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5 01:25:04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第1篇

(1)定期核对统计报表施工班组通过核查建筑材料计划用量台账和建筑过程实际用量台账,比较建筑材料计划用量和实际用量是否相符;材料管理组通过核查建筑材料计划用量台账和计划损耗率台账来监督加工、运输到现场的建筑材料总量是否等于两者之差;

(2)不定期抽查统计报表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个环节的运输、加工、使用材料的数量要时时监督,依据实际运输、加工过程材料损耗量台账和加工损耗率定额台账。材料实际用量是计划用量减去损耗量。如果所得出的实际损耗量高出计划用量则说明施工过程中的相应环节出现了浪费现象,查明原因,从运输、发料、领料、加工等环节一一查找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实际损耗量过低,则可能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同样从运输、发料、领料、加工过程查找原因,如是否有偷料行为、是否设计出现变动等。

(3)重点检查统计报表实际运输、加工过程材料损耗量台账是计算实际运输、加工损耗率的依据,严格控制好上限和下限,超出的话则预示整个建筑成本的增加,可以考虑施工技术、手段的变化或加强;接近或者低于下限则说明运输、加工、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4)材料损耗定额依据市场走向作为材料管理的主管人员要时刻掌握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于特殊材料的价格变化要适时掌握,还要依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制定最新的材料损耗定额,适时加入新材料的损耗定额,否则材料损耗定额就会不切实际,过高或过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很大,没有限制损耗定额的材料更是浪费严重。

二、运用统计资料监督建筑材料管理的效果

建筑行业在突飞猛进的时候,其自身存在的工期长、队伍杂、施工地点不固定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缓慢,甚至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材料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改变施工企业材料管理现状,加强材料管理势在必行。运用统计资料监督建筑材料管理效果事半功倍,事实证明是施工单位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它为施工单位的领导决策、施工材料的全程监督、材料管理水平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而客观的依据。

1.统计资料为主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市场是一切企业活动的中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建筑企业更要时刻掌握市场动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统计资料的运用为主管领导在面对市场时能心中有数,能有所依据,不至于盲干和盲从,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在内部建立统计信息网络,广泛搜集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诸如库存量、物资消耗量、历年物资消耗统计资料、资金控制指标等,为领导更好地进行材料管理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施工材料管理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定期检查统计报表,重点抽查、不定期抽查报表的形式对施工过程中材料的使用、管理、损耗做出全面的掌握,时刻了解材料库存、领取、加工的全过程,保证材料管理措施到位,方法得当。做好材料管理工作对于整个施工进程、施工质量、施工成本的控制都起到促进作用。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第2篇

施工项目计统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错综繁杂的数字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等一系列动态的过程,扬长避短、步步深化,形成条理清晰的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通过严谨的科学统计程序,优化后的可控化成本指标作为施工经验总结,为类似的或者下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在合理组织施工各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对施工组织方案的优化、采购方案的比选、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一系列的举措,通过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考核一系列成本管理环节,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成果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应从工程投标报价开始,直至项目竣工结算完成为止,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

2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计统与成本管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计划统计是前提,成本管理与创效是目标,计统与成本管理相互间有机组合,共同推动项目管理的进程。计统为成本管理提供可控化成本管理指标,成本管理的最终成果通过计划统计而进一步提升,计统与成本管理之间相互制约,共同为管理创效服务。

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哪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都需要计划统计做支撑。

在项目实施各个阶段,计统与成本管理方面的关系如影随形。在项目投标报价阶段,如果拟建工程与已完工程类似,通过统计分析类似工程的成本数据,再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并对结构差异和价差部分进行调整,可以用此概算指标编制拟建工程的预算。项目施工阶段,编制施工成本控制计划,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已完工程部分的成本数据资料并加以优化,结合已完工程部分的工程量,可以推导出未完工程预计需要增加的投资及其各成本费用可控化指标(包括材料、燃料、动力等可变成本指标及折旧、修理、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等固定成本指标),用此成本控制指标考核下一阶段成本工作的效率。在项目成本阶段性控制及分析考核阶段,通过计划统计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横道图法、表格法、曲线法等表达方法,可以分析成本的费用偏差、进度偏差、费用绩效指数、进度绩效指数等评价指标,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使成本管理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可以找出实际可控化指标与目标指标的差距,并能分析出由于什么因素的变化导致指标变化的差异,步步深化,为下一步的成本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操作程序

3.1 统计工程项目各项成本消耗

3.1.1 施工项目成本资料准备:搜集已完工程成本资料,摸清每项成本消耗情况并加以分类、归纳、提炼、升华,形成条理明晰的成本资料。

3.1.2 各种主材工程量统计

①各种主材设计消耗量统计:根据设计施工图,计算各种主材的设计消耗工程量并按各种主材规格型号加以汇总。

②各种主材应耗量统计:根据计算出的设计消耗量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考虑一定的合理损耗率计算各种主材应耗工程量并按各种材料规格型号加以汇总。

③统计剩余工程主材应耗量:根据已完工程的单位应耗量及剩余工程量推导出剩余工程的材料应耗量并按各种材料规格型号加以汇总。

3.1.3 劳务费用统计:按照剩余工程量=总工程量-截止某一阶段已完工程量,剩余工程量×劳务合同单价=剩余劳务费用。

3.1.4 机械能源费用统计:机械能源费用统计以某一时段能源消耗实力为参考,结合已统计出的已完成工程量,反推出单位工程量能源消耗指标。

3.1.5 周转、二三项目材料统计:根据合理适度的周转次数计算总的需求量,按照后期需求量=总需求量―某一阶段已进货量,后期周转材料费用=后期需求量×平均单价,按照计算出的后期周转及二三项材料的费用进行控制。

3.1.6 其他剩余费用统计与计算:其他剩余费用包括机械设备摊销、本级费、不可预见费等,根据公司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进行计算和控制。

3.2 设定可控化指标

成本控制可控化指标设定原则:通过统计出来的可控化指标要适度超前,有挖掘潜力。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设定的过低,或许由于统计有误或者计算错误,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不经过努力便很容易达到,测算结果显示的成本控制效果虚盈,起不到成本管理的作用;如果设定的过高,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成本测算结果呈现虚亏的情况,很容易挫伤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符合成本管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最终使成本管理流于形式。所以成本控制的可控化指标要经过专业人员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统计、分析、计算并考虑各种可能发生因素的影响来设定。

3.3 成本分解与考核管理办法编制

3.3.1 成立责任成本领导小组:根据费用控制目标及设定的可控化指标,成立以项目长为组长,各个科室为责任人的成本管理领导体系。

3.3.2 明确成本费用目标:结合各部室及个人的岗位职责和责任成本预算的费用组成设置相应的责任费用控制中心,明确总成本预控目标及各个责任中心费用预控目标。责任划分明晰,分工明确。

3.3.3 明确考核化流程及要求。

3.3.4 明确考核方式:(比如:责任成本预控考核实行总成本包干、分项成本动态管理、季度考核、年终兑现的方式)。

3.4 成本控制:根据各个责任控制中心的责任划分,多方面采取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实施管理对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等进行控制。

3.4.1 人工费控制: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作业队的组织管理水平,根据施工进度、技术要求,合理搭配各工种工人数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多种施工作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提高作业功效。

