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16 19:39:11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第1篇

而此时此刻,在百里之外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街头巷尾的百姓都在谈论着一个令人吃惊的话题:市教育局局长杨善德失踪了……他,到哪里去了呢?

昨日辉煌

说起杨善德,恐怕连云港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翻开他的简历,可以看到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史。

杨善德十六岁那年,在连云港市地震台当台长的父亲不幸病故,一家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的肩膀上,母亲每月40多块钱的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来到了云台农场插队。在辛苦的劳动之余,他还刻苦学习知识。天道酬勤,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徐州师范学院。这一年,他弟弟同时被南通医学院录取。可是对这样一个家庭,要同时负担两个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确实很困难。这时,杨善德的叔叔挺身而出,对杨善德的母亲说:“这孩子上学我包了。”杨善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四年的学子生涯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杨善德被分配到连云港市猴嘴中学任教,后因工作突出,作为人才被调入市重点学校海州中学,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先后荣获了市首届十佳青年、市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并成为国家教委、表彰的全国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1988年,他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被破格晋升的中学高级教师。在全国第一个教师节,《新华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杨善德这位全国优秀教师的事迹。杨善德由海州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走上了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教育局局长的岗位。生活,为他展开了一条铺满鲜花和荣誉的道路,他也为港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由于教育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杨善德因此受到了港城人民的注目,成为港城的风云人物之一。

仓皇出逃

那么,这个志得意满、事业如日中天的教育局长,怎么会玩起失踪的游戏呢?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的侦查人员心里明白,杨善德是畏罪潜逃。

2004年初,连云港市反贪工作拉开了查办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序幕。在精心策划和有条不紊的初查过程中,有关杨善德涉嫌受贿的犯罪事实,露出了冰山一角。敏感多疑的杨善德嗅出了危险的气息,正如归案后的他回忆那样:“社会上对我的传言愈来愈多,加之市职业教育学院等被检察机关查处的力度加大,我自己思想负担非常大,寝食难安……”惊魂未定的杨善德,感到检察机关坚如磐石的反腐决心后,这个颇有才华的教育局长,居然从未想过主动向检察机关投案自首,却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弃职逃跑,以逃避法律的惩罚。

杨善德应该永远也忘不了2004年3月9日。这一天,在得知连云港市检察院正积极向市委请示立案时,杨善德就决定弃职出逃。杨善德在单位档案室有一个专门用于存放受贿钱物的铁皮柜,望着柜中花花绿绿的美元、欧元、港币等,杨善德感到这些以前曾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东西却成了烫手的山芋,是无声的罪证。杨善德将这些既爱又恨的钱物统统装入密码箱,等到夜幕降临,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有告别,就驾驶着单位的别克轿车出逃了。但是在开近宁连公路收费处时,他忽然看见一辆警车,吓得魂飞魄散,立即调转车头,将轿车丢弃在市区边上。杨善德换乘其他车上了徐连公路,开始了流离颠沛的生涯。

历经了恐惧、绝望和压抑的精神折磨,此时的杨善德急于想找一个可信任的人倾诉。这时,他想到了远在南京的红颜知己吴梅。他连夜奔波到南京后,见到吴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出事了,检察机关正在查我,这个地方不能多呆。”对情况一无所知的吴梅,来不及细想,便身不由己地随着杨善德上了一辆出租车。有吴梅的相随,暂时缓解了杨善德的心理压力。可是对于既是女儿又是母亲的吴梅来说,无法承受这种东躲与亲人音讯隔绝的日子,她整天以泪洗面。三天后,吴梅决定返回南京。杨善德也知道这种生活对吴梅不公平,便将随身携带的密码箱交给吴梅一并带回南京。杨善德归案后,检察官将吴梅保管的密码箱起获,里面装有现金人民币30万余元、欧元5000余元、港币1.7万余元、美元7000余元,还有价值均在万元以上的戒指、白玉等饰物。

告别了吴梅后,杨善德继续沿安徽省长江边的城市流浪。一路上,他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的地。困极了,他只敢住不要身份证、收费10元的通铺;饿极了,他只能在脏兮兮的路边摊点随便吃上一点。随身携带的现金和手机被盗窃,他也不敢报警。终日疲于奔命,杨善德的前列腺病又发作了,但他却不敢去医院看病。昔日高高在上的教育局长沦落到如此地步,杨善德也想过:与其孤苦伶仃地过这种不人不鬼的日子,不如投案自首算了。可是在他辗转到邳州,离港城越来越近时,却失去了自首的勇气,机会又一次与他擦肩而过。

