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抗疫医生论文

抗疫医生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9 16:18:25

抗疫医生论文

抗疫医生论文第1篇

理想化的抗病毒药物是指能有效地干扰病毒的复制,又不影响正常细胞代谢,但至今还没有一种抗病毒药物可达到此目的。病毒寄生在细胞内,抗病毒药物需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而作用于病毒,理想的抗病毒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且不影响机体正常细胞代谢。然而许多代谢过程为病毒和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前景一片灰暗,我们难道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当我们把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抗病毒感染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西医、不再仅仅局限于化学合成类抗病毒药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身后,还有另一片天空。

一、病毒及病毒病的特征

1. 病毒病“三难”。

(1)诊断难。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感染类型复杂、隐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多,难以判断;形态学观察:需要用电镜放大观察,根据形态还无法鉴定;分离培养:需要活的易感细胞。一般用动物接种、鸡胚接种或组织细胞培养,并且对细胞要求苛刻;血清学方法:要求灵敏度要高,常用的有荧光抗体标记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凝集试验或放射免疫方法以及中和试验,部分亚病毒几乎无免疫应答反应。

(2)治疗难。病毒是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胞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病毒的“保护伞”,细胞可以免除一些抗体、毒体、免疫细胞、药物甚至一些理化因素的作用,给治疗带来一定得困难。但由于药物的双重性,有些药物在杀灭病毒的同时就会同时杀灭细胞。另外,很多时候当动物出现明显的症状时,病毒已经扩散到全部的敏感细胞内或者已经引起了病毒血症,这个时候治疗效果已经不好了,为时已晚。

(3)免疫预防难。病毒变异:易变异,毒力变异和抗原变异。可以通过突变、重组、互补或表型混合等途径,出现新的毒株;细胞内寄生:抗体无法进入细胞,体液免疫对细胞内的病毒几乎无效,抗病毒免疫应答以细胞免疫为主;一些病毒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影响本病的预防效果还造成其他疫病的免疫失败;疫苗问题:对细胞或宿主要求严格,开发疫苗困难。疫苗株毒力返强。灭活苗效果难以激发机体细胞免疫等。

2. 病毒病的其他特点。病毒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机理,致使许多病毒性疾病至今仍缺少效果确切的防治方法,尤其是缺乏能真正完全治愈病毒感染的药物。

目前在兽医临床中病毒病的防控主要还是依赖于综合防控措施以及疫苗免疫接种,防控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除了疫苗预防外,也有一些外源性细胞因子和抗病毒的化学合成药物可供临床使用:医用外源性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但费用昂贵,效果也是好坏不定;抗病毒的化学合成药物数量较少,临床效果不理想,且许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抗病毒合成药物产生,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也受到诸多限制。

农业部【2005】33 号文件“关于清查金刚烷胺等抗病毒药物的紧急通知”要求:禁止使用“金刚烷胺、金刚乙胺、阿昔洛韦、吗啉(双)胍(病毒灵)、利巴韦林等及其盐、酯的单、复方制剂”等药物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类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各单位应立即停止生产、经营和使用,违者按生产、经营假兽药和使用禁用兽药处理,依照《兽药管理条例》予以处罚。

这些化学合成的抗病毒药在严格意义上说只能是病毒抑制剂,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许多抗病毒药物在达到治疗挤量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毒性,并且效果不佳。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远没有抗细菌、抗寄生虫及抗真菌药物进步的快。

我们也可以来简单认识和了解一下这些化学合成抗病毒药。抗病毒药物发展史:20 世纪80 年代有9种抗病毒药物:碘苷、吗啉胍、三氟胸苷、环胞苷、阿糖腺苷、阿糖胞苷、甲红硫脲、利巴韦林、金刚烷胺。

理想化的抗病毒药物是指能有效地干扰病毒的复制,又不影响正常细胞代谢,但至今还没有一种抗病毒药物可达到此目的。病毒寄生在细胞内,抗病毒药物需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而作用于病毒,理想的抗病毒必须是既能防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又能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且不影响机体正常细胞代谢。然而许多代谢过程为病毒和细胞的功能所共有所以很难研制出一种无毒的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治疗前景一片灰暗,我们难道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当我们把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抗病毒感染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西医、不再仅仅局限于化学合成类抗病毒药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身后,还有另一片天空。

可能很多人对质疑,中医药对传染病有没有效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传染病和免疫学是西医发展壮大的?中医,行吗?但是,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传染病学专著吗?春秋时期《内经。六元正世纪大论》有“民痨温病”“温病乃作”等语,这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内经。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明末杰出医家吴又可撰著的《温疫论》是我国最早的温病学著作。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心吗?大约在公元1 5 00 年前后,就有好几本艺术介绍了对天花的方法,实行“人痘接种”。中国的明朝和清朝时期,医生队伍已经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清代国家还设立种痘局,并有专职官员“查痘章京”专门管理出痘人的隔离情况。

二、中药抗病毒作用的中医理论基础

由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在我国传统中医中称之为“瘟疫”、“温病”、“伤寒”。中医历代文献对传染病流行记述颇丰,其病因多概括为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在中医的病因病理学中,疫疠和六淫同属于外感致病因素,多从体表、口、鼻、肺经等侵袭机体,初期表现为肺卫症候。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等六种气候,当气候变化过度( 淫) 或者机体正气不足时,会变成致病因素造成发病。疫疠则是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为湿热外邪,力量亢盛、传播迅速、病情发展快,往往造成多个脏腑受病,故最易化火伤阴、生风动血,出现高热、脉洪、出血、神昏、抽搐、阴虚等里热症状,按照卫气营血辨证法,症候多属于气分、营血和血分证。无论是六淫还是疫疠,都属于外感病邪,对亢盛的病邪可以用中医的祛邪法。对于六淫:疏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清热。对于疫疠: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等治疗原则。

