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6 14:27:23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第1篇

1.准确概括出文章所说明的事理。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说明的事理。

2.准确把握文章(段)内容。一般以表述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3.分析、识别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辨析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如:这段话(或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其作用。

4.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一般以赏析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从文中摘录一句话,要求考生品味其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5.正确把握文章结构。一般以填空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6.由文章内容联想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此考点,迁移能力强,特别能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能力。

中考真题在线

(2013年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 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考场得分:2分)

分析:失分原因在于:基本上摘抄原文内容,缺少概括;语言不简洁,太拖沓。得2分。

考生答案二: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后会感染致病。(考场得分:3分)

分析:准确地把握了关键段落(第①段),抓住了关键句和关键词“窒息死亡”“感染”,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3分。

参考答案: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一要通读全文内容,根据说明对象或所说事理迅速把握文章内容;二要把握段落里的关键词(句),作出有效提炼,准确概括;三是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明白。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方法、原理。(考场得分:2分)

分析:把握了说明顺序及说明内容。失分原因在于:丢掉了对能击退红潮原因的概括;概括过于笼统,不够细致。只能得2分。

考生答案二: 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考场得分:4分)

分析:答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正确,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4分。

参考答案: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和说明内容的概括。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根据各部分内容迅速断定说明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文章,把握基本层次;把握各层次所写内容,作出准确概括。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浮在水面的原因。(考场得分:2分)

分析:正确辨析了说明方法,但没有说出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考生答案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形象,便于理解。(考场得分:3分)

分析:正确辨析出了说明方法,并能结合该段内容准确说出了该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简洁、到位,得3分。

参考答案: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和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所指示的段落,找准语句,作出正确识别;抓住所用说明方法的语句,正确理解该句内容,然后结合该段内容,即可准确概括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A。(考场得分:0分)

分析:选择A或者C、D这三个错误答案,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文章相关语段,不会抓关键语句,从而理解不到位。得0分。

考生答案二:B。(考场得分:3分)

分析:选此答案,表明考生读懂了文章内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分析选项中的语句。从第①段话中可以看出,A项中多了一个“凡是”,使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从第⑤⑥段中可以看出,C项中所说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指的是个别藻类;从第⑦段中可以看出,“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实用,则D项中“不会起作用”表述不准确。所以,正确答案是B。

事理说明文第2篇

关键词:说明顺序;目标;梯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20-01

我们根据语文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以三个说明文单元的阶梯发展教学实践为依据,围绕说明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为教学主体,紧抓说明文顺序总目标,以说明顺序的寻找,说明文顺序的作用和说明顺序的实际运用为主要抓点,切实地进行探究,并得到了说明顺序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现就我们教学的能力设置和教学策略做阐述。

1.明辨说明顺序概念

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时间顺序:按照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先后次序来说明事物。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形式和作者的观察顺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介绍说明事物。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不同属性或事物的因果关系来说明事物。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理解。

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说《善待家园》有的教师以"总-分-总"的逻辑说明顺序,这就混淆了行文顺序与说明顺序,此处应该是分别介绍沿海珊瑚礁招受的人为灾害,山地招受人为灾害和草原招受的认为灾害。说明顺序指某篇、某段、某句具体的说明对象的先后介绍顺序,是针对某一说明对象而言的。行文顺序指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材料先后布局,文段先后顺序问题,里面可能参杂着非说明的内容成分,放在具体的说明文里就会有先说明这个对象,后说明那个对象的问题。

2.准确设置梯度目标

总体来说,说明顺序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在于认识常见的说时间、空间、逻辑说明顺序及其各自的具体分支,认识其说明顺序的作用。理清文本中介绍特定事物或事理的条理;能分辨出介绍特定事物或事理具体的说明顺序;理解、分析所采用的说明顺序对说明内容作用;能分析其说明顺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目标点也是纷杂的,我们必须切中核心点,以其一点来带动整个说明顺序的教学,甚至带动整个说明文的教学。因此我们采用了梯度的能力目标设置,分散侧重以实现分层突破。

采用分年级目标设置与展示,这样更能有效的展现目标"阶梯式"发展。由于刚刚步入说明文的学习,对说明文还没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因此,七年级的说明顺序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显性说明顺序语词认识其说明的顺序。让学生能捕捉到文本中最为显性的顺序信息和语词,知道是什么顺序;能区分文章的行文思路与说明事物的顺序;掌握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区分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说明顺序有了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已经能分辨说明顺序的类型,对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尤为深刻一些。于是八年级的目标主要侧重于掌握常见的逻辑顺序;能描述说明的顺序;能初步分析其顺序对说明的作用。紧扣"能怎么样",做到"说得出"其说明顺序的作用,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此时将立足能较清楚地分析,分析说明顺序对说明事物的作用和价值,做到"说得好",让自己的分析有理、有据、精炼到位。还能运用一般的说明顺序介绍熟知的事物,达到说明顺序的基本应用能力等。

