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08 18:54:33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第1篇

假如我是一只翠鸟,我要飞遍祖国的大好河山,飞遍世界各地,让人们感受到我的美丽。

你看,我身上的颜色是那么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我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巴。

善良的人们啊!你们可不要捕捉我们,我们有超强的捕鱼能力,要是看见有鱼在水面游过,我会像风儿一样又快又轻地飞过去,趁它不注意,我就用我那又尖又长的嘴把它给叨住,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我,翠鸟,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你们一定喜欢上美丽的翠鸟了。

师说教案第2篇

一、专题转制升本教学类档案材料的情况汇总

根据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通知中提出了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8个,观察点38个。7个一级指标中均涉及到教学档案,18个二级指标中有15个涉及到教学档案,38个观察点中有25个与教学工作密不可分,从我院改制办移交专题转制升本的88盒档案来看,我院评估材料分别从专业设置、师生比、师资结构、教师荣誉、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市级教学成果、部级市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质量控制、培养方案、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制度、学风建设、学生素质拓展等方面着手。从表1可见,教学类档案占评估材料的86.4%,说明教学类档案在学院转制升本中的重要性,做好教学档案既是学院档案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务处作为教学工作的牵头部门,如何利用部门职能功能,做好教学档案服务教学,是阐述的重点。

二、教务处做好教学档案工作,服务于教学

高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等诸项活动的原始教学记录,是教学活动从计划到组织,从规划到落实,从预测结果到信息反馈,它是普通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真实写照。

(一)做好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档案从我院转制升本的评估材料88盒档案中,教学质量控制有8盒,占9%,可见教学质量控制的比重。众所周知,教学质量始终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院制定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施办法》《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关于开展学年度系部级教学工作考核的通知》以及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等文件和办法,建立和坚持实施“三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全过程的教学工作检查,全方位的系部教学工作考核。我院实施系部级教学工作考核,突出了规范管理,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互评以及系领导评价等,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全民参与,这样就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务处制定了学年度系(部)级教学工作考核的办法,通过对教学单位的全面考核,进一步规范院系的教学工作;制定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检查规定》,明确了开学、期中、期末检查以及随机抽查的办法和具体内容。学院狠抓教学质量,每两年举办一次“优秀教案”、“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鼓励教师注重教学基本环节,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学院每两年举行一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院开展了“五说”(即书记院长说办学、教务处长说教学、系主任说专业、教师说课程、学生说学习)系列活动,组织了教师说课竞赛,在全院范围内营造了教师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的良好氛围。这些教学工作包括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时间段,教学工作落实后都以档案保存,系统的教学质量控制档案真实反映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全过程。复杂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档案,需要教学质量科花点功夫整理档案,把学生评价、督导听课的意见和建议汇总成册,反馈给教学单位及任课教师,既是我们考核教师的佐证材料,同时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科要根据这些重要的教学档案来探究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案。教学质量科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估,而评估的主要依据就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执行计划、教案、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等,把这些资料装订成册,建立档案,有利于教学质量科做好监督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工作。

(二)做好学科专业建设档案我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专业建设为通览,坚持把教学作为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点和关键。在学院改制评估材料中,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共7盒档案,占整个评估材料的8%。学院与时俱进,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先后撤销了“声像技术”等人才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新增了“学前教育”、“动漫设计与制作”、“小学教育”、“商务英语”、“食品质量与安全”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人才需求紧缺专业。目前,我院已基本形成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范类和服务地方第三产业的应用类两大专业群。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重庆市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信息管理、物业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5个专业被批准为市级高职教改试点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学科,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通过查阅招生就业处移交的档案,我院近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左右,略高于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通过做好学科专业建设档案,既是教学本科评估的需要,同时又是下一步我院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需要。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专业评审是在硬件保证的情况下评审学校本科办学的基本质量,是对学校本科办学资质的认定,对学校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学科专业建设档案在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中占有相当分量。

(三)做好日常的学籍管理及等级考试档案工作教务处教学档案除了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工程、精品课程等宏观的档案,还有常规的档案管理就是学籍管理及等级考试档案。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成绩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最直接关心和关注的,最能直观感受的,所以对于等级考试科来说,教学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也非常重要。我院作为师范类学校且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每学期学校都有很多不同的考试,如: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八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书法等级考试、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等等。这些考试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考试的档案资料也是学生们经常要查阅利用的。从查阅档案的类别统计表4可以看出,学籍类档案的查阅占整个查阅的55%,学籍类查阅主要是学生毕业证遗失补办、核实学历证明、出国留学、过级证明(英语四六级、计算机、普通话、书法等过级证明)、部队深造、考研等都需要查阅学籍档案,因此教务处运行科做好日常的学籍管理及等级考试档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不管是教学质量科、考试考务科,还是教务处的其他科室,都有利用档案资料的需求和存档的必要,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能够方便各科室利用所需资料,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从我院改制办移交的教学评估档案来看,它不仅仅只是来源于教务处,还来源于学校其他部门,尤其是教学单位。因此,教学档案需要在教务处的宏观指导下,携手系部教学部门做好档案工作。

