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0 17:27:42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第1篇

一、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前瞻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指标要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现状,如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能反映出学生的潜力因素,如专业就业的最佳方向、个人发展特点,能提炼出学生的潜在价值,为就业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科学性。要能够保证各个指标的评判结果是准确的,不能出现因某个指标因素十分突出而掩盖了其他指标的价值或者指标重叠覆盖现象,影响结果的科学准确性。

可行性。在指标体系建立之初,往往会认为评价的指标覆盖越面广、内容越全面,评价的结果就越真实、可靠。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指标是不能很好的转换为计算机管理的,尤其是一些定性的考察指标,只能凭经验得到结果。还有一些指标往往无法考核,反而影响了评价工作。所以在选定评价指标时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易操作性,以提高评审工作的效率。

(二)德尔菲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

课题组对多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查,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同时对课题组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密集的企业人事部门进行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选取14位专家经过三轮征集专家的评判指标因素,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复杂的因素中提取关键指标[4],并根据指标间的制约关系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个人发展素质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51个指标内涵,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得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通过专家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采用1-9标度法进行打分,根据结果构造矩阵,经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对结果进行1000次计算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果检验出不一致的情况,再交回给对应专家修改后再计算,直到全部通过。

(四)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通过对模糊评价矩阵以及层次总排序确定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后的结果进行正规化处理。依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取正规化向量中最大值作为综合评价等级。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对模糊矩阵的数据分析后,即可得出考察对象五个方面的素质高低,并针对有待提高的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根据表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几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4268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经过百分化处理,按照每10分为一组,进行频数分析,得出2014年广东省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各素质频数分布如图1~6所示。

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评价频数分布90分以上的样本占总样本量的4.2%;80~90分样本数占27.2%;70~80分样本数占43.7%;60~70分样本数占23.1%;60分以下样本数占1.8%。

三、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评价体系得出的样本数据进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Shapiro-Wilk正态分布校验。分析发现,偏度标准误差值为0.098,对称性统计量误差为0.689。数据表明,斜偏度略为偏高,并且属于左向偏移,这说明毕业生综合素质分值较高人数的比例较大,属于正态分布情况。

进行多项维度绩效关联性比较分析。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思想进步,专业功底扎实,往往是[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班级里的学习骨干,课后也经常会出现在专业教师周围或在实验室里,所以在实践创新素质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他们思想成熟,精力充沛,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在个人发展素质方面的得分也相应较高。

通过对2014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参与综合评价体系的毕业生评分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得出结论: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创新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的待遇明显优于其他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个人发展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的时间明显优于其他的毕业生;专业文化素质与实践创新素质得分高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明显优于其他的毕业生等。因此,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参考文献:

[1]鲁昕.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R].2014-3-25.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第2篇

论文摘要:针对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毕业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形势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高等院校开始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好评。然而,几年后跟随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尤为突出。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制度进行了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的建立,给大学生择业赋予更大的自主性,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择业空间,同时也给各高校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课题。我们学院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考验,如何进一步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院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也是我们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针对我院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笔者的几点看法是:

1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时做好教育辅导

踏入最后一学年,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困扰着许多同学,不少同学由于主观认识和个性方面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针对毕业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偏差及时做好辅导和引导工作。

1.1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分析

(1)期望值过高:缺乏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略对自身特长和专业的分析,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要求环境舒适,待遇高的职业。(2)缺乏主见、依赖他人:有些同学对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缺乏认识,对“供须见面,双向选择”感到茫然。(3)焦虑心理:担忧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受社会欢迎;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在选择单位上应该以发展为重还是以报酬和地位为重等等。(4)过于自信、盲目乐观。(5)互相攀比、盲目从众。(6)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便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1.2对毕业生的教育和辅导工作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处理实现自我和服从国家需要的关系,树立起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坚持自身价值与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和辅导。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既是选择的主体,又是被选择的个体。正确认识择业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能让市场来适应自己。引导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3)加强形势教育。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新政策的不断出台,人才供求市场的不断变化,大学毕业生由于自身经历和政治理论水平的限制,对国情和形势的认识水平较低,因此学校应在毕业生中进一步做好形势政策教育,让毕业生对当前形势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2分析形势,把握好方向

