现象。《羊城晚报》选取10年前被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与“罗彩霞案”对比,同时围绕案件中牵涉的司法瓶颈、对罗彩霞的第一时间的专访来做报道,在调查的不断深入中,加入对罗彩霞情况和王佳俊家庭所面临问题的介绍,而不是一味地同情或是谴责,力求客观公正。面对网络舆论一边倒“罗”抑或一边倒“王”的情况,都能依据事实,冷静地得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纸质媒体在如此重大的新闻战役中不仅没有输给电子媒体,相反,其表现出来的厚重和深刻却让电子媒体无法比拟,也让读者难以拒绝,显示出新闻策划的深厚功力。关于“罗彩霞案”的报道,《羊城晚报》在批评的层次上、深度上都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完全把一个新闻事件、一种社会现象做深做透,而正是个性化的策划选题促成了这次报道的成功。

在新闻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媒体应着力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采取差异化策略。具体在新闻策划中,那就是体现在策划选题要有特点,视角要独特,使策划选题摆脱共性色彩,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与众不同的差异点,也成为跟进者无法模仿的部分,为受众提供了独特的信息附加值。

结语

个性化的选题令新闻策划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使新闻策划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为孕育耳目一新的新闻报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闻策划需要不断创新,不能老生常谈,因为任何一个选题都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一般说来,同一话题不能反复设计、操作,要把握操作的一个“度”的问题

新闻策划的选题个性化需要编辑在准确把握媒体发展定位的前提下,打破陈规,不模仿别人的选题思路,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佳”的原则,找准特色,走出新路;准确把握热点,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运用个人乃至集体智慧去发现选题。

注 释:

①刘伯贤:《新闻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蔡雯:《新闻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③陈寅主编:《非常新闻策划大道》,海天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④孙军:《新闻无穷动》,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第5篇

一、在新闻理念上体现先导意识

为了使电视新闻报道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鲜活,报道角度更新颖,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在新闻理念上确立先导意识,在记者报题时提前介入,为记者出谋划策。这并不是说电视新闻编辑的水平就一定比电视记者高,而是由于电视编辑更多地会从宏观层面,从整档新闻节目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而记者则多从微观层面,就是一条新闻、一则报道的眼光去看问题。电视新闻编辑对报道的提前介入,让记者在采访拍摄时能较好地体现编辑意图。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在日常报道中应具有独特的眼光、出色的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能够将隐性新闻资源通过组织记者采访,发掘成为有显性价值的新闻,进而通过一次次成功的策划与采访报道,催生出大量有新闻价值的报道。策划是实施编辑先导意识的重要形式。广义的电视报道策划主要是指电视报道有价值命题的提出,可预知的重要新闻事件采制;狭义的电视报道策划是指日常报道的策划,就是在把握舆论导向的同时,以观众为出发点,选择题材、确定主题、商定体裁、布局结构等。电视新闻编辑以电视镜头素材与文字稿件为基础,通过策划、组稿、优选、组合,获得一个新闻集成,并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给观众。新闻编辑除了编好稿外,还必须担当、参与新闻的策划、组织和安排任务,并帮助记者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新闻采访。一条电视新闻片,如果有了事先策划,就会有新意,有深度,就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使观众从中有所启迪或收获。随着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加上电视媒体竞争十分激烈,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迫切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转变理念,从过去简单的“把关意识”提高到以观众为中心的“引导意识”上来,高质量、高标准地指导、参与具体的新闻采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要求,有效地发挥“把关者”和“引导者”的复合作用。

