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防控论文

风险防控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15 23:58:56

风险防控论文

风险防控论文第1篇

(一)缺乏完善的营销风险管理体系电力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始终坚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营销策略的安排设计方面,将营销策略的研究推向了高峰,却对营销风险的管理重视不足。近几年来,电力市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完善的发展道路,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更加紧迫突出,主要体现为用电缴费拖欠带来的经营风险、客户服务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客户违约造成的客户信用风险、供电可靠性差造成的企业信用风险。特殊供电类型带来的社会责任风险以及电力运行、检修和客户用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给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电力运行的安全。

(二)电能产品销售环节薄弱电能产品的销售是电力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电费收取、电价管控、供电量及线损管理等等,在电力经营中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直接体现电力企业的经营及发展的基础和业绩。其中,电费管理工作中常发生的风险包括电费收取内部监管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监管内容是否全面;营销部门能否对用户的拖欠电费情况进行实时掌握,掌握之后能够制定有效的电费催收制度,制度的效果如何;电费是否流入专用账户;对于长期欠费用电或违约用电的用户是否已按规定另收滞纳金或违约金;电费发票的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等一系列内容。在线损管理当中,主要风险类型有营业管理损失风险及计量技术管理损失风险。引起营业管理损失风险的因素较多,如用户违章用电、私自安装其他设备窃电、抄表时出现的漏抄或错抄及抄表延迟引起的电量损失等均会导致营业管理风险损失;而计量管理损失风险则主要由计量设备误差及接线错误、电能表超误差运行、二次回路的导线连接方式不到技术标准、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虚连或断开、电压损失超出可接受范围等因素引起。为了尽量避免上述风险的发生,降低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首先应制定严格的线损管理制度,从而确保线损四分管理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实施强有力的核抄收管理措施,使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和管理到达行业标准,并对窃电等违章行为加以彻底清查。

二、以营销稽查促营销风险防控

(一)营销稽查可以有效识别风险的存在为了对电力企业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调查,主要的工作手段就是对大量的统计数据展开分析。在反复的数据分析整理过程当中,能够得到较为客观准确的风险警示。由于电力营销工作涉及到的业务范围较广,因此在管理监控过程中面临的情况往往也比较复杂。管理人员必须对每一项业务中的风险点进行监控,并将风险加以准确识别预防,而这种监控工作的主要手段就是营销稽查。在营销稽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对业扩报装、核抄收监管、计量管理、用电情况调查、服务质量调查等多个不同的业务环节进行深入的掌控,其主要方式包括常态稽查与专项稽查两种,能够及时发现专项业务中的漏洞及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并积极进行调整,不仅能够识别风险,同时也为营销风险的分析整理工作留下了可靠的资料和数据信息。

(二)营销稽查可以对风险进行准确估测能够对电力营销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之后,还应对风险加以合理估测,即对该风险情况的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进行预先估测。风险估测工作必须以风险识别为基础来开展,对各项风险事件出现的几率、循环周期、频率等基本要素以及一旦发生对电力企业和用户服务带来的损失进行最大程度地预测,划分出风险处理的优先等级,这样才能使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得到充分的保证。风险估测的基本工作方式包括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大类。无论应用哪一种稽查方法,都应对稽查结果进行如实记录,以便于对稽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把握,从而对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风险带来的损失情况和后果加以准确评估,使其作为是否对风险进行处理及如何处理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确定整改方式和防控手段。例如,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可集中针对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加以重点审查并处理,对其性质和原因展开集中讨论分析。

风险防控论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二供应链风险分析论文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三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风险防控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旱灾;干旱;农业;农村经济:风险管理

旱灾是四川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一种农业自然灾害。旱灾正逐渐成为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提出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晌

1.四川农业旱灾的特点

四川农业旱灾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旱灾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四川除其中l1个年份无旱灾或无旱灾资料记载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成灾达43个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30个年份,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有12个年份。据统计,四川省一般干旱年,受旱县是30~50个,受旱面积1000万亩~15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0亿斤~15亿斤;中等干旱年,受旱县50~70个,受旱面积1500万亩~3000万亩,损失粮食产量15亿斤~30亿斤;严重干旱年,受旱县70~100个以上,受旱面积5000万亩以上,损失粮食产量30亿斤~50亿斤。二是旱灾呈上升趋势。据四川省1952~2001年主要年份农业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资料,1952~2001年50年中,四川水灾和旱灾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旱灾的趋势更为明显(见表1)。

三是四川干旱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盆地西部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春旱;盆地中部为春、夏、伏旱的交错区,但对农作物威胁最大的是夏旱、伏旱;盆地东部主要是伏旱区;攀西地区即四川西南山地,雨季、旱季比较明显。

2.四川农业旱灾的成因

(1)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四川地处内陆,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全省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从盆周向盆中减少。再从四川水资源的流域分布及用水情况看,岷江、沱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是全省生产、生活主要用水区,用水占全省用水量的84。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58。8。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需水地区分布不一致。反映了四川区域性缺水现象突出和季节性缺水。