三、教务处联手教学单位做好教学档案工作

(一)教务处健全规章制度,有效指导教学档案工作教务处教学档案的宏观管理,需要制度保障,学院要完善规章制度来保障教务处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拟定,需要根据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制定出可操作、便于执行的管理制度。有效的规章制度是教务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依据。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之一。学院以加强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基本原则,以相关法律和法规、教育政策为依据,以依法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宗旨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使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我院相继制定和完善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管理办法》《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课程学习及考核管理办法》《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自编教材管理规定》等教学管理制度,有了规章制度的保障,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才得到迅速提高,因此,健全规章制度对于有效管理教学档案发挥重要作用。在规章制度的保障下,教学处对教学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各二级院系在教务处的统筹安排下,对档案工作有了大体的了解,便于教学档案的归档工作。

(二)院系教学部门实行全员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实行教学档案的全员管理,有利于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我院岗位职责对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要求,对教务处各科室、二级教学部门教师各自承担的角色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其中教学处是“领导的助手和联系各系主任和教师的桥梁”、各系主任“是联系各系教师的纽带”,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是“教学管理的总指挥”。具体操作就是每位教师将本学期所上课程教学日志、教案等交给教学秘书,教学秘书负责检查验收各类教学材料并进行归档管理;各系分管教学主任负责期中教学检查材料、毕业论文、听课记录、实习实训安排等材料的检查验收,在期末或者学年度末按照教学档案管理的相关文件,部分交学院教务处,部分系上留存查阅,通过这样管理模式,教学单位任课教师、教学秘书、分管教学的系主任的通力配合,确保了教学档案的归档。

师说教案第3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生物教学;应用分析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应用此模式进行教学后教学效率明显提升,而且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地体现,教师通过此模式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所以说,此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解决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了目前生物教师亟待开展的工作。

一、针对学案导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

(一)学案设计没有进行层次划分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已经初步体现出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因为缺乏此方面的经验,所以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学案设计没有进行层次划分。每一个高中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采用同样的学案导学,那么就会出现部分学生认为学案难度较高,部分学生则认为较为简单这样的问题,进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说,当教师在进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课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根据这一课教学中的重点来进行学案设计,这样就使得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无法掌握知识,从而导致其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1]。

(二)学案导学配套的硬件设施匮乏

教师在应用学案导学来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比如说多媒体,但是在实际导学过程中,这些配套的硬件设施却较为匮乏,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牢固。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分层次设计学案

教师想要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到生物学习中,那么教师进行学案设计过程中,就应该进行层次划分,由浅入深,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说,教师在设计《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一课学案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细胞凋亡和坏死两者之间的区别,让学生能够自己描述细胞衰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特征在,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不能直入主题,应该先让学生来分析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预习细胞凋亡的含义,这些简单的内容在课本上都可以找到,之后教师就可以对这一课知识进行深化,让学生深入挖掘这一课知识的内容,这样的导学案既可以照顾到学习不好的学生,也可以满足学习好的同学的探究欲望,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生物知识学习中,进而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二)在课前分发导学案

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知晓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大概内容,同时掌握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材预习,这样的预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找准预习切入点,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之后当学生完成导学案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然后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案,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才会更理想。

(三)在课堂中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导学案和配套设施结合起来应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在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要帮助学生理顺一下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点深化,为学生讲解导学案中提到难点知识。在进行难点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这样才能将难点知识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说,当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讲解《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课内容的时候,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孟德尔假说,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假说,单纯的靠语言讲解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假说中提到的实验,学生通过观看实验可以有效地理解这一假说,进而更好地掌握这一课知识。当教师利用导学案讲解完重点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课堂训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通过训练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有效的措施解决,矫正学生错误的记忆[2]。最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当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要对此进行检查,找出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偏差,进而继续矫正,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地被淘汰,教师想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应提高自己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水平,将此模式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师说教案第4篇

