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9 13:24:49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

,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意向;前景

中图分类号:F241.4

此调研报告基于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主要通过对江苏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典型外贸企业的实地调研,将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现实行业的需求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给予有建设性的就业意见。同时根据现实情况发掘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帮助企业正确认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乃至所有学生的共同优势,为独立学院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博取更多认同感。在现实的背景下切实提出解决就就业问题的意见对策。

一、江苏省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研

2011年9月—11月,团队承担的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江苏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与前景调研》启动对江苏省四所独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学院滨江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2份。回收率90.38%。

1、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省内代表性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就业地区选择,就业行业选择、求职渠道,求职意愿、求职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现实依据,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就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2、调查对象

因江苏省内独立学院众多,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因此选择四所代表性的独立学院,近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兼顾了学生的地区方向和年纪层次,使得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参考性较强

3、调查内容

问卷共设置了14项调查内容,分别为(1)

4、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意向

根据对江苏省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分析显示,超过58%的学生认为工作可以与专业有关联,但是不一定要对口,这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是个很好的选择。国贸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相关联的工作,这避免了出现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情况,也可以缓解市场就业的竞争压力。但是我们也发现,选择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只有4%,这对于国贸这个专业来说人数偏少,这让我们思考,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就业意向过于偏离自身所设专业的初衷,给我们提出了要加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竞争力的要求。

(2)独立学院国贸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根据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9%的学生认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就业困难的原因在于自身缺乏实际的经验与技能。外贸行业是一个重在实践的行业,在独立学院本身存在的与公办学院的区别的同时,必须为国贸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而作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也不能安于现状,自己也应该去争取更多的上岗实习机会。上图可以看出在学生心理中认为的就业困难原因,超过79%集中于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炼,这便显示了毕业前实习和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必须从实际操作上入手,通过各方面实习工作渠道,争取到学习工作经验的机会,这无疑将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3)职业规划

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是否关注过本专业就业问题的统计如下,有专门去了解的仅占有23%,明显数据偏低。

根据以上两项数据可以很明显看出,国贸学生毕业并没有充分做好就业的准备,甚至对自己专业就业问题并不看重,这无疑给现实就业严峻形势雪上加霜。作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在与公办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竞争就业的过程中,如何超越他们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更多的取决于自己对于就业的准备情况。

(4)就业优势的自我认知

在对于自身优势的问题上,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家庭背景次之。但是个人就业竞争力不只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中,前面统计有79%的学生认为个人实际工作操作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独立学院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般的学生在求职中并无突出的竞争优势。因此,国贸毕业生要顺利就业,最根本的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企业访谈调研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

当前,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波及全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中国的出口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从而使得主要面向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遇到困难,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便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三个部分。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主攻方向,例如:研究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应用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实务能力的培养。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包括:(1)外贸相关企业,包括外贸公司、有自主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等;(2)政府部门,包括商务部门、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等;(3)高校。在上述三个去向中,以外贸相关企业的需求为主,岗位能力上又以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为主。为顺应人才需求,国内很多高校更加注重应用型、操作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然而,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必须重点把握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本文拟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1.人才需求趋势的需要。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由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经济贸易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正积极通过稳定外贸来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从2008年年初提出“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到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进出口额稳中有升,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谁最先从危机中恢复”的评选中,中国排名第二。从历史的经验看,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经过一个恢复期、调整期,全球经济会在2~4年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新的经济增长必将带来人才需求的新高峰。经济的恢复离不开外贸行业的支撑,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外贸人才的加盟,2~3年后,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人才仍是最为走俏的人才类别之一。

2.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国际贸易活动具有程序复杂、操作性强、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外贸人才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合理的培养体系必须以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依托。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要素,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要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

3.人才岗位技能的需要。国际贸易人员的从业活动通常会从具体的贸易实务工作开始,而具体的贸易实务工作又需要相应的从业资格。就目前而言,国际商务“六大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基本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工作,因此,在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就业前就应该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为了保障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从业资格考试,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兼顾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

二、构建依据和构建目标

1.构建依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为支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围绕国际商务“六大员”从业资格考试和岗位要求展开,见表1。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选取其中的几个方向作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