(2)水利基础设施不足,老化严重。四川现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94座,小型水库6537座,有效灌溉面积364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21万亩,只占耕地面积的38.8。在现有水库中,病险水库有2828座,占水库总数43,而且有3座大型水库集雨面积小,主要靠引水充蓄库容,遇到旱情.引水困难.库容迅速下降,很难调出更多水来救灾。

(3)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四川在农业灌溉方式上,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土渠输入”、“大水漫灌”,造成农业用水的大量损失浪费。据统计,四川渠系水利利用系数只有0.3~0.4,低于全国0.5的水平,而且一部分水在进入田间后就被渗漏、蒸发。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2000年,四川工业用水49.4亿m。占四川总用水量的23.7;生活用水26.8亿m。占总用水量的12.5。2000年,四川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ll9m。,比全国平均水平78m。高4lm。,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同时,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

(4)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较弱。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固然与自然条件和水利设施建设有关,但影响农户应对旱灾的因素还很多。一是农户收入低。根据四川省农调队的调查,2003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的水平.特别是旱灾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更低。二是抗旱的劳动力资源不足。抗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特点,需要体魄健壮的劳动力,而四川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务农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使农户抗旱能力减弱。三是抗旱服务组织建设进展缓慢。干旱发生具有区域性,靠单家独户抵御旱灾是非常有限的。全国各地的抗旱实践证明:抗旱服务组织是农村抗旱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到2001年,全省建成市级抗旱服务队10个,占市级总数的47.6%;县级抗旱服务队107个,占县级总数的50.4%;乡(镇)级抗旱服务分队772个,只占乡镇总数的15.35。

3.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持续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甚至绝收;树木枯死,草场退化,土壤沙化;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明显上升,森林火情、火灾加剧。根据农业部种植管理司和农业部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1971年~2003年的33年间,四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1996万亩,年均成灾面积78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39。特别是2001年,四川遭受的严重旱灾,造成4881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367.5万亩,占受灾面积的68.9;绝收面积706.5万亩,占成灾面积的21.1;有556万人和589万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2)旱灾对四川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受旱地区农业总产值增幅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下降,进而影响四川整体实力增强。②影响农民增收,如广元市2001年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减少74元。③影响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为了抗御严重的旱灾,政府要投入大量的抗旱、抗灾资金和救灾救济款,帮助灾区农民抗灾和农民渡过暂时困难,从而使原计划安排用于农业其他方面的资金和用于其他产业的资金不得不重新调整,使农业的其他方面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3)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有资料显示.四川2001年旱灾,使广安市因缺少饮用水而举家外出“逃水荒”的有1500多户。二是在一些区域已经引起生活、生态、人心的连锁反应,成为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三是经常发生旱灾的一些地区.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就是对造成农业旱灾的各种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把握.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旱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从而努力实现农业计划目标的过程。如前所说.旱灾是制约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旱灾给农业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洪涝灾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现象还将日趋严重,必然导致干旱区域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干旱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户注重对干旱的预防,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做到早预防、早控制,采取科学手段.将农业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促进四川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三、四川实施农业旱灾管理的现状

目前,四川在实施农业灾害管理中采取的是分灾类、分部门、分地区的减灾管理模式。以旱灾管理为例,旱灾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减灾安民。旱灾管理的组织形式:省市县都有两套组织体系,一是抗旱防汛指挥部。二是救灾办公室。抗旱防汛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由水利、农业、气象、救灾、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旱灾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召开各种会议,如实行“五长”会商(省政府副秘书长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的厅、局长)制度,研究制定减灾对策措施,宣传号召广大群众抗灾减灾。旱灾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挥抗灾、民政救济、农税减免等。

为了更有效地抵御旱灾,减轻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各地还建立了市、县、乡(镇)抗旱服务组织,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抗旱减灾知识,提高公众防旱意识,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四、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对旱灾的管理应该由控制旱灾向灾害管理的理念转变,切实增强系统意识、风险意识和资源意识,建立有效的旱灾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1.明确界定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界定清楚谁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有利于明确各自的责任,有效地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管理(当然也包括其它灾害的风险管理)的主体基本上只有政府。从抗旱的组织、指挥、救济到灾后重建的物资、资金提供,几乎都由政府承担。而按照责任和利益对等的原则,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含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都应当是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是弱质产业。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考虑,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看,政府无疑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要主体,它的作用和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首先,政府必须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规划、组织和指挥主体。其次,政府是农业旱灾风险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的主体。三是政府具有的农业保护、政策支持以及执法等功能,是其他任何组织不能替代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以后,千家万户的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所以,农户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当然主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以及有关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和农业利益紧密相连,它们也理应成为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主体。

2.建立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为旱灾风险管理主体回避旱灾风险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咨询研究机构从事农业旱灾风险的科学研究,这对旱灾风险的研究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是极为不利的。政府可以通过科研立项、招标、合同形式,依托大学、科研院所组建旱灾风险研究咨询机构,针对不同区域影响旱灾因子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对旱灾风险及其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定期和不定期地旱灾发生时期、发生区域、发生程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并为政府提供旱灾应急预案,以指导农业经营者回避风险。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水利资金投入

