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设工程论文

建设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16 18:56:34

建设工程论文

建设工程论文第1篇

经济管理的中心即成本管理,而企业的利润中心恰恰也是项目部。因此,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加强电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有效的遏制任何一个可能导致成本流失的因素,降低工程成本。

(1)材料采购问题。在县级电网建设施工中,材料采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而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采购时,对于材料乱加差价,造成工程资金不必要的流失。此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材料进场时间不明确。因为县级电网建设的力度比较大,会使得一些材料供不应求,订购的材料不能及时到场,使得施工现场出现物资紧缺的情况。而且由于一些厂家过分追求数量而不保证材料的加工工艺,从而使得一些材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针对这类问题,需要采取招标的方式来进行材料的采购,选择合适的材料供应商。同时,以施工每个阶段的材料用量、价格信息以及进货的时间和渠道为依据,选择最佳的材料进场时间,实现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此外,要按照施工实际情况和工程预算来进行材料的采购和发放,使用完毕后,对材料进行及时的清算和回收,减少材料的耗费,提升资金的周转率。

(2)设备使用问题。在县级电网建设工程施工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设备使用及保养问题,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将设备的机械化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施工现场,针对每项施工环节,要对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及合理的分配,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强设备的日常检修和维护,使设备的应用率及完好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实现工程建设成本的有效节约。

2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在县级电网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但是施工受阻(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工程施工现场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从而对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此外,现阶段,我国县级电网建设工程的现场施工人员没有足够的素质要求,其技术素质也并不高,极易导致施工现场质量事故的发生。施工现场各级检验人员的责任、分工以及权限也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电网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漏洞。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县级电网建设工程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素质。其次,要制定严谨的施工计划、进度计划,明确质量监督目标,构建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检验人员的责任和权限进行明确。同时,还要严格审核电网建设施工队伍上交的材料,实行工程质量的精益化管理。整个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就在于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所以说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县级电网建设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要不定期的亲临现场,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视察,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3总结

建设工程论文第2篇

我国电力基本建设经历了一个发展到变革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解放前、建国后30年、改革开放20年、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解放前70年,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电力工程建设同样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当时,我国没有自己独立的电力设计与施工队伍,大多走的是外商包建的道路。

2.第二阶段

建国后的30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面向前苏联学习,从设计、施工到建设,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电力勘测设计队伍从小到大,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个大的电力设计院。施工单位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电力工程大多采用自营形式,即建设单位自行组织设计、采购和施工。

到了1952年,国家颁发了《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电力工程建设成立了筹建处作为甲方,与设计、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设计与施工单位作为承包方(乙方)负责按合同要求组织设计与施工,甲方则进行工程进度、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情况的监督。当时,由于缺乏经验和没有明确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常由于工程质量和验收结算等方面的不同意见而发生争吵,既影响工程的质量,又耗费了各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为解决这一矛盾,1958年以后,电力工程建设曾一度推行扩大承包的方式,即除设计工作外,全部建设任务交给施工单位负责,以便统一管理。实行的结果,很快暴露出新的矛盾:

(1)施工单位由于过多地承担了理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的工作而影响了自身队伍的建设和经营意识。

(2)施工单位由于对生产运行不熟悉,使工程建设难以满足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

(3)建设单位被取消了监督管理权,不再参加建设工作,致使有些必须取得地方支持才能解决的问题,施工单位难以处理。

从1963年开始,电力工程建设再次恢复为实行发承包的甲乙方体制,为了加强协调,现场形成了由主管部门牵头,设计、施工、运行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参加的工程建设指挥部。

3.第三阶段

改革后20年来,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和工程建设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国电电力公司阶段,电力工程建设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经济合同制的“五制”原则进行建设,电力工程建设模式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4.第四阶段

2003年12月,国电电力公司拆分为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发电和输配电分开,发电厂的建设运行管理集中在发电集团公司。同时,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这一领域的门槛彻底的打开了,除了五大发电集团外,还存在着由地方、外资、私人等各种资本组成的电力公司,进行着发电厂的建设和经营管理。这种电力体制改革巨大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方式和模式。