3.4.2 材料费控制:包括指标控制、计量控制、包干控制。

3.4.3 施工机械使用费控制:控制台班单价、控制台班数量。

3.5 成本核算:根据项目实际支出范围,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安全费、基本费、不可预见费等。

3.6 成本分析:以某项材料节超为例,节超分析包括由于量差引起的节超和由于材料价差引起的节超,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清楚了解到哪项节超是管理方面的经营成果(真正的节超),以便为下一步的控制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4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创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1 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创效存在的问题:全员参与意识不强;计统台账不健全;计统与成本管理关系认识浅薄;信息化系统在计统与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不足。

4.2 应对措施:加强业务方面的培训;定岗定员;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经常下工地,锻炼实操经验。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第3篇

2013年6月,神华集团组建了神华包神铁路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包神铁路公司、甘泉铁路公司、新准铁路公司,负责包神、甘泉、新准、塔韩4条铁路的基建运营管理。神华包神铁路集团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区域铁路运力资源的统筹规划与开发利用。但是在当前煤炭市场震荡调整的形势下,甘泉、新准、塔韩三条新建铁路的并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作为以煤炭运输为主营业务的神华包神铁路集团,“开源”受经济大环境的综合因素制约较多,短期内得以改善的空间较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节流”上做足文章,以应对日益增大的成本压力。生产物资是企业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铁路物资管理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ERP系统的应用实践,总结归纳出针对铁路一线生产班组物资的“一三五”管理法,即“一个消耗定额、三个工作抓手、五项管理内容”。其宗旨在于如何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铁路物资的精细化管理,其中一些方法已在企业得以应用,另一些则仍在探索之中,我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下文中进行探讨。

二、一个消耗定额――物料消耗定额

(一)什么是物料消耗定额

物料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完成单位工作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时,合理消耗物资的数量。在众多当代企业原材料管理的经典案例中,无论是实现物料低库存,还是提高供应链效率,都离不开对于生产物资消耗情况的准确把握。可以说,想要降低铁路运输企业库存资金占用率,加快库存周转,减少成本支出,就必须先从掌握物料消耗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标准开始,这是实现物资精细化管理所必须跨越的障碍。

(二)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的意义

(1)可提高需求计划的准确性。有了物料消耗定额,班组就可以根据运输生产工作计划,预估出相对准确的用料量,从而提高需求计划准确性。相比于凭借经验估算的方式,可减少库存积压和缺料少料现象的发生。(2)可提高采购与供应的及时性。物料消耗定额可以帮助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采购周期的不同制定更为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某项物资因供应周期较长而无法及时到货供应。(3)为完善财务管理提供依据。制定物料消耗定额时所掌握的各项影响因素系数,对于制定物资储备定额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物资储备定额对于细化和完善财务管理相关的储备资金定额提供了科学依据。(4)可监督物料的有效使用。物料消耗定额为物资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量化的标准,实现生产过程中对物料消耗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各班组物料消耗定额标准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可以评判出不同班组间物资工作水准的高下,可以了解到某一班组物料管理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从而使物资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考核。

(三)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的障碍

由于铁路站点多、线路长、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较低等特点,铁路运输长久以来都留给人们以“傻、大、笨、粗”的印象,这也是企业难以改善的顽疾。受到自身特点以及铁路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客观条件限制,铁路运输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品类繁多,型号复杂。根据ECC系统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6月,包神铁路集团各专业、各品类型号生产物料多达10960项,同一用途的设备因设计、生产厂家的不同等因素其备件不能通用,型号繁多,使原本简单的供应方式变得复杂。(2)用料集中程度较低。物资品类的繁杂必然导致用料集中程度的降低。除少数几类生产物料(诸如燃油、线上料、电线电缆、机车配件)外,很大一部分的生产物资都存在用量少、规律性不强、需求波动程度大等特点,这样就增加了物料数据和技术参数统计的难度。(3)管控分散难以集中。包神铁路集团公司实行物资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相比于区域式物资管理模式节约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但就物料控制及消耗统计方面而言,管理的逐层分级,削弱了管控效力纵向贯穿的力度。往往消耗人力物力统计的数据经过层层上报与汇总,错误不断积累。

既然制定物料消耗定额障碍重重,那能否通过什么办法使其得以实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四)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的方法

2010年,神华集团正式提出关于信息化主体建设的“SH217工程”。2013年11月,ERP物料信息管理模块(MM)正式在包神铁路集团投入使用。2014年5月,包神铁路集团班组库存物资正式纳入ERP物料管理系统中。

(1)ERP系统保障了物料消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班组物资的领料入库、出库消耗、退料、盘点、报废等业务都需要在ERP系统上完成,某项物料使用的时间、数量、地点、使用者等信息都会在系统中留下记录,物资管理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查询。例如,通过事务代码为ZMMRP135的物资消耗统计表,在键入日期、工厂、成本中心、物料编码、库存地等限制条件后,可以得到某个班组在某段时间内的所有用料信息,或者某项物料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消耗情况。多维度下物料信息的准确、及时获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料消耗定额提供了基础数据条件。(2)以统计法为核心的物料消耗定额制定方法。常用的物料消耗定额制定方法有观测法、实验法、统计法和计算法。在拥有准确详实的统计数据前提下,根据铁路运输生产特点,以统计法为核心的物料消耗定额制定方法更为客观、简便。统计法是指在运输生产中,对物资消耗数量和完成运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来确定物料消耗定额的方法。第一,通过计算班组各项物料消耗数量与所在区间完成运量的比值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去除偏离较大的干扰值。第二,同一班组某项物料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比值与其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时间因素参考系数。第三,同一时间段内某项物料在不同班组(区段)的比值与其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地域因素参考系数。第四,根据班组施工作业标准、实际作业完成质量、专业人员工作经验要求等情况,最终确定物料受时间、地域因素影响的比例系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其他系数。例如,企业降耗指标因素系数。在确定各项系数后,我们就可以制定各班组各项物料在不同时间内的消耗定额。为了更好地对物资消耗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达到降低物耗、节约成本的目的,物料消耗定额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动态标准。一方面物料消耗定额需要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应辅以管理考核要求、建立用料节约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等途径来保证其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三个工作抓手

笔者结合包神铁路集团的实际情况,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班组物资管理工作总结归纳出三个重要核心:

(一)抓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方式与管理活动的依据,是企业完成组织目标、维系组织稳定的基础。因此,班组物资管理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作为纲领,才能使物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包神铁路集团班组物资管理办法》从班组物料计划提报、领用、库存、发放、调拨、使用、报废处置进行细化和规范,为班组物资管理的各项业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集团公司每年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

(二)抓信息系统建设

物料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对于物资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班组物料从提报计划到废料回收整个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对需求计划的查询,可准确掌握各班组未来的用料计划量,判断是否超过控制限额;需求计划在ECC系统中生成采购申请,主管领导可了解到计划物料成本金额明细和汇总,审批后生成采购计划,传到SRM系统;通过SRM系统对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获取供应商信息,保证物料的及时供应;物资到货后,供应部门在系统中完成验收、入库手续,通知班组提交移库单领取物料;物料到达班组库,在使用时提报领料单,物资管理部门通过领料单可获知物料的使用数量、用途、地点等信息,实现对物料使用的管控;通过库存查询功能,班组和物资管理部门可了解到库存物资数量和库存金额实时信息,实现对库存定额的管理;通过系统再用料入库和物资报废业务,完成对废旧物资回收与利用的监督管理。ERP管理系统优化并规范了业务流程,健全了物资管理体系,使各项管理工作在既定的业务流程下井然有序地开展,通过对物料的闭环管理,实现了对物料提、采、供、用、存、收各个环节的管控。

