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5 03:25:18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第1篇

1、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学习学校的工作精神,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教师要加强自身思想、能力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质保量开好信息技术课,为6月份的信息技术会考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顺利通过信息技术会考。

3、加大竞赛辅导的工作力度。计算机奥赛一直是我校的薄弱项目,为了取保2011年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将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安排专人负责辅导工作,并提高对获奖辅导教师的物质奖励。

4、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工作,充实教学资源。对于电教专项资金,要做到合理投入、科学使用;购买电教设备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对现有软、硬件设备要科学使用、规范管理,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5、加强潜件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师资培训工作,让全校教师都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时俱进。继续举办讲座、培训班,提高老师获取、分析、加工、储存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6、加强科研工作的力度,鼓励并帮助全校教师积极参加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争取在获奖论文、课件的质量与数量方面同往年相比有所突破。

7、做好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结题工作。

8、我校的校园网于年获得安徽省优秀示范校园网。校园网是我校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我校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服务的一个平台,今年,我们将继续做好网站建设,提高硬件性能,不断充实网络资源,及时校园信息。

9、进一步完善东校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并争取两校联网,实现“校校通”工程。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第2篇

以坚持“三个代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旋律,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为契机,以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为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意见,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树立管理保障的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教育技术的硬件基础,同时,注重实效,积极挖掘现有教育技术装备的潜力,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技术的管理水平、应用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工作要点

1.围绕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这一中心,完善现代设施,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水平

(1)充分认识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的指标,认真做好台帐记录,同时,对过去二年的台帐记录进行全面的检查,做好整理和完善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通过涉及教育技术的各项指标。

(2)加强对高二和高三年级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护,确保教室的现代化实施正常运转,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硬件基础。

(3)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广播系统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维护,同时,完善科技楼二个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为高一新课程改革做好设备保障。

(4)根据《江苏省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试行)》标准,对照现行教材的新增或调整实验,增补好教育仪器设备,确保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设率均为100%;学生分组实验仪器按一人一组配备,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应用层次,拓展应用范围,优化应用环境

(1)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层次。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逐步从现有的自发的、分散的应用实践向有目的、有意识的整合实践转化。

(2)拓展教育技术应用范围。努力推动教育技术在学生的科技活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3)优化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多渠道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力度,增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的数量,同时,逐步形成学校学科教学的素材库、教学软件库、教师自制、校际交流的课件库、教师的优秀教案库。

3.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全面促进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

(1)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工作中做到开拓创新、积极主动、踏实有效、相互配合和服务教学。

(2)通过学习提高教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管理好校园网、广播电视系统和教室的终端显示。注意网络安全,确保先进实施高效运行。

(3)加强对学校实验室的管理力度,重点抓“软件”建设,切实做好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4)加强音像资料、实验仪器及用品催交制度。

4、人员安排

张永辉、许自强:负责教技处工作。

梁霞萍、杜园:管理物理实验室

王海伦、李艳:管理化学实验室

郁杏春、沈燕翔:管理生物实验室

马斌:管理广播电视系统、音像资料、班级终端设备

吴斌:管理科技楼一、二楼多媒体教室,并协助马斌教师的工作

舒永祥:管理网络教室,负责网络技术工作

李然、顾樱:管理网络教室,

贾永林:管理网络教室,做好网络管理工作,协助办公室建好校园网

5、工作安排

九月份:

1.高二和高三年级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护

2.高一、高二年级电教科代表培训

3.网络教室、班级终端设备、广播电视系统的质量验收

4.高二教师使用显示终端的培训

5.完善科技楼二个多媒体教室的设备

6.检查过去二年的台帐记录

7.增补好实验室教育仪器设备

十月份:

1.整理、完善过去二年的台帐记录

2.音像资料的整理归类

3、修订、完善各室的规章制度和岗位制度

4、协助教务处做好公开教学的准备工作

十一月份:

1. 做好公开教学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 检查本学期的台帐记录

十二月份:

1. 各专用教室和电教设备的归档工作

2. 完善本学期的台帐记录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第3篇

一、发挥统筹职能,做到“三个注重”

积极发挥省级人社部门的统筹职能,推动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一是注重领导推动。《规划》出台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厅党组会议进行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并向全省转发学习,要求各地各学校深入学习,按照“技能本位、质量办学、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二是注重调研推动。结合《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通过深入技工院校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等方式,研究提出要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落实技师学院参照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引领带动技工教育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政策推动。制定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紧贴发展战略,突出“四个服务”

按照部里的工作要求,紧贴广东发展战略,谋划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突出服务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夯实制造业人才基础,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三是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共建。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区域产业共建的劳动力基础。四是突出服务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三、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八项行动”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互动模式

作者简介:刘全忠(1978-),男,河南浚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王洪杰(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 B211029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0-02

20世纪末,由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运动,引领了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回归工程”的潮流,由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1]

2013年我国普通本科及以上的在校生中工科学生数达到了485万,如此大规模的工科在校生无疑是实现工程强国战略目标的宝贵人力资源,并为欧美国家所羡慕和瞩目。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不高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系统的质量(Qualit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和“研究和培训服务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research and training services)”分别排名57位和55位,“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也仅排名46位。

目前国内工科院校一般在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专业课程,并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形式单一且效果有限。另外,教师科研任务普遍繁重,影响到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企业更注重生产效益进而不愿接待学生实习。近年来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科院校广泛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存在忽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趋势,一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是被弱化了。毕业设计引入大量研究型课题,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工程能力和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体来看,工科院校具有理论知识学习的优势,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而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最好途径还是通过院校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因此,需要立足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探讨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方法,在人才需求分析、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一、校企合作背景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进入新世纪,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2]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3]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殊情况,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美国的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成熟,早在1949年MIT就发表了著名的Lewis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专业人员”概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综合[4];1955年ASEE发表Grinter报告,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模式;1967年的《工程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和工程硕士计划,改变了美国高校以研究为取向的传统路线;198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美国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2005年美国工程院(NAE)发表《2020工程师培养报告》,研究了2020年工程教育的战略、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以及对2020年工程教育的具体建议。欧盟也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对工程教育的类型、模式和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5]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习惯于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需求出发进行考虑,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学科课程观。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几十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近3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的思路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表现在:大部分工程教育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课程的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仍未解决。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较早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法,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进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985高校,结合自身在工科专业和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的基本思路,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优化和调整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学校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文化,满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参与工程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858人,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该专业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等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协议”。此外,学科牵头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建了面向全国高校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形成了若干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

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定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

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长期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和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10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

4.建立应用型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合作导师,实行双师制,即由校内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院学科点和企业实习基地商讨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2011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出6位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应用型硕士指导教师,已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先后已有30余人进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进行实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现场调试,有15人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人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工程化培养期间,通过企业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平台选送5人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发表EI、SCI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

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共同申报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参与项目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有了更多与企业接触、和生产实际接触的机会,且以上科研成果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一定程度上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的条件。

6.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的工程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受众面毕竟有限。为了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培养的适用范围,有必要在校内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校企合作培养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在校内建设了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管路系统动态特性等10余个创新实验平台。这些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有机地结合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通过企业的合作与资助,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承办了包括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实践竞赛,为全国能源与动力类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下的工程教育模式根据学校的培养标准、企业的研发结构,以及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实行何种合作模式,关键在于使校企双方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且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形成具体的方案和制度,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过程中受益,并且有继续深入合作的驱动力。

三、结束语

探索校企合作下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融合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企业发展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企业对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学校也有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些都给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工程教育改革中不断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对工程教育制度进行完善和提升,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差距,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42-45.

[2]甘俊英,赵婷婷.工程实践项目:回归工程之本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84-88.

[3]倪师军,曹俊兴,等.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2-14.

