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闻实训总结

新闻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20 18:31:53

新闻实训总结

新闻实训总结第1篇

2013年6月,教育部、联合颁布了《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筒称《意见》),对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它是各高校新闻院系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自此,部级、省级、校级等3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陆续展开。由于该计划实施的时间不长,没有先例,如何才能取得实效?这不仅是重大实践问题,也是重要理论问题,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去探讨。

一、明确理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

市场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导向性,尤其是世界一体化、经济多元化的当代人才市场。包括新闻传播人才在内的传媒类人才教育当然也不可能不与市场接轨。当下,受传媒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在传媒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培养类型上,主要体现为三种取向:一是培养传媒研究性人才,以满足传媒学科建设和传媒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研究和教学人才,比如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研究性高校;二是培养媒体行业的中坚力量,致力于培养适应传媒行业要求的高素质行业专门人才,比如一些传媒行业特色性高校;三是培养泛媒体行业人才,以满足当前非传媒机构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比如一些新办本科院校。如此看来,如何理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各高校因自身条件和特色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过,依据《意见》精神,不论选择上述哪种取向,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都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即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立场坚定。同时,必须具备4个方面的素质:(1)富有社会责任感;(2)具有敏锐、正确的思辨能力;(3)能从容适应科技的飞跃进步,熟练运用高新传播科技手段从事新闻传播工作;(4)具备专精的新闻传播的专业实务技能及理论素养。

换一个通俗的说法,所谓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两个特质:“愿做”和“能做”。“愿做”就是指学生要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对社会充满兴趣,养成高度的传媒自觉;“能做”就是指学生“必须在市场那种挑剔的目光下接受选择,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要有使市场‘一见钟情’的才能。”总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能坚定地坚持马克思新闻观,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崇高的职业理想,且学养深厚,具有跨学科、跨媒体的视野,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形成“一专”的同时,还要练就多种能力,成为全媒体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充分认识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与变革带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新闻传播恰当地扮演减压阀的角色,主动为减少或化解社会矛盾尽其所能。而且,越是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就越是集中多发,媒体就越要勇于担当,越要敢于面对社会乱象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另外,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导致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融合巳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的主流。关于媒介融合,美国密苏里大学布莱恩?布鲁克斯教授早有预测,他说:“关于未来的新闻工作,我们有一种大胆的设想,媒体将大规模合并与联合。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媒体将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篱,创造出媒体融合的新平台。”而媒介融合的结果,即是催生了传媒市场对两类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前者强调新型的媒体管理者必须熟悉新闻、知晓技术、懂得管理、长于策划;后者要求传媒人才必须是“多面手”,就像美国媒介综合集团那样,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处一地的地方媒体,外出采访的记者技能全面,既能为报纸撰写文字稿件、又能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还能为网站策划、写稿。

由此看来,当下的传媒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掌握多种传媒技术的强大动手能力。

目前的现状却正如上海大学吴信训教授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传统大众媒介的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最新媒介的因特网,一方面面临着“求职者如潮”,一方面又都在惊呼“急需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不少高校新闻院系固守传’统的新闻教育观念,缺乏媒介融合的视野,新闻人才教育未能充分考虑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这也正是教育部、联手部署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动因,其目的就是要不断深化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市场对全媒体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三、深入反思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主要方式

据调查,目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主要有3种:实验班、虚拟实验班、常规班。

实验班主要在全校非新闻学专业学生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独立成班,有统一建制。这种形式容易管理,好落实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但需相关条件支撑,特别是需要学校大力支持。比如南昌大学实行跨学科选拔、精英式培养,其实验班学制4年(2+2,即前两学年在非新闻系学习,后两学年在新闻系学习)。长沙理工大学实验班,通过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采用“3十1十1”的培养模式,即国内读3年,美国实习1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实验班主要采取目标驱动、项目引领、团队合作等培养策略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合作培养等方法。

虚拟实验班,顾名思义,是不具独立建制的班级。一些暂时不具备开设实验班条件的学校常倾向于在同一届的新闻学专业中挑选部分基础较好的、或者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组成虚拟实验班,即形式上的实验班。平时由原班级管理,按原班级形式上课,只有在“开小灶”的时候(比如举办特色讲座、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施项目化训练,组织新闻沙龙等等)才临时组成班级开展活动。这种形式,除举行特色活动之外,不好统一管理,难以进行系统的课程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常规班是指高校新闻院系面向新人学的新闻学专业自然班学生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这种培养方式,不存在选拔,能照顾到所有学生,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公平,而且便于管理,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等改革与创新上也比较容易整体推进。但这种全员式的培养,人多面广,一些特色活动,特别是一些实践创新活动难以组织实施,势必会影响计划实施的效果。而那些基本功扎实,有一定兴趣和专长的同学却很难有机会得到“特殊照顾”,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有违“卓越计划”的精神。

这3种方式各有优劣势,相比之下,实验班是其中相对容易操作,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应该加以推广。.当然,高校新闻院系由于多种原因存在不少差异,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应因校制宜,不可一刀切。

四、积极探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重要路径

毋庸讳言,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新闻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认识新闻传播新常态,转变新闻教育观念