三、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1.前期调研。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优势,综合考虑学校招生就业情况,深入外贸企业和国内其他有相关经验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和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方向。

2.确定方向。结合调研情况,综合学院设备师资等软、硬件条件,确定主攻方向。建议首先确定单证员、货代员两个方向,主要理由如下:(1)国际贸易实务中,单证是基础,货代是主流,其他4个从业资格考试均以单证员、货代员为基础;(2)可以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多个国际贸易相关专业;(3)国内针对这两个方向的实习软件的研发和实习设备的制造已经比较成熟。

3.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结合国际商务“六大员”考试要求,确定《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软件综合应用》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修订课程大纲,完善课程教案和习题集,并将部分应用性教强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共选课程。同时,围绕主攻方向构建国际商务“六大员”岗位能力课程模块。

4.师资保证。从满足核心课程和主攻方向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出发,确定课程骨干教师,选派其到国内其他高校及知名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鼓励相关专业教师报考国际商务资格证书。

5.办学条件保证。扩大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主攻方向的招生规模,完善实践教学软件,加强与高校周边外贸企业及外贸主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影响,寻求社会和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办公室.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复习指南[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2]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中心网[EB/OL].http://省略.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第4篇

【关键词】专业 就业 国贸 偏差

本文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具有纺织特色的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中纺协zfx201110)。

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改革的一个共识。推行个性化培养是一个发展大趋势,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个人充分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因如此,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高校本身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部分高校在将总学分缩减的同时,增加选修学分,有些个性化课程模块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1]这既为学生自由参加各种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给予了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专业选择的自。在增加学生自主性、推行个性化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学科性质、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就业前景等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会事与愿违。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熟悉程度及其就业预期,武汉纺织大学“具有纺织特色的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本校相关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调查的数据及其反映出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分析。本项调查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以武汉纺织大学国贸专业为例,研究高校行业背景对其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名就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特色,纺织服装及相关工程类专业在社会上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这个特色可能对非行业特色的专业(如国贸等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可能产生某种影响。第二,了解在校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特色的认知。一是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一般认知,二是对本校本专业特色的认知。第三,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及其特色认知与实际就业差异的原因。

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的总体设计与主要目的。整个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在校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这部分设计了11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在校国贸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差异和就业预期。另一部分是利用学校就业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国贸专业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在校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差异和就业预期进行对比。主要目的是分析国贸专业在校学生的专业认知、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及其原因。

(2)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专业面向、就业地域面向、预期薪资、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认知等四个方面。

2.分析的样本及数据

(1)专业认知与就业预期调查数据。关于在校学生专业认知和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在国贸专业2011、2010、2009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121分,收回117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6.69%。

(2)实际就业去向的相关数据。实际就业去向的数据为2011届国贸专业有182名毕业生,其中数据完全有151名毕业生,有效数据占82.97%。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就业方向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的偏差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到贸易公司从事单证员、业务员等相关工作的意愿和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的意愿高达31.28%,到其他行业工作的意愿为37.44%。但是2011届毕业生直接到贸易公司、金融业、其他行业的比例分别仅为3.31%、2.65%和94.04%。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到非贸易公司也可能从事单证员、业务员等与贸易相关的工作,但是,意愿就业行业与实际就业行业反差如此之大,很可能表明在校学生对国贸专业的专业面向理解过于狭窄。另一方面,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工作意愿与实际差距太大,这可能表明国贸专业在校学生对金融知识比较感兴趣。这反映出在校学生对国贸专业面向认知不足。

表1 就业方向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

2.就业地域预期与实际就业地域的偏差分析

因学校地处武汉,考虑到武汉在华中的经济地位和发达程度,本文将武汉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并列。从表2中不难看出,到广东、武汉工作的意愿分别为12.42%和18.95%,但到这两个地区实际就业占比分别为33.11%和26.49%。到上海与北京工作的意愿高达45.75%,远远超过了实际就业地区占比(仅为1.97%),这一数据反映出就业地域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强烈的反差。另一个反差较强烈的是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仅为0.65%,但实际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为12.58%。