(三)抓标准化岗位培训

想要将优秀的理念、先进的方法、高效的平台在班组物资管理工作上加以体现,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途径无外乎考核与培训。考核与培训是提高班组物资管理水平两个最为重要的抓手,而且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情况是,物资管理部门往往只重视考核而轻视培训。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班组通常不设材料员专岗,而是由其他工种员工兼职,使物料管理人员无法做到相对固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乏常态化培训机制和标准化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无法持续有效地开展。开展标准化岗位培训的步骤如下:第一,对班组物资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发现其中的难点与问题,有的放矢地规划培训内容与方向。第二,制定标准化培训内容,包括企业对物资工作的要求、达到要求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技能、实施步骤。第三,制定分级负责的培训机制,即由物资管理部门统筹各单位物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生产段负责各自班组材料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单位的能动性。第四,组建内部培训团队,选拔具有培训授课能力和物资管理优秀经验的人员作为培训师,并着力培养岗位交接、知识传承意识。第五,做好培训效果评估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培训不仅仅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员工队伍知识化建设的主要方法,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自身能力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四、五项管理内容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班组物资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包括需求计划管理、领料管理、使用管理、仓储管理、废旧物资管理。ERP系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五个方面管理工作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的革新与改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ERP系统只是一种管理工具,一方面需要辅助以配套的操作规范;另一方面,对于ERP涉及不到的诸多环节,仍需要借其他管理方法,并付诸大量努力。

(一)需求计划管理

需求计划提报是物资工作的起始环节,对于物资管理有着较大的影响。准确性是衡量需求计划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包含两个维度:数量和时间。第一,需求计划在数量上的相对准确,有利于企业降低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节约仓储资源,也能避免因物料短缺而影响运输生产的情况发生。第二,明确班组需求计划提报时间,规定各环节审批时限,努力减少采购周期人为影响时间,从而提高采购效率,做到物资的及时供应。

(二)领料管理

由于铁路点多线长的特殊性,使领料管理成为物资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包神铁路集团为例,物资到达仓库后,班组材料员须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领取移库工作;对于距离仓库较远的班组采用统一配送制。

(三)使用管理

使用管理是班组物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对物料使用去向、使用量的监控以及使用方法的规范,才能把握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实现企业的节支降耗。第一,要求班组在ERP系统中提报领料单时填写详细的用料去向,物资部门根据该信息对班组进行抽查考核,确保“物尽其用”。第二,财务部门通过物料消耗定额实现物资使用量的把控,对于超过消耗限额的物料,班组须在考核前对超额情况进行说明并提供相应依据。第三,物料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使用,往往决定了其使用价值能否充分得以发挥。这一方面是使用管理中的难点,需要物资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的协同作用,根据相应的工作准则衡量班组的物资使用质量,并通过横向比较将表现突出的班组作为参考标准。

(四)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涉及范围包括仓库布局与设施配置,物资入库、保管、出库、盘点,物资技术凭证、台账及单据资料保管,仓库安全管理等,在班组物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物资保管是仓储管理的中心内容,要求仓储管理人员掌握“四懂三会十过硬”工作技能,规范仓库布局与设施配置,严格执行物资保管、摆放标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物资受人为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导致的损耗,达到节约用料的目的。第二,仓储管理是一个班组物资管理水平的直观体现,从仓库的整洁程度、物料码放是否规范、相关台账凭证资料是否齐全,基本上能够看出班组对待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便于管理部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考核。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医用耗材;耗材成本管理;库存实时监测;医院信息系统;绩效考核

2013年我院成本支出中医用耗材支出比重已增长至38.1%,其中不可收费耗材(如棉签、办公耗材、消杀用品等)占33.5%,以上数据表明医用耗材支出已成为医院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帮助医院加强医用耗材管理,帮助临床科室从医用耗材申领和控制使用环节成本成为了我院的重要工作之一[1]。

1医用耗材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院原有的医用耗材管理系统只具有基本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功能,不能在成本管理中提供合理有效的数据。结合我院实际工作,医用耗材成本管理遇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4个环节:(1)医用耗材申领。科室在申报医用耗材计划时更多的依赖护士长的工作经验,由于护士长日常管理工作量很大,在申报耗材计划时经常因为没有时间清点库存或申报的品目繁多等原因出现多报和漏报,导致库存积压或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科室的正常运营、增加了运营成本。(2)医用耗材使用及二级库房管理。在日常工作中除高风险耗材外,科室使用人员从科室二级库领用耗材时为手工登记甚至不登记。这样就导致科室无法对本科室耗材的领用情况和库存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只能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中记录的可计费耗材使用情况估算成本,对不可收费的耗材使用情况无法掌握[2]。(3)成本核算方法。目前的科室成本核算方式为只要耗材出库下送到科室就计算为当月的科室开支。该方法不仅无法准确核算临床科室每月实际的耗材支出,还会促使科室为保障收入在业务量大收入高的月份多申领耗材,业务量少收入低的月份消耗之前申领的耗材,表面上平衡了收支配比,实际上产生了大量的积压库存[3]。(4)医用耗材使用分析与绩效考核。由于无法准确了解科室医用耗材的实际使用情况,也就没有办法对科室医用耗材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去考核和约束医用耗材的使用。

2解决方案

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调研,分别对医用耗材申领、使用、库房管理、绩效考核等环节进行了流程优化和信息化管理[4]。2.1医用耗材数据库设计以医院原有数据库为基础,将医用耗材基础信息数据库进行再设计,主要的变化有:①增加医用耗材分类目录,对现有医用耗材进行分类管理。科室申报计划时,可按照医用耗材分类或名称快速查找到所需耗材,同时在医用耗材使用分析时也可实现按类统计;②为医用耗材添加唯一识别码,作为数据库中医用耗材的唯一“身份编码”,我院采用的是医用耗材外包装上的编码[5];③添加医用耗材产品图片,目的是为了在医用耗材电子申领时提供网上商城一样的便捷体验;④增加“可计费”、“不可计费”属性及“低”、“中”、“高”风险属性,方便医用耗材使用时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2.2医用耗材的申领、使用与库存实时监测医院医用耗材成本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在满足科室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实现“零库存”。使医院一级库房接近“零库存”必须实时掌握科室二级库医用耗材库存情况和实际使用情况。一般情况下,医院医用耗材使用量和患者数量成正比,因此每月消耗和申报的耗材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只有掌握了这些数据及其中的规律,才能为临床科室按需申领提供可靠依据。(1)医用耗材使用与库存情况实时监测。通过全程条码管理的方法实现医用耗材使用及库存情况的实时监测,具体方案与实施流程(图1):①盘点科室二级库库存,将库存信息录入系统生成库存信息;②科室根据库存情况进行月计划电子申报;③管理部门对计划进行收集、确认、向供应商派单;④供应商按照计划配送耗材至一级库房统一验收,验收合格后扫码入库;⑤下送时按科室打包,打印出库清单,内容包括:医用耗材的名称、规格、生产厂家、数量、金额;⑥科室人员清点数量后在信息系统中确认收货,此时一级库房库存量减少二级库房库存增加;⑦科室人员领用耗材时需扫描条码进行出库,扫码后系统会根据领用量相应减少库存数量。(2)医用耗材计划智能申报。通过全年的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和库存状态的实时监测,系统会采集、计算并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实时库存量I、最低库存量B、最高库存量R、平均日需求量D、历史当月平均需求量U、医院订货周期T、供应商备货及配送时间L。其中平均日需求量D=U/T,最低库存量B=D×L,最高库存量R=U+B。依据这些数据,系统自动判断实时库存量,当I≤B时自动提示科室申报R数量的产品,为科室自动生成需申报的品目和数量[1]。(3)医用耗材库存预警与自动补货。通过各科室实时库存的监测再结合科室正常运营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一级库房最低库存量,当库存数量低于最低值时系统能够自动提示医用耗材管理部门进行采购,及时补充库存。在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使库存量接近“零”[6],占用资金少,降低了医院营运成本。(4)医用耗材使用分析、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①通过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医用耗材分类管理和风险评级,可以根据科室每月实际使用耗材的情况进行分类,可按照不同类别耗材使用量和金额占比不同进行分析,为科室提供改进方案;②医用耗材的使用和库存的实时监测,为临床科室医用耗材成本核算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使得成本核算更加精确[7];③实时监测并不能约束科室合理量情节约使用医用耗材,因此根据科室类型不同设定了不同种类耗材使用占比指标,以此进行科室医用耗材使用绩效评估,设置奖惩方案,促进科室合理使用医用耗材,节约成本支出[8]。

