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外交艺术论文

外交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2 20:39:19

外交艺术论文

外交艺术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

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

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世纪之交发生了从语言论到文化的转向,给文艺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营养。影视与网络的发展,使文艺的传播变得快捷而方便,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则对传统精英文化提出了强劲的挑战,并使许多边缘化群体和个人参与到文学艺术之中,而文化/,!/诗学则以它的政治学旨趣、跨学科方法、实践性品格、边缘化立场和批判性精神,给文艺学的发展增添了十分强有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外交艺术论文第2篇

随着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中,由于中西方的美术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在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美术特色与个性是发展美术文化的关键。

一、我国本土美术文化的特性与内涵

(一)我国本土文化的总体特征

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主意识,就要掌握我国本土文化的总体特征与内涵。我国的艺术家创作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艺术家,一般更倾向于自身的直觉,在审美方式方面更倾向于意象的审美,在画作的表达方式上重写意,轻写实,这些特征不仅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的主要特征,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涵盖范围之广,从中国油画、建筑物、雕塑这些静态物体到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领域。

(二)我国艺术文化的表达方式及内涵

我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艺术作品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重写意,而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写实,我国的艺术表达比较委婉、含蓄,西方的艺术表达大胆、直白,因此,在文化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和弘扬自身的文化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勿削足适履。

二、当代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代美术理论家自主性理念的缺失

目前,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给我国当代美术理论不仅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带来了生存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本土文化美术理论的发展目标,在美术理论的自主性理念方面,我国美术理论家要做到立足于本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美术理论,有选择性的吸收优秀的美术理论精髓,而目前,部分美术理论家不论是对艺术理论的教育与发展,还是对艺术史的学习,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大都是照搬西方美术的模版,缺乏对本土文化特色的深入研究和发展,除此之外,部分美术学者关于美术理论的文化起源与归宿的观点都是照抄西方评论。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美术理论自主性理念的缺失使得我国美术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阻碍了美术理论的发展。

(二)当前美术教育体系自主性意识的缺失

目前,由于建设经验不足,众多高校美术教育体系都缺乏对本土文化自主性的表达与认识,无论是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是本科生招生考试的题目要求,无一不充满着浓重的西方色彩,例如在每年本科院校的美术生招生考试中,考试的形式大都是考学生素描及色彩的运用,对于类似传统的美术艺术如水墨画、书法等考的比较少,使得美术生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本土美术文化,不利于我国当代美术理论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美术的基础理论的教育方面,由于西方的美术造型已经逐渐定型到部分美术家及学生的心目中,使得在进行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西方美术造型死板的套用在我国艺术形式上,例如我国的书法艺术、人物、自然风景及事物的水墨画等,未能立足于本土文化自身的特点及发展需求,对于我国传统美术理论的自主性认识不足,因此,给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

三、我国当代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的策略与途径

(一)审视自身文化价值,探索正确的文化发展路线

为了避免在不同文化潮流的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淹没自己文化的声音与特色,我们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脱离西方的美术文化评价观念与体系,拓宽自身对于艺术发展的视角,杜绝潜意识套用西方艺术观念进行艺术的创作与评论,时刻保持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知和自豪感。其次,要敢于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文化海洋中,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在继承上发展原有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明确本土文化的价值定位,发展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二)转变文化发展理念,构建本土文化价值体系

不同于西方美术文化,我国美术不论是画作的风格还是特点,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因此,在艺术价值的评价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发展本土文化,就要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按照本土文化所要表现得价值尺度来衡量艺术文化的价值品味、文化内涵,而不是根据西方艺术的价值体系来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行评估和考核,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价值体系。

外交艺术论文第3篇

从这个意义上说,崔宁《艺术美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的出版,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日益浸染学术界的今天,尤其能够显示出作者清晰的学术定位与追求。《艺术美学新论》借助心理学尤其是神经科学的前沿成果,对审美艺术活动的发生机制做了符合科学实证结果的分析与总结,从而为艺术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艺术美学被归属于人文学科久矣,从方法论上看,主要还是借重文艺美学(其实也就是文学美学)和艺术风格学的人文学研究方法。《艺术美学新论》显然对这一学科定位以及方法论取用有所不满,因此它尝试着重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艺术美学重新焕发出交叉学科的光彩。

