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常态工作思路

新常态工作思路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3 00:39:53

新常态工作思路

新常态工作思路第1篇

新的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而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常态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医院档案管理的新思路,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医院;档案管理;新思路

0引言

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医院档案的管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所以,笔者针对于此,对如何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以此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1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医院档案的管理作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医疗学术建设,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医院领导能够通过医院档案对当前的医疗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此有效促进医院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医疗档案中保存着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信息,这能够在医院进行引进医疗设备与技术的过程中起到相应的参考作用;再次,对推广医疗科研成果方面,医学档案资料也发挥一定作用,而且在后续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在医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可以在医院决策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依据,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1]。

2新常态经济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2.1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档案资料需要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尽管一些关于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却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科学手段;另外,医院关于档案管理的相应制度没有得到积极完善,加之各职能部门不能清楚认识到管理自己部门档案的重要性;档案目录的标准没有得到统一,从而在收集和整理档案时仅靠自身经验与习惯来进行,从而造成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困境。

2.2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着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职业敏感度不够,管理较为分散的现状,不利于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传统档案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医院的发展,医院档案室受规模与客观条件限制,造成档案的存储空间相对缺乏,医院中的档案信息有限,除此以外,各科室还要进行全年工作计划的统计,这会带来整理工作上的麻烦,不仅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2]。

2.3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与业务能力较低。

目前,一些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年龄较大的或兼职人员,个别医院档案管理员甚至是身兼数职,难以兼顾。这也说明了医院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从而造成一些专业知识贫乏、管理方法陈旧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影响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3新常态经济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3.1进一步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加强,首先应该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为档案管理提供积极的制度保障。当前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各职能科室、部门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能够反映出医院的整体发展状况,针对医院的决策性问题以及树立品牌形象等方面提供有效依据。因此,重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2医院档案管理中引入互联网。

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研究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部分--档案管理如何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摆在了从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面前。例如:传统的纸质病历档案,在调取查阅时不但需要繁琐的工作,还要占用庞大的空间用以储存。要想摆脱目前困境,跟上时代潮流,就要勇于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医院档案的电子化信息库,将就医病人的信息录入信息库。其次,建立局域网络,达到各职能部门信息的共存共享。目前,医生想要调取某个病人的病历资料,需要亲自到病案室,经过管理人员查找,才能找到所需资料,步骤繁琐不说,还费时费力。如果实行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只需轻点鼠标,所需资料信手拈来,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与储存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利用云技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总结病理,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另外,病人也可以登录客户端,只需注册即可调取个人所需病历资料,免去了病人及家属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3积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档案的管理工作。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建设素质较高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势在必行。首先,应该加强对档案管理业务的学习,在掌握档案管理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探索档案管理的新方式;其次,医院应该积极认识到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重要性,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另外,还要促进档案管理人员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信息档案管理模式,因此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还要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从而更好地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4结论

总之,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工作,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转变观念,制定科学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强相关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提升对档案管理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科学的技术手段;另外,还要积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以此更好地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王莹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档案室

参考文献

[1]邝鹏.现行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5,(19):60-62.

新常态工作思路第2篇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呈现出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进入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攻坚期、机构编制管理的换挡期、工作方式方法的转换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攻坚期”。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各项体制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用的话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每一项新的改革举措,都涉及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改革管理工作面临的阻力和难度加大,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这其中,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比如,简政放权方面,本届政府已先后分7批取消下放了435项省级审批事项,进一步削减的难度空前加大,特别是那些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往往涉及部门核心利益,需要下狠功夫、往深处着力。事业单位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行政类单位改革、生产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公益类单位体制机制创新等都涉及单位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改革任务艰巨。敢不敢过险滩,能不能啃下硬骨头?这是对我们勇气、胆识和担当的考验。二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换挡期”。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期目标和硬约束。在严控总量的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审批已由过去的“高挡位”运行调整为今后的“低挡位”释压。这两年,各级各部门要求增设机构、提高规格、增加人员编制的事项仍然很多,编制管理水平好不好,不仅体现在能不能控住总量,还将更多体现在能不能实现顺畅换挡,通过创新管理方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来保障重点工作需求,这是对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验。三是工作方式方法的“转换期”。以往,机构编制部门工作重心在日常管理,很多情况下是被动地等着部门送报告,凭文件、凭经验来审批管理。党的十以来,尤其是三中、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已成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主线,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开放,编办已更多地站在了改革一线,直接面对焦点、难点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由以往的相对被动式、封闭式、主观化向主动式、开放式、法治化转变。这对干部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持之以恒地加以努力。

二、抓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按照既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采取积极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一)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统筹推进简政放权各项改革任务。