[4]何振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的演进及启示[C].纪念

《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2009: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第5篇

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美国的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成熟,早在1949年MIT就发表了著名的Lewis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专业人员”概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综合;1955年ASEE发表Grinter报告,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模式;1967年的《工程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和工程硕士计划,改变了美国高校以研究为取向的传统路线;198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美国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2005年美国工程院(NAE)发表《2020工程师培养报告》,研究了2020年工程教育的战略、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以及对2020年工程教育的具体建议。欧盟也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对工程教育的类型、模式和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习惯于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需求出发进行考虑,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学科课程观。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几十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近3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的思路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表现在:大部分工程教育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课程的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仍未解决。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工程教育现状分析、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的角度论述了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较早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法,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进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985高校,结合自身在工科专业和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的基本思路,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优化和调整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学校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文化,满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参与工程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858人,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该专业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等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协议”。此外,学科牵头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建了面向全国高校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形成了若干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定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长期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和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10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

4.建立应用型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合作导师,实行双师制,即由校内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院学科点和企业实习基地商讨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2011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出6位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应用型硕士指导教师,已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先后已有30余人进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进行实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现场调试,有15人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人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工程化培养期间,通过企业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平台选送5人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发表EI、SCI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共同申报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参与项目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有了更多与企业接触、和生产实际接触的机会,且以上科研成果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一定程度上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的条件。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百万技能人才 培训福利计划 建议

一、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总体思路和意义

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是天津市人民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普惠实用、就业导向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利用社会资源在全市建立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普惠性培训福利制度。通过实施政府培训补贴和津贴,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重点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实施培训福利计划,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和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实施现状

笔者通过对天津市部分职业院校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补贴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等方面都做了诸多改善,并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措施,也确实激发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热情。但通过调研,也发现职业院校在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职业院校的投入略有不足,实训设备稍显陈旧。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企业的各种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科技知识也更新很快。大部分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跟上生产企业的步伐。但也有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对实训设备的投入不足,导致实训设备无法及时更新,特别是一些民办培训院校,由于其完全自负盈亏,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2)能积极调整培训内容,但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教材。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采用的都是购买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的方式。购买的教材具有比较强的通用性,但对于企业的个体需要来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自编的讲义更多的是还针对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所以对生产一线的实用技能又涵盖不够。

(3)培训模式稍显单一,不能很好的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在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通常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来完成培训任务。由于培训学员大多数为一线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在面对复杂的知识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感觉培训过程枯燥乏味,导致教师的讲授很难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

(4)培训学员文化水平层次差异较大,培训效果不理想。目前,职业院校在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时,基本都是根据培训学员所从事的专业来开班。但这些学员的基础知识和学历往往相差较大,学习和接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别。他们在一起接受培训既加大了课堂培训和管理的难度,也无法保证学员们都能取得满意的培训效果。

三、职业院校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的几点建议

针对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如下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加强校企合作,培训学员在职业院校完成理论学习之后,借助校外实训企业的先进设备实现培训学员的实践锻炼,可以很好的弥补职业院校校内实训设备落后的现状。此外,实训企业新进的设备往往会存在操作人员的短缺,企业可以在实训过程中考察培训学员的能力,并录用培训优秀的学员。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得到企业的录用,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动力。这样就实现了培训学员、实训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共赢”。

(2)补充企业资深员工到培训团队,共同加强对培训教材的开发。教材是教师教和学员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员获得系统知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因此,适用的教材对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的现状,建议职业院校补充更多的企业资深员工到培训团队,与职业院校的老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出真正适用的培训教材。

(3)开发多种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培训学员的积极性。目前,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讲授法”的培训模式,无法很好的调动培训学员的积极性。建议职业院校,根据培训课程的特点,开发出多种培训模式。如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石油类学员的培训特点,开发了钻井工等四种培训包,并结合“双轨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计划。同时,学院还积极选派优秀学员参加天津市举办的各项技能大赛,切实做到通过技能竞赛强化氛围营造。

