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吉他社活动总结

吉他社活动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6 04:30:34

吉他社活动总结

吉他社活动总结第1篇

【关键词】社会结构;历史唯物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化

社会结构乃是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中一个使用极为频繁,也极为混乱的概念。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术语来称谓社会结构,而且表现在同样是对社会结构一词进行诠释时,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无意考察社会结构理论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而是仅仅比较富有代表性的社会学家的社会结构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异同,以期深化对社会结构的认识。

一、马克思的社会结构观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观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经典表述中。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的上述这段话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观的基本内容,既包含了静态的社会结构类型与构成要素,又包含了动态的社会结构关系与发展变迁过程。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与构成

在马克思看来,各种社会结构可被视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结构是政治关系的总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是文化关系的总和,社会整体结构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总和。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支配着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的结构是经济结构,它包括生产力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生产关系。第二种结构是政治结构,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原则。第三种结构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它包括一个时代的意识、价值、伦理、美学、宗教和艺术标准等。显然,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观中,结构不仅可以指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指人为实体(如制度、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等) 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社会结构的层次和相互关系

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构成一种塔式等级阶梯,即经济结构处于底层、政治结构居中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为上的等级制。这三个结构层次是相互关联的,不过不同等级结构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低一级的关系决定的:经济结构产生出一整套社会组织、政治制度、观念、价值、法律、文化、艺术形式等等。底层的经济结构对整个社会形态产生基本的决定性影响。当然这并不否认上层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反作用,甚至肯定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在一定历史时期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三)社会结构存在的必要条件

社会结构能够存在必须满足某些基本的需要。马克思没有用现代系统方法列出功能需要的一览表,但他已注意到社会的基本的功能需要。他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可见,社会结构的基本功能需要就是物质生产。依照马克思的观点,这是所有社会形态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但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中又有它特殊的历史需要。

(四)社会结构的有序定向变迁

社会结构具备动态的自我调节机制,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结构内部的矛盾运动。在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促使经济结构发生最初的变化,依次带来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制度的变更,并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系列变动被定义为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呈现出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的结构分析进路强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层次,亦即人们在自给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关系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其模型将社会结构各层次之间(特别是经济与非经济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重点。这种动态历史性的研究指出了社会结构变迁的最终原因:经济结构中生产力因素的变化。

二、吉登斯的社会结构观

吉登斯希望社会结构的概念能够走出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最终走向综合。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与构成

吉登斯认为“结构是潜在于社会系统不断再造过程中的规则和资源”;“结构可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但不是具体实践的外显模式,而是一些记忆中的原则。结构本身也不是具体的存在,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它必须以知识的延续(记忆) 或实践的延续才能存在。结构对于实践,如同语言规则(语法) 对于说话行为的差异。结构恰似某种抽象的规则,它是能使某种构造成为可能的虚幻的存在”。

(二)社会结构的类型与关系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特征就是规则与资源的转换与“束集”。社会结构性特征正是通过这些模式体现出各种形式的支配与权力。规则与资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社会的构成就是人依据一定的规则与资源在跨越时空上的组合,而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类型。吉登斯主要区分了四种类型的社会结构特性,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符号秩序。吉登斯认为这四种制度不是独立的实体性存在,而是相互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它们之间的互动以及组合方式侧重点不同,也就是构成了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内在依据。

(三)社会结构存在的必要条件

社会结构的存在离不开实践。因为在吉登斯看来,离开实践,构成社会结构的规则和资源都成了不能自我运作、不能腾空出世的抽象体。结构在实践中才有动力,才有灵活性。正是在实践中结构获得了某种灵活性或能动性,吉登斯才依此导引出他颇为自豪的“结构二重性”观点: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人类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他认为,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不像决定论(如前述的马克思和帕森斯的结构观) 认为的那样,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人们的行动;也不像解释社会学和现象社会学所宣称的那样,人的行动如何构成社会;而是行动是怎样在日常的生存条件下被结构化的,与此同时行动的这种结构化特征又是怎样由行动者本身的作用被再生产出来的。社会结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即人具有其能动性的同时也受着客观存在场景的制约。

(四)社会结构的变迁

吉登斯认为,行动及其行动者都是能动性的,行动过程是“充满技能的行动过程,而不是一系列机械过程”,行动者具有反思性的监控能力。在吉登斯看来, 行动者“具有知识”,这种知识是反思性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反思会构成“相互知识”――成为行动的内在因素。行动者在知识上的不完满,将导致行动的意外后果。正是“意外后果”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吉登斯试图在社会性(客体性) 和个人性(主体性) 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双线交汇――二重性。他在处理这种“二重性”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大的创造性。他把时空关系引入到社会学领域,从时空的角度来考察分析社会结构,并从动态与静态两方面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规律,这无疑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亮点所在。但吉登斯的综合由于包罗万象而使结构概念复杂化,淡化了结构概念原来的明确指向――秩序分析,使其针对性和解释力明显下降。

此外,吉登斯对“记忆痕迹”、对“结构底层符码”的强调远远大于他对“经验事实”、对“表层结构”的强调。因此,他的“综合”是有倚重的,他明显偏重虽属宏观的但却是主观的一方。比如,他提出的时空延伸的概念,像是在宏观层面上操作,但其来源却是主体的“记忆痕迹”和“结构符码”。可见,吉登斯强调的是结构的内在于行动者,强调结构的可利用性,而非约束性,强调的是行动者的能动性。

三、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和吉登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结构的含义上,二者均表现出了对“关系”的理论兴趣。在马克思看来,特定的社会结构是特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根据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结构乃是规则和资源在跨越时空的实践中的组合关系。但是,马克思眼中的作为“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的某种模式化”的社会结构,是一种体现为人的行动的“外在之物”的实体性存在,并从根本上制约着行动主体的自由创造和能动性。而吉登斯眼中的社会结构并非独立的实体性存在,而是相互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束集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吉登斯强调的是结构的内在于行动者,强调结构的可利用性,而非约束性。

在马克思的结构理论中,社会结构存在层次的高低,并因此体现出不同的重要性。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成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三个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构成一种塔式等级阶梯。这三个结构层次是相互关联的,但不同等级结构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低一级的关系决定的。在马克思看来,最重要的社会结构是经济结构。吉登斯把社会结构区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符号秩序,并认为这四种结构不是独立的实体性存在,而是相互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它们之间的差异仅在于规则与资源的互动以及组合方式侧重点不同。从吉登斯的理论目标而言,这四种结构是不存在高低之别的。但从他后来对“生活政治”的强调可以发现,他实际上更加重视政治结构。

在社会结构的存在条件上,马克思表现出了对“功能”的偏爱。结构被看作是社会关系的网络模式,功能则表明了这些内在网络模式的实际运行。结构在这里基本上只是一种描述性概念,其主要的描述职责通过功能去完成。但是,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功能分析倾向动态历史性的研究,贯注了因果分析。吉登斯却认为,这样犯了割裂共时与历时、静态与动态的功能主义错误。在吉登斯看来,社会结构只能存在于跨越时空边界的“知识的延续(记忆) 或实践的延续”中――即组合规则与资源的社会实践中。

在社会结构的变迁动力上,马克思强调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内部矛盾;吉登斯则关注行动者的反思性行动的“意外后果”。在社会结构的变迁方向上,马克思被视为进化论者。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形态(社会整体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隐藏着吉登斯所谓的进化论观的“调试”的基础性概念。而吉登斯则强调社会结构变迁的偶然性――社会结构的变迁既有可能沿着进步的方向,也有可能走向倒退。

毋庸置疑,马克思与吉登斯均为社会学中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社会结构观不乏共同之处,但更多地体现为差异和分歧。在他们的理论中,我们似乎依稀可以看见社会结构概念的演变趋势:从可见到不可见;从实体性结构到关系性结构,再到规范性结构,或者说,从现实性结构转向逻辑性的抽象结构。

参考文献

[1]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4]Giddens,A.,1984,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 t ructuration,Oxford :Policy Press,p377.