忏悔与审判

杨善德出逃后,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立即启动一号追逃方案,他的资料被输入公安追逃网络系统,一张天罗地网悄然张开了。在杨善德失踪近四个月后的一天,当办案人员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杨善德无力地低下了头。

杨善德归案后,办案人员制定了专门针对他的办案方案。考虑到杨善德患有严重的前列腺病、颈椎病、胃病等,办案人员不仅请来医生定时给他检查治疗,而且还专门安排了有利康复的饭菜。办案人员轮番和杨善德谈话,慢慢化解他万念俱灰的念头,唤起他对生活的憧憬。在人性化办案的感召下,杨善德发自内心地说:“要知道你们对我这么好,我早就投案自首了。要是再晚抓我几天,我就死在外头了。”之后,杨善德不仅交代了检察机关已经掌握的犯罪事实,而且还主动交代了许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

杨善德在悔过书中说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当中,一开始还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抵制住不正之风的侵蚀,拒收钱物,建筑工程回扣在明处,为学校做事,得到大家好评。但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个人私欲膨胀,给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以可乘之机,逐步被拉下水,走向犯罪的道路,自己竟然还香臭不分,混淆黑白……”

追溯杨善德的“受贿史”,市振教建筑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史某算得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朋友”了。早在1998年,史某就三番五次地送钱给杨善德,都被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有一次还将史某硬留下的钱从窗口扔了出去。2000年中秋节前的一天,史某再一次执著地踏进杨的办公室,拿出2万元人民币放下,并一再表示“这事割头也不会说的”。杨善德犹豫了,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再三推辞后,他从中抽出了4000元钱收下。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每当经济上有需求时,杨善德便会想到这位热心的“朋友”。2003年,他在得知吴梅欲购买商品房而缺少房款时,一直对吴梅心存内疚的杨善德,决定在金钱上补偿她。于是他以借用的名义,向史某索要30万元。对于杨善德的主动求助,史某自然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

付出自然有回报。在杨善德的鼎力相助下,史某先后承建了教育系统某大专院校教学楼、某中学教学楼、体育馆等大型工程。至2004年3月,杨善德多次非法收受或索取史某人民币达72.4万元之多。

杨善德在海州中学任职时,和建筑商赵军就已相识。1998年,杨善德为了和吴梅约会方便,让赵军帮忙“租”一套住宅。赵军心领神会,将其购买的一套住宅火速装潢,并配置高档家具拱手相送。后来吴梅想购房给其父母居住,杨善德又让赵军将该房产权无偿过户给了吴梅母亲。在分文未付的情况下,杨善德还不忘让赵军写一张“收到购房款7.2万元”的收条。

多次收受赵军人民币18.5万元外加住房一套,杨善德在建筑工程承建方面,自然对赵军青眼有加。赵军顺利地承揽到了某中学的实验楼、教学楼、综合楼等多项工程。赵军的侄子赵新也不甘落后,借逢年过节之机共送给杨善德人民币12万元,在教育系统的工程中也顺利分得一杯羹。

教育系统的印刷业务也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蛋糕。市海狮印刷厂厂长张某,为了承揽教育系统印刷业务,多次送给杨善德人民币13万元、美元1.5万元、欧元5000元和价值1.72万元的手提电脑一台。市教育印刷厂厂长江荣尧,送给杨善德人民币3万元。