事实上,实验美学与心理学美学自19世纪中叶兴起于欧洲以后,曾一度兴旺发达,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有重要成果问世,但之后却开始在美学研究中走向边缘。中国美学刚开始建立学科时,也曾出现过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显示出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交叉学科的身份。但新时期以来,艺术美学研究的自然科学路向却似乎走得并不顺畅,迄今为止,国内坚持结合自然科学方法的美学研究团队,恐怕只有西南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等少数几家单位。《艺术美学新论》的作者能够在这样的研究现状下重新结合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探讨艺术审美活动中用单纯的人文学方法所难以解答的课题,体现出过人的自信心和学术眼光。

《艺术美学新论》共分三卷,分别阐述“艺术认知的哲学与美学原理”“艺术认知的神经科学原理”“视听觉艺术审美创作心理观”三大问题。但整体看来,作者主要就艺术审美活动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艺术的创作与欣赏都要倚仗一座桥梁——以间体世界的方式存在的镜像时空。全书即围绕此一理论展开各个层次和各艺术品类的论述。

仔细分析,这一理论其实包含两重思想内容。首先是审美间体,意指主体为了与作为异质性存在的客体达成情感与经验的交流,以感觉方式析出客体的外观形式及符号形式,进而在内心形成感性表象,从而借助这一感性表象与客体在共时空中发生交互性投射。这个使主客体得以共时空交流的感性表象仿佛是一个间体世界。审美间体理论的提出显然受到了美学的移情说和哲学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说的影响。其次是镜像时空。这一思想来源于前沿的心理学概念镜像神经元。后者是西方心理学界最近十年所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设,认为人类大脑皮层各区可能存在一种触感模拟体验与对象化认知活动的神经元网络系统,它可以使人脑产生幻象,作为个体与他人产生共同体验的媒介。《艺术美学新论》正是从镜像神经元的心理学假设中得到启发,同时结合了审美间体理论,认为艺术审美活动的心脑机制的核心环节在于间体性的镜像时空的创生。

《艺术美学新论》之新,即在于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的提出与阐说。应该说,这一理论对于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学本质有着很好的阐释效力,也因此而能够对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许多现象予以透彻的分析。从方法论上看,该著很好地结合了现有哲学美学、文艺美学与神经科学的理论成果,为艺术美学研究的人文学偏向做出了一些纠正的工作。

譬如作者在解释音乐艺术审美活动时指出:“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与认知均发生并统一于个性化的‘镜像时空场’。其中的‘镜体’是含纳审美主客体价值互动关系的共时空表征体;‘镜’中的主体体现了‘审美间体’的认知特点,即能折射对象化的主体特征与客体属性,又能与主体自身及镜内外的客体发生互动映射而妙不可言……而此情此景之中的主体间性又使作曲家、演奏家与听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了一个共时空平台;它又通过音乐想象而实现了表象转换或角色移情。”[1]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音乐这样一种在作曲家、演奏家、听者三类主体之间发生审美交流活动的艺术的内在机制,使以往音乐美学界对音乐本体究竟是趋于抒情表现还是审美自律的争论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另外,作者还据此探讨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问题,对现有音乐教育中仅仅关注外在性、实体性和对象化的音乐经验的现状表示了不满,提出应该在音乐教育中重视审美主体时常面向内心、指向自我和观照本体的这种更深幽的返身审美经验。这一基于科学论证的真知灼见,体现了作者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对更为宽广的美育实践问题的关注。