从这些数据来看,在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意愿仍集中于大中型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即使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工作也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这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经济战略调整急需大量人才有很大差距。

表2 就业地区预期与实际就业地区

注:中西部不含武汉市。

3.预期薪资与实际行业薪酬之间的差距分析

从表3和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在校学生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差距不大。因上海和北京的月工资水平分别为5510元和5430元,考虑到45.75%的学生愿意到上海与北京等发达地区,学生预期薪资偏低,这可能与学生为了更好地发展前景,宁愿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或是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给予新手的薪酬不会太高。但是考虑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工作,作为职场新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薪资仍偏高。

表3 在校学生预期每月薪资

表4 2010年实际工资水平

注:实际工资水平=平均工资÷12,单位:元。

数据来源:武汉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年鉴2011》,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

4.学校行业背景与就业方向的差距分析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学生就业可能受到学校行业背景的影响。从表5中不难看出,国贸专业到纺织服装行业实际就业人数占比为14.57%在校学生,低于在校学生认为应该增强国贸专业的纺织服装特色的比例(为17.24%)。考虑到武汉纺织大学的行业特色,到纺织服装等行业工作的国贸专业学生仅为14.57%,很可能表明学校行业背景对国贸专业的就业没有太大影响,或者是学校的国贸专业与纺织服装特色联系不是很紧密,也可能反映出在校学生对学校行业背景对如国贸之类的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缺乏认识。

表5 学校行业特色与实际就业行业关联度

表6反映在校学生确实对学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了解很少,因为有高达54.42%的学生对本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仅“了解一点”,还有28.57%的学生“不了解”。而表7反映出了在校学生对本校国贸专业不了解的原因,主要是宣传不够。进校前无法通过社会及学校宣传等渠道导致缺乏了解的学生比例为34.13%,还有43.71%的学生认为进校后学校和学院宣传不够。

表6 对国贸专业特色的了解程度

表7 对国贸专业不了解的原因

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特色了解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目前地方高校主要是在进行规模上的扩张。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近几年先后合并了湖北对外经贸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其校名也更改过几次,1999年由武汉纺织工学院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合并与更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学校专业特色的认知。

结论与建议

1.从专业面向看,亟须加强高校在校学生对专业面向的认知与教育

从“宽专业厚基础”的角度来看,既要强化专业特色,又要专业面向的多元化。对于国贸专业而言,既要强化国贸专业区分与如金融学等其他专业的专业特色,又要强调作为应用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授,增加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面向优势。同时,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本校相关专业的宣传。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主动加强对学校专业特色的宣传可能比知名高校更为迫切。

2.从就业地域面向看,高校在校学生应逐步调整工作地域重心

过去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为“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发展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亟需各种专业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在校学生应逐步调整自己未来就业的地域。

3.从就业薪资预期看,高校毕业生应降低薪酬预期

作为初入职场的新手,高校毕业生更应看中工作给予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应该考虑到就业地域当地薪资情况。

4.从学校发展来看,学校应着眼于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作为行业特色较强的地方高校,只有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着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才可能真正创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徐高明,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福建教育论坛,2010(8):61-66.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第5篇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综合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会计综合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的发展领域在不断的增多,即会计岗位的多元化。因此会计专业课程也随之多元化,即分为企业会计、外贸会计、银行会计、税务会计、法务会计以及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社会审计等几大类专业课程。但由于长久以来国家政策导向重视企业会计的核算,并以企业会计制度和政策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训和考核,促使会计专业人士重视、掌握并运用企业会计知识对各类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忽视了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包括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这样外贸会计课程就与其他行业会计课程相同,没有被列入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或者说列入也只是作为考查课程列入仅让学生们了解一下而已。因此,国际贸易的核算方法只有部分外贸企业会计人士掌握并运用。

二、外贸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以及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一般企业或公司均重在国内的业务往来,需要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核算的单位不多,企业和社会没有需求这也就决定了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考虑的因素,把外贸会计课程列为考查课程,课时设置也比较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本课程不重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忽视对其国际贸易内容的核算及账务处理,这就是由于企业经营理念所导致的外贸会计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问题。