2、国外发展历程

在国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主的目标管理,以提高效率地实现业主的目标为目的,按照项目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程序对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工作系统。国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及管理状况如下。

1.设计—招标—建设方式

设计—招标—建设方式,是应用较早的传统方式。主要是业主与设计单位签订专业服务合同,由它们提供设计文件,协助业主通过竞争性招标选定施工单位,完成建造任务。在施工阶段,设计单位通常担任重要的监督角色,而且是业主与施工单位之间通信的桥梁。这一方式以英国为代表,并为世界银行等组织所采用。

2.建设工程管理方式

这种方式是扩大设计单位从项目开始阶段就雇佣施工经验的咨询人员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为设计专业人员提供建议并随后负责管理施工过程。由于设计与施工经验更好的结合,为控制造价、分岛招标(取消总承包商)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可分为两种实现方式:第一,型。项目经理是业主的咨询人员和,按合同收取固定费用或按比例计费。业主通常和总承包商签订合同。第二,风险型。项目经理同时也承担总承包商的角色,负责与分包商签订合同,因而由于额外承担了施工成本风险而能得到额外收入。

3.设计—建造方式

在项目原则确定后,业主只需选择唯一的实体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设计—建造的承包商对成本、工期、质量全面负责,并利用自身力量或选择分包商来完成设计—建造的各项任务。这种方式通常也称为EPC总承包方式,即包括采购。经常提到的“交钥匙”方式,是这种方式的一个特例,承包范围往往更广,可以包括从项目融资、土地购买、设计、采购、施工直到竣工移交,甚至可以包括生产培训在内的全套服务。

4.BOT方式

即建造—运营—移交方式。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种方式。它指东道国政府开放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吸收国外资金,授予项目公司特许权,由该公司负责融资和组织建设,建成后负责运营及偿还贷款,在特许期满后将工程移交给东道国政府。

5.代建制方式

代建制,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代建期间代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代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有关行政部门对实行代建制的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不变。

3、结语

由于电力工程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项目中任何较大的失误都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评价工作涉及项目的方方面面,从项目整体,到各个子项、各个部门、各个队组的各项管理工作。只有处处严格,层层把关,才能确保项目的全局成功。

[摘要]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发放体系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包括电力工程建设领域。当时,复杂的科研项目、军事项目、航天项目以及大型的建设项目不断出现,在解决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发明了许多科学管理方法,使项目管理科学有了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本文对比研究了国内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历程,旨在不断提高工程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推动电力工程建设综合管理在我国的发展;项目利益的相关方可以利用工程项目的评价结果来了解项目公司的管理能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综合管理招标代建制

参考文献:

[1]戚建新,赫成光.综合性工程咨询单位进入市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05,(03).

[2]黄木林.工程咨询业现状及问题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4,(09).

[3]金德民,郑丕谔.工程咨询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转型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建设工程论文第3篇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3结语

建设工程论文第4篇

有关高等学校、现代大学人才工程战略的内容,主要是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的人才工程建设在高校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贯彻落实好纲要的精神与要求,是建设现代大学、提高高校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必然之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进入质量提升的时期,人才就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可以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现代大学人才工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进行高校人才建设、人才培养与管理所必须遵循的指南。人才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体现着高校的实力和办学水平。一流大学的发展史充分表明,人才是办学最重要的资源,是一流大学地位赖以建立、保持、巩固的根基。包含《“十二五”规划》、《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三个规划在内的制定与实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加快人才工程的实施,提高高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人才工程是高等学校诸多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人才的引进、吸收与培养对于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提升高校的竞争力与创新力意义重大。