白杨教案第2篇

1、带疑先学 是指在教师设置的几个基本下,自己读书,尝试解疑。要顺利落实这一环节,首先要十分重视课前的预习,在开始"扶"的阶段,教师要帮学生制定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带着对新课学习的预知感和对新课的求知欲来参与阅读,"扶"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己感知自已需要预习的内容,自己来设计预习提纲。如预习第九册《革命烈士诗两首》的预习提纲可设计为:①熟读直至背诵这两首诗。②利用课外读物来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简况。③用自己的话试说说诗的大意。④你还想知道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教学第一首诗《囚歌》,其自学步骤为:1、自读生字新词①先自读文中的生学新词;②同桌互听互正音;③同桌互听写;④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释字词大意。2、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文,我设计问题为:⑴"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人"和"狗"各指什么?⑵"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和"我渴望自由"中的两个"自由"意思相同吗?各指什么?⑶"一个声音"指谁的声音?"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⑷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⑸该怎样带着感情来朗读这一首诗。针对这几个问题,开始我是这样"扶"着学生来自学的:1、初读课文,查资料。2、再读课文,动手圈点画线,画出问题要点,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3、自学有困难的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学生凭借课前的预习和对这首诗的熟读,自己解决前三个问题应该不是很困难的。对于第四个问题各有说法可让学生进入小组讨论。讨论形式为先同桌议,无法统一的再4人小组议,再无法解决的进入全班议,讨论的过程主要让小组长来主持,教师作适当协调。讨论中要注意"先分散再集中"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由议论各抒已见后,再集中归纳反馈,对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照,整个过程要注意议读结合。讨论时,我在旁边巡视,时而停下低头倾听他们的讨论,时而辅导中下生,时而了解他们讨论的动向。要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再疑再释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了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后,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不能让他们满足于解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的现状,而要鼓励他们在阅读圈点中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新的疑问,这样才能在学习上始终保持"愤"、"徘"的状态,同时我把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教学资源,借这些疑问让同学们互本帮助解决,或教师来释疑,使课堂教学达到互动的效果。同是我们是将学生的自学定义为尝试学习,正确与否不是显得很重要,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学习过程。

如第八册《白杨》一课,通过带疑先学后,在我的诱导鼓励下,有的学生就提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爸爸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看见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杨长起来。"就微笑?这两个问题触及课文教学重难点,我让学生来说说"这个问题的答案谁来告诉老师?"让学生说完后,我再来引导:先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通过引导学生读,找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概括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广、生命力强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关键句,通过细读理解"爸爸表白是什么心","爸爸为什么先沉思后又微笑"这两个关键问题,再让学生试说,我在一边旁击侧敲见机点拨,学生或讨论或争辨,渐渐的就统一了看法,明白了作者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上是写像白杨树这样的人,爸爸就是像白杨树这样的人,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明白了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再读再疑"这一环节,同样要以学生为主线,学生会的让他们自己互相帮助解决,有困难的教师再适当趋势利导,让学生在读中解疑。

白杨教案第3篇

今天上午,老师说昨天的考试出现的漏洞,当她讲到阅读题的时候,说:“文章说的是关于串白杨的事情,所以,文章的最后问‘你是喜欢串白杨还是白杨树?’的时候,你就要联系文章,回答‘喜欢串白杨’才对。”听到这,我不禁要问,这就是中国教育?

在小学,老师总是喜欢将传统的教育硬塞给学生,比如一道题目:发洪水时,学校的旧电脑和家里的高档电视机都被洪水冲走了,你会先救哪一个?答案是:先救学校的旧电脑。可作者的侄子回答的是:先找一艘船,把学校的旧电脑和家里的高档电视机都救出来。但老师却批评他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难道中国的教育就是需要牺牲一个人的生命吗?传统的教育美德固然好,可是,我们已是21世纪的人类了,我们应该选择另一个,更好的教育路线吧?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这应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回答,文章只是想你介绍而已,所以,喜欢串白杨还是白杨树,都可以的,可为什么老师认为不对呢?

我觉得,这道题出在最后,老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要根据文章回答,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这样回答问题,太假了!

中国教育,有许多优秀过全世界的优点!但至于这个传统教育,适量的加以也是对的,但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就不对了,出这道题,怎么回答,就是自己的自由。

白杨教案第4篇

一、在关键“点”设问,突破思维“盲区”

纵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众多名家作品,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在构建“问题导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名家作品的特色之处,抓住文本学习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借助问题去感悟品味文本,与作者“对话”。

如在学习苏教版《三颗枸杞豆》时,如何抓住“我”与三叔的两次会面这个关键“点”,设计“质疑”点,从而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富有哲理的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三叔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赋予的启示?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之后,我抓住三叔的语言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如“我”与三叔的第二次对话,我引导学生质疑“把太阳比喻成‘红色的车轮’”合适吗,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理解太阳像车轮一样滚滚向前,飞快流逝。“捉住太阳有什么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体会要珍惜时间。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为什么三叔说“我”也是“太阳”?太阳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指出如果能珍惜时间,虽然没有办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三叔的眼里,“我”还是个孩子,“我”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学习,“我”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可以说,文本以《三颗枸杞豆》为题,意在让学生体会文本深层的含义,看似简单,要理解它的哲理却难,但只要教师能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设问,就能有效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盲区”。