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传播使得纷繁的信息扰乱了我们获取系统化知识的视线,传播变成了简单的信息堆积,而非系统的知识阐释,以致我们缺乏认识世界和反思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带着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去审视新闻教育,思考如何摆脱信息堆积,克服现象性描述,将信息变成知识。显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进行新闻教育观念的反思,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新常态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就时下的媒体生态看,新闻院系必须在马克思新闻观的指导下,实现以下几个转向:由简单的信息堆积转向系统的知识阐释;由以学科为中心,重学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重实用;由车间式产品生产培养方式转向市场化产品需求培养方式;由关注单一媒介转向注重媒介融合;由单一型人才(采编)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培养?,由专注本土化转向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二)探索校媒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高校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模式。校媒合作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现实人才的需要和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学界和业界要通力合作,深人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新闻院系应与所在地城市的新闻单位(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合作互动,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共同创新实践教学。在双方的合作互动中,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均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体,实现校媒合作常态化、校媒交流经常化。校媒共建,打造强大的新闻传播人才培育场,尤其是要借助媒体的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合作,我们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新闻基础理论知识,培育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宽广的专业视野,而且要把学生打造成能适应市场,能应对媒介融合的“一专多能”的新型跨媒体应用型人才,从而很好地服务时代,服务社会。

(三)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教授就我国当下的新闻教育提出了几条中肯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新闻专业课程,以使新闻教育更加专业化;二是进一步加强新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三是全方位引人新媒体的理念和实践;四是拥抱、鼓励和提供跨学科的课程m。孙志刚教授的4条建议中,有2条强调了课程建设,可见,新时期的新闻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高校新闻院系在与媒体联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媒介融合的市场促使高校新闻院系必须重视通识选修课,夯实大类平台课,整合专业理论课,强化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训)课。这里特别强调要将那些附属于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实训)课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从易到难,逐步提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四)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主要体现为建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及相应的考核体系。可以尝试把传统的隶属于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实训)剥离出来,将其与其他零散的训练进行整合,分类形成独立完整的实验(实训)课程,构建由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专业性实验(实训)课程和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构成的进阶式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名称,明确课程内容。

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是指传媒类各专业学习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性训练课程,比如非线性编辑相关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简易动画软件等)的操作与应用,摄影(摄像)人门等。专业性实验(实训)课程是指与新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旨在提髙专业技能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在基础性训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与专业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验(实训)课程,比如《新闻采访实验(实训)》《新闻编辑实验(实训)》《新闻摄影实验(实训)》《新闻摄像实验(实训)》等。综合性实验(实训)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性技能和专业性技能之后才能进行。这种综合性实验(实训)不宜设计固定的课程名称,一般应因时、因地、因事以“专题性训练”“项目性训练”等形式进行。

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必须坚持能力本位,应该围绕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构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拟定合理实用、操作性强的课程考核指标,确保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五)改变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眼下,高校专业教师结构的分裂是个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新闻学专业也不例外。受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影响,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结构分裂,师资结构性矛盾明显:一是专业教师为追求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而潜心理论研究,而忽视行业实践。不少讲授新闻业务的教师,整天封闭在象牙塔里,可能根本就没做过新闻工作。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和外面的行业实际严重脱节。二是有思想、懂技术、实战经验丰富的资深媒体人士,不愿到新闻院系任教,或者即使去了,也很郁闷,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相对薄弱,很难过职称这一关。正因为如此,《意见》才特别强调“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结合。”现在的关键是要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另外,除“”之外,“请进来,送出去”应该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和媒体单位人才交流的常态。这些办法是解决目前高校新闻院系师资力量结构性矛盾,加强技能型教师力量的有效办法。

新闻实训总结第2篇

一、新闻采编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新闻采编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进行采访、编辑、整理的过程,从而将新闻作品更好地进行塑造。新闻采编是新闻节目播报的基础,新闻采编工作涉及面广,对记者的要求很高,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新闻记者应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体现节目的时代性、生活性和创新性。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最重要的是新闻内容,这也是新闻采编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要有重点、范围,还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新闻采编工作除了包含新闻内容以外,还包括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是指新闻节目的定位、方案的编制,最终将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呈现,并得到认可。后者是指借助一些设备、制作软件等使新闻节目更具创造性,保证新闻采编节目顺利播报和完成。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交娱乐媒体的出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电视台新闻节目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是电视新闻节目以其权威性吸引公众的眼球,所以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才可以创造更多的高质量、时效性强的品牌栏目,从而更好地提升新闻节目内涵,迅速、全面、客?^地将新闻信息以丰富的形式传递给公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信息交流。

二、新闻采编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

目前新闻采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新闻记者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偏弱。新形势下对电视台新闻记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逻辑思维整合等能力,随着新闻形势变化,电视台新闻记者这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偏低,应当不断学习培训,在实践中多总结、创新,才能打造更高质量、更具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

2.培训力度不够。电视台对新闻记者采编方面的培训较少,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交流,从而导致电视新闻记者采编能力很难有效快速提升。

3.新闻采编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一方面表现在电视新闻记者缺乏较强的还原新闻本质的处理能力,很多时候为了获得点击率和收视率,吸引公众的关注,在新闻标题等方面下功夫,但是实际新闻采编内容和题目之间没有很大的关联,甚至很多新闻内容背离了事实,进行了一些不合理的加工。另一方面新闻采编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贴近,很多报道民生的新闻,比较平淡,缺乏创新,很难吸引公众的眼球。

三、电视台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策略分析

1.加强培训,提升电视台新闻记者整体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善于选拔和招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参与到新闻采编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不仅注重对新闻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引导他们多和群众接触,多到一线去采访、去挖掘资源,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运用自身的经验和实践认知进行总结,深度挖掘可以报道的点,从新闻事件背后去分析隐藏的真相,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提高辨别意识,从而以独特的视角提高新闻事件采编价值。来源于生活,并不断拓宽新闻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敢于同社会不良风气做斗争、敢于揭露事实真相的勇气,从而提高整体新闻节目品牌含金量。