吉他社活动总结第2篇

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以其结构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文章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吉登斯自己的学术旨趣,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结构化理论主要是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为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个体受教育娇过程就是一个个体行动与教育结构互动的过程,教育活动处处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曾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院长,布莱尔首相的精神顾问,是国际著名社会学理论大家,拥有14个荣誉学位。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并驰骋于社会理论界,那么其结构化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什么换句话说,教育领域可以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不多,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一己之见。

一、结构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跳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不例外。“结构化”(structuration)一词其实首先出现在他在1973年出版的《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一书中,他讨论了阶级结构化的类型和水平,而后在他1976年出版的《社会学方法新规则》中初步论述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在他197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中,结构化理论的实质内涵已经显现,在他1981年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一章里,他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完整的勾画。但是,结构化理论却是在吉登斯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得到系统阐述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诸一分析。

首要的因素就是吉登斯本人的学术旨趣和目标,即他要力图解决社会学中存在的“原罪”问题,力图构建出一种新的具有一致性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存在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要解释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具有不变性和稳定性,是社会学的“原罪”。在社会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流派,一派是社会决定论者,这是社会学的主流,一派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社会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受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制约,个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被淹没在社会的结构中,不得以彰显,社会结构既独立于个人之外,又强加于个人的身上。而方法论个人主义者却认为,社会是由许多的个人所组成的,所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都是这些个人的有意识的行动的结果。每一种社会事实都是许多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他们的情感、意志、理性、信仰的体现,是导致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二者的观点是相反的,各自走到了它们自己的极端。社会决定论派过分地强调了社会事实对个人行动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而方法论个人主义却是过分地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解释和解决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这种流派中,也存在着中间派别,但是,他们的理论观点,不是处于骑墙,各打五十大板,就是较多地带有或者社会决定论的色彩或者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色彩,所以可以大致上划归到两个极端派别之中的一派中去。吉登斯就是要从理论上解决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虽然吉登斯自己极力地否认迄今为止有理论的存在,认为理论的建构也还是一项远待实现的抱负,但他的实际行动却为我们建构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

除了要解决社会学“原罪”这一学术上的因素导致了结构化理论的诞生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因素起了促成加速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各种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实验的时代”,各种团体都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诸如,反战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嬉皮士、黑人社团等等。按照吉登斯的看法,60年代的这些运动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它们的思想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使生活方式获得了一种迄今尚存的流动性”,社会科学的理论,或者说,社会学的理论应该对这些运动和变化做出预言和解释,但是无论是以前已存的社会学理论还是社会学的理论家们都没有提到过这些现象,更不用说对此作出解释了。如火如茶的社会实践没有被社会学家们所关注,他们还静悄悄的进行着他们自以为是的研究工作,这是社会学家的疏忽,因而遭到了许多评论家的批评,称“现代社会学处于危机状态中”,吉登斯也以一种入世的态度认为,社会学理论不用于实践就意味着这些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学理论就应该服务于社会变动不居的生活。所以,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序言中说:“我写这本书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当代社会理论应该有一个激烈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应该从重新审视那些确立现代社会学主要框架的社会学家的著作开始。因此,社会学家马克思、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就应该备受关注。”结构化理论就得以酝酿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

第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在系统梳理三大社会学家的理论过程中,吉登斯深受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找到了他构建其结构化理论大厦的基点,那就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头写的历史名言。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急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由是,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目标,反省于马克思的名言,深受so年代社会运动的影响,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逐渐地形成。

二、结构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最突出之处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点为,吉登斯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转变成结构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吉登斯认为,就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点,以结构二重性为基础和关键,运用他自己创造的一套概念,吉登斯构建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第二点为,吉登斯在处理二重性时有其独创性,他超越了以前的将社会与个人的交互作用定格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上,一些伟人身上的局限,而是认为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作用都体现在日月常行之中,体现在我们熟视无睹,浑然不觉的平凡生活中。也正如王铭铭所言:吉登斯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都是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中实现的”。

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开始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一自我,因为个体是活生生的存在,实体的存在是个体行动的开始。正是在个体这里,结构化理论开始了自我的反思,划分出了话语意识、实践意识和无意识,挖掘出了自我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保证个体行动流得以绵延,保证惯例得以维持的心理内驱力。然后,结构化理论开始向外拓展,将身体定位在一定区域中的时空之中,开始了个体活动舞台和场景的探讨,因为行动总是处于一定的、具体的时空之中,而时空的分离也就意味着行动的“延展”,但是特定的行动的定格总是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上。在将个体的行动区域化之后,吉登斯又开始拓展论述的空间,对行动的结果跨越时空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和特性进行探讨。结构化理论从个人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从行动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结构。

总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栓桔,从结构二重性的视角出发去解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所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在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形成过程,所要阐明的是社会实践是行动者的实践,没有人的能动性活动,就不会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所谓的结构,结构就体现在行动者的连续行动之中,制约着行动者的行动,并不断地被行动者所利用并在行动中被生产出来,换句话说,结构化理论所要阐明的是社会的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行动的结果被生产出来的以及又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进一步行动的条件被不断利用的过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起笔于个人,落笔于社会;起笔于自我,落笔于制度,阐释了个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个人内在性,也可以说是行动的结构性和结构的行动性。我们这里不妨引用王铭铭为《社会的构成》中文版作序时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概括,他说:“吉登斯的观点概括起来是这个样子的: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Routine)。惯例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能通过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practicalconsciousness)。这种意识不需要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制约作用。因为个人受着实践意识的潜移默化,所以他们大凡能够‘反思性地监管’(reflexivelymonitoring)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使自己和他人达成默认的共识,使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成为可能。

对于吉登斯来说,最主要的客体性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人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遇,而时空像社会剧场的脚本一样在规定着人与人之间角色的分工。不过,它不是武断的法官,也不强制性地分配个人在社会中的‘席位’。人与人的共同在场(co-presence)是互动的基本条件,而为了共同在场,人们不得不针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不同的面貌。时间和空间的‘区域化’(regionalization),就是在这种共同在场的要求中获得力量的,它通过把人的社会活动场景‘固定化’,创造性地促发日常生活的惯例,使人的实践意识固定在特定的客体性场景之中。”

王铭铭还说:“《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是为了理解并回答两个意义重叠的问题而写的:我们是否可以被认为外在于人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所要表明的是: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人被一个自己制造出来并生存于其中的庞大的机器包围着、控制着,也如吉登斯本人所言的:“人的历史逃离于人的意图,但却回到了由这个逃离所影响下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面前,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持久的特征”。

三、结构化理论与教育

在三大因素影响下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为我们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视角。从结构化理论所提供的角度来看教育,教育也处处体现着结构的二重性。