3取得的成果

经过统计,在实行了医用耗材成本信息化管理方案后,2014年至今我院每月医用耗材支出平均降低至30.9%,平均降幅7.2%,其中不可收费医用耗材支出降低至25.2%,平均降幅8.5%。与此同时库存量控制在10%~13%,由于信息化管理优化了各环节的效率,平均送货时间较以往缩短了0.8d。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医用耗材成本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减少成本支出、降低耗占比、优化库存量,提高物流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列平.强化医用耗材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6):190-191.

[2]何丽娜,冯建.医用耗材成本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0):957-958.

[3]胡雄鹰.医用耗材在医院使用的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5,(2):36-37.

[4]宇应涛.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5):351.

[5]彭润,邓玲,苌飞霸,等.浅谈我院医用低值耗材条码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4):137-139.

[6]孙广香.医用耗材库存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10-19.

[7]刘莉.医院高值耗材的成本核算和科学管理[J].市场论坛,2013,(3):45-46.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能源管理;数据采集;能源调度;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P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18-02

1、引言

能源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包含了从能源生产到消耗各个环节的管理技术,冶金企业能源管理主要涉及对企业二次能源的平衡管理和能源消耗的分析。

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在2011年开始建设能源管理系统,其针对现场的水、电、气体等能源仪表,通过组网对其进行远端的数据采集与控制,集有线和无线测控与计算机局域网于一体,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实时监测现场能源介质的运行状态。

能源管理系统(简称EMS系统),通过能源计划,能源实绩,计量认证,能耗计算,设备管理,报表管理等多种手段,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能源成本比重,发展趋势有准确的掌握。其基本管理职能包括:

能源系统主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

能源系统主设备的集中控制、操作、调整和参数的设定

实现能源系统的综合平衡、合理分配、优化调度。

异常、故障和事故处理。

基础能源管理。

能源运行潮流数据的实时短时归档、数据库归档和即时查询。

2、EMS系统的特点

实时性:为了及时获取各种能源介质的能耗信息,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宣钢当前设备通信协议的状况,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接口技术,使所有的数据采集时间控制在1s-5s之间,并与产销系统和ERP系统进行数据传输;

先进性:先进的网络管理方式、网络设备以及一致的开放式数据库接口,无论从系统性能、可靠性及网络的拓扑结构等方面都为企业提供了高技术的管理模式;

可靠性:可靠性是能源数据采集的先决条件。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各个功能模块冗余的设计使得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安全性:系统对于不同的管理职能提供了不同的管理权限;还包括网络的安全性,整个网络安装了防火墙,还使用了网络隔离技术,有效阻止了外界非法病毒的入侵,从而保证了网络的安全;

可操作性:硬件设备设置简单、直观;系统软件提供人机界面便于操作。

3、网络结构

EMS网络拓扑结构分为三层:

一层为仪表到数据采集分站的通讯,采用RS-485通讯和模拟信号两种方式;二层为数采分站到总站的通讯,采用无线方式和有线方式;三层为管理网,由服务器到管理分站,组成局域网,连接方式根据现场的实际『青况布置:对于楼内或距离小于100m的计算机,使用超五类双绞线组成百兆局域网;距离较远但布线方便可以使用光纤;距离较远、布线不方便采用无线网桥的方式。

服务器(采集器)的作用:一方面收集分站送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同时也能对远程仪表进行参数设置;另一方面服务器可对工作站(客户机)进行数据共享。客户机可以预览或打印统计报表、实时监控和供维修人员监视系统运行状态。

4、EMS系统的主要功能

4.1 监视和远程控制

(1)能源介质数据监视。通过I/O服务器的接口功能,接收来自厂区PLC、DCS和采集站网关的各类信息,完成数据采集合并归档到实时数据库中。系统采集各种介质的发生量,各存储柜的柜位、柜容,以及各能源计量仪表流量、压力、温度和表底数据等。

(2)能源设备及主要工序运转状态监视。通过I/O服务器的接口功能,实时采集能源设备的重要参数,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及工序生产状况,故障及时报警。

(3)能源设备的远程控制。能源中心调度人员通过专用操作站向厂区能源PLC系统下达控制指令,控制能源设备的运行。

4.2 基础能源管理

(1)能源设备管理。能源设备管理主要用于能源计划的编辑和设备维护。能源设备管理主要对关键的大型能源设备实行集中管理,包括建立检修和使用档案,辅助制定设备检修计划;对设备检修记录进行跟踪、查询和统计。

(2)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计划管理根据能源设备管理模块提供的接口,可以查阅与能源计划有关的能源设备的检修计划,同时在制定能源计划是,根据生产与消耗平衡的特点,在制定能源计划的过程中动态显示全局能源平衡情况,方便业务人员微调。

(3)能源报表管理。对于能源系统的计量与管理统计数据,EMS对原始采集数据经必要的计算处理后,按指定格式、时间自动进行系统报表输出。能源报表管理提供对整个能源管理系统中所以模块报表需求的支持,提供各种自动报表、手动报表及能耗报表。报表包括小时报表、日报、月报和年报等。

5、关键技术

5.1 能源预测模型

本系统中综合考虑了生产信息、设备检修计划信息、非计划停工信息、工艺变更信息以及能源实际采集数据,对某一能源介质未来几个小时或几天内的生产状况及各用户单元消耗状况进行追踪预测,并根据相应时段内的预测结果进行预测平衡展示,涉及的能源介质包括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电、水等。预测结果以趋势图等形式输出,为能源平衡调度提供指导。其中包括的曲线有:

实时曲线:用曲线的方式显示测点的瞬时量;用来直观显示实时的数据变化和累积计量的阶段性变化。

历史曲线:画出测点的某时间段的曲线;