二、在深入一线中体现先导意识

要体现先导意识,电视新闻编辑还必须经常深入一线采访。记者在“走转改”,编辑也要“走转改”,否则编辑的新闻敏感性、新闻价值判断力就会钝化,对策划也只能是坐而论道,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与记者一起,深入一线采访。只有编辑主动出击,经常深入基层,才会对各类新闻事件的整体脉络和基本背景有所了解,才能从宏观层面上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走向。2011年11月下旬,作为电视新闻编辑的笔者在深入一线时了解到,由于银根收紧,用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扬,绍兴县柯西服装工业园区出现生产滑坡、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等情况。在企业经营者中,由于没有土地证,因此无法到银行去质押而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从而导致高利贷之风蔓延。笔者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在2003年,绍兴县柯桥开发委赴温州招商时,曾向前来柯西工业园区投资兴业的48家企业作过书面承诺,将为其办妥土地证,而期间由于遇到政策“红线”等问题,到现在还没有一家办理过土地证。笔者认为,这件事应该引起绍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我们在新闻节目中推出了《没有土地证,中小企业如何生存?》的连续报道,共播出5篇:《园区内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土地证办理一波三折》、《资金“寒流下”民间借贷蔓延》、《企业生存发展亟待政策落实》、《土地证之解“困”对策》。这组报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播出后,影响很大,受到了绍兴县委、县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县政府领导专门召开协调会,协商解决办法。目前,这些中小企业的土地证解困工作有了明确的时间表。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分期、分批,着手为这些企业办理土地证。从这次报道中,笔者体会到,电视新闻编辑的先导意识也可以通过深入一线,了解实情,增强对本地区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在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报道上展现出权威性和引导力。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第6篇

策划对象上的现象与本质

新闻策划应有深度、广度和高度,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使其具有权威性、可读性、引导性、真实性。但是,新闻策划的对象同其他事物一样,有时往往会呈现出一种表象或假象,也有些是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事件。如果我们的媒体忽视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很有可能有悖于新闻真实性的规律。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多问、多看、多想、多积累、多质疑、多核实。多问,就是多方询问,兼听八方,力求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少留疑问。多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固然重要,多看更重要。多想,是一个由表入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过程。有时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现象,表面看会和其本质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需要多想,去伪存真。多积累,就是策划人员要多积累知识和各种资料,以便在策划时随时“取用”对照,排除失实成分。多质疑,怀疑不是一种好品质,但做新闻策划的却应多质疑,多问一个为什么。因为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策划者必须广撒网,才能把不知躲在哪个角落的失真成分过滤掉。多核实,提出质疑后还要核实,而且要多方核实或向权威部门核实,才能真正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通过“六多”,完成对各种现象的透视分析,弄清真相,揭示事物本质,使新闻策划有理有据,立得起,站得住,经得起仔细推敲;策划的报道和活动入眼入心,有说服力、有深度。

策划思路上的“上天”与“落地”

策划的思路,决定了宣传的出路。一个好的新闻策划思路必须既要“上天”,更要“落地”。两者缺一不可。

所谓“上天”,就是要吃透上情,即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和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执行。始终使新闻策划有据可依、有向可循,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经济导向、生活导向和行为导向。

策划“上天”时,要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信息,不断组合、提炼,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并用,引发一连串灵感,做到以出奇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打造媒体的影响力;以出味培养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从而打造媒体的美誉度;以出彩吸引和打动受众,从而打造媒体的竞争力。

策划“落地”时,要切合本单位执行能力和具体情况,注重可行性,确定最佳切入时间和最佳方案,做到贴切、贴近、贴心。贴切,就是在大量掌握新闻资源的基础上,全面关注传播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尊重事实,在整体性与针对性上做文章,要能大能小,能发散能聚焦,有效地发挥传播效果,借以提升公信力。贴近,即全方位地考虑受众,包括民风民俗、文体等因素,从老百姓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求切入,多一些“视觉新闻”,少一些枯燥、呆板、干瘪的东西;多一些融人、事、理、景于一体的立体化写作,少一些平面叙事的表现手法。把严肃的报道活泼化,把高雅的报道通俗化,使受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贴心,即要注重策划的震撼力,能够引起共鸣;注重策划的服务功能,做到及时有用,让受众与媒体互动起来,增强传播的亲和力。

策划动因上的服务与功利

新闻媒体有着“喉舌”的功能和作用。这种功能和作用,实质上就是服务于党和人民的功能。但是有一些地方媒体,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与功利的关系,使新闻策划偏离了正确的服务方向,凭空造假,违背新闻报道规律;谋取私利,与当事人合伙制造“事实”;违反职业道德,一味推波助澜;隐性采访中触犯法律和规定,还有哗众取宠的策划以及将文学与新闻报道混为一谈等,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形象,扭曲了“喉舌”的功能和作用。

新闻媒介是社会的公器。我们的一切新闻报道都是为大众服务的,不允许有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守望者、望者。对于我国的新闻传媒人来说,要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遵循党中央提出的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这既是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媒体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神圣职责――高举旗帜,围绕大局,科学策划,服务人民,传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把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提高受众的精神境界和科学认识为归宿,防止单纯追求所谓的热点、消极迎合某些人不健康的文化品位,抵制形形的功利主义策划、有偿策划,始终保持新闻策划的高品位。