3.精准执行教学策略

3.1 以"找"为基本策略判定说明顺序。说清楚说明顺序的作用得先理得清顺序,我们在所有说明文的教学中,清理说明顺序时又基本遵循了以下步骤:第一、从准确找出说明的对象入手,从对象与推定作出初步判定。认清事物本身的条理性是我们准确把握文章说明顺序的关键,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了作者的认识,也就决定了说明的顺序。第二、看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那些方面的内容,使得说明的内容全面地呈现出来,为分析判断说明顺序提供信息依据,如《苏州园林》由写其园林建筑中的地位――总体特征――布局的讲究对称――假山池沼讲究配合――花草树木讲究映衬――近景远景讲究层次――某一个角落注意图画没――门窗的图案美――苏州园林的彩绘,如此一呈现我们就不难看出文章是由总到分,又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了。第三、再找出顺序的标志性语词作为佐证,如《苏州园林》中的四个"讲究"。第四、最终作出综合判定说明的顺序。

事理说明的顺序找寻又关键在于紧扣说明对象的前后因果联系。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等》这些文章在内容上都有因果联系。

3.2 以"恰时机"为宜分析说明顺序的作用。在说明文教学中,各个能力点的教学都有一定的规律,期中选择合适的时机是良好的教学效益的一个前提条件。那说明顺序的切入合适为较适宜呢?再以《苏州园林》为例,是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也就是对说明的对象和各个段落的内容有了基本的摘取和概括的基础上引入才是最便捷有效的。并且此时一气呵成分析此种说明顺序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起来就毫不费力了,再延伸一步,让学生来谈其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规范的用语表述说明顺序的作用。具体分析说明顺序一定离不开说明对象和事物的特征,一般都会用上"说明了…… "介绍了……(事物)的……(特性)"。其作用的分析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还是比较的方式。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文章以介绍针鼹的特征为主,是一个有主到次的顺序,首先是能让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外形特征,再到深入的了解其生活习性,最后较少人感兴趣的繁殖特点,这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阅读兴趣。相反,如果是由次到主,人们就很难有兴趣读下去了。我们的教学常会做这种假设性的比较,这叫"一比就知道"。

3.3 以"近生活"为内容,以"短""浅"为形式 运用说明顺序。说明顺序的运用初中生既常见又感陌生,因为学生的阅历少,接触说明文浅,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说得清或说得有条理,能介绍自己熟知的事物或较简单的熟知的事理。口头介绍是最常见、最便捷的,如课堂上的文具介绍,介绍自己的玩具制作等,这些与自身切近的事物、事理,学生顺手拈来,容易说得清楚。这种做法并不新鲜但是简便而高效,长此下去学生的顺序意识就会增强,也将影响有条理地写作。

片段写作是我们常用的办法。如先时间顺序段文训练,再到空间顺序段文训练,再到逻辑顺序的片断训练,一个组合的完整训练后,也就是整个顺明顺序的运用练习。当然说明顺序的运用绝不仅限于此。如一个句子的颠倒比较;与其它文类中的介绍性语言的顺序比较等都是最好的运用训练方法。

综上之法,又是遵循了由"找"到"析"到"说"到"用"顺序,也是学生能力梯度向上发展的规律。

事理说明文第3篇

(一)说明

说明是解说事物、事件和阐述事理的表达方式,这是公文常用的表达方式。说明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准确、明白,做到通俗易懂,语言平实。常用的说明方法有: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数字说明、对比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类比说明、图表说明等。下面就统计公文中常用的说明方式作简要介绍。

诠释说明。亦称定义说明,即用简洁明确的语言,科学揭示概念、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包括内涵和属性。如国务院《办法》对“公文”涵义的诠释。

分类说明。是对文中有关事项按同质性原则分类进行说明。如国务院《办法》中对文种适用范围和公文格式的分类说明。

对比说明。又称比较说明。是对具有可比性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比照的说明方式。这种方式在统计分析报告中广泛应用。

举例说明。就是用典型的事例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明确化。公文中反映工作成绩的内容经常应用这种说明方式。