二、现代大学人才工程建设的科学内涵

现代大学的人才建设工程就是通过各类人才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各项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学校真正变成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二是通过管理创新,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具体包括了高校人才价值的实现、人才结构的调整、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对于高校人才工程建设科学内涵的精确把握,必须注意一些基本概念以及该工程具体方面的理解。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该纲要在第五部分专设“重大人才工程”,分别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十二个方面对现代大学的人才工程建设作出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与管理予以了明确规定。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要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具体而言就是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注重高校人才的法治化、制度化管理。坚持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涵盖国家人才安全保障、人才权益保护、人才市场管理和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的人才法律法规。在高校要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高校关键岗位和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全球招聘制度。就高校人才工程建设中的激励保障制度而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工资制度。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高校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国家、高校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建立完善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同时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纲要》还规定要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建立符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全面推行职员制度。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和科研经费使用自,健全科研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健全科研院所分配激励机制,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改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城市可在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住房问题。

三、高校现有人才工程建设评析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人才强校”战略一经提出,就迅速在高等学校间达成广泛共识,诸多高校将其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或者治校理念。但是冷静分析可以看到,作为一种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开展的行动,高等学校的人才建设从理念的确立到战略的现实推行,面临着诸多困境,部分高校将人才工程的建设理解为是从重视人才、关注人才转向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而在我国现有的体制框架之内,绝不仅限于一种单纯政策的支持,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探索与创新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首先是高校对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诸多高校普遍将“关爱人才、珍惜人才、善待人才”作为普遍遵循的价值追求,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才”的理解还存有误区,而正是这一误区导致了高校人才工程建设中问题的出现。受国家“人才工程”战略的影响,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将“人才”界定为是那些“高精尖”的学术带头人或者学科领军人物。高校的人才工程建设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围绕这些人才的“挖人”“、引人”,而对学校系统的人力资源缺少科学的规划、设计、调配,对整体的人才队伍缺少深刻的认知、建设与发展。诚然,这些领军人物当然的属于高校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学术活动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力的提升作用巨大,但是更应该看到高校的实力增长是以学科、是以团队为基础,这种注重个体、忽略团队,注重人力、忽略文化的行为使人才优势不能形成持续向心的合力,导致在高校缺少营造与培育一个整体向上的、有利于调动全部人力资源的环境和氛围,有限的“人才”支持不能达到“强校”的目标。其次是高校在引进培养人才及使用人才之间存在矛盾。高校的人才资源是一个不断积淀、充实、调配、革新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固有的制度、文化以及新的目标、策略也在不断冲击与交融,形成一个需要不断变革与创新的制度环境,这对人才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遵从“效率优先”的原则下,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是高等学校激活人力资源最有效的策略,但是从高校长远发展来看,只有在整体人才资源的规模与结构都得以优化配置时,才可产生集聚的人才效应。学术领军人才也只有组建团队、形成梯队才能发挥“尖峰”群领“高原”的作用,因此,高校对于“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把握,实际上与“引进急需人才”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在这方面,每个学校不同的历史、文化与现状,对于如何做强人才增量与激活人才存量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很多高校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集中表现在对人才队伍的建设规划、学术评价、管理导向、绩效考核以及激励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是高校在人才使用及保障制度上存在缺陷。《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特别是“以用为本”直指高校人才工作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保证人才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众多高校千方百计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占有和争夺成了高校一种普遍的行为,甚至在高校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的竞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社会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导向下,高校拥有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以及“”等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几乎成为绝大多数高校评价体系或各种排行榜的首要指标,高校的人才建设工作在很多地方成为了高校发展及晋升的政绩工程,这样就导致了很多问题。但更严重的地方则是一些高校缺乏对高层次人才使用的制度与土壤,不是以人才的贡献度而是以行政职级为依据进行考察和度量;没有切实从制度与物质层面保障好、服务好高校人才,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使得引进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不能对现在人力进行激励与调动,这样就失去了“人才强校”的根本意义。

四、促进现代大学人才工程建设的若干建议

前文已对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及构筑人才优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高校现有人才建设的模式是我国在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其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更与高校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问题的存在本身并不可怕,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校的战略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规划纲要为指南,实施下面几项具体措施,实现高效人才建设的跨越式、内涵式发展。

