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5 13:04:30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第1篇

1 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72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1]。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了262倍[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问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为此在2011年11月15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以上诸多转变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来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2 加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重要举措

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主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就必须实施“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发展战略,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例如打造钢铁和不锈钢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需要具备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时出现“用工荒”,企业一方面找不到所需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应该看到福建省经济要腾飞,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解决产业用工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培养人才,为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再就业和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大量劳动者下岗、转岗、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不断提高这些人员从业能力、竞争能力、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中开设的涉农专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阳光工程”培训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保证。因此,推进就业与再就业,让更多的在岗工人掌握一门乃至数门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培训重新获得再就业技能,职业教育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福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3.1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对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福建各类职业学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存在专业重复建设现象,只有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调动政府、行业和学校的积极性,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构优化,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调整。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漳州市要打造海西重要的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一校一特色”的要求,结合各校师资、设备、招生规模和市场需求情况,对各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漳州漳浦职业技术学校以石油化工类为主,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技术类为主,平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农业机械类为主,漳州灿坤职业技术学校以家用电器类为主。又如,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处于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意在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能源、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从福州“以港兴市”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深化福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建议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突出调整,改造、完善职教育结构,参照国家所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重点结合福州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及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由政府牵头,吸收各行业部门、产业界以及职教机构,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细致深入分析,合理审慎地调整、改造、加强现有专业,增加建设新专业,形成一套有利于适应福州地区产业发展布局的专业体系。

转贴于

3.2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办学新路子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的能力与对社会职业的适应。校企合作首先是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它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学生,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如初次工作的人员、找工作的失业人员、为了一份新工作而接受培训或再培训的人员、提升技能的人员、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员。其次,要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直接进入工作轨道。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把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把工作实践中的东西反馈到学校课堂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再次,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它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职业教育该由职业学校和企业一起完成,“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初、高中学生毕业后,应先到企业进行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培训合同后,才能到职业学校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使学校的招生计划、教育计划和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

3.3 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实训设备未能与市场完全匹配,专业老师未能与市场有机融合等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每个学年分为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两种阶段交替进行。实践阶段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月后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多次循环方式,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市场,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需要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建立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空闲的地块与企业合作办厂,企业把设备、技术专家、资金和生产任务投放到学校,共建教学工厂。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工厂,使职业教育学校的实训设备更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是学生的专业老师,工厂是学生的实习车间,按照分段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与实训。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问题。

最后,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职业教育学校中存在着专业老师不能适应新专业的需要,导致新专业的老师严重缺乏,专业老师的技能无法做到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技术、新知识整合到课程中去。为了改变这个状况,采用把车间移到教室、教室移到车间的教学形式,请企业的技术员、车间管理主任、品质检验员与学校老师一起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室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践与创收合一的“六个一”一体化模式,使专业老师在学校里就能实现“下基层、进企业、学技能”的目标,提升老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实现校企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3.4 加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服务国家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招生300万多人,中职学校14000多所,招生800多万人,高、中职教育每年招生1100多万人,在校生有3000多万人,我国已经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明确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工人。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1世纪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这不仅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基层劳动者,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能比较系统地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伟大转型的支撑, 是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职教体系的高端,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能教育被赋予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添砖加瓦。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具体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完成“十个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第2篇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工科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强化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完善政策,加强投入力度,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实现良好的教育质量。工科院校应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的开展。本文就工科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实践

一、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型,为了更好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科学探索和实践,寻找到合适的途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并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具备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

二、树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首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缓解,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素质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使其能够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工科院校需要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学生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完善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设,优化实践训练,实现校企的有效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专业教育、通识课程等,[1]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落实,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及质量的提升。

三、将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根本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基础是课程,要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人文素养,使其具备充足的知识投入未来的创业中。工科院校中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成为公共必修课,[2]使其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以有效地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提高其层次性、科学性以及立体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加实用,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丰富和优化,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水平得到提升。

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结合

当前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需求,利用高校的技术手段,实现高校、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加强与工科院校相关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实现校企合作,能够对当前市场的实际需要全面了解,使得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能够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充分发挥企独特的教育资源以及环境,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生产的结合,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水平。工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职业教育与实践水平提升的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使产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从大学过渡到创业阶段。

五、优化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建立

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以及目标,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建立科学有序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工科院校应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强化院、系、专业三个方面的审检,优化校院的督学检查制度,使得创新实践能够顺利推进。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制定实践活动的标准,加强考核评价,[3]使得创新实践教育能够高质量推进。实现长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工科院校需要将工程作为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以素质教育的背景,深入分析和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发展的情况,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使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需要相适应,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技术的进步,强化国家实力,工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运行平台,将学生作为主体,使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完善教学质量的监督控制体系,使得教学环节得以优化,树立完善的教学理念、方法等,使得人才培养方式得以转变,使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作者:李俊儒 秦森 何文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宾.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4(34):277.