兽医中药免疫源远流长。在古代,我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中药免疫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兽医理论对药物免疫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不外乎机体内在的因素和致病的外在因素两个方面,中医称之为“正气”和“邪气”。正气是指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以其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邪气指外在的一切致病的因素。疾病的发病与发展就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充盛的动物,抵抗力强,邪气不易侵犯。只有在动物机体正气虚弱,正不胜邪的时候,外邪才能乘虚侵害机体而发病。这就是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中医病因病理学说。其中,由于邪气亢盛所导致的疾病为实证,由于体内正气虚衰而导致的疾病称为虚症,故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样的辨证说法。证有虚实之分,药也有攻补之别。按照中医理论,在中药材中,有许多可以补益机体正气,增强体质,促进脏腑功能活动,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外界致病病邪的抵抗能力,治疗虚症。这些药材主要指以补益机体气、血、阴、阳亏虚的补虚药。扶正祛邪是中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中医基础理论。

三、几类特殊传染病在中兽医中的实质

1. 免疫抑制性疾病。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白血病、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圆环病毒2 型)、猪瘟等,出现免疫应答障碍,进而继发感染。其中医实质为正气不足,邪气外感,治疗重在扶正,往往通过补气、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加以祛邪。

2. 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在机体内正常存在,特定情况下致病,六气不正而外感,或饲养管理失当、素体亏虚等内伤在先,造成病邪外感。

四、中医药用于抗病毒免疫的优势

1. 丰富抗病毒药物种类,让我们对付病毒有更多的药物和方法选择。

2. 随着化学合成药物的禁用和限用,中药让我们有了替代品。3. 中药大多数来自天然,相对来说安全性好、残留少,符合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需要。

4 . 中药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小,对细胞损伤小,部分药物和成分还具备修复机体的功能,更适用于抗病毒感染的治疗。

5. 中药有效成分种类多,作用多靶点、多环节,相对于化学合成类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病毒的遗传变异和免疫逃避更有效。

具有抗病毒免疫作用的药材种类繁多,目前已筛选出来的单味药材数量已达几百种。一般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1)动物类:蚂蚁、鹿茸、蜂王浆、鳖甲、龟板、蛇、穿山甲的某些成分等。

(2)混合类:蜂胶、蜂花粉等

(3)植物类:A、清热药:具有抗病毒作用,这是组织培养、鸡胚、整体动物上均得到验证。就目前已发现的抗病毒作用的药材中,清热药是主要力量。

这一类药材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常用清热药,如黄连、黄岑、黄柏、栀子、连翘、石膏、知母、生地、丹皮、白头翁、玄参、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夏枯草、鱼腥草、天花粉、苦参、龙胆草、野菊花、败酱草、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等等。在临床中,这些药材都具备一定得抗病毒效果。而如金银花、仙人掌、鱼腥草、白花蛇草、黄连、黄岑、生地、大黄、板蓝根等许多清热药还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能特异或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B、补益药:几乎所有的补益药材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许多药物还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

如人参、党参、黄芪、何首乌、大枣、阿胶、白术、天冬、麦冬、山萸肉、杜仲、枸杞、五味子、仙茅、肉桂等都可以综合性地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抗体产生,延长抗体作用时间,而甘草、黄芪、西洋参、人参、当归、淫羊藿等药物则还具有一定得抗病毒作用。C、解表药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药材具有一定得抗病毒效果,尤其对于呼吸道病毒作用效果较为突出,比如桂枝、葛根、麻黄、柴胡、苍耳子、菊花、桑叶等等。D、攻下祛湿药:攻下药里有部分药材具有泻下、去火、软坚、散结等作用,也具备一定得抗病毒效果,代表性药材如大黄。祛湿药里主要由藿香、羌活、茯苓、猪苓、茵陈篙、虎杖等。其中茯苓、猪苓、茵陈篙、虎杖也具备调节机体免疫能力。E、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三七、丹参、大蒜、川芎及一些地衣类植物等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力。F、可食用植物及植物产品类:如大豆、香菇、米糠、小麦、藻类、油菜、玉米及泡桐的花粉等也具有一定得免疫增强效应。G、其它:除了以上几类药材外,还有一些药材如莪术、牛膝、丹参、川芎、仙鹤草等等也具备一定得抗病毒免疫作用。

抗疫医生论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59-02

医学免疫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1]。其内容覆盖面广,进展迅速,知识点多、理论抽象、内容繁杂,因此成为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如何将这门枯燥难懂的理论课变得轻松易学,成为我们需要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笔者针对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工作浅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 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课程设置学时有限

