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实训报告

统计实训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17 09:59:18

统计实训报告

统计实训报告第1篇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皖政办〔2008〕3号)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现将有关要求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入库项目报告准入制度

从2008年定期报表开始,在上年结转库的基础上,对所有新入库的筹建、新开工和单纯购置等建设项目都必须实施先报告、后入库制度。入库项目报告准入制度按投资项目的规模,实行省、市、县(区)分级分别核准,其中,省统计局负责50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的核准,各市、县(区)负责50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的核准,各地可根据需要重新调整市、县(区)的核准规模范围(入库项目报告准入制度见附件)。

在报告期内当月准备新进入基层统计库的50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必须在25日前,按要求报告的有关内容报省统计局核准,省统计局将核定意见及时反馈各地,对未通过审核的项目一律不予认可。50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的核准时间及要求由各市、县(区)统计局自行确定。

二、实施新开工项目统计信息通报制度

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开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在统计信息网上公布每月新开工项目基本情况(建设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等)。并定期与同级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和建设部门交换新开工项目信息,核实项目情况,确保项目信息准确。省统计局将联合有关部门,强化对全省投资运行、重点行业及新开工项目情况监测,加大统计信息披露力度,努力提高统计服务质量。

三、加强数据审核和统计业务培训工作

各市统计局要加强对本地区投资、房地产统计数据的审核工作,并从2008年定期报表开始,省统计局将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评审采取月度评审和季度联审的方式,未通过省统计局审定的数据,各地一律不得对外提供和使用。评审的具体要求见《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评审实施方案》(另发)。

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单位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尤其是新开工项目统计人员的统计业务培训工作。5000万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省统计局将建立定期业务培训制度,并健全全省重大建设项目单位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档案;各市、县(区)要做好5000万元以下新开工项目的统计业务培训,切实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以确保入库项目统计数据质量。

四、加大新开工项目统计核查、检查力度

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新开工项目核查工作,原则上要求对所有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都必须进行实地核查,重点核实项目批复文件、施工现场、投资规模、建设内容等。对具备入库条件的新开工项目,各地要及时报告并入库统计。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原则上各市统计局负责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的核查,3000万元以下项目由县、区及各街道、乡镇统计部门(机构)负责核查。

省统计局将对所有新开工项目进行不定期抽查,并重点抽查5000万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情况;各市、县(区)统计局也要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实地检查工作,以确保新开工项目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实训报告第2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塔塔”为你整理了这篇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与管理现状自查报告

一、督查内容和方法

(一)督查范围。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疗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内容。

1.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

2.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

(三)自查实施。

自市疾控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庆市202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的通知》,由县卫生健康委疾控办组织县疾控中心组成调查组,严格按照《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7年版)》进行自查。

二、自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此次共督查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县级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实查病例登记数442例,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率99.55%。

2.法定传染病报告及时率。网络报告病例440例,报告及时440例,报告及时率100%。

3.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的必填字段信息填写完整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100%。

4.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实查填写完整的纸质报告卡135张,同时与门诊或住院登记信息一致,填写字迹清晰且无明显逻辑错误,无涂改的传染病报告卡135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准确率100%。

5.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与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电子卡必填信息完全相符的135张,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100%。

6.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实查纸质报告卡135张,身份证号填写完整135张,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100%。

(三)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

1.疾控机构。

(1)辖区传染病常规监测管理工作情况。每日做好传染病报告卡实时监测审核记录,每日至少4次以上,记录完整;建立了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流程,并能有效付诸实施;针对传染病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指导,每月至少开展1次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1-11月份传染病报告报告质量评价综合率均值为100%。

(2)数据分析与利用。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每月进行月分析,年终有年分析;重点控制传染病有专题分析;每月将常规分析报告通过纸质和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反馈;根据疫情流行情况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3)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与评估。开展了辖区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有检查方案和原始工作记录,实行辖区全覆盖,督查结束后有总结和通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二次督导;21家网络直报单位,2020年1-11月有5家全年没有传染病报告,分别是4家民营医疗机构和县血吸虫防治站;县直医疗机构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1家,为县妇计中心;乡镇连续3个月零报告单位4家,为雷池乡卫生院、凉泉乡卫生院、鸦滩镇、高士镇卫生院;县级疾控中心每年对下级单位进行技术指导至少2次以上,每次都有指导记录。

