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2 07:37:50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第1篇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之一,财务控制在企业集团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集团企业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财务政策。但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复杂,集团财务控制问题一直是困扰各集团公司内部管理的一大难题。控制究竟应当如何掌握,才既不至于因为控制过严而损竞争活力,又不至于因为控制过宽而分散集团财力,甚至危及集团的融资安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如何对集团内成员企业及经营管理者有效地进行控制,特别是加强财务方面的控制,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项课题。

      本文以现代管理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结合实例,重新理解财务控制在集团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机制,使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形成系统,同时增强可操作

性。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企业集团与财务控制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指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模式,作为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分析财务控制的具体内容开始,注重从制度控制、机构控制、人员控制、业绩考评等几方面,论述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实现机制。第三部分通过作者的切身实践,结合实例分析复兴集团的财务控制现状,并指出其中的所暴露出来的我国企业集团的通病。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控制  控制模式  控制机制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第2篇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仅辽宁地区中小企业就有17余万家。虽然,依照目前的经济形势,企业的发展条件是空前绝后的,但好的环境带来的不仅是好的机遇,也有不小的挑战。 

近年来很多企业只是一味的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和管理,造成企业内部秩序紊乱,员工向心力不足,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等严重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对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进行论述,力图能够对我国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改善有所帮助。 

1.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采用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先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问题和现状进行一个总的论述,然后从财务控制相关理论和内涵出发,然后从理论上升到实践,联系实际进一步论述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决策权限不明确、治理结构无时效、业绩评价机制有缺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内部财务决策机制、优化治理结构、健全企业业绩评价机制。全文内容和观点层层深入,逻辑思维清晰,问题论述较为清楚明白。 

2. 相关理论概述 

本部分主要论述与财务控制相关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包括财务控制的内涵定义和特征两大方面。 

2.1财务控制的含义 

财务控制是公司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体来说,是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财务预测等共同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财务控制是这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到了监督管理者和管理工作人员的双重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还有了新的内涵,即企业合理运用现有资源,以达到激励和约束员工的效果,并使企业的利益实现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2.2财务控制的特征 

本部分主要论述财务控制的特征,着重从财务控制的来源、目标以及主体和客体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2.1财务控制来源 

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资本,企业的资本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生产成本以及投资金额等。对于大多数发展中的企业来说,可以用来投资的金额并不是很多,甚至很多时候企业的发展都是依靠向外融资,以接受外部的投资和支持获得暂时的发展。不过,从以上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要想得到更长久更好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资金的独立和完善的财务控制系统的运作,二者缺一不可。 

2.2.2财务控制目标 

企业财务控制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其存在和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企业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应的财务计划,然后遵循计划进行经营和管理行为已达到计划的目的,收获相应的经营利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忘记了自身的价值和责任,将财务管理系统抛之脑后,不管不顾,这样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要想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有序的走好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收益分享的方式实现各级公司的目标。 

2.2.3财务控制的主体与客体 

尽管近年来随着新经济形式的发展,企业财务控制的主体和客体也逐渐变得不是那么明确,但总的来说,企业财务控制是随着企业的形式进行变化的,主要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即总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以此类推。 

3.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3.1决策权限不明确 

我国企业财务决策权限不明确主要体现在财务部门没有财务决策的实质性权力,或者说财务论文部门不敢做出相应的财务决策。这一问题主要源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对于企业内部的重大事物全部由领导者一个人决定,企业内部的其它人员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财务人员也只是负责将相应的财务评估信息提交给领导者,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一个依据。同时企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还会造成企业内各部门职责不明确,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共搜个部门间的责任推诿。通过以上的分析,企业决策权限不明确给企业带来的问题是很大的,不论是企业管理者的一人独权还是企业内部责任权限不明确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极大的隐患。 

3.2治理结构无时效 

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源于其内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利益分配的权衡和安排。我国大多数公司采用的治理结构都是法规式治理,即严格按照法规的形式将公司董事会及监事会的权责予以明确。从明面上看来这种治理形式的威慑力似乎很强,但实际上对企业的治理却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 

这样的治理结构只会为企业带来内部控制的严重缺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这种法规式的治理结构实质上就是一元结构,即企业的监事会与董事会同气连枝,监事会在发现问题之后并没有及时地指出和制止,而是不负责任的采取放任的态度,任由问题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这一方面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治理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企业的监事会并没有实质的监督审查意义。 

3.3业绩评价机制有缺陷 

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视和关注也越来越多,企业的业绩评价机制也开始成为研究的焦点。预算管理是企业业绩评价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预算管理能够实现对管理层及企业财务人员的业绩考核,进而通过考核结果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做出合理的分配。

但我国很多企业却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重要性。对预算管理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在工作中只是简单地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财务指标输入到企业的预算管理数据中,使得预算管理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4. 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本部分将着重针对上文中提到的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本文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能够为我国企业未来财务控制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帮助。 

4.1完善内部财务决策机制 

解决我国企业财务控制问题首先要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决策机制。通过一系列财务决策制度的建立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保驾护航,逐步实现企业内部决策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内部财务决策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管理者经营理念的转变,更好的为企业整体利益而经营,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凝聚力,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在使企业财务控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2优化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财务控制所需的内部环境,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同理,合理的治理结构也是企业建立优质内部环境的必需因素。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必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各自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这三者相互制衡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一来,企业内部的结构就会很合理,各部门间的职责和权限也会相对比较明确,并且因为各部门间还存在监督的关系,所以,企业内部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循环,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优化治理结构建立一个良好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4.3健全企业业绩评价机制 