吉他社活动总结第3篇

关键词:堂吉诃德,阿Q,精神胜利法,正能量,现实意义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两个人物形象有着许多共同特性,他们可笑,可怜,但是也有可敬的地方。他们看似荒唐可笑、滑稽荒诞的行为和精神世界,对于当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堂吉诃德与阿Q人物来源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小说《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别林斯基曾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堂吉诃德》不仅是一部反骑士小说,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也因此造就了堂吉诃德这一世界不朽艺术形象画廊中的第一人。时隔300余年之久,在中国同样也出现了一部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阿Q正传》。于是,在中国也诞生了一个我们自己的笑料―――阿Q。很快地,在国民的嘲笑声中,中国文化及其顽固自大的维护者们水到渠成地对堂吉诃德和阿Q执行了近乎一致的宣判:一个是执著的出击丑恶却又陷入“错误的打法”;而另外一个则是“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但却浑身洋溢着“国民的劣根性”。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有着堂吉诃德的影子,鲁迅用阿Q创造了一个毫无理想主义色彩的堂吉诃德。

二、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中的正能量

1、幻想。幻想是这两个人物的最大共同点。他们在生活之余,不断进行着出神入化的幻想,让人眼花缭乱,在很大程度上幻想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堂吉诃德怀着满腔真诚,却总是四处碰壁,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虽然行为滑稽可笑,但是他满怀理想,忠于信念,提倡自由,扶助弱小,也敢于献身,对于人的精神层面来讲,它也给人类带来了精神粮食的正能量。阿Q可以一个人躺着异想天开地享受着参加“造反”得胜后的情景,而且绘声绘色,丝毫没有注意自己的身份。尽管这一切看起来十分滑稽可笑,但他们却如此认真,生活在充满幻想的世界里,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是不可否认的。

2、自信。堂吉诃德与阿Q都具有一种虚幻的自信感。堂吉诃德因为读了骑士小说而把现实世界与小说中描述的骑士世界混为一谈,所以他甘愿放弃原有的乡绅生活而四处游荡,他认为自己应该去扫尽人间的不平,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屡次的失败却都使他重新踏上征途,面对困难有一种蔑视一切不以为然的大气。阿Q的自信是因为求生存而不可得的无奈,他必须忘却与忽略这种失败,为活着寻找理由和最起码的尊严。对他们来说,自信都是生活的动力,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阿Q是出于自卑,觉得自己很渺小,为了逃避自身的渺小及这种感觉带来的自卑,才要有意识地放大自己。而堂吉诃德则对自我极度认同,认为自己有能力改造世界,是因为他本来就把自己想像得很伟大,并对此有足够的自信。

3、。堂吉诃德在自找苦头被打得爬不起来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是他在自找苦吃,而是以“这是游侠骑士份内应有的”将这场灾难正常化,这是他一贯的生活方式。每次失败,他不是以神灵来说明原因,而是将自己的“骑士”身份排在第一位。阿Q的失败让我们感觉滑稽可笑,但却不可厌。他会以“儿子打老子”、“我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孙子才画得圆呢”这些字句来是自己得胜于自己的世界,尽快忘却不快,得胜地、心满意足地陶醉其中,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最好的自我安慰。

4、反抗。堂吉诃德虽然是个矛盾且又复杂的人物,但是他也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敢于牺牲奉献,从不胆怯退缩。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社会地位的尊卑是虚无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一般都认为是十足的奴隶主义的表现,是消极行为,但是也蕴含着积极的成分,即不甘于受人欺凌,有急于反抗的要求。他敢于向赵太爷挑战,敢于反抗闲人的侮弄,在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之时,他能起来追寻革命党,这些都表明阿Q是具有反抗精神的。

三、堂吉诃德与阿Q的现实意义

堂吉诃德与阿Q这样一对精神兄弟,生辰和国籍均不相同,一个诞生在17世纪初期的西班牙,一个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时隔300余年,地跨欧亚。无论是所处的社会环境、流露的感情特色,还是各自的经历、爱情意向乃至结局都不尽相同,他们身上的这些民族意识、民族特色的不同,造就了各自形象的特殊及不可替代性。尽管如此,其相通的共性依然无法掩盖。堂吉诃德与阿Q均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生活在自我缔造的幻想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主、客观严重分离,最终走上失败的共同命运。这两个大唱“精神胜利”凯歌的“英雄”表面上都显得十分滑稽、可笑,但他们身上也有积极的因素,对当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他们的精神胜利法能够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人宽容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点,精神胜利法的精髓就包含了“宽容”。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与桑丘和睦相处,总以“解救他人于水火”为己任,如大战风车、解救小男孩、解救被劫持的贵妇人,这些行为都是他的臆想,纯属一厢情愿,荒谬,反而为别人带来不便,然而他的动机却是真诚的。阿Q并不像堂吉诃德那么正义,乐善好施,与他人的口角中,他以为别人怕他的他就出手,打不过的就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并求饶,在精神上得胜后津津乐道。

其次,精神胜利法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处世心态。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失败和不顺心的事,这时心态就很关键。堂吉诃德的骑士生活上的失败让我们忍俊不禁,因为我们不曾看到过他失败后的懊丧,在“风车奇险”中,他标榜骑士要铲除一切暴行,因此把风车当作了魔鬼并与之作殊死搏斗,虽然他的动机是善的,然而荒诞不经的事情总免不了要遭遇失败,他的结果就是可以预见的了。不过他却能自我开解。在每次失败后,你都看不到他痛苦不堪的情状。阿Q的失败会让我们感觉滑稽可笑,但却不可厌。他会以“儿子打老子”、“我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孙子才画得圆呢”这些字句来是自己得胜于自己的世界,尽快忘却不快,得胜地、心满意足地陶醉其中。

总之,堂吉诃德和阿Q有可笑愚昧的一面,但他们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一面。不过,这必须用在合适的时候和事情上,而且要适度。否则,就会落入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求进取的不良境况。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 堂吉诃德(上下册),米盖尔・德・塞万提斯 ,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2

吉他社活动总结第4篇

走平坦的路,脚窝最浅;走泥泞的路,脚窝最深;留在石阶上的脚印最久;留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在企业筚路蓝缕创业之时,韩波未放弃原则,没间断学习,在困境中想对策、找方法,使窘迫变通途;在企业取得卓越业绩之时,韩波未推卸社会责任,担当起行业使命,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一路走来,风雨坚守,从未止步……

韩波,男,197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委员。现任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副董事长、总经理;吉林分所主任会计师。韩波于1992年毕业于吉林财税专科学校(现更名为“吉林工商学院”)财政系。毕业分配到原吉林省财政厅所属事业单位――吉林会计师事务所,1995年全科一次通过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1996年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首批成为具有执行金融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1998年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吉林会计师事务所与主管部门脱钩,成立吉林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韩波被选举为副主任会计师,主管股份制业务部。2000年10月,吉林建元会计师事务所与中鸿信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成立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006年更名为中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韩波同志被推举为副董事长、总经理,吉林分所主任会计师,并被董事长授权全面负责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期货及上市公司业务。

韩波现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诉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吉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财政厅会计处特聘专家、吉林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荣获吉林会计师事务所1994~1997年度先进工作者,2008年度“吉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2008年11月当选“吉林省十佳注册会计师”。