数字说明。就是运用确凿的数据说明事物和道理,给读者十分具体的印象。这种方式在统计公文中也广泛应用。

(二)叙述

叙述是一种叙说、介绍人物经历情况和事物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叙述通常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叙述的基本要求是主线清楚。“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交待明白,详略得当,起伏有变。按语言详略分,叙述方式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按结构形式分,叙述有纵叙、横叙。

概括叙述。也叫“简叙”、“略叙”,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对人或事物的基本物征和情况等作概括的介绍。

具体叙述。也叫“详叙”、“细述”。是用详实的文字对人或事物的全貌和事件的具体过程作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多用具体叙述,公文中则很少使用。

纵叙。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或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纵叙按时间顺序,又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横叙。即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来叙述。横叙中又包括平叙,即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先叙述一件再叙述另一件。

公文的叙述形式多用概括叙述和顺叙、平叙。

(三)议论

议论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观点、辩明是非,借以说服人的表达方式。使用议论时,要做到立论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符合逻辑。公文中较少使用议论,只在说理和论述观点或在说明、叙述中插入评论时,使用议论表达方式,且公文中的议论要少而精。

议论三要素。完整的议论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构成。论点就是在论证中要确定的观点。论据就是证明观点真实性或者正确性的道理和事实依据。论证即逻辑推理的方法,也叫“证明”。

事理说明文第4篇

1.讲解说明文的基础理论知识

1、说明文的定义;2、说明文的目的;3、说明文的分类;4、说明顺序;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7、说明对象及其特征;8、说明文结构;9、中心句与支撑句。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掌握了什么是说明文和说明文的相关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中所涉题型有效进行说明文阅读实际训练

说明文阅读答题的技巧性还是相当强的,只要把答题方法的共性告诉学生,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我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讨论归纳答题技巧的共性。然后把答题技巧的共性总结出来,印发给学生进行读记,学生读记好后,再配合一些题目训练一下就好了,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列举一些我给学生印发的答题共性:

2.1 说明顺序是说明文考试的知识点之一,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例如《核舟记》,在开头总说之后,便依中舱、船头、船背一个个部位次第说来,头绪清晰。《看云识天气》则根据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从上到下逐层说明,有条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关系。 2、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例如《万紫千红的花》,说明了花的特征、花色和昆虫的关系,花和人们的关系,这种先后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的。又如《大自然的语言》,按“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按照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3、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缩微图书。

2.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3 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2.4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事理说明文第5篇

一、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因此,体现说明文文体的核心价值的问题有:

1.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1)看标题,明确说明对象,(2)抓中心句(关键句)。不少文章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

命题角度都是从几方面说明该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从几方面说明该说明对象的意义、作用和好处。如2007年的第14题“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⑴ ,⑵ ,⑶ 。(9分)”就属于概括说明对象的好处;2010年第20题填写表格里的“内容要点”的内容就是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2008年的第14题“从全文看,深层海水具有 、 和 的特点,它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新机遇是(1) (2) (3) 。(12分)”属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 概括说明对象的好处。

答此类题目重点要关注段首句或(段意句),并要划分文章的结构,注意总分关系的段落,总分关系的只答“总”不答“分”,否则会造成分类不统一,答案之间存在包容关系。如答2007年的第14题,要知道第①段和第②③④段之间是总分关系,只需答第①段的总特点,不需在逐一答②③④段的分项特点。2009年的第19题“本文围绕城市景观花卉装饰介绍的内容有(9分)(1)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发展的原因;(2) ;(3) ;(4) 。”答此题关键是要弄懂文章的第④段和第⑤⑥⑦段之间是总分关系,所以只答第④段段意即可。

2.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有助于把事物特征说明清楚。考查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等四种。

举例子:例举有代表性的恰当事例进行说明,能将某些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比较抽象的事理说得真切具体,清楚明了,有说服力。作比较:可以是同类事物比较,可以是不同类事物比较,还可以将同一事物的先后情况相比较,这些都是为了更准确地揭示和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列数字:能从数量上直接说明事物的特征,用数据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准确无误。列图表:是指采用绘制图形或表格的方法进行说明。既直观清晰又不容易遗漏信息,比任何单纯的文字说明更具体。

判断常见说明方法的标志词语有: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拿……来说。作比较――相当于,与……相比,比较……。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分数)。

例1:2009年第18题“第⑥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是 。(3分)”

例2:2010年第16题“第①②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3分)”

首先,判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次,说明了什么特征,以及对下文的作用。例2:“从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①段作比较的作用是“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第②段作比较的作用是“红色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整合两个答案为“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例1:从“如”是例如的意思,可判断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答案到前面可找到,即“花材应与环境的色彩、光线的强弱、陈设布局等相适宜”。要注意既有列数字又有作比较或既有举例子又有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兼用的情况。