策划选题上的善取与敢舍

新闻策划作为现代新闻工作中的一个新领域,并不意味着它对每一个新闻素材都要进行策划,新闻策划的重点应是那些对社会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和蕴藏着重大新闻主题但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且具有导向价值、服务价值和兴奋价值。由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会现象纷纭复杂,许多新闻事实需要通过表象进行理性透视,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其发生不是偶然的,如果往深处探究,可能就蕴藏着重大的主题。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既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能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又能满足群众的愿望要求。虽有领导重视,而缺少群众的关心,或者虽有众人关注,但上级一时难以解决,都不宜纳入选题之列。筛选选题,要审时度势。矛盾刚暴露,工作才展开,时机不成熟,策划报道则不宜抢先。时过境迁,工作重点转移,不宜再炒冷饭。选题,既要注意结合点,还要注意切入点。在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和热点新闻报道时,切入点要小,要有利于新闻报道的纵深发展。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选题,才能始终赢得受众,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

总之,在新闻策划的选题上,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善取,又要敢舍。取其精要,舍其杂芜;取其厚重,舍其轻薄;取其时宜,舍其陈旧。有取必有舍,舍是为了取。取有所值,舍有不惜。那种不权衡策划价值,既不善取又不敢舍的新闻报道,只能落得个“好心不得好报”和“劳民伤财”的结果。

策划时机上的抢先与后发

新闻策划的抢先与后发,即是指策划介入时机上的快与慢。新闻策划贵在“快”,但并非所有的新闻策划都必须占尽先机。而有些报道能否取得良好效果,与策划的介入时机是否恰当直接相关。这里说的恰当,既包含着该快则快,又包含着该慢则慢。先后合宜,快慢有度,恰到火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而言,时机的选择大致有四种情况:

配合而不雷同。即配合形势变化、政策颁布、工作布置等的需要进行的策划。由于配合式(新闻)策划一般是许多媒体同时进行的,表现在时间上,可能有先有后有中,弄不好,就容易雷同。因此,策划要特别注意发挥创造性,推出独家的策划,讲求宣传艺术,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即时而不墨守。即一旦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立即进行报道策划。这类策划以灾难性事件居多,往往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偶然性,难以预测,策划不可能提前进行,对报道的过程也无法预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和克服看看再说的心理障碍。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以变应变,统一指挥,统一协调,使人力、物力达到最佳组合,牢牢掌握报道的主动权。

预见而不坐等。即对尚未发生、可能(或肯定)发生的事件、现象和问题进行的策划。由于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其策划的难度更大,往往要设计多种方案,以便随时调整。包括春节、黄金周等节庆报道以及奥运会、世界杯等可以预知的重大体育赛事等。

滚动而不僵化。新闻策划具有动态性的特征,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因此,必须根据新闻事实本身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适时修正与补充原先的策划方案,它既是考验策划者的应变能力,又体现了策划者对报道把握的可持续性,切忌“一个策划用到底,一个方案贯始终”。

策划内容上的同与异

在当今“信息共享”、“同题竞争”的条件下,面对同样的新闻题材,如何通过策划思路的创新把看似普通的选题做出新意,在众多媒体中“一枝独秀”,争夺更多的受众,正确处理同与异的关系十分重要。就是要在同中求异,在“异”上创新。力求时宜性,讲究时效性,注意合理性,强调可受性。为此,一要因势而变,更新策划观念。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把“发现”和乐趣还给读者,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二要前瞻预测,触动读者最敏感的神经。努力做到揭示矛盾抓难点,删繁就简抓特点,以宏观视野抓新点,反弹琵琶抓冷点,从而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好我快”的态势,以实现新闻策划的预期目标。三要深入挖掘,打造独家新闻。做到展示独特发现,给受众留下不可忘却的印象;挖掘独特的思想,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以独到的见解吸引人,以新颖的理念撼动人。把策划的思想灵魂与选取独特事例有机结合起来,使独家新闻更加鲜活且具有说服力。