(一)现代大学人才工程建设必须要以先进的工作理念为指导我国人才思想和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及质的飞跃,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等诸多论断,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揭示了人才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现代大学实施人才工程战略,首先就是要树立科学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具体就是要做到:一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路上来。在工作中,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操作,从制度设计到服务程序都要体现这一理念。二是树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理念,以科学人才观思想为指导,把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程实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开发人才资源,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完善选人用人、人才评价和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三是树立“高层次人才优先发展”理念,突出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做到优先开发、重点培养和持续支持,深入研究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探索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与时俱进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制度形式。四是树立“人才资源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理念,持续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支持力度,建立并形成高层次人才工程和师资队伍建设运行的长效机制。因此,在笔者看来,先进工作理念的缺乏就不可能有先进的工作方法,也就不可能制定符合时展和高校实际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工程方案。

(二)破除错误观念,抓住机遇引进人才,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高校管理者要从学校发展目标的高度来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要以聚天下群英的胸怀凝聚人才,同时各教学基本单位、各个院系,乃至各个学科都必须破除“眼前利益、部门利益、自我满足”等错误思想。持“眼前利益”思想的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引进高水平人才,怕人才引进后争职称、争经费、争项目更威胁到自己的固有利益;在实行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后,又怕因为争课时、争指导研究生、争科研课题而影响到自己职称等利益的获得。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部分单位与个人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人才引进后带来的新局面和长远利益。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是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虽然人才的引进可能会带来暂时的不平衡,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津贴分配水平;但须知只有人才队伍壮大了、学科梯队形成了、学校事业发展了,才会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才能有长远的利益,也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分配。要有人才储备的观念,要注意人才的后继培养和储备,而这也是学科队伍能得到持续均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的发展看学科,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类高层次人才。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和人才引进的标准,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引进人才,避免盲目引进。在强调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当下,引进的重点应放在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海外归国的优秀人才、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及高学历的博士研究生,以此增强学科梯队的中坚力量,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增强师资队伍的发展潜力。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要积极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国内外其他著名高校的联系与合作。高层次领军人才是世界性的稀有资源,是当今教育、科技和企业领域争夺的焦点,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遵循“力求所有、更求所用”的原则,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采取访问、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返聘外聘等多种形式,灵活引进各类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三)改革现有的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实现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标准高校学术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创新依然是高校人才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在近年来呈现深化发展的同时,各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改革,其中也取得了不同的改革成果。而这其中共性的难题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学术劳动的模糊性与不可度量性引起了学术量化考核的困难;同时一些科研指标量化的评价方式又引起了很多的批评之声。例如,针对学术工作的特点,如何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较好地处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长期与短期、数量与质量、个人与团队的复杂关系,达到激励人才、激发创造的目标,这将是一个长期面对的、需要不断创新的难题。但是,归根结底必须要依靠制度创新,人才是高校长远发展的最终保障,只有从学术评价的制度创新出发,高等学校的人才队伍才能够做强增量、激活存量、激励创造、奖优罚劣。在这方面,由于各高校不同的发展定位、不同的学科基础、不同的专业特色,还需要依靠不同的路径进行自主创新、不断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识别和评价体系,也是高校人才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支撑性工作。要通过对人才学历、专业等多种要素的分析与测定,了解人才特点、素质、能力及其在高校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等,变传统的抽象定性分析为综合要素的定量分析,减少对人才评价的主观性,增加客观性,从而为培养使用人才及奖惩提供依据。特别是对高校科研骨干的确认、岗位能力的评判、业绩的考核,都要有一套严格、规范、公正,又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做到人才的考核和评价真正科学化、规范化,防止用人失察。

建设工程论文第5篇

通讯工程在工程中是较为复杂的一种工程,其质量要求、施工方法等都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施工环节作为通讯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控制通讯工程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5]。