(4)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技术培训。每年均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及监测资料分析利用等相关技术培训,有文件通知、有签到、有总结、有考核;培训的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版)》重点传染病防控技术以及疟疾、登革热等诊治知识培训。

(5)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配置情况。疾控中心配备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的专职人员2人,实行A、B岗位制。配有专用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为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了可实时连接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的无线网卡,对疫情监测人员提供一定的加班补助,并可以调休。

(6)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建有辖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及授权安全管理制度,对直报用户和本级用户均有备案,并对系统用户开展了信息安全相关培训。

2.医疗机构。

(1)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相关工作制度齐全;但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纸质版本普遍缺少有效证件号登记栏,但县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均设有该栏;检验科和放射科登记检查结果门诊和住院医生可以实时浏览打印。每月定期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质量自查,有记录,县医院并能落实奖惩措施;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知识培训,部分单位对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了培训。

(2)网络直报专职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各单位均指定专门科室负责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配备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兼职人员,并对直报人员有一定的加班补助,加班后可以适时调休。

(3)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系统,除县级医院外,其他单位都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县级医院放射和检验结果门诊医院可浏览,但乡镇一级系统不具备该功能;目前也不具备导出功能。

(4)用户信息安全管理。直报用户在县疾控中心均有备案,各单位均配有传染病报告专用计算机,并安装了杀毒软件。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1.各单位均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工作,但大部分缺少传染病诊断标准方面的内容,缺少培训考核,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和发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电子病历系统尚不完善。虽然各单位均建有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但乡镇不具备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需要。临床医生登记意识和传染病报告意识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规范培训,丰富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内容,做好培训考核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统计实训报告第3篇

一、宣传总原则

本着热烈、节俭、注重实效的原则,各街道统计科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做到宣传经费有保障、宣传手段要创新、宣传产品要多样、宣传效果要显著、宣传任务要落实的“五要”目标,圆满完成年度法制宣传工作任务。

二、普法宣传重点

(一)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普法

1、利用召开年(定)报会议、统计报表印刷等工作,以发放宣传单、纪念品、在报表上增加法律条文的形式宣传统计法。

2、继续借助统计月报、要览、年鉴、特刊等统计服务载体,通过增加统计法条文和释义达到宣传目的。

3、结合执法检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公开信或法律告知书等形式,重点对被检查单位领导、统计人员宣传。

4、结合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将统计法律法规列入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各专业业务培训内容。

5、严格执行统计法律事务告知制度,继续推行统计法律事务告知,提高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新增“三上”企业和重点服务业企业告知做到全覆盖。

(二)做好重点普法宣传

1、扎实推进统计“六五”普法工作。认真总结统计法制宣传工作经验,做好“六五”普法规划贯彻执行情况的中期检查督导。印制宣传台历(挂历)、年历画等宣传品;结合《统计法实施条例》和《省统计条例》的出台,充分利用“四大工程”建设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等重大活动,开展统计法宣传“六进”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解统计、理解统计、支持统计的和谐氛围。

2、开展《统计法》颁布30周年纪念宣传活动。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12.8”统计法颁布纪念日和中国统计开放日等,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召开纪念座谈会、举办知识竞赛、大型广场宣传、征集书画作品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统计法》颁布30周年系列纪念等宣传活动。

3、依托“两个平台”,开展重点人群的普法培训。完善“六五”普法在线学习平台和知识竞赛平台,继续抓好地方(部门、单位)负责人、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和重点企业统计人员的学法用法培训,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提高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按照统计“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统计知识及统计法规培训。

4、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做好普法宣传。积极与区司法局、组织部和区委党校等部门沟通,开展统计法进党校及大型广场宣传等活动,认真落实“六五”普法宣传任务,形成共同推进统计普法宣传的合力。

5、规范管理,加强人员培训。开展区和街道两级普法骨干培训,确保各地区至少一名统计普法骨干,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知识过硬、宣传生动的统计普法骨干队伍;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编印《统计“六五”普法知识读本》,制作执法专题培训资料,对执法检查业务骨干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执法检查技能和水平;组织统计执法检查员参加省统计局和区法制办培训。