对于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重心还是放在中医相关学科。医学免疫学这门课,多数专业设定为考查课,有的甚至是选修课。由于理论课学时不足,实验课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缩减,然而实验课是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转化,这样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使学生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1.2 学习兴趣不足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多、机理抽象、内容繁杂,课程本身有一定难度。再加之我们所授课的对象是文理科兼有的学生,因此,学生在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这样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2.1 引导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主要是兴趣引起对事物正确全面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动机[1]。兴趣是人们认识和获得知识的内在力量,是形成新观念、吸收新知识的基本条件。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兴趣,才会主动的学习和钻研它。因此,如何将繁琐、枯燥、抽象的医学免疫学知识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2]。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列举一些生动有趣生活实例,使晦涩难懂的定义,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通俗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在讲授理论课知识时才能够与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完美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大可能的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理论知识密切结合临床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多,抽象,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教授,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像流水账,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当引入临床病例分析。如关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即使讲解地再彻底,学生可能还是想象不出I型超敏反应是如何发生的。这时引入具体病例分析,举例Ⅰ型超敏反应常见的疾病:花粉症。告诉学生“花粉”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IgE,参与的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为肥大细胞。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的概念。再联系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会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呼吸困难等等症状?这时结合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效应细胞肥大细胞活化所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组织胺,白细胞三烯,前列腺素D2,等等,均能导致平滑肌收缩(呼吸困难)、毛细血管扩张(粘膜水肿,鼻塞)、腺体分泌增加(流鼻涕,流眼泪),所以才会有上述症状发生。这样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听完后豁然明朗。

2.3 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语言生动具体

如今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广泛渗入到教育教学等各个领域。具有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和交互性好等优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接受。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运用多媒体方法,将抽象的免疫反应机制通过直观的Flas或图片演示给学生,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这样即能够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 合理的实验教学,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

医学免疫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中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3]。通过实验,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是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让学生到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理解的更加透彻。另外,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能力,并且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原则,这为学生今后的临床操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例如,学生能够从免疫血清与绵羊红细胞的凝集现象中直接得出结论―― 免疫血清中存在抗羊红细胞抗体。这时可以继续提出问题―― 除抗羊红细胞与羊红细胞结合可出现红细胞凝集以外,是否还存在能够与羊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的物质?如何证明实验中出现的红细胞凝集现象是抗羊红细胞与羊红细胞结合所致呢?这样学生再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会发现,除了抗羊红细胞抗体外,一些植物血凝集素和一些具有血凝素的病毒都可能引起羊红细胞的凝集现象。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结论不够严谨,进而从免疫学理论和具体实验结果中分析得出应有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钻进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思考获得新知,同时也体验到一种探索知识的愉快。

2.5 加强教学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交流较少是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录。这样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进来,并且长时间的听讲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学的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交流和认知过程的统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且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够让学生在心理、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育,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并不懈努力。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程内容、进度进行适当调整。并且课下,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络平台,为学生解惑答疑,增进师生感情。

参考文献

[1] 卢小玲,曾小云,赵永祥.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几个新问题的剖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78-79.

抗疫医生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五积丸;腹部肿瘤;治疗;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17-03

1中医对腹部肿瘤的论述

1.1中医对腹部肿瘤记载在中医的古代医学文献中并无肿瘤二字出现,但文献中有类似于肿瘤的相关论述,如甲骨文中便有“瘤”字出现。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积”则相当于恶性肿瘤,《难经》曰:“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已。”这些描述与恶性肿瘤的特点相符合。而积聚经前人论证则为腹部恶性肿瘤,如周岱翰认为积聚为现代医学中的腹部肿瘤,如胰腺癌,胃癌。

1.2中医对腹部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腹部肿瘤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多方面论述了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如对其病机的认识,《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而对于其机理,《灵枢.百病始生》则说:“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生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中医认为腹部肿瘤因寒而生,且又与情绪有关,故《灵枢》说:“若内伤于又忧怒,则气上逆,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除此之外,中医还认为腹部肿瘤还与饮食不节有关,如《丹溪手镜.积聚》说:“又因食、酒、肉、水、涎、血、气入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而凝血蕴裹则血行不畅而见血瘀,故腹部肿瘤的病机则有寒、瘀、郁,三者相合则成积。

1.3中医对腹部肿瘤的分类与治疗中医把腹部肿瘤分为肥气、伏梁、息贲、痞气、贲豚,《难经》曰:“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肺之积,曰息贲,在右胁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而其治法,则以五积丸为主,五积丸由人参、干姜、茯苓、厚朴、乌头、巴豆、黄连组成,且可随部位不同而加药味。肝积加柴胡、皂角、川椒、昆布、莪术;心积加黄芩、茯苓、桂枝、丹参、菖蒲;肺积加桔梗、天冬、三棱、青皮、陈皮、白豆蔻、川椒、紫菀;肾积加玄胡、苦楝、全蝎、附子,泽泻、独活、菖蒲、桂、丁香;脾积加吴茱萸、缩砂、茵陈、黄芩、泽泻、蜀椒。

2从理、法、方、药论证五积丸主方治疗腹部肿瘤的可行性从上文可以得出腹部肿瘤的病机为寒、瘀、郁,三者相合则成“积”,此为腹部肿瘤之理。

人体抗邪全赖真阳,真阳运行畅通,则真阳能除“积”中之寒;人体之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则肾水升而化肝木,肾为坎水,二阴爻中含一阳爻,故肾水得温则升,肝木升而化心阳,胃气下降则上之气降,心为离火,二阳爻中含一阴爻,故心火得阴则降,肺随胃降则生水,水为阴,又能藏下降之心火,如此则人之阳气上下回环,运行通畅,阳气通畅则能达病所以除积之阴寒;升降复则气血行,故瘀之本而除,再加以通行经络之药,则于血得除。气不行则郁,故又当行气;此为治疗腹部肿瘤所立之法。