1.1控制因素

对于通讯工程来说,会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几种分别是材料、环境、人等。要想通讯工程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就必须对以下因素进行控制。1.1.1材料因素,通讯工程所使用的材料是通讯工程质量的保障。因此,施工人员要对通讯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各种参数熟记在心,必须保证材料质量的过关。对于通讯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器材要进行合理使用,尤其是线路方面的器材的选用上一定根据通讯工程建设处的地理环境差,气候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验证产品的“三证”是否齐全。严禁“三无产品”出现在通讯工程之中,避免因为一种材料甚至一个部件的质量问题而影响整个通讯工程的质量。1.1.2环境因素,由于受通讯工程本身特点决定,一般的通讯工程的工期都较长,且覆盖面积比较广,因此工程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为了降低环境给通讯工程带来的影响,通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施工现场的整洁度,文明施工,保持施工现场的交通顺利,确保通讯工程的质量。1.1.3人为因素,在影响通讯工程质量三个因素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人为因素,在整个通讯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以操控者的身份在工程中出现。作为通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操控者,人在通讯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失误,积极工作。因此在通讯工程施工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是施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养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为了确保通讯工程的质量,还有依据通讯工程的自身特点,对于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的操作都要选用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人去完成。总之通讯工程在用人方面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严格控制。

1.2质量控制原则

质量控制指的就是为了确保通讯工程在竣工后能够达到合同上的质量标准而做出的一系列操作,在对通讯工程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1.2.1坚持“质量第一”,由于受通讯工程本身特点决定,通常情况下通讯工程一旦投入使用都会具有较长的使用年限,它也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切身利益,如果通信工程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带来的损失将是巨大的[6]。1.2.2以人为新,人在通讯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对通讯工程质量进行控制首先要对人进行控制,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提供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对于保证通讯工程质量来说至关重要。1.2.3以防为主,对于通讯工程质量的控制我们要以防为主,尽量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将隐患消除,因为这样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最小的,一旦质量真的出现,那么带来的损失将会是预防费用的成百上千倍。1.2.4质量标准,通讯工程的质量评定标准是依据科学的论证后而指定的评定标准,一个通讯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一定要经过严格检查,并通过以后的标准对其进行判定。

2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是通讯工程项目需要控制的三项重大目标,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同时也互相依靠。一般情况下对通讯工程加以控制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在合同期内满足工程质量需要的情况下完成工程建设。但在对通讯工程的建设中,如果一味的强调工程质量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工程工期,提高工程的投资;但如果降低了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不但会降低工程的投资也可以加快工程的进度,但通讯工程会因质量问题而出现故障,那么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样不但会增加工程的总体投资同时也将延误工期。因此在通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于通讯工程的质量控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将会给通讯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

3结束语

建设工程论文第6篇

104m3,水库为小(Ⅰ)型工程。摆图水库灌溉供水工程由大坝枢纽工程及渠(管)系工程两部分组成。大坝枢纽工程由CⅠ标段施工,渠(管)系工程由CⅡ、CⅢ、CⅣ标段施工。大坝枢纽工程包括主坝、风化料土石副坝、岸边溢洪道、放(取)水隧洞、导流兼放空隧洞、枢纽区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等。主坝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为1043.5m,最大坝高48.5m,坝顶长284.7m。坝顶上游设“T”型钢筋混凝土防浪墙,墙顶高程1044.70m,下游设“L”型挡墙,大坝基础置弱风化上限,河床趾板原设计建基面高程为995m,上游坝坡为1∶1.40,下游坝坡为1∶1.25。钢筋混凝土防渗面板为等厚0.40m,面板后设水平宽3.0m的垫层,垫层后设水平宽3.0m的过渡层,过渡层后为主堆石区和下游堆石区,下游坝面为0.4m厚干砌块石护面。面板下端与趾板相接,趾板厚0.50m,宽4.0m,置于强风化层中下部基岩上。副坝位于坝址左岸低矮垭口,为风化料土石坝,坝顶长度74.77m,最大坝高10m,主坝与副坝间靠齿墙连接,长度44.29m。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岸坡,为开敞式溢洪道,由喇叭形进水口、实用堰控制段、收缩段、陡槽段及消力池段组成。放水隧洞及导流兼放空隧洞均布置于右岸。渠(管)系工程包括主干渠总长17.396km(其中渠道9817m、隧洞8处共5203.8m、倒虹管5处共1362m、渡槽5处长244.3m、冲沟涵洞8处,公路涵洞1处);摆图干渠总长1.4174km(其中明渠648.4m,倒虹管2处长度769m);鼠场仓边调节水池一座3600m3;仓边提灌站一座;供水干管总长18.813km;管道隧洞1处长577.93m;西凉内绕调节池一座7000m3;灌区金属结构制作安全及设备安装等。按州发改委批复文件,本工程建设总投资2.63亿元人民币。工程以蓄水灌溉为主、兼顾人饮供水。建成后,可解决农田灌溉面积4548.667hm2、45532人饮水困难(如下表为工程灌溉定额)。供水区涉及平塘县的通州镇、鼠场乡、西凉乡、克度镇和罗甸县的平岩乡等5个乡镇。整个工程设计工期30个月,计划于2015年6月底前全面竣工。