不过,作为一本艺术美学专著,《艺术美学新论》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全书对于具体的艺术作品或现象的美感分析尚显不足,尤其少有紧密结合艺术技巧与风格的细读,从而很难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个性之美,也很难使读者学会如何更好、更体贴入微地进行艺术审美感受。又如,审美间体和镜像时空理论对艺术活动的道德涵养问题似乎阐述力度不够,从而难以在美育的层面上发挥更大的理论效用。

当然,就本书所设定的预期而言,《艺术美学新论》已经达到了很好的论述效果,其结论对艺术美学研究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其研究方法使学界重新看到了结合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路向的前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贡献。可以断定,这是一本走在学术前沿的不可多得的理论专著。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这么一本厚重的著作,涉及到多学科的文献资料以及丰富的艺术文化现象,而作者却能予以举重若轻的贯通和运用,不得不说是作者勤勉与功力的体现。诚如作者在后记中自述:“本书的构思与成稿过程异常艰难而独特。遵循认知科学的上行—下行加工原理,先对研究对象进行感性体验,进而诉诸知性体验(或符号体验),再动用理性体验(或意识体验);尔后将初步形成的理念性认识转换为概念性的符号图式,再将符号图式还原为具身性的表象情景,借此对自己的审美思想展开对象化的价值体验和情感体验。细溯起来,大约是从1992年我开始集中收集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及研究性、自传体书目……1996年以后,又从东西方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各类美术作品中精选了三千多件样本……然后结合分析作者的自传、传记和研究性书目等资料,对它们展开了同样的认知过程。”[2]可见此中所积累的工夫确实非同一般。如果我们的学者都能以此科学、严谨的态度治学,何愁我们的学术研究少有实质性的进展?

外交艺术论文第4篇

《TEFAF 2016 全球艺术市场报告》中文版由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编译,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联合。此次《TEFAF报告》撰写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Andrew)首次亲临现场,对《TEFAF报告》作深入的解读。TEFAF艺术市场报告于每年3月初在欧洲艺术古董博览会(TEFAF)期间。作者麦克安德鲁是经济学博士,自2008年开始从经纪人、拍卖行以及研究机构收集数据,跟踪全球艺术市场的逐年变化,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目前这份报告已确立了国际权威性。

今年的TEFAF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了 640亿欧元,较 2014 年略有回调,是持续三年强劲增长后的首次轻度下滑。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由三大艺术品市场主导:美国(43%)、英国(21%)、中国(19%)。销售额同比下降7%,低于2014年的68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销售量(交易数量)也同比下降了 2%,总量为3810 万件。《TEFAF报告》指出 2015 年全球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各细分市场、全球财富和艺术品收藏的模式变化、艺术品博览会和网络销售的增长,以及艺术品市场对经济的影响。

本次“上海对话”高峰论坛的四场圆桌议题分别为“艺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新经济形势下拍卖市场的变革”和“自贸区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外交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专业 校企合作 “团―团”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65-02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社会实践能力而不仅是掌握单纯的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这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以及熟练的实践技能。基于学校艺术类专业的校内艺术团与社会演艺团体的“团―团”合作实践,探索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及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对学生技能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一、“团―团”合作模式研究现状与意义

“团―团”合作模式,是指职校内部的艺术团与社会文艺团体之间一种深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以及实践主要局限于校企合作、校团合作、学生社团与社区的合作等方面,但是直接针对职业学校艺术团和社会文艺团体合作方面的具体而全面的论述尚存在空缺。“团―团”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发展,是具体化的、深化扩展的、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职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途径,增加了学校人才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锻炼专业教师,带动学风校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并反哺学校,建立教育的良性循环。因此,“团―团”合作模式的探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该项目的研究对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团―团”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实时掌握社会人才需求情况,明确艺术教学的指向以及重点。职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求,采用流水线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无法与企业的需求对接。教师及在校学生以校艺术团体的形式与社会艺术团体合作可以有效地实现“从做中学”“即学即用”的科学教育理念。“团―团”合作是校企互利共赢、优势互补、资源有效整合的一种科学的长效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地方演艺行业的水平提升。“团―团”合作机制加速艺术作品创新速度,紧跟演艺行业最前沿的步伐,持续不断地为地方以及学校提供良性的驱动力。