锐意进取谋发展,做大做强创辉煌

作为中准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韩波多年来带领班子成员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创新,始终把做大做强作为中准的发展方向。韩波一再强调,“想要做大做强,专业必须精良,技能必须过硬。”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刻苦钻研的职业精神,勤勉尽责,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专业胜任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注册会计师领域内专业学识水平较高的综合型人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的严格律己和率先垂范下,中准吉林分所自然形成了一股热爱学习、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大家不断提高财会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实际操作能力,全面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执行力。于是,一支精明强干、素质过硬的学习型团队正悄然形成,他们正像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在主帅韩波的领导下,严阵以待,做好了随时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

队伍作战能力经过不断打磨,已有大幅度提升,业绩也连年跃升,捷报频传。发展到2001年,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吉林分所服务的上市公司数量已名列东北三省前茅,业务收入始终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这时的韩波并没有沾沾自喜,被胜利的喜悦冲晕头脑,而是放慢脚步,仔细思考:事务所只有加快发展,努力做大做强 ,才能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局面,才能不断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于是,他果断采取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策略。在内涵发展方面,除做好传统的审计、验资、评估业务外,不断拓展咨询服务业务,开辟内部控制咨询、财务管理咨询、工程造价审核等业务,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在服务客户中发展自己。在外延发展方面,积极寻找文化理念相近、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实行强强联合。2007年,在韩波总经理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了海南从信会计师事务所、辽宁天华会计师事务所、青海会计师事务所、南方民和北京分所专业人员,成立中准会计师事务所海南分所、辽宁分所、青海分所及湖南分所;又先后于2008年12月吸收合并了大连华连会计师事务所并新设了大连分所;2009年10月设立了湖北分所。这样的吸收和联合,极大增强了事务所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迎来了事务所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度中准集团总收入达到15960万元,位列中注协全国百强所第20位;吉林分所以2013.67万元的收入水平位列吉林省会计师事务所综合信息排名第一名。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以来,中准吉林分所的业务收入均在2000万元以上,在省注协综合排名中始终稳居榜首。

开拓创新的战略思想和做大做强的战略决策,成就了一支有灵魂的团队,一支坚韧的团队,一支无坚不摧的团队。韩波十分欣慰:“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也带出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一支在工作中能啃硬骨头的队伍,一支在项目攻关中攻无不克、守无不固的队伍!”

诚信经营铸品牌,行业建设献力量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命线,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石,这不仅是全社会及业内人士的共识,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诞生以来用无数事实证实的定律。韩波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和一个事务所的掌舵者,不仅要重视学习与实践,强化执业能力,同时还要牢固树立“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要想承担社会责任就一定要先建立起蕴含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文化,要做到既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又不失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能够切实维护社会公众的权益,那么,就要坚持诚信为本、质量第一。

韩波带领的团队一直恪守诚信的职业道德,先后为几百家大中型公司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其业务领域涉及房地产、机械制造、煤炭、石油化工、医药、建筑、水电、高科技、金融、证券、期货等多个行业。在其执业过程中,他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操守,表现出了一名优秀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踏实细致、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在韩波看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要提高社会地位,必然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带头人具有很强的战略意识和广阔的视野,善于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科学掌握和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脉搏,并能在为企业引路的同时,服务主体做强主业,服务行业恩泽社会。多年来,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吉林分所数次参与吉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新华证券公司、泛亚信托投资公司、佳木斯证券公司、天同证券公司、德恒证券、兴安证券等多家风险公司、违规违法公司的撤销、清理整顿、专项检查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多方面的压力,韩波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切实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社会公众的利益,时刻牢记社会责任,坚持公正立场如实披露会计数据及审核事项,维护注册会计师公正诚信的形象,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真正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中准吉林分所连续获得吉林省人民政府2007-2009年度“吉林省十佳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韩波有多个社会任职,也积极履行着服务义务。他多次参与中注协、吉林省注协部分协会管理工作;多次作为专家参与吉林省内政府部门的经济工作会议、专项调查核查、鉴证、评标工作;多次为吉林省国资部门、证监部门涉及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专业的中介机构意见,真正起到了服务于市场经济的中介作用。他还积极支持行业建设,多次派出精兵强将支持省注协及吉林省注册会计师管理工作办公室的行业检查及专案处理工作。作为省注协惩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数次参与行业惩戒工作会议,为吉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韩波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工作以来,先后多次以项目负责人、项目质量控制负责人及事务所质量负责人身份主持或参与了国内部分公司如东北华联、欧亚集团、亚泰集团、吉林化纤、通化东宝、通化金马及吉林炭素等多家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首发财务审计、咨询工作,为培育和发展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创先争优立潮头,凝心聚力结硕果

“党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组织是企业壮大的政治保障,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吉林分所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和健全”,身为中准吉林分所联合党支部书记的韩波如是说,“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群众优势、组织优势,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必须把党建、精神文明建设、行业作风建设、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真正实现]‘从零敲碎打’到‘系统工程’的转变。”

中准吉林分所现有员工115名,注册会计师61人,中共党员16名,几年来依托党支部建设,强化了全员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建设,探索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果,党支部真正成为事务所需要、党员欢迎、员工拥护、合伙人理解支持的党的基层组织。与此同时,中准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吉林分所联合党支部书记韩波被选举为吉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委员。这是对中准长期以来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并取得实效的一种肯定和鞭策,也为其指明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中准吉林分所联合党支部明确指出:企业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加大力度夯基础,突出重点抓特色,狠抓落实求实效,与时俱进促党建”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企业的服务经营活动,把党的工作机制与企业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抓住党的组织落实、制度建设和党员的先进性等关键要素,广泛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深化学习实践活动中,倡导全所先后开展了“四结合四为主”、“三真心”、“二创新”及“一研讨”的各项主题活动,使全体员工形成合力,以十几名党员同志为中心组成工作精神纽带,以辐射全局之势,带动广大员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事业中去。“四结合四为主”即:集中学习和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散活动为主;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以业余时间为主;召开会议与小型活动相结合,以小型活动为主;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以业务学习为主。“三真心”即:一要真心学。要带着责任学,带着感情学。认真读完规定要读的学习书目,作好学习心得笔记。二要真心信。对党建知识的论述要相信,并上升到精神信仰的高度来坚持,转化为行为准则来遵守。三要真心用。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在努力实践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实践促进事务所的发展。“二创新”活动即:一是创新学习方式,认真领会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质;二是创新实践方法,从细处着手,以实践出真知的思想高度开展实践活动。“一研讨”是指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研讨会,组织全体党员共同开展研讨会议,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深入研究,深刻剖析各自工作生活特点,以期从自身出发、从业务出发开展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

目前,以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争当“五带头”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全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如火如荼且有条不紊地展开。该活动是行业继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实践活动之后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是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政治动力和精神动力,也是各级行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党支部按照中注协行业党委的要求,在省注协行业党委的指导下,以“开展创先争优,铸就诚信品牌”为活动主题,开展各项主题实践活动。

结合省注协行业党委活动要求,中准确立了以支部书记为责任人的领导机制;确立了以事务所质量体系为纽带的服务行动规范;确定了活动步骤即启动宣传阶段、全面推动阶段及成果确认阶段。随着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进,中准吉林分所坚持省注协确立的创先争优“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争做“五个好”支部。

1、立足业务工作,倡导党员开展企业回访,提供优质服务。活动开展后,党支部按照部领导相关讲话精神,进一步在增强服务意识上下功夫。韩波总经理直接带领党员韩昌伟同志到吉林化纤、吉林敖东等企业走访,为企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合理布局谋篇提出了合理建议,赢得了企业的好评。为帮助大中型客户财务人员尽快掌握新准则及IPO知识,事务所党员同志多次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切实地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