三、宣传工作要求

统计实训报告第4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组织;借鉴

一、引言

根据1987年的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其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从组织这一微观层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于2002年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鼓励企业提供经济、环境和社会等三个领域的报告。现已有一些组织根据该报告的指导,运用具体的绩效指标来报告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如在美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公布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涵盖组织在经营绩效、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进步,许多组织的领导者已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成为组织内部治理的关键所在,组织需要正式的机构来收集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填补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荷兰学者Hans Nieuwlands认为,内部审计可通过参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为组织带来增值。这为组织这一微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持续保持提供了线索。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成为组织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式机构。通过收集可持续发展信息。提供相应培训,实施可持续发展审计。参与可持续发展管理。

二、内部审计与组织可持续发展管理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要求组织在报告中描述其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战略。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和风险管理措施,保障计划与相关措施的切实执行。通过检查与采取纠正行动以获取持续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执行应由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师参与设计并对该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整个执行过程。以保证其有效运行。

(一)制定组织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战略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应当考虑组织的各项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及其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内部审计师应检查相关政策及其制定的整个过程,如相关政策是否与组织的发展战略计划和其他政策相一致。是否考虑了所有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相关协议以及行业标准的要求。是否已为所有的股东所知晓,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且反映了管理层的承诺。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组织的整体计划相协调。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充分考虑组织战略。以期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效。内部审计师可以与目标和计划制定者进行面谈,检查制定过程。确定其有效性,并将检查结果与高管层进行沟通。

(二)可持续发展计划与风险管理

管理层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应将组织可持续发展政策、战略和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内部审计师应确定计划所描述的角色、责任与组织的战略、政策是否一致,是否包括在工作分析中。并且为相关管理者或员工所知晓。为此,内部审计师可以检查人力资源部的人事档案。或者实施访谈、调查,特别要注意每一位员工的具体目标是否与其他目标相抵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做到尽量详细具体,易于量化、考虑了风险、有时间界限。如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融合了组织政策和战略的要求。应当建立和执行对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等可控活动加以识别的程序,检查这些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此外,审计师应确定组织的风险管理是否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内部审计师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咨询,帮助他们识别、评价和实施风险管理,在实施审计时,应收集证据,确定是否已经实现了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内为完成目标而备用的资源包括人员、技术、设备、环境条件和资金、预警系统等,内部审计师应当检查组织内部正式的政策和指令,通过检查或交谈,测试这些政策和指令的有效性;应查看组织在任务配置时,是否均有责任人员正式接受的相关文件与承诺,检查它们是否均已达到目标。如果未达目标,应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内部审计师应查看组织的绩效指标是否均可量化。是否满足了“详细具体。易于量化、考虑了风险、有时间界限”的要求。这些可以通过追查原始资料得出。也可以借用外部权威机构的相关测试(如对环境法律遵循性或工作环境的测试)结论。来判断组织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进展程度。

2 实施全面培训计划。内部审计师应确定是否建立一个针对组织员工的全面培训计划,以向员工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帮助全体员工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员工清楚自己的角色及其与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要使培训卓有成效,应由高管层作为培训项目的发起者。通过高管层出席每届可持续发展培训班,或向员工签发邀请函来加强员工的思想认识。内部审计师应检查是否组织所有的员工都能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每一个培训项目的目的是否都很清晰,培训效果的评估系统是否已建立并且是充分而有效的。审计师可以通过观察几届培训班的情况,或者对受培训者展开调查进行对培训结果的检查。

3 畅通员工沟通渠道。员工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全面责任和管理系统应由向高管层直接报告的负责人来承担。内部审计师应与负责人进行面谈,确定可持续管理的上行沟通渠道是否畅通,负责人是否获得充分授权,以便能够确保项目的实现,能够与高管层和组织中的其他员工及时沟通,获取他们的建议。此外,内部审计师应检查高管层获取的员工反映,如信件或正式的报告。员工的反映可能提示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师也应关注对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4 保障内部充分交流。内部审计师应检查组织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交流是否充分。可持续发展管理应制定交流计划。这一计划应明确交流的时间、每次交流的目的和方式。内部审计师也应当衡量交流的有效性,当需要时,可以对交流计划工作适时加以调整。交流的渠道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内部刊物、内部通讯、会议、交谈以及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内部审计师应当考虑这些交流计划是否与组织的需要相协调,是否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战略相一致。