2.1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作为高职类毕业生,尤其是对行业依赖较大的毕业生,更有必要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形势,一方面增强毕业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毕业生过分乐观。作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存在的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我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较大空间,我省经济总体走出困境,呈上升趋势,人才的需求总量比较大。

(2)近年来,我省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交通行业在“十五”规划期间我省将投入资金1176亿,重点建设和完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国、省道网络、县乡公路网络、公路、水路运输网络、信息化网络,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给我院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3)专业特色明显:我院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

2.2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高校连年扩大招生,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总体形势呈现出供过于求。(2)受多种因素影响,我省新增的就业岗位正在收缩。据广东省劳动部门介绍,“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多重调整任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空前增大。

(3)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充分,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还普遍不太了解,在思想观念上,总认为“高职是比专科还低一个层次的三等教育”,用人单位在录用专科毕业生方面还不太尽人意。

通过分析形势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当前的处境,把握好方向,更好地把握自己,积极面对毕业就业的关键时刻,成功踏入社会。

3对策的思考与探索

如何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得更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齐抓共管,积极挖潜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学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笔者以为应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生部门的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潜能,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共同迎接新的挑战,将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3.2练好内功,保持特色

为了更好地锻造我院的优良“产品”——毕业生,学院经常组织老师们到用人单位去了解毕业生的使用情况,根据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肯吃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对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得不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抓好实践教学,练好内功,保持自身的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加曩外联,立足交通,面向社会从首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我院毕业生大部分在交通行业,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要牢牢的把握好;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跨出交通行业就业。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学院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加强外联工作,做到“走出去,请进来”让社会上更多的单位、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院,了解我们的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拓展更大的空间。

3.4调整专业结构,突出竞争优势

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既要与其性质和任务相匹配,体现学院的专业特色,又要紧密配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思想,始终要有自己的拳头专业和名牌骨干专业,在保证专业技能要求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院和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

3.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1)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学院积极地向各界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毕业生,另一方面鼓励同学们自找单位或独立创业。2)加快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毕业生管理系统,多渠道开阔就业门路,收集就业信息。3)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第3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就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工作而言。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同样是一个关系到高校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自己近年来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从高校办学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以及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办学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发展观、质量观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民众的文化需要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使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和由其引发的社会问题等日益浮出了水面,其焦点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我省为例,2004年,全省高校毕业生近8万人(非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约7万人,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约0.7万人),总量比2003年增长了约四分之一;200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超过9万人,比2004年增加近2万人。虽然近2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85%左右,但占据相当比例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仅占77%左右。总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工作任务日趋繁重。大学毕业生就业上的压力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然而就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存在一个确立怎样的发展观、质量观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对于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始终强调做好就业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高校发展观、质量观。即把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高校发展的动力,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前景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把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并在安排年度招生计划,设置专业、学位点和进行教育评估等方面与就业率适度挂钩,形成事业发展、结构布局、经费使用等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质量评估,就业工作是其核心指标之一。2005年教育部将把各省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并研究制定结构调整宏观指导意见。对此各高校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加以应对。一是要在对服务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和人才需求情况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本校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认真规划好招生计划,推进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二是要以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坚决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把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三是要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宣传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发展观、质量观,以促进广大师生办学观念的转变,进而为全面做好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以学生为本.全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想基础和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面和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学生,要用“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的精神,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工作。

2.1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要立足抓早、抓细、抓实,坚持把就业指导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在校园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时间安排上,力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均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指导内容形式,做到细水长流、润物无声。2.2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大学生职业素质指大学生将来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成为其能否就业的关键。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纳入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之中,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改变以往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掌握、轻能力的培养倾向。把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乐业意识、守业规范、勤业精业的工作态度等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体系;在搞好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把对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交礼仪等知识学习纳入学校教学规划体系;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素质。