3.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因其科学性,故讲求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准确就是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主要是概念的正确运用和解说,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注意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和数量词。

如2010年第17题“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请写出理由(4分)”

答题思路:先要解释词语在该句中的含义,然后答去掉了该词语后会产生怎样的错误理解,再答“与客观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依次”是依照一定次序的意思,即该句中的几项是有前后顺序的,如果去掉了会造成几项之间是平行关系的错误理解,与客观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说明事物特征有条理的展示过程。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发展先后次序来安排说明的条理,可以清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形状、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前到后,由整体到部分,由中间到两边或与上述相反的顺序依次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逻辑顺序,依据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具体包括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个别,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等。

如2007年第12题“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 顺序。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

到 的变化过程。”

条理性的标志词语:如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表示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从“早期”到“盛唐以来”再到“宋代以后” 抓住这三个时间点,把握变化过程的脉络,再寻找体现变化过程的词语:本题是典型的时间顺序,提示变化过程的词语分别是简单、精细,自然、刻意。

二、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因此,体现记叙文文体的核心价值的问题有:

修辞句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

考查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六种修辞,表达效果主要从语言生动形象角度写出了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2012年第22题:第②段画线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分)

通过喻词“像”可以判断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玫瑰花瓣色彩红艳,表达“我”的喜爱之情。

描写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

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方法和环境描写方法。考查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等四种人物描写方法,神态和外貌属于肖像描写范畴。作用主要涉及内容事件、结构和主旨(情感)等方面。环境描写方法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013年第23题:联系上下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描写,作用是 。(3分)

画线句是神态描写,也可答肖像,因为肖像包括神态和外貌。作用是委婉地写出了“我”对老妈多次问话的厌烦(1分),又体现了“我”对老妈的尊重(1分)。有的考生没有回答心理和感情上对老妈的态度而失去1分,原因是答题不规范、不到位。

因果关系理解

“原因是什么,写出理由”此类题目都是因果关系理解题目,答题时要先回答事件内容方面的原因,再回答心理或情感方面的原因。

如2011年第23题: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 。

事件内容方面的原因是:女儿向妈妈道歉;心理情感原因是:妈妈为女儿理解了母爱而感到欣慰,流的是幸福的泪。

概括事件或情节或特征表现

概括是现代文命题最大的考点之一,可以分为概括事件,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概括段意;概括情节,分为起因、经过、结局或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概括特征表现;概括主旨、中心等。近两年的表格题是将两者或三者结合起来命题。

如2013年第24题: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8分)

过招时“老妈”的表现 过招后“我”的反应

外在表现 内心感受

第一次过招 (1) 坐在电脑前琢磨 (2)

第二次过招 反复问同一个问题 (3) (4)

第三次过招 (5) (6) 羞愧

本题是“概括表现”表格题的渐变:在以往只是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考查点集中到不仅“筛选、提炼”,还要“概括表现、反应”,即推进到关注“细节”,关注“过程理解”,注重由外到内地揣摩人物心理。旨在引导考生沉浸细节,体验情节,深入感悟文本。答案:(1)前后矛盾(2分),答出尔反尔、变卦都算对;(2)高兴(安慰、欣慰)(1分);(3)哈哈大笑(1分);(4)甘心(1分);(5)夸大(假装)病情(2分);(6)搂、呆想(1分)。答表格题一定要注意,参照答案对字数的隐性要求:答案字数不能超过所给定样本的字数。

记叙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或段的作用

记叙顺序包括顺序、倒叙和插叙,作用要从内容事件、结构和中心等三方面回答。段的作用分为首尾段和过渡段,首段是“交代了什么,引出了什么,点明了什么”;尾段是“上面事件的结局,呼应首段结构严谨,扣标题深化中心”;过渡段也要从内容事件、结构和中心等三方面回答。有的题目可以将三点归并成两点作答:

如2008年第16题: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1) ;(2) 。

一是从事件内容角度回答: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二是从结构角度回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此点暗含了中心方面“爱国”的内容)。

人物形象分析

所谓人物形象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 、品 质 、行 为。、习 惯 等 方 面 的 特 征 ,它主要涉及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如2010年第24题: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人物形象时先要概括该人物做了哪些事件,再通过事件看出他是具备怎样性格特征或品质的人。首先本文的人物是个父亲,通过“他领着儿子采蘑菇妹没采到,然后采山果卖掉再买蘑菇的做法”可以提炼出“他是一个爱孩子,富有人生经验,懂得教育、启发孩子的智慧型父亲”,智慧在他没有直接告诉儿子这其中蕴含的所谓道理,而是让儿子经过体验去自我感悟――聪明的脑袋会转弯。