(四)检查与纠正行动

内部审计师应当估计绩效指标的充分性,衡量绩效指标制定过程的有效性,通过与指标使用者交谈,捕捉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弱点,并展开进一步调查以识别深层次的原因。在必要时,将绩效指标用于纠错,将是一项有效的监控措施,由于定量化的指标比定性指标更易于可靠地审计,绩效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内部审计师应评价记录于报告的事实与目标的不一致之处。检查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评 价方法的有效性,包括听取组织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的控诉或报告,检查控诉的解决过程,如选择一个相关事例加以跟踪调查,或者与控诉者进行深层次交谈或进行调查,这些均可能为审计师识别控诉是否得到彻底解决、绩效评价是否合理提供线索。

(五)管理检查和持续进步

为了确保持续进步,内部审计师应对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应当检查产生这种检查信息的过程,测试信息的准确性,评价不可测试信息的合理性,证实控制对于确保提供信息与其他用于监控绩效的报告的一致性是有效的。检查结果应提供给管理层,但内部审计师不应当对由这些审计所导致的管理层决策及其影响负责。检查结果应尽可能清晰明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的持续改善建议应具可行性。应证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得到定期检查,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经调整的目标在下一期的计划阶段是否又有所考虑。填补了可持续管理系统的漏洞。

三、几点借鉴

可以看出,西方一些组织将内部审计活动用于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做法。使内部审计师参与设计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帮助员工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培训员工,执行相关规制的遵循性审计,对外部可持续发展专家的聘请提供建议和协助外部机构的评估鉴证活动。均可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活动。我国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从宏观层面上指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六个方面。但具体到每一个组织如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内部审计在西方国家向可持续发展管理迈进的做法为我国从组织这一微观层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思路。我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也日益突出,要处理好组织发展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全民真正处在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中,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相关部门要求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这可以从上市公司做起,再逐渐过渡到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如,针对上市公司,可由证监会强制要求其在年度报告的同时,公布其可持续发展报告。格式和内容由证监会统一规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可由相应的上级机构负责检查其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公开情况。其他组织有行业协会的可由行业协会加以监督。

(二)让内部审计机构成为正式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应有可持续发展专员,这些专员可以通过招募或培训获得

内部审计协会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咨询,为其具体实施提供咨询。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培训可由内部审计协会牵头。会同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专家来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这样才能让内部审计从事后的监督进入到为组织增值的活动中来。

统计实训报告第5篇

【关键词】经济统计 实训 三因素分析 房地产

前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其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实验、实训以及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占据大量的教学时数。基于此要求,高职院校的多项实践性课程都要增加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经济统计学进行实训时,常会遇到以下困难,首先,它作为专业基础性课程,和实践的接触比较少,因此很难进行实训;其次,多因素分析是教学难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难以理解。

一、理论

经济统计学中的指数三因素分析,是学习中的重点及难点,对于教学难点,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更好的理解。为此,可采取以下几个方法:①到工地参观,加强实用性:②将经济统计学中的“因素”和高等数学中的“元”相比较,可增强两者的对比性(如表1所示);③将“生产产量”的实例,巧妙的转化为“房地产产量”的实际例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实例的效果性(如表2、表3)。④房地产的产量纳入平方米的范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统一性:⑤分别以单因素、双因素以及三因素为例,增强思维难度的渐进性。⑥利用口诀记忆法可增强三因素应用的熟练性。

表1 经济统计学当中“因素”和高等数学中“元”的比较

上述表格当中,Kqvp=Σ(q1v1p1)/Σ(q0v0p0);Kq=Σ(q1v0p0)/Σ(q0v0p0);Kv=Σ(qlvlp0)/Σ(qlv0p0);;Kp=Σ(qlvlpl)/Σ(qlvlp0)。通过对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区分记忆,防止混乱、弄错等,可以根据下述口诀进行系统记忆。口诀内容如下:Kp右下为0;Kv分母变分子,右下两个0;Kq分母变分子,右下3个0。口诀内容的具体解释为:①关于Kp的公式中,分母右下角的下标是0,为基期价格,其余右下角为1,为报告期价格;而等式的分母位于整个公式的右下方,因此可统一记忆为“右下为0”。②关于Kv的公式中,Kv分子为Kp的分母,其余情况及原因如①所述,只要说“右下两个0”即可。③Kq情况与上述原因相同,仅需要说“右下三个0”。