要想解决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除了需要完善内部财务决策机制、优化治理结构,还需要健全企业业绩评价机制,即在企业内部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指定和实施都是需要经过全面的考察,因为预算管理中还包含着企业的战略构想,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导航,不能随意制定。并且企业的预算管理包含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是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系统的体制。之所以采用业绩评价机制,也是因为目前我国的企业都有各自的管理层次,管理者很难直观的了解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态度,采用这种业绩考核的方式,更加利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并且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第3篇

关键词:权威控制机制;非权威控制机制;科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2-0026-05

一、引言

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基础和平台,是集团母公司通过激励与约束等一系列手段。使子公司在遵守财经法规、财务制度前提下,充分利用母子公司内外部资源,使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目标趋向一致,实现母公司与子公司共同利益的管理控制活动。一般认为,母子公司财务控制存在三种模式:集权式模式、分权模式和介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混合模式。极端的集权与分权通常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往往是混合财务控制模式,是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动态调整。以上财务控制模式只是从权力角度考虑的,对模式内在机理的研究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控制模式的理论研究是不完整的,尤其对于集权与分权的选择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利益各方往往对一种模式的评价是集权过多还是分权过多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母公司利益代言者常常抱怨权利集中不够,而子公司利益代言者则可能认为权利过于集中)。由此导致对财务控制模式的适时与适度调整存在困惑。鉴于从权利角度划分的集权与分权界限模糊与相对性,我们试图通过对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内在机制研究来厘清财务控制模式的内在机理。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原本是物理学的范畴,意指机器的构造和运行原理。所谓母子公司内在控制机制,是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活动运行规律的概括,是更深层次的财务控制运行机理。内在控制机制在财务控制链上的组合决定了在母子公司之间哪些财务控制环节、财务活动应按照母子层级关系控制运作,哪些环节和活动由子公司自我控制或其他控制形式运作。目前财务界对财务控制机制的研究通常局限于财务学理论。我们认为,财务控制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管理学对管理控制机制的研究成果对财务控制的研究应当具有借鉴意义。

许多针对大公司的研究发现,大公司中的“文化控制”取代了“官僚控制”,控制在这些企业中是内在的和非正式的,而不是外在的和正式的。例如Ouchi(1980)按照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开创性地分析了“市场”与“官僚科层”并置的控制机制(clans,社会控制机制)。Martinz与Jarillo(1989)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控制与正式官僚行政控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他们认为为了实现交易双方的相对公平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或花费的所有费用都是交易成本。官僚行政控制是通过双方签订一个合同来互相约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然而这个合同不可能是完美的,当环境变得复杂,出现了合同中没有规定的事项时,官僚行政控制系统不能发挥作用。而社会控制降低交易费用的机理与官僚行政控制不同,它能使交易双方相信,从长远目标看交易是公平的,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控制能够应付非常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Maanen与Sche(1997)提出了大公司协调控制机制的三个概念:集权化、正规化和社会化。集权化反映了母公司把重要决策集中在总部的程度;正式化反映了总部通过正式的记录和程序将决策例行化的程度;社会化或者规范化反映了利用共同目标或者价值观控制行为和决策的程度。

以上几种管理控制机制研究思路对论文的研究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是从委托一的视角来划分具体控制手段或方式,很少考虑母子公司作为层级组织管理控制的运行原理。因此,本文试图从层级组织管理控制的视角,沿着母子公司科层结构与权威控制的变化来探讨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控制模式的内在机制。

二、现代企业的母子公司科层结构理论分析

最早研究科层结构的是马歇尔。通过对权威的分类,基本特征的描述以及组织结构设计,韦伯构建出宏大精密的科层管理体系。科层结构下的协调控制强调组织需要合理的分层,在上下级之间必须建立完整的权威结构,强调支配关系在组织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组织内部分工后所形成的组织纵向割裂问题,构建了分工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控制,以加强组织效率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无可否认,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组织结构方式都是科层制式的自上而下地统一划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是一种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的内部结构。尽管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但传统科层结构的一些基本特点仍存在。

母子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尽管在许多内部协调控制中有别于单一企业科层权威形式。但是由于母子公司往往是由单一企业规模扩大的结果,必然与单一企业的本质协调形式有着“血缘”关系,是由传统层级结构绝对权威协调一脉相承的“变异”,是单一企业科层结构的发展变化的结果,在本质上仍然存在科层结构绝对权威的“基因”,具有科层结构的特点,尤其是当子公司活动分工的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科层协调控制就会更有效率,只是来自科层结构的绝对权威有效性下降。

母子公司始终存在科层结构的等级控制,与单一企业科层不同的是权威性的变化。母子公司关系的协调是以科层权威为“基因”的组织间协调,其科层权威协调的本质特征――等级制度和层级控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而科层权威控制始终体现于母子公司的特殊科层结构之中,形成层级链。比如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母公司层、子公司董事会层和子公司经理层。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等控制子公司,由此形成了一个委托链:母公司一子公司董事会一子公司总经理一子公司财务经理一子公司财务人员。在上述委托链中委托者控制的直接对象是者,但最终控制的客体是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虽然母子公司是依靠产权关系形成的财务控制关系,但事实上的科层组织使得母公司的财务控制意志超越了法人的边界,依然没有脱离科层制层级控制结构的框架。无论母子公司成长到什么程度,科层结构都不会完全消失,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始终会保留着一定的权力体系以及层级制。