二、“团―团”合作的困境

(一)职业学校艺术团作为艺术专业学生实训平台,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艺术团缺少实践演出和展示的机会。活动范围基本局限于校内的节庆演出,其市场化、社会化的程度明显不足,学生可参与的实践机会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演出面向的对象仅限于校内学生,而不是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必然造成演出效果的反馈及评价缺少普遍性,使得学生不能准确、全面地了解自身技能存在的问题。此外,由于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实践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艺术团的健康发展。第二,艺术团缺少专家的系统指导。虽然校艺术团通常由校内专业教师指导,但是由于教学工作繁忙,演出经验相对不足,对艺术团的指导不能实时跟进,造成艺术团缺乏训练,经验不足,与社会演艺市场难以对接。如果引入校外长期从事演艺工作的专家定期为艺术团培训,必然会使艺术团步入系统化、体系化、时效化的发展轨道。第三,校艺术团运行经费缺乏及演出设备有限。由于校艺术团的演出基本都是公益性的,不存在演出收入,再加上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来源,演出经费只能靠学校的少量支持以及社会的部分赞助,严重阻碍校艺术团的常态化运作以及演出设备的更新升级。通过“团―团”合作的模式,校艺术团可以借助校外演艺团体的资源,充分挖掘、施展自身的演艺潜能。

(二)社会文艺团体在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首先,文艺演出活动任务繁重,演员不足。随着全国文艺团体改革的快速推进,文艺团体的发展不再完全依托政府的全额拨款支持,而是由市场化主导团体运转。特别是对于地方戏剧团体,面临团体专属的“专业演员”的人才流失问题,使得地方演出任务的增加与演员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校艺术团作为专业的演艺团体,缺乏演出机会,而社会文艺团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便可以借力校艺术团完成大量的演出活动,同时也可以降低演出的成本,实现双方互惠共赢,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其次,社会文艺团体没有专门的艺术人才培训时间和空间,更缺乏相应的实训教学设备,需要寻求校企合作实现人才的再教育目标。文艺团体的新进人才以及现有演员等的培训和再教育活动是短期的教学活动,缺乏师资、场地和设备,如果自行完成,必然会增加其成本。通过开展“团―团”合作,灵活借力职校的有利资源,可以在短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将社会文艺团体的实践经验与校内教学相结合,有利于职校对文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最后,社会文艺团体的提升发展需要行业内的人才交流。职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小高地,汇聚了文艺行业的各类专家、学者,是文艺行业发展的最佳交流平台。

两团的各自优势基本可以弥补对方所面临的问题,开展“团―团”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由此成为“团―团”合作的利益交汇点及切入点。

三、“团―团”合作的运作模式

(一)校艺术团学生全面推行顶岗实习,以校企实习表现作为学生成绩评价准绳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完成一年校内的理论学习后,通过“团―团”合作的形式到校外艺术团体进行演出实践,接受校外艺术团体专家的指导。以此评估学生的实践表现,使学生的能力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掌握一项可以和社会需求对接的艺术技能。

(二)依托“团―团”合作平台,推行“订单式”合作模式

社会艺术团体人才流动性较大,更替较为频繁,对人才的需求必然追求 “来之能用”,缩短岗前培训周期。这样可以依托学校采用“订单式”合作,艺术团制定相应课程,由学校进行一年的初期培养,随后进入艺术团实践学习。这样既满足了艺术团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又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就业率,实现校企人才供需的精确对接。

(三)职校教师“走出去”,校外艺术团专家“请进来”,加强两团人才交流,深度合作

“团―团”合作,不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而且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艺术团进行锻炼,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市场需求变化的感知能力,使教师以更务实的方式对教学进行改进。由此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对课程进行改进。同时,校外文艺团体中有不少演艺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文艺专家,职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师,为学生以及培训人员开展指导、教学工作。可以充分地扩大受到专家指导教育的受益人群,共同实现校企“团―团”合作的双赢目标,这是深度挖掘“团―团”合作潜能的有力举措。