二、计算

进行计算的第一步,便是提前了解并充分掌握房地产的相关数据,比如多层房、高层房或者别墅房的数量、原材料单耗以及原材料价格等,然后对其进行三要素分析。具体数据及分析如下表所示(表2)。

表2 多层房、高层房及别墅房原材料价格三要素的分析

表3经济统计实训中指数三因素分析过程的计算(元)

根据表2的数据,计算表3的数据结果,然后根据表2及表3的数据资料,可得出下列计算结果。

⑴房地产总额指数:即Kqvp=Σ(q1v1p1)/Σ(q0v0p0)=36455.712/298198=129.37%;而房地产总额报告期与基期的差额为:Σ(q1v1p1)-Σ(q0v0p0)=36455.712-298198=6635.912(元)。

⑵房地产数量指数:Kq=Σ(q1v0p0)/Σ(q0v0p0)=35240.16/29819.8=125.05%,房地产数量报告期与基期的差额为Σ(q1v0p0)-Σ(q0v0p0)=35240.16-29819.8=5420.36(元)。

⑶房地产原材料单耗指数Kv=Σ(qlvlp0)/Σ(qlv0p0)=34105.584/35240.16=96.78%,而房地产原材料的报告期与基期的差额为Σ(qlvlp0)-Σ(qlv0p0)=34105.584-35240.16=-1134.576(元)。

⑷房地产单耗价格指数为Kp=Σ(qlvlpl)/Σ(qlvlp0)=36455.712/34105.584=106.89%,且(125.05%)×(96.78%)×(106.89%)=129.36%,符合公式的具体情况,若存在误差,则是因为四舍五入原则引起的。房地产单耗价格报告期与基期的差额为Σ(qlvlpl)-Σ(qlvlp0)=36455.712-34105.584=2350.128(元)。房地产总额报告期和基期的差额规律,恰好是房地产数量指数、房地产原材料单耗指数、房地产单耗价格指数三者对应的差额数值之和,也就是6635.912=5420.36+(-1134.576)+2350.128。

三、结论

经济统计实训的含义便是对大学所学的经济学知识,结合实际现象进行调查、汇总、分析、解释以及计算之后,得出的最终结果。本文通过调查房地产中的相关数据,如多层房、高层房或者别墅房的数量、原材料单耗以及原材料价格等,然后对其进行三因素分析,是对实训的一个具体尝试,利于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总指数也就是相对值,是三个相关指数的成绩,进一步验证了表1中的公式Kqvp=KqKvKp,而最终计算结果中,总额的绝对值则是三个绝对值的和,也验证了相关公式。

参考文献:

[1]周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统计实训报告第6篇

关键词:教学;职业培训;示范性教学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2017年招收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学员,总计89人,均为女性。其中2008年7人,2009年8人,2010年8人,2011年9人,2013年10人,2014年11人,2015年12人,2016年12人,2017年12人(2012年学员与其他培训中心合并,未列在观察范围内)。

1.2方法

1.2.1课程规划原则

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源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在整体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给予高强度的1个月理论授课,包括肾脏病专业生理、病理、透析原理及并发症,个案书写要求、文献检索方法、开题报告书写格式等方面;血液净化专科护士不仅要掌握较强的相关理论基础,要熟练血液透析中心的护理操作,包括普通透析及各种CRRT操作,还要有应对特殊突发情况(例如透析器破膜、体外凝血等)的能力,因此,本专科护士培训课程设置上有理论授课和临床实习操作2个面授阶段,理论授课1个月,临床实习2个月。3个月面授结束后回原单位工作的同时,结合我们提供的个案书写示范、开题报告示范,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发现有价值的个案进行书写,积极探索可以改进的进行科研立项的课题,至第二年8—9月进行毕业答辩。