(二)政策导向

外贸会计执业资格考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才几年,而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已经实施了近二十年,当然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会计执业资格的体制决定了外贸会计人才的被忽视,在人们心目中根本没有需要了解外贸会计知识的概念,就更不用说去掌握专业技能了,尽管现在国家组织外贸会计执业资格的考试已有几年,但仍然只有部分人员关注和参加考试,真正发挥的作用和意义不大,这也是外贸会计教学的悲哀。

(三)课程定位

国内各高校外贸会计课程基本上都定为考查课程,因此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学校或者教师去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说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比较好的先进经验,这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边教学边研究,实施教学改革的进度比较缓慢或者说难以进行。

(四)师资缺乏

本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没有外贸会计核算业务实践操作经验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程序和环节掌握不是很到位;而从企业一线请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到位了,可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上又有很大的欠缺;包括一课双师,也存在着例如课时费的分配及时间的安排等相关问题,总之目前的教师很难向学生教授好外贸会计专业技能。

三、外贸会计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采用多元分层的会计教学模式对外贸会计课程实施改革

由于全社会会计岗位的多元化,因此会计专业课程也有企业会计、外贸会计、银行会计、税务会计、法务会计以及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社会审计等专业技能课程。根据目前国家对外贸易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强化对外贸易的会计核算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确定外贸会计课程的教材和辅助资料,将外贸会计课程列入其专业培养方向的主要课程行列,完善培养外贸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会计岗位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全面推进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建立稳定的外贸会计“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会计综合实践教材的建设,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开展实践性教学,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完善会计专业多元分层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三)根据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趋势提升外贸会计的地位层次

1、确定外贸会计证书的使用价值

为了让全社会真正实施和使用外贸会计证,国家应该适时颁布外贸会计证书存在的意义及其使用价值等相关的政策文件,让全社会都能够知道和了解外贸会计证书的效用,也只有这样外贸会计证书才能与会计执业证书一样在会计领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外贸会计证书的内在价值。

2、重点扶持贸易业务的中小企业

国家应考虑重点扶持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具有未来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维护和保持其在行业领域的声誉,保持和提高其贸易业务量,扶持和促进其向较大规模发展,使其提升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外贸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具有国际贸易核算才能的外贸会计高级技术人才,外贸会计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激活了外贸会计人才的需求市场,因此也就稳定和提高了外贸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层次和地位,也就奠定了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

3、重视外贸会计教学的师资培养

基于国家贸易业务的发展现状,基于外贸会计的社会需求,更基于高职院校对外贸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目前的重点是要培养和建设外贸会计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国家要率先出台政策重视外贸会计人才,重视高职院校外贸会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培养和扶持在专业领域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外贸会计师资队伍。

4、提高外贸会计教材的质量特色

外贸会计课程长久以来一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可以选择而且适用的教材比较少,再加之懂得外贸业务和技能的人不一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更不用说出版专业教材了;其次,就是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这在编辑出版教材时难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再次,有些知识和阅历都不深的教师,为了急功近利获取个人名誉和经济利益,玩起出版教材的游戏,各出版商也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负责任的完成了出版的任务,类似种种,导致现在的外贸会计专业教材不太适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

5、提升外贸会计课程的专业地位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第6篇

(一)调研样本

为分析不同经济发展区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苏北、苏中、苏南以及上海的部分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考虑到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区位,在样本选择上向苏北地区倾斜,同时兼顾其他地区。另外,考虑到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因此本次调研以民营企业为主。

(二)调研结果

1.外贸岗位需求相对稳定。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企业虽然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国际贸易相关岗位的需求状况没有太大变化,企业大量需求的仍是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商务秘书以及跟单员,其中以外贸业务员和单证员居多。

2.企业青睐“一专多能”的综合型外贸人才。

在对从业者的技能和知识要求方面,各外贸岗位有很大的重复性。比如,制单工作不仅是外贸单证员的基础工作,同样也需要外贸业务员和跟单员精通此技能;掌握报关技能的跟单员更受企业欢迎。可见,“一专多能”已成为目前外贸企业的用人标准。

3.企业看重员工的工作态度。

企业在用人时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其次才是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产品知识储备都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