2摆图水库地区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项目勘测设计和技术服务问题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开始出现变化,水利建设项目开始朝着规模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项目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水利建设项目开展更加困难。为了缓解这些问题,需要在项目建设前期做好调查和规划工作。但是,目前我国有些工程项目在开展前并没有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勘测工作,没有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影响工程正常开展,耽误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的成本,降低了工程的经济效益,加大了工程实施难度,甚至导致个别单元工程难以按设计要求实施,工程投资超概严重等后果。

2.2履责意识和履责程度问题

1)许多当地百姓对烟水配套工程的涵义认识不足,也没有认清其重要性,导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和配合,进而产生群众纠纷。

2)由于工程战线长,爆破点多,工程爆破产生的房屋建筑炮损纠纷因没有成立专门的炮损工作组及时协调处理,导致群众阻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推进。

3)许多乡镇没有认识到烟水配套工程的重要性,认为烟水配套工程的开展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不仅不积极配合工程的开展,还存在一些消极抵触的情绪,使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无法得到保证。

2.3项目建设管理人员配置问题

近年来,由于烟水配套工程等水利项目不断增加,同时规模也在相应的扩大;另一方面由于烟水配套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基本上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都是由水利系统负责,而县级水利部门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少事多的情况,项目建设人员配置和数量分配不合理。而且许多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仅仅凭借经验开展工作,严重缺乏理论知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不达标。具体表现为: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达不到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项目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工作人员数量缺乏,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较低。

2.4项目后续运行管护效率不高

虽然很多烟水配套工程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了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工程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资金比较缺乏等问题,导致烟水配套工程无法顺利进行。同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即使工程顺利建成,后期的维护也成为难题,导致烟水配套工程无法发挥最大的作用和效益。

3烟水配套工程管护工作的对策

3.1健全管护制度

按照级别设置系统的烟水配套工程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所在地政府可以在国家相关规范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烟水配套工程的管理制度。此外,还应该严格选拔烟区管理工作人员,选择责任心高、素质水平高的人员单位管理人员。

3.2制定管护范围和标准

1)管护范围。严格规定烟区管护范围,杜绝在烟区管护范围内种植农作物和堆放杂物。

2)管护标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对烟区的情况进行巡查,将巡查结果记录下来,保证烟水配套工程正常发挥作用。3)定期维修。相关部门应该组织烟区附近居民及时对遭受损坏的烟水配套工程进行修复。

3.3筹措资金,解决资金问题

众所周知,资金问题是影响烟水配套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扩大筹资范围,扩大资金来源,同时也要合理分配筹集到的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

3.4做好管护工作

烟区所在地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烟水配套工程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烟水配套工程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烟草部门把项目运行列入验收内容。

2)乡(镇)政府对管护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期限和内容应该结合工程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将考核成绩作为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的依据。