2、立足党性教育,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带动全所协调发展。通过生动的主题活动达到了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目的,取得了较好效果。7月1日,在党支部倡导下开展了“庆七一、徒步行,发扬艰苦朴素作风、感悟长征意志精神”活动。响应省注协行业党委号召组织员工向西南旱灾、玉树灾区和吉林洪灾捐款,共计7.15万元。积极参加吉林注协行业党委组织的“诚信杯”乒乓球赛、长春市财政局行业党委组织的“七・一红歌大赛”活动。8月9日,组织党支部成员观看《唐山大地震》,接受人道主义教育。

3、立足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倡导诚信和谐事务所文化。“以人为本”是事务所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量,我们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实行人性化管理及有效管理常态化,贯穿服务经营全过程以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党支部把动员、组织、教育的功能衔接起来,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激发工作热情,同时注重人才素质培养,倡导诚信和谐的事务所文化氛围。8月11日,党支部向所领导班子发出倡议:为缓解新员工住房压力,每人每年给予房租补贴1200元,该倡议已于8月13日以所长办公会决议形式正式公布实施。

吉他社活动总结第5篇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吉林省西部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乡村这样一个大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耕作、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乡村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人居环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提,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载体。因此,建设时应在利用原生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综合功能和发展能力。本文将以吉林省西部乡村人居环境为背景,结合其具体情况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为推动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一、吉林省西部乡村人居环境现状

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区(43°53′—46°18′N,121°38′—126°17′E)位于松嫩平原西端,包括白城、松原、四平三个地区,面积487.76km2,占吉林省总面积的25.4%。该区年日照时数2 800-3000h,年总辐射510-520KJ/cm2,年平均降雨量400-500mm,年平均蒸发量为1500-1900mm,平均相对湿度60%-65%,属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一部分。

(一)农业资源较好,农业生产处于重要地位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较粗放,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达43.9%,高于吉林省27.6%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第二产业的产值仅占总值的32.9%,低于全省38.3%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23.2%,低于吉林省34.1%的平均水平。

(二)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农民收入主要源自种植业,虽逐年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收入来源的单一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常住农户的消费方式仍以吃穿、教育、建房为主。目前西部的大安市、镇费县、通榆县仍为部级贫困县,长岭县、乾安县为省级贫困县。在当下,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问题。

(三)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吉林省近年来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备和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实施了乡间道路、电话、有线电视及自来水的“村村通”工程,通电、通电话,通汽车率为 99.9%,通自来水率为 90%,有线电视的普及率达到 95%。同时,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成效,如网络、燃气、太阳能及休闲锻炼设施的普及都在 10%-42%之间,村庄道路硬化率达 70%,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四)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仍较滞后

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不足,乡村经济落后,居民点分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成本高,建设水平低。虽乡村和农业的发展得到了重视,但是历史欠账太多,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据实地调查,2011年,吉林省西部农户使用自来水比重24.3%,使用清洁能源农户5.1%,使用卫生水厕的农户只有2%,仅有 18.2%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2.3%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文化、体育、卫生配套设施缺乏,拥有文化书屋的村只有19%。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无法满足农民需求。

(五)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吉林省政府开始推广施行适用于乡村的新型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险。其中,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的最有成效。

(六)生态条件恶化,环境污染亟需控制

过度采伐、毁林开荒导致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西部地区草原“三化”现象严重,原有的乡村生态条件严重恶化。乡村环境污染主要是:一、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化学物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水资源、耕地的污染;二、乡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废弃物直接排放到乡村住区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三、乡村工业无序发展,将原来集中于城市的“三废”污染源带到乡村,扩散成交叉性大面积污染。

二、吉林省西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西部乡村人居环境的初步认识,乡村整治工作应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防止一哄而起,盲目攀比,搞政绩工程; 防止不从实际出发,大拆大建,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 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尊重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要保持好不可再生资源。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生态农业

乡村发展建设是建立在乡村经济基础上的。乡村产业发展不健全必然经济落后,农民收入狭隘,发展建设也必然滞后。吉林省乡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分割、工农分离,农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因此,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不同方式积极支持农业生产,参与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的政策引导,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应从财政计划上确保乡村事业费足额到位,各级政府应大幅度增加支农支出,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建立农村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尽快形成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强化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

农民是生活在乡村环境中的主体,也是乡村环境的主要缔造者。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仅靠农民外的其他人,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很难得到保持。

(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乡村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落后,整体面貌脏乱差,是国家贫困和乡村基本民生问题的反映,也是城乡差距在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上的集中体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仅靠乡村资源和农民力量是极为困难的,必须建立起城乡协调发展、城市支持乡村的制度。首先,建立起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财政制度,解决资金渠道问题。其次,正确处理城市、镇和村庄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放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推动。

三、结语

总之,近年来虽吉林省对乡村建设投入加大,却仍存在诸多问题。乡村的建设旨在努力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具有凝聚力的社区,提供体育健身设施、休息场地等公共活动场所,从而促进居民间的相互交往活动活动,同时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注重乡村人居环境各方面的改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营造一个适居、舒适和温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子枫.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构想[J].生态经济,2001(5):50-53.

[2]邵喜武,郭庆海.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1):113-118.

吉他社活动总结第6篇

干技术,确实是吉书龙的长项。怀揣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的他,科班出身,自然顺风顺水:在外资企业做过高科技产品研发,在银行系统做过软硬件平台,此后进入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担任技术处处长,几年后成为合并的深圳报业集团技术管理中心主任,之后又调入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报业印务)任总经理。“其实我来到这里之后还有一个新职位――深圳报业集团媒体新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吉书龙笑道。有一位技术出身的总经理,深圳报业印务的技术之路自然越走越宽,AGV、ERP……吉书龙忙得不亦乐乎。

干管理,吉书龙的能力也无人质疑。人员整合、机构优化、新政推行、方向制定……吉书龙雷厉风行却又刚柔并济。“我是一个思想活跃、有执行力的人。”吉书龙十分自信。再融入由“技术”引申而来的独特见解,采访中他的言谈总能让人印象深刻,而且细细品味后还可发掘出特别的人生禅意来。

“倒着想,正着做”

第二轮设备搬迁就完全自己干,这种胆魄记者十分佩服,吉书龙却表示这并非大胆,掌握诀窍自然成竹在胸。“很多事情要‘倒着想,正着做’。就如搬迁设备,第一次搬迁完成后我们就有经验了,这种‘经验’指的就是如果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你能一眼看到底,你就敢去做了,不会胆怯,不会没有方向感。这就是‘倒着想’。”吉书龙耐心传授个中诀窍,“而一旦有底了、有经验了,你就知道事情的结果如何,就知道你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就有胆略和组织、协调能力去做,就会发动所有引擎去推动事情达成这个结果了。这就是‘正着做’。人生也是这样。”

“想到,做到,看到”

吉书龙来到深圳报业印务的这3年间,深圳报业印务绽放出越来越强大的魅力,让业界侧目。这份魅力的活力之源,吉书龙给出了6个字――“想到,做到,看到”。“首先要‘想到’,就是要有思路和想法。但这只能说明个人素质达到了,能‘做到’才能说明有执行力、有魄力。而最重要的是,‘做到’之后要让你的领导、同僚、下属或客户‘看到’。”