二、在解读困惑“点”追问,突破思维障碍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但有些文本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或者文本的内涵较为深刻,当教师借助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后,学生的思维还是处于相对困惑的状态,如果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此结束,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文本。及时追问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回答,及时收集课堂的动态生成,有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二次提问,从而借助问题击起探究千层浪,从而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获得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如苏教版《孔乙己》一课,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孔乙己揭示的社会意义?如何习得本课在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上的精妙之处?小说描写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由于孔乙己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要理解这个人物形象还是比较困难,课堂探究前,教师让学生搜集科举制度相关材料,为课堂探究作铺垫。当学生对小说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教师设置问题: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细细品读、体会。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有的抓住肖像描写体会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有的抓住服饰的细节描写体会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等。但如何让学生从深层次分析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悲剧?教师及时追问:孔乙己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周围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从而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社会制度层面,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呐喊”,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啊?小说的意境和表现的社会意义在学生心中就逐渐清晰了。

三、在疑问“点”反问,化解思维难点

在构建“问题导学”模式时,当学生借助问题通过阅读文本试图寻找不同的体会,问题导学就能带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但是,有些课文的问题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就理解清楚,这时,教师可以暂时反问,但并不直接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后面的探究,最后再次反问,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中获得全面理解。

白杨教案第5篇

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如案例:《春》教学片段

在完成了对“春草图”的课文赏析后,老师出示了“春草图”的插图,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插图中,作者笔下的“春草图”绿草遍地,孩子们在草地上愉快地嬉戏玩耍,但作为一个画面,这似乎有些单调,同学们能不能充分发挥想象,看看是不是还有其它的景物让这幅画更加地生机盎然?学生们的想象被激活,补充的内容有蓝天,白云,小鸟在飞,柳树绽放出新芽,柳枝微微摆动,小燕子于河边衔泥在屋檐筑巢......对于合乎情理的想象,老师都一一给予肯定。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插图的使用并没有让学生拘泥本文,而是让整个课堂具有一种开放的结构,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笔下“春草图”的美,而且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放飞想象,在头脑中补充形象,让这副画面景物更加丰富、色彩更加绚烂、生命力更加勃发,完成了对画面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素养等也在同步发展。

其实,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形象的“留白”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作者塑造形象时,也只能选择他认为典型的特征。另外,如果塑造的形象相当繁复,也背离了文学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规律,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局限于作者的描述,体会不到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相勾连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设计应用,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让他们在补充“留白”的过程中,加深对本文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和体悟,也为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二、要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可分为两大段:一是语言文字的“内化”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特定语文素养的生成主要是语言文字(文本)刺激转化为再造性的形象和审美感觉,以及有语文(文本)刺激引起内部语言思维,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弊端在于诱使学生放弃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而通过声像“语言”直接完成“阅读”(现在流行的“读图”一词也正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阶段则是语文文字的“外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特定语文素养的生成主要是将自己的问题理解和审美感觉转化为个体的外部语言,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予以表达,它可以通过以声像为主的视听媒体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拓展认识对象,强化审美情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优化以促进语言文字“外化”为主要目的的媒体应用策略,规避语言文字“内化”阶段过度使用视听媒体的弊端。

如案例:《白杨礼赞》教学片段

在讲到文章中“形”和“神”的关系时,老师挂出了特意请美术老师加工过的一幅插图《西北高原的白杨树》,并提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吗?为什么?”同学们纷纷系读课文,找出了和文章描写不符的地方,最后有学生还自然联系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认为画面的线条要干脆、简洁、有力、才能充分表现出白杨树的那种精神。

这个教学环节,老师通过有误差的画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文本,搜索、定位、分析、判断作者笔下白杨树的形象,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作者在对白杨树进行描绘时语言形象和准确的特点,并在头脑中主动构建出白杨树的形象。由于这一环节语言品析扎实,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白杨树内在的气质精神。

三、给文本拓展以平台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拓展”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适宜的“拓展”使课堂对学生保持了一个较高密度的信息刺激,能起到增进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拓展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的“渠道”,提供学生解读文本别样的“视角”等作用。所以,一个有质量的文本拓展环节,能让信息在互相碰撞中提升整个课堂的品质,甚至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如案例《蜡烛》教学片段