五积丸中人参茯苓干姜温暖脾土,利其水湿,脾喜燥恶湿,得温则运,是则此三味药正合脾之生理特性,是则脾气能升,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又用厚朴燥湿降胃,则脾胃升降复常,升降复常则气机得复,气机得复则气血运行通畅;肾中之阳为人阳气之根,肾得温得温则升,乌头与附子同类,旁生者为附子,《长沙药解》谓附子“暖水燥土”,故乌头能补肾中之阳,《长沙药解》谓乌头“通经络而逐冷痹”,故乌头又能通经络,经络为气血运行之通道,经络通利,加之人参干姜茯苓厚朴能畅气机,故几者相合能使人之经络通,气血畅;人之阳气,有升有降,乌头大温,升发肾水,黄连清心,心火下降入于肾水,如此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人之气血阴阳,便由此而畅通,再以巴豆除内之寒积,则积从便下;故方中乌头、人参、干姜、茯苓、厚朴、黄连以除积之本,巴豆以除积之标,故而能除积;此为腹部肿瘤之处方用药。

3免疫学对腹部肿瘤的论述

3.1免疫学对肿瘤病因认识免疫学[1]认为人在一生之中难免会产生癌细胞,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作用,从而清除变异的癌细胞,当免疫力下降时,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作用下降,从而不能清除癌细胞而导致肿瘤的发生。人体的白细胞可以分泌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2],干扰素可诱导机体抗感染和抗肿瘤,而肿瘤坏死因子则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活化的单核细胞则对肿瘤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2]。淋巴细胞中的NK则能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当这些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下降时,则免疫监视作用下降导致肿瘤的发生。

3.2从免疫学角度谈肿瘤的治疗当人体发生肿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肿瘤细胞发起攻击而产生免疫反应。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抗肿瘤,NK细胞激活后可溶解多种肿瘤细胞,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可激活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则参与杀伤肿瘤细胞[3]。免疫功能低下者,肿瘤的发病率会增高,所以可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3],是肿瘤治疗的两个方面,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之后,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机体的免疫监视在防止肿瘤发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肿瘤发生后免疫细胞中的白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则对肿瘤的生长速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NK细胞被激活后能溶解多种肿瘤细胞[3],所以用药物一方面提升自身免疫力,一方面直接杀灭癌细胞,则肿瘤细胞就有可能彻底被消灭。除此之外,由于免疫能力的提升,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则可在根本上防止肿瘤的发生。

4从免疫学角度论五积丸治疗腹部肿瘤的可行性

4.1五积丸中人参、茯苓、干姜能增强免疫力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作用便下降,从而导致了肿瘤的发生,所以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必须提升人体的免疫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4],还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4]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促进白细胞由边缘池进入循环池消灭坏死或变异的细胞[2];人参多糖能使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增强[5];人参对骨髓造血功能具有保护和刺激作用[5],能使体内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加,白细胞则在免疫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干姜对机体免疫力有双向调节作用[8],肿瘤发生时免疫力下降,故干姜对肿瘤患者有免疫促进作用。茯苓中的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人参、茯苓、干姜通过提高免疫力可提升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4.2五积丸中乌头、茯苓、巴豆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乌头具有强心作用[4],能使血压升高[4],血压增高使外周血管被迫扩张,血液中免疫细胞由此可加速运行,故乌头能使免疫细胞尽快地到达肿瘤部位;现代研究还发现乌头对肝癌、胃癌、Lewis肺癌、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6]。现代研究发现巴豆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5]。茯苓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5]。乌头、茯苓、巴豆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人参、干姜能促使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如此便能使肿瘤缩小甚至消失。

4.3五积丸中干姜、厚朴能缓解血液高凝状态肿瘤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释放癌性促凝物质[9],且巨噬细胞在攻击肿瘤细胞时会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2],从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9]。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干姜[7]与厚朴[5]的水提取物均能明显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缓解血液的高凝状态。

4.4五积丸中黄连能解热免疫细胞在与肿瘤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中释放的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升高[8],从而引起发热。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连具有解热的作用[5],这一作用可解决免疫反应加剧时而引起的发热。

4.5五积丸因部位不同所加药物的作用对于病变部位的不同,中医会加不同的药物。在所加的不同药物中,柴胡、莪术、丹参、昆布、天冬[5]、紫菀[12]、全蝎[11]、桔梗具有抗肿瘤作用;黄芩、桂枝、丁香解热镇痛[5];川椒、三棱、丁香、附子抑制血小板聚集[5]。其中柴胡、莪术、丹参、昆布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因现代药理学发现柴胡能使肝癌和肺癌细胞坏死裂解,且能增强免疫力[5];莪术能增强自身免疫力,破坏肿瘤细胞,且能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而防止其发生转移[10];昆布多糖除能抗肿瘤外,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凝血的作用[13];丹参具有抗肿瘤作用且能增强抗肿瘤药物的作用,能抗凝血改善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5]。

5小结

通过用中医及西医理论对五积丸的论证分析,可以知道五积丸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其坏死,能改变肿瘤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能解决肿瘤细胞免疫导致的发热,且其因部位所加的大部分药物都能直接抗肿瘤,所以五积丸具有运用于腹部肿瘤的可能行和可行性。参考文献:

[1]顾立刚.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109.

[2]朱大年.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6,74.