这“看到”对公司而言,吉书龙又用了“包装”二字来形象形容:“公司总是处于社会之中,而这个社会中有很多类群体,不知道哪类群体更看中哪个方面。因此,‘看到’说大了就是‘包装’公司,从科技、绿色、高质、市场占有率等多个角度进行‘包装’,应对社会上各类人对公司的看法与期望。” 吉书龙又想起了“绿色精英大奖”所带来的惊喜,“坦率地讲,当时我并没有特别看重‘绿色精英大奖’,但后来那家香港报纸主动找上我们,对我们享有的那么多荣誉都不在意,却独独由于‘绿色’二字,真是意外。”

吉他社活动总结第7篇

[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女东尼·吉l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现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认定当今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现代,h} "ajc "},期现代性叮内状态.并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学研究的个基本问题.他深刻闻述了现代性的本质.追溯了现代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并考察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从某种意义讲.吉f斯的现代性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代性.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斑斯的现代性理论司谓是独树一帜的。

一、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

与那些从"}}!}h} ".“自山”.理性’来解释现代性的学者小同.作为社会学家吉斑斯主要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的.囚此.他总体上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 政治 经济 制度.在((}j}}代性与自我认同》中他是这样定义现代性的:“已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起来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 历史 性影}}向的行为制度与模式”.而后.他在一次访谈中.进-步将这个现代性的概念细化。他是这样回答自己关于现代性的理解这个问题. "}+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与 工业 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的描述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世界向人类十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二(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既然吉"r斯把现代性大体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与传统有什么小同呢?现代性与传统区别币在?毫小夸张地说.这个问题是任币致力于现代性研究的学者必须回答和而对的问题.吉"r斯的回答是:现代性是一种‘反思性"i内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反思’因受到时问地域的限制小得小与社卜_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 交通 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这种反思能够从传统中分离出来.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建构整个社会系统。

在对现代性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吉斑斯明确提出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问题.某种意义上说.他关于现代性的反思性也是以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为基础的。这个动力机制一是时空的分离.二是‘脱域”l制。吉斑斯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类时空背景的革命性变革.他谈到.时空的分离使人们小丙受‘旅场"i内限制.而这无疑为人们拓展实践活动领域提供了可能.小仅如此.时空分离还为现代生活的独特特征及其介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现代社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以祠人们难以想像的力一式.将各种囚索连接起来。在时空分离的基础上,现代性的另一个动力机制—‘脱域’得以形成.所谓`脱域”.就是‘`}1会关系从彼此匀_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小确定的时问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吉}i斯把脱域机制区分为两种小同类刑.其一为符号标志(symbolic tokens).其二为专家系统(exp errs system s).二者统称为抽象系统(abstract systems)。这些机制都内在地包含于现代社会制度的 发展 之中。在符号标志中.吉"r斯以货币为例子.讨沦了符号标志在脱域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他采纳凯恩斯和森西尼的观点.将货币与时问紧密联系在-起.认为货币是卖力一和买力一川以共同给子信任的符号.囚而是一种延迟的力一式.在产品小川能h.接交换的情况下.将债权和债务连接起来.成为将交易从具体交换环境中抽脱出来的手段.进而成为重构买卖关联的工具。在专家系统中.吉"r斯举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描述了人们怎样被各种专业知识所包围.而同时又怎样与之相分离:走出家门.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还是自己驾车.抑或是乘坐飞机.在该场景下的时问和空问中.人们被诸如机械知识、道路知识、飞行原理等专业知识所承载.但是作为具体当事人.并小了解这些分门别类的知识。

二、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

吉l斯把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归结为四个力一而.即蕴含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力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工业主义、包涵竞争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的资本主义、体现控制信息以及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性监控制度的监控系统、高度工业化技术条件下对暴力工具进行控制的军事力量。

资本主义是现代性制度维度的第一个力一而。所谓资本主义.吉l斯认为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已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问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资本主义依赖于而向市场竞争的生产.在这里.价格成了对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颇具意义的信号”。工业主义是现代性制度维度的第二个力一而。工业主义的主要特征.则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卜生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作用。‘监控机制’>s与现代性兴起相关的第二个制度牲维度。监督在这里指的是:‘旅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日的行为的指导.尽管作为行政权力的基础.监督的重要性决小只限于政治领域。监督川以是h.接的.但史重要的特征是监督是问接的.并日_是建立在对信息的控制的基础上的。’现代性制度维度的第四个力一而是对暴力工具的控制。军事力量小仅是前现代文明的特征,同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但军事力量在前现代文明中的状况和现代文期中的状况是小一致的。在前现代文明中.政治中心有时对军事力量的控制是力小从心的.相反有时候经常受到军事力量的威胁.军事力量反倒成为社会小稳定力量的重要囚索之一。但在现代文明中.子工币一个民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确定的边界领域内对暴力工具进行有效的控制。

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现代性二大动力机制的推动.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维度.囚此.吉斑斯提出了‘现代性的全球化’认一命题.这也是吉斑斯现代性理论引人注口的一个力一而。吉斑斯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一个呀本性后果”.认为现代性眼下正经历全球化的过程.而日_‘已的影}}向力在小断增强。在对‘现代性的全球化"i内探讨中.吉斑斯重点关注了二个力一而.首先是全球化下的匡}家。总体上讲.他反对那种认为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问的介作与结b}关系导致的政治一体化倾向将使民族国家逐渐丧失对自己内部事务的的说法.他把全球化与民族匡}家的关系形容为一种‘推一拉’炭系.认为民族国家问的权力联介在另一力一而也使这些成员匡}在匡}家体系中增强了自己的影}}向力:其次是商业公司尤其是跨匡}公司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和作用。吉"r斯认为.商业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正是‘已们影}}向的扩大导致了商品市场和货市市场的全球性扩张:最后是文化全球化的现象。这也是全球化的一个史为深层、史为重要的一力一而。他很关注通讯技术和媒体所产生的全球化影}}向.认为信息传播是现代性制度全球扩张的根本囚索。同时.吉"r斯把全球化视为一种普世性的命运.从宏观的制度层而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哪个民族国家和个体能够逃脱山现代性所带来的社会转刑 o

三、现代性的‘风险”

吉"r斯的现代性理论的一个独特力一而.是把现代性视为一个‘`)x}险社会”.在吉"r斯看来.‘风险指的是在与将来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少七险暗示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已的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也就是说.风险具有两个属性. 一是小确定性.二是思维的前瞻性而卜回顾性.风险在这里被认为是控制将来和规范将来的一种力一式。