一、参与教师独立思考,形成个体初始教案

大江大河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但它们却是由那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而成。个人智慧就好像那无数的涓涓细流,是集体智慧的源泉。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备课的效果最终取决于集体智慧发挥的效果,而集体智慧是否得到最大发挥,又首先取决于集体中个人智慧的最大发挥。教师集体备课,不是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取代个体备课的形式,而是对个体备课的发展、补充和完善。所以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的个体独立备课不是被取消,而是成了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是起始环节。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精心准备,是教师有效集体备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有效集体备课,首先就是要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个体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查阅各种相关的资料,调动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流程,精心设计学生作业,形成个体的初始教案。初始教案可以是详案,但这样比较费时,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所以通常可以写成简案,甚至只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构思或框架,不必写出来。

二、参与教师交流讨论,形成集体的案

参与教师个体完成初始教案后,就进入集体备课的核心环节,即参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能否在好的个体教案的基础上形成好的集体教案,达到最佳的集体备课效果,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是否深入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讨论一定要深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都发表出来。只有让这些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充分的碰撞与融合,才能从中提炼出相对较好的东西,才能形成优秀的集体教案。

教师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常常按照以下操作流程进行。

1.参与教师说课。参与教师说课,就是让教师把自己对本堂课教材的理解,课堂整体设计思路、基本框架、采用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教学媒体以及设计意图等等向其他教师进行介绍和展示,使其他教师明确,让其他教师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可以让所有参与教师分别说课,也可以是部分教师或者一个主备教师说课。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2.参与教师评课。参与教师评课,就是让参与备课的所有教师,对说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发表各自不同意见,评选出其中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一、设计中的不同之处和改进办法等。

3.进行辩论。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这是就要对这些不能统一的意见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形成共识。辩论时,老师们要以学术研讨的精神来对待,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有所忌讳,就是要使各种思想和观点进行激烈的碰撞。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逐渐达成共识,找出最佳方案。

4.形成集体教案。经过辩论,教师之间形成共识后,参与教师就要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形成集体的教案。在集体教案的设计中,可以以个体教案中的某一较好教案为蓝本,对其进行增减修补,形成案。也可以参照各参与教师的意见,博采众长,重新设计。最后由主备教师进行整理,形成教案文本。

三、结合实际,形成集体教案中的特色教案

集体讨论形成的案,只是一个蓝本,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由于各个班的学生情况有所不同,统一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班级具体情况。同时,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所交班级的实际情况等对统一的教案进行适当细化和调整,在体验教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教学特色,使之操作性更强,更加适于自己驾驭和实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即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形成适于不同具体实施者的特色教案。

四、实践检验,发现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教案如果不付诸教学实践,无论设计得怎样完美,都是一纸空文。一个教案是否有价值吧,必须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教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的暴露其中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案才能更加科学和合理。因此,形成统一的教案并不是集体备课的终止,而仅仅是完成了其中的一个阶段。

教师既是教案的制定者,也是教案的实施者。教师应形成这样的观念:教案的教学实施不是集体备课的结束,应看作是集体备课的继续,是集体备课的实验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效果,还要关注依据教案进行教学时出现的问题,找出教案中不便于操作的地方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地方,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为了更好的发现教案中的问题,备课组内的某一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其他教师要积极的参加听课和评课,这既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搭建了一个平台,又便于教师发现教案中存在的问题。

五、反馈交流,逐步完善

师说教案第5篇

    一、公共事业管理学课堂引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从公共事业管理学的课程特征和培养目标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公共事业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等,公共事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中不仅包括讲授这些事业相关的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传统讲授式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通过案例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二,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性来说,案例教学方法具有情境性、互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践中收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习思考、分析和决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首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教达于学的中介和桥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采取单一灌输式的方法,以致很多毕业生高分低能。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同时,经过多次案例教学的实施,老师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管控能力。第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案例教学法丰富了教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打破传统式教学方法的新式教学法,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自己主动地进入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学生从中获得一种与他们以往的学习不同的经验,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只注重向学生灌输,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案例教学的互动性特征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案例讨论中,允许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从而使他们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几个因素

    案例教学起始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传入我国后,直到近几十年内,开始倍受关注。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使用比较早,案例也比较多,而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制约着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使用案例教学,主要表现如下四个因素。

    1、教学观念因素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观念和意识。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学的主体上面。一是作为教的主体,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首先,很多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不愿意花时间做一些尝试;其次,一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不一定有效,是可有可无的。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粗糙的观点不会有太多收获,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价值不大。再次,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列举出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实例,这也是案例教学,这无疑是把案例教学简单化,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二是作为学的主体,部分学生也不重视案例学习。有很多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授,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也不接受案例教学。