[3]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8-89.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3,425.

[5]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53,16,146,972,196,513,594,804-805,812,892,908.

[6]伍耀衡.含乌头碱类物质为主的中药温阳制剂抗肿瘤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7,29(5):468.

[7]营大礼.干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8,19(18):1435-1436.

[8]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

[9]车波,李佰君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评估及治疗预后[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243-244.

[10]宋爱莉,殷玉琨.莪术油干预治疗肿瘤的研究及应用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74.

[11]刘玉清,洪澜等.全蝎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03,3(4):486.

抗疫医生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不孕症; 免疫; 清热解毒散

文献报道称,由于免疫性因素导致的不孕目前已占所有不孕患者比例的20%[1]。生殖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免疫性不孕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朗,在临床上治疗依然是个难点[2]。近年来,针对免疫性抗体阳性的治疗,中西医均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中药自应用于生殖领域以来,以其独特的疗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药治疗免疫性抗体阳性亦有较好的疗效。清热解毒散为我院院内制剂,应用于临床多年,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80例均来自就诊于我院门诊、经检测因免疫性因素导致不孕的患者,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年龄22~45岁,平均(33.45±4.23)岁。

1.2入组标准

符合原发或继发性不孕症诊断标准[3],并参照《妇产科学》[4]、《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5]拟定,入选标准如下:(1)夫妇双方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未孕1年及以上者;(2)B超、妇检未见明显异常者;(3)月经周期正常,基础体温测定(BBT)呈双向型改变即排卵正常者;(4)月经3~5d性轴检查示激素正常者;(5)一年以内子宫输卵管造影术(HSG)检查示:子宫正常,双侧输卵管通畅;(6)实验室检查血清抗抗体(AsAb)、抗绒毛膜抗体(AHCG)、抗子宫内膜抗体(AEmAb)、抗卵巢抗体(AovAb)中一种及以上为阳性者;(7)男方检查正常;(8)男方Asab阴性。

1.3分组与治疗方法

1.3.1分组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年龄、病情、临床基本情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1.3.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本院院内制剂清热解毒散(又名消抗散),3次/d,每次一包,餐后半h温水冲服(粉末状,每包净重2.5g,鲁药制字Z01080628),经期停服;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3次/d,1次5mg;维生素E片1片/d,维生素C片1片/d。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疗程当中严格避孕,待疗程结束后复查血清,两组患者抗体转阴者指导排卵期同房。附清热解毒散中药处方:黄芩12g、仙灵脾15g、菟丝子12g、炒杜仲12g、川断15g、香附9g、川芎6g、女贞子12g、当归12g、赤芍9g、白芍9g、制首乌12g、桃仁9g、连翘12g、黄柏9g、地丁15g、生甘草9g。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临床标准与结果

2.1标准

参照本病临床文献[6]拟定以下标准:(1)治愈:血清抗体阳性转阴,排卵期指导同房怀孕者;(2)有效:血清抗体阳性转阴,临床不适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未获得临床妊娠者;(3)无效:血清抗体阳性为转阴者。

2.2结果

2.2.1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5例,有效18例;对照组治愈7例,有效16例。两组对比P

2.2.2两组抗体总转阴率比较治疗组40例转阴33例,转阴率82.5%;对照组40例转阴23例,转阴率57.5%。两组对比P

2.2.3两组妊娠率比较治疗组妊娠15例,妊娠率为37.5%;对照组妊娠9例,妊娠率为22.5%,P

3讨论

免疫性抗体的产生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现代医学认为,当女性生殖系统受到感染,如炎症、手术、外伤等破坏了免疫保护屏障,产生异常抗原进而激活免疫应答[7]是其主要原因。免疫性抗体对女性卵泡发育[8]、排卵、受精[9,10]、着床[11]等都会产生影响。临床上应用的糖皮质类激素因其有较好的消炎作用,故可抑制抗原产生、降低血清中抗体水平,从而抑制免疫反应[12]。但糖皮质类激素药物对免疫性抗体的消除不具特异性,故效果不佳。

中医并无“免疫性不孕”病名,其属于“不孕”范畴。中医认为,免疫性抗体产生的病为机体阴阳气血失于调衡[13],体虚正气不足使湿热邪毒乘虚内扰胞宫[14],导致肾虚、血瘀,故治疗应补肾[15],活血化瘀。本院通过多年对免疫性不孕症的观察治疗经验从而发明了清热解毒散。方中菟丝子、仙灵脾、川断、川芎、首乌、白芍益气补肾养血;香附、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当归、赤芍、桃仁活血化瘀;黄芩、黄柏、连翘、紫花地丁清热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可通条人体气血、调整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滋阴降火,清热解毒,增强机体免疫力,消除炎症因子,调节免疫功能。

清热解毒散治疗免疫性不孕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6.

[2]吴爱明,郭霞.清化消抗汤治疗抗免疫性不孕症60例.河南中医,2007,27(3):5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2.

[4]乐杰.妇产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5-420.

[5]罗颂平,梁国珍.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52-261.

[6]程泾.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36-895.

[7]Robertson SA. Seminal plasma and male factor signalling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Cell Tissue Res, 2005, 322(1):43-52.

[8]陆巧荣.抗卵巢抗体检测在不孕症诊断的临床意义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3,16 (2): 126-127.

[9]Naz RK, Zhu X, Kadam AL.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spermpeptide sequence involved in egg binding for immuno-contraception. Biol Reprod, 2000, 62(2):318-324.