策划手段上的强化与炒作

新闻策划既要围绕一个事件、一个主题,按照新闻规律,进行发散式思维,又要从报道时机、报道手段上,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和集中报道。这种强化性的报道容易引起共鸣,更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这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但这种强化式的新闻策划,必须是有效的、有序的、有度的策划。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媒体的新闻策划陷入了以下三个误区:一是走入了过多过滥、创意平庸的误区;二是走入了策划新闻的误区,不是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而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策划;三是走入了哗众取宠、虎头蛇尾的误区。新闻策划一旦走入误区,就会失实、失序、失度,进而变成炒作。所谓“炒作”,就是“为扩大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作反复的宣传”。但从实际运用和受众的印象分析,“炒作”常常有贬义色彩,它是用捏造、夸大、臆测等非常手段对某人或某事在一段时间内作集中的、连续的、有一定规模的“宣传”。这看起来与新闻策划手段上的强化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无论在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在策划原则和对象来源途径上,都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的各级新闻媒体,在强化策划手段上,要着力于重大题材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并恪守新闻职业道德,防止新闻策划手段的强化异化为新闻炒作,以炒取“热”,以热求“卖”,破坏党和人民“喉舌”的形象。

策划成本上的投入与产出

策划成本上的投入与产出,实际上是一个投入要适度的问题,也就是新闻策划带来的实际效益必须大于实际投入,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投入大于产出,那就得不偿失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表现为新闻策划的多与少。新闻媒体每天的报道内容是广泛的、大量的,没有必要全部去策划,也不能为策划而策划。策划只是媒体日常工作中的“阵地战”,策划选题一定要瞄准大众关注与政策导向的契合点。对这样的素材搞策划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处理策划成本中投入与产出二者的关系,从质的方面来讲,首先要抓准、抓好选题;其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从普通的、大家都关注的选题中找准角度,整合出有独家见解、令人耳目一新的策划来。从量的方面来讲,即要根据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反对“唯策划论”。另外,针对某一专题的新闻策划,也要加以量的控制。切忌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个版,看似丰富斑斓,其实空洞无物,令人生厌。而那种不讲节奏、不讲张弛、不分轻重缓急,对什么都搞“地毯式轰炸”的做法,不仅出不了精品,反而会降低整个报道的质量,甚至会品尝到恶果。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第7篇

进行策划时,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只凭一时的激情,求一时的轰轰烈烈,要对报道过程中各种细节作全面考虑和超前预测,把事情想得越周到、越复杂越好。在制订策划目标时应留有余地,具体实施起来才有备无患,以免发生变故而措手不及。

宿迁台策划的百集系列报道《乡镇风采》和《魅力乡村》,这两档报道时间跨度非常大,涵盖了全市的100多个乡镇和上百个村居,记者很难一直保持采访的激情,而且受人力的限制,也不能采用以往系列报道集中采访、统一播出的方式。为此,我们出台了细致的采访方案,采取分散采访、统一播出的办法,让所有记者都参与到系列报道的采访中来,要求记者在完成平时采访的同时,在规定的时期内,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系列报道的采访,把责任明确到人。在播出时间上,我们安排每周三档,这样一来,采访的时间和空间弹性就比较大,不但保证了采访的顺利进行,而且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保证了播出的连续性和效果。

二是“选题失当”。主要表现为:新闻报道策划的目的性不明确,新闻报道策划选题缺乏分量和厚度,有时为了凑篇数,造声势,往往生拉硬拽,拖沓注水,无病呻吟,难以引起受众共鸣。

因此,在确定采访选题时,要有大局意识,关注热点焦点,找准党和政府想说的、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点,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0年6月,我们计划策划一个有关宿迁市畜禽规模养殖的大型系列报道,策划方案也拿出来了,计划采编18档节目。在进行后期论证时,我们感觉到这一选题分量不足,毕竟肉鸡产业在全市没有形成规模,只是宿豫区在这一方面做得较为突出,而且畜禽养殖不是宿迁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如果勉强做下来,效果不会很好。7月初,宿迁市委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确保宿迁经济增长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最紧迫的任务是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市委这一重大决策,我们随即调整了报道方案,紧扣“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这一重大主题,策划了大型新闻行动《产业集聚县区行》。该系列报道共采编23档稿件,对全市“创新发展方式,加速产业集聚”的总体情况、存在差距及应对措施进行挖掘思考,而宿豫的肉鸡养殖作为该区加速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宿豫篇中也作了精彩展示。该系列报道针对性强,切合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播出后反响很好。