2.善于从多角度出发,提高新闻的鲜活性。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编时,要把握基本的原则和前提,坚持群众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具体开展信息搜集、整理时,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断研究国家有关的最新政策、新闻信息,体现时代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媒体的优势,转变传统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在新闻实际内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方面多研究,深入一线多去挖掘素材、探究本质,坚持朴实、简单的创作手法,通过小事折射正义,通过现场采访、直播以及连续追踪报道等方式不断将新闻节目推向高潮,向公众呈现更具完整和渗透高度的新闻信息。还要不断抵制各种不良思潮,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积极发扬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为国家社会传播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3.创新载体,打造独特的采编风格体系。一方面要从新闻时效性角度出发,运用各种采访交流技巧,从而针对新闻主题或事件,全方位去采访相关的群众等,从而提高话语权,在后期制作时要主动参与,积极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增加动画、声音、视频等技术,提高新闻的感染力。还要在采编过程中不断总结,培养自己擅长的领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去研究问题,打造更多的特色品牌节目,提高自身岗位竞争优势。

新闻实训总结第3篇

一、情景模拟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突出实践性

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情景模拟教学是通过设置仿真场景,引导学员参与其中,既是实践理论知识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指导实际工作的过程。情景模拟教学为干部搭建了一座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开辟了一条从课堂走向现实的途径。

(二)讲究趣味性

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置教学案例,通过提问,扮演角色、模拟现场等方式,把成人学习寓教于乐融入其中,让学员切实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过程。一方面,能为学员营造逼真的沉浸式教学环境,增强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能够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三)注重实效性

领导干部的学习目的明确,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根本。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员既要独立展开思考,又要与授课教师、其他学员进行思维互动,不仅体现了学员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实现了学员和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思想碰撞、互相启发和经验分享,使得学员通过模拟演练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向素质和能力的转化。

二、情景模拟教学的基本流程

在教学实践中,依托赤峰市委党校“媒体沟通实训室”,笔者所在的突发事件与媒体沟通课题组开设了旨在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的情景模拟实训课程——“媒体沟通情景模拟:新闻会”,通过组织学员扮演相关角色,亲身参与,切实增加学员面对媒体的实际感受,锻炼沟通与应变能力,积累与媒体打交道的实战经验。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估反馈来看,该课程得到了学员的肯定和好评。下面就以此课程为例,探讨一下情景模拟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实训教案设计

实训教案设计是整个媒体沟通情景模拟教学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成败。为了增强实训效果,教师需要密切跟踪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突发公共事件等,立足媒介知识,选取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典型性、对抗性的案例进行科学提炼和教学设计。例如,将兰州市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校车事故等与时事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作为新闻会的背景案例。教案具体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教学目的、教学步骤和基本要求;二是学员具体分组安排;三是模拟新闻发言人和记者个人角色安排、模拟背景案例和模拟程序;四是新闻会策划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学员课前准备

实训教案通常会由教师在正式模拟的前一天发给学员。教师围绕教案进行教学说明,学员根据会的主题和自己将要模拟的角色熟悉背景材料,掌握舆论动态,拟定发言提纲,进行准备工作。模拟新闻发言人的学员需要自行查阅和搜集案例信息,准备新闻发言稿,预测记者可能提问的问题并与同组其他人协调、商议回答口径等。模拟记者的学员也要根据背景材料设计问题。

(三)教师理论导入

在正式开始模拟之前,教师会利用30分钟时间做必要的专题知识导入。具体内容包括我国新闻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闻会的概念与种类、新闻会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闻会典型案例剖析等。

(四)现场模拟演练

课程通常会设计A、B两场新闻会,围绕不同案例,每场限时30分钟。两场新闻会交替进行,当一组学员模拟时,另一组学员观摩。当由学员模拟的几位“新闻发言人”上场宣布新闻后,模拟正式开始。待其中一位“发言人”介绍模拟事件基本情况后,台下各路媒体“记者”纷纷举手提问,台上“新闻发言人”一一作答。“记者”们根据案例设计,立足新闻视角,抛出尖锐问题,“新闻发言人”进行问题剖析并解答。

(五)互动与点评

互动与点评可以说是情景模拟教学的升华阶段。在模拟演练后,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在演练过程中的表现和观摩他人演练的全过程和细节,深入分析自身角色扮演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教师对学员模拟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点评。在点评中既要善于发现并总结学员的成功之处和闪光点,给予学员充分肯定和鼓励,又要侧重于挑毛病,讲不足,针对演练过程中学员的着装举止、言语措辞、回答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引入媒体沟通的有效方式、召开新闻会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答记者问的技巧等知识点,使学员们在现场得到感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面对媒体沟通的实践能力。

三、实施情景模拟教学的关键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情景模拟教学的魅力不在于传授“终极真理”,而是通过选题针对性强、形式现场感强、角色真实性强的模拟演练,让学员“触景生情”“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一)课前充分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使情景模拟教学达到预想效果,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教师来说,要根据培训教学要求及培训学员的工作性质、年龄构成、知识结构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准备理论专题导入材料;设计并印发实训方案;进行教学说明并督促学员做好准备工作;打印桌牌及布置现场等。对学员来说,要做好基础知识准备,根据实训方案及个人角色搜集查阅资料等。

(二)课中及时引导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员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现场模拟演练应该以学员为中心,教师要准确定位,做好导演、催化者、主持人和课堂管理者。教师要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突发问题,有效地控制时间、控制场面,既保持课堂的热烈气氛,让学员畅所欲言,又不偏离主题,影响教学效果。

(三)课上团队合作

情景模拟教学的仿真性主要体现在情境的构建上。赤峰市委党校于2011年修建了媒体沟通实训室,可以开展新闻会、电视访谈、网络访谈等课程教学。实训室灯光、录像、音响、电视直播等设备一应俱全。每堂课电教部门至少要有三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负责录像和导播等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主讲教师,还有助理教师参与教学组织工作。在点评方面,经常会邀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党政部门新闻发言人、电视台主持人及媒体记者等参与。可以说,正是教学团队的精诚合作,才成就了每一堂实训课。