    2、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因素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角色只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演讲者”,教师只需要把自己准备和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可控性很强。然而实施案例教学,教师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准备工作,比如要准备案例,精心设计思考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讨论重点,掌控课堂讨论的节奏,控制发言时间,维持课堂秩序,激发学生思考,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气氛,最后还要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习惯于波澜不惊的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深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和管控能力。在现实中,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的不可控性的要素太多,难度系数太大,不太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

    3、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素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组合在一起进行多元互动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导者,但教师教的目的还是为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程度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培养起来。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去研读案例,搜集信息,准备发言资料,这让他们感觉压力倍增,有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另外,一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更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案例教学的效果。

    4、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本身因素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成功的案例教学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案例。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案例主要表现为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现实性的特征,且难易适中,学生易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然而目前要达到这些标准也并非易事。一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可供选择的量比较少。目前管理学类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私营部门管理的案例数量比较多,出版的教材和专着也比较集中,而公共部门可供使用的案例就相对比较少。就公共管理领域来说,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案例较多,公共事业管理案例较少。当然这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密切关系。二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公共管理的案例使用比较多,而真正贴近公共事业管理实际的高质量案例比较少。三是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案例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过去的一些旧的案例所揭示的问题现已解决,如再拿到课堂上讨论,其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也需要不断制作高质量的新案例,以替代过时的旧案例。当然,受时间和物质成本的限制,案例的更新一般难度较大。

    三、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其主导作用不可替代,但单一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课堂面对的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心智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单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式灌输不再适合大学教育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教学革新的思想,不断探索适合课程实际的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案例教学则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双方角色的转换。教师由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变成配角,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路线,经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的应用人才。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教师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必须认真钻研公共管理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深入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实践。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储备大量丰富的教学案例,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教师要通过多次开展案例教学,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能力。再次,学校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师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培训。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带薪的进修和培训;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案例教学的观摩或授课比赛;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有关案例教学的交流和研讨等等。

师说教案第6篇

一、师师互动,有利于教学能力在合作互助中不断提升

学案导学,教师备课量明显加大。以前教师只要备教案就可以了,现在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有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说过,“现在是网络时代,网上教案漫天飞,如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是很认真,那他可以随便在网上找到一份教案,然后稍加改动就完成了,但这样做并不符合编写导学案的要求,更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也就是说,导学案和教案不一样,绝不能将教案搬到导学案上。

编写导学案时教师可以阅读网上或是各种相关书籍中的大量信息,然后一定要经过教师本人的再加工、再创造,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导学案。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首先每人主备主讲一课,然后集体讨论,讨论时教师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问题的问法上,逐字逐句推敲,最后定稿打印。主备人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负责,基本能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想法融入到导学案的编写中。

导学案流程如下:主备人初稿——上传组内其他教师——网上浏览初稿并形成个人意见——备课组活动交流(每位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备人修改导学案——再次上传组内浏览后定稿——印发给学生——学生课上或课后完成上交——教师浏览(并不批阅)并发现问题——组内交流——教师根据本班导学案中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上课——课后再次收好导学案批阅检查学生导学案订正的情况评分记录。通过相互合作,导学案更加完善,可以在自主学习课堂上发挥更好作用。

二、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案导学是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完全排除了强制手段的运用,这是学案导学,合作教学的核心所在。

为了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更好地提升课堂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上不断地下功夫,也就是说,备课的核心内容在发生改变,传统的备课把教材内容作为备课的核心内容,其结果必然是以教材为中心。

而现在备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价值,从而实现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统备课过程中,教学问题的提出都在教案上体现,教师多从自己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往往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设计的问题多是强迫学生必须回答的问题;而在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多想一想“我若是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换位思考,通过提出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把学生会质疑的地方提炼出来,浓缩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体现在导学案中,在课堂讨论交流这样的问题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到些他们最想学到的知识。例如:在编写《老王》导学案时,我们就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请学生质疑,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导学案“探讨和交流”部分给学生以解答。之后教师又提炼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导学案中浓缩成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体会杨绛先生“愧怍”背后的人格魅力。

附:《老王》导学案“课堂交流”部分

问题一:同学们提出了不少关于老王的问题,如:

(1)为什么作者花了整整一段(第三段)来描写老王的眼睛?

(2)作者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为什么老王只说“住那儿多年了”呢?

(3)老王说不要钱,但是最终还是收下了钱,这是为什么呢?