解决四川旱灾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建设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设方面,应坚持大中小微水利建设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新建和挖潜改造并行。一是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主要做好武引二期,升钟、毗河引水,亭子口水库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15座在建中型水库的建设进度,争取再建一批投资省、见效快的中小型水库,加强中型和小(一)型水库的配套建设。加快各类水利设施的节水改造,大力推行节水灌溉。二是切实解决旱山村缺水问题。加大丘陵地区旱山村治理力度,把旱山村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国家水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治水兴村”工程,以逐步解决旱山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三是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和堤防建设,提供防洪和抗旱水源保证。

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工期长,单靠国家投资难以办到,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制。既要争取国家对大中型骨干工程的资金投入,又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激发农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于水利的热情,以加快四川水利建设的步伐,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4.加大科学技术应用力度,尽快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

旱灾风险管理涉及的因素多,而且复杂。为实现旱灾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必须在旱灾灾害的预测预报、信息处理、调度指挥决策、抗旱减灾和抗旱后评价等方面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旱灾风险管理技术现代化。在预测预报方面,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不断丰富预报手段,完善预报模型,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在信息处理方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GIS技术,开发先进实用的应用软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在调度指挥方面,运用现代化的通信传输手段,建立和完善异地会商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化专家系统,提高调度指挥的科学性;在旱灾灾害评价方面,运用航测、遥感和模拟技术,制定旱灾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对旱灾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5.大力推广旱作技术和发展节水农业

旱作技术和节水农业也是抵御旱灾和实施旱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力度,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尽量选种抗旱能力强或能避开干旱重发期的作物、品种,着力发展旱作节水、保护地栽培等避灾农业。要采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工程等各种手段,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强化节水措施,加大节水力度。重点要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各种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灌区的管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如集雨开源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抗旱技术和工程保水技术。节水技术主要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技术和灌区推广渠道防渗。农艺抗旱保水技术主要是适雨避旱、垅作技术、覆盖避旱栽培、水肥耦合等,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损失和蒸发损失,提高单位水资源产出率。在横坡垅作的基础上,还可推广聚土垅作、格网式垅作和“目”字型垅作等耕作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拦截降雨,使其就地人渗,变超渗产流为蓄满产流,变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总之,发展节水农业要围绕当地的区域特色和农业主导产业,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节水农业,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多种节水模式和技术体系。

风险防控论文第4篇

20世纪80年代以前,工程机械行业是单一的直销模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模式出现,直销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民营、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制造商不断增加,企业规模扩大,竞争加剧。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的扩大,工程机械产品的社会需求量明显上升,用户由过去的以施工单位集体购买为主向单位、小团体、私人多层次发展,用户对产品质量、支付方式及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直销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制造商开始采用模式来迎接市场的挑战。模式是制造商通过选择规模、实力较强的商,在一定的区域内销售自己的产品,并提供相应服务的销售模式。但这时的规模比较小,的产品范围较窄,直销模式仍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直销模式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模式取代。这一阶段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国有、民营、合资等多种成分的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市场规模和产能空前扩张,直接促进了渠道发育,特别是装载机、挖掘机这两个销量最大的工程机械产品,几乎全部采用模式。

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供大于求、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市场条件下,制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直销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企业不断扩充营销队伍,管理成本相应增加,管理难度逐步加大;为保证销售业绩和更好地服务用户,有时企业还需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这样削弱了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直销模式已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模式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的主流渠道模式。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工程机械产品的产与销是分开的,生产企业仅负责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产品的销售——包括对市场需求的了解、采集,以及流通过程中的金融服务等,则由专门的商负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入以及商实力的增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模式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二、渠道模式的风险分析

1、资金信用风险

许多工程机械产品对用户来说都是重要的固定资产,价格昂贵,商为刺激用户购买欲望,完成销售任务,常常需对用户提供分期付款和按揭销售等方式,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信用体系不完善,容易出现不能及时回款的情况,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制造商的资金周转,增加收账成本和坏账损失。

2、品牌忠诚度风险

制造商通常希望商能实行品牌专营,忠实于自己的品牌,但商为了自身利益,满足复杂的市场需求,抓住更多的用户,很难长期保持对某一家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往往由品牌专营发展为多个品牌,销售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样有可能企业对商的一些资金、培训等方面支持被竞争对手所用,影响到自身产品的销售;也有些企业的商队伍不稳定,有时商的流失就意味着一批客户、一片市场的流失。

3、服务风险

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性强,用户对产品的服务要求较高。商不仅要懂得产品性能,还要懂得如何服务于工程的施工组织设备配套,对售后服务的相关事项,如设备使用、维修、配件供应、技术人员培训等也需关注。而我国由于工程机械商发展历史还不长,许多都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观念,不能达到与制造商相同层次的服务,因此,必然会损害到制造商的品牌形象,也会对产品销售造成直接影响。