一是继续削减权力事项。按照总理“五个再砍掉一批”的要求,重点围绕投资项目核准、资质资格许可认定、评比达标表彰、教科文卫等领域加大取消下放力度,年内再削减一批省级审批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不再保留这一审批类别。市县要在接好权力上下功夫,逐项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做好衔接落实。对于明确取消的权力事项,要严格按规定执行,真正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不能上级取消了,市县还在搞审批,影响了改革成效和政府形象。

二是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围绕解决审批中的繁文缛节、周期长、随意性大等问题,全面加强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实行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和网上办理,精简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扎实做好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理规范工作,全面梳理承担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解决“红顶中介”问题。

三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上半年,省政府出台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对监管的目标任务、措施办法和制度机制等作了规定,我们结合编制责任清单,也建立了相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最近,国务院连续下发了两个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文件,即《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对此,各级要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结合落实责任清单,研究制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意见,督促有关部门强化随机抽查、智能监管、标准监管、风险监测等措施办法,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四是做好部门履职考核工作。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也是机构编制工作拓展提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今年,按照省委考核办分工,省编办负责省直24个党群部门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工作。要抓紧研究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程序,建立工作台账,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实施好考核,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五是加强对简政放权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落实。今年7月,省政府参照国务院做法,将原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6个改革专题组和4个功能组,分别由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设在省政府办公厅。这个制度设计,一是强化了领导责任,二是强化了部门责任,明确了编制、发改、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改革任务。我们作为简政放权工作的牵头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力抓手,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落实,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各市县要参照省里的模式调整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工作领导机制,为协调推进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二)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

一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市县同步推进,年底前基本完成转企工作。从市县情况看,这次分类后纳入生产经营类的单位有1300余家,改革牵扯面比较广,情况比较复杂。这项工作由财政部门牵头负责,我们要履行好督导责任,督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扎实做好资产清算、社保衔接、人员分流、财政支持等工作,按期完成任务。

二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按照改革任务分工,2015年要基本完成全省性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各地要对前期改革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梳理,借这次改革妥善予以解决。否则,久拖不决,矛盾会越积越深,增加改革成本和风险。

三是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这项改革涉及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涉及发展改革、国土、住房城乡建设、卫生、机关事务等有关部门职责,情况比较复杂。前期,省编办、省发改委研究制定了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改革方案,下一步按程序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实施。这项工作市县做得好,各地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完善;没有整合的地方,要依托现有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集中管理。

四是深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去年市县两级已全面推开,省级也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进行了试点。考核工作向来难度很大,加之事业单位量大面广、情况复杂,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难能可贵,下一步要在深化上下功夫,规范考核方法和程序,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制,落实用好考核结果,避免流于形式。

(三)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是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这项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上半年,省编办转发了中央编办试点意见,在日照、莱芜、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高密、滕州启动了试点工作。为做好顶层设计,省编办将报请省委、省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对厘清政府层级间事权和执法权限、执法重心下移、减少执法层级、合理确定综合执法范围、整合规范执法主体、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等提出措施办法。各试点市要抓好组织实施,按时限要求完成相关行政执法职责、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没有试点任务的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推进。

二是抓紧完成市县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是实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基本前提。今年上半年,省编办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研究提出了《关于推进市县不动产登记职责和机构整合的意见》,近期将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印发实施。各级要及时做好职责调整、人员编制和资产划转、工作机构组建等工作,确保10月底前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按照新机制运转。

三是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领导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省编办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该有的政策基本上都有了,关键是各地要真正解放思想,大胆干、大胆闯。省编办正在研究制订考核评估办法,重点对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对排名最后两位的试点镇将给予黄牌警告,对连续两年被黄牌警告的,取消试点资格。希望各地引起重视,真正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四)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牢固树立机构编制“红线”意识,继续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不折不扣地完成本届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

一是严格落实控编减编任务。控编减编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机构编制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去年,我们采取“三个一批”的办法,对全省机关事业编制进行了一次性精简压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各方面增编的需求仍然十分强烈,控编减编任务长期而艰巨,绝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中央编办还将进行专项督查。各地要严格落实省编委批复的控编减编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总量不突破。