创新创业教育第3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在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肯定了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报告和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确实是应该总结回溯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指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科学引导

(一)对“创新创业”新名词的正确解读与引导

高频使用的“互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被广泛引用,其容易被误读为只要把任何一个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赚得丰厚利润[1]。随后,网络铺天盖地的如“互联网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招商广告把“互联网+”创业宣传成了“低门槛”赚钱的通道,事实是低门槛背后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实际经济。“互联网+”最难的正是“+”号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关键,也是更难把握的。对“互联网+”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强调各行各业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各行业生产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其关键点和根本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打造企业生态圈”也是近来非常流行的词,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重构各产业之间的全部环节,打破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边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费者的关系,管理这种关系并持续从中获利呢?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规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来打造生态圈,靠营销和补贴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构筑起本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才能打造生态圈。很多打车公司的“生态圈”维系陷入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一取消,或者临近春节变相涨价,人就没了。试图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他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而服务并没有更好时,消费者就离开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生态圈,归根结底都应该服务于帮助商家重新回到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关注消费者,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来维系、拓宽自己的用户群,就像苹果公司依靠自身两项重要技术:手机质量及IOS系统构筑起自己强大的生态圈,其IOS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程序设置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系统。

(二)“创新创业”与高科技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指导

我们的教育应避免对“创新创业”外延的一种误解,即创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经营,不懂得高科技就无法进行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通过多个案例证明,更多的创新是发生在传统行业,而高科技企业却经常是“昙花一现”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的神话[2]。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坚信低科技、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有很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衣库”品牌,日语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中,这个传统产业品牌的老板能够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没有高科技战略,也没打快速更新、转变经营方向的牌,优衣库的款式是多年不变的基本实用款,它的创新之处就在面料上。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服装行业公司,他们与大学长期合作,进行面料开发,产品非常舒适、温暖,而且不断追求更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最爱,在最传统的行业中打造出其独有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创新的丰厚收益。由此,从技术的角度讲是不存在传统产业的,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创新。创新需要对技术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进入新兴行业,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业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差异化地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3],即便是处于科技不断升级的工业领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实际基础之上,如我们宣传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以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为目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过程在美国被叫作“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即“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是从“工业1.0”逐步升级发展起来的,“工业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这些发展阶段代表工业技术的进步程度,是无法跨越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急需全面实现“2.0”,争取进入“3.0”时代,“工业4.0”如果不能给本行业增加利润,盲目铺开上马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它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应该立足现实,扎实推进技术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必需剥离混淆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二、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融合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通过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的130所公办高校的调研发现,有近八成的受访院校出台了多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文件,超过70%的高校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有超过40%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逾九成高校参与到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4]。2016年确实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年,但调研显示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中的介入程度有限,政府与高校依然是主要倡导者与执行者,如何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植根土壤与实践空间,循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度发展的关键问题。调研同时也发现,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无法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教材配套率不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改变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张皮”的状况,需要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汇成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类课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另外努力在现有专业彼此间深度融合的同时实现政、产、学、研之间的充分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让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双轮驱动成为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当然,这种由以往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培养向不确定性的问题导向教育培养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出好的课程设计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二者合理地进行衔接,有效地将学生引向创新创业之路。

三、注重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集创新创业相关意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系统性教育工程,因此,学校应强调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学科的综合优势,严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大胆打破传统学科的思维界限,尝试探索不同学科交融,产生推动社会创新的创业想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塑造青年创新创业人格,这种思维、意识训练和精神、能力塑造是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程的探索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高校就是这一氛围的最好土壤,应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尝试学生能力的塑造与学校大氛围的打造。首先,在教育体制上应增加对好奇心、想象力、与众不同和知难而上精神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应用于造福人类的认知,应该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奇思妙想,保护和培养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心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知难而上的精神品格。其次,应加强对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心智模式的引导与熏陶。创新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在做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相当于进入到一个非经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想象新产品、新技术的样子,是需要一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像乔布斯创造“苹果”,他对人类的需要、对人们自己也讲不清楚的潜在需求,有过人的感知。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抽象思维长期被忽视,这不仅阻碍了我们对于经济现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也使得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简洁思维”“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逆向思维”,都是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它们不完全相同,不仅仅是思维技能或技巧,而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心智模式虽然在学校很难讲授,但是学生自己可以在感悟中塑造。同好奇心和想象力类似,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的教育尽力创造条件,形成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由萌发,自己“悟”出这些思维习惯。另外,要营造崇敬科学的教育氛围。创新的出现要有一个全社会的氛围,要有一批乐于去发现科学本身乐趣和意义的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崇尚科学的引导很少,年轻人对明星的崇拜者要比科学家的多。这点我们与美国、以色列这些创新强国存在巨大差距,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追求科学的氛围覆盖校园内外、大学之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融资本市场。虽说精神的塑造短期无法完成,但却要及时开始。总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必须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专业、技术,借由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支撑,条件和政策为保障,细化实施方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小年.互联网思维是恐慌式膜拜[J].企业观察家,2015(7):60-63.