三、母子公司科层结构下财务控制机制的基本形式

在母子公司的科层结构中,母公司拥有绝对的权威性。母公司的意愿可以通过其在子公司的代表(财务董事、财务负责人等)直接到达子公司层面,子公司财务自治权弱小,可以说子公司只是母公司下属的执行组织,不存在财务决策权。母公司根据现行财务法规的要求,制定母子公司通行的、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子公司实施严格的财务管理,发挥母子公司

整体财力的作用。母公司通过母公司财务部门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所有子公司都必须执行母公司作出的财务决策,各个子公司只负责短期的财务规划和日常的经营管理,子公司的收益也全部归属于母公司。在这种科层结构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决策权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所有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包括子公司的资本增减变动、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和筹资、子公司的现金及其他重要资产调配、子公司的财务制度设计等。二是所有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经理任免权。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是母公司的派出机构,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经理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有最终决策权。这样,母公司财务部门成为整个母子公司财务的总管,不但参与和执行决策,有时还直接参与子公司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尽管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在财务上直接接受母公司的领导,通常被设定为母公司的二级法人。

母子公司的科层结构存在两个假设:(1)存在着中心和边缘两个分析单位;(2)边缘附属于中心。其主要根据就是母公司是母子公司整体利益的保护人,是母子公司意愿的代表。子公司利益被认为是部分的,也是次要的。我们将母子公司的这种财务控制关系称之为内部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母公司通过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使用,如财务制度、规则、流程,以及财务人员的派遣等对子公司直接进行财务控制。

基于母子公司科层结构基础上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是利用纵向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来解决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纵向的利益矛盾和各个子公司之间的横向利益矛盾。一般说来,科层制所形成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整合的基本控制形式。这是因为,随着母子公司财务活动范围与复杂性的增加,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也随之发展,其财务活动呈现出高度的水平差异性。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纵向整合能力(执行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能力),财务活动分工的水平差异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 各个子公司的各种财务活动分工水平差异会形成各个子公司的各种财务活动分工之间的连续性差异,无法完成统一的财务活动,容易诱发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往往与利益分配相联系,上述矛盾或冲突相应就会转化为各个财务活动分工主体利益至上,从而导致各个财务活动主体利益凌驾于子公司利益、子公司利益凌驾于母公司利益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纵向分配与被分配权利关系加以控制。

2 财务活动分工的水平差异造成财务活动的割裂,其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就是母子公司内部各个财务部门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中人力资源的浪费尤为突出。财务活动分工是依据财务活动单元(假定某一具体的财务活动可分解为一系列连续的单元)的分门别类以及同类集合的原则而建立起来的,因而各个专用性的财务资源归类于同一个子公司财务部门。这样会产生财务资源因专用性而出现使用过于单一和子公司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缺乏子公司之间各类专用性财务资源的互补和协同效应。当母子公司针对某一具体财务目标或财务活动(比如资金管理活动)而需要将某几个子公司的专业活动单元协同起来时,上述财务活动分工的水平差异往往造成财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通过理顺纵向协调与被协调的权利关系和相应的财务制度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资源浪费起到制约作用。

3 财务活动分工还会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问题的加剧,给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控制带来更大的难题。可以想象,处于中心位置的母公司,控制处于边缘位置的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要想达到效用最大,就需要这样一个先决条件:母公司必须拥有所有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的充分信息。当子公司数量较少而且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还不算细化(专业性不强或财务活动较简单)时,或许母公司还能凭借其经验来完成财务控制活动。当子公司财务活动复杂化,财务活动分工精细化时,母公司就难以应付了。这是因为,母公司要想拥有那么多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的充分信息,就必须同时参与子公司那么多的财务分工活动,必须具备各种财务专业知识,拥有多种财务控制能力,既要全知,又要全能,还要无所不在。在这种情况下,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成为一种母子公司内部普遍存在的基本控制机制,其可以通过内部报告制度、财务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是一种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分工整合的基本形式。

四、母子公司科层结构的财务控制机制的改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传统科层结构下的财务控制机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科层结构下的财务控制机制的突破创新也迫在眉睫。就母子公司而言,规模不断扩大,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母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母公司的科层权威财务控制活动变得愈加困难,母公司需要处理的各个方面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子公司拥有母公司所不具备的财务知识日益增多,此时母公司通过赋予子公司更多的自而不是总部集权可以更好地回应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随着不同子公司的独特地位和自的增强,需要采取不同于科层结构权威控制机制的其他有效机制才能确保母子公司的协调发展。