(4)细化培训程序,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考核。职业院校在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实施工程中,往往只是根据培训学员的专业和工种进行培训班级的划分,这样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建议职业院校在政府指导性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培训学员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工作性质等实际情况,对培训程序进行细化。此外,职业院校应建立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专项领导小组,将培训效果的考核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四、结束语

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在职业院校中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它也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在开始实施阶段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相信在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职业院校会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探索新的更好的培训模式,并逐步改善培训效果,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政府给予的“福利”。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第7篇

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密不可分。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了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政策。本文着重介绍韩国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推行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目的;经验及教训。

一、韩国实施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目的及途径

实施目的。从学校到工作过渡(STW),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研究与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当前西方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从研究的角度来理解,就是通过对影响青年学生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相关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研究,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建立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理论,进而促进青年学生更好地由学校过渡到工作。在许多研究STW问题的学者当中,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德国不来梅大学罗赫夫(Felix Rauherf),他提出了著名的“过渡模式理论”:认为青年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要经过两个过程:一是从学校过渡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二是从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束经过劳动力市场过渡到工作。其中学校。指的是普通教育机构,而工作则指学生在自由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到的职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韩国也面临高新技术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受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劳动市场需求严重错位,各种工作岗位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强,一些新兴的职业需要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尤其信息发展所需的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新增劳动力则普遍缺乏就业的基本技能。因此韩国政府针对新增劳动力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院校推行扶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政策。目的就是为本国劳务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提高职业高中和职业大学培养学生拥有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实施策略及途径。韩国职业教育体系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主要由职业高中、专科初级学院和本科职业大学组成。韩国引进实施的从学校到工作过渡是三个阶段的相互衔接过程,即以校本为基础的转换过程、工作生活的实际转换过程及转换结束时取得的成果。实施重点主要集中在准备阶段,原因在于:首先,很大一部分韩国中学生和专科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其次,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对全国人力资源开发做出重大贡献,这是政府当前最关注,的问题。韩国对职教学生从学校到工作过渡采取的有效措施多种多样,包括保持职教院校学生追求事业的动机、提供能反映企业需求并与国家技术资格证书相联接的教育计划,同时还包括促进校企合作以提供在职培训与辅导。此外实施的策略还有:把韩国政府确定的教育政策及制度作为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在中学阶段,主要实施专科高中和技术高中2+1计划;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职业大学、职业高中之间的衔接计划及委培教育计划。

专科高中计划于1998年开始实施,目的是在现有高中框架内提供多样化和专科教育,拓宽课程的范围以满足高中生的多样性需求,培养学生具有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和知识。

技术高中2+1体系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获得企业需求的技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年的在职培训和企业实习时间。

职业高中和职业大学之间的衔接计划于1996年开始实施,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从中专、大专到大学学习顺利过渡。职业大学实施的定单委培教育计划,目的是为企业需求的劳动力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在劳务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加强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二、实施内容及经验

激励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在韩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有效管理很重要,它方便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准备阶段,关键是不断地激励学生把高级熟练技术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近年来,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不愿毕业后直接工作,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没有较高的收入,不能提高社会地位、无法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也认识到自己要在危险、不利健康的环境中工作,而且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也没有充分保证。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社会地位和收入来改进工作条件,优先实施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方案和计划。如给予为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提供公平的任命和晋升机会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此外政府还提供补贴帮助毕业生支付子女学费和生活费。获得技术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利用政府的补贴创业。最后,政府为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一套全面的、综合性的福利计划,包括职教学生一旦找到工作就为他们的服兵役提供优惠、获得技术资格证书、接受提高技能的培训、获得晋升或自行创业。