[2]许小年.高科技才是创新只是一种迷信[J].企业观察家,2016(11):18-19.

[3]张维迎.如何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东方企业文化,2015(8):1-2.

创新创业教育第4篇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现状

专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专门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通过专门教育,使学生掌握的创业基本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两种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第一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业基本知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只是纳入了学分管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分转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创新工作室自2009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以社团活动为项目载体,分专业类、兴趣类、实战类等组建创新创业型小组,结合专业教育,定期开展创新研发、众创空间等活动,培养和指导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将专业知识进行大胆的创新试验、创业尝试,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不紧密、不衔接的现象

各高职院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只停留在创业基础课上,并没有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是带有“创新创业”标签性质的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而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触角从普通的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延伸至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却很少,依托专业课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学生创业,应该是有创新的创业,应该是站在所学专业领域的最高端、最前沿,走学术创业或专业创业的创新创业道路,以区别于社会上一般的创业模式,彰显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与活力,若无法对自身所学理论有持续性研究,就会使得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领域较窄,不利于产学研转化。具体表现在学生申报项目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据调研发现,我院电气类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从餐饮行业入手进行创业项目的研究,忽略了专业与创业项目的有机结合,缺失了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扎实开展专业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唯一出路。

(二)专业教育中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基本都是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教授,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关系不大,主要是创新创业课老师,或是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主要职责,这无形中人为地割裂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集合了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甚至包括专业知识也涵盖其中。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于教授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师,对专业教育的内容了解甚少,尤其是以理工类为主的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了授课内容变得单一,教师对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度挖掘与反思,仅仅是创业基础知识的灌输。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包括创业实践的锻炼。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聘任了部分企业人员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但是这些外聘教师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开展讲座和比赛指导,对于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持续性。所以说加强具有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缺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意义的融合,不仅局限在“第一课堂”中,“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育人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课堂”即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和平台不完备,创新创业师生工作室、模拟公司等实践场地数量少,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和程度,学生在“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无法转化到具体的实践中。“第三课堂”即社会平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院校建立的校企互动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在实习中往往只是劳动力的输出者,无法对专业拓展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进行梳理,无法获取体现专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理念,对企业的流程规范、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感悟更是无法习得。所以说“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无法真正有效运行,学生在专业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递进、资源共享、多维联动都无法发挥出来。

三、专业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的教育资源的建立与完善

(一)开展前沿微讲座

专业教育中不仅要学生掌握多方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形势也是架起专业与创新创业的重要桥梁。各专业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方向的前沿微讲座,并纳入课程学分。让学生通过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双创理念的更新,可自主进行创新实验,完成创意作品等,并将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于社会。电子创新工作室在课下针对学生的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前沿微讲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升级。如针对电气系专业开设的《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前沿科技》《信息化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等前沿微讲座,对学生把专业知识进行创业转化起到了助力作用。

(二)科研成果进课堂

产教研的融合也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技术成果、学术成果带入课堂,带动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趋向于能力和成果考核,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教师在专业课的教授中,将自己的立项课题《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设备资源的设计制作研究》带到了课堂,学生通过低压电器展柜里的设备进行认知,对电工职业资格有了直观的印象,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的融合。

(三)教学与比赛互融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参与到“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首先,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指导其结合专业进行实用性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论文、开发专利,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其次,创业通过各类竞赛、活动等形式,筛选出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生项目,之后将这些项目运行到创客空间等机构进行孵化。最后,将成熟的项目推向社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实现了一次大融合。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教师指导电气系学生在发表了《基于物联网的精准配方施肥的应用发展》论文,之后将论文内容进行深化,以《水肥一体化自动节水灌溉系统》项目参加自治区的“互联网+”大赛,获得铜奖。现已在获奖项目基础上建立了提供精准农业大数据技术和智慧农田灌溉技术的服务机构。

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借鉴“专业群”建设的方式,跨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与需求,创建适合于专业或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例如:机电、机械等专业群的教育目的是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结合专业知识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所以在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成果风险防控等实务类课程;而文秘、管理等专业群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管理能力,所以在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设置设立公司企业、金融税务等相关法律法规等实务类课程。积极推动校内系部之间的创新创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从而达到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课程互选”。