(四)课后善于总结

新闻实训总结第4篇

本刊讯 (记者 甄云霞)4月8日,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奠基典礼在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隆重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仪式上做重要讲话,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江西出版集团董事长周文、顺义区区长王刚分别致辞。阎晓宏表示,新华联合物流中心要建设成国内一流、运营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企业,打造成为贯通出版产业链、面向全国、有市场影响力的出版发行平台,要让新华联合发行有限公司成为出版业跨地区、跨行业成功合作的典范。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顺义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江西出版集团代表共300余人出席。典礼仪式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主持。

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坐落于顺义区北小营镇宏大二三产业基地,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总占地面积34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的图书物流中心的年发货设计能力为80亿码洋。物流中心建成后,将不仅能够满足中国出版集团下属各出版机构的图书仓储物流服务,还将面向行业内外提供第三方仓储物流服务。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和出版物物流市场的现状,以资本为纽带,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之路,共同筹备新华联合物流中心的建设,以期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和产业链的拓展。该项目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以及北京市和顺义区党委政府等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引起了诸多国内外同业、上下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如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和江苏新华、山西新华等发行机构也纷纷表示了参与其中的愿望,希望进行从资本到业务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

以建设大型化、现代化的专业仓储中心为目标,新华联合物流中心建成后,将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整合,实现作业的自动化和运营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物流中心将配备自动输送流水线、高速分拣机和先进的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入库、存储、分拣、出库、退货等环节的自动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物流中心投产后,将实现出版物年发货码洋80亿元,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物流通中心。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的优质仓储服务需求旺盛,以打造专业化仓储中心为目标的新华联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可谓契合市场的律动脉搏。

第2期网站编辑与经营管理培训班在郑州举办

本刊讯 “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是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互联网出版与网站的经营管理水平,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第2期网站编辑与经营管理培训班。

4月9日,第2期网站编辑与经营管理培训班开班仪式在郑州中天迎宾馆举行。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何新年致欢迎辞,他首先介绍了河南省的新闻出版业情况,并说,随着报网一体化的发展,省内不少报刊已经进入全媒体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技术性、互动性和服务性、品牌影响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对行业的管理、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这次培训能达到预期效果。

新闻实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 三准法 新闻听力 主题 要点 储备

大学英语四级(CET-4)是反映在校本科生英语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尺,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阶段性总结。如今新闻听力已加入四级考试听力测试范畴,分值占卷面分10%,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面对全新题型,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学方法,通过模拟的场景、地道的语言和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新闻听力能力[1],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又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为应对2016年大学英语四级新闻听力部分的考试挑战,我积极摸索一套教学方法,努力教会学生遵循“三准法”,力求提高大学生新闻听力能力,效果显著。

一、把准主题,明确大意

新增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英语新闻听力,相比原来的复合式听写,难度有增无减。英语新闻作为应用文体裁,是指通过报纸、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传播的信息,涉及内容包括当前发生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保、教育等新趋势、新变化、新事件,具有客观性、公开性、针对性、时效性等特点。鉴于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注重新闻主旨的把握。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快速明白文本的中心思想?首先是讲究科学备课,从英语文本地道、纯正出发,我特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eople’s Daily Online、BBC、VOA和CNN等媒体播放新闻材料,并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选取时间性较强的语音素材,确保学生能获取新鲜的时事动态。另一方面是讲究快速反应,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新闻材料的第一句,准确掌握里面蕴含的关键词,迅速搞清楚新闻是特指日常性事件还是突发性事件,是涉及政治、经济、民生哪方面内容,明白文本中心思想。针对新闻信息特有文章铺排和行文结构,重视引导学生对新闻总-分-总文本结构的认识,把控听清文本头尾部分所指,快速联想,激发启发式思维,顺理成章地渗透新闻的中心内涵。

二、瞄准要点,提纲挈领

新闻的结构从语用学角度分,大致由导语、主体内容和评论组成。每段新闻听力都有各自的分论点,听清楚各个文本关键环节要点,清楚核心内容,将使得学生在做英语新闻体力试题时事半功倍。因此,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就要强化学生对文本结构要点分析,逐渐积累,聚沙成塔,力促学生面对新闻听力试题状态由适应向顺手转变。一是有系统地强化训练,在讲授每一单元新课前,我都会安排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最新的新闻资讯,同步设置5-10道听力题目,提醒学生时刻注意分段关键句,特别是要点词,如but,in/at,so,therefore,hence等,快速判断文本四W(what,where,when和who)要素,引导学生摸清各段新闻材料内容,进而弄懂整个文本内容,提高答题准确率。二是有针对性地强化认知,积极展开新闻听力教学讨论,对重大时事新闻,要求学生提升对专业新闻名词敏感度,特别是2015年以来新闻频繁出现的热词,如Anti-corruption(重拳反腐)、Breakup of Monopolies(破除垄断)、Check of Power(简政放权)、Four Comprehensives(四个全面)、Innovation(创新)、Jobs(就业&创业)、New Normal(新常态)、Silk Road(丝绸之路)、Alibaba IPO(阿里上市)、One Belt and One Road(一带一路),等等,既要熟记,又要灵活感知,从而确保学生考试时提纲挈领、从容应答。三是有目的性地强化交流,在每次新闻听力训练后期,要求学生对当天所训练主题展开分组讨论,期间我适时参与知识点拨,积极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做好相关试题的自信。