提供需求广泛的教育计划。职业院校在促进从学校到工作过渡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提供能及时反映企业需求的教育计划。学校在研究和分析企业的人力和技能需求、对课程计划与发展的成果进行归纳时,需把它作为一个经常性和制度化来实施。很显然这个重要任务在学校管理领域没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教育工作者也没努力对企业需求进行详细地分析或评估。这与韩国职业教育体系有关:政府主导对中学阶段的职业课程开发,职业大学的课程开发由大学教授进行,而他们缺乏相应的参考资料和有关企业的实践经验。

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和适用性出发,对课程进行改革需要一个企业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体系,前课程开发是由他们希望未来员工在学校能学到什么知识来决定的。要实施课程开发这一体系,主要在能力模式方面开发国家技术标准(NSS),这种能力模式能反映各个企业、各个职业种类的技术需求。开发这种框架结构分几阶段进行:首先各企业成立代表委员会,举行一次正式企业需求评估。全国委员会由职工代表、雇主、工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团体、专业组织、职业教育专家和职教院校的管理者组成。其次就是要确定各种职业需求的能力因素。这些步骤完成后,政府公布国家技术标准。最后,政府积极推行国家技术标准,它能反映职业教育课程、资格考试、工作坊教育和企业培训。国家技术标准发展的初期不超过三年,定期对全套,的国家技术标准进行更新和修改。

课程与国家技术资格证书紧密相连。促进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把课程与国家技术资格证书紧密联系起来的体系,连接形式可采用不同的内容、学分转换、承认先前的学习以及衔接途径。但是韩国的国家技术资格证书一般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需求,因而应在课程与资格证书之间建立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衔接,使国家技术资格证书体系能更好地反映企业当前需求,使教育课程能更充分地反映国家技术资格证书,因而需对企业需求进行定期评估、及时更新能反映企业需求的国家技术资格证书、承认先前的学分以避免重复学习、积极参与企业对需求的评估。

采取这些措施之前,政府首先要建立全国资格证书框架(NQF),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开发国家技术标准;最后,要确保国家技术标准能反映职业教育的课程,同时使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目标、国家技术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和职业培训标准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

职业院校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制度。职业生涯咨询是STW有效转换过程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发展职教院校的职业生涯咨询,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整个学校计划与职业生涯咨询连接起来,加强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教育内容,并把它作为正规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一部分。此外,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学科在现有课程上可拥有更大的份额,包括职业生涯咨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殊的职业意向,为他们的就业做准备。学校加强职业生涯咨询,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培训机会以便更多地了解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人力、物力以及当地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成立职业生涯咨询制度,并对学生积极地推荐实施。建立职业生涯咨询体系;能有效管理与职业相关的信息,可以使被指导教师和学生很容易地获取和利用。建设基于现有数据库的职业信息网络,它由国家机构如商会和劳动厅控制,提供相关信息供人查阅,并与这些机构建立密切协作的关系。此外,在学校实施有效的职业生涯咨询制度还需在学校、家庭与社区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结构,用来帮助全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择业理念。通过这些策略,职教院校将促进更多的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转换。

职业教育院校机构加强衔接教育的合作。职业大学和职业高中建立一个衔接计划作为STW的一种有效措施,主要目标是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如果管理适当,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就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相互衔接,它关注学生完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接受更高的教育,促进劳务市场的生态平衡。职业教育院校与衔接计划之间的合作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全面成功。由于在职业大学、职业高中、企业和政府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联接关系,很多进入职业大学的学生竞争力下降,这说明高中学校没有真正地促进衔接计划的完善和改进。相关利益者需要建立密切的合作网络,职业高中教师需要的是在职教院校的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要为项目和教科书的开发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并为中学生提供特殊的寒暑假计划。职业大学为职业高中教师提供专业发展、促进合作和获得企业支持、增加高中教师参与范围,大学教职员工也积极参与衔接计划。作为衔接计划的一部分,教师交流最普遍的现象就是邀请高中老师为实施衔接计划的职业大学学生发表演讲,同时职业大学教师和教授到职业高中进行指导和授课。通过工作能力进行比较,实施衔接计划的学校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开发自己的能力以及为迎接职业挑战所做的准备工作等几方面,要比没有实施衔接计划学校的学生优秀。要想使衔接计划有效地发挥作用,职业大学就需对衔接计划扩大财政支持,同时也需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与投资。