(二)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企业专业技术支持,与校外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构建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协同联动的师资队伍,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交叉教学,形成多渠道、分层级的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师资团队,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有机融合。校友创业的优秀经验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建立校友企业创业导师制度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电子创新工作室对毕业且创业的学生进行建档立卡,形成数据库平台,并对这些依托专业,进行创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创业优秀经验进行资源整合和分享。校友以自己的创业经验和人生感悟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创业精神让学生得以敬佩,无形中对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教育进行了深化,实现校友的反哺作用。

(三)积极搭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第5篇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结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于2016年6月开始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式启动。四年多来,在学院董事会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更加有效和广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创新创业各类奖项的数量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构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为抓手,统筹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途径,初步探索了融课程教学、专业渗透、实践训练、第二课堂、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多元结构的创业教育体系。现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以下总结。

一、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活动的依托,借助各类创业活动为学生搭建多种创业展示的平台,学生通过各个平台的锻炼和实践,促进了自身的不断成长。

(一)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开展双创系列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近一年来,学院组织各类创新创业讲座、交流活动8次;创业实践周30-50人次以上、创业企业路演会12次;各类创业大赛9次;四年多来共产生1032个学生初期创业项目团队,创业成功70人以上,直接带动相关专业就业153人,2019年毕业生初步实现创业率达1.65%。

(二)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丰富双创活动

近一年来,双创中心先后和部级孵化器云南光光机电科技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独角兽企业汇桔网、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官渡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4家企业和孵化器达成了深度合作,开展了双创周系列活动4场,邀请成功企业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大赛培训指导和创业讲坛8场,科技展览活动进校园等多种类型的双创活动3场。同时,我们主动带领50余名学生走出去学习社会创业者经验,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展会2场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更多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

(三)创新创业赛事成绩突出

1、主要赛事状况分析

每年5月份,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据云南省教育厅要求,2017年报名数量达到30项、累计人数达到300多人,2018年报名数量37个创业团队,累计达到320人;2019年5月,我院报名总数突破296项,并且于5月31日举行了学院规模最大的一次校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相较于前两年,今年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的人数有了质的提升。相应的,推荐省赛的数量直接达到31项,这将开启我院创新创业工作局面的新篇章,并且在最终的省赛中我校获得云南省铜奖两项。

2019年6月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赛上我校学生表现优异,最终玉雕创意工作室获得二等奖、17舞蹈工作室和小白甜证件照工作室获得三等奖。

2019年10月在“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经营大赛上继续获得全国二等奖。

2019年11月我院第一次参加“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就获得云南省高职组唯一的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铜奖。

2、获奖情况

2019年双创中心参与指导的各项赛事中,共获得省级奖项8项,部级6项的优异成绩,已经远远超过过去3年的总和,具体项目见列表。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获奖情况一览表(2019年)

序号

获奖

时间

级别

奖项情况

等级

所在系部

指导

教师

1

2019年5月

省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省赛

特等奖

经管系

宋林、张一平

2

2019年5月

省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省赛

一等奖两项

经管系

宋林、张一平

3

2019年5月

部级

“发现杯”国赛

二等奖

机电系

陈双双

4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二等奖

五年制

宋林、陈连毅

5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三等奖

五年制

朱云涛

6

2019年6月

省级

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云南省省赛

三等奖

机电系

王蒙

7

2019年7月

省级

云南省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小南诏

铜奖

双创中心

杨霞、黄蕾

8

2019年7月

省级

云南省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小白甜精品证件照

铜奖

双创中心

王蒙

9

2019年10月

部级

“学创杯”创新创业模拟经营大赛

国赛

二等奖

经管系

宋林

张一平

10

2019年10月

部级

“链战风云”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

二等奖

双创中心

宋林、牛琛

11

2019年10月

部级

“链战风云”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

三等奖

双创中心

宋林、牛琛

12

2019年11月

部级

第三届OCALA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

优秀奖

双创中心

宋林、刘楠

13

2019年11月

部级

“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铜奖

双创中心

宋林、陈连毅

3、创新创业大赛的意义

2019年开展了广泛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多场,丰富了我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形式,整个创新创业大赛带动了全校1500余人次直接参与校内大赛,共有60余人次参与到省级、部级大赛中,其中也有30余老师参与到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中。这表明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内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整个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四)开展

“创业集市”活动

为了挖掘在校生中对创业感兴趣并乐于进行创业实践的同学,我们于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创业园开展了