(4)送鸡蛋、香油时,也说“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就被一句话说服,还是收下了钱呢?

请你再次阅读文本,通过圈画文中对老王的相关描写,细细品味文字中的隐含信息来帮助我们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

问题二:有同学认为“文章中多次提到作者一家对老王的恩惠,为什么杨绛会感到愧怍”,“对老王的付出,杨绛每次都给了他钱,而且都没有少给,她对老王已经很关心了”,但是,杨绛却在得知老王的死讯后,“一再追忆”老王和她的对答,并且还写到“总觉得心上不安”。请你结合作品中的记叙内容,揣摩一下当时杨绛的心情,补写出作者略去的心理描写。

设计的问题来自学生,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的热情,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智慧与教师进行探讨、争辩,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完善了对学生感悟能力的认识,这不就是教学中的“双赢”吗?

三、生生合作,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创新意识

学案导学的课堂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是学生自主探究,生生合作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特别强调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使学生由以前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探究,由个人学习转为合作学习,由上课只听不说变为边听边讨论边发言,而这样的转变恰恰是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不仅如此,生生合作中还能满足学生的创新欲望,产生创新的动力。人人都有由创新的欲望,都爱表现自己。

教师在学案导学中为学生表现自己,满足创新欲望创造了条件。在上文提到的《老王》导学案中,教师特意将学生的名字写在上面,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欲望。学生在相互交流各自的探究发现,发表自己的主见中,同学之间自然会产生一种比拼思想,也就是一种竞争意识,都想以获得成功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多方面才干,得到同学、老师的赞扬和肯定,从而得到满足、产生自豪感。所以在自探自悟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内趋力,促使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求异创新的学习活动。

师说教案第7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从事现代幼儿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这就要求在该专业的教育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系统化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的训练。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教学目的要求,我认为在教学环节引入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创新方法。本文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课程论》为例,分析案例教学在该门课程中的实施与运用。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意义分析

1.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英文单词为“case”,汉语中可译为“个案”、“实例”。现代大学建立后最早有系统地应用案例教学的学校,首推哈佛法学院。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新任院长蓝德尔(C.C.Langdell)Kima11(1995)首倡案例教学法。1890年案例教学法扩展到其他大学法学院,后又延伸到医学教育领域。1984年“世界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应用学会”成立,案例教学法大量且广泛地为许多专业教育所应用,更受到以“教学”为专业的师资培育领域高度的重视和应用。所谓“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叙述,这项叙述包含了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困境或问题,以作为分析、讨论、做决定、问题解决等的基础。①

对于案例教学的概念,中外学者众说纷纭。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 Boe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是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的过程。”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案例教学指南》中的定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台湾学者张民杰认为,案例教学有三个要点,分别是:“强调借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强调师生互动及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强调与教学主题相关概念或理论的了解及高层次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在《幼儿园课程论》的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就是以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案例为教学材料,结合相关的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不断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幼儿园课程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既具有宏观性和较强的理论性,要从理论上阐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与评价,又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具体性,要具体分析不同类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设计与组织原则,指出教师应采取的科学的指导策略与方法。可以说,它既要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原理具体化,又要对学前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进行统筹和综合。学习这样的一门课程,对于我校二年级学生来说,会面临着诸多困难。而案例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科学合理地加以使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首先,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均是真实的教育事件,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案例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再次,案例教学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与依据”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呈现了一个中班教学活动“地球上有什么”的活动目标和一些幼儿教师对此活动目标的认识看法。接着提出问题: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确立幼儿园课程目标?怎样表述课程目标?随后,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全班讨论。这时学生面对着案例问题的挑战,需要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在案例的讨论学习时,学生可听到其他同学及教师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有助于培养接纳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态度;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也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相长。最后,案例教学能增进师生的关系和互动,增强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实际教育教学情境的感受。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

在《幼儿园课程论》的教学中,我尝试用下面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1.选编案例

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择或编写案例,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以幼儿园、日常生活、新闻、杂志、报刊等为来源,进行案例的选择和设计。选择或编写的案例应尽可能符合这些要求:案例选择要贴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要求;案例的长短要配合教学时间;案例的叙述要清楚明确,有连贯性和整体性;案例要有真实情境和必须面对而难以处理的困境,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挑战,并使案例成为班级讨论的重点。