1.2.2理论授课

主要内容:肾脏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及并发症;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血液透析机的工作原理;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血液透析几种抗凝剂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血液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处理及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透析病人的饮食、血管通路维护的宣教;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文献检索方法;个案书写的立意及格式;开题报告的要求及格式等。面授阶段充分运用示范性教学的方法,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包括正常的图例,异常举例,充分使用临床积累的病例进行讲解。示范性更重要体现在个案报道和科研设计方面,将历年有价值的个案及科研设计展示给学员。在启发的同时,使学员认识并熟悉个案书写及开题报告的格式。

1.2.3临床实习

招收的学员至少具有1年血液净化中心工作经验,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前2周旁观带教老师操作,后面根据每个学员实际情况,酌情在带教老师的监护下进行实际操作,如遇到透析中突发情况,包括体外凝血、无肝素透析中更换管理、透析器破膜、透析器过敏及穿刺针滑脱等特殊情况,立即通知所有在场学员观看带教老师现场操作处理并录制视频,供学员学习,以间接积累临床操作经验,提高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同时对学员在患教方面进行指导。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和带教老师探讨个案及开题设计,观察特殊病情,为个案书写及开题报告积累素材。部分学员通过个案及课题设计的伦理教学,加上临床实际操作,结合以往的临床经验,已经形成初步的科研构思,可按照开题报告模板撰写初稿,并将初稿交给带教老师进行批改、修正、指导,评价课题可行性及创新性。

1.2.4回原单位实践

3个月面授结束之后,学员可回原单位继续临床实践工作,但仍然和指导教师保持联系,由指导教师制定个案书写及开题报告书写要求,并及时回答学员的在这些方面的困惑。督促学员积极查阅文献、书写个案及科研报告,及时交付并适当修正,以备毕业答辩。答辩前2周进行预答辩。

1.2.5评价方法

效果评价:对所有学员个案完成时间、开题报告完成时间(首次提交初稿)、1年内发表文章数量、科研立项数量进行统计,各年度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学员中除1例因怀孕待产未完成开题报告外,其余学员都完成各项考核指标,顺利通过答辩,按时毕业。各年度学员对首次个案完成时间、开题报告首次交付时间及毕业后1年内学员学术成果统计如下(结果统计时因怀孕未完成开题报告的学员未列在统计内)。

统计实训报告第7篇

居民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是制定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价人口健康水平及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及时、准确地收集我市居民的死亡登记信息,进一步提高我市生命统计暨死因监测工作质量,我市按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鲁卫疾控发〔2011〕7号)的有关要求,对全市的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进一步规范了全市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程序,现将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展及《山东省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自2009年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以来,我市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做好死因监测工作的牵头工作,积极与公安、民政和计生等有关部门协作,及时召开协调会议,进一步细化各级各类死因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完善死因监测各项工作制度。市县乡三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有关报告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单位分管领导负总责,疾控机构成立了慢病科,具体负责辖区的死因监测工作。目前,全市卫生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为死因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市死因监测网络系统基本健全。

我市15县市区基本实现了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了以疾控中心为中心,市、县级医疗机构为枢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长期稳定三级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各报告单位基本能够在规定的时限、方式上报信息,乡村医生对村(社区)居民家中死亡病例及时核实有关基本情况后,填写《居民死亡推断书》,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直报单位设有专(兼)职人员,专门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口学和死亡病例信息的收集、整理、审核和网络直报工作。各网络直报单位建立健全了死亡报告管理、核查、死亡信息补充报告、档案管理、考核和例会制度使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有效的保障了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各级疾控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门核对相关信息,发现误报、漏报及时查重、订正、补报,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三、加强培训督导,提高报告质量。

近几年,我市多次对各县市区疾控中心死因监测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各县市区也相应开展了对辖区内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对死因链的填写、根本死因的推断等进行讲解,重点培训了准确、完整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的有关要求,努力做到根本死因和实际相符、规范与实践相结合,逐步规范报告程序,提高报告质量。为进一步推动死因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工作质量,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死因登记报告网络直报单位进行的督导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此外,市卫生局定期与市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合开展督导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死因监测工作顺利开展。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市死因监测报告率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四、定期数据分析,切实提高监测系统的利用效率。

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定期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一旦发现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及时上报,并定期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并对漏报的个案进行补报,确保死因监测资料的完整性。今年截止到7月31日,我市网络报告死亡病例28787例,报告率死亡率为94.22%。卫生行政部门适时向社会辖区内疾病死因序列等有关信息,切实提高了死因监测系统的利用效率。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是个别单位对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力度不够,存在漏报现象,致使报告率低。