“创业集市”活动,该活动共吸引160个学生团队报名,同学们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各展所长,三天活动下来,销售额最高达4500余元,利润最高的达到2370元,总销售额近万元。该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这为我们接下来持续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该类活动从小微项目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尝试创业的途径,试验初步的创业想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营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该活动对学生的激发,目前有9位参与的同学已经申请能够长期参与该活动并希望项目能够入驻创业园。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目前我们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常规性创新创业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不够、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且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活动的特色不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层次和数量还有待提升、现有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资源不足等。

(一)常规性活动数量和规模不够,特别学生参与度低

现在每个学期开展的讲座和沙龙活动仅在5次左右,能够服务学生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这些常规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也就不能很好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想法和活动的激发,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活动氛围。

(二)师资队伍匮乏且能力欠缺

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而目前实际仅有的5位老师,且普遍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能够指导队伍的能力是有限的。

(三)创新创业活动的特色不够

创新创业活动目前还处于传统的讲座、沙龙等活动中,没有鲜明的特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来,对创业项目落地地支撑不够。

(四)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层次和数量不够

目前,还没有在“互联网+”省赛实现金奖突破,除了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其他主流创新创业大赛还没有项目进入国赛行列,所以也表明在双创大赛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五)现有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资源有限

活动的开展需要物力、人力、财力的支持,目前都相对比较缺乏,没有专项的经费,要想活动开展得丰富、频繁就需要足够的人手,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社会创新创业资源的支持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举措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接下来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善创新创业活动。

(一)扩大常规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和影响力

1、讲座沙龙活动烘托氛围。

在之前创业类讲座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新经外·创业经外”主题系列讲座,该讲座将至少每月组织一次,主要内容涉及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政策解读与利用、创业模式塑造、创业团队建设、创业企业管理、创业企业营销管理等多主题的系列论坛讲座,两个一次创业主题沙龙,请有经验的创业者到学校为大家分享创业经验。争取两个周一次创业项目路演交流活动,不断给予想创业的同学锻炼的机会,拟选拔2019级不少于10个优秀的项目进入创业园。

2、多举措提高和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为了加强辅导员在学生创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特别邀请昆明市和西山区人社局相关人员开展针对辅导员这一一线指导教师的创业政策解读、学生创业活动指导与参与方式讲解等,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力量。新邀请不少于5位成功的企业家、创业导师成为校外创业导师团队,给予项目提供一对一的孵化指导。

3、提高专业教师创新能力,实现零的突破。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创新能力,我们将邀请汇桔网等合作单位专利与知识产权专家开展专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方面的讲座,并定期开展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产出辅导,实践真正意义的工匠精神,拟实现不少于5项知识产权产出,并购至少实现1项的成果转化。

(二)探索“普适性创业体验-特色专业产业孵化-菁英训练营打造-优质项目落地输出”为特点的双创特色活动

1、普适性创业体验点燃创业星火。主要是通过类似“创意集市”这样的可以高频率、低门槛的活动开展吸引对创业活动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初步创业的体验中来,为后面其他创业活动选拔和吸引优秀的创业者,该活动将至少带动300人次参与到活动中来。

2、特色专业产业孵化把握创业风口、聚焦资源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形成系列化。主要是紧紧跟随云南区域产业和政策良好发展契机以及互联网的风口,结合学院相关专业特色发展创业孵化项目,比如双创中心正在申报建设的跨境电商创业实战中心、新媒体菁英孵化中心、海口工业园区服务中心等,把学生苦于没有项目转化为用项目招募想要创业的学生,总体上这个举措可以至少孵化8个左右的项目。

3、菁英训练营选拔并培训和训练一批合格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主要是对前面环节所招募的部分具有一定创业潜质的学生集中起来,聘请专业的创业项目孵化指导团队进行集中的培训和训练,然后进行定期的跟踪指导,增加该部分创业者创业的成功率,2020年拟开展两期,每期培训人数不低于20人。

4、优质项目落地输出产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主要是将前面的创业者的创业项目通过创业园进行孵化和实践,第一步就是先落地,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经受市场的检验,如果有一定的成果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即考虑对接校外资源走出去,关键是要从政策、金融、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每年拟孵化可毕业项目不少于4个。

(三)以赛促建,以赛促创

继续提高竞赛获奖的层次和级别。大面积、高频次参加市级、省级、部级创新创业赛事,通过比赛来选拔优秀的项目、团队,通过备赛来锻炼队伍、打磨项目、完善商业模式,通过比赛激励创业者做好创业项目,最终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比赛打磨出优秀的创业团队和实际落地实施的优质创业项目,同时又能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目标是省赛金奖以上项目至少1个,总的省级三等奖以上不少于10项。

(四)积极探索专业学习与创业联动,专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

结合各个系院部的不同专业特点,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可能创业机会,然后积极探索引进社会企业力量支持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从而可以增加有效的创业项目,并且容易落地,最终实现专业对口的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目前主要在汽修、财务管理、会计、烹饪工艺与营养、护理等专业入手,最少实现5个左右的专创融合特点的项目。