(四)职校内开设社会艺术团的短期培训班,锻炼教师职业培训业务能力

职校拥有丰富的教学培训资源以及雄厚的艺术培训师资,可以适当有偿地为“团―团”合作的文艺团体提供人员培训及职称能力培训。通过培训,必然促使职校教师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接受国内外最新理论、最新的文艺艺术,拓展教师视野。同时,也为职校磨练出一支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准,具备对接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训队伍。

(五)通过职校开设“文艺交流论坛”,为地方乃至区域的文艺领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平台

“合作提高效率,交流促进进步”,这是现代经济市场大格局下的时代要求,对于文艺演出行业来说亦是如此。交流合作甚为重要,这既是文艺团体革新进步的要求,又是地方文艺行业整体水平进步、提升的前提。职校作为地方行业的人才小高地,有着先天的学术优势,通过开设“文艺交流论坛”,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教师及从业者进行学术交流以及演出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种交流与合作,旁听与学习,极大提升文艺行业整体水平,开拓学生的视野及业务能力。

“团―团”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是促进学校文艺类专业发展进步,乃至地方文艺类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的可靠措施。通过深入研讨“团―团”合作的具体运作模式,形成两团合作良性互利的长效机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校就业率,锻造师资队伍,提升职校专业竞争能力。同时,对于校外文艺团体来说,可以较大降低演出、培训成本,提升艺术团的整体专业素养,增强艺术团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由于同行业的专业交流得到提升,地方、艺术团、学校的整体专业水平必然得到提升,促进文艺行业的发展,使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2]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06(5)

[3]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7(23)]

[4]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戴闵青.高职艺术院校以实验艺术团为桥梁的“院团合作”模式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11

[6]刘春恒.初探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与社区文化艺术的和谐共生[J].文学界・理论版,2012(1)

[7]翁熙凌. 学演结合院团合作――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培养模式初探[J].艺苑,2013(3)

[8]李敏.校企合作初探[J].硅谷,2008(14)

外交艺术论文第6篇

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日

地点: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群英荟萃论剑私博

国家及省市文物局领导、博物馆协会会员、民间博物馆馆长、私人收藏家、专家学者……本次论坛群英荟萃,名家云集,共同探讨私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将促进国内私立博物馆的健康发展、促使个人藏家理性投资和收藏,为民间艺术品鉴定、投资、收藏、交流及保护立法提供参考依据;为制定鼓励私立博物馆建设政策和法律提供立法参考依据;为艺术收藏品投融资立法提供参考依据;为私人博物馆藏品评级定位提供立法参考依据;同时出版《民间国宝档案――中国私立博物馆镇馆之宝藏品集》。论坛集合高端演讲、巅峰智慧,将给中国私立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一个新气象。

巅峰艺术云集广州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私人藏家的顶级珍藏、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名作,这些巅峰艺术云集广州,将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引起轰动。位于艺术品市场顶端的私立博物馆、私人藏家已成为中国古董文物、书画艺术、珠宝玉器、工艺精品投资和收藏的最主要的中坚力量。

外交艺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广西高校 艺术类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51-02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简单来说指的是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理解为运用外语和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使之已经成为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也给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的青年学生(以下简称“艺术类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举行,这样就给艺术类学生提供了大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艺术类学生在会展、演出、论坛以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运用和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艺术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其他非艺术类学生相比总体较弱,在实践活动中面临着更大的考验,这就意味着艺术类学生必须更加努力提高自身的外语运用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中应付自如。广西除了广西艺术学院以外,在众多的高校中基本上都开设有艺术专业。可见,艺术类学生在广西高校学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何提高该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他们的就业以及对整个广西的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至关重要。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各专业部分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取调查问卷、课堂实践以及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数据和情况,并对所得数据和访谈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最终提出了对提高广西高校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2 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