[10]Veaute C, Furlong LI, Bronson R, et al. Acrosin antibodiesand infertility. I.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wards proacrosin/acrosin in women consulting for infertility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effects upon the sperm protease activities. Fertil Steril,2009, 91(4):1245-1255.

[11]党小利.浅谈免疫性不孕症的病理因素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 (6): 971-972.

[12]邵明立.国家基本药物:西药.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6-697,887-888.

[13]张振雯.女性免疫性不孕症的辨证治疗 .四川中医,2001,19 (8):9-11.

[14]于婷儿.女性免疫性不孕症治疗心得 .实用新医学,2000,2 (12):1119-1120.

抗疫医生论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线上教学;网络平台;互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国各类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全面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实施在线授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讨问题。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及预防和治疗手段的学科[1]。其显著的特征是理论探索性强、实际应用价值大。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日后临床课程的学习、科研和临床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2]。然而,医学免疫学名词概念繁多、内容抽象深奥,对于初次者有一定难度。互动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适合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模式[3]。在传统课堂上,可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面对面解决学生碰到的各种问题。然而,在线上教学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就成为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我教研室采用腾讯课堂、QQ群和学习通等平台进行网络教学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针对医学免疫学在线教学的互动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在线教学的互动设计对于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医学免疫学线上教学互动的作用

目前,我校采用曹雪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第七版教材进行授课。全书分为25章,涉及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的应用等[1]。尽管内容繁多,但教师教得多并不等于学生学得多。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是积极主动学习。在线教学使教师成为网络“教学主播”,但无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势必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线上教学互动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还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期望教师复述或扩展的知识点。相反,学生学习效果若得不到及时反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线上教学互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反应时间和思考时间,使其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医学免疫学在线教学的有效互动有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平衡,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2医学免疫学线上教学的互动设计与实践

2.1医学免疫学线上教学前的互动

2020年上学期笔者授课对象为2019级护理学专业和2017级生物技术专业大三学生。首先,建立班级QQ学习群,然后教学进度表、教师联系方式、医学免疫学教材电子版等学习资料及腾讯课堂授课链接和二维码,确保学生都能进入腾讯课堂学习。在线上授课前一天,通过QQ群通知学生上课内容、学习目标和重要的知识点,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这有助于医学免疫学在线教学的师生互动。

2.2医学免疫学线上课堂和课后的互动

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且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的中位数反倒会下降。因此,在医学免疫学在线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书架式”策略,即将重点讲授与互动采用穿插的方式进行线上授课。对于在线讲授,教师对学习的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满足学生对课堂获取知识的基本需求。对于互动,采用“前测+中测+后测”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抗体章节时,首先采用提问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如“同学们知道抗体是由什么细胞产生的吗?”“为什么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力?”“我们机体内存在几类抗体,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有何不同?”讲完抗体的结构后,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抗体的结构,想一想抗体有哪些功能?”并要求学生在讨论区进行1分钟左右的互动,随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抗体V区和C区的功能进行重点讲解。抗体的功能讲解完后,再以互动提问的方式对抗体的功能在讨论区进行总结。同样,在讲解抗体的中和作用时,可采用互动式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抗体通过中和作用可阻止哪些常见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呢?”学生可能会提及流感病毒、乙肝病毒、HIV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等。随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知识扩展,例如2020年6月22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报道了我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发现了首个靶向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为治疗性抗体和其他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有效靶标。此外,在章节授课结束前,设置单选题或填空题,采用腾讯课堂中的举手、抢答等功能来增强师生线上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其次,利用QQ群或微信将学生分成5~6人的小组,并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教师讲完I型超敏反应后,可要求学生针对临床常见的过敏疾病,如青霉素、花粉和小龙虾过敏进行发病机理和防治小组讨论。然后,由组长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主观能动性,也可布置课外讨论题,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完成。例如,在讲完免疫预防中的疫苗后,布置课外作业———通过线上平台深入了解病毒疫苗研制过程,分析新冠肺炎疫苗研制的策略和难点。然后,教师使用QQ群或腾讯会议等方式要求学生分享课外自主学习的收获和心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可激发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3课后利用医学免疫学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教学互动

我教研室非常重视医学免疫学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从2018年启动建设至今,已进行到第三期。在线开放课程中,学生不仅可学习教材章节知识点、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视频,还可通过练习题和单元测验对所学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测验。最重要的是,该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平台。每学期初,会在开放课程中建立班级学习群,并不定期在讨论区讨论题和测试试卷,供学生讨论和测试,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此外,通过手机端的学习通软件,学生可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在线交流。因此,尽管在线教学拉开了师生的物理距离,但频繁的在线互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对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3医学免疫学线上教学互动的效果分析

毋庸置疑,医学免疫学线上教学互动既调动了教师“教”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自我校医学免疫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来,我教研室多次开会研讨如何设计线上教学互动并对互动效果进行分析。首先,学生反馈互动使枯燥的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非常喜欢在线课堂的互动方式,并希望在以后的线上线下教学中能有更多的互动。另外,我们发现,在面对教师的线上提问时,没有了传统课堂上的面对面交流,学生反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在线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监控了学生的在线学习状态,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平等参与讨论。对护理学专业学生进行的线上期中测试结果显示:约39%的学生成绩为满分,约52%的学生成绩在85分及以上,约8%的学生成绩在60~85分之间,而仅有1%的学生成绩不及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互动式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与传统的线下教学一样,医学免疫学在线教学旨在使医学本科生掌握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初步运用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解释临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和诊断方法,并在学习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保证远程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同等质量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和未来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采用腾讯课堂、QQ群、学习通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医学免疫学线上教学,并将线上互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表明师生互动对于活跃网络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通过线上互动,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能平衡学生个体差异,最终提高医学免疫学的线上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抗疫医生论文第6篇