(五)借助校企合作,推动项目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企业支持,特别是引进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和专利等,招募学生申领相关项目进行创业运营。主要目标企业是云南光谷光机电孵化器下面的望远镜类产品运营、云南两亚教育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项目、借助汇桔网平台引进相关技术和专利进行项目运营、古滇奇草堂的视力康复与身体疗养项目、九和零传媒的新媒体人才孵化等项目成为推动创业工作的重要抓手。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孵化不少于10个项目,实现不少于20人的创业落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起步时间短,工作开展的阻力和难度较大,但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今后,我中心将进一步发挥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和推动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落地更多实际运作的创新创业项目,推动我院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2020年6月28日

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

项目:紫玉萝

依托高校: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她是个90后的年轻姑娘,盯上了大山里的一种紫色宝贝。别人嫌弃,她却要收购这种宝贝,曾经被村民说成是骗子,还流传出了各种流言蜚语。原本一斤只能卖0.5元的东西,到她手里最贵能卖到23元,价格上涨40多倍。90后的姑娘赵敏,是如何让云南大山里的宝贝焕发生机、土中生财的呢?

赵敏接受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组采访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敏一句朋友圈里“紫胡萝卜我们洱源有”的回复,让洱源县的紫胡萝卜意外触网。“当天朋友就向我下了300多斤的订单,萌生了我创建紫玉萝品牌的念头。”对于紫胡萝卜的首次触网,赵敏抓住了机会,开始了走上了创建紫玉萝——云南高原紫胡萝卜品牌,以电商打开销路,帮助乡亲增收的创业之路。

现如今,赵敏和她的团队致力于在品牌管控和助农增收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用标准化规范种植,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服务、销售,做好品控和物流售后,并引进智慧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监控,使紫胡萝卜成为洱源县看得见的地标性农产品。真正实现了带领家乡村民致富的愿景。

赵敏同学为自己的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发现属于自己家乡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并借助互联网手段将这些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出去,然后持续地寻找更好更多地销路,并且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村民实现标准化种植等等,最终在带领自己乡亲致富地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地创业梦。

赵敏同学谈到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来自市场、来自竞争对手、来自合伙人、来自亲戚朋友等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一)创业的项目和电子不一定要多高大上,可以是身边很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善于发现,也许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二)创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着独特的人文、特产、气候等,这些都蕴藏着很大的价值,也许我们可以好好去挖掘。

(三)创业要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现在我们国家在大力扶贫,在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云南省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等政策都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

项目:紫玉萝

依托高校: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她是个90后的年轻姑娘,盯上了大山里的一种紫色宝贝。别人嫌弃,她却要收购这种宝贝,曾经被村民说成是骗子,还流传出了各种流言蜚语。原本一斤只能卖0.5元的东西,到她手里最贵能卖到23元,价格上涨40多倍。90后的姑娘赵敏,是如何让云南大山里的宝贝焕发生机、土中生财的呢?

赵敏接受中央电视台7套《致富经》栏目组采访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敏一句朋友圈里“紫胡萝卜我们洱源有”的回复,让洱源县的紫胡萝卜意外触网。“当天朋友就向我下了300多斤的订单,萌生了我创建紫玉萝品牌的念头。”对于紫胡萝卜的首次触网,赵敏抓住了机会,开始了走上了创建紫玉萝——云南高原紫胡萝卜品牌,以电商打开销路,帮助乡亲增收的创业之路。

现如今,赵敏和她的团队致力于在品牌管控和助农增收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用标准化规范种植,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服务、销售,做好品控和物流售后,并引进智慧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监控,使紫胡萝卜成为洱源县看得见的地标性农产品。真正实现了带领家乡村民致富的愿景。

赵敏同学为自己的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发现属于自己家乡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并借助互联网手段将这些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出去,然后持续地寻找更好更多地销路,并且逐渐扩大规模,带领村民实现标准化种植等等,最终在带领自己乡亲致富地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地创业梦。

赵敏同学谈到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可能来自市场、来自竞争对手、来自合伙人、来自亲戚朋友等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一)

创业的项目和电子不一定要多高大上,可以是身边很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善于发现,也许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二)

创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着独特的人文、特产、气候等,这些都蕴藏着很大的价值,也许我们可以好好去挖掘。

创新创业教育第6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法学教育;教育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就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提出了若干重要意见訛譹,要求各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探索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应紧紧围绕《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谋求法学教育理念与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法律人才。