2.1 调查对象

对象一:笔者对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各个二级学院大部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实现调查结果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分别对设计类(装潢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美术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中国画、书法等专业),音乐类(演唱、演奏、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等专业),舞蹈类(国标舞、现代舞、舞蹈编导等专业)四大类专业2010级学生共约2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上每个专业分别发放了10份问卷,共发放了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8份。

对象二:除了按专业发放同等数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之外,笔者还对自身所授课班级的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或者国际民歌艺术节中担任过涉外志愿者或工作人员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收集整理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情况和感想,得出了第一手研究材料。

2.2 调查内容及结果

在名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15个选择题和1个主观题。第一部分调查了各个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数据结果显示有27.4%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有31.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而剩下的41.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选择“不喜欢”的学生当中书法、版画、雕塑、演奏、现代舞等专业的学生占大多数;选择“喜欢”的学生当中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等专业占绝大多数;其余专业学生大多选择了“一般”。

第二部分是通过设计多项选择题调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接触英语的途径、平时练习口语的方式、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几个方面。结果显示:关于学习英语目的,选择“应付考试”的高达61.5%,而选择“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占18.6%。关于接触英语的途径,选择“通过课堂学习、做题接触英语”的高达84%。关于练口语的方式,选择“平时自己朗读”的占78.5%,而选择其他方式的只占少部分,尤其是选择“与外国朋友或外教交流”的几乎为零。在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中选择“通过英美电影”的高达93%,剩下的学生几乎都选了“通过网络”的方式,选“与外国人交流”选项的为零。第三部分是通过设计具体的词语翻译题来调查学生实际的跨文化基础知识。结果情况不容乐观,对于“红糖”的英语表达方式有72%的学生选了“red sugar”,仅有13%的学生选了正确答案“brown sugar”。对于“无名指”的英语表达方式则有94.5%的学生选了“the fourth finger”。对于“真遗憾”的英语表达方式,仅有43.6%的学生选了“It’s a pity”。对于“车门”的英语表达方式分别有59%学生选了“the car door”和41%学生选了“the door of the car”。第四部分调查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却表示“基本不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对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帮助不大”或者“基本没帮助”。在问卷最后一项的“你对我院英语教学有何建议或意见?”问题中,“多提供机会练口语”、“希望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艺术专业来上课”、“希望多放英文电影”、“开设更多的英语选修课”、“请外教上课”等建议是学生们提到的最集中的几个方面。

对部分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或国际民歌艺术节中担任涉外志愿者或工作人员的学生进行的访谈过程中,笔者也收集到了宝贵的第一手信息。这部分学生几乎都提到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或情况:①自认为英语基础不错,在实践当中可以能有更大发挥和优势,但真正面对外宾的时候变得“又聋又哑”了,交流起来极其吃力,只能通过大量打手势来协助完成沟通工作。②在平时的学习中听说能力方面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尤其是缺乏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导致在工作实践中不熟悉、不习惯外宾的发音或口音,造成交流困难。③由于不了解本国的和外国的相关文化,在和外宾交流中不能展开话题,只能来回就几个很简单的问题交流,比如“Hi. Where are you from?”;”“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Nanning?”等等作为寒暄的问题。并且普遍反映的情况是对方作出回答之后,无法进行更多的交谈。

3 调查结果的分析及其对提高广西高校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启示

启示一:前提条件—努力培养和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表示“喜欢”外语只占了31.2%,其余被调查者对学习外语兴趣不大或者根本没有兴趣。所以要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鉴于艺术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为了培养和提高该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措施是加大艺术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必须紧密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科学地进行改革。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方面,过去针对大学公共外语强调纯语言教学的教材以及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英美文学作品的授课内容必须逐渐改革,进而选用与艺术类学生本专业息息相关的艺术外语教材。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也必须逐渐增加与所授课班级学生专业有关联的内容,纠正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都使用同样教案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满堂灌解释单词和语法的授课方式。而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内容,并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的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英语作为工具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当中。针对有相当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开设更多的英语选修课”的愿望,在教学改革中应该重视开设选修课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知识面所起的作用,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外语教师结合自身优势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生对开外语选修课的愿望尤其强烈,反映出了开设外语选修课是提高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的动力和有效途径。