2.熟悉案例

教师要对教学案例本身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和了解,要对案例各项内容了若指掌,并且在教学前阅读许多与案例主题相关的文献。例如,在学习“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时,我选择了原教材上的案例:小雪希望加入“过家家”的游戏,但被拒绝。一个小男孩以送“煤气工人”的身份顺利加入游戏,经过教师的启发,小雪以送生日礼物的“朋友”的身份加入游戏。针对这个案例,教师首先要了解案例事实,记住案例内容的各项细节,如“小雪第一次是怎样请求希望加入游戏的?小朋友怎样拒绝的?小男孩扮演什么角色得以顺利加入游戏?教师是怎样引导小雪的?”其次要准备研究议题,教师要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和掌握了怎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对于幼儿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教师还可以组织哪些活动来帮助发展其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

3.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时间的设计、案例实施方式的设计、讨论方式的设计(例如:小组分组案例讨论、全班案例讨论等)、学生作业的设计(例如:案例分析报告、小组案例讨论报告、案例心得报告)等。教师还要构思案例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反应,思考如何给予回馈反应的问题。

4.实施教学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主要工作:(1)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多以口头描述、文字叙述、多媒体展示、真实情境表演等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知使学生尽快进入特定的教育情境中。(2)确定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我认为,每种教学法都有其优缺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可以与其他教学法混合使用。根据《幼儿园课程论》的学科特点,我一般采用如下三种方式:方法一,先进行案例教学,刺激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思考,再把在案例讨论时的观点和主张与后来讲述的理论和原则做一一对照和比较;方法二,先用讲述法教学,再使用案例教学,即学生先了解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后,再呈现案例,针对案例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或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三,先用讲述法讲解一部分原理知识,随后使用一则案例,再讲述另一部分原理知识,施以案例教学,最后总结。(3)做好相应的课堂组织工作。例如,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分组案例讨论的实施程序和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同时在学生讨论时巡视,小组分组案例讨论之后,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对下一次讨论的改善建议和补救措施。

5.课后撰写分析报告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反思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课后,教师会安排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做相应指导。

三、案例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

1.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先要了解学生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当学生课堂反应不积极时,教师才能迅速找到原因,如,该学生是在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时感觉到不适当和不安全,还是因为不习惯于表达自我的想法,或是因为胆小,害怕在公众面前说话,等等。只有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找出方法帮助学生跨越各种困难的鸿沟,积极参与讨论。

2.教师是倾听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认真倾听和理解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教师还应利用一切方法促进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重述学生已说过的话或说出所知道的事实和意见,使案例讨论顺利进行。但要注意,老师的重述旨在对讨论的议题做更清楚的阐述,而不是下定论,不应增加学生发言的内容,更不应对学生的观点提出同意与否的意见。

3.教师应该对教学不断反思

实施案例教学,会遭遇到许多的问题或困难,为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促进专业性成长,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例如,我确实熟悉整个案例了吗?我是否已查阅并深入地思考过与案例相关的资料?我是否已经思考过所探讨议题的有关解决方案?我怎样做会更好些?我是否做错了什么?我应该怎样改正错误?……这些反思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4.师生间应是良好的合作交往关系

对案例教学而言,教师和学生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时师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平等对话,这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可以说,师生的合作交往关系是关乎案例教学法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我以案例教学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初步尝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素质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这样的教学尝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教师可能缺乏案例讨论的技巧和经验,难以应付开放和多元的讨论方式;学生人数众多,无法让多数人畅所欲言;学生没有充分准备,未能有效针对案例议题深入讨论,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台湾]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

参考文献:

[1][台湾]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艳岭.试论案例教学法[J].北京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3).

师说教案第8篇

尽管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一线教师来写,但大多数教师对教学案例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案例没有明确主题,教师将整个教学事件不加选择地全部记录下来,或是随意摘取一个片段泛泛而谈,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对教学情境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联系性认识不够,情境描述与问题分析不匹配;有的对教学实践没有深入挖掘与反思,在记录这些事例时往往只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直接的感受,未能凸显案例中丰富的教育意蕴和价值,让案例达到提升自己、启示他人的效果。所以,要写好教学案例,发挥出教学案例应有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我们对这种教育文体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是什么

案例,英文称为“case”,即个案、实例、事例之意。案例的开发和应用最早见于西方医学界,后来,军事和法律界,特别是工商管理教育对案例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上世纪70年代起,案例教学为教育界所借鉴,被教育理论工作者迁移至教师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

尽管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和感受的教学事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能作为案例,能够成为教学案例的事例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是教学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例

教学案例应是一个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实况、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课后访谈、某一教学事件的个案追踪、对学生作业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教学行为观察的结果等。也可以包括课前集体备课中的争议,或课后评课引发的讨论。但不管选择什么内容,教学事例应当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教学事件才具备反思、分析和提炼的价值,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是能引发老师思考与讨论的事例