钢铁企业能源介质的波动在自身波动规律的基础上受静态因素、动态因素的影响。静态因素指物料、产品、工艺条件等,通过静态因素推算出能源理论发生量的过程称为静态模型。动态因素指工况条件发生变化,如高炉修风、换炉、计划检修及非计划停机等。

5.2 跨平台、异构应用数据交换技术

能源管理系统、产销系统和ERP系统是同时实施的。ERP负责四级财务核算,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的数据需要上传ERP;同理ERP对电的采购计划,需要下传至能源管理系统中完成电的平衡计划。产销系统负责管理生产,而能源管理系统需要来自产销系统的生产计划和实绩,来完成能源计划和能耗计算。因此三个系统是相互集成,才能完成各自的管理业务。

5.3 无人值守技术

能源管控系统对动力设施进行远程控制,主要包括煤气柜,放散塔等。设置远程控制专用操作站,操作站配有专用监控软件。

5.4 网络隔离技术

在能源网络实施过程中,为了不影响生产,在一些关键网接入能源环网技术中选择了最新的网络隔离技术——隔离网关。隔离网关通过内部的双独立主机系统,一端接人站控系统网络,通过采集接口完成各子系统数据的采集;另一端接入能源环网,完成数据到能源管理系统的传输。

6、结论

EMS投入运行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源的分配情况、消耗情况可以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为生产决策提供了数据,使能源调度更加及时,合理,减少了煤气的放散,又有原来的事后统计,变为现在的计划管理与动态调控,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能源成本,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参考文献

[1]李向军,孙彦广,冶金能源管理系统EMS[J]科技资讯,2008(3):95

[2]李桂红,能源管理系统(EMs)的生命力[J],上海节能,2004(5):38-40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第6篇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也同机器设备一样,是工人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使用着成千上万件工具,它们的品种繁多,规格复杂,体积较小、数量很大,容易混淆,丢失和积压。以机械工业企业来讲,机床上使用的工具等装备的费用,经常占到机床设备价值的25%—30%;产品成本中,工具费用一般要占5—10%。因此,合理组织工具的供应和节约使用,对保证企业的均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流动资金周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企业工具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把质量好、价格低廉的成套工具供应给全厂各车间和工作地;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下,不断降低工具的消耗量和储备量;组织监督工具的合理使用和节约,延长工具使用,降低工具的制造、采购、储存、修复等方面的费用。企业要搞好工具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好工具的分类编号,工具的生产和供应计划工作,合理制定工具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建立和健全工具的分级管理制度。 (一)工具的分类和编号 为了有效地进行工具管理,简化生产中所用工具的计划、核算和标准化工作,有必要对工具进行分类编号。 工具的分类,就是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按其特性进行分类。在我国工业企业中,一般采用“十进位”分类法,就是把每一类别的工具再详细分成十组。例如,机器制造企业的工具可分为切削工具、量具、磨具、冷冲模、热冲模、夹具、金属模、锻工工具、钳工装配工具和辅助工具等十个大类。大类下面再按一定类型工具的主要性能进一步划分为十个分类,如切削工具分为切刀、钻头、螺丝攻,螺丝板牙、铣刀、铰刀、钻、插齿刀、拉刀和其它刀具。按同样方法,分类下面划分为“组”,如切刀按其性能又分车刀、刨刀、插刀等;组下再划分为“分组”,如车刀根据应用情况划分为粗车刀、光车刀、螺丝车刀等;最末是“项”依据工具的结构性能划分,如光车刀又分右偏直头光车刀、左偏直头光车刀、铲型光车刀等。工具编号就是按工具分类的顺序,对每一种工具给予一个固定的号码,这个号码是由字母和的。如左偏直头光车刀的编号是1-1122,铲型光车刀的编号为1一1125。专用工具在编号前还需把该工具加工的零件或工序的代表字母编入,如零件A的某种专用工具的编号为A—1—1127。工具编号要求简单,保持其技术特征,而又不致互相混淆。 (二)工具需要量计划企业的工具需要量,是按用途、种类、规格分别计算的。它由工具消耗量和工具周转量组成。工具消耗量,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为完成生产任务而消耗的工具数量。工具周转量,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不断地进行而处于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工具数量。企业计划期工具的消耗量,一般是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和工具消耗定额确定的,其公式如: 〖JZ〗〖SX(B〗某产品计划期〖〗某种工具消耗量〖SX)〗=〖SX(B〗计划期该产〖〗品计划产量〖SX)〗×〖SX(B〗单位产品某种〖〗工具消耗定额〖SX)〗 工具消耗定额,是指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消耗工具的数量。它是决定工具需要量和储备量的必要数据。企业对工具消耗定额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是经验统计法,它主要是根据工人群众的实际经验,或者对工具消耗统计资料进行估算,而制定出工具消耗定额。这种方法工作量小,简便易行。另一种方法是技术计算法,它是根据工具的耐用期限和使用这种工具的时间长短,来制订消耗定额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工作量较大,但比较准确。它的计算公式是: 〖JZ〗〖SX(B〗某种工具〖〗的消耗定额〖SX)〗=〖SX(〗〖SX(B〗制定一定数量产品时〖〗某种工具的使用时间〖SX)〗〖〗某种工具的耐用期限[SX)] 式中一定产品数量通常以100或1000个零件(或产品)作为计算单位。对没有消耗定额的工具,可根据各车间按月估计的工具消耗量,领用的“以旧换新”,按需领用。 在做了上述计算后,再把各种产品消耗某种工具的数量相加,即得计划期某种工具消耗的总量。 工业企业计划期工具需要量,除计算工具消耗量外,还要计算工具周转量。工具周转量包括工具总库的正常储备量,各车间工具室储备量以及使用、修理中工具占用量,一般按经验统计法确定。某种工具消耗量和工具周转量相加,再减去期初期末工具实际盘存数差额。即可求得计划期该种工具需要量。 企业的工具管理部门,也可以直接将各车间计划期申请各种工具的需要量汇总,根据工具总库周转量的变化情况,编出工具需要量计划,组织工具的制造和供应。 (三)工具的供应和管理 企业的工具管理部门,除了要负责制定和修改全厂工具消耗定额、周转定额和储备定额外,还要有计划地合理地组织工具的生产和采购。企业使用的工具有标准工具和专用工具两大类。标准工具是指通用于不通零件加工的工具,有标准规定,一般由专业生产的工具厂制造,企业需要这种工具时,应由厂外购入。专用工具是指限用于某种零件上的工具,以及工具车间制造工具的工具(二类工具),一般均由企业自行组织设计与制造。外购工具应事先提出计划,由供应部门负责购入,自制专用工具,应纳入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编制工具生产计划,交工具车间生产,及时供应生产需要。 定货点的确定,可以根据周期(从提出工具定货到工具入库的期限,可以是自制一批工具的时间,也可以是外购一批工具所需的时间)及工具平均日耗量,按下述公式计算: 定货点=最小储备量+平均日耗量×定货周期 当工具库存由于逐渐消耗达到定货点时,就应提出定货申请。当达到最小储备量时,这批定货恰好到达,这样,库存就上升到最高点(最大储备量)。当库存又下降到定货点时,再提出下一批定货。如此周而复始,可以保证库存储备,使工具供应不致中断。 各车间的工具室(员),从工具总库领取工具后,负责收发、保管和回收,以及统计等工作。 企业的工具管理部门(科、车间),一般设有工具总库,对外购和自购工具进行统一验收,登记、保管,按车间耗用工具的限额发送各车间工具室(员)。工具总库应有一定工具周转量,既要保证生产正常需要,又要有合理的储备,并经常对库存数量进行统计,及时把库存情况报告厂部工具管理部门以便及时采购和供应,避免供应中断。 为了保证工具的不断供应,工具总库应建立日常计划供应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就可以知道何时需要补充工具,及时提出定货申请,使工具的供应保持不中断。实行这种制度时,要为每种工具的库存规定最大储备量、最小储备量和定货点,最小储备量也就是保险储备量;最大储备量是最小储备量加上一批定货的数量。 工具室(员)要加强对工作地的服务,及时、成套地把工具供应给生产工人。凡是工作地常用的工具,应配套后,由生产工人长期使用。既不是全车间使用,又不是某个工人长期需用的工具,配套后借给生产小组,由小组保管。至于一些不常用的工具,应由工具室(员)保管。 为了做好工具管理工作,班组应有工人工具管理员,负责小组内工具的收发、保管和回收,同时,应将厂部(或车间)下达的工具消耗指标作为班组经济核算指标之一,作为劳动竞赛评比内容之一,并对工具进行定期检查、核对和盘点。 (四)工具的节约使用 工业企业要努力节约使用工具和降低工具消耗,具体办法是: (1)发动和依靠工人群众参加工具管理,提高工人群众爱护工具的主人翁责任感。认真管好、用好工具、不积压、不丢失工具。 (2)加强对工具使用的技术指导。在使用工具时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工艺规程进行,防止工具过度磨损和损坏,并推广先进经验,改进工具使用方法。 (3)加强工具的维护、保管、磨刃、回收、翻新、修复工作。对工具要经常进行维护,在使用过程中用钝了的工具,要重新磨刃。为了保证工具的质量并使工人不致因为自己磨刃而降低设备利用率,应尽可能组织集中磨刃。工具要“以旧换新”进行回收,修复、翻新后再继续使用。 (4)不断提高自制工具的质量,延长工具的耐用时间。工具的质量好,耐磨、耐用、使用时间长,就可降低工具消耗,达到节约目的。 (五)班组工具管理的内容 班组工具管理,是对班组使用的工具,辅助工具和检验、测试用具等进行领用、使用、保管、修复而进行的有关组织管理工作。(1)班组工具管理的任务。班组工具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地申请领用生产中所必要的工具,做好工具的成套性工作,并合理使用和保管,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下,延长工具使用寿命,搞好工具的修复,回收工作,使消耗降低。 (2)班组工具管理的内容: 第一,建立健全工具领用制度。班组应有工具使用保管卡片,记录操作人员领用工具的型号。数量、名称、规格、日期;应根据工艺文件的规定,不得多领,也不能少领。对于共用工具也应建卡管理,个人使用时办借用手续,进行登记,用后及时归还。 第二,合理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应按工艺要求,在工具强度、性能允许的范围内使用,严禁串规代用(如螺丝刀代凿子、钳子代头);不容许专用工具代替通用工具,精具粗用的现象应坚决禁止,并在使用中注意保持精度和使用的条件。 第三,妥善保管工具。工具应放在固定场所,有精度要求的工具应按规定进行支撑、垫靠;工具箱要整齐,清洁,定位摆放,开箱知数,帐物相符;无关物品特别是私人用品不允许放在工具箱内,使用完毕后的工具应进行油封或粉封,防止生锈变形,长期不用的工具应交班组统一保管。 第四,做好工具的清点和校验工作。由于工具使用的频繁性和场所变更,容易遗忘在工作场所或互相误认收管,因此应每天查对工具箱一次,一周帐物核对一次,以保持工具帐物相符。 贵重和精密工具要特殊对待,切实做好使用保管、定期清洁、校验精度和轻拿轻放等事项。量具要做好周期检查鉴定工作,保持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五,做好工具的修复和报废工作。工具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正常磨损和消耗不可避免,但凡能修复的应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其原来的性能,如刀具的磨刃、量具的修理等。对于不能修复的工具,在定额范围内可按手续报废(旧)并以旧换新,对于节约工具和爱护工具的同志要给予表扬。 班组还应协助做好专用工具的试验(如试模)工作,对于专用工具提出修改意见。 对于违反操作规程造成工具夹、刃具报废等情况,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个人遗失工具要填写“工具遗失单”根据情况实行赔偿处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耗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95-01