巴特来特和戈绍尔(Bartlett与Ghoshal。1990)在跨国模型思想的基础上,把母子公司看成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组织,而不是单一性(unitary)组织。他们认为,母公司不能简单按照科层制所赋予母公司的绝对权力来控制子公司,指出母子公司嵌入在由不同关系网络组成的复杂环境下,并着重分析了关系网络对母子公司资源结构和权力的影响。Wilkins与Ouchi(1983)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控制与正式官僚行政控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他们认为为了实现交易双方的相对公平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或花费的所有费用都是交易成本。官僚行政控制是通过双方签订一个合同来互相约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然而这个合同不可能是完美的,当环境变得复杂,出现了合同中没有规定的事项时,官僚行政控制系统不能发挥作用。而社会控制降低交易费用的机理与官僚行政控制不同,它能使交易双方相信,从长远目标看交易是公平的,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控制能够应付非常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

当子公司对母公司的资源依赖程度较高时,母公司会以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来要求子公司必须听命于母公司,以期能够达到母公司的战略目标。当子公司较缺乏资源,必须依赖母公司的资源才能生存时,也会接受母公司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但是子公司对母公司资源的依赖程度会随着子公司的发展成熟而降低。子公司越成熟,母公司通过资源分配控制子公司的可能性则越低。此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形式倾向于非权威的控制。非权威的控制所倚重的管理机制

并不仅仅依靠母公司自上而下的权威,而是转向依靠行为者之间的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把一部分权威协调关系变为母子公司问的内部契约关系。在这里,仍存在两个分析主体:中心和边缘。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不再是“中心”主导“边缘”,而是“边缘”拥有一定的财务控制自,可以与“中心”协商。但双方依然是不平等的,母公司居于主导地位,只是双方之间从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主要源于硬性的科层权威性控制)转向相互合作的关系(主要源于支持服务性和软性的非科层控制)。我们将母子公司的这种财务控制关系称之为内部的“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

可见,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是相对于母公司视角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而言的,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强制性的科层管理控制之外的控制机制。如子公司对自身的控制机制、母子公司间的信任机制、文化控制机制以及来自除母公司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各方的社会控制机制。在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下,母子公司双方凭借良好意愿,相信子公司不会利用自己弱项牟利或者认为利用自己弱项牟利的成本低于执行权威机制的运行成本,从而主动省去繁琐冗长的科层链。由于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存在,作为一种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简化机制,它降低了系统中的复杂性。而且,母公司采用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管理子公司。并不意味着放弃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财务的权威与非权威控制机制之间是互补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对子公司财务活动控制的规定和实施都要通过明确的、正规的财务制度,存在着强制的执行。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则一般并不存在明确的财务制度,机制的实施往往是自发的或隐蔽的。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一般都要求子公司有一定程度的自律,与自我执行相关。也就是说,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而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在实施功能时,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回旋余地或弹性空间,带有“软约束”的特征。可以认为,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对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具有替代作用,是附加于原本己经存在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之上的另一种机制,是对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一种改进。

五、结论与启示

改善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的效果需要增强非权威性财务控制对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改进。不能仅仅靠传统高度规则化和层级化的权威性财务控制的方法,要有意识地鼓励发展母子公司内部适当的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来改进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

我国存在的大量母子公司在形成过程中一般具有特殊性。按照通常规律,正常的母子公司形成是由母公司的资源扩散形成的,即先有母公司再有子公司,子公司的形成是母公司发展壮大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顺向成长型。而国内很多母子公司的形成过程则是:政府将几家企业硬性划拨到一起或者几家企业为了享受某种优惠政策而集结在一起,由此产生了母子公司关系,即先有子公司再有母公司,这就是所谓的逆向成长型。

我国母子公司逆向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具有与生俱来的“烙印”。但是,母公司财务控制能力的刚性供给无法满足母子公司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需要,使得一些子公司资产处于难以控制的状况。这种先天的内生性缺陷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一些控股子公司的管理层可以充分借助复杂的股权结构和貌似完善的治理结构,通过制度性安排来削弱母公司财务控制权,扩大自身财务控制权。由此造成我国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中普遍存在控制力度要么过大要么不足(总是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象,把握不好财务控制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原因在于当母公司财务控制能力无法满足执行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的要求时,原有的财务控制结构、技术、制度又难以适应对子公司资产的控制,财务控制能力相对下降,对子公司的控制就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如果非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不能弥补权威性财务控制机制,则母子公司整体财务控制效果将会降低。在母公司没有足够的能力防止子公司机会主义的情况下,也会像子公司一样时常采取机会主义的做法。如频繁地调整财务管理制度和改动母子公司间的主要财权分配参数,甚至在财权外向子公司“借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届时子公司又总会创造出新的办法来回敬母公司的机会主义。如此往复博弈,导致母子公司整体财力下降,双方都未得到最好的结果。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第4篇

一、盈余质量保证导向的内部控制理论嬗变

防止错报和舞弊、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为确保财务报告质量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萌芽期: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控制源头可以追溯到3600 年前巴比伦和埃及区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代和中国西周,当时的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已开始应用内部牵制,通过职责分工、会计记录和人员轮换形成了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思想是“两人无意识地犯相同错误的概率较低,两人合伙进行舞弊的阻力加大”。内部控制目的是防范账目差错和舞弊,采用手段是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主要控制对象是钱、财、物。此时内部牵制实践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审计工作促进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12年蒙可马利出版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提出:“必须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以便相互牵制,防止发生错误或舞弊”。192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修订的《会计报表的验证》(Verific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是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献。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概念。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前身)在其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s)文告中,首次正式界定了内部控制:“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阎达五、杨有红,2001);并指出“注册会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 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越好,财务报表需要测试的范围则越小”(李凤鸣、韩晓梅,2001)。由此看出,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始终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