二是个别乡村医生无经济利益驱动,对死亡报告工作不认真、不主动、不上报。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大督导培训等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报告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在将死因监测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的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证工作的全面深入长久开展。

       

统计实训报告第8篇

关键词: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电子技术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的实验训练,是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电子类和其他相近专业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对于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电子系统的知识、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是电路设计,内容侧重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较为复杂的功能电路或小型电子系统。一般给出实验任务和设计要求,通过电路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电路安装调试和指标测试、撰写实验报告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电路设计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设计、仿真分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指标测试,并独立写出严谨的、文理通顺的实验报告。

具体地说,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完成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型和特性,掌握合理选用器件的原则;掌握查阅有关资料和使用器件手册的基本方法;掌握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设计与仿真电路系统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达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要求本课程设计涵盖模拟电路知识和数字电路知识,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求包含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2.1课堂讲授。

课程设计开始前,需要确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通过两学时的教学,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安排、成绩评定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指导老师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与要求,要求学生从多个课题中选择一个。

2.2设计与调试环节。

2.2.1前期准备、方案及电路设计。

前期准备包括选择题目、查找资料、确定方案、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等。在确定方案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技术指标,进行方案分析、论证和计算,独立完成设计。设计工作内容如下:题目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具体电路设计。

学生根据所选课题的任务、要求和条件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通过论证与选择,确定总体方案。此后是对方案中单元电路进行选择和设计计算,称为预设计阶段,包括元器件的选用和电路参数的计算。最后画出总体电路图(原理图和布线图),此阶段约占课程设计总学时的30%。

2.2.2在实验室进行电路安装、调试,指标测试等。

在安装与调试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安装和调试,达到任务书的各项技术指标。

预设计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即可购买所需元器件等材料,并在实验箱上或试验板上组装电路。运用测试仪表调试电路、排除电路故障、调整元器件、修改电路(并制作相应电路板),使之达到设计指标要求。此阶段往往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所需时间约占总学时的50%。

2.3撰写总结报告,总结交流与讨论。

撰写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是对学生写科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能力的训练。学生写报告,不仅要对设计、组装、调试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而且要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方面:系统任务与分析、方案选择与可行性论证、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元件清单和参考资料目录。除此之外,还应对以下几部分进行说明:设计进程记录,设计方案说明、比较,实际电路图,功能与指标测试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等。

总结报告具体内容如下:课题名称、内容摘要、设计内容及要求、比较和选择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组装调试的内容,包括使用的主要仪器和仪表;调试电路的方法和技巧;测试的数据和波形并与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调试中出现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总结设计电路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指出课题的核心及实用价值,列出系统需要的元器件清单,列出参考文献,收获、体会,并对本次设计提出建议。

2.4成绩评定。

课程的实践性不仅体现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体现独立完成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的考核分为以下部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设计成品:观察实验现象,是否达到技术要求。(安装工艺水平、调试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具有设计题目、技术指标、实现方案、测试数据、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收获体会等。课程设计答辩:考查学生实际掌握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及创新精神,等等。

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步骤

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通常只介绍单元电路的设计。然而,一个实用的电子电路通常是由若干个单元电路组成的。通常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的电子电路称为单元电路。因此,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不仅包括单元电路的设计,还包括总体电路的系统设计(总体电路由哪些单元电路构成,以及单元电路之间如何连接,等等)。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通用和专用的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大量涌现,电子系统的设计除了单元电路的设计外,还包括集成电路的合理选用。电子电路的系统设计越来越重要,不过从教学训练角度出发,课程设计仍应保留一定的单元电路内容。

电子系统分为模拟型、数字型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三种。

虽然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的方法有所不同(尤其单元电路的设计),但总体电路的设计步骤是基本相同的。

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与步骤包括:总体方案的设计与方案论证、单元电路的设计、单元电路间的连接方法、绘制总体电路草图、关键电路试验、EDA仿真、绘制正式的总体电路图等。

4.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效果

学生经过这样系统训练后,各方面技能都通过考核,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吉祥,易凡,丁文霞等.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志忠,华沙,康广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