方法: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5年版)要求随机抽取396人,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麻疹IgG抗体检测。

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7.12%,有免疫史的抗体阳性率为93.97%,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抗体阳性率为75.51%,各年龄段抗体阳性率在62.22%~100.00%之间。

结论: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补充免疫是提高人群抗体水平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健康人群 麻疹抗体检测 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56-02

1 对象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及对象。材料来源于永善县2012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资料。采集来自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城区民营个体医院门诊或体检人员的末梢血和静脉血液,分离血清及时送检。监测分组:X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接种史调查。根据《2012年麻疹疫苗针对疾病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实施方案》每个年龄组采集45~52人血液分离血清及时送检,在采集血清标本时,询问并记录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史。

1.2.2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麻疹IgG抗体血清学试验,试剂为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301。生产日期20120301。有效期至:201303。按说明书提供方法操作,经昭通市疾病预防制控中心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并进行结果判定。

2 结果

本次共检测麻疹抗体396人,麻疹抗体阳性345人,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87.12%;其中有免疫史的抗体阳性率为93.57%(233/249),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抗体阳性率为75.51%(111/147);85%),见表1所示。396份血清样本采集时进行了麻疹疫苗接种史的调查共计351人,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的249人,调查接种率为62.88%;396份血清麻疹抗体检测结果显示,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抗体阳性率为96.50%(193/200),

3 讨论

3.1 2012年,永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对396份健康人群血清进行麻疹抗体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8月龄~15岁以下年龄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96.0%以上。说明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麻疹疫苗,了解和掌握麻疹接种效果最好的方法是麻疹抗体水平监测。近年来,我县多次开展8月龄至15岁以下儿童的麻疹疫苗加强接种。此次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最低的是

3.2 为加强控制与消除麻疹,建议做好以下工作。加强麻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处理疫情;满8月龄儿童可优先接种麻疹疫苗;做好基础免疫接种,适当时机给予加强免疫和关注重点人群免疫,如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等。

抗疫医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免疫学;抗体;演示;直观;辅助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立体性、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以其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如免疫学中的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以及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等应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免疫分子的结构得以直接和准确的展示,教师配以适当的解说,使整体内容形象、生动,从而使学生被教学内容所吸引,提高学习兴趣。

1 免疫抗体的多媒体生成演示――多媒体演示免疫的前提与关键。

Ⅰ型超敏反应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它具有发生快、反应快和消退快的特点。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 IgE 类抗体,IgE 以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结合引发脱颗粒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传统教学也无法反映其连续动态性,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直观形象的演示出来,使枯燥易混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通过多媒体的互动式教学具有自主性、生动性、长时间记忆性的特点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旨在使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上的过程我们通过多媒体的引入与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化的进行表示与分析,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与提升自我素养的目的。这个过程中为了维护安全与健康,需要进行预防前的慰问与观察,免疫者自身的身体条件及其反应过程。多媒体有效的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2 免疫功能的防疫与检测――多媒体演示的核心与关键

免疫功能的多媒体演示,首先是展现如何防疫的过程,其次是演示如何进行反应检测的过程,这是多媒体演示的核心与关键。

我们寻找免疫的问题与寻找解决方法,维护自身的稳定性,保证体内的相对平衡的环境,通过多媒体可以演示这种刺激过程,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发现免疫反应的异常现象,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进行免疫的演示与监视,与实际的临床医学相互结合,通过种苗者的自身来进行多媒体的实时监控,例如体液免疫检测当中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等,由于通过肉眼很难看到其中的细微变化,所以通过多媒体的放大功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3 多媒体的演示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与融会贯通

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功能,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而言,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使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的微生物理论得到更为形象、直观的阐述,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也有了更直接和准确的展示,合理运用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免疫学中有多种分支,并且每个分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有着相互的重叠与交叉,教学内容方面来考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内容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其他微生物、人体寄生虫以及免疫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知识更新最为迅速的学科。也是医学与生命科学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医学基础课,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具有理论性。

这种重叠与交叉就是知识的体系化与融会贯通,而且覆盖了更多的知识面,这种知识体系不能单一的从课本的讲解中获得体系化,更需要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与功能进行细致化的讲解与分析。多媒体的演示可以通过实践化的临床试验与长期的演示与观察体现出来,将其中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与体系化,有效的连接知识前后之间的练习,达到统一化的程度与感悟,通过多媒体图表的演示形成体系,使之一目了然融会贯通,加强知识点之间的练习与系统化。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很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内容量大、枯燥、抽象,单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课件已逐步应用到了教学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在实际的免疫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教师将学科中的精华概括提炼出来之后,更加系统和形象化的将知识落实到学生头脑中是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如何将免疫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关键。其次,对于免疫反应的排斥反应,我们也应该进行相关的视频演示,通过多媒体的声音与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反观整个免疫学的教学全过程,我们发现从免疫前的检查到免疫后的分析与处理,都是一项需要时间与观察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就是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的关键,特别是对免疫过程中的各种反应与处理办法,都是我们进行有效应对的关键,现代免疫学逐步发展成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特殊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它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路转娥,刘建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2]王晓璐,魏水易.免疫学职业分析以及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2004(9).