三、精准储备,提高胜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要在新闻听力考试中出类拔萃,教师务必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学习修养,博闻强记,活学活用,方能决胜新闻听力新题型。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加强相关知识积累。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单词和词汇掌握运用至关重要,因此,课余我要求学习每天均要学习新单词、新词汇,每周做一个系统记忆小结,每月至少掌握词汇达到150个以上,积极为做好英语新闻听力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增强英语新闻的读写听能力,《新视野大学英语》作为前瞻性教材,视听说单列成册,增加视听光盘,全方位实现视听的有机统一。因此,课余时间,我会从光盘软件中精选出一些实用性、启发性较强的视听材料,设计大量习题,如期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余足不出户就拥有一个丰富训练题库,学生反馈表示“学习听力还蛮有趣的,听力水平有效提高了”。同时,全方位引导学生加强英语国家文化学习,熟知源语国语言习惯和风俗,准确把握英语语速、语调,进一步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全方位提高学生英语新闻听力考试选择准确率。

总之,利用“三准法”,创新教学模式[2],提升大学生英语新闻听力水平,在2016年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中被证明是可行有效的,所教学生四级通过率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反映,四级考试中英语新闻听力部分考得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新闻实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校媒联盟;全媒型;人才培养

从2011年开始,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与江苏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展开合作,校媒结成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其中,以三江学院现代快报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专门安排三个或两个学期,离开课堂,到江苏现代快报社实习实训。迄今为止,已有五届共计99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现代快报实习。现代快报班创办5年来,在培养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涌现了一批新闻业务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如2011届现代快报班学生许哲在实习期间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二作者)。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笔者连续4年担任现代快报班校内指导老师,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有长期、系统的观察。兹就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的必要性

在目前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属于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40%,属于传统报纸采编业务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60%。从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的分布来看,这种强调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已含有“全媒型”胚芽。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欠佳。对校媒联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更加强调新媒体、“全媒型”,这既是顺应党的新闻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顺应社会与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这种模式自身完善、补强短板的需要。

仍以《现代快报》为例,该报虽属传统媒体,但近年来报社的官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一应俱全。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在该报5个工作岗位上实习实训,其中3个岗位属于传统的采访、编辑、发行部门,实习时间约为6个月,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约为60%(总实习时间约近10个月,寒暑假大多数学生是不实习的);另外2个岗位则在新媒体部门,实习时间约为4个月,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的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为40%左右。

从实习实训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在传统的报纸采编岗位表现优秀,在新媒体部门也很活跃,2009届现代快报班学生毕霄杰,现已担任网易房产频道南京站主编,业务能力在同行圈子中深受好评。但从现代快报班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往往抱怨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呆板地复制粘贴,自嘲为“搬运工”。能够独立地提出选题并完成内容采编的学生为数极少,发表点击率过千的新媒体作品屈指可数,这与他们在采访或编辑部门的表现落差巨大。

反过来说,强调培养“全媒型”人才,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应用型”,而是在强调应用型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范围,使之具备适应所有媒体的业务能力。历时5年、颇见成效的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向“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应当是渐进的微调。完全地推倒,重起炉灶,花费比较高。当然,新闻学专业的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则另当别论。

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认真阅读理解的讲话,可以发现,“全媒型”人才这个提法,是在实际岗位上勤学苦练、岗位成才的语境下提出的,当然,的讲话精神也为我国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规格,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沉迷于理论、封闭于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新闻媒体需要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更遑论“全媒型”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从方向上来说,应用型与“全媒型”是一致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不一定是“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则一定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全媒型”这个提法更具统摄、涵盖、引领的力量。

二、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要点

笔者以为,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展合作媒体的类型

校媒联盟从2011年开始形成,至今仍以传统报刊为主,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数量过少;几乎全部是事业属性的媒体,商业属性的媒体极少;几乎全部是校外的媒体,缺乏校内的媒体,校内筹建媒体机构(校园电视台、学校自办影视制作公司)早有动议,迄今尚无动静。总之,目前已选定的合作媒体,其类型过于单一,对于培养“全媒型”人才造成很大的限制。

如现代快报班,缺乏广播电视类的实习岗位。现代快报虽有新媒体部门,但其新媒体部门只能说是整个报社的短板弱项,真正强的还是报社的采编部门。国内由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大多也是如此,其新媒体部门比较弱。前几年国内做手机报的为数虽不少,但没有一家传统媒体做手机报是做得好的,这在业界早有公论。当然,《现代快报》这类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在规范性方面还是比较强的,对学生不无教益。

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来说,不同类型的合作媒体各有所长。即使是校园内部的媒体,也有地利的优势,学生在其中实习实训,相对来说,便于管理、校内的专业教师也容易介入,发挥指导作用。

合作媒体的类型充分拓展开来,才能真正实现“全媒型”,培养出规范性与专业性均强的“全媒型”人才,培养出适应不同属性的媒体需要的“全媒型”人才。此外,类型多样化也意味着深度合作的媒体数量的增加,这有利于校媒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

(二)严肃纪律、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强化竞争

名师未必出高徒,只要勤学苦练,自学亦可成才。校媒联盟培养新闻人才,其教学管理高度复杂化,学生从事实习实训的时间长度(相当于课时数)的管理很复杂很难办,实习实训的教学现场难以监控,对于实习实训的师资认定与师资培养,高校方面有心介入,但在实际运作中却难以介入,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在实习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学生长期接触,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状况,有较为系统的跟踪观察。总结起来说,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关于实习实训存在着一系列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重采访轻编辑、重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轻新媒体的复制粘贴、重新闻业务轻社会活动。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负面影响较大,需要及时引导,尽可能减少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实习实训的各个岗位上,均应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需要效法传统媒体每天评好稿、挑错字的做法,公布出来,激励、刺激记者编辑多发好稿、少写错字。尤其是在新媒体岗位上,需要特别加强竞争意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往在考核评价学生时,更多重视报纸上发表的稿件,所占权重最高,对于新媒体作品比较轻视,所占权重较小。这种做法需要彻底改变,新媒体作品的权重应大幅度提高,并且增加媒体方面的主观评价、客观的点击率以及是否独立提出选题构思等,均应作为评分的依据。