启示二:关键措施—努力加大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输入

以上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访谈获得的信息同时也明显体现出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极其匮乏,这是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造成艺术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了解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其一,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把绝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放在自身专业课上,而对公共课相对不重视,导致了对其他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更鲜有研究中外文化对比的想法和行动。由于缺乏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了诸如高达72%的被调查者认为“红糖”的英语表达方式为“red sugar”的情况的出现。其二,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大多数还停留在以讲授课文(包括词汇解释、语法分析、课文翻译在内)的传统外语教学方式层面上。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大多数在中学阶段就不重视英语课,通过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访谈得知,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根本没上过英语课,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正常开设英语课。这样导致很大比例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英语知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英语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上只能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上,而无法输入太多的跨文化知识也就成为了必然。

基于以上两点,各方必须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大跨文化交际知识量的输入。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教务部门必须对传统外语课分班方式进行有效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分级教学、分类教学或者分级分类相结合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得外语教师能够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输入不同量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须鼓励和支持外语教师开设外语选修课,尤其是多开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的选修课,作为日常外语课的有益补充。对于外语教师而言,一方面必须紧跟教学改革潮流和需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水平,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必须逐渐掌握一定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而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外语课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在保证提高学生外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输入一定比例的跨文化知识,并且在授课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情景,鼓励学生进行模拟练习,逐渐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自身而言,须改变学习态度,从多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改变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艺术理论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其次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跨文化交际现象,如:与外宾交流过后,善于总结对方的口音、表达方式和习惯等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的异同;看了外国电影之后,善于总结其中出现过的跨文化现象,并尝试作出评论,而不应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的层面上。

4 结束语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东盟十国经济、文化活动来往密切,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知识和习惯就难以实现有效的交流活动。作为广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后备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类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直接到东盟国家或者西方国家生活的机会,在有限的条件下,只能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对相关国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努力提高外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才能在众多的对外交流活动中游刃自如。当然,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对学校和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金杰.中西文化差异实例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外交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自我互动 交流机制 戏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1 少年宫艺术团的对内交流

1.1少年宫艺术团的成果展示

北京丰台少年宫某艺术社团本着要走一条具有儿童特色、体现民族民俗特征又具有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节目的理念,按照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特点,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的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探索。突出其单位特色,创办精品节目,成为丰台少年宫艺术培训的重点。

“2013年12月29日,丰台区少年宫举办了阳光舞蹈艺术团专场演出。演出主角是所有舞蹈艺术团的小团员,他们为观众们呈现出一场别具特色的视觉盛宴,迎来了一场属于团员们自己的美丽盛典。这场舞蹈演出,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舞蹈的学习和展示中体会到快乐、自信、成长。的确,这样一个精彩的舞蹈专场,会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很多美好回忆。”这些资料显示了艺术社团成果的成功展示,对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学习和排练的过程中,提升了孩子们与人沟通的能力。

其次,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在少年宫各项演出和成果展示中,孩子们的自信心能得到提升。

第三,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增强。现在孩子比较缺乏合作意识,而舞蹈的排练演出需要大家的协作,进而提升孩子们团队合作意识。

1.2少年宫艺术团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由于学校重视文化课的教育,一些课外活动办的不是很理想,所以少年宫会派老师去学校,帮助他们组织课外活动。“少年宫在与学校合作交流中,派出的师资非常优秀,其中有一位是他们器乐部的李老师,他本身既是指挥,也是管乐的,又有一个团队,有大号的、小号的、长笛的、黑管的老师等。”优良的师资培养出的学生也是比较优秀的。跟学校的合作,首先是因为学校有这种需求,帮助学校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其次是少年宫也主动为学校做点事情,做到校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种校内外互动,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匮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 少年宫艺术团的对外交流