(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成长期: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阶段 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两者共同促进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控制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内涵。1949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必要性》的专题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孙永尧,2007)。这一定义将内部控制扩展到管理层面,丰富了内部控制的内容。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在其的“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中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大类。1963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文件”中提到独立评审人员应主要检查会计控制。此时,以账户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内部控制系统。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资产和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及准确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与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有关的控制。

(三)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与框架阶段 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使得内部控制在20世纪80 年代进入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结构”替代“内部控制”最早出现在1988年美国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公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首次强调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外延。

1992年美国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其属下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起成立的机构委员会(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报告中重新界定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该定义主要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四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该内部控制结构扩展了内部控制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要素的扩展有助于企业内部间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传递,并有助于内部控制的执行。

安然等公司的财务虚假案催生了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即2002年的《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萨班斯302条款和404条款主要集中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上,目的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这一时期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使得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结合萨班斯法案,2004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内部控制五要素基础上扩展为风险管理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至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以风险控制为突破口,通过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来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Kinney(2000)曾对内部控制质量的需求进行了分析,认为以下的潜在风险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1)员工或管理层是否会挪用公司财产?(2)公司的市场失败是因为战略过时、业务流程无效或低效还是内部决策所用的信息质量较差?(3)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和工人的长期联盟是否破裂?(4)公司定期向外界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

二、确保盈余质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方式研究

内部控制执行方式与管理学的发展相适应,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阶段和现代组织理论阶段,从内部控制执行结果看,传统组织理论下的内部控制执行与执行效果有关,现代组织理论下的内部控制执行与执行效率有关。

(一)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研究 传统组织理论是把组织看成一个高度结构化的封闭系统,以集权结构为主,强调分工与层级。为确保财务报告质量,早期的企业管理者想通过会计职责的适当分工来进行控制。职责分工即不相容职务分离,这些职务包括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朱荣恩,2001)。职责分工是内部牵制的手段,这种内部牵制的会计控制功能为:保证资产不因舞弊或非故意差错造成损失;检查管理层在决策中所使用会计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并鼓励在会计和财务部门有直接或间接责任的领域采取控制措施。

将内部控制作为财务信息系统的操作元(operating elements)之一,Yu and Neter(1973)给出了财务信息系统影响内部控制系统的四个关键方面:(1)将内部控制方法和手段嵌入到财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必须与整个财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评价相结合。(2)财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依赖于操作元的执行质量。不管如何使用内部控制操作方法,如果执行控制的人没有恰当地履行职责,那么内部控制就不能保证财务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3)会计凭证质量随着财务信息系统流程的处理发生变化。每项操作元经过增加差错或修正差错不断改变会计凭证质量。(4)由于系统的操作元增加差错或修正错误时都被视作为随机的,所以会计数据质量可能被视作随机变量、会计数据错误的运动可能被描述为随机过程。

综上分析,内部分工和牵制的内部控制系统直接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发现并纠正财务信息的差错,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二)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研究 现代组织理论倾向于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结合。企业内的组织关系特征从纵向上表现为监督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制衡关系,这种组织关系特征决定了控制的本质(谢志华,2009)。组织的权责配置和部门控制问题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但内部控制执行的航向标掌控在企业主要领导手中,企业主要领导的偏好和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内控环境,而企业内控的其他要素均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王继中、李爱花,2011)。企业领导的价值取向左右着企业对强制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如何?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强制内部控制以后人们想知道的。我国证监会要求非金融上市公司自2001年起披露内控信息,但研究发现该监管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内控信息披露大多流于形式(李明辉等,2003;蔡吉甫,2005;杨雄胜等,2007)。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杨有红、汪薇(2008)对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发现当年的强制披露规定也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朱荣恩等(2004)对内部会计控制没有有效执行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如业务岗位设置的缺陷,导致了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授权批准不明确、授权批准层次不清、授权批准范围有交叉等设计问题;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从而造成监控不利。郑洪涛和张颖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的重大决策掌握在管理层的企业比例高达55%,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由总经理领导,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并没有定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专门评价,仅有约33%的企业认为财务报告目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毛新述、杨有红,2009)。程新生(2004)认为内部审计向董事会负责时,代表治理机关进行审计,才能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三、内部控制理论与执行研究评价及展望

内部控制理论与执行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予以调整。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来看,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内部控制概念,且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并不充分(杨雄胜,2011),这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较差、不能达到确保财务报告质量的目的,不仅与内部控制理论的不完善有关,还与内部控制执行的方式和评价有关。要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理论、保证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必须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路:

(一)界定内部控制边界 COSO报告虽然给出了内部控制广义上的定义,即“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各层次实施旨在为实现其主要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但该定义过于宽泛造成内部控制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界,使得内部控制成为一个宽而广的不着边际的概念,无法实现“合理保证”。

(二)做好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对接 会计控制包括委托人对人的监控和人对其他职员的监控两个层面,委托人对人的监控属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人对其他职员的监控属于内部控制层面问题。由于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要素是人,因此,人是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对接的耦合要素,研究内部控制实施中的人有效激励和约束至关重要。