二是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按照年初工作要点,年底前要修订《山东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制定《山东省省级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和环境保护、公共文化等领域的编制标准,出台创新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方式、规范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制度建设的任务很重。有关处室和地方要加快工作进度,倒排工期,按时完成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共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共用。要认真分析市县编办工作需求,优化全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落实好实名制数据月报制度,为改革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三是扎实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这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审核办法》,省编办正组织对省直各部门、单位的购买服务申请进行审核,将尽快完成审核工作并按程序批复。各级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安排部署,做好业务培训,确保按时完成审核工作,与2016年度财政预算搞好有机衔接。这项工作今年刚刚起步,各级一定要严格标准程序,高质量地完成各个环节的工作,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探索新路子。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要善于借势借力,加强与纪检、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做好机构编制管理执行情况党委巡视和审计工作。今年7月以来,省编办协助省审计厅对东营、枣庄等9个市部分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机构编制管理和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从中发现个别地方仍然存在重大改革落实不到位、超职数配备干部等违规违纪问题。这些问题都将纳入审计报告,责令有关地方限期整改。改进机构编制管理考核方式,强化日常绩效管理,突出重点任务落实、考核结果运用,促进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整体水平。坚持惩防并举、预防为先的原则,推进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加大违规违纪行为查处通报力度,强化刚性约束。

在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同时,我们还要拿出精力研究工作创新问题。按照省委提出的“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目标,各项工作都要走在全国前列。机构编制工作如何走在全国前列?安于现状、按部就班不行,老是跟在别人后边也不行,必须要树立特色思维,在工作创新上有所突破。一是在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方面。目前,各级都如期公布了三张清单,但这只是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第一步,如何用好清单,使其在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方面发挥作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在这方面,有的地方已经做了很好地探索。比如,安徽省今年不仅完成了乡镇、街道层面的两单工作,还制定出台了《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潍坊市结合公布责任清单,配套印发了《关于推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落实责任清单的通知》,提出了具体措施。对这个问题,初步考虑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结合简政放权,在动态管理上下功夫;结合完善部门“三定”规定,在巩固改革成果上下功夫;在发挥司法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等方面作用上下功夫,真正使政府部门“按单行权”、“按单履职”。二是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已进入创新体制机制的新阶段。鲁厅字〔2015〕27号文件部署的试点任务很多。比如,取消行政级别、管办分离、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等等。试点既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方法,核心就是要创新。各级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各种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力求有所突破,为全省面上推开积累经验。三是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这是机构编制部门的老本行,但同样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严控总量与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问题,迫切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办法来解决。比如,高校、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编制备案管理问题,这是全新的课题,没有多少可借鉴的经验,省编办正在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希望各地结合实际进行探索,为制定意见提供借鉴。再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形势下,如何推进机构编制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发挥好现有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措施办法。

三、抓提升,在加强机构编制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各级要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全省系统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能力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自律、敬业、奉献的机构编制干部队伍。

(一)忠诚可靠、严守纪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编办肩负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配置党的执政资源的重要职责,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讲政治放在首要位置,政治上要绝对可靠、纪律上要绝对严明。一要增强政治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强化党性锻炼,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当前,要把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切实解决“不严不实”问题。二要增强大局观念。当前,我们编办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还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都是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是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的,最应该知大局、讲大局、顾大局。我们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维护党的执政基础长期巩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这个大局来谋划,都要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三要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自觉落实提出的“五个必须”要求,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时刻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真正使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心中有戒、秉公用权,做廉政上的“干净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定要心存敬畏,坚守政治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干干净净”做人做事。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行使权力的基本遵循。从一些腐败案件可以看出,那些腐败分子之所以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把群众和组织放在眼里,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无所顾忌、胆大妄为。我们要以这些反面典型为镜鉴,时刻警醒自己,敬畏法纪、敬畏权力,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二要严格遵守廉政纪律。编办有一定的审批权,关系着很多部门、单位的利益,大家往往高看一眼。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廉洁从政意识,严格遵守廉政纪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三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各市编办主任、各位处长要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责任意识,把这项工作摆到更加重要位置,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把从严管理贯彻到工作全过程,管好自己、带好队伍,决不能让我们的同志在廉政建设上出问题、栽跟斗。

新常态工作思路第3篇

【关键词】中国政治;“新常态”;新思维;新对策

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具备新时代特征的伟大历史斗争中,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在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推进依法治国等众多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气象和新特征,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当代建设的新局面,不仅彰显出一种带有鲜明趋势性和不可逆转性的发展状态,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正在逐渐走向“新常态”。构建“新常态”思维,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经阶段。

一、习式政治“新常态”概述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论断,涵盖了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动力等内容,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改革动力、简政放权等问题更是与政治领域紧密相连,所以经济“新常态”与政治“新常态”的研究往往结伴而行。从我国当前政治社会的发展状况看,十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已经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所倡导并主持构建的政治“新常态”使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在变化中开始表现出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在政治社会的根本理念上为人民主体地位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在政治社会的发展上积极拓展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在廉政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高压反腐新格局;在民主政治方面建设协商民主新形式;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布局、深化改革新局面;在党建方面突出从严治党,优化党的统一领导。