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但一个仅让你自己有深刻记忆的教学事件不一定能成为案例素材,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2]只有能引起多数老师的关注、思考、反思,带给读者启发和借鉴的事例才能成为案例素材。

(3)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顾泠沅先生说“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在叙事中呈现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方法,渗透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并将教育思想隐含其中。它呈现的是教师如何用行动回答教育中的困惑。因此,“它所提供的各种来自实践的相关的原始资料,可以成为建立各种教育假设的基础,也可以作为验证教育理论及推理的来源,以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

因此,教学案例是集理念、实践与反思于一体的教学事例,这个事例不仅包含对教育情境的描述和教学过程的记叙,还包含对案例发展变化及结果的深刻反思。它用叙事的方式记叙、挖掘和展示教育理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学案例不是什么

(1)教学案例不是教学实录

很多老师把教学实录等同于教学案例。其实,实录和案例是有区别的。教学实录是将教学过程完整或片断地以文字记录下来,整个过程真实完整而且不能加以选择加工,原汁原味地再现是课堂实录的特点。教学案例则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主题,从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某些内容、环节、细节,放大、聚焦、叙述和说明。有选择的加工,故事性的描述,鲜明的主题是它的待点。“教学实录的特点是‘录’,讲究‘原汁原味’,成败得失均在过程记录中自然体现,由读者自己去分析、评论、借鉴。教学案例的特点是‘例’,即必须让读者能够由此即彼,举一反三。”[4]

(2)教育叙事不是教学案例

有老师疑惑,教育案例不也是在讲故事吗?它和教育叙事有何区别?教育案例是真实的叙事,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是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是给读者详细地述说日常生活中一个或几个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让读者有所感悟。“一般不阐述新的教学理念或构想,也不直接倡导教学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5]教学案例强调理性分析,要通过事件提出问题,细致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表达作者的教学观点或实施策略,提出进一步值得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常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3.教学案例不是教学论文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教学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观点、总结经验,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教学论文直接摆明观点,用事例来印证观点。“教学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6]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

从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看,一则完整的案例通常包含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部分。

1.背景说明

主要交代教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为后续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奠定基础。特别是围绕主题和对后续的分析有作用的背景要特别交代和说明。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描写你遇到的难题。第二,提供案例的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教师情况、教学起因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这次教学或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等。第四,可以简要分析介绍教学内容。

2.情境描述

情境描述一要完整,二要细致。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是对教学事件的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这个完整并不是指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把一个教学事件从头到尾地讲述出来,而是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具体的情节,要把事件中人物的活动、事情的起因、教学的过程、教学的结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都要完整细致地描述出来。有的地方还要适当加入细节和心理描写,说明当时自己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去做。让读者了解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

3.分析讨论

教学案例中的分析与反思是案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说清行为依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自己依据什么作出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促使教师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第二,判断真伪和价值。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价值何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感悟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支撑理念。第三,提出假设和对策。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境和问题,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改进实践中的教学行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不能浅层的“就事论事”,而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境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尽可能多地挖掘故事中教育学意义的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偏离主题,反思分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4.总结提炼

分析反思是“就事论事”,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和评点,而在总结提炼部分,除了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炼出从事件中领悟到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提出后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是下一步的教学行为变革行动策略,要基于教学事件做出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写作步骤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当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背景、典型生动的事件、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提升或行为策略。其基本的写作步骤是:

1.提炼主题,收集素材

教育案例首先要有鲜明和贯穿始终的主题。案例的主题,是案例结构与内容选择的依据,有了主题,才能在叙述过程中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确定案例的主题时,教师应从事件发生中最突出的、最鲜明的内容中选择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问题进行聚焦和提炼。可以在背景交代后,就鲜明地揭示出主题,下面的描述和分析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也可以在后面的叙述分析中逐步将主题凸显出来。主题确定后,再确定是用一个事件还是几个事件或片段作为案例内容;是用说明的形式还是白描的手法呈现案例;是用“实录+反思”的方式分析案例,还是边记叙边评析,这些都需要根据主题的特点来确定。

主题和结构确定后,要围绕主题收集素材,优秀案例的特点是寓普通与特殊性之中,以小见大,案例素材可以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来,可以是捕捉身边的案例,也可以在阅读中收集案例。可以记录成功的精彩,也可以分析失败的教训,但教师在选择时始终要追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我选择这个案例能够反映我的问题、表达我的思考吗?”

