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4 20:34:25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第1篇

摘要: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往,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生活理念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K8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97-01

1 校田体育文化现状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中,很多学生未能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来,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不注重创新,忽视教学过程。满足不了学生对的体育活动的需求。不仅如此,现在还有很多的中小学(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乡村及偏远山区),没有配备专职的体育教师,其中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过分集中,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的投资比例的偏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2 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

2.1 校园体育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这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头脑始终保持清醒和思维敏捷;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娱乐的价值。在校园里,繁忙、紧张的学习,常使学生感到焦虑和疲劳,而松弛情绪,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就是从事体育活动。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休闲项目,普遍都带有娱乐色彩。全身心的投入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来不仅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交流情感的价值。学校生人格社会化形成的主要场所,对其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甚至学校和社会之间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场所。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让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情感,还增进了友谊,培养学生的意志,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思想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社会价值。体育运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手段,还是作为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这些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师生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2.2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学校里,通过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条件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内容,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愉悦其身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些体育活动中来,而且还将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教育渗透到中学生体育教育之中,这使得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但应注意的是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应尊重备民族的宗教信仰,实施时教育学生遵守民族习惯。

3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并促其发展的途径

3.1 在校园里开展“体育活动日”

首先可以采用“体育活动日”形式,集中利用一段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除体育锻炼、表演、比赛、宣传教育等内容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2 丰富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有的是全校性活动,有的是分班级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这些都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其活动内容除了例行的体操和眼保健操外,还可以增加舞蹈、简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活动,既可以完成体能锻炼的目的,又活丰富了课间和课外活动的内容。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传授学生体育文化的知识,进而推动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3.3 注重日常教育

把校园体育文化体现在校园生活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首先是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利用标语、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体,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其次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渗透,这是指学校的任何领域均要渗透一些关于体育文化的元素。例如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与体育相关的雕塑、建筑等,既点缀了校园环境,又让学生在其浓重的氛围下有所领悟,从潜意识里受到熏陶。

3.4 增加配备体育设施和器材等

学校体育文化要不仅仅停留在意识上,在物质上也要给予保证。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或空间,以及相关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这些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物质保证,没有这些硬件设施,对于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来说,等于是空谈。当然,这里还有学校投入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些问题终会解决。

3.5 校领导的重视和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

学校领导阶层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才会顺利的开展。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好坏的中介,要协调好上层领导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工作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恩杰:中外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状况综述[J]。文化研究。

[2]龚德贵: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01-102。

[3]芦毅恒:中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2009-08。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第2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的,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必须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养,在外不会主动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全面发展 和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实现,确保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程度日渐增强,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日益突显,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依靠学校群体的智慧与力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校园,服务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从文化的育人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师生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从而奠定和谐校园所需要的普遍的文化基础。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来教育师生、感染师生,使每个师生都能知法守法,弘扬正义,诚实守信,勇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校园和谐。

从文化的导向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从而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全体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文化主导着人们的价值观。经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引导、熏陶和规范,形成和谐校园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师生都能以服务校园和谐、促进校园和谐、实现校园和谐为己任,摒弃破坏校园和谐、阻碍校园和谐的观念和行为,和谐校园才能健康发展。

从文化的凝聚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凝聚师生,形成人人向往和谐校园、人人服务和谐校园建设的向心力。文化可以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当校园和谐成为全校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追求的目标,校园文化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可以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奋斗。

二、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如果说由中学到大学环境的变迁,已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冲击的话,那么,由大学到社会,将面临着更大的心理挑战。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大学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无所适从。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蓬勃兴起,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方面得以很好地兼顾。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往日“象牙塔”内的单纯和幻想,使大学生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文化素养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

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也是不同的,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一方面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表现、提高自己的领域;另一方面,也能为大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一个广阔天地。如大学的“英语角”、“演讲协会”、“科技中心”等就是这样成立起来的一些社团。

3.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对我国革命历史的了解,缺乏对国情的了解,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大,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又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正面的灌输和引导必不可少。但毋庸置疑,以熏陶为主要手段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意义也是极其重大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4.有利于大学生