4.企业普遍希望学生持证上岗。

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希望学生持证上岗。从证书种类来看,商务英语证书的关注率最高,这主要是由外贸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而在专业资格证书中,国际商务师证书在外贸企业中的认知度最高。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第7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20

1当前外贸形势及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

1.1外贸形势变化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根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外贸增长动力仍然将会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伴随“一带一路”带来的新的商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走向国际市场,也给国际贸易人才带来了新的需求。

1.2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变化

传统外贸中,企业对外贸人才岗位需求主要集中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报检员几个岗位。外贸业务员主要负责市场开发、合同的磋商于签订;跟单员主要从事订单签订后的跟进工作,负责生产的跟单,跟踪产品,直到合同的顺利履行;单证员的主要工作有审核信用证证、制单、审单、交单与归档等―系列业务活动;报关报检员主要负责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检相关事宜。

传统外贸从业人员只需会英语,懂外贸流程就够了,但是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首先外贸从业人员需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过搜索引擎和B2B电子商务平台来寻找客户。再次还需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外贸易政策等有比较熟悉的理解。另外还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来自上海著名的求职网站上海招聘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贸公司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包括从单证操作人员到管理层的等各种职位。现在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量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人才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上。

2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

2.1高职国际贸易人才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

在国家“互联网+”、“一路一带”战略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从现在外贸企业的招聘情况来看,传统的外贸操作岗位、商务岗位,还有外贸企业的生产线员工,招聘都存在一定难度。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不能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而我国外贸企业很大一部分都为中小型企业,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到小型企业工作。外贸企业生产线员工流动性较高,人才缺口更大。

另一方面,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海外业务越来越多,对各种综合性人才,特别是有外语能力和平台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强烈。根据企业调查显示,海外业务比重在10%时,看重外语能力的企业占比364%,看重平台知识的企业占比25.5%;海外业务比重增加时,对于外语能力、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及平台操作能力都会相应增加。企业不缺少纯技术性的人才,企业也不缺高级的管理人才,大量的缺少的是真正能够具备综合能力从事外贸业务的人才。现在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或者国际贸易单一的专业,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员,外贸岗位的空缺和毕业生就业难一定程度形成了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2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中,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三个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对于具备一定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人才更为青睐,需要的员工是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多面手”。

总之,当前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企业对人才高素质、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要求。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完善等都要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企业合作来开展教学。让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接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团队精神、不断创新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外贸人才适应企业要求,解决外贸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3改革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来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实地的企业调研,明确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岗位有哪些,岗位职责是什么,有哪些任职要求。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对外贸业务员的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根据知识能力的层次要求和职业成长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排序,最后讨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接下来,组织企业的实践专家、学院老师及本校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评审会。对所开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进行审核,同时审核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互补性,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广泛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不仅要结合学院的办学条件,更要结合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建议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人人文方面的课程,比如管理学、经济学、人际关系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使人才培养模式真正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做到“两头在外”,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接受用人单位的检测,改变传统封闭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3.2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根据企业外贸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具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多方面的能力要求。结合相关岗位对这两方面,特别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重点培养。

第一,专业素质方面。外贸业务中函电的处理、单证的制作、与客户的交流都离不开英语的应用,要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课时,也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外贸单证员、报关报检员、外贸跟单员都需要对整个外贸流程有所了解,能理解并制作进出口过程中的所有单据,需要加强单据的制作的训练。另外,结合跨境电商的岗位,要增加跨境电商方面的课程,对于图片处理的技巧、搜索引擎工具的运用,国际物流知识及其小语种外语的运用,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第二,综合素质方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一、二门具体的“手艺”,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注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自身后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对外贸易工作流程性强,强调团队合作,工作中需要与企业内部同事的沟通,与客户沟通,与商检海关等机构沟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必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商务谈判课程时可以邀请外贸业务员参与授课,传授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沟通技巧。另外,企业反映有些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频频跳槽,建议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

外贸岗位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校内实训,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软和实训室,将单证、国际贸易流程、报关报检等内容整合起来,通过实训使学生全面掌握外贸工作的核心技能。但由于实训软件的仿真性有限,更新不够,而现在外贸的形势变化速度又很快,校内实训软件的训练方式存在一定和企业具体工作脱节的现象。二是通过企业实习,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几率和岗位适应能力。