(三)明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财政部等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第17条规定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但并未明确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的判断标准。从2010年沪深两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来看,没有一家公司评价自己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除上市公司缺乏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动力外,内部控制缺陷类型认定标准的缺失也是影响上市公司评价的主要因素。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判断标准,提高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信息含量,是增强内部控制报告有效性的当务之急。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M500192)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泰山学者”专项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

[2]王继中、李爱花:《企业内控:借鉴、探索与推进――深圳市会计学会“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学术沙龙”综述》,《会计研究》2011年第2期。

[3]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4]毛新述、杨有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国会计学会2009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5]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6]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7]朱荣恩、应唯、吴承刚、邓福贤:《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会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8]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9]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年第1期。

[10]李凤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1]孙永尧:《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关键控制点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2]Lee T A. 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Control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 1971.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但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而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二者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控制偏重价值管理,财务治理则偏重利益调整,财务治理是广义公司财务制度的一部分。本文就财务治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财务治理界定 

 

关于公司财务治理(corporate financial governance),国内各学者的观点不一,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伍中信(2001)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还指出,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杨淑娥(2002)认为,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财权通过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衣龙新(2002)认为,财务治理涵义可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林钟高(2003)则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定义并无很大分歧,都认为财务治理是以财权合理配置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不同在于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界定不同。笔者认为,只要涉及到财权的配置,均可归属于财务治理的研究之中,但是财务治理是否仅仅局限于一种“制度安排”。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并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财务约束、财务评价等机制以达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行为和规范。 

 

二、财务治理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一)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和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治理结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公司治理的灵魂。财务治理总体上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应该说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是最为直接的、重要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而财务治理理论的不断充实、发展也必将促进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拓展、完善。如果用财务治理涵盖公司治理,则夸大了财务治理的范围和作用,限制了公司治理的范畴。公司治理除包含财务治理内容外,还包括人事、经营等方面的治理。应当说财务治理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和根本体现形式,公司治理的其他方面治理效果也最终要落实到财务利益上加以体现。如果用公司治理定义、替代财务治理,则更为偏颇,局限了财务治理内涵和外延,除从属于一般公司治理共性外,财务治理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可见,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一是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发展和深化。二是公司治理的模式决定财务治理的模式,财务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三是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四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都根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五是从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角度来看,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随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也逐渐由只发生在公司内部所有者、经营者以及相关权利机构之间的狭义的活动扩展到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六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更应该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活动,因而不能将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仅仅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更应该从治理活动的动态含义来理解。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区别主要有:一是制衡的着眼点不同。二是激励的侧重点不同。三是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四是机制涉及主体不同。五是保障实施主体不同。六是财务治理

比公司治理更为深化。 

(二)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基于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治理主要是对财务资源和财权的安排机制,以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财权的战略联盟,提高企业财务运作效率及公司治理效率。由此可见,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联系表现在:一是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公司财务系统,都是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二是两者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处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如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战略的拟定,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服务与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对公司财务的全面调控,决定了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的力度和手段;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了财务管理中具体财务制度的基调。三是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如果说财务治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内外部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关系所做的协调和配置,那么财务管理就是这种协调和配置的应用。四是财务治理、财务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而财务管理和公司绩效又受到财务治理的根本性制约。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区别为:一是从公司运营角度看,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财务治理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也就决定了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财务治理主要从宏观上对财务管理中所产生的财务关系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制衡,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一种制衡机制;财务管理则是在财务治理框架下,具体进行财务运作和经营活动,基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运行机制。二是财务治理从制度性层面规定了公司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而公司财务管理则着重研究在这样的框架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财务决策实现具体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三是财务管理着重于对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控制,表现为上层财务主体对下层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的一种单向规制活动。财务管理的效率性主要体现为公司财务成本总额的减少,即公司净资产值的增加;财务治理则着重于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务权力运作方式的优化,表现为财务主体之间财务行为的双边或多边相互协调与控制活动。财务治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公司各层级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总成本的降低。四是财务管理是从定量角度论证企业价值,探讨企业财富是如何产生的,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而财务治理则是从定性方面研究企业价值,确保这种财富创造能够合乎各方利益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

(三)财务治理与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的本质既反映其“战略”的共性,又揭示着其“财务”的个性。财务治理包括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战略,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是公司治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或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这就需要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企业最高决策层有效行使最终决策权,同时其他部门也能按制度积极配合,共同实现财务战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因此财务战略在财务管理中,进而在财务治理中的突出作用不可小视。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第6篇

(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商丘 476600)

摘 要:本文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思路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43-01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简介:熊林祥(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本科,初级会计师,科员 ,研究方向:财务会计核算。

1.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对企业的价值以及必然性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各企业在引进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改革,尤其是一些至关重要的能源企业,它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企业发展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落实政府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企业中充斥着满满的竞争意识,企业管理层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但是企业中成本及资金管理部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然而财务管理是企业运作的关键点。这是需要企业有一个宽广的胸怀,积极的面对市场给予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管理手段。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财务内控管理对企业的价值。

1.1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完善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保障,财务管理的效果是建立在合理的制度上的。有了规范化的制度作为指导,才能保障企业的资金安全,促进企业正常的运作。

1.2财务信息的准确有效

因为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类别多、总量多,而财务信息的准确有效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财务内控管理的顺利进行。为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资料,维护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秩序。