2.1少年宫艺术团的出国交流

丰台少年宫的艺术社团已经出访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整个出访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走出国门,代表着祖国的形象,少年宫对外交流出访的组织者需要把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质作为精华,介绍给外国人,传播给他们,所以在每一次出访过程中,展演的一定是代表我们中国的、民族的东西。出访前组织者会跟学生们说“快出国了,从现在开始,你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干,你出访老师不会帮你的,当然老师们会帮忙,老师们只是这么告诉他,什么事情要自己干。首先,从穿衣开始,梳头、洗澡,老师只负责检查,既然进了这个团队,就得自己开始学着干。其次,告诉学生去查目的地的建筑、气候、环境等知识。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再次,艺术团每次出访活动还要做足文化准备课,老师给学生讲,同时也要让学生查,事无巨细都要讲到。临行前的教育做好,出访前几天会统一检查,做好纪律的约束,几点洗澡,几点关灯睡觉,违反纪律的要批评教育等等。孩子们交流回来,家长就会觉得像变了个人似的,进步特别大。”

少年宫艺术团出国交流的意义在于:首先,出国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既使他们增加对国外知识文化的了解,同时对比我们自己的文化,更好的分辨优劣,取长补短;其次,丰富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在出国前的准备中,学生们自学他们的文化传统,了解他们的知识风俗,进而能增进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出去后实地观察,再确认自己所了解到的是否正确;第三,“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由于出国的时候家长不在身边,而带队老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照顾每一个学生,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第四,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作为一个团队,离开自己的国家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只有自己的队员才是熟悉的,所以同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提升,学生们会更加团结。

米德认为,交流是每个人借以“承担他人角色”的过程,他自身承担着他人的角色,这个角色令他如此兴奋、如此富有影响力。正是通过这种角色承担,他才能在自己身上重现,从而直接指导自己的交流过程。在少年宫艺术团的团员们准备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对自己以往的行为进行总结反思,从所有的事情都有爸妈的帮忙到“从现在开始,你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干”在这一过程,学生必须说服自己,这些事情他自己能做,并且能做好,以前自己不能独立完成是因为在家有爸妈的帮助,现在要出国了,爸妈不能继续帮忙。只能靠自己完成,并且完成好。通过这种自我互动,学生会使自己最终相信,自己是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照顾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社会角色的。

2.2少年宫艺术团的接访交流

接访交流就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演出团来少年宫,和艺术社团进行交流活动,以外国的访问演出为主,少年宫作为接待的东道主。在接访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能够不出国门就了解来访国的艺术表演,了解他们的习俗、生活方式,与他们进行文化艺术的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练就一颗包容多样性的心。

那么,接访交流对于少年宫艺术团而言,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接访交流能更好的展示和传播我们的文化,使得来访团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其次,接访交流能使我们的学生接触更多的小伙伴,和他们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第三,接访交流能使我们见识到与我们不同的文化艺术,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的多样性;第四,接访交流能更好的使我们认清别人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改进自己。

3 欧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对少年宫艺术团的启示

3.1戏剧理论简介

欧文・戈夫曼是“对理性进步贡献最大的”社会学家。戈夫曼采用社会学的一个概念――角色,把对人们的行为分析放在演出的场景中。借用舞台上的男女演员的戏剧场景,把这种戏剧性的演出运用到在真实世界里扮演着自己角色的普通男女的日常生活中去。戏剧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指“个体按一种一般性的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特定的情景的舞台部分。”前台包括布景和个人门面――“才能表现”方面的东西,就像办公室或者代表等级的标志、服装、性别、年龄、种族特征等。前台发生的事情就是试图操纵观众。相比较而言,后台是练习印象管理技能的,对观众关闭和隐藏的地方。后台为演员提供了许多帮助形式,如服装和展示的调整。后台是演员们不需要进行印象管理的地方,他们是自己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