同时,必须明确的是,提出的“新常态”这一重要论断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种新情况:一方面,随着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新情况也随之增多,进而形成了一种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党和政府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和对待;另一方面,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而做出了诸多努力,为党的建设事业以及社会政治改革的稳定发展、治党治国等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是我们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自觉营造的一种趋势性的新常态,需要我国党政府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去认真对待和研究。

二、我国政治发展的“新常态”趋势

党的十以来,我国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开始抓住机遇,主动发展,逐渐形成了党和国家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趋势性的“新常态”,涉及到政治“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面形成的政治“新常态”趋势。现阶段我国执政党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发展规律,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将这种自信与改革创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新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动摇,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格局,正在逐渐成为政治“新常态”的首要发展趋势。

第二,在推进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彰显出的“新常态”趋势。目前,我国执政党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注重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价值取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增加社会活力,不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还致力于提升改革的针对性与实际效果,发挥法治建设在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确保改革工作的法治性与规范性,正在成为政治“新常态”的发展趋势。

第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依法治国方面形成的政治“新常态”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依法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各民族和谐统一发展,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正在成为政治“新常态”的发展趋势。

第四,在从严治党方面形成的政治“新常态”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本身形成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党建思路和理念,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以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清正廉洁作为工作指导思想,严格惩治党员队伍中的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为人民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活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正在成为政治“新常态”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构建政治“新常态”的新思维

(一)重视协商民主

在政治民主方面应该重视发挥协商民主这一特有形式的独特政治优势。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却遭到西方国家的质疑和否定,而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政治民主已经成为十以来政治建设的重点问题。为此,在认真研究了中国政治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政治“新常态”的建议,重点强调了民主的多样化发展形势与在现实社会所表现出的多元化构成状态,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2014年,在庆祝人大成立60周年和庆祝政协成立65周年的两次讲话中,给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高度评价,认为其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中的重要体现,预示着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观念的诞生。可以说,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念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的权利,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二)注重创新布局,深化改革

在治国理政方面逐渐形成了创新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掌权工作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逐渐发展到国家治理阶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在新时期的发展建设问题,在政治新常态的思想中正式提出了要切实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新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发展新理念。从对政治新常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创新国家治理布局必须要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事、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积极探索领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十项重要能力,为深化全面改革创造条件。同时,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强调,我国政治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局面,改革也开始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调动一切有利改革的积极因素,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法治思想

在政治社会的建设发展方面逐渐开拓法治建设新道路。国家法治建设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基本方式,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新时期,在构建政治“新常态”的思想理论中接续了邓小平同志的依法治国思想观念,正式提出了“法治中国”的先进思想理念,强调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将依法治国思想上升到法治道路。而在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过程中,党和政府首先应该做到以法律为依据开展治国、执政和行政工作,积极构建法治国家、政府和社会。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严格的法治实施、监督体系以及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最后,要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四、构建政治“新常态”的新对策

(一)把握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思想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我国政治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案例都明确显示出国家政治工作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灵魂。因此,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构建中国政治新常态一定要主动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为政治新常态的构建提供相应的保障。必须要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学习贯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落实“四个全面”建设要义,满足人民大众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共同期望和需求。

(二)传承红色基因

十以来,面对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以及脱离群众等诸多严峻政治问题,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责无旁贷、用于担当的精神力挽狂澜,通过正本清源、反腐倡廉,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政治“新常态”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中,始终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确保“红色基因代代传”作为政治“新常态”的建设主题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相应的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本色,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不折不扣对人民负责,真心实意让人民作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坚决将党的红色基因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三)落实从严问责制,坚持反腐斗争

强调,从我党近几年的反腐案件和巡视中所发现的社会问题看,我们面临的反腐斗争依然严峻,减少腐败增量、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重新构建政治社会“新常态”工作任务艰巨。因此,党和政府必须将高压反腐工作作为政治“新常态”的构建内容,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无、全覆盖、零容忍的反腐力度,加大问责力度,发现反腐案件和现象必须严查、严惩,树立具有强大震撼性的工作旗帜。在工作实践中,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以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反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历史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争取取得反腐斗争工作的胜利,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四)加强党建,从严治党

在党的建设方面,应该重点关注党建工作中的制度改革和严治工作,优化党的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要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制度改革,提升领导工作的实际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通过逐步改革最终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科学转变,并从琐碎的党建工作中真正解脱出来,开始从宏观方面对政府工作进行相应的思想、政策等工作指导,在政府工作中日渐发挥政治权威作用。根据政治“新常态”的思路,不仅应该重视对党建工作加以改革,并在政府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还创造性的提出应该对党的制度加以改革和从严治党的政治思想理念,开拓了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总之,在当代社会的中国,政治新形态已经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初步的重视。然而在社会政治建设中要想对政治“新常态”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各项建设中与之相适应,关键在于及时调整政治建设心态、调整执政思路,积极探索“新常态”的发展对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耀桐.习式政治“新常态”六大鲜明特征[J].人民论坛,2015(4):14-19