吉斑斯关于‘`)x}险社会’的论述一力一而强调了‘已的制度性特征.另一力一而.他也指出了yx}险社会’对个人日常生活的影}}向。从其制度性特征来讲.吉斑斯把现代}h}的风险与他关于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结介起来.将现代性的‘`)x}险’也归结为四个力一而,而单个风险就隐藏在当下西力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具体来说.资本主义的维度及其全球化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出现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工业主义的维度如果小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监控机制的小介理运用川能导致极权主义的滋长: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军事力量的滥用将有川能导致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吉l斯的忧虑小无道理.现在全球的军费开支每年都在上升.技术创新在武器生产力一而经久小衰.向战争工具消亡的世界过渡的机会似乎还是微乎其微的.囚此.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也是被吉l斯视为现今全球所有的危险中最h.接也是最川怕的潜在威胁。从现代性的风险对个体的影}}向来讲.吉"r斯认为.现代性将带来个人价值观力一而的‘火生无意义"i内威胁.现代性使小确定性泛化.这种小确定性使个体时刻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紧张.每一个个体都被暴露在某种程度的危机情境中.导致个体的焦虚无助.乃至感到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在此基础上吉斑斯进一步将风险划分为‘沙「部风险(external risk)”和“被制造出来i为风险(m anufac-turedrisk)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囚为传统或者 自然 的小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是传统文化、工业社会中以及h.到今天人类所担心的.比如瘟疫,啸等: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是指山我们小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向所产生的风险.比如核战争对世界的威胁.‘已逐步在现代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

吉"r斯列举了现代性的多种风险景象: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包括核战争和生态危机:突发事件小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全球化.比如丫[油价格的波动:来自人化环境的风险.比如.山核电站的事故所引起的辐射危害:全球化所带来的制度化风险.比如投资市场的风险:对专业知识局限的风险.即采用专家原则的后果风险.这种风险与知识的小确定以及相关的小川预测性相关。这些风险景象的存在促使吉"r斯思考当代资本丰义的限度问题.他把这种限度分为两类一是‘环境限度”.即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关注地球资源的川承受力.二是‘现代性的限度”.在这里.吉"r斯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性的反思性及以这种反思为基础的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十预在多大程度上是川ii=的?在现代性的社会里.随着 科学 技术水平提高.抽象的专家系统日益控制着社会.人类反思与知识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这种控制充满了小确定性和风险。在这两种风险中.‘现代}h}的限度’被吉斑斯认为是史重要的.囚为所谓的生态危机小是纯粹意义上的‘天灾”.而是‘火祸”.事实上.‘件态危胁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结果”.是通过工业化对物质世界的影}}向而产生的。

四、 现代 性的超越一后现代性

吉j斯对西力一社会所处的状态和时期的判断.是‘已仍然处于现代性的阶段.小过这个阶段是高度的现代性或晚期的现代性阶段。他指出.对于现代社会特征的研究.仅仅提出几个如‘,而现代时期”、‘,而 工业 时期nl内新名词是小足以描述现代社会的特征的.而日_这样做也略显肤浅。但吉l斯并小拒斥使用‘,而现代性”一词.他指出.我们能够指认出一种后现代的轮廓.而日_.的确存在着种种重要的制度性倾向.‘已表明后现代的秩序是能够实现的。但他所使用的‘,而现代性”一词的意指与利奥塔等人的‘,而现代性”一词的意指是大相径庭的。吉l斯认为后现代体系在制度上将是复杂的.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小仅是川能的而日_也能够成为一种现实。作为一种末来导向的各种社会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这种超越的媒介或者是手段。在这种种蓬勃兴起的各种社会运动当中.我们能够}5,} }5,地看到一种末来的曙光.即一种‘,而现代秩序’的出现。

吉}i斯把对于这种‘,而现代秩序"i内展架与他关于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结介起来.这种‘,而现代秩序”主要涵盖四个力一而.首先是‘超越c乏刑体系”。所谓僵乏’是指‘除了保证肉体存在的基本需要之外.是相对于社会地界定的需求和特殊的生活力一式而言的,pp[i 7 }p145)。而实现这种超越的手段之一便是劳工运动的 发展 。劳工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吉l斯认为.资本主义仍然是一种阶级体系.在这种阶级体系当中.市场小仅在复杂的交换体系中发挥着信号的作用而日_维持着一种主要的剥夺形式。囚此.超越c乏刑秩序的努力将包含对社会生活力一式的改造.对 经济 持续增长进行重新调整以及对全球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在这种秩序当中市场所起的作用将只是信号的作用而小丙是维系随处川见的剥夺机制。其次是“多层次的民主参与”。监督机制作为现代性的制度维度之一有利于对暴力工具的成功垄断.然而监督的极端化则是极权主义的增长.极权主义与现代性的关联并小是偶然的.然而正在蓬勃发展的争取言论自山和民主的社会运动将有利于克服监督的极端化.借此多层次的民主参与将逐步形成。丙次是‘技术的人道化”。持续小断的技术革命是从资本积累和军事规划中获得原动力的.但是‘已们-旦开始运转.便有了自己的推动力。持续小断的技术创新在给人类带来损社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这是当代生态运动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中的技术主要是作为一种‘压具理性’而运作。在后现代秩序中.人们将小得小考虑无限制科技发展的逻辑.技术的人道化将会逐步被引入人化环境的问题中来;最后是‘`1r军事化”。尽管向战争工具消亡的世界的过渡的机会似乎还是微乎其微的.川是也存在着现实主义的囚素.包括:战争的工业化使得军事强国川能悬置战争:和‘!近运动的呼声越来越高.将小得小引起各个国家的反思.囚此.吉f斯认为‘,而现代秩序’中.川能会出现一个无战争的世界。吉斑斯是在(c}j}}代性的后果》中对超越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社会进行理论构想的.这一思想后来也成为吉斑斯‘第二条道路’的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吉斑斯对于从‘解放 政治 ’,向‘味活政治’的转变寄子厚架.并将这种转变看作是超越传统‘大’,与‘佑”、构建空球世界主义秩序"i内一个关键囚素.作为一种政治思维力一式.‘件活政治;s一种‘件活力-式’fa}味活决策))内政治.生活政治的口标指向是在晚期现代性的系统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达到选择生活力-式和自我实现的口的.囚此.人与 自然 的关系、人的生育问题、全球化带来的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与介作的问题.以及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吉f斯生活政治理论关注的几个焦点.而这几力一而无小涉及‘火的存在与道德’的深层问题.彰显了吉f斯‘味活政治牲贝论的伦理底蕴。

五、对吉f斯现代性理论的简要述评

从内容体系上看.吉f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现代性理论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性问题的现实的一而。在工业主义、监控机制及军事力量已经成为当代民族国家的制度选择的背景下.吉f斯关于现代性的制度性分析发人深省.这也是小同国家的社会学者都对吉f斯的现代}h}理论给子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囚。吉斑斯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考虑现代性问题的.并把‘现代性的全球化’,与‘现代性的风险’结介起来.这使他的现代性理论有着浓厚的时代感。吉斑斯与贝克是西力一风险社会理论的开创者.他们的研究使风险开始成为西力一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理论特色上.吉斑斯主要把风险与现代性及其全球化联系在一起.进而将‘降低风险’作为’`l驭现代性这一‘猛兽’的良策。吉斑斯关于现代性风险的探讨,无疑为我们正确认识现代性的双重性、构建现代性风险的预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参考 。小仅如此.吉l斯关于,军放政治’,与‘味活政治’的探讨已经触及到 哲学 层而的‘政治’,与‘火’的关系问题.虽然‘件活政治’能否概括人类社会末来的政治图景值得探讨.但‘味活政治’中所传达的‘败治向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类政治设计的末来走向。

吉他社活动总结第8篇

[论文摘要]在吉登斯的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早期他对结构化理论的探索为其后来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特别是他对“权力”概念的阐发直接成了现代性理论中“监控”的来源,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对其现代性有更深地理解。所以对吉登斯“权力”概念进行深度的解读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阐述在现代性的研究中引人注目,其观点被众多的研究者引用和宣扬。而从吉登斯的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他在早期对结构化理论的探索为他进行现代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结构化理论中的“权力”概念,直接就是现代性理论中“监控”的来源。因此,只有把握了他对“权力”的独特阐释,才能对作为制度性维度的“监控”理论有更深地理解。