4、信息风险

一方面,由于立场的不同,商往往不能及时、充分地将用户信息反馈给制造商,从而使企业无法迅速调整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利益上的分歧往往会导致一些商不遵守渠道政策、窜货乱价等现象的出现,如果不及时了解这些商的信息并与他们进行充分地沟通、协调,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外,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还未产生上规模、真正专业化、有广泛影响力的商,如果商市场开拓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持续经营能力不足,将导致制造商难以完成预期营销目标,失去良好的销售机会。而随着商逐步集中整合成若干个大的商,商对制造商的影响又会举足轻重。因此,制造商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控制各种风险,占据渠道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三、渠道模式的风险控制策略

1、选择有限职能商是首要策略

许多工程机械制造商由于自身营销能力较差,喜欢寻找大的商,希望商承担全部的渠道职能,自己就可以放手不管,减少负担,这样往往导致市场失利,对渠道的控制力也会越来越弱。因此,制造商与商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只让商根据自身优势承担部分渠道职能,是防范风险的首要策略。例如,我国装载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职能大都是委托商负责,而山工集团则只要求商承担销售职能,售后服务由厂家自己负责。这样服务更快捷、更专业,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将产品质量、性能问题反馈回来,提高厂家的市场反应速度;另外,用户对厂家服务人员的信任度更高,这也从侧面促进了商的销售。目前,山工集团已在全国各地设立数十家维修中心,其中大多数是与当地商合资建立的,这种全新的服务合作模式将商与制造商的利益紧紧绑在了一起。这样能使商因服务水平较低、信息反馈不及时充分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2、提升品牌形象是根本策略

从根本上说,制造商必须认真把握消费者需求,为其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不断提升品牌形象,牢牢把握住市场,这样才能增强商对自己的依赖。例如,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老大卡特彼勒公司最初为满足19世纪末美国快速发展的农业对机械的需求,开始生产农用拖拉机。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开始制造履带设备。在这一时期,其履带技术和拖拉机技术得到很大发展。随着市场对发动机、发电机的需求,卡特彼勒的产品系列不断扩展。现在卡特彼勒已经能够生产全部工程项目所需的机械和发电设备,如挖掘机、推土机、压实机、采矿机、吊装机、发电机、发动机。在世界各地的农场、森林、采石厂、煤矿、水库大坝、建筑工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卡特彼勒产品的身影。由于卡特彼勒根据顾客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其产品品种齐全,技术先进,适销对路,因此,其商即使实行品牌专营也能满足用户全面需求并获得较高利润,自然会对制造商形成较高的忠诚度。相反,若制造商产品单一,不能有效满足顾客需求,商经营其产品不能使顾客满意而获利,则容易导致拖欠货款、对品牌不忠诚等问题。

3、确定适度的利益分配政策

制造商作为渠道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占有制定利益分配体系的先机,享有一定的主动权。而牢牢把握住渠道的利益分配,则是对商的经营体系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把握住利益分配体系并不意味着企业要占据其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利益。因为如果制造商不能给商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利益空间,商不会全力合作,这样会损失合作利润,从而使企业的整体利润降低,反而得不偿失;相反,如果给商过多的利益,不但减少了企业自身的赢利,还会使商的预期与实力增长过快,最终导致企业丧失对渠道的控制权。因此,制造商在利益分配政策的制定上必须要保持合适的度:既要合理增加商的利益空间,也要注意根据自身实力和渠道力量的对比变化,适时调整渠道分配策略,确保自己在渠道中的领先地位。

4、加强对商的支持培训

“服务”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关键词之一,随着主机厂服务水平逐步升级,对商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格林市场研究室《2008年中国工程机械商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年主机厂提供的哪些支持与合作最有效”调查项中,“加强售后服务支持”的得票率最高,为66.8%。与以往相比,商更需要主机厂在售后服务方面给予支持。制造商通过对商进行产品技术培训,提升其售后服务水平,还可根据商的需要指导他们如何制定企业计划、预测市场、从事营销和广告活动,并在信用、物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既能增加产品销售量和利润,也促进了渠道内部的知识交流,有利于提升商对制造商的依赖感和忠诚度,在确定制造商领导地位的同时有助于获得渠道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5、重视与商的沟通与协调

从根本上说,制造商和商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都只有通过将商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才能获得效益,充分的协调与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制造商要想在渠道中获取领袖地位,就应该积极地把握沟通的主动性,并及时引导沟通的内容和方式,使其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在沟通过程中,制造商应主动向商传达企业的发展理念,在制定相关基本政策、渠道政策出台和调整时,应事先召开商会议进行讨论,以争取商的理解与认同;制定严格的渠道管理政策并不断加以完善,公正、及时地处理各种渠道矛盾,使商产生信任感。此外,与商的情感沟通也不容忽视。