加强校企合作。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密切联系,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把校企合作作为职教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并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同时也规定职业院校学生须参加企业的在职培训,企业主要通过在培训中增加培训专家,提高在职培训的质量。为了提高学生工作转换过程(包括在职培训),政府对部分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但这些企业须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即关于劳务市场的变化趋势、工作场所职责的转换和就业机会的信息以及帮助学生寻找就业的机会。为鼓励企业提供以上这些帮助和支持,韩国政府给予提供在职培训的企业特别的奖励(如税收优惠、给予就业保险基金财政支持等)。

韩国政府为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主要采取对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的方式,如对职业高中实行2+1计划及“双元制”教育在第三年进行企业实习项目的支持;对初级学院与企业合作进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即“委托培养”项目的支持等。企业支持员工参加职业大学的委培教育,鼓励接受委培教育的工人获得学术学位。职业大学积极支持学生参加企业的委培计划,也乐于接受合作伙伴企业捐助的物资材料。实践证明,接受委培计划的学生在许多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生更加优秀,有较高的就业率。这些能力包括:运用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信息分析、以创造方式解决问题、策划和组织工作、谈判与决策技巧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迎接职业挑战的阅读能力、努力获得国家资格证书发展自己的能力等。

毫无疑问,从学校到工作有效的转换过程需要来自于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此外,政府也应积极协助职业学校寻找合适的在职培训机构和监督他们的培训过程。,

三、结语

技工学校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地方工科院校;环境类;实验室建设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xperimental lab under excellence plan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Chen Tianming, Ding Cheng, Yan Jinlo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Plan for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of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ubject,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lab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Exploration was made on the theory and activity of the demonstrated teaching lab center construction, which include establishing idea, sources reun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new courses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personnel group development.

Key words: excellence pla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 environment; experimental lab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也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1]。我校于2011年被遴选为卓越计划第二批培养高校,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于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属于教育部优先支持参与高校申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

1 卓越计划培养背景与培养目标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旨在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和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服务平台,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发扬“校企合作、平台共享、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环境保护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环保卓越工程师。

在我校卓越计划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在环保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四方面的工作。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于2010年6月开始筹建,从建设伊始,就秉承为卓越计划服务的理念,满足卓越计划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要求,打造卓越计划特色。中心目前主要承担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保设备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同时还兼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

根据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传统的实验中心配置和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我们抓住实验中心筹建的机遇,彻底改造现有实验中心的配置和管理制度,配合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对大学生在校实践环节的要求,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对环境实验中心硬件(资源配置)和软件(管理模式)的建设进行改革,是我们努力实现卓越计划的关键一步。

2 适应卓越计划体系的实验中心建设内容

2.1 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

2.1.1 建设仿真教学实验室,培训环境保护工程师

注册环保工程师需要具备工艺咨询、方案设计、设计计算、工程制图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大部分能力的培养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场所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环保工程师的专业培训[2]。

在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实践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计算和编辑,而现有课程中仅有16课时上机时间;部分环评软件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有密钥,其在公共机房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教师无法将自己积累的环境影响评价经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建立和配置环境实验中心仿真实验室(机房),建立环境专业专属机房,开放环评软件的使用权限和范围,可以灵活安排学生上机实验,甚至可以将实际环评项目的仿真计算工作放在实验室进行,让学生参与实际环评项目,积累工程经验。

2.1.2 建设环境监测实验室,培训环境监测工程师

根据实验室认证条件,配置各专项监测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并对学生进行监测培训。例如:对水中COD,BOD,SS,氨氮,总磷和挥发酚等常规因子和部分特征因子的监测,对大气污染物中SO2,NOx和TSP等污染因子的监测,对A声级及频谱分析等方面的噪声监测。由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认证等申报工作,以实验中心为对外服务的平台,锻炼学生承担实际监测项目的能力,培养毕业即可参加实际监测工作的环境监测工程师。