在总结环节,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归结在伤残、死亡、贫困、家园的破坏上。老师播放了歌手朴树的《白桦 林》,忧伤的旋律和悲怆的歌词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最终明白了战争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伤痛也是巨大的。

白杨教案第6篇

设计“导读提纲”必须受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制约,就是说既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注重优、中、差各类不同学生。

“导读提纲”的设计要注意渗透四条原则

1.“导学”导读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导读提纲”,依靠自己去熟读精思,而不是只听老师讲授。如教学《草莓》一课,可结合课后习题提出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问题。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呢?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课文中有没有直接答案?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悟出文章内含的答案。

2.“导思”“导思”也就是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取得“学”的最佳效果。如《白杨礼赞》一课后第一题:“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从哪些角度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一般做法是教师着重于“怎样写”,并不注重“为什么这样写”。从“导思”着眼,提纲设计了“文章为什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在形状有何特点?”“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什么相似点?”这样学生根据提纲边读边想,理出作者的思路,使学生认识到课文是以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内在气质由外到内层层深入的方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法意义。

3.“导法”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学法,才能自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那么,语文课的导读应如何设计呢?

一、巧设提问导读

教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对提问的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惟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提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1.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恰到火候的高明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教师涵泳课文,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2.“一句话概括”导读

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的对课文阅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检查。比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装》,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后给“皇帝”加上一个形容词,用“一个xxx的皇帝”表述并引用课文中的话说明。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这种一句话概括,角度非常宽广,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达成共识时切中课文的主旨,便于教师灵活掌握学生了解课文的层次水平。这种导读,很多课文都可以采用,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做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一定能设计出巧妙的“一句话概括”的导读设计。

二、“读”占鳌头导读

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刘国正曾这样回忆他的语文老师:“他喜欢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唱,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15年时间研究学生的读写量。结论是:“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默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这400小时就是一个学生获得阅读基本能力所必须的训练量。

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范读、领读、点名读、听读、自由读、速读、分组读、试背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来理解文义。在读中批、读中思、读中写、读中疑、读中问、读中摘中完善读的过程。诗词教学中多采用此种导读设计。比如教《木兰诗》,教师先范读再点名读(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纠正字词,扫清生字、生词障碍),接着分组读和听读相结合(课文有8段,可把全班分成8组,每组各读一段,在读的过程中其他组听,并在脑中试着跟读)。接着再大声地自由读一遍(在听读中学生可能对内容稍留印象,但还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读一遍,加深印象,并要求他们边读边圈画批注)。接着再训练速读(读得快,反应也快,古人读书,一目十行的才子常被传为美谈。)。然后全班齐读一遍(部分学习好的可以不看课文,跟着其他学生读)。最后试着背读(即背诵课文)一遍。教师视其情况再进一步采取点拨、研习,进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古代律诗、绝句、词的教学由于篇幅短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学生基本能够当堂背诵。“诗无达诂”,以读来引导理解,使学生在读中自悟自解,再稍加点拨,默写应该不成问题。

三、以图导读

1.以表格导读

教师以图表引导学生阅读,在完成图表的检测中了解阅读的效果。比如学《鲁迅自传》,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学生自读梳理后全班交流自读情况,从而完成对课文的初步阅读。再如《纪念白求恩》中对第2、3段的导读,教师可设计表格来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完成以上表格,四人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这种导读多适用于一些自读课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再稍加点拨,从而完成阅读教学。

2.以画导读

白杨教案第7篇

大理位于云南高原西部,海拔1500米至4000米之间,地处东经99°~101°,北纬23°38′~28°01′,总面积为29459平方公里。大理地区的主要范围在著名的滇西横断山脉的中部和南部,云岭山脉、怒山山脉纵贯于其间。剑川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面积22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中的白族占90%以上,是大理白族的主要聚居区。其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开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先河,石宝山石窟是全国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部级风景名胜区,数千年来科弟接踵,人才辈出。开发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是顺应网络环境下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大理地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意义十分重大。

1剑川石窟概略

古代石窟在云南虽不甚发达,但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剑川石窟艺术。剑川石窟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石宝山的支峰石钟山上,石窟群开凿于公元9至12世纪的南诏(唐代)、大理国(宋代)时期,正值南诏国"政教合一"和大理国佛教盛行时期,其再现了以白族为主的西南各民族智慧的结晶。石窟分布在石钟寺、沙登村、狮子关三个地点,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躯,碑碣五通,造像题记和其他题记四十四则。造像雕刻在红沙石上,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佛教题材,有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胁侍、罗汉等;另一类是世俗题材,有南诏王、清平官、南亚僧等人物形象。