2.3努力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要建立健全校就业信息服务专区或网页,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并让学生从网络上接受到相关的就业形势教育和就业指导。要充分利用全国或全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或各人才市场信息网的作用,引导毕业生关注网络就业信息,参与网上招聘活动等,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视野,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2.4努力构建融教育实习、见习和就业为一体的实习见习基地。要选择就业需求大、指导能力强的地区和企业,主动去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并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逐步扩展毕业生在该地区的就业面,以推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如:我校今年瞄准了浙江商品经济发达,人才市场活跃这一特点,主动上门与浙江义乌的十几家民营建立了实习、见习基地,当年就为应届毕业生找到了180多个就业岗位,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和当地的一家企业集团签订了联合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协议,为我校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之中。

三、强化领导.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性强、难度大的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营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抓落实,并从制度建设、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建立起科学的长效的机制。

3.1实行“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各校都普遍建立了党委书记或校长亲自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这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然而这种“一把手”工程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才能得以贯彻施行,学校要成立包括党务政工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等在内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便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就业指导和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协调好该项工作,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各院系也应实施“一把手”工程,由院系主任领导亲自挂帅抓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形成学校上下互动的良性循环。

3.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并从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学校必须设立校级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的机构,并按规定(1:500)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在专职工作人员中必须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学者,还必须有熟悉产业和人才政策,懂得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营销策略的能手,要有计算机网络设计和运作服务的专业人士,总之要使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成为一个善于捕捉机会、善于协调配合、善于攻坚作战的高效机构,切实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必须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使该项工作得以正常的运转。各院系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第4篇

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

>> 大学毕业,我选择了直销 情感:女人是男人的毕业课 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动画专业的毕业创作课教学 如何上好毕业年级英语复习课 中国五类特殊毕业生怎样选择出国 聋校毕业生前途选择的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率的路径选择 毕业了,我们要如何选择? 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赴加专业? 我们的毕业选择题 弹性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 应届大学毕业生应该理性选择工作 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与分析 选择创业、升学的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 浅谈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选择 浅析90后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问题 大学毕业该不该选择自愿失业 重庆中职学生毕业前景的多向性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毕业选择课 毕业选择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意外的精彩

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

我的职业生涯,并未按照大学毕业时的选择延伸,但生活为我铺开的另一条路充满了意外的精彩。

我就读的是北京轻工大学(现北京工商大学),这并非我首选。高考报志愿时,我一心想上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希望将来从事与国防相关的科研工作。但由于志愿填报的“技术性失误”,我的第一志愿最终落空。

1992年大学毕业时,我以全系第一的成绩进入了轻工部下属的一个计算中心。农村孩子凭借努力在北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心里很高兴。7月3日离校,第二天我就早早去上班了。但生活又转了个弯儿。工作不久,我发现这与理想的职业生涯相去甚远。而此前我经常去看联想的展览,就向联想投简历,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纠结的选择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

小时候家里穷,我初中毕业上了师范,17岁参加工作。1998年,考上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研究生。这个系是留学先锋系,我也蠢蠢欲动。课余时间,就做兼职为留学做积累。当时在新东方教GRE逻辑,做得很开心,赚钱也多。2001年毕业时,新东方向我发来邀请,那时它还不像现在这样有气候。我很纠结,也像很多人那样跑过人才市场,看过公务员考试,申请过留学,最后都放弃了。

下定决心去新东方,是切身体会到英语培训的巨大市场。当年大学生排长队报班,几百人如饥似渴地听你讲课,我经常被自己感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获取、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未来真正有生命力的就业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如今的大学生应该不会像我曾经那样纠结。 偏爱小公司

易宝支付CEO唐彬

1991年,我从南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我读的是少年班,毕业时才18岁,就和很多同学一样继续读研。上大学时,很崇拜杨振宁,梦想着留学深造。那时留学政策还没放开,我就选择了本校的硕博连读。读研第二年,我申请到了去斯坦福大学读博的机会。那里重理论也重实践,让人思路很开阔。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第5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困境

2008 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不仅远远没有消除,而且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愈来愈严重。如果说2010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 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在2012 年则是最严峻的一年。可想而知。解决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现实困难和庞大的社会工程。

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目前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困境、结构性就业困境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困境。

(一)一般性就业困境

一般性就业困境,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又处于人口高峰期,加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一般性就业困境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二)结构性就业困境

结构性就业困境,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表现为有空闲的岗位,劳动者也有意去填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就业;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最关健的因素也就是结构性就业困境.