2.1.3 建设工程教学实验室,处理水气固废等污染

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型人才,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水、大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能适应环境保护多方面的需求[3]。实验中心需要配置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实验室、噪声控制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方面的工程教学实验室[4]。

2.2 改革与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2.2.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实验教学中,使实验不但能够验证环境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能让学生了解有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可将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以及水质监测等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专业综合性设计实验[5,6]。由于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使实验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实验内容更显鲜活,学生不仅能了解具体细节,更能掌控全局,提高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7]。

针对我校对环境专业的培养计划,我们依据卓越计划要求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发展的方向确定为:对于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如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中,在对常规水、气、噪声等监测实验项目设计时,尽量与环境监测部门实际监测项目一致;对于专业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鼓励教师带着实际项目和课题进入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鼓励实验教学走出课堂,深入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实际工作现场[8,9]。

2.2.2 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根据卓越计划要求,在“本科3+1”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有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同程度地落实到企业实习中[10]。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变“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11]。通过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新技术研发等工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加大教师在企业项目研发中的参与度[12]。

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实习单位的遴选、校外培养基地的建立、学生企业实习的管理等[13]。

我校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多指标水质分析等综合性实验中,需要比较昂贵的仪器及大量的设备维护费用,在实验中心有限的经费条件下难以实现。特别是对于部分进口仪器,中心购置回来后,由于对仪器不熟悉,实验开出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实验中心与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共建实验室,请仪器厂家的工程师参与教学实验,为学生进行仪器培训,为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实验耗材。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在为中心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校企的双赢[14]。

2.2.3 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

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与有效执行,是保障实验教学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卓越计划对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离不开管理体制的保障。我们采用PDCA管理模式,在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15]。

实验室开放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开放包括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和服务对象开放[16]。为配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我们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环节的灵活度。通过实验室资源开放,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卓越计划体系下实验中心建设的改革探索

实验中心建设三年以来,中心框架基本形成,但仍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改革工作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实验中心的建设与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

3.1 实验中心建设改革与卓越计划的适应性关系

抓住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契机,在实验中心筹建过程中,从实验中心规划开始,以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推进实验中心的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等方面较大范围的改革和试点,建设有卓越特色的环境实验中心。

3.2 实验中心建设的改革探索

实验中心为配合卓越计划的落实,率先提出改革措施,并付诸实践。从中积累的经验将为我校其他专业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也可以为类似高校环境类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

3.2.1 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结合我校卓越计划的目标,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让学生具备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能力。实验中心根据学校卓越计划要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社会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

3.2.2 体现地方特色,拓展对外服务的能力

我校已获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很多教师借助学校和企业的平台,开展社会科技服务工作。随着实验中心实验室认证和相关资质的申请,可以拓宽中心对外服务的领域和能力,又使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实验室分析测试水平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

4 结束语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我校突出工程应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背景和能力的培养[17]。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利用实验中心建设的契机,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实验中心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2] 彭永臻,马勇,王淑莹.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的结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153-155.

[3] 彭永臻,曾薇,王淑莹.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5-7.

[4] 刘光虹.环境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252-254.

[5] 崔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39-144.

[6] 雷中方,刘翔,郑志坚.环境工程学实验室的特点与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4):33-34.

[7] 彭永臻,崔有为,王淑莹.环境工程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18.

[8] 江昔平.高校“卓越计划”中有关实践性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0(12):27-28.

[9] 方强,钱瑜,杨柳燕.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133-136.

[10]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11] 龚克.转变观念 大胆试验 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12] 张好徽,王红涛,.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4-25.

[13] 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55-158.

[14] 施鼎方,徐竟成,唐贤春.环境监测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87-289.

[15] 徐静,王秀芝.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