剑川石窟有其显著的五大特点:一是南诏王室造像。"阁罗凤出巡"、"异牟寻议政"、"南诏第一王细奴罗全家像",是中国惟一雕刻君主议政活动的石刻石窟群;二是生殖崇拜物。女性生殖器(白语称"阿盎白")石窟是佛教密宗供奉的"女根",同时也是白族原始生殖崇拜的珍贵实物资料;三是外国人像。"波斯国人"窟和"梵僧"窟是白族通过蜀身毒道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四是具有白族风格的观音造像。观音是白族主要的崇拜对象,"细腰跣是观音"(白语''''阿嵯耶'''')窟、"甘露观音"窟充分体现了佛教在白族地方的特色;五是大日佛会造像窟。此窟是中国惟一具有完备的明王和大黑天神造像的石窟。

剑川石窟是南诏历史的画卷,反映了古大理地区宗教碰击、演变的过程,也从此奇特的角度折射出南诏和大理国社会的风情和民俗。如石钟寺第八窟正中石台上的女性生殖器,当地白语称"阿盎白",是"婴儿出生处"的意思。附近乡民常在此塑像前跪拜求子,以至石龛前形如蒲团的巨石已因跪拜而被磨凹下去。

由此看来,剑川石钟山石窟显得尤其珍贵,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之一,在中国以至世界石窟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剑川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加快开发和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增添新的亮点,为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地方民族网络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内涵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证,是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可作为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档案文献是整个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献又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字、声音、形象的记录。石窟是文献的间接载体,是文献的外延,石窟档案是文献的又一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对石窟的发掘和研究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历史记录。

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均属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民族地方文献是"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指关于一个地方的一切方面的书刊资料,它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古至今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内容。在剑川,白族是主体民族,其民族地方文献极为丰富,尤其是佛教和世俗石窟档案文献甚多,所以剑川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剑川石窟,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宗教价值甚远,对研究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石刻造像日渐蜚声国内外,但其文献甚少,较为凌乱,纸质型石刻档案闲置退化,难以保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剑川石窟档案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使之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产品化等,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开发利用。从而有效地服务于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历史学、民族学和地方史的研究和发展,其内涵十分深远。

剑川石窟是古代白族人民创造的优秀艺术珍品,其档案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南诏和大理国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白族与国内外各民族,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实证。

3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开发和利用丰富深邃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越来越十分重要。民族地方文献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地方志,是民族地区的百科全书。可见,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有必要值得开发和利用。超级秘书网

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质上就是发掘寻找并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中一切适合经济建设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和信息,为地方的民族经济和社会服务,为地方的民族文化、教育和科研服务,以及为世界各民族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就目前而言,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开发和利用:①编制剑川民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进行剑川地方文献的书目控制,并编制一些专题目录数据库,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对地方文献资源的调查和研究;②在设立南诏大理史研究机制的同时,应加强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研究,如大理州图书馆,在原民族文献室的基础上,突出民族自治州图书馆特色建立的"南诏大理国文献资料中心"、大理学院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和视听资料室、剑川县文化局、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和石钟寺文物档案室,都藏有较为丰富的南诏大理国地方文献资料,是我们开发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重要基地;③加快开发和利用剑川地方文献资源,对于地方民族学科的建设、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人才的培养,都有可用之处,是西部地区施行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途径;④开发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为大理剑川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其作用非常重大,其意义更为深远。

总之,拓展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增添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新亮点,构建新型的地方民族文献数据库

走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色化和网络化发展之路,前景可望,意义重大,值得开发,值得研究,值得利用。

最后,试图将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数据库意向性构建如下:

第一,剑川石窟研究期刊篇名目录及全文数据库: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期刊篇名目录,作者共收录100余条。在此略举几条如下:①杨新旗.石宝山的原始文化初探.大理文化(大理),1998,6:45~47;②杨适夫.明清文人题咏剑川石宝山.云南文史丛刊(昆明),1991,1:184~186(转163);③张文渤.剑川石宝山旅游诗话.大理文化(大理),1997,6:51~53;④张楠.石窟寺与摩崖造像艺术.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昆明),1991,11:379~385;其余略……