(三)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

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是指毕业生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困境。表现为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尽管有岗位空着,自身也不缺乏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只是由于个人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或待遇低等原因,因此,宁肯待业也不愿去填补缺额。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则比较难。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工作可找,而是不想把自己随便“嫁”出去,更不肯“贱卖”自己,是想找一个“如意郎君”。这样,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就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 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却超过2000 万,每年出现200多万富余劳动力。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一份调查数据则显示:2011 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 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 万。

这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供需总量是供过于求,但专业技术人才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既有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机制的影响,还有就业指导和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滑坡、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不平衡,对就业形势影响较大。国内大批中小企业和外企的倒闭、迁移和收缩,大幅度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的挑战。

(二)高校年年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近10 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高校举办招聘会,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供需见面会及人才市场,网络招聘、国际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熟人介绍、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计划等。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而且网站和招聘会虚假招聘信息太多,令人望而生畏。

(四)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用人单位多数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很好解决。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发展前景不明,并伴有苛刻的扣薪、罚款、辞退等制度。所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追求实用能力和低廉成本。

(五)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一些高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不仅传统守旧,而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六)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很多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部分毕业生对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尚未调整好求职心态,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思想依然存在,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意原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

(七)宽进没有严出,教育质量下降。

近年来,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几乎成反比,说是宽进严出,其实是宽进宽出。只要交足够的学费就可以上大学,只要读完基本学分就可以混个毕业证。而且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尤其是文科大学生。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仍然十分隔膜,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依然陈旧,授课内容多为政治化、程序化、空洞化。

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尤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首位,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岗位,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工作。

(一)各级政府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给予政策上的宏观指导。

一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三是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不断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大量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就业歧视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二)高校要改革教育机制,在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一是要搞好素质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度。

二是要改革教育机制,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没有以广博为基础的“精专”,不是真正的精专。只有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持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水平。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力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精心引导大学毕业生纠正择业误区,变“主动失业”为“主动就业”。

一是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注意自我调整,相信自己有实力总会脱颖而出。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

二是从观念上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从观念上引导,就是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第一是“主动就业”,不要等待,也不要抱怨,以主动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第二是“理性就业”,不要迷失方向,坚守自己的目标;第三是“反思就业”,善于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第四,先就业后择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第6篇

关键词:高职服装;毕业设计;优化;保障

毕业设计是对人们整个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综合性检验,同时,他也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人才、选拨人才的主要途径,更是提升服装设计总体质量的重要方式。高职服装设计的毕业课程设计要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将目前服装行业的流行因素计入参考,遵循企业单位用人的原则,改变理论重于实践的错误思想,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善管理模式。

一、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优秀作品太少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课程设计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检验的课程,由开始的设计思想、设计初稿、筛选材料到后期的制作和完善,整个过程都需要完备的专业素养。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目前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强。有些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创新意识灵敏,设计思想独特,但是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办法制出优秀的作品;有些学生尽管实践操作能力很强,可是缺乏创新意识,交出的作品没有观赏性。学生缺乏综合性的训练,是学生综合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毕业设计作品不出新意。2、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过于依赖老师如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常缺少独立、耐劳的吃苦精神,然而毕业设计是需要独立思考并敢于创新的,在整个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难免会出现畏惧的心态,常常依赖于老师,让老师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次数多了就形成了惯性心理,逐渐的就是去了自信心。