1.3完善了财务管理的机制

因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是众多部门同时运作的结果,各部门需要协调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但是在这协调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果财务内控管理的完善定会促进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4控制财务风险

从相关数据可以分析出,企业在日常运作中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并且财务风险的级别很高,这都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为了改善企业当前的财务风险状况,必须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改革[1]。

2.当前企业内控管理的情况以及漏洞

2.1理论概念不明了,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管理层的关注点一般在产品的生产经营环节,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他们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财务内控管理的实际执行程度。所以在企业的实际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存在办事不力、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财务内控管理的理论概念仍在摸索阶段,于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时就缺乏理论的指导。

2.2控制财务风险的力度不够

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都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并引进大量的投资,但在这方面也体现了当前企业中存在的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有些企业的相关项目的盈利不明显,获得较少甚至没有利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损失。所以企业意图扩大规模,也必须考虑众多因素,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勘察后,考虑财务风险的控制再来进行规模的扩大。

2.3财务内控管理的成效低

企业进行财务内控管理时,没有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予以指导,这会使得企业进行财务内控管理丧失遵循的标杆,企业内部往往没有健全的财务内控管理的机制,造成企业进行内控管理时缺乏目标并且成效低。并且各个部门没有进行良好的配合,使得财务内控管理的工作开展难度加大。

2.4信息化配合度不高

由于现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取得快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引用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财务内控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财务资料的收集、整理、使用,这可以提高财务内控管理的管理效率,强化财务风险的防控。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还在传统技术上继续挣扎[2]。

3.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改革思路

3.1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顺畅度,创新改革管理模式

企业只有深入对财务内控管理模式机制的改革,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顺畅度,提升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内控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定完善财务内控管理的制度规范;完善财务内控管理的工作程序,加强财务内控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能力。

3.2提升财务内控管理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财务风险是企业日常经营面临最大的威胁,甚至财务风险会直接决定企业的命运,所以必须提升企业在财务风险上的控制力,这样才能完成财务内控管理的目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改革也可以及时进行预警。

3.3信息化技术的利用

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趋势已势不可挡,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利用这些信息化计算机技术为企业的发展作为支撑。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便于财务内控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

4.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内控管理对这些企业而言是生存的命脉,一旦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給社会的稳定带来危害,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建平.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途径探析[J].经济师,2014,02:94-95.

[2] 刘大为,卢宝田,左常昊.构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

思路[J].中国商贸,2014,26:34-35.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相关性 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整个经济环境都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这不仅给企业带来机遇,而且也让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不可避免的给企业带来了风险隐患。在众多的风险隐患中,其中对企业的影响最大是财务风险。那么,如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这成了当前企业的研究的重点。企业内部文化等组成的内部控制环境即是企业内部环境,它是企业内部的可控因素。只有通过加强完善与改革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改善企业内部发展到的环境。在企业内部里,其财务风险与控制机制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组成部分和手段。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具体是由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管理者以及全体人员的一系列政策,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还是很薄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内部没有有效的控制机制,那么企业很难面对较高的财务风险。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同时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1.外部原因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家的行业发展规律、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这些风险因素是所有企业需要面对的环境,企业不能改变这样的环境,只有适应并且积极应对。目前我国有很多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其涉及到的内容是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但因为涉及到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等问题,以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非常有限,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

2.内部原因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

第一,风险意识弱。不少企业认为只要管理好企业内部的流动资金,就不会有财务风险,还有些企业认为财务风险是可以消除的,这种明显是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企业内部的现金流只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个方面。企业财务风险意识的不足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管,也会对企业投融资决策中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起到直接的影响,这些都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第二,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交流不畅。目前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问题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企业内部做好财务信息的交流,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资产情况、经济收益等之间的交流对于公司财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目前由于很多企业不重视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信息的交流,加之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的效果也不好。在现实中只有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交流,加强企业自身与对手企业间的财务对比管理,发现自身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不足及时改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的发展变化及规律的了解与解掌握,对企业财务管理做出合理的预想与决策,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有序的发展。

第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行为不当。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取局域财务控制的行为是否得当。目前有很多企业不重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重,从而出现了企业体制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安排的内容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职责不明,以至于企业的财务监督乏力,这样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设置就形同虚设,只是流于形式的设置。再就是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更没有设置监督机构。有些公司建立了的,但也没用发挥其控制和监督的作用。虽然有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比较健全,但是具体的执行情况还没达到要求,这与企业设置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的理念是很不符合的。

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1.内控机制的薄弱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加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而且在各类风险因素中,企业中的财务风险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管理、资金分配等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企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企业的实际结果偏离了预期成果,给企业带来损失。比如近几年出现的“浙江担保圈危机”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企业与企业之间盲目担保,一旦某一方企业财务发生危机,就会导致相互合作的企业间的资金链断裂。研究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看出:企业陷入财务风险危机,大多数是源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未能在财务决策中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内部内控机制弱,导致企业财务陷入危机。这说明有效的控制企业内控,可减轻企业的财务风险。