实验耗材是指凡一次使用后即消耗不能复原的材料以及不够固定资产标准又不属于材料范围的用具设备。随着学院实验室的不断更新扩大,实验室耗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实验室的耗材管理涉及到出库、入库、查询、维修、报废等操作,且耗材具有数量大、品种多、范围广、涉及部门多、采购周期短、时间紧、变化快等特点,因此,实验耗材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重点。本文从实验室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加强实验室耗材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探讨。

一、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耗材申报时间长,效率不高

许多高校在实验室耗材管理方面都制订了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办事流程,涉及的部门或岗位环节多,且都是手工管理方式,造成环节之间的交接和办理时间长,办事效率低。从申请人做出耗材需求计划,递交到院系领导审核签字,再汇总上报到实验室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再回到采购管理部门采购,入库,分发。从申购到采购完成所需时间较长。由于教学和科研需要消耗和购置的耗材种类多、需求变动频繁,办理过程中部分购置项目经常出现变动,难以及时响应需求,容易影响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申报内容的合理用途难以把握

各实验室所需要的耗材通常由实验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实验教学或科研需求提出计划。由于耗材种类繁杂,涉及学科专业多,加上管理模式的滞后,使得申请人提交的耗材需求计划容易带有较强的人为性。部分实验耗材他用性强,对于审核部门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对耗材计划内容进行审核,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做一种形式上的审核,监管不到位,极易发生部分实验耗材被挪作非实验教学用途,造成经济损失。这就使得实验耗材申报和购置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不利于实验室管理部门对实验耗材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容易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三)耗材质量不能保证

高校实验室所需的耗材品种多、同一耗材生产的厂家多,质量参差不齐,某些耗材还具有学科的独特性,在采购过程中,难以执行统一政府招标采购。一般高校通常将审批后的采购计划交由校内管理部门或申购人自行采购,由于耗材种类多,同一物品数量不多,在采购过程难以顾及全部,对采购过程中耗材质量很难进行有效监管。造成购置的耗材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容易造成资金浪费。

(四)耗材的使用情况难以掌握

实验耗材采购到位后,一般直接发放到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耗材的后期使用没有规范的管理措施,难以形成耗材使用的反馈制度,缺乏对耗材的统一动态管理,特别是对于因项目内容改变而造成库存的耗材的使用动态管理。经常造成重复采购,或采购不及时、耐用耗材不能共享等问题,使耗材管理人员对耗材资金投入的控制和库存管理难度加大。

二、加强和完善实验耗材管理的建议

为了使高校实验室耗材管理能更科学、更规范,特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和完善实验耗材的管理。

(一)制定严格的购置计划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和节省开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程序,根据本学期实验耗材结余情况、下学期实验计划,在本学期末时提交下学期的耗材需求计划。对于实验耗材需求计划,要经过实验室主任依据各部门所开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所需材料、实验室的数量、人数等情况进行审查并签字。

(二)严格按计划采购,减少库存

首先,采购人员根据耗材库存,并与实验人员及时沟通,了解需求情况。其次,一般耗材按上报计划并预留实验应急需求采购,专用耗材,要严格按计划采购。第三,耗材采购到位并入库后,及时通知领用人尽快领取;库存中有同类耗材时,将新进耗材替换库存,以免过期。第四,管理人员根据领用人上报的计划,严格按计划中的耗材种类和数量出库。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传统的手工记账管理方式,效率低,管理松散,不易于学校管理部门监管。把计算机引入库房管理,结合校内局域网,不仅可以减轻每次盘库的劳动强度,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也使管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高校实验室耗材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一项既重要又繁琐的工作,长期以来上级领导部门对实验室耗材管理重视不够,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因此,如何降低实验耗材的损耗是维持高校正常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在实验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出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相结合,可达到降低实验耗材损耗和降低实验成本目的,从而避免资金浪费。

参考文献:

[1]袁海涛,袁海敏.对实验耗材管理的思考[J].河北企业,2010(7).