[3]朱丽萍.免疫学医药机制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 .

抗疫医生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免疫学 教学质量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上的多交叉、深度上的多层次、发展上的高速度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重要的桥梁学科[1]。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和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发生、发展等诸多环节密切相关,加之免疫学理论内容抽象,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在联系紧密,使之发展迅速,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涌入。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面对这些特点,如何适应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教学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将医学免疫学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高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激发创新的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实行严格的训练和考试;以激发创新为主的方法,则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并给以自由发展的机会。前苏联、日本等国采用第一种方法,造就了几百万工程师;而美国则采用第二种方法,造就了成百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两种教育方法所反映的是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我们通过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感到“分层次”教学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传授知识与激发创新上有所侧重。对于本科生,以传授知识为主,为授课学生做出简明扼要的课件,再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或动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对于硕士研究生,则着重介绍新进展,如讲到超抗原时,就其参与某些病理过程、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关系、与免疫抑制的内在联系并可发挥抗肿瘤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学生们拓宽视野,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能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教师在授课时还可结合授课内容,介绍一些与免疫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热情。如讲解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编码基因及多样性时,可简要介绍因发现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学者利根川进(S Tonegawa);在讲解免疫耐受时,可将澳大利亚学者伯内特(FM Bumet)在免疫耐受理论和实验中所取得的研究成就介绍给学生;在讲解单克隆抗体时,可将德国免疫学家克勒(G Kohler)和美国美国生物化学家米尔斯坦(C Milstein)在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和制备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学生分享[2],以达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授课对象我们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导入法、比喻法、比较法、设问法、案例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 导入式教学法 “导入”好比一首乐曲的“引子”,设计巧妙的“导入语”能够渗透主题,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免疫学的第一章“免疫学概论”教学中采用导入式教学法,设计的“导入语”为:人们常说机体好比国家,而免疫系统好比这个国家的军队,那么当外敌入侵时,免疫系统是如何保护机体的呢?由此引出免疫的概念;古代人民认为免疫即免除瘟疫的能力,由此引出抗感染免疫的概念。接下来可提出设问:免疫力仅仅就是抗感染能力吗?之后又会自然引出现代免疫的新概念。这样的“开场白”能即刻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又可引起学生的浓烈兴趣。

2.2 比喻式教学法 应用比喻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讲授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时,将抗原比喻为免疫系统的启动剂,体内一旦有抗原进入即可导致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称为免疫应答。为使学生深刻理解抗原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比喻为钥匙和锁的对应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在讲述“补体”激活过程时,将激活过程比喻为“多米诺骨牌”效应,只要推倒第1张,骨牌长龙依次倒下;即只要激活补体C1q成分,其经典途径的全过程随后即被活化。在教学中采用贴切、恰当、生动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使人豁然开朗,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2.3 比较式教学法 是通过对知识结构进行对比、归纳,探求其内在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式教学法施教,对“适应性免疫应答”与“固有性免疫应答”、“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与“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外源性抗原处理和提呈”与“内源性抗原处理和提呈”、“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进行比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设问式教学法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准确设问,能给学生以悬念,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在“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防治”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可用已知的抗原测定未知的抗体,或可用已知的抗体测定未知的抗原?为什么给机体注入抗原与注入抗体后免疫力维持的时间不同?为什么疫苗一般要注射多次?同学们对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发言回答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

2.5 案例式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超敏反应”一章后,我们与学生们共同分析如下案例:一个八岁男孩,最近体重减轻并伴低热,右侧淋巴结肿大。无咳嗽且X线胸部检查正常。淋巴结检查肉芽肿性浸润,但未见抗酸杆菌。现正在等待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培养结果。结核菌素皮试48小时出现直径为20mm的肿胀和红斑。试分析:(1)哪种类型的淋巴细胞与皮肤试验反应有关?如何诊断?(2)给家庭成员作皮试时,男孩的五岁弟弟也呈阳性反应,但是他很好,胸部X线检查也正常。他的免疫应答皮试结果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案例教学中,我们首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分析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运用前后联系的方法系统学习,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讲解体液免疫应答时,让学生先复习一下抗体的基本结构、产生细胞、抗体的生物学功能等,并将学过的抗原提呈过程,T、B细胞的表面标志与后面要讲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于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复杂,涉及到抗原呈递,TH细胞和B细胞的双信号活化,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有许多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在讲解这一过程时,先在黑板上画一简单的反应流程图,再由浅入深进行讲解,逐步将该过程图添加详细完整。这一过程的关键是TH细胞的活化,其活化的三个阶段中双信号刺激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一关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按图讲解,层层深入,已达到很好地理解免疫应答这一复杂过程。

4 课尾进行小结、课后及时评估

每次课的内容讲授完后,用5~10分钟将重点、难点再一次复述,或解答学生不太清楚的问题,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对所讲授的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4]。课后评估就是每次上完课后,自我回顾上课中的教学情况,内容是否讲清楚,教法是否得当,时间安排是否合适,与授课计划有多少出入,学生的反映如何等等。这种回顾,对上好下次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很有帮助。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付出程度,为此,督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上好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 汤红明,赵杰,邓维秀.“四备一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2-353.

[2] 高小明.免疫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