的身心健康

随着改革开改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校园社团活动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红红火火、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正是它,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气氛、一种活力,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由于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社会复杂人际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的教育,另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较浅,因而容易用自己良好的愿望来设想社会,而当他们涉入社会后一遇到挫折就感到不适应,有些人表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多数人对步入社会有兴奋感,当然,也有人存在恐惧感。因此培养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就目前看,狭小封闭的课堂和寝室是难以完成的,而校园文化则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例如在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们组成的种种文化沙龙和社团中,使他们更容易进行感情交流。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着力点

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培育大学精神,关键是要营造优良校风。校风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2.注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实践上讲,构建和谐社会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和谐社会应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这就需要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要培养合作精神。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的要求。

3.加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重建

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为此,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必须把大学生诚信理念的重建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要通过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倡导诚信立身、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待人,唱响主旋律,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诚信教育的大环境,积极营造诚信的育人氛围。

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与人才的培养和加强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这种竞争又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立足于全面发展,注意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射作用。

总之,构建大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要不断探索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律,创建出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孝志、江立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科学发展 途径

一、前言

学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校园文化,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强化教育功能的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以人文本,将人放在核心地位,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将其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各个环节中去,以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发挥科学发展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营造规范、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不断扩大、改进和完善。但是经过认真考查,发现校园文化在建设中仍旧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校园文化活动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的动态性使得校园文化被染上了多种色彩,校园文化活动自发性也将不断加强。当校园文化活动自发性加强到一定程度而未被及时准确的规范和引导,就会产生盲目性。校园文化活动的盲目性会严重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学生在情商、智商、身心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学生缺乏对真假、是非、善恶的辨别力,难以抵御错误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常常表现出自我膨胀、价值观错位、人格分裂、精神萎靡不振、道德观较弱、政治淡漠等。

2.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目前,许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虽然具备专业色彩,但缺乏综合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许多院校开展的文化活动都局限在专业范围,很少涉及其他领域知识。文化活动跟专业相关虽然是校园文化特色,但是却缩小了知识面,使学生较少接触到其他领域知识,对校园外知识,如:传统文化、国内国外的时事、西方文化等方面知识知之甚少。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效果不佳,大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是停留在生活文化的层次上,内容单一、层次低。大部门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校园文化是娱乐活动、浅层次消费活动,因此较少开展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高雅性校园文化活动。

3.校园文化的载体匮乏

任何文化建设都离不开载体,校园文化也不例外,校园文化载体不仅包括课堂,还包括标识、媒体、社团、活动等载体,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却未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在校园文化的载体使用上比较匮乏、单一,没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降低了文化传播对学生的积极效果。

4.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创新度

校园文化在建设中既要吸取国内外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为将自身建设成为先进文化而提供强大的动力。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少高校在传承扬弃传统文化上较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常常出现品质低劣、思想空虚、道德出现滑坡的现象。

5.网络对校园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

网络的出现不仅为高校宣传校园文化提供了便利,也为学生提供了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少学生已将网络视作自己的第三课堂,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的知识面和更新颖的知识结构。但是目前,不少学校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正确使用网络,从而荒废了学业,断绝了外界沟通,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次数也逐渐减少。这样网络的出现也对校园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淡化了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的意义。

三、科学发展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它不仅担负着传播和继承先进文化重要责任。也担负着建设校园先进文化特殊使命,要走在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列。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内部形成的生活的方式、行为的模式、价值的观念、群体的意识等种种文化现象。它不仅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可以为学校、师生、员工起到辐射、激励、凝聚、约束和向导等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师生精神、激励师生思想行动、培养师生群体意识、促进师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校园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带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学校往现代化发展既是改革的必要要求。也是特殊使命。学校必须加强建设校园文化,掌握文化前进方向,发挥文化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和示范区。

2.校园文化科学发展的意义

(1)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为师生营造轻松愉快的物质精神环境,时刻尊重、关心、爱护他们。推动他们全面发展。另外。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可以提高学校办学的特色、明确办学的理念、创新办学的管理制度,为学校内涵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学校品味和文化素养。

(2)校园文化科学发展要求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多元统一、充满活力、大众共享和协调有序的文化,它在传播理念、营造氛围、培育精神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增强了师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发展提供了保证,为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要求