主旨或写作意图

主旨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写作意图倾向于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考查整体把握文章能力,必然直接或间接考查文章主旨、中心思想或写作意图。

例1:2013年第25题: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抒写了人世间亲情的美好。

B.提醒我们要做人要诚实守信。

C.启发我们要尊重和关心老人。

D.告诉我们要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例2:2012年第25题: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诠释“为别人喝彩,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B.祈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别人地久天长的喝彩。

C.提倡要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

D.揭示“第一声喝彩”对被喝彩者的重要意义。

事理说明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文体分类教学;阅读方法

“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多学一点”,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教学中采用少教多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让学生学会方法,学以致用则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的课堂改革也要求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方法和思考空间,而不是老师的多讲,让学生学会思考更为有效,让学生多学一点更为重要。“阅读是通过学生和文本的亲密接触,提炼或感悟文本所提供的文字信息,从而获得身心的愉快、人生的感悟、知识的积淀等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在这方面“让学生多学一点,老师少教一点”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虽然阅读中每个读者都会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体验”,但是对阅读理解的内容考查中仍会有一定的标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刻感悟文章思想的同时学会技术性的答题方法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不过,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点。作为老师,我们只要把这个切入点告诉学生,剩下的方法和思考就可以放手让学习自己独立完成,我们看上去是少教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会提高。

在教材的安排中,编者刻意强化了文体特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和第四单元全部都是说明文,分别从“建筑艺术”和“动物世界”方面表现了说明文的特点,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教给学生说明文的特点。在简单阅读几篇课文之后不必马上分析课文内容,而是用教案的方式及时补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一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说明文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简明性等特点。

二 阅读说明文基本知识

1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 说明的对象和特征: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的了解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3 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 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

5 说明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是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 第一次阅读:

1 初次阅读主要是把握说明文的事物特征,一般可以带着三个问题:(1)全文自始至终围绕哪一事物介绍说明的。(2)文章从哪个方面对该事物介绍的?(3)该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 初步分析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四 第二次阅读

再次阅读应以说明方法作用的运用,说明语言的品析,说明顺序的把握为重点。

当然学生单纯知道了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各自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同样的文体有同样的特点,学生从最熟悉的课文开始寻找思考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因为是课本又是第一次接触,学生的注意力一定相应的会集中些,对阅读技巧的记忆也会牢固一些。同时,连续的分析思考与同学的答案的比较中会不断的总结经验,老师也会在不同的课文中和学生同时讨论说明文中略微的差距,比如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不同。

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我们进行大量的练习,在对课文完成分析的同时也要补充更多的同一文体的文章或阅读理解练习及时巩固,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时就将文体特点及阅读技巧记住。

事理说明文第7篇

一、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中,问及学生对文学类与实用类课文的喜好时,喜好实用类的学生只占17.7%。有的老师也认为:“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一种现实,广大师生都喜欢和看重文学作品……而不愿多读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和科普作品。”(在各类文体中,不少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既不像记叙文、文学作品那样形象感人,又不像议论文那样具有一种论证的逻辑力量,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明文思维与其他文体的不同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说明文的重要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语言等五方面的内容。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拿初中教材来讲,修订前说明文不到20篇,修订后增到40篇。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这样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它符合了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清楚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四、激发兴趣是说明文教学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发挥状态,这就是学习的最佳情境。

1、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观教具。

说明文的内容,包括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感性知识入手,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形象。这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一般规律。采用形象化的手段,可以通过幻灯,电影教科片、录音、实物等等,用这些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因为有些说明对象的形态或动态,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教师通过形象化手段,使直观性与生动性得到统一,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说明一下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于是学生纷纷回答:“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学生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教师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先用这种教学突破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新知识吸收表现出优势的兴奋中心,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2、注重导语的设计。

导语设计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重要的环节之一。优秀的精彩的导语往往象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

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富有新奇性,在符合文意的情况下,富有个性。要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导语应与讲课内容相关,力求语言生动,有启发性、渲染性与挑战性。导语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具有启发性;富含趣味性,语言的措辞,内容的选择都考虑其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有所思有所得。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所以,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课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样才可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要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内容枯燥的说明文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说明文本来就枯燥,所以语文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语言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与信息技术实施学科整合。

事理说明文第8篇

应用文通常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1、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2、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3、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来源:文章屋网 )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