二、分组协作法在高职服装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分组协作顾名思义就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司其职,在老师的带领下,协作学习,一起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终极目标。分组协作法对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协作学习也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学习形式。1、分组协作学习符合毕业设计的教学形式毕业设计的作品展示了学生多年以来的学习成果,因此,是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由于整个过程任务量较多,耗时较长,致使作品质量不高。再加上学生的专业知识存在差异,缺乏综合性的训练,也是导致毕业设计作品不出新意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的问题所在,毕业设计使用分组协作的方式是大势所趋。毕业设计小组通常有2个人,最多3人,一起设计一个方向的服装作品。减少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可以提升作品整体的质量。分组的原则还要打破专业的限制,将设计专业和制版专业的的学生整合到一起进行分工,保证每个小组既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又有制版专业的学生,如此一来就解决了技术单一的问题,使各个小组的成员优势互补,提升作品的综合质量。2、分组协作能够集思广益,提升作品质量服装设计不仅仅是面向艺术的一门学科,他对技术和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很严格。毕业设计不只是需要灵光的大脑,更重要的是要将灵感与实际的服装材料相结合,这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一个过程。经过多年以来的实际教学,作者以为,对一个学生来讲,个人独立思考并完成整个毕业设计作品难度是特别大的。毕业设计如果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就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经过合理分配,各司其职,形成通力,一起完成毕业课程设计这个复杂繁琐的任务,使得设计的作品达到完美的效果。3、分组协作能够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综合性的技术人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毕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参加工作之前的一次重要辅导过程。毕业设计的小组协作,把不同专业、班级的同学整合到一起,大家从陌生到默契,丰富了自身的人际关系。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里,由于专业技能不一样,大家可以相互的探讨,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分组协作时,大家可以在相互探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分组协作还利于学生之间生成创新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与此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4、分组协作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毕业设计课程的安排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时间难以达到统一,为学生的统一管理增添了障碍。分组协作则能将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工作,相同的任务目标使得学生的工作方向一致,并且各司其职,上下一心,统一听组长的安排。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自己负责的任务中去,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毕业设计是一个将创造性思维与实际动手操作相联系的过程,他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学生正式工作前的一次重要锻炼机会。利用分工合作的组团形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增强专业的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标准。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够体现一个专业的综合能力水平,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毕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和标准也在更新、总结和探索当中不断的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彭颢善,陈文.关于提升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师生技能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5(11)

[2]蔡蕾.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15(17)

[3]赵旭堃,王景慧.关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大众文艺.2015(24)

[4]白露.关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5(09)

[5]侯霞.浅谈职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6]徐军绒.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策略[J].纺织教育.2015(01)

[7]王朝晖.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5(04)

[8]吴敬.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美与时代(上).2015(06)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第7篇

第一,从认可度较高的思想品质方面来看,其优良率高达97.47%。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培养的学生职业道德优良,工作中能吃苦耐劳,表现出较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这也说明我校一贯注重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作用。

第二,从认可度较低的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持肯定态度,但对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评价不高。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总体上说,我校大部分院系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但仍需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避免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脱节。在业务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等评价较高,而对毕业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评价较低。对此,用人单位建议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工作业绩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较高,在工作中已经产生实际贡献,但普遍不善于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方法和建议。这也反映出毕业生对工作内容的研究不够,创新精神也有待加强。

二、启示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2011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是满意的。其高度肯定的方面需要继续深化,其反馈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薄弱点则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关注要点。

第一,继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要使道德教育收到实效,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被社会、企业所认可,就必须不断地丰富教育载体,广泛开展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例如学工处、团委组织开展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让抽象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二,从专业整体看,我校大部分院系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计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但仍需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推行“课程重塑”工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等。教学内容上,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方法与手段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教学实践上,要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并保证实习质量,加强教学实践和课外实习锻炼。

职高毕业思想总结第8篇

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我校对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和职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并积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五个层次进行,即入学初、学习中、实习期、毕业前和就业后。

一、入学后的启始教育

对刚进校的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通过校史学习,军事训练,参观实训基地,优秀毕业生做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的尽快形成,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德育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在全校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力,全体任课教师对学生共同进行德育教育的共识。

此外,学校学生处、团委还应组织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余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培训班”。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教师,不间断的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能力。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三、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定期编印《实习简报》,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实习情况,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使实习生更多的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要抓思想提高,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的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四、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学生摆脱了平日的学业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多采取对话会、恳谈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思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质,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引导学生客观的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我们还以组织举办毕业生联欢会、毕业成果汇报会、优秀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就业后的跟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