例如,卡特彼勒公司就经常与商进行深入而坦诚的交流,他们与商的高层管理人员之间每年都要举行一些地区性的会议,就每一种产品的销售目标以及双方应作的努力进行讨论。公司还定期邀请所有的商到公司总部进行为期一周的会议,对公司的战略、产品计划和营销政策进行全面的回顾。公司最大限度地开放了自己的信息资源,所有公司的雇员和商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到电脑中查询信息,如销售趋势及预测、顾客满意的调查数据等。卡特彼勒还鼓励公司员工与商工作人员多接触,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公司会组织各种活动,让商的子女从小就对卡特彼勒发生兴趣。比如,他们在总部办一个有20至25名分销商子女参加的联谊会,并请他们参观工厂,亲自操作机器,还为他们提供暑期临时工作的机会,欢迎他们大学毕业后到卡特彼勒来工作。卡特彼勒与商之间的关系堪称业内典范,在商界有口皆碑。这种关系远胜于一纸合同上注明的权利义务关系,有人称其为“家庭式的关系”。依靠这些商,卡特彼勒在公司和顾客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坚实的桥梁,这是它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吕一林:营销渠道决策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李颖生、刘春雄、金焕民:营销创新[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3]李晔辉:工程机械营销模式的选择与风险控制[J].今日工程机械,2008(2).

风险防控论文第5篇

我国内河运输危险货物的特点

所谓危险货物,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及污染危害性等特点,对人和环境会带来危险或潜在危险的货物。

1、内河危险货物运输的主要品种

长江水系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运输的主要品种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丁醇、液碱、冰醋酸、硝酸、苯乙烯、醋酸乙烯、乙酸乙酯、苯酚、苯胺、醋酸、甲醛、硫酸、液体硫磺、二氮甲烷、四氯化碳、环已酮、丙烯酸、异丙醇、异辛酸等,品种总数超过6个。

珠江水系危险货物运输品种主要有:硫酸、盐酸、烧碱、甲醇等。

2、我国内河危险货物运输呈现的特点

危险货物运量逐年上升,化学品船舶的运力逐年增加,但大量船体结构不合理,技术状况落后的老旧危险品船舶仍然从事危险品货物运输。

载运货品的种类日益繁多:随着重庆、四川化工基地和镇江、南通、武汉等化工基地的建设,内河化学品运输种类从常见的柴油、汽油等货品逐渐向纯碱、氯化铵、烧碱、甲烷氯化物、苯类、酵类等多种类化学品运输转变。

危险货物运输船舶呈大型化趋势:随着长江沿江各大中城市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品运输船舶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目前,长江最大化学品运输船舶载货量已达3T。

危险货物载运的流域面积越来越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西南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形成巨大的化学品生产和外销基地,使得危险货物运输的水域从中东部向中西部扩大。

降低内河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修改现行危险货物运输船舶规范法规的建议

对散装液体货品,现行规范是CCS《内河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结构与设备备规范》和《内河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结构与设备规范》;对包装运输化学船舶,其技术要求分散在《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等规范、规则中。相关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内河危险货物运输船舶的共性与个性,既不全面也不系统。因此,建议

风险防控论文第6篇

( 一) 提高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水平

在高校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能针对主要权力运行中的廉政风险监管薄弱点进行管控,针对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风险问题的产生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某环节能迅速有效查出并及时解决。防控机制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处置的方式,将一切有可能出现的廉政风险行为有效管控,将腐败的发生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提高了预警防控能力。

( 二) 推动了高校工程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高校工程建设事业增强了预防性工作,针对反腐败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循环管理,逐步建立起整个高校内部基建工程管理领域中各个部门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各部门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促进了高校工程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 三) 增强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信誉

高校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建设也是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不仅是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先进文化建设和依法治校以及道德文化建设的集中反映与体现。廉政风险防控能促进高校工程建设领域里的廉政工作,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质量,为高校教学工作做出保障,从而提高了学校建设的整体质量,使高校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得以提升,赢得口碑,提高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信誉。

二、影响高校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的因素

( 一) 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引发的廉政风险

1. 高校工程建设项目投入的经费多

容易引发廉政风险目前,为了应对高校教育环境改善之需要,许多高校都在工程建设领域投入了巨额费用。工程建设经费投入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可以达到几十亿元,加之工程建设领域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部分群体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不惜通过非法手段来争取工程项目,从而产生行贿受贿等问题。

2. 高校工程建设领域竞争激烈

容易引发廉政风险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机制不规范、竞争激烈。相比于制造业等工业型企业,工程建设领域的转包、分包等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工程建设领域各个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加之施工企业的项目周期更长,如果不通过项目攻关等非法手段,部分施工企业就会面临生存困境。目前,国家对于工程建设领域的制度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诸如准入制度、招投标制度、项目检测评定制度等现有管理制度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容易为腐败提供可乘之机。

3. 高校工程建设领域涉及部门和人员多

监控难度较大工程建设领域涵盖立项审批、土地招标、工程招标、设备采购、资金评审、工程监理等多个环节,这就意味着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腐败行为。因此,在许多工程建设腐败案中,窝案、串案突出。涉及的人员可能遍布国土、城建规划、审计等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以及勘察设计、建设施工和监理等企业单位。同时,工程建设持续的时间较长,涉及多个领域、各类人员。在工程建设中,既有投标、材料采购环节的大腐败案件,也会有建设、监理、验收、审计等环节的小案件。这就意味着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风险较为复杂,不仅要关注可能涉及腐败的关键环节,还要关注可能涉及腐败的一些具体环节。