[2]王建华,邵律.实现“新常态”的深层次思考[J].上海经济,2014(10):23-25

[3]储建国.官员不能为“圈子”效命――2014反腐开启政治“新常态”[J].人民论坛,2015(1):6-7

[4]山西官场破立构建政治“新常态”[J].西部大开发,2014(12):92-93

[5]赵义.反腐与政治“新常态”[J].法治与社会,2015(1):51-53

[6]管清友,朱振鑫.政治“新常态”:不一样的治理体系[J].西部大开发,2014(12):76-80

[7]王永昌.“新常态”新谋略[J].浙商,2014(15):102-103

新常态工作思路第4篇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论断、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因,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与时俱进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基本方略和重要遵循。

2014年以来,在更加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四川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结构出现可喜变化,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的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运行还面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局部债务风险不可低估等问题和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如何应对难题,接受挑战?

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解题思路。省委要求,保持四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把握好我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把握好2015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要把握大势、保持定力,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未来发展走势和新常态 “九个趋势性变化”,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在顺应大势中有新作为。党的十之后,省委鲜明提出“六个基本判断”,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全省工作主题不动摇,就是基于对大势的总体研判和把握。当前,我省总体上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挡期,面临新常态带来的“九个趋势性变化”,更需要全局的清醒和战略的坚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下降,但决不能因此就误判形势,丧失信心。我省具有后发优势,在新常态下,无论是投资空间还是市场容量,都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潜力。因此,越是形势严峻,抓发展的力度越是不能减;越是面临困难,稳增长的劲头越是不能松。

要抓住大事、突出重点,更好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牵头抓好全局性阶段性重点任务,带动形成抓落实的工作合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各级党委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风险,去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稳定经济增长、壮大优势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多点多极支撑、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开放合作、保障改善民生、推进灾后重建――任务厘清了四川发展的大事和重点,各地各部门就需要因时而动、因势而谋,各级党委就要善于从各自比较优势、从各自的薄弱环节、从省委的战略重点中,全力激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常态工作思路第5篇

工程类国企的工会工作开展也面临着“新实际”:随着高铁等工程业务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铺开,“点多、面广、队伍分散”成为工程类国企工会组织新常态,如何加强点对点间的联系、如何以点带面地开展活动,成为工会组织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社会发展,80、90后的职工大量增多,给国企系统补充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维、新想法。帮助年轻职工尽快融入不畏艰险、纪律严明、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关爱奉献的公司企业文化是工会的主体责任。

在2015年“五一”表彰大会上指出:“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面对新常态下国家和企业提出的新期望、新要求,国有企业工会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做好工作开展上的转变。

一、新常态下工会工作要有“新思路”

要挖掘新思路,首先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从固有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针对推行多元混合所有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垄断和行政壁垒等一系列改革给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带来的新要求,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发展思维、统筹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企业和员工的新诉求,积极探索开展工作的新规律。在密切关注职工新诉求的基础上,工会要主动开门纳谏,接纳更多新要求、新期待,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研究工作重点,充分拓展思维空间。

但是,打破固有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并不代表就能“胡思乱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做到新思想的认识“到位”,而不是“越位”。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健全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有人因此认为,工会工作不应该过多参与到行政工作中,妨碍行政制度改革。这种观点不是创新思路,而是错误观念。发挥工会作用恰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企行政改革的题中之义。要明确工会与行政之间的异同: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致,但在维护职工利益方面角度不同。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是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实行企务公开为基础,扩大职代会对行政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健全职代会上的民主评议制度,体现职工群众当家作主。找到行政和工会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走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道路。

二、新常态下工会工作要有“新作风”

工会工作要有所“创新”,就离不开“除旧”,旧的“四风”陋习会严重阻碍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密切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果,把“反四风、建新风”贯彻到工会工作的实践行动中。

树立工会工作的“新作风”,要围绕“一个核心、两个落实”来开展。“一个核心”是指:坚持工会“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宗旨,全体工会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任何脱离职工群众的工会工作都是落空的、毫无意义的。进一步廓清工会与职工的关系,明确工会是带领职工投入企业建设的带头人,是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排头兵。工会要深入实际、深入职工,了解职工工作生活上的热点、难点,始终把诚心诚意为职工谋福利作为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