一、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法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訛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深刻地影响着高等学校各专业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模式。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法学教育能否迈出相应的改革步伐,这将关乎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影响法科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综合改革的进程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展开表现为建立一种新型的法学教育模式,其前提是确立符合创新创业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型法学教育理念。因此,当务之急是结合创新创业大环境实现法学教育理念的转换,使法学教育理念实现质的飞升,因为“法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国家法学教育的精神内核,体现了整个法学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訛譻任何教育模式的改革必须先行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与革新。具体而言,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综合改革背景下,法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转换需要在两个方面实现转变:其一,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法律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对法学院全体学生,在法学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传统法学教育思想、更新传统法学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法学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法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訛譼其二,实现法学教育模式向职业训练模式的转变。中国法学教育界对于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但至今仍未有定论。从客观上评价,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模式仍然停留于理论分析、法律解释的层面,在以“理论分析和法律解释”为其主要功能的法学教育模式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几乎完全被忽略,导致法科毕业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较为欠缺,距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甚远,因而传统法学教育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综合改革的进程中遭遇了很大困境。为走出困境,我们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的做法,将法学教育的功能定位为职业教育,法学院的功能也随着成为职业教育的场所,在此种导向的指引下,形成职业导向的法学教育模式。此种新型法学教育模式以培养法律实用人才为重点,但不削弱其理论教学和创新,扭转当前法学教育模式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局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功能,为全面推进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创设条件。

二、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探索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在法律教育理念与模式做出应有的转变之后,就要求重新设置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因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和关键前提。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重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訛譽在融合过程中要突出法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法律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法学教学内容和法学课程体系改革。訛譾具体来说,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法学专业教育和法律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学课程体系,其中涵括公共基础课、法学理论课、法学课程实践课(第一课堂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第二课堂实践)四大内容,并力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深度融合。訛譿为着力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此课程体系中,应当突出实践教学(包含第一课堂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的地位,要求逐步增加实践课程在学时计划中的比重,加大学生实践课的学习量,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第一课堂实践(法学课程实践),是以法学理论课为基础建立的、与法学理论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分为专业实验和综合实训,是对法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集中训练的组织形式,是法科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综合实力的首要方法。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实践(课程实践)的扩展和延伸,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展开表现为以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全面提高法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使法学本科毕业生具备开展创业发展、科研与创新、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加强法学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需要大批具备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综合改革背景下推行法学教育改革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举措。具体而言,加强法学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引导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结合法学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其在法学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支持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到司法实务部门、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因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因此必须支持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到司法实务部门、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才能使法学院教师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第三,高等学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法学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政策与资金上的倾斜与支持。传统上,法学教育强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方面比较弱,未曾做出较为突出的成就,因此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资金支持上可能会“遗忘”法学院,而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法学教育谋求改革,必须有学校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第四,制定法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再教育制度。定期组织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法学院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内外兼修,除了需要提升法学院内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外,还需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在法学院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的法科毕业生才能迸发创业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四、广泛开展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第7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把握”“创新”“求变”并“引领”新常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与主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大趋势,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各类教育组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2015年,国家结合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教育提出“双一流”建设要求。[1]国务院2015年36号文《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2018-2022年全国教育大会,都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此外还有“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要求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高校应准确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明确教育育人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知行并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符合国家建设要求、适合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双创”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人才。

1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不足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师这一职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也是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期望的目标。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历年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在学生临近毕业就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高校都会存在的问题。[2]例如一些名牌大学依然存在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并非所有学生能够找到对口工作,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了房地产、软件开发、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等各行业。能找到与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占比只有20%左右(设计师、中小学美术教师或其他)。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入与认识,优势不足,竞争力欠缺,导致许多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继续从事本专业的设计工作,缺乏创业意识和能力。

1.2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就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各种艺术知识的讲授,也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设计生产能力的培养。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来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具备优秀的创新创业知识及经验,才能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引导学生走上创新创业的道路。可见要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创业的兴趣,就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引导。艺术设计类教师因其专业的关系,都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许多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还会从事相关设计工作,例如接手一些设计项目等。[3]但他们并不是企业家,因此缺乏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部分教师只负责设计教学、设计研发、设计应用等,无法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的开展。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也只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不清楚,无法对学生进行二者结合的教学。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双创”能力培训,真正落实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1.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在发展中,教学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仍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为了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政策,在原有的课程上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却没有实现创新创业与学生本专业相结合,导致二者之间联系不足。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依然沿袭着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方法缺乏创意,传授内容模式化,没有因人施教、对班设计[4]。

2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一体化

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已成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密西根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国内也多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意味着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能止步于传统模式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单纯的教育教学思路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进步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各类教育组织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强调价值导向,协同协作,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孵化。