( 二) 高校管理缺陷引发的廉政风险

1. 高校防范意识不足

容易引发廉政风险部分领导和干部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研究如何制定科学合理、可执行性强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只注重政绩和个人得失。有的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存在抵触情绪,担心影响手中的权力。在此情况下,许多高校工程建设中的廉政教育不到位,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从而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决策机制不完善

容易引发廉政风险在招投标和验收过程中,决策环节是一个重要的隐患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部分单位缺乏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制约机制,单位的重大事项主要取决于一把手的意志,其他人员对决策过程的参与只是象征性参与,容易导致一把手腐败现象; 其二,部分单位没有完善的重大事项决策规则,许多决策缺少透明度,使得普通干部群众缺乏对工程项目的了解,不利于群众监督工作的开展; 其三,部分单位制度实施不利,虽然国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单位内部也有相应的规则,但由于管理不善,这些规则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例如,对本该公开招投标的工程建设项目,采取暗箱操作,不按规定公开招投标,而直接发包; 或虽然进行招投标,但招标人与投标人暗中勾结,使招投标流于形式; 或将工程建设项目肢解,部分招投标,部分直接发包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增大了工程领域发生廉政风险的可能性。

3. 制度不完善

容易引发廉政风险一是部分学校的廉政制度建设缺失,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还不健全。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制度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关键环节存在制度空白,新出现的问题还没有方法解决。一些制度过于原则宽泛,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些制度缺乏配套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三是制度执行力不足。尽管近年来对工程建设领域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环节和岗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执行不力,导致相关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工作人员工作责任性不强,不敢坚持原则,甚至。

三、高校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体系

( 一) 导向机制

导向,即引导的方向。因此,导向机制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高校的行为,来防止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风险。导向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意识引导、制度引导、行为引导和结果引导等四个方面。意识引导主要是培养高校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其规范工程建设的自律性; 制度引导主要是从党和国家层面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从而为高校工程建设领域各项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行为引导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监控机制来规范高校工程建设领域的各类行为。结果引导是指通过加大对高校工程建设领域各类腐败行为的惩治达到预防不端行为的目的。

( 二) 规范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规范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约束高校工程建设领域的相关人员,使其按照既定标准和要求开展活动,从而防范腐败现象的产生。规范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规范、制度规范和组织规范等三个方面。思想规范是指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其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党员干部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自觉防范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风险; 制度规范是指完善各类反腐倡廉制度,如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干部责任制度、干部定期交流换岗的制度等,从而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 组织规范是指通过完善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权责义务,防止权力越轨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学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在工程建设领域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地位,保障其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 三) 监督机制

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许多腐败现象的产生与内部监督不健全和不完善、缺少约束机制有很大关系。权力的有效行使,不仅依赖于其合法性及适宜的制度保障,而且更需要有效的监督,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泛滥,从而失去其真正的意义[3]。监督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理清权力的运行轨迹,防止其偏离既定的方向。从内容上看,监督机制主要包括监督意识培养、权力运行参与和监督机构建设等三个方面。监督意识培养是指树立正确的监督观念,一方面要让领导干部乐于接受监督,形成“监督即爱护”的正确观念,另一方面监督部门要敢于监督,形成“监督即职责”的观念。权力运行参与是指增加权力运行透明度,保证权力运行的公开和透明。加强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事项、重要环节权力运行监管,做到有序可循、有规可依、有制可控。健全权力配置、权力运行公开制度,加大重要事项决策、行政审批、人事任免、资金使用等的公开力度,以公开透明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实行重大事项公开制度,逐步建立重大决策公开咨询、听证、报告制度,让更多的人来监督权力的运行。监督机构建设是指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人员、经费和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增强其监督能力。

( 四) 惩处机制

惩罚是防范各类违规违纪行为的最终手段。只有加强惩罚力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才能真正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惩处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对各类违规违纪人员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作用,使其不敢腐败。在工程建设领域,必须严肃查处行贿犯罪分子,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力度。坚持“从严治吏”的原则,发挥刑法惩治职务犯罪的特殊预防作用。

四、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措施

( 一) 完善顶层设计

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定好向”“顶层设计”原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层次上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因而,顶层设计有助于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提供明确的战略方向和基本保障[5]。随着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发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应当成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只有从全局角度进行宏观思考,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才能确保其沿着健康有序的道路顺利发展。应当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指导,明确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 二) 加强制度建设

为防控机制建设“画好框”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为此,高校要重点着眼于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用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作,控制工作流程,防范廉政风险,堵塞工程漏洞。建立制度建设综合评估机制,从制度设计是否科学、是否有效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以及效用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剖析,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以制度防控。要形成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内部管理等一整套防范廉政风险的制度体系,配套完善预警处置、动态管理和检查评估等机制。