“两个落实”是指“务实求实”、“踏实朴实”。一是迈开“双腿”摸底,“务实求实”地了解职工实际情况。闭门听汇报、看报告的调查研究是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必须深入一线、深入实地去调研,尤其是要到生产一线、到驻外机构去,把真实情况摸透、摸清。二是伸出“双手”帮扶,“踏实朴实”地解决员工实际问题。把基层调研结果毫无保留地向上级汇报,做到不隐瞒、不粉饰;及时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做到不拖延、不做作。不能就事论事地解决表面问题,而要思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做到斩草除根,从根源上消除问题。

三、新常态下工会工作要有“新方法”

新常态下,国企的职工思想、职工需要、职工要求呈现出多元共存、多样并列的新格局,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工会在制定具体落实的工作方法时,要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为国企员工提供更精、更细、更实的优质服务。“新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转变”取得突破:

由静态活动向动态活动转变。传统的工会工作经常是通过建设职工之家、建立活动室、购买书籍设立阅览室等静态形式来开展。静态活动需要依靠职工的自觉性、自发性,往往难以收到较好的活动效果。新常态下,工会工作应充分发挥工会小组的基层堡垒作用,激发职工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带群、以点带面地扩大参与人员、创新活动形式,多到户外去、多加趣味性,把工会活动真正地做成动态、做出活力。

由临时组织向定期组织转变。很多国企工会在组织活动时,随意性、临时性太强,往往是跟着节日走,有节日就有活动、为了庆祝节日凑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没有规划性、也缺乏系统性,远远满足不了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新常态下,工会活动应当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长效机制,把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活动定时定点地开展起来,让职工在定期活动中感受到长期的温暖,获得长久的乐趣。

新常态工作思路第6篇

(一)净化学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高校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出领导干部、教师脱离群众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只注重条条款款,照本宣科,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的部门具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上下班不准时,办事效率低下,群众观念淡薄,严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的干部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尽忠职守,没有责任心,拿着国家的工资不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有的干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讲排场,浪费严重,具有严重的奢靡之风。这些行为都脱离了学生实际,不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容易使“”侵蚀学生的思想。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有助于清扫不良风气,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形成一套系统的群众路线理论,用理论指导教学工作和学习,净化学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教师密切联系学生长效机制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圣神殿堂、是培养党的未来接班人的基地、是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对每个学生负责,秉承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是每个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高校也存在教师与学生脱节的情况。有的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高度重视,对表现平平的学生却了解甚少。教师的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没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列宁曾经指出:“少讲空话,多做实事。”[3]教师应该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做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建立多种沟通渠道。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有助于教师深刻领悟群众路线精髓,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鱼与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起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教师密切联系学生长效机制的作用。

二、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净化学风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常态化机制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脱节

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需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指导。目前高校教师、党员的群众路线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第一,表现在对党中央文件和下达的重要精神理解不够深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主义上面;、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程度不够。第二,表现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脱节。一些领导干部、教师、甚至一些党员只在理论学习上做文章,不能将学到的群众路线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教育中。这是因为没有足够重视群众路线理论知识,没有领悟到理论最终需要指导实践活动的真谛。列宁曾经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4]教师们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学习有关党、有关马恩的一系列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党支部、团支部,最终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做好学生切实所需的工作。所以,应该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坚持理论联系高校实际。使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学习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措施缺乏整体协调

曾经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5]开展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师生积极学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建立每周定期开展政治学习的学习教育制度,增加学习密度,做到温故而知新。但是,目前存在学习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措施缺乏整体协调的问题,学习教育是学习教育,制度措施是单独的制度措施,形成了“两张皮”的局面。第一,体现在考核评估制度方面,考核评估制度是确保师生能够积极学习、践行群众路线要求的有利措施,起到一个约束和监督的作用。第二,体现在评优评奖制度方面,评优评奖制度意在表彰工作学习积极认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员,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不管是考核评估制度,还是评优评奖制度,都是用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并且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体现出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高校里制定这些政策措施的领导干部,他们自身缺乏一种整体协调的思维,始终存在条块分割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在具体的措施内容上,缺乏协调和关联性。这样就会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联系群众实际,阻碍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

(三)载体单一,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6]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更需要载体支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一方面是与专业相关的课本、课外读物、期刊、论文、著作、校本教材等作为学习群众路线的载体。另一方面是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来接受有关群众路线的知识。另外,就是党支部、团支部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团组织生活,通过诗歌朗诵、情景剧、视频、讨论等方式来进行学习。总的来说,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形式都拘泥在传统的模式里面,缺乏创新。学生们在学习上会缺乏热情,久而久之产生懈怠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群众路线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一些领导干部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相对保守传统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因为载体纷乱复杂,难以准确区分、把握、运用。因此,应该创新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利用相关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使高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具有新意,有利于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

三、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路径

高校非常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面对理论与实践教育脱节;学习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缺乏整体协调;载体单一,缺乏创新的问题。找到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路径方法。