3)县政府对乡(镇)管护进行考核。

4结语

建设工程论文第7篇

1.1重建轻管,效益低下

只重建设不重管理。在大型灌区中,不论是群众还是的水管单位,一般都对灌溉工程建设比较重视,但是对建后管理却不够重视。在大型灌区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分工安排,岗位责任制不明确,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由谁管理、如何管理等方面缺乏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很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问题,从而造成管理上的空挡和盲区,对灌区的稳定高效运行带来影响。只重务工不重灌溉。在当前的人力市场中,劳动成本越来越高,而农业经济效益却不是很高,基本处于持续低迷状态。灌区群众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往往只重视务工,而不重视灌溉。有的农民认为花时间灌溉农田,没有进城务工划算,因此,往往只是采用靠天吃饭。因为农业的高成本与低收益形成鲜明对比,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田耕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灌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大减少,影响了农作物产量。

1.2成本偏高,体制不畅

农民灌溉的成本较高。由于大部分地区农田灌溉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丘陵地区,在为农田灌溉时,一般需要用电抽水灌溉,所需要的电费成本比较高,占整个成本的60%左右。加上还需要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户水费成本也比较高,使得农民所承担的灌溉成本普遍较高,加重了生产负担,影响了灌溉质量,从而导致收益面积随之减少。水管体制改革不力。从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来看,存在着不彻底的问题,一些国家公益性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水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基础不牢,素质不高

节水灌溉设施欠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灌区生产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灌区节水设施建设条件日益改善,但是,其配套设施建设仍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灌溉的效果。特别是灌溉方法不当,仍以传统的大水漫灌为主要灌溉方式,不仅严重浪费了水资源,而且还导致灌溉的水电费负担大大增加,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灌溉管理基础薄弱。在大型灌区中,有的工作措施具有短暂性和突击性,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方面不到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的管理漏洞,加上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严重影响了灌区经济效益。作为灌区管理部门,在研究灌溉制度,进行面积统计和灌区三情测报等方面投入较少,加上工作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影响了管理的实际效果。素质不高。灌区管理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由于基层水管单位的待遇低、环境差,难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管人用人机制,让一些优秀的水管技术人才感到思想很压头、事业上没奔头,这样就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基层单位水管干部的人才引进不到位,从而出现管理力量薄弱甚至人才断层的问题,难以适应灌区工作的现实需要,严重影响了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措施

2.1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大部分大型灌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其弊端得以不断显现出来,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灌区的发展和需要,所以对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具有迫切性。加快对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实现定岗定编,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从而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革水费收缴制度。在我国灌区管理体制中受计划经济影响较严重,长期以来都体现其公益性质,所以人民群众对水的成本缺乏认识,这也导致灌区由于水费的不到位,而长期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对于灌区的工程也缺乏必要的维护和养护。

2.2积极降低成本,切实落实补贴制度

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管理,做好农田的蓄水保水引水措施,尽量减少抽灌。如果不得不采用抽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积极引进科学先进的灌溉方式,在灌溉时间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充分利用利益驱动做好灌溉,切实增强农户进行灌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切实落实公益性补贴政策,尽可能地提升水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不断夯实基础,提高队伍素质

做好灌溉配套设施建设。在灌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不断夯实灌区配套设施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切实改进灌溉方式,尽可能地节约水资源,切实减轻灌溉的水电费负担,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大型灌溉区中,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减少管理漏洞,切实加大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作为灌区管理单位,要在研究灌溉制度、面积统计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管理队伍素质。要畅通灌区管理队伍人才队伍引入渠道,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光明的事业发展前景引领人,科学有效的方法鼓舞人,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水管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方式和晋升考核机制,将工作与经济待遇、岗位调整和职务晋升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灌区建设与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4加强信息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实现灌排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做到灌区资源共享,通过量化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如可以利用水位流量计,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人工观测的误差,提高准确率,及时对流量进行调节,最优配置水资源,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3结束语