2.内控机制保障企业防范财务风险

在企业里只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有效的防范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是偏大的,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些风险都是由于企业内控机制差导致的。纵观那些由于财务风险而破产的企业,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破产的原因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及时有效的执行,从而导致企业没能很好的规避违规现象。在企业中管理机制质量的主要在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情况。从这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企业有效的防范与规避财务风险,是保障企业持续经营与财产安全并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合理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对于企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财产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有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培养,从而促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差不多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要从内部控制的机制逐步完善,做好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预防工作,只有从根本上控制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减少风险。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不仅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也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内部控制环境与内部审计的建立都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促进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保障。企业应提升自身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从自身角度做好内部控制的审批与决策,从而推动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在公司发展。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源很广,主要包括企业在的投融资、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等方面无法真正发挥审计监督与财务监管的实际作用。对此,在强化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企业要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重视这些部门功能,同时也不忽视其他部门的作用。企业为了适应自身内部控制环境的变化,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财务控制环境。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建立一个合理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就是将系统控制、流程控制和管理控制得到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再根据企业的资源与运行及外部环境的情况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起适合企业良好发展的风险评估反馈机制,充分引入信息技术,以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

2.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

在企业里,要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就需要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在企业里要以集权为主,有效分权控制的财务管理机构,进行财务相对集权的四个“统一”管理:1.统一会计系统。借助财务信息化手段,形成了一套企业统一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等内容的控制制度,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信息口径一致。2.统一过程管理。在资金运动过程的管理中控制经营风险,企业要以全面预算管理、预警系统等为手段,加强内部会计稽查、风险评估,将风险防范渗透于经营活动的中。3.统一财务负责人委派管理。规范各级经营者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牵制效果,使财务管理更具独立性。4.统一内部审计制度。站在企业的高度,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治理过程。通过内审为管理当局提供更有利的决策信息,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3.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系统涉及到企业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等多方面。其作用是预先发现财务危机的征兆,警示企业决策者提前采取一定的防范和调整措施,避免企业陷入财务风险危机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虽然只是企业预警的一个方面,但从企业财务指标的综合性等方面考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也表现为整个企业的风险进行预警,它是基于预警理论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经营资料进行分析,其具体是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企业财务的内部资料,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风险情况,在风险发生之前发出警报,提前告知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情况,分析发生风险的原因,从而发现企业内部的隐藏风险,提早告知管理者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内部风险情况和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扩大,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制止。

4.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水平

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的主要举措是提高企业的财务水平。而只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才是提高企业财务水平的措施,同时也与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因此,各大公司只有注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比如:在企业门内部注重员工财务知识的培养,多为员工提供外出学习和参观其它公司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等方式,为提高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做好预防,同时也为全面开展企业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企业加强自身财务的管理避免出现财务管理理念漏洞而导致经济犯罪。企业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投融资能力、财务人员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加强功能公司内部人员的不断调整韵完善,拓展财务人员的管理与分析能力,从而培养一批有素质、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促进企业财务的健康发展,减少企业内部风险,是企业能长远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 韩梦.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科技广场.2011(04)

[3] 杨瑞琴.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J].煤. 2011(01)

[4] 孟丹.试论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J].经营管理者.2010(16)

[5] 吕洁.浅议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5)

[6] 陈汉文.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探讨[J].会计之友,2008(01)

财务内控机制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服务市场出现了新的格局。医院经济活动日益广泛开展,各项业务收入显著增加.医院资金使用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医院财务和会计制度,是把医院作为主体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单位,促使医院更加科学合理地遵循医院启身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借鉴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统一的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医院财务管理研究逻辑起点

医院管理是全面系统的管理,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必然要进行医疗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护理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且这些工作是相互联系而且又是互相支持的,但是却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处理关于资金的财务活动和由资金引起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它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强医院的管理工作是有分工的专业管理。2.涉及面广如上述财务管理论文,医院中一切涉及到资金收支的经营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医院的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是由财务部门供应。

2、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的观念陈旧,影响医院经济效益

医院管理者经营意识不强,管理观念滞后,方法落伍,知识陈旧,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在经营中,医院普遍存在着对财务重预算轻管理的问题,单纯的套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增加经营风险与资金成本。长此下去,这种陈旧的财务管理管观念不能让全体人员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医院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导致医院人员、资金运行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

2.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财务监督失控

目前医疗卫生单位没有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未覆盖所有的部门与人员,致使各部门之间的岗位与权责不分明,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衔接不明确。同时,由于医院会计操作混乱、核算不实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管理制度缺位造成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约束与牵制。医院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造成制度的执行不力。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在医院中都普遍存在。

3、医院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医院应从重财务预算, 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 重管理的观念。同时,还应优化创新医院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

3.2提升财务人员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当前医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发展。针对财会人员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关键。首先,要加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制度的学习,让财务人员熟悉和学习国家各行业各项相关的财经法规和政策,提高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以适应现代医院科学管理规范化的发展。

3.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监督力度

科学合理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使医院高效运转财务管理论文,而且能堵塞管理上的漏洞,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医院领导应充分重视医院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明确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使医院的财务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定期检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同时,应严格分离互不相容的职务,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制衡机制,使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减少制度漏洞,保证医院工作的机构及职责职权的合理划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医院要重视内部审计和内部考核,明确考核部门和考核责任人,授予考核人员奖惩权,使监督以及制约机制等能得到切实加强,提高财务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詹祥.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的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05) .

[2]许晓南.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若干问题刍议[J]. 现代商业, 200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