另外,高职学院应改革以往的单一理论考试,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参与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名次的,采取相关科目抵算学分,以此激励学生对实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训期间由企业指导老师对其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学院评定学分的依据。比如有些学生最后一年的前三个月由外贸企业进行企业业务知识集中培训,后几个月就进入跨境电商一线开展实际工作。这些学生均由所在的企业进行考核,学校给予相关成绩考核合格。

总之,高职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另外,都需要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来,听取企业的意见,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实际,通过就业导向教育模式,为现代外贸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外贸人才。参考文献

[1]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第8篇

1.贸易经济专业定位尚待进一步明晰

目前,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从全国各大专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归属的院系来看,有些在商学院,有些在经济学院。27所开设有贸易经济专业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专业,对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专业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因对专业方向认识不足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2.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无论从研究方向,还是专业设置上来看,都没有专门的贸易经济研究和专业。而作为贸易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系统的存在,只是在某些著作中以交换、交易、市场、商业等名词相关联而出现。长期以来,我国贸易经济(流通)问题一直以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惟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放在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下来分析,揭示了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的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尤其是无法解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流通问题,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2]。

3.贸易经济专业市场认知度低

从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对贸易经济专业认知度相对较低。比起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具有鲜明特征、特色的专业而言,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大部分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对贸易经济专业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直接影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对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形成制约。

4.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急需优化

商贸流通产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电自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零售业逐渐壮大,新型贸易模式如E贸易大量出现,大流通、大消费、大贸易的格局基本形成,迫切需要通晓贸易理论和实务高素质零售商业流通人才,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开设庞杂,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知识相对陈旧,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要的能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迫切需要贸易经济专业在课程开设上体现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5.贸易经济实验与实践教学欠缺

贸易经济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工作。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贸易经济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或是由于资金问题或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境滞后,而且大多数学校贸易经济专业教师大部分所学都是别的专业,大多没有贸易商务实战经验,在从事商务实践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二、贸易经济学专业建设建议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新经济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应明确贸易学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为专业素质硬、执业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符合零售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以以打造“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为主线,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当细分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塑造学生的特色素质,不断提高各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打造特色”的专业建设思想。本科院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要体现出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设置专业方向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各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在方向的设置上,应着重体现服务于新经济形态,例如,服务贸易、E贸易。

2.确定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模块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特色”的原则。在保障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需要多开特色课。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方面组成。专业主干课主要介绍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为制定贸易政策和商贸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一些市场调研与决策的技术,包括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批发贸易、零售学、商业技术、物流经济学等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贸易方面的一些具体经营与管理技术,与实现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些学科知识等。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本文认为应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关系,在选修课中,本文建议采用打破常规模块化教学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和专业性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在贸易经济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了三个方向:其一,“零售方向”。该模块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零售技术》、《连锁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突出用新经济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围绕零售业态与商圈、连锁与特许经营、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及现代技术应用、超市与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以信息、物流和现代商务技术为手段,造就满足新经济要求的高素质贸易经济人才。其二,是“工业品批发与贸易”方向。该模块包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汽车贸易概论》、《批发市场学》、《机电产品与工程材料》、《生产资料流通》等课程,发挥贸易与管理融合的优势。其三,是设置“商务管理”综合性方向。该模块包括《会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概论》、《拍卖与典当》、《期货市场学》、《服务经济学》等课程。三个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拓宽学科的发展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3.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贸易经济学科应加强与政府和商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以服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及地方社会经济为己任,借此提高贸易经济专业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是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要形成常态化,实现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找到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机制与模式,要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加大学院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就加强了与永辉超市、沃尔玛超市等的全面合作,同相关企业一起探讨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教师和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强化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为创新性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性,贸易经济专业是属于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学科,一定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经济本科教育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凸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地方性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应该主动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和开出质量。比如,加强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综合商务模拟和物流技术等试验课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课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论文方面,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实践类题目的比重,切实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5.加强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通过开展大量商业文化活动、大学生挑战杯、模拟商业街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都有较大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科研和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学术和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