三是闭门造车。主要表现为:违反新闻报道策划的最根本法则,将新闻报道策划等同于策划新闻,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杜绝这种情况发生,除了要求策划人员具备良好的素养、能力与事业心外,还要求他们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将政府的大政方针与身边鲜活的新闻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0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好的选题切口,要求各栏目组围绕这一主题拿出好的策划选题。《楚风夜话》栏目组召开栏目策划会,大家集思广益,认为十一五的巨变,群众感受最深,决定从群众的幸福生活入手,通过小人物的小变化,来展示社会的大变迁。这样,30集系列报道《我的这五年》成功播出。该系列报道从全市各地不同行业、不同阶层选取30名有代表性的普通人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自己五年来发生的变化,故事平和真实,讲述娓娓道来,弥散着幸福的味道。

四是照搬照抄。主要表现为:新闻报道策划一味照搬或延续传统做法,缺乏独创性和新鲜感。

新闻报道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力求出新。只有在时间和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超凡的气势和独特的视角予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达到策划的目的。在我们近几年策划的数十次大型主题报道中,有部分选题方案平淡无奇,缺少个性。特别是政治性较强的战役性宣传,如宿迁市“两会”、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往往是依照上级媒体宣传样式,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少数大型系列报道中,报道的结构、表现的方式雷同老套,似曾相识,不能让人眼前一亮,缺少新鲜感。策划人员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旧框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五是单打独斗。主要表现为单兵作战,唱独角戏,没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重大新闻策划中,首先要充分发挥自有融媒体的优势,将广播、电视、网络的力量整合起来,组成联合兵团,整体出击,取长补短,形成声势,扩大宣传影响力。

2007年,宿迁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宿迁》开辟了“绿都博客”,宿迁社会各阶层在网络中自由交流、互动。宿迁台及时捕捉机遇,在电视新闻中开辟了《博E浪花》板块,有选择地播出各类博客中具有代表性的博文,并将网民的互动留言一并播出,让官员、网民的互动在电视上得到展示,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并理解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思路、态度和做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又在新闻里开辟了《干部微博展示》,对全市各级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进行了展播,有力地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市的深入开展。

其次,要充分借助兄弟台优势。在许多重大新闻策划中,我们都和兄弟电视台联手进行,不仅克服了市级媒体在人力、精力上的不足,还调动了县区电视台的积极性。如在《魅力乡村》、《创业故事会》的大型系列报道中,我们将各县区的部分乡村典型、创业典型交由县区电视台承担采访任务,采制完成后,再由市台统一制作包装播出,效果很好。

六是执行偏差。主要表现为:在实际操作中,记者受能力、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地领会策划意图,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或者刻意呆板,不会随机应变,达不到策划的预期效果。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第8篇

关键词:校报;新闻真实;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125-02

一、引 言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喉舌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学校稳定和积极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传播校园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报要发挥出真正作用就必须使读者爱看、爱读。如果可读性不强,吸引不了读者,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影响。而要办出一份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就必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特点进行策划与组织。

那么什么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呢?蔡雯教授在《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中指出:“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二是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三是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1]”。

二、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行为,并非否定新闻的真实性

高校校报的出版周期长,这给校报工作人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对新闻事件的采写报道进行策划,高校发生的新闻时间大多是有计划、有目的、可预见的新闻事件。新闻工作是一个日新、日新、又日新的工作。但新闻工作创新又十分难,新闻报道很容易落入俗套,作为校报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限,要创新十分困难,这也给校报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策划能力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策划人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取信原则。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要以客观存在为基本原则,方案设计也要以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为基本原则。

2.实效性原则。新闻策划追求实效性,它要求编辑把策划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3.灵活原则。策划报到时尽可能对各种未知的情况进行分析,使策划本身具有灵活性、变通性;而在策划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各种情况变化,随时对新闻做出修整。

4.新鲜性原则。“新”是新闻的核心价值之一,它所强调的是新信息,新观念。新闻如果不“新”,便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因此以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到报道方案设计都要追求标新立异的原则。

5.可行原则。“新闻报道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报道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在报道策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论证,使每一步的设计都切合实际,能够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2]”。

根据校报的出版周期、版面数量、采编力量和其他实际情况,制定出版计划时一般需要获取以下信息:

1.时政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时政信息。它主要包括党的政策走向、理论动态、舆论环境、一定时期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点和高教系统宣传部门的主要宣传任务等。这类信息对制定出版计划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校内信息。充分把握校内信息,是确保制定的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关键要素。校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常规性活动安排、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等。