总之,高校方面在充分信任合作媒体的前提条件下,在人才培养的“教”与“学”两端,应更多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管理与引导。在文科各个专业,不论是否采用校媒联盟这种形式,但凡强调实习实训、强调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工作都必须更多地重视对学生、对学习的管理与引导。理工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其成果形态可以标准化、可以量化,管住结果、实际上也就管住了过程。人文学科则不然,仅从成果、结果方面,并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更多地重视学习过程的管控。

(三)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

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不可以与公办院校面对面地对垒,需要走小路、出奇招,需要寻找适合的媒体,获得一个可以练习做特殊内容的平台,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这里所谓的特殊内容,有四个特征:(1)以新媒体作为传播介质;(2)篇幅或节目时长短小,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碎片化阅读为度;(3)内容的形式新,文本形式有所突破;(4)在新的规则下传播。做鸿篇巨制、做思想内涵深厚的东西,不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所长。中国接入互联网20余年,手机用作大众传播媒介,不足20年。新媒体仍处在孩提时代,不同形态的内容后面的社交规则、言论规则刚刚起步。依据宪法与法律的规则不能破,具体细微的规则,未来势必广泛地、不断地受到冲击突破。从总体上说,本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逊于本一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应鼓励、扶持他们在不断突破中、在不断试错中有所创造。

使用擅长写小说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书报刊时代的正确做法。使用擅长纪录片编导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电影电视时代的正确做法。进入媒介融合时代,需要根据媒介融合时代、根据“全媒型”的现状以及发展潮流,从全新的维度,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容生产能力,并以内容生产能力为准绳,来设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

本文主要论述三江学院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转化或者说升级成“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文中一些粗浅的思考及不成熟的想法,对三江学院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他高校类似办学模式,或者有些参考价值。本文更多地依据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长期接触,对于教育教学方面欠缺系统研究、系统思考,区区愚见,就教于识者方家。

新闻实训总结第7篇

一、2013年新闻报刊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

2013年以来,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部门合并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做到了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创造了新成绩,抓出了新亮点,唱响了主旋律。

第一,加强舆论引导,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加强舆论引导,服务工作大局,精心组织主流报刊开展深度宣传和报道,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一是配合宣传部门精心组织报刊围绕全国及地方两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活动和主题开展宣传报道。二是落实中央各部门要求,组织报刊开展禁毒、防治艾滋病、航海日、残疾人事业、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反假币等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深入贯彻落实等六部门意见,组织报刊开展公益广告宣传。四是组织报刊加强对外宣传,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二,强化行政监管,进一步规范了新闻采编及报刊出版秩序。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强化行政监管,依法行政能力逐步提升。一是加强日常监管,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2013年全国共受理新闻报刊领域重大案件345件,查处违规报刊216家。二是开展少儿报刊检查、期刊违规刊登质量低劣论文治理、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治理及规范党报党刊发行秩序等4个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突出问题。三是加强年度核验,集中清理了一批违规和长期不能正常出版的报刊,撤销了一批工作不规范、违纪违规的记者站,注销了一批不符合条件、违纪违规采编人员的记者证。2013年全国共缓验违规报刊216种,停办76种;缓验违规记者站193家,注销49家;注销新闻记者证14455个。四是加强报刊审读和舆情监测,进一步提升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五是完善法规,加强科技研发。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完成了全国报刊电子样本库一期建设。

第三,稳步推进报刊改革及产业发展,品牌报刊方阵初步形成。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了报刊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是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截至目前,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有3271种完成了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6.5%,实现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二是推进报刊分类评估,扶优助强。总局对全国1500余种高校学报进行评估,各地开展了高校学报、期刊、行业报、广播电视报、记者站综合质量评估,扶优助强。三是加强品牌报刊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纳米研究》(英文版)等20种期刊获得期刊奖、《大众医学》等40种期刊获得提名奖;组织推荐全国百强报纸、百强社科期刊和百强科技期刊;同时,与中国科协等部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每家每年资助50万~200万元,推动品牌报刊方阵建设。

第四,推动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报刊公共服务能力。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农家书屋、民族文字出版资金、东风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中与报刊有关的重大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各地根据总局要求积极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优秀书评作品,开展各具特色的“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活动。二是加强惠民工程建设。总局开展了全国阅报屏(栏)示范项目推荐,推动城乡阅报屏(栏)建设,共评出湖北日报远程电子阅报栏等20个优秀示范项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类阅报屏(栏)7.2万余个,其中,电子阅报屏4.2万余块,传统阅报栏3万余个。三是搭建报刊交流创新平台。总局与湖北省政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举办“2013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与中国科协、浙江省政府主办“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为期刊界搭建了展示成就、交流创新的平台。

第五,加强采编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新闻工作者服务大局的能力。一是开展新闻采编人员全员培训。总局组织编写出版了《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拍摄了电视教学片,对全国25万余名新闻采编人员免费开展培训、统一考核。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总局与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的意见》后,各地积极组织新闻单位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新闻工作者党性意识和服务大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加强报刊负责人及行政部门人员培训。总局组织了全国重点社科学术期刊负责人调训班、全国各省局报刊处长培训班,期刊负责人及一线骨干参加培训。