[2]黄善斌.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模式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

[3]张红秀.高校实验室建立低值耗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J].教育信息化.2009(2).

[4]李荣华,等.降低高校实验耗材损耗的一些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

[5]杨军.利用计算机对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的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能耗统计工作计划第8篇

美国防部传统能源战略存在致命弱点

美国防部传统能源主要包括作战基地供电系统燃油、主战平台燃油和各类电池,使用量约占美整个联邦政府的80%。2011年,美军消耗了50亿加仑燃料,经费约150亿美元。与2000年前相比,增加了230%。

为满足伊拉克和阿富汗前线需要,从2003~2007财年,美军担负后勤补给任务的各类人员死伤3千余人。2010年,美军运输司令部组织实施的保障遭受了1100次攻击,而从前进作战基地至巡逻基地战术层级遭到的攻击更是难以统计。为降低人员伤亡,美军运输司令部被迫采用空运方式,但费用比地面输送高出10倍。

美海军要常年使用15艘补给舰,为前方部署作战舰艇和航空兵部队运输6亿加仑燃料。而在阿富汗战场,美军50%的燃油是用来保障驻区部队的电力需要。尽管动员了国防后勤局及私人承包商全力以赴地输送燃油,但每月4000万加仑(18.2万立方米)的输送量也仅能满足最低需求,在战事紧张时各类电池的消耗更是无法预测,形成供给环节重大漏洞。

最近10年,大量新型信息化装备配发部队,这使营以下作战部队能耗迅速增加。其中,海军陆战队一线分队各类无线通信和计算设备用电量增加250%~300%;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执行巡逻任务的步兵每次要携带33节、重约5千克的电池,为通信和夜视设备供电,而近年来,电池携行量超过50节,重量增至9千克。

作战过程中无处不在的能源压力使美军深刻认识到:在国家层面,能源对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在战场层面,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敌方在漫长补给线上发动的袭击,使美军燃料供给运输线极为脆弱,越靠近一线,能源运输的危险就越大。只要美军对能源的需求不减,能源运输的风险和代价就会继续增加,美军以传统燃油为主的能源战略面临着严峻而致命的挑战,目前的能源资源、使用模式与所期望的作战效能严重不符。

美军认为,未来的作战对手绝不是只能发动小规模地面进攻的游击小组,而将是具有联合作战能力的强大力量。对手将配备精确制导武器,能随时发动地面、海上、空中、空间和网络电磁联合攻击,将会对美军保障基地、供给线和网络信息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美军认为,必须以全面、系统和长远的视角严肃细致地对待这一事关美武装力量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重大问题。

传统能源理念转换为作战能源理念

一直以来,美军首脑机关通常只把能源视为一般的后勤物资,而没有将其作为作战行动中的一个独立要素。为此,美国防部2010年《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首次强调了能源安全问题需要改革。6月,确定负责作战能源计划和项目的国防部副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共同领导美军能源转型,由1名助理国防部长具体组织作战能源战略和作战能源计划项目的实施,同时设立2个专职机构—主任办公室和协调办公室,并与美能源部就提高能源效率,加速新能源技术研发进行全面合作签署理解备忘录。

2012年3月,在美国防部设立了由各军种部长、参谋长、作战部长和国防部相关部局负责人组成的国防作战能源委员会。强调统帅机构必须将传统的能源理念提升至作战能源高度,确立对能源的有效使用等同于提高战斗力的指导方针。把作战能源安全问题作为优先考虑事项纳入美军战略规划、法规政策、作战与保障方案。

确立作战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为推动能源保障变革,打破传统的单一汽柴油动力能源模式,最大程度应用再生能源和可替代能源。2011年6月,美国防部颁布首份《作战能源战略》,2012年3月出台了与作战能源战略配套的《作战能源战略实施计划》,确立了“减少作战能源需求;提供多元化能源供应;构建未来作战能源安全体系”三项基本目标及实现时间节点。

大力开发节能技术,显著降低军事行动中的能源需求

在掌握作战能源消耗数据的基础上,围绕理念、组织、训练、管理、培训和装备等领域加大对新技术、新管理模式的应用,把有助于提高能效的手段综合用于应急作战基地的规划和管理。通过提高作战及训练中的能源使用效能,促进作战能源改革创新。计划到2020年将海上行动能耗降低15%,飞行能源利用率提高10%,地面战场能源利用率提高50%。

综合利用多种能源,降低作战行动能源保障风险

美军在本土及海外的行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用设施提供能源,这些设施易受各种干扰,特别是依靠民用电网的风险极大。天气、自然灾害、操作失误、设备故障以及网络攻击随时可成为美军能源供给的“七寸”,因此替代能源是美军未来的重要燃料来源。围绕提高固定军事设施作战能源安全性和鼓励促进替代燃料开发这2个阶段性目标,美国防部不断加大相关研发、测试和评估投入。加强替代能源的研发、测试、评估和战场配置,在任务区及其周边重点发展和应用太阳能、风能、各类废弃物的替代能源。

构建未来作战能源安全体系,将能源安全纳入未来部队全面建设

美军现行编制、装备和部署特点决定了其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在现役主战武器平台较长使用寿命基础上进行的革新只能降低统一能耗,而不能彻底改变消耗模式。随着车辆、舰船和航空兵出动率大幅增加、大批通信及电子信息设备的广泛部署使用,能源需求仍将继续快速增长。

因此,美军在制定战略规划和装备开发部署时正全面考虑作战能源,将能源安全考量纳入作战需求和装备采购。围绕作战计划、人员训练、装备研制和装备管理等领域寻求全面解决方案,加强政府和私营企业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通力合作。

全面推进作战能源研发项目实施

根据国防部作战能源实施计划统一部署要求,美军按国防部和军兵种2个层级,在全军同时开展了多项作战能源技术研发项目。在经费保障上,美军2013~2017年度用于作战能源开发创新约90亿美元,其中2013财年计划投入16亿美元,而当年燃料采购费约163亿。

国防部

负责作战能源计划项目的部长助理、负责研发与工程的部长助理和负责制造与工业基地策略的主任部长助理分别执行与作战能源有关的联合计划项目。主要包括:

制冷设备研发创新/演示计划 美陆军通信电子研发工程中心、陆军研发试验室和海军研发办公室联合项目;