建设工程论文第8篇

1.1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VE)作为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建设管理领域。价值工程(或者价值分析)是指成本与绩效的优化活动,即依靠组织性的活动来对某项服务或者某类产品的功能予以分析,由此实现该项服务或者产品总成本的最低化以及总价值的最高化。根据上述定义可知,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提升研究对象的总价值,核心是对功能系统的分析,基础是开发集体性的智力资源以及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此外价值工程的原理包括动能变动性原理、价值准则性原理、功能本质性原理、成本变动性原理、行为与代价原理、影响费用三要素原理。价值工程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由建筑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一次性(由建筑工程建设的单件性决定)、系统性(由建筑工程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用途的多样性决定)。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为:选择对象→组成价值工程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功能系统分析→功能评价→方案创新→方案评价→提案编写→审批→实施与检查→成果鉴定。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属具备普遍意义的工作程序,而具体行业的价值工程工作程序受到该行业实际特点的影响,因此对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价值工程的应用研究必须考虑到该行业造价控制的具体特征以及实际要求。

1.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价值工程的应用

由前文可知,价值工程是以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化为目标,以对服务或者产品的功能分析为核心的管理技术,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现结合前文所述的相关理论知识,浅析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的应用。

1.2.1总体方案的优化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额高、建设规模大等特点,因此价值工程的应用对总体方案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必须从业主以及国民经济角度来分析建筑工程总体方案的功能,同时必须从建设投资、运营成本以及维修费用三方面分析建筑工程总体方案的成本,因此建筑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过程运用价值工程来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非常必要,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来反映建筑工程的最终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价值应为总体方案价值分析的核心,此外必须重视建筑工程整体价值提高的途径:功能不变,造价降低;造价不变,功能提高;造价略微提高,功能显著提高。

1.2.2限额分配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限额设计的前提是实现建筑工程各部位、各专业造价限额分配的合理性,因此运用价值工程来完成限额分配非常必要,即以功能、成本的动态原理为基础,使建筑工程实际成本与预定功能成正比例关系。限额分配对价值工程的应用流程为:分析、整理、评价建筑工程各部位与各专业的功能→对建筑工程各部位、各专业的功能进行定量化处理(由此确定各部位、各专业的功能及总体功能的百分比)→依据步骤二所计算出的百分比,分配建筑工程各部位及各专业的造价限额。

1.2.3结构方案的优化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研究表明,建筑结构的选择既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又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质量,例如地基的处理方案、主体结构的类型等均与造价控制相互关联,因此建筑结构的合理选择对控制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非常重要。建筑工程结构方案的优化对价值工程的应用,要求综合考虑到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以及基本功能,即建筑工程建设方案设计过程,组织各专业的设计人员参与设计,以及尝试应用系列先进的新技术。如此设计出多种备选方案,最后再比选,并确定出最终方案。

1.2.4设计方案的选择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针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传统的方法存在经济与技术相互脱节的问题,即对设计方案的技术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进行分别评价,由此确定出造价最低且能够实现预定功能的设计方案,或者功能最强且造价限额合理的设计方案。但就价值工程的观点而言,上述最优设计方案却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价值工程的观点认为,必须始终立足于建筑工程的价值以及功能与费用,对最优设计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出具备最高价值的设计方案。价值系数法作为综合评价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具体步骤为:计算出备选方案的成本系数与功能系数→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出备选方案的价值系数。注意最优设计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大。

1.2.5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材料与设备的费用约占建筑工程直接费用的2/3,因此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必须合理,即满足建筑工程使用质量的同时,切实降低建筑材料与设备的费用。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对价值工程的应用是指采用提问法来完成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而所提问题多涉及到材料的功能、材料的成本、替代材料的成本等。实践表明,运用价值工程来选择建筑材料与设备对降低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提高建筑工程的价值意义重大。

1.2.6图纸审核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图纸审核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运用价值工程来完成图纸审核非常必要。图纸审核对价值工程的应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挑选出价值最高的设计图纸,设计图纸的审核突出重点,即所审核的图纸尽量具备功能性强、造价高、影响大的特点,由此实现经济与技术效果的最大化。二是分析、评价设计图纸的功能,即对设计文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评审设计方案,由此挑选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设计方案,进而实现控制造价的目的。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