一、结构化理论与资源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理论中的“结构”概念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使用的结构概念完全不同,在吉登斯看来,结构指的是社会系统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rules)和“资源”(resources)。他指出:“可以用某种更一般的技术性方式使用结构这个概念。把它理解成规则与资源,反复体现在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中,成为结构化理论的基础。”

依照吉登斯的看来,规则是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所必然涉及到的方法性程序,不能脱离行动者来谈论规则;在行动过程中。规则一方面与行动的意义交织在一起,即构成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意义交流的基础,同时,规则又对行动者的行动构成制约。在吉登斯心目中。结构并非只指涉规则,也包括资源,行动必然涉及行动者的资源。吉登斯将资源分为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两大类;这两种资源的组合形成特定的社会系统,从而约束行动者的行动所能影响的范围。在吉登斯看来。“权威性资源指对人类自身的活动行使支配的手段”。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同样重要的作用。“配置性资源指对物质工具的支配,这包括物质产品以及在其生产过程中可予以利用的自然力”。也就是说。吉登斯所说的配置性资源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控制、征服能力。在吉登斯看来。配置性资源对于人类行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有各种物质资源,人类才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在结构化理论中。资源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权力表现出来。吉登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所具有的“转换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以行动者所能动员的资源为前提。资源赋予行动者行动能力的同时。对行动同时构成制约。即资源不仅是行动者权力互动的基础,而且对行动者产生结构性制约或支配。

规则与资源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按照吉登斯的思路和看法。规则属于行动者的知识与理解部分。它们是行动的内在因素;资源则属于行动的外在条件。这两个内在与外在因素加起来。便构成了行动的结构因素。规则与资源是互相交织、互相依持和不可互相独立存在的。一方面。行动者所把持与没能把持的资源都会不断影响他如何塑造、测试和再确认规则。另一方面,资源并非纯然独立存在于行动者以外的东西,它们存在于社会环境里。社会成员在各种社会情境里赋予它们各式各样的意义,这正涉及到建构规则的工作。

二、资源与权力概念

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资源与权力有着重要联系,要充分理解吉登斯的权力观念必须对权力与资源,权力集装器以及可以创造出权威性资源的相关要素等做出阐述。

在结构化理论中。资源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权力表现出来。吉登斯认为在高度抽象的意义上,“权力”指“改造能力”,是行动者所具有的“转换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对一系列既定的事件进行干预以至于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它们。资源是能动者为完成其所做的一切事务而在其活动过程中予以运用的所有要素,它们内嵌于社会体系的再生产过程之中。按照吉登斯的观点。资源主要被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两大类。配置性资源指对物质工具的支配。而权威性资源则指对人类自身的活动行使支配的手段。在吉登斯看来。传统的社会理论对社会的构成以及对社会变迁所作的解释中,配置性资源时常都会被赋予主要地位,而忽略了权威性资源的作用。他认为任何行动者都能动员相应的资源并服务于其行动,权力的大小以行动者所能动员的资源为前提。资源赋予行动者行动能力的同时,对行动同时构成制约。即资源不仅是行动者权力互动的基础。而且对行动者产生结构性制约或支配。任何行动者都能动员相应的资源并服务于其行动,但是,资源同时是蕴含在社会秩序当中。资源时空分布和储存能力的差异不仅产生行动者权力问的差异。而且对行动者形成不同的制约。

吉登斯认为,只有当居于情境中的行动者将资源纳入社会体系的再生产过程之中日常的生活行为中时,权力才得以运作。因此社会体系。都可以作为权力或支配的具体模式或表现形式而给予研究。在不同时一空中具有某种规定存在方式的社会体系。是由行动者或行动者组成的集体各自的自主性与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构建而成的。它们就总表征为为权力体系或支配形态。在社会体系中,支配存在于制度之中并通过制度展现比来,而又正是制度。使那种深深地内嵌入社会生活的连续性得以呈现出来。在所有的集体情境中。不论社团还是组织,支配都表现为控制模式。凭借控制某些能动者致力于实现并维护他人对自己的服从。相对稳定的控制形式称为统治,统治形式是社会体系中自主性相依赖性之间的稳定关系,对它们的维护在于那些居于支配位置者用以左右他人活动的常规实践。为了进一步分析,吉登斯还将统治的“范围”和统治的“强度”区分开来。“前者指居于支配位置的行动者对那些屈从于其统治的人们的活动领域的控制程度。就控制强度,(即那些能用来获得他人屈从的制裁措施)而言,最极端的形式就是对暴力工具的控制以及对生杀大权的掌管”。传统国家的统治集团缺乏左右其臣民日常生活的固定手段;而现代国家行政人员的控制能力甚至能左右个人日常活动的最私密部分。

在吉登斯看来,虽然权力是行动者对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所能产生的转化作用,是行动者对社会上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支配能力;但在社会上。资源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不同行动者的支配能力因而各有不同,没有行动者是完全没有权力的,不论行动者所拥有的权力多少。他必定是拥有权力的,故任何一个行动者都不可能完全受另一个行动者所支配。各种统治均依赖于权力通过运用确定的控制策略来实现,居于支配位置的个人或群体所运用的全部控制策略,都会在居于从属地位的个人或群体那里唤起了反对的策略。一个行动者与另一个行动者间的支配关系。其实是一种双方在权力上互相制衡和争持的情形,吉登斯将这个现象称为社会体系中控制辩证法。不管支配者的控制范围和控制强度有多大,他们的权力本身就须设着他人的积极屈从;一方之所以可以支配另一方实际有赖于后者的屈从。即使那些最具依赖性、最柔弱、最受压迫的人们也一样有能力为自己开辟出自主性的领域。因而,支配者与被支配者间是有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的。不过,虽然所有行动者均有权力,但他们所拥有对资源的支配能力却各有分别。

由于权力或支配总是与对时空的控制相关联,所以吉登斯探讨了权力与场所(places)之间的联系,指出场所对于权力理论很重要。场所指互动情境,它包括情境的物理维度度及其“结构”,它是互动体系与社会关系的聚合场所。“某些类型的场所构成‘权力集装器’(power containers),权力集装器是为了生产行政力量而给予界定的舞台”。场所作为权力集装器,是指它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集中提供了可能性。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城堡、庄园均是权力生产的集装器。

在吉登斯看来,权力集装器是通过集中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而生产出权力;任何社会中配置性资源的生产都会受到技术水平的直接制约,但是。它们的集中水平却在根本上依赖于能创造出权威性资源的那些要素。吉登斯对可以创造出权威性资源的三种要素作了深入剖析。第一,制裁与军事暴力的发展程度。各类组织的管理方式是依靠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威胁得以维护的。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在现代组织中,运用暴力制裁手段已变得相当间接且削弱,并且军事力量与警备力量之间有相当明确的差异,前者是对外的,而后者则是对内的。第二,“影响意识形态形成的条件的创设”。传统社会的体系整合完全可以通过促使统治集团或统治阶级的成员接受这一象征秩序来实现意识形态来支配。监控的扩张能相当程度地加剧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当监控被贯彻到为人们提供某种正式教育的时候,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了。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