第二,剑川石窟研究书目及全文数据库: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书目,作者共收录近40多条。在此略举几条如下:①宋伯胤.剑川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6;②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白族文化研究丛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第一版];③陈兆复.剑川石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7[第一版];其余略……

第三,剑川石窟图文数据库:剑川石钟山石窟是灿烂的东方文化瑰宝,也是世界艺术的宝藏。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中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壮丽辉煌的篇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建构"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图文数据库",对于研究剑川石钟山石窟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促进石钟山石窟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促进剑川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共收拍剑川石钟山石窟照片近60多幅。在这里举例两幅如下:①石钟寺区第七窟甘露观音像(见图1):甘露观音坐像高1.52m,左手捧钵置膝上,右手上举,似执杨枝,因毁坏不可辨认[4]。甘露观音容貌端庄而不浅薄,美丽聪明、善良慈悲而不轻佻。她的胸口被挖损了一长方形小洞,所以民间叫她"剖腹观音"。②石钟寺区第五窟释迦修行像(见图2):石钟寺区第五窟释迦修行像民间俗称"愁面观音",诚朴厚重。窟高1.2m,宽1.4m[5]。窟形仿堂屋建筑,窟檐雕有精致的图案纹样。"愁面观音"雕像身体微向前倾,目光俯视,眉宇之间有点忧郁,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白族文化研究丛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77.

[2]宋伯胤.剑川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12-27.

[3]杨锐明.南诏大理研究馆藏专题目录索引[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2.73-165.

白杨教案第8篇

    指控 女教师告警察男友强奸

    24岁的张青是潢川县黄岗镇某学校的一名教师。今年3月,经人介绍,认识了该镇派出所民警杨某。张青说,在交往过程中,她发现杨某性格多疑,经常查看其手机通话记录和短信内容,二人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张青说:“8月16日上午10时许,杨给正在家里度假的我打电话说:”你到你在学校住的地方来一趟,我有急事要给你讲。‘我说:“有什么事儿你就在电话里说吧!’但杨坚持到我的住处说。我想了想,当面把话说清楚也好,以后就不再和他交往了。我先来到住处,不一会儿杨也赶到。杨来后说:“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了,还不知道你是不是处女,今天我一定要亲自检验一下。‘说完他就抱住我,我急忙往屋外跑,跑到门口时被杨某紧紧抓住,拽到屋里,按在床上。尽管我极力反抗,还是被他暴力强奸!”

    疑问 恋人之间是否构成强奸

    张青说,事后她的精神几乎崩溃了,真想一死了之。后来想到这样死岂不是白死了?张青将留有杨某精液的卫生纸保存起来,并将杨某强奸她时在她身上留下的青紫痕迹拍了照片,并在潢川县公安局做了损伤检验鉴定,鉴定结论为轻微伤。

    8月22日,张向潢川县公安局报了案,该局以她和被控人是“恋人”为由不予立案。张青异常愤怒:“是‘恋人’,他就可以强奸我吗?恋人之间就不存在强奸吗?”8月26日,张又向信阳市公安局报了案,在市公安局有关领导的过问下,潢川县公安局才开始立案侦查。张将杨某强奸她时留下精液的卫生纸提供给该局做技术鉴定。“但直到今天,该局没有给我任何说法。”

    一个多月过去了,张青没有得到被控人受惩处的消息。杨仍在单位照常上班,而且时常给张发短信,对张进行威胁:“你找局长、部长我都不怕!”“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等着你们去上访、去告,大不了工作不要、命不要了!”这些短信,张青都保留下来,作为证据。

    辩护 男友称此前发生过关系

    昨日,记者和潢川县公安局负责人取得联系。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案尚未做强奸的定性,目前正在调查处理;被控告民警已经被停止职务,调离原来岗位,调到看守所等待处理。县局已经责令其做深刻检查。

    因为该县公安局已经对杨某采取了“责令停止开手机”等措施,记者无法联系他。潢川县公安局转告了杨某为自己做的辩护:我与张青是恋人,恋爱期间,我发现张多次与其在郑州的同学联系,因此和张在感情上产生纠纷;我和张此前已经发生过性关系,不存在“强奸”一说。

    昨日,信阳市公安局一位负责人再次敦促潢川县公安局秉公处理此案。潢川县公安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不能确认张、杨之间是否存在“强奸”,我们准备召开一个司法监督委员会,具体研究讨论。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