(一)构建组织领导机制,提高工作实效性

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7]简单地说,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就是怎样组织发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积极参与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并带动学校各方面力量,通过一些规章制度促使他们带头构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8]一般来说,领导运行机制包含党委的书记办公室、党委常委会、党委全委会、党政联席会、书记列席校长办公室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会议体系。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制度构建和有机协调,使党中央有关群众路线的重要精神能够及时有效的落实下去。使领导干部对高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既有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又有细化到具体细节的特殊把握,把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吸收和总结,使之科学化、常态化。这样不仅改良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使活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建立理论学习引导机制,深化服务学生的理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强调要“总结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交流、通报等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9]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高校领导干部、教师、党员必须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有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知识,并且引导学生的群众路线理论学习。列宁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0]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教师应该全心全意的为学生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所有的政策、所有的决定,都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建立理论学习引导机制,深化服务学生的理念。学生们才会支持学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而一起努力奋斗。

(三)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

确保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形成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模式。第一,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教师、党员自身觉悟的提高,形成一个具有高效职能的群众路线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此次的群众路线活动进行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实现高校日常工作和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协调有序进行。第二,群众路线小组办公室应该时刻关注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进展状况,要求各个党组织下属小分队定期进行思想汇报和提交书面工作总结报告,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并在实践检验中得以丰富。第三,建立考核评估、评优评奖等监督、约束、激励励机制,“激励和约束是相对的两种手段,表彰先进的同时,也要约束和鞭策后进。”[11]使高校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制度和这些动力机制措施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第四,高校各部门各党组织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群众路线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配合,互相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只有在完善的管理模式下,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四)健全保障机制,创新活动方式

新常态工作思路第7篇

[关键词]新常态 作风建设 特权思维 以德修身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43-02

“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是对2008―2009年发生“大衰退”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这是“新常态”本义之所在。近期在河南考察时也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联想到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同样也是如此。十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推进,以及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断加大,党员干部一些旧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被打破,产生了诸多不习惯和不适应,面对“新常态”突然发现以前的老路走不通了。能不能适应这些“新常态”,保持平常心,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新考验。

一、亟需改正的旧常态

十之前中国的党风、政风总体说来还是好的,但是一些不良的习气、潜规则也不容忽视。

较为严重。据相关统计,自2010年至2012年腐败问题在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逐年提升。腐败问题一直是国家与百姓关注的焦点,关系着国家发展、百姓生活,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问题盛行。以“手表哥”“微笑哥”等为代表的部分党员信念坍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了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以致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工作浮滑不实,当前有些干部在工作中存在“五浮”问题:思考问题“浮浅”,行为方式“浮躁”,工作方式“浮漂”,工作作风“浮滑”,总结工作“浮夸”。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热衷自夸成绩,工作不踏实。“五浮”问题虽是发生在部分干部身上的现象,但如若“滴水穿石”,那么危害也是很大的。

二、需要适应的新常态

(一)反腐倡廉新常态

中国的历届政府对反腐倡廉都非常重视。自十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政府对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十以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廉政新规,包括强化干部监管规定4项、引导示范带头规定3项、提倡厉行节约规定3项、规范公务接待规定2项、严禁公款送礼规定4项等。

这些廉政新规的出台,不是漂浮在空中,而是实实在在落在了地上。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前9个月,有10.8万余名官员因为涉贪而被查办,进入2014年力度更进一步加强,在前7个月就有21名省部级以上官员被查处,进入十以来已有43名省部级以上官员落马,而某些官员的落马,更揭示了无论涉及谁、无论职务多高,一查到底的决心,这在新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空前的。正如在中纪委全会上所说,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反腐倡廉不会是一阵风,而将是永久风。

(二)改进作风新常态

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十以来中央规定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整治“”问题。通过严格执行公车制度改革、减少“三公消费”;严格执行出差、考察、公务接待标准;严禁宴请、送礼、新建楼堂馆舍等行为的一系列措施,使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蔓延中华大地,深受百姓拥护。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查处违法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1600起,处理党员干部6767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8365人。正当大家都以为改进作风举措就这些的时候,党中央又及时提出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把对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又提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再启程、再出发。

(三)推崇实干新常态

自从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途中提出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响亮的口号,我们就一直在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离不开一支“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但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斗志和激情,缺乏闯劲和干劲,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等情况。这是作风不实的表现。现在全党上下正在大力学习焦裕禄精神,正是因为焦裕禄是个老实人,是务实干事的践行者,也正因为他的务实实在,人民永远记住了他。时代呼唤焦裕禄,群众企盼党员干部重拾务实实干之风。因此强调,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