( 三) 控制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为防控机制建设“找好点”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控制好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风险关键点。从几年来高校基建工程领域腐败现象看,廉政风险主要产生于项目招标环节、物资采购环节、项目施工环节、项目变更环节和项目验收结算环节等五个环节。因而,抓住这些关键环节是高校工程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工作。针对高校建设工程资金投入大、涉及的单位和人员多、廉政风险相对集中的情况,纪检部门应采取纪检、监理、施工方代表、甲方代表“四方联动”的形式,全方位开展腐败风险点排查工作,切实找准可能发生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从征地拆迁、地质勘探、招标投标、资金拨付、资金管理、工程管理和干部任用等七个关键环节查找出风险源和风险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外结合,与建设工程关系密切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延伸,展开排查,建立了廉政风险防控网络,形成“内外联防,共抵风险”的格局。

( 四)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风险防控论文第7篇

(一)审查审议环节把关不严,贷审会质量亟待提高。

理论上而言,贷审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贷款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贷审会运作易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信贷管理及企业情况真正熟悉的贷审委成员不多。因情况不明、业务不熟悉,在投票表决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只能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二是部分贷款上报和审批时间紧迫,常出现倒逼现象。无论是政策性贷款还是商业性贷款,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仓促上报,催着审批的现象较为普遍,相关部门难以按规定、按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审核,审查报告往往是对基层行上报材料的简单复制、粘贴,单纯地充当了“二传手”和“传声筒”的角色,这样的审查难免“走过场”。三是贷审会成员责任意识和履职环境有待加强和改善。一方面,由于贷审会成员均为兼职,加之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考核机制,客观上易导致多数成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贷审委成员在会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质询的履职环境还未真正建立,不愿讲、不敢讲真话,违背意愿投票现象难以避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贷审会审查把关的质量。

(二)前后台相互依赖,责任追究上下脱节。

目前农发行贷款审批权全部上收到二级分行以上,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下级行调查,上级行多级审查、审批的管理模式,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调查、审查、审批环节的分离,客观上易打破责任界定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前台调查指望后台审查把关,后台审查又简单依赖于前台调查结果,未能真正做到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各尽其责。一般情况下,贷后风险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和滞后性,而当形成事实风险时,再对当初贷前、贷时、贷后诸环节相关情况和责任的核实认定,客观上存在较大困难,多数情况下难以真正界定和追究相关人员尽责责任,对上级行审查、审批环节更是如此。这样的管理模式,貌似职责分明,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流于走程序形式,反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相互抱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传统业务风险管控薄弱,政策刚性掩盖管理风险。

从近几年来农发行发生的不良贷款看,原本认为风险相对较低的传统粮棉油购销储政策性贷款偏偏频频出险,且数额巨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此类贷款需求和投放的政策刚性和外部压力削弱了农发行内在的风险管控能力,认为只要是政策性或准政策性方面的贷款需求,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而忽视审查其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管理观念上的误区,对此类贷款内外部审查时,主观上往往容易降低标准、马虎草率,为一些企业和信贷人员打“球”,人为混淆政策性与商业性两类不同性质的贷款。上级行在审查此类贷款时,也把关较松,贷后日常管理更是缺少行之有效的“库贷挂钩”监管方法。因此,从贷款准入到贷后管理,都存在较大的内部管理漏洞,极易被企业违规骗贷。此类贷款具有的季节性投放刚性、延续性和周转性的特点,较大程度地掩盖了农发行内部管控的不足,导致其贷款风险较商业性贷款更隐秘,更难得到及时发现和查处。

(四)盲目营销追逐考核指标,规模扩张超越管控能力。

近年来,存款、利润、中间业务收入日益成为农发行业务经营考核的指挥棒。而要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最主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追求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张。基层行或为以贷引存,或追逐利润,或为争取一点中间业务收入,在拓展新的贷款客户尤其是与其它金融机构竞争时,受绩效考核指标内在动因的驱使,只顾眼前短期利益,不惜大幅降低贷款准入条件和风险防范要求,超越自身管控能力,盲目营销,恶性竞争,人为“垒大户”,特别是对一些貌似所谓的大客户、“黄金客户”,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人才,主动迁就“服务”的多,强调合规管理的少,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较为普遍和突出,一旦陷入,便愈陷愈深,最终被企业牵着鼻子走,类似这样因小失大、丢西瓜捡芝麻的教训屡见不鲜。

(五)主观人为因素隐秘难测,道德风险难以有效约束。

从农发行内部看,对贷款企业运营情况最熟悉的大多是管户信贷员、贷款调查和审查人员,其出具的调查、初审意见,除受自身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限制外,更多依赖于其职业道德水平的自我约束。能否真实、全面反映调查和审查情况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贷款能否顺利通过贷审会审查获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人和审查人的意见。如何避免其在调查、审查报告中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和人为粉饰、掩饰问题,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无法回避又无法有效监管的人为主观因素成为信贷风险内部管控中最难突破、最难监管也是最为隐秘的潜在风险点。如何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利益诱惑,如何做到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报告和结论,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二、强化贷款风险内部防控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信贷人员相关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

聘请商业银行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经验,重点培训工作中最急需、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和方法,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改变基层信贷人员单纯依赖计算财务指标作为主要评估、决策依据的现象,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适当聘请系统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优化贷款调查、审查委员会成员结构。