2.情境描述,理性分析

情境描述部分是教师用某种话语方式来再现自己的教学经历,再现不仅要还原当时事件发生的情景、具体过程,还应该有师生的内心活动,有对立冲突还有解决的办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用故事情境引发老师思考。所以,对带有问题情境的描述要求有故事情节、中心突出且有典型性。叙述时要突出主要事件,舍去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不仅要描写语言、行为还要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对具体关键性的细节更要描述清楚,以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

评析是作者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挖掘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细节的看法可以穿插在叙述中,对事件的整体看法最好放在文末集中表达。”[7]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应回到教学的基本层面探讨,要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不要过分集中于个别情况或特殊问题。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

3.总结提升,实践追问

如果说分析的过程是“就事论事”,总结部分就是“就事论理”,就要对案例描述的事实和提出的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总结出教学行为后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运用教育教学技能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将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也是教师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和“行之必然”的过程,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改进教学行为,将“无法预约的精彩”变成“必然出现的精彩”。

四、审视教学案例的多重视角

从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和写作步骤来看,教学案例可以有多个剖析视角。(见图1)

从教育理论的建构角度看,撰写教学案例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教学案例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情境层,经验层和理论层。情境层是对于教学过程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和细节的叙事与描述;经验层是对情境知识的讨论,对课堂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理论层则是探究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经验在更大教学范围内的普遍性意义与价值。

从最后呈现的文本来看,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背景说明、情境描述、分析讨论、总结提炼几个版块;在这些版块中,通常运用叙述表达、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表达方法。

从写作步骤看,教学案例大致要经历“提炼主题、搜集素材”——“描述情境、理性分析”——“总结提升、实践追问”几个环节。在“提炼主题、收集素材”过程中,教师对自己零散的经验进行条理性的梳理、提炼和加工;在“描述情境、理性分析”过程中,教师重新回到事件当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审视和理性思考;而“总结提升、实践追问”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案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用实践者的经历创造教育的精彩和艺术的过程。

从案例写作中教师行为发展的变化看,撰写教学案例,让教师关注到教学的点滴事件,反思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调整自我教与学的行为,经历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行之必然的升华,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五、创生教学案例的行动策略

从文本角度说,写出一个主题明确、情境真实、叙事完整、行为典型、问题凸显的好的教学案例并不是最困难的,如何饮水思“源”,跳出“写作技术”层面,走向教育生活的改变,用行动发现和写好教学案例呢?

1.善于审视和发现——建立案例意识

教育案例的叙写始于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也就不成其为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审视日常的教学生活,培养自己捕捉问题的能力,从熟悉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更要形成强烈的案例意识,养成善于思考、随时捕捉的习惯。只有具备强烈的案例意识,才能善于发现和洞察自己身边具有案例意义的事情,并有意识地对此加以阐释、分析、反思。这是课堂教学案例成功开发的前提条件。

2.勇于探索和行动——坚持行动研究

案例开发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也不是一项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不断反思教育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过程。“一个优秀的案例不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也不是在教师头脑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反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形成的。”[8]要想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教师要在研究状态下实施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带着研究者的意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体会,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特别是关注与众不同的声音、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每堂课的精彩之处或缺憾之处,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件的本质。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行动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活的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敏于行动,精彩的案例才会信手拈来。

3.学会分析和反思——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案例以教学情境作为基础,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蕴含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撰写案例,不是一个倒带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以新的方式来审视自己,对自己的知识、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澄清,关注自我经验、文献见解、学生收获等,寻找自我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从而更新理念,改进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4.乐于分享与创造——建构“扎根”理论

教学案例不是为了去证明教育专家们已经说过的成果,而是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并从中获得对教学新的理解。“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我们每天都面对的大量丰富而具体的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9]

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关注教学中的点滴事件发现问题,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法;有意识地梳理经验,并进行归类;提炼出观点和教学行为改进策略,再到实践中运用验证,如此循环上升,就能逐渐获得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并逐步实现建构起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扎根理论”。这样的理论因其具体而对实践更有价值。如果再能把这些案例和同行、专家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评价,就更能促使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刻,视野走向广阔,实现自身意识和知识的创新。

总之,撰写教学案例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过程,而是给了教师们一个契机,让教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精彩,创生理论,从一个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走向研究者,在教学中发散自己绚烂的生命之光。

参考文献:

[1][6]张肇丰.谈教育案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张翼.教学案例与教师发展[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

[3]商利民.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案例及其研究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

[4][5]段志东.教学案例写作中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

[7][8]毕平平,成晓利.案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