海军远征技术转换计划 将海军先进能源研究项目局的加热制冷技术实用化,降低能耗20%~50%。

应急作战先进高效方舱系统 以新型帐篷为基础的陆军和空军联合先进方舱开发项目。

超能箱式居住单元设计开发 海军工程司令部牵头,非洲司令部参加的联合项目。

降低作战能源消耗 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负责,海军陆战队太平洋试验中心和相关实验室参与的联合项目。

持久自由作战地面行动能耗倡议 以远征作战中的阿富汗战场能源消耗为基础拟定定量使用基线并评估能源效能技术。

前方作战基地废弃物能源转换 战略性环境研发项目,以创新技术减少电力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提高营级部队废弃物气化效能并与现有战术电机一并使用。

联合能力技术演示 包括能源及电力独立自给系统以及陆军通信电子司令部人员参加的优先项目。

快速反应部队特别项目 包括燃料电池、供电系统、阿富汗战场微电网、可替代能源和增能降耗技术。

陆军部

由负责永久性军事基地、能源和环境的陆军部长助理统管陆军作战能源事务。主管人员和职能机构包括陆军后勤主任、后勤创新局、陆军装备部研发工程司令部、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和陆军工程司令部。其中,陆军装备部研发工程司令部负责电能和能源技术开发研制;训练与条令司令部负责提出能源需求;陆军工程司令部则负责美大陆及前方部署部队作战效能、能源及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美陆军能源安全战略目标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作战平台和军事设施能源效率、加大再能和替代能源使用。计划5个大型基地2020年实现不依赖供电网、另外25处大型设施在2030年实现自我保障。

为精确掌握作战地区燃料分发及消耗情况,美陆军在阿富汗部署的36处燃料系统供给点均配备了先进开发与战术燃料管理防御(TFMD)支持系统。这种工具可以全面掌握负责地域燃油消耗、储备和违章活动。所形成的精确数据对美陆军编制采购计划起到重大作用。目前,美陆军通过标准后勤信息系统可以对战术平台燃料消耗数据进行跟踪,由作战与支援管理信息系统汇总进行分析。

根据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经验教训,美陆军提出了要建立一支“自给自足投送力量”的设想。要求部队部署展开后,完全不依赖后方燃油、电源和电池补给保障,只依靠本身的风能、太阳能和其他再生能源,形成燃料及电源自我保障能力。显著降低后勤运输压力及人员伤亡比例,使各部队成为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全球投送快速部署建制分队。

围绕这一基本目标,2011年以来,美陆军通过野战通信演示和网络集成评估,先后组织第1装甲师第2旅等部队试用战场战术部队供电设备、高效微电网和可用人力携带的先进电源设备。美陆军计划在近期对以下项目给予重点关注:

先进发电设备 采用可运式风能/太阳能技术,降低燃油消耗,满足战场战术分队高效微电网需求,最终取代低效率点状发电设备。

地面士兵系统 采用替代能源降低电池重量、增强电池和可充电电池输出效能。

主战装甲车辆 提高现役M1A1坦克和“布雷德利”装甲车燃油效能。加强新型车载通信系统、传感系统和网络系统供电能力。争取延长车辆寿命10年。

基地营房能源效能改进项目 开发战术废旧物发电系统,为基地营房提供额外电力。研制可重复组装帐篷、方舱区域照明及太阳能光伏设备,实现平衡供电,降低前沿阵地能耗;改进帐篷支撑桩、帐篷遮阳物、发光二极管(LED)和微电网;改进水加热、冰箱、厨房和废水利用系统。燃油消耗减少50%、水资源消耗降低75%。

航空模拟设备和旋转翼发动机 推广“阿帕奇”、“黑鹰”和“支奴干”直升机模拟设备。以新型发动机替换“阿帕奇”和“黑鹰”武装直升机现用T-700发动机,降低油耗25%。提高升限,增加负载,延长滞空时间,减少维护费用。

海军部

负责永久性军事基地、能源和环境的海军部部长助理担任海军能源事务最高执行长官。对作战能源负有主要责任的包括海军作战部长、能源与环境部和海军能源协调办公室。

美海军在2012年国防部绿色作战群(生物燃料和动力舰艇)演示的基础上,提出在2015年非作战舰艇油耗降低50%、在2016年启动“绿色舰队”计划;计划到2020年,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设施能源消耗的50%将自供自给;能源消耗比率中的50%将来自替代燃料。

为保证计划执行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美海军部专门设立了执行指导委员会、海军能源协调办公室以及由战术项目、近岸项目等专业小组组成的特遣部队能源使用联合指导机构。将根据精确掌握作战能源消耗的要求,利用综合条件评估系统等自动测量工具,掌握并自动报告舰艇和其他装备的能源消耗数据。正在实施的项目包括:

模拟设备升级改造 根据海军航空兵模拟设备主计划对F/A-18战斗机及电子战飞机、MH-60系列直升机和E-2C预警机模拟训练设备改造升级,减少实际飞行小时燃油消耗。

拖车-环境控制单元-发电机综合项目 一种高机动多用途牵引车。以高品质,低能耗设备替代现役装备,支持高机动指挥控制系统、前方部署作战中心和其他机构。

前方作战实验基地 海军研发试验室特设项目,研究内容包括小分队水净化、光电能源、方舱绝缘、照明、加热和制冷;野战条件下通信和电子设备供电,以及太阳能便携式备用通信能源系统。

混合电驱动项目 改造DDG-51级舰艇动力装置,以电推进方式提高燃油效能。正在实施的舰艇推进能源保护计划将为舰艇提供降低燃料消耗的操作技术,效率提高30%。

能源存储及先进动力模式 与工业和政府机构合作开发小型、简单、大功率但费用低的动力系统。开发高速电机优化燃烧率汽轮机,满足先进传感器和未来武器系统需求。

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作战能源第一负责机构是远征能源办公室,直接向海军陆战队司令官助理报告。

目前,远征能源办公室根据从阿富汗战场作战部队收集到的详细能源消耗数据,编制了初步作战能源消耗基线和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电力及能源模式。

为适应远程应急作战需求,海军陆战队鼓励与海军和陆军联合进行作战能源发明创造活动。未来将重点关注太阳能便携替代通信能源系统、地面可再生远征能源系统、电力智能管理和无线电电源适配器。在机动电源、中型战术车辆更新、环境控制和野战医疗系列设备上加大投入。主要项目包括:

步兵机动充电器和班电源网 开发轻型的海军陆战队便携系统,包括BB-2590、CR-123和为通用电池充电的多样化电源。

方舱系列及方舱设备 减轻方舱重量,以高效照明灯光替代现用荧光照明系统,采用高能加热系统降低能耗。

远征部队水供给系列系统设备 中、小型前沿作战基地水供给点在减少系统能源需求的同时,显著增加便携水供给设备处理量。

燃料电池效能和便携式电源先进技术演示 包括小型电源(3kW-10kW)混合及微电网概念方案;JP-8替代物及废物发电转换技术、通信电子设备效能技术;先进车辆传动技术;混合动力在内的电力及推进技术。

便携式电源及水净化技术 包括新型电池、电子化学超电容器、佩带式电源分发、动能及太阳能收集设备;小分队水净化技术、车辆燃料效能转换、车辆推进和车辆电池技术。

空军部

一名副部长牵头空军作战能源事务。主管永久性军事基地、环境和后勤的部长助理负责能源项目开发及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