随着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发行贷款范围迅速扩大,短时间面对许多以前从未涉足的行业和领域,在项目评估决策时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适当借助行业专家的力量,参与项目贷款的贷前调查和风险评估,有利于更科学合理地做决策,减少盲目性。同时,有必要建立贷审委委员履职考核奖惩机制。

(三)对单个和中长期大额项目贷款,积极探索银团合作贷款方式。

既可分散大额贷款风险,又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参与同业竞争,以便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良性互动、理性竞争、少走弯路、少交“学费”,达到互利合作、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因地制宜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和强化基层行管理职能。

建议区分政策类和商业类贷款,对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和贷款管理水平较高的县级支行,适当下放和适时调整辖内县级支行政策性贷款、准政策性贷款审批权限,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既有利于完善服务功能,明晰和追究相应管理责任,又便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业务发展。

(五)加强员工从业操守教育,完善员工职业道德监督。

风险防控论文第8篇

【关键词】廉政风险防控;问题;对策

一、廉政风险防控相关概念

廉政风险防控首次提出于中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作为我国预防腐败工作新机制。廉政风险防控是将全面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应用到廉政建设中来,通过廉政风险点的排查与评估、监测与预警、控制与处置,以及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循环,达到化解廉政风险,实现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廉政风险相对于其他社会风险来说,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客观性、高危害性和可预防性等特征。而政府的廉政风险点则包括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当前,我国在廉政风险防控与防腐研究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如李达飞的《当议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羊淑蓉的《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当议》、关幼辉《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八步法”》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我国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2007年,北京市崇文区是最先着手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践,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反腐倡廉建设。然后逐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取得一定的成效,初步建立起预防腐败工作的长效机制。很多地方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探索符合实际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如杭州权大以全面加强廉政风险防范为基础,着力探索腐败风险预警、力阳光运行、政务实时监督、岗位廉政教育“四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苏州市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标准化工程”的做法,抓住“找、防、控”三个环节,使惩防体系建设更加紧密地与部门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是我国防腐建设中的有效创新。依据查找出来的风险点采取防控措施和对策的同时也是在加强了制度层面上查漏补缺和制度建设,推动廉政风险风控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是有效防止政府各部门工作的“脱节”。有效结合纪检监察工作与各部门业务的工作,解决预防腐败工作与部门业务结合、协调度不够,甚至形成相互脱节的“两张皮”情况。三是发挥了预防腐败工作人人参与的综合效益。在部门内部,通过每个人的风险查找、风险点的公开、防控风险措施的制定、监督的有效参与。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滞后,廉政风险防控流于形式。人员廉政意识不够,对廉政风险防控不重视,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在后期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流于形式,当前部分地区的廉政风险防控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廉政风险防控的作用。另外,惩治措施偏少,大部分以引导性规定,起到的强制性不够。

第二,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深度不够。风险点查找不实,防控制度执行不力。廉政风险防控是通过对廉政风险点的排查,针对风险点,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当前,在我国政府权力监督廉政风险防控建设过程中,其风险点查找不实,对廉政风险信息的识别不强,导致后期风险防控的措施缺乏针对性,防控效果也不理想。同时,廉政风险防控存在部分考核难以量化,如在思想道德风险点、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等,这些都会影响廉政风险点的识别。

第三,廉政风险防控配套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国的防控体制还存在制度单一,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要想发挥其作用,需要与其他体制机制的完善相配套,比如说绩效考核机制、公务员财产公开制度、审计制度改革等。单纯的依靠廉政风险防控,在可能会触犯既定利益集团的利益下,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障碍。同时,权力监督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缺乏系统性、长期性、有效性。

三、完善我国廉政风险防控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实现自律与他律结合

一方面,通过教育,来使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自我的思想层面上要约束自己,加强廉政文化教育,提高其自律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理论、廉政心理、廉政思维的教育,提高风险意识,促使廉政风险防控与防腐更好的结合,突出教育重点,不断探索和实践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途径。同时,树立典型,发挥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剖解,发挥到教育、警示的作用。

(二)完善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建设

各地方要积极探索与本地实际相符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不断提出廉政风险防控建设的有益建议。将廉政风险防控纳入到政府治理的各环节,尤其是以权力运行为重点,找准当前我国的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盲点、重点和难点,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安排,形成一系列防范廉政风险的制度控制链条。对于这些防控制度的运行实施流程管理,通过流程管理,保证制度充分有效运行。将公开透明贯穿于各项制度建设和各种权力运行全过程中。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立法、行政、司法领域的权力运行活动都应该努力做到公开透明。

(三)健全权力监督风险预防机制的协调配套措施

要想使廉政风险防控起到应有廉政风险防控需要其它配套机制的完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是要完善监督机制,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能否发挥其效益,关键还是在于监督机制。无论是风险的查找,还是后期的风险防控,都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做支撑。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发挥党内、党外监督,上级下级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二是建立与廉政风险防控相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与廉政风险防控相结合,调动政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相应的处罚机制,避免廉政风险防控流于形式。四是完善公务员财产透明机制,进一步减少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中的阻力与障碍,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增田.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适应当下中国反腐败环境的管理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