2.2“三教融合”多元培养

“三教融合”多元培养即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专业发展的整体把握及创新思维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双创”基本素质为目标,除专业教育中的创新精神,以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企业(行业)环境模拟、实战项目开展;分层次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锻炼教育,本质是一种实用教育[5]。

2.3艺术创新与创新创业融合优势

认识创新思维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发挥在不同领域的突破性价值。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而进入大学后的专业教育开始注重发散思维的引导。通过思维意识重新组合,在创新思维中的求异求变是创新的基础与本质。重塑艺术本体,追求艺术创新。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因此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优势。高校通过健全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专业、“双创”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设计骨干及创业精英,创新求变是推动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关键。

3艺术设计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3.1健全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模块

作为十四五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创新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需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新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各高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探索的方向。艺术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教育相辅相成,创新模式协同育人。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注重课程的合理设置。部分高校艺术设计类院校的专业课程繁多,学时设置不合理,且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只能停留于专业的知识认知,课程内容重复讲授也浪费了部分时间。因此,高校应实事求是,改善教学计划,合理调度、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之余能够腾出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创业。在专业课程内容上,高校应实行灵活的教学策略,例如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模拟实训。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请企业代表、优秀毕业生设计师代表给学生分享创业经历。请业内人士分享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与热情。

3.2“创新创业平台”与“项目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践性和创新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实操能力,不同于传统理论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院校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1)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学创中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双创”竞赛。积累创业知识,借助平台开展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2)模拟企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岗位对接的项目实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实地训练。让学生感受创意创业的氛围,感受市场与消费者热情。高校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以此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3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高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要求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及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激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能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应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主动参与相关教育培训。[6]高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开设教师专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并轮流发表心得,也可以聘请社会上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士来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不局于限形式,关注培训实际效果,教师培训后组织测试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让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方法,引起每一位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鼓励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做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创业教育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创业;教育创新;实践

如何厘清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及时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实效的就业创业教育,这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共同关注与探索的课题。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学前教育专业是女性集中的群体,她们的就业创业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有鉴于此,全社会都在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

一、转变就业创业观念

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亟待转变就业创业观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职业价值认知偏颇。表现在幼儿教师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不高、离职率高、流动性大等负面的影响,职业的认同感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动力不足,既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职业目标的达成。

(2)就业创业的意识淡薄。学前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的职业认知不够,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对如何就业创业迷茫。另外,部分家长对其子女期望值过高,这也导致大学生择业自主性的缺失。

(3)就业创业自我设限过多。学前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对择业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过于注重薪金收入、劳动强度、福利待遇、地域特色等物化的东西,对自我价值和自身的优势评估偏差。过于看着职业的稳定性,对于挑战性的行业以及自主创业考虑不到位。部分学生仍然执着于专业对口,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局限性。

面对幼教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亟须转变就业观念。事实上,观念转变必然拓宽就业渠道。例如,早期教育的市场潜力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巨大空间。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数量上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二、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机制

当前,就业创业的机制尚未健全。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目标定位清晰,即培养托幼机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幼教研究人员及相关服务机构的儿童工作者。其专业特点在于:较早地确定了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安排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毕业生将来的发展方向除幼儿教育外,还可向艺术类方向迁移。但是,其弊端也凸显出来,表现在:

(1)无法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承担着幼儿教育的艰巨任务,幼儿教师必须是职业化的,“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也就是说,用人单位除了注重应聘者的专业水平外,还应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而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的软肋。

(2)无法应对政府和主管部门提出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等地区就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可能还没有做好思想和实际行动上的准备。

(3)部分大学生创业自信不够。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国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性别的局限等,对自主创业不感兴趣。虽然高校和社会都鼓励大学生排除万难,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法体验创业的成功快乐,无法通过制订规划和合理定位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设置就业创业内容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据此,设置就业创业内容体系。

(1)分年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及职业生涯基本知识,配备职业生涯发展导师或辅导员,设定职业规划路线,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大二、大三年级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要着重个性化辅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实践,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就业与创业。

(2)针对性开设选修课程。依据市场需求和个性需要,积极做好性别差别教育。可开设礼仪、心灵鸡汤等类的课程,同时,开设户外内容和社团活动的课程。例如新增“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女大学生‘四自’精神培养”“女子形体礼仪”等选修课程。只有不断强化女大学生的参与竞争市场和主动就业意识,为其在未来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帮助,才能更加彰显女性的就业创业优势。

四、练就就业创业能力

(1)育人社会化,课堂职业化。注重加大见习和实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构建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观念;严格实习管理,狠抓教育实习和见习的各项工作。改变实习方式,采取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方式,同时完善见习实习内容,参加教学观摩、备课上课、制作教具,组织开展幼儿各项活动。

(2)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综合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增强大学生在市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必须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