二、准确把握新闻出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伴随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新闻报刊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考验。

第一,提高把控舆论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国际上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发展道路、制度模式的较量更趋激烈,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舆论交锋更加突出。如何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彰显我发展理念、维护我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任务十分紧迫。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矛盾集中,问题复杂,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深刻影响。报刊凝聚社会共识、稳定社会心理、维护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任务越来越重。从媒体格局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偏激的,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

第二,深化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当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面临着抢抓机遇、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全局性调整和多方面创新的攻坚战。一是改革的要求更高。这次改革将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六大领域一同部署,要求更高,将对报刊改革产生相互推动、相互借鉴、叠加共振的作用。部署报刊改革任务要充分考虑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等其他领域改革的影响和作用。二是改革的任务更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涉及面更宽了,层次更深了。从宽度上讲,改革包括国内国外、国有非公、一个体制(文化管理体制)、两个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从层次上讲,改革涉及到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激励机制、非公企业参与出版等深层次问题。三是改革的难度更大。新闻出版改革已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情况复杂,难度很大,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和出版管理体制改革,都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法规体系问题及相关部门的现实利益。总局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新闻出版改革实施方案,确立新目标、规划路线图、实施新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目前报刊业转变发展方式越来越迫切。自2005年以来报业“寒冬论”“消亡论”再次泛起,传统纸媒产业呈现低增长甚至萎缩的态势。2011年度、2012年度全国报纸总印数分别比上一年度减少0.65%和2.3%,期刊总印数分别减少4.8%和0.54%。2013年上半年,全国报纸总零售量环比下降8.87%,下半年环比下降2.16%,同比下降10.83%。广告经营方面,2013年1~6月报纸广告下降6.1%,期刊广告下降8.3%。2014年,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出版业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型,培育品牌报刊。

第四,管理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2014年新闻报刊工作中,管理创新的要求更高、更迫切。一是机构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创新出版管理。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总局积极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减少了10项审批事项。二是深化报刊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管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管理的关系。三是要落实好中央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进一步提高新闻报刊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我们要修订《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一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创新管理。

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扎实做好报刊发展、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

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各级新闻报刊行政部门要坚持以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忠实履行职责,扎实做好工作,切实肩负起加强舆论引导、优化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职责。

第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舆论环境和智力支持。新闻报刊业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守住这块阵地,发挥引领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报刊也是国家经济硬实力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中介,进一步增强中国报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一是着眼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紧密配合宣传部门,组织报刊出版单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组织报刊出版单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坚定全体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组织报刊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入行动,使中国梦成为我们的时代主题、高昂旋律、精神引领。

二是铸就兴国强国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建立健全新闻宣传引导机制,从项目、基金、资金、评先评优等方面,引导全行业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要抓好公益广告宣传,以报刊质量评估、年度核验等为抓手,组织属地媒体在重要时间节点拿出重要版面集中刊载禁毒、防治艾滋病、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反假币、“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推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各地要紧紧围绕思想创新,把传播有思想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作为报刊创新的重中之重去谋划,推动报刊占领思想制高点、道德制高点、理论制高点。要紧紧围绕科技进展,加快报刊建设,掌握国家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把管理经验、经济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知识资源去生产。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沟通人民心灵的报刊办出水平来,增强思想认同,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第二,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能前行,不能后退,只能继续,不能停顿。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根据2014年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安排和《2014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要点》,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推动报刊改革和科学发展。

一是继续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提升新闻媒体传播力竞争力。继续重点推进要先行转制的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工作规范到位。积极稳妥推进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探索科技和学术类期刊以学术资源、出版资源、数字化平台、学科龙头期刊等为纽带,组建专业期刊群和骨干企业。推动已转制的报刊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国有新闻出版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制度试点和股权激励试点。

二是进一步推动报刊调整结构,兼并重组,积极培育一批骨干传媒集团。推动全行业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促进和支持报刊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传媒集团。继续扶持“百强报刊”,深入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通过资金、项目、刊号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品牌报刊和精品科技期刊建设。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与扶持。推动文化生活类报刊、少儿类报刊、晚报都市报等扩大服务内容和功能,有序发展社区报和区域类报,满足新型城镇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发展手机报、手机刊、阅报栏、阅报屏等公共服务载体,方便城市社区居民、农家书屋读者阅读主流报刊。

三是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加快推动传统报刊转型升级。加强大数据、云出版、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新载体的应用及管控研究,加强报刊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指导。推进传统报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扶持报刊集团、期刊集群实施数字化出版传播项目,加快政府报刊电子样本库建设,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国家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建设,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实施传统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加快报刊与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新兴出版传播方式资源整合。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拓宽融合发展渠道,支持传统新闻出版单位与新媒体企业、渠道运营企业、适用技术企业开展合作。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全面履行管理职责。各级报刊行政管理部门要适应发展变革的新形势,增强管理意识,加大管理力度,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是抓导向保安全,绝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放松。要大力加强报刊导向管理,进一步完善报刊审读、新闻舆情监测和广告监测机制,积极推进电子报刊库项目建设,2014年完成600家报刊出版单位按期报送电子报刊的一期建设目标,建立完善重点监管报刊档案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绝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二是加强报刊出版日常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明确监管重点,严肃查处报刊违规刊发质量低劣论文,转让承包报刊版面、名称和刊号,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以及利用新闻采编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进一步加强案件核查,完善案件核查挂牌督办、行政处罚、公开通报等制度,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实效。要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公布举报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要建立举报案件的台账制度,确保群众举报件件有处理、宗宗有结果、事事有反馈。