3.行业信息。包括高教系统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学校特点专业涉及的各相关领域动态以及兄弟院校校报在专题报道、栏目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受众信息。只有坚持以受众为本,重视受众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有的方矢,使制定的出版计划更具操作性。

在高校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策划者要把握住两个中心:首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新闻内容采写报道策划;其次是以校报工作人员为中心的工作步骤和人员安排策划。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铺垫。没有内容上的特点,再怎么策划也不能吸引受众,同样,即使内容再好再新,工作步骤和人员安排不当,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以商丘师范学院的《商丘师院报》为例,在2011年末,广大毕业生面临求职,编辑部决定做一期关于就业的报道,但该选什么做为突破点呢?经过编辑部人员的商议策划,最后编辑部组织学生记者采访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毕业生、招聘人员,制作出了《突破之路就在脚下――对我校本科生就业的思考》的整版的专题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指导效果。

三、新闻报道策划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3]

1.新闻选题来自于编辑们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认识,只有当那些具有重大意义及特殊价值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为报道者所发现和认识,新闻选题才得以确立;新闻策划中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新闻重点的确定,必须以事实为对象,也就是说,报道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应是由报道者编造出来的;新闻策划中在对表现形式和报道方法的选上,则坚持要以真实、全面、公开公正地表现客观事实为原则,否则便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校报工作人员尤其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防止新闻策划流向新闻“炒作”。新闻报道在策划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变异为“炒作”,而这种“炒作”,实际上是对“新闻”本身的把握出现了偏离,选取了与“新闻”内容不相称的形式缩小或夸大事实的某些细节。例如报道策划中所选取的报道角度、报道结构、报道范围、报道手段等均与新闻报道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不相称,夸大事实的某些因素或掩盖事实的某些因素,企图获得较强的社会反响,如此,“新闻”便沦为了哗众取宠的“新闻炒作”。

第二,要把握报道实际和报道分寸。高校校报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宣传引导功能,对高校内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要考虑所带来的影响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任意夸大。

第三,要注意报道结构和报道形式的选择问题。报道策划中结构设计不当,主要是对报道的时间、空间、角度、信息量、符号等要素的安排不当。而对报道的形式如何考虑不周、设计不当还会影响传播效果。《商丘师院报》曾经几次要做关于大学生读书的专题,但都苦于找不到新闻突破口,不能进行深入挖掘而作罢,2011年编辑部重新组织人员,制订了调查表,采访了新老校区图书馆,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今天,你读书了吗?》这一颇受好评的专题报道,这里报道结构和形式选择起了重大作用。

四、校报新闻策划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新闻策划的重点是新闻策划型人才的培养,校报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对校内新闻事件的把握就会显出不足,而策划型人才应该是各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在专业能力不足的前提下,策划是很难进行的。高水平的校报新闻策划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广泛获取和科学处理各方面相关信息的能力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构成新闻的信息、来自受众的信息以及媒介内部的信息。策划型新闻人想要具备科学地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必须善于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和价值,以此发现对策划具有可借鉴的内容。其次要善于利用周围所有的信息为策划本身服务。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遇见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对报道领域中的各方面问题的专业眼光和研究能力

策划者对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研究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保证报道的深度和权威性。

(三)科学决策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策划的过程中负责人有科学掌控的责任,负责人有义务要不断对策划过程提供资讯内容。由于高校校报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环境,极少存在功利性,读者群相对集中,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又非常强,这些给新闻事件的策划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舞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四结合”:

1.大政方针相结合,策划的任何形式的活动必须首先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且具有积极地意义。在有些情况下还要对新出台的方针政策等加以配合宣传与介绍。

2.学校工作相结合,这既是校报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赢得各方面支持、增强策划效果的需要。

3.学生活动相结合,为引起学生的关注,就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多以学生活动为契机进行策划,把学生的兴奋点和策划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4.新闻报道相结合,事件的策划要与采访报道的策划相结合才能行之有效。因为策划最终还是要反映到报纸的报道上来,才算名正言顺,才完整[4]”。

校报编辑部要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平台,更要成为培养学生的平台,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校报编辑部就获得了发展的动力支持,就会形成一种策划行为的延续,从而最大程度的开发学校的新闻资源,打造校内强势媒体。

参考文献:

[1] 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