三、适应路径分析

(一)要树立“清廉为官”的“新思维”

可以有很多的原因,但说白了是人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事物的方法认为,任何事物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此,清廉为官的常态化还需要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从自身入手,加强理论学习,用党建理论和廉政文化来武装头脑,通过理论学习来筑牢廉政的思想防线。

构建以“清廉为官”为核心的廉政文化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意。树立“清廉为官”的“新思维”有助于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思想深处自觉按照党员干部和人民公仆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归正偏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贪腐风险的能力。

(二)要树立“以德修身”的“新思维”

“德”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说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具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皇帝曾经说:“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修身治国平天下”之说,把“治国”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强调“治国”需先“修身”,通俗来讲就是只有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有了好的领导者,国家才能被治理好。

德行修养不仅是封建社会的为官之道,也是党员干部的从政之本、执政之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除了要具备强大的真理力量,还要具备强大的人格力量,人格力量的体现就是党的优良作风,而党的优良作风的体现则是党员干部自身的德行修养。“正人先正己”,党员干部只有通过自身的作风建设,形成严明的党风,促成清明的政风,进而带动良好的民风。所以,党员干部要树立“以德修身”的“新思维”,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人要实,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总之要像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三)要树立“群众第一”的“新思维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一贯的执政理念。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宣传吹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能靠全心全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显示出了人民在共产党人心目中的沉甸甸分量。

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上面对领导,下面对群众,当两者的诉求相对的时候,就是考验我们党员干部执政理念是否唯群众的时候。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推进,无论是学习教育、征求意见,还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核心都是践行群众路线、赢得群众满意,“群众第一”已成为一切工作的新常态。

中国自古就有“民本”思想,“民为贵”“民为上”“民心不可违”已成千古遗训。即使这些民本思想有其局限性,但其中的“以民为本”对于我们今天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还是有其借鉴意义。只有党员干部树立“群众第一,特权无效”的新思维,才能摆正群众与特权的位置;才能树立党员干部的领导威信;才能使执政为民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才能使“群众第一”成为谋事做事的新常态,把群众至上当成一种追求和修养,工作方向不偏颇,服务群众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才能严以用权,坚持用权为民,按三严三实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才能真正做到党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要求。

(四)要树立“务实真干”的“新思维”

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要求坚决克服“骄娇”二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他多次指出,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功崇惟志,业广为勤”,党员干部要树立“敢于担责、务实真干”的“新思维”,要树立正确事业观,对事业要富于激情,做事要实,担责要勇。做事要实,指对工作要真干、实干、苦干、巧干。要诚心诚意、尽力尽责,真正一干到底;要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贯穿始终;要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工作。担责要勇,指面对困难,要敢于担当,勇于担责,知难而进,直面矛盾,不逃避,不推诿,坚决改正只当官不干事、只揽权不担责的行为。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干部要想在工作上出业绩,在百姓中好口碑,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不务虚、只务实”作为常态,多做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事,实现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

四、小结

十以来,中央的一系列举措,已经表明了要肃风、政风的决心,以往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为官之道、官场常态现在已经行不通了,面临新常态的出现,党员干部要及时主动调整思维与心态,紧跟中央精神,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为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实现尽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布晓青.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 努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书记系列中药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4.

[3]侯晋雄.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及现象的几点思考[J].探索,2013(06).

[4]王治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与党风建设关系辨析[J].廉政文化研究,2010(02).

[5]胡杨.推进反腐倡廉科学化的路径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新常态工作思路第8篇

本刊评论员

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下的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入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实质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折射到建筑业,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行业增速的放缓?行业产能过剩,高产低利下,企业的经营结构做怎样的调整?面对人口红利优势消退,劳务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又该如何拓宽新的思路,探寻新的动力,来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些都成为了施工企业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期,我们邀请了多位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起分享了他们对新常态的所思与所为。打破多年高速发展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强化常态思维,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和平常心;创新经营思路,优化经营结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探索以PPP为代表的项目投融资新模式,打造投资、建造、运营、维护等全过程一体化运营体系;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加强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等管理手段,有效强化风险防控,实现降本增效;提出人才是强企兴业的第一要素,通过调整绩效考核导向,加强内部培训、外部培养等手段,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软环境;聚焦科技创新和成果落地,大力推进BIM、大数据、电子商务和新技术、工法等的运用,将科技打造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第一引擎;以低碳环保为目标,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应用节能新产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等。

这些新思路、新作为,成为了企业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主动适应新常态、拥抱新常态的一道道“靓丽风景”。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施工企业正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顺应市场规律,深入探讨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的新特征、新要求;正以脚踏实地的新思维、新举措,深挖发展新动力,突破转型瓶颈,在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上,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