三是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等专项行动,集中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继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报刊虚假违法广告、期刊违规刊发质量低劣论文,以及规范报刊发行秩序等4个专项治理行动。各地要贯彻落实好总局下发的开展打击新闻敲诈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近期等部门将联合部署专项行动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各地正进行工作部署,限期挂牌督办一批重点案件,关停一批违规新闻单位,撤销一批违规记者站,吊销一批违规记者证;要开展记者站治理整顿,注销一批违法违规记者站,严格控制记者站数量,压缩行业报刊记者站数量。

四是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报刊优胜劣汰。要严格主管主办制度,督促主管主办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对于存在挂靠关系、不履行管理职责导致出版权流失、经营权失控的,要调整主管主办单位或吊销报刊出版许可证,责令主管主办单位追究报刊主要领导人责任。要严格报刊年度核验制度,对违规报刊要坚决予以缓验;对违法问题严重的报刊不予通过核验,撤销出版许可证;对不能正常出版、已不具备出版条件及拒不参加年度核验的报刊上报总局撤销其出版许可证。停办注销报刊刊号不与新创办报刊挂钩。

第四,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强新闻单位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确保宣传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一是加强新闻采编队伍建设,培养出更多行家里手。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新闻网站。要探索更多有效办法,解决好新闻采编队伍中事业编制与编外聘用制并存的“双轨制”问题,进一步增强聘用人员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要进一步加强改进新闻采编人员职务信息使用管理,防止发生泄密、敲诈勒索、新闻侵权等问题。要继续深化“走转改”活动,推动新闻采编人员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切切实实走好群众路线。

二是做好换发记者证工作,确保对持证采编人员实现有效管理。2014年4月组织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各地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要严格审核所有人员的申报材料,重点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学历证书、聘用合同、工作岗位等环节的审核,对不符合条件人员一律不得换发新证。总局在总结6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试点核发新闻记者证经验基础上,拟分批分期将全部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记者管理体系。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属地新闻网站的调研摸底,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职责,确保对新闻网站采编人员实现有效管理。

三是完善从业人员准入退出制度,加强新闻采编资质管理。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要求新闻单位把好人员准入关,加强聘用人员审核,禁止聘用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担任记者站负责人,禁止聘用有不良从业记录的人员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对存在严重违法问题的人员,要坚决予以辞退并列入不良记录。严格新闻记者违规惩处及退出制度,各地要严格执行《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办法》,对违法采编人员及时做出行政处罚或处理,列入全国统一的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数据库,做出禁业或限业处理。

四是加强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2014年总局等管理部门将对新闻媒体驻地方机构和人员进行清理整顿,全面清理整顿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驻地方的记者站和分社,全面清理整顿全国性行业报刊记者站,全面清理整顿新闻网站地方频道及各类新闻媒体办事处、通联站、工作站和发行站,全面打击各类非法设立的新闻媒体驻地方机构。中央报刊主管单位要立即组织、监督、检查所辖新闻媒体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严肃处理违规人员,坚决取缔各类非法驻地方机构。

新闻实训总结第8篇

一、时效性新闻资源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从英语教学方面来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时效性新闻资源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新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用语以及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的使用,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其次,在模仿英语新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英语新闻包罗万象,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训练提供现实、丰富的素材;播音员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复述英语新闻的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提高英语实用能力,避免“哑巴英语”的出现。

从学习英语本身来说,英语是一种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因此,他们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学习是必需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英语新闻,都带有当地国家和地区浓重的文化背景符号,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地里风情等,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知识文化背景,开阔了他们的学科视野。同时,新闻里面会有很多专用的单词、短语、句子,可以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时效性新闻资源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英语听力训练中的应用

在进行听力训练前,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英语新闻的特点,使他们了解用英语新闻训练英语听力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从而具备英语听力的基础。在选择英语新闻时,要与生活贴近,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并对新闻中涉及的地名、人名以及国际组织名称做简要的背景介绍。

在播放英语新闻时,要求学生把他们认为关键的单词和短语记录下来,然后向学生翻译新闻的内容,从而让他们找出自己理解的内容与教师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同时给学生讲解新闻内容的组织形式,让他们了解和掌握英语新闻的特点,从而掌握英语新闻的听力技巧。之后,给学生再次播放该条英语新闻,结合教师讲解的新闻内容,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英语新闻的内容及其口语特点,使之不仅能听懂整个新闻内容,还能听清新闻中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在下课之前,要求学生在课下每天至少听半个小时的英语新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身边便利的网络资源,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2.在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训练中的应用

交通工具的发展,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会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因此一定要注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在给学生发放文字英语新闻的时候,让他们把新闻中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翻译,从而对新闻内容有一个简单的翻译。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新闻内容进行讨论,选派出代表对新闻内容做更为准确、详细的翻译,教师再对所翻译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争取做到信、达、雅,即意思准确、语句通顺、语言优美。

在翻译中还有一个同传,即同步翻译,这种翻译要求就比较高,不但翻译要求信、达、雅,更重要的是要思维敏捷、灵活应变,准确地把双方的意思传达出来。同样,教师要要求学生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英语新闻的阅读和翻译,不断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

3.英语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现阶段,英语呈现出越来越普及的趋势,在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相信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英语写作。英语新闻不但遣词造句讲究,而且谋篇布局也很好,是练习英语写作的最佳范文。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视听和阅读大量的英语新闻,让他们了解英语新闻的写作形式、内容特点以及语言的应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或者事情模仿英语新闻的形式写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完成英语新闻的组织、撰写与播报。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文章结构、词语运用、重点内容等方面进行及时指导,并对每个小组的最终成果进行点评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最后,要求学生经常以英语新闻的形式把身边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让学生互批或教师进行批改,并从中挑选出优秀的英语新闻与学生分享,从而让学生互勉,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