在原有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文化要具备思想教育、人格塑造、情感熏陶等三大育人功能。

(1)思想教育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有效整合服务、管理、教学等育人载体,将人文精神从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融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改善思想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教育教学实效性、生动性和感召力,从而创建良好育人环境,逐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人格塑造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不畏挫折的心理,通过文化传统、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多种形式将校园文化根深蒂固到师生脑海中,从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爱好、兴趣以及积极性,促进学生情商、智商、身心的全面发展。

(3)情感熏陶的功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促进学生智慧的增进、视野的扩大和知识的获取。校园文化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渗透、熏陶和在观点碰撞、知识交锋、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中不断发展和更新,不断向高层次迈进。

三大育人功能是学校培养人才、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的内在动力,科学

发展观在校园文化中的运用对校园文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的建设做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

四、校园文化科学发展的途径

1.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提高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主要内容来牢牢抓住,规范化、制度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摆脱传统的单一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不仅成为校园的风景线,还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业余活动,创造了活跃的文化氛围,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社团活动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都需要社团精心策划和组织。为了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准确掌握社团活动的政治方向,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社团活动,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

3.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强化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学校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讲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宣传校园文化提供便利和为学生提高更广的知识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滋生各种低俗信息。为学校、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新课题就是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宣传健康、正确的文化信息,增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以及影响力。

4.增强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

增强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不仅要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物质环境,还要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物质环境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身心健康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场所;校园文化环境的人文环境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了熏陶、教化功能,为他们的精神文化提供了基础与保障。为保障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增强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

5.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量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第5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苏立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家张之路,全国中语会秘书长、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校园文学研究专家王世龙等文学界、教育界知名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优秀文学社指导教师及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等媒体记者共5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致开幕词。她在回顾首届全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曲阜论坛)的成果、阐述本届论坛的主题后说:“两届论坛,从曲阜到深圳,呈现出一条富有象征意义的轨迹。从古老的思想文化圣地曲阜,跨越到现代经济文化发展最前沿的深圳,恰恰体现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轨迹,恰恰代表了校园文学的发展之路,恰恰指示了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既要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开放兼容的鲜明路标。”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苗宁礼致欢迎词。河北省张家口一中在2011年首届校园文学高峰论坛及成果奖评比中被评为首批“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在二届论坛开幕式上,该校党委书记于成东代表与会学校发言。全国中语会副秘书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致贺词。深圳市中学生文联执行主席、红岭中学校长田洪明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因出访国外未能出席论坛,在临行之前给组委会发来了贺信,由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邓虹向大会宣读。

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颁奖典礼、深圳十佳少年颁奖仪式紧接开幕式隆重举行。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活动的宗旨是交流展示全国各地学校校园文学优秀成果与经验,整合校园文学资源优势,引领创建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学特色学校,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发展。这项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热情响应和参加。组委会共收到近400所学校报来的各类申报材料3000余件,从中评选出了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等6家“示范文学校园”,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中学、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等39家“优秀文学校园”,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我们文学社、山东省实验学校空间文学社、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雪龙文学社等32家“示范校园文学社团”,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思庐文学社、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小草文学社等46家“优秀校园文学社团”,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张丽君主编的《潞园文丛》,河北省石家庄市十七中边东书主编的《美文美读》、《享受美读》等80件“校园文学研究与教学成果奖”,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学生万亿、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学生吴岱霖、广东省深圳市松岗中学学生唐迢等32名“校园文学新苗奖”,还评出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校长孟颜军、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余森为“校园文学事业贡献奖”。

开幕式与颁奖典礼由王世龙主持,校园文学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光第宣布获奖名单。

12月1日下午1时30分,在红岭中学体育馆隆重举行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剪彩仪式。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北京市潞河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等100多家文学社团参展。深圳校园文学成果展、红岭中学校园文学博览会同时举行。

论坛认为,文化强校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论坛以“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学文学教育行动策略”为主题,围绕“校园文学——文学教育——语文教学——文化强校”相关联的话题,分别设置了“名家专场论坛”、“校长专场论坛”、“校园文学社团指导教师专场论坛”进行了深入探讨。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第6篇

关键词:理解偏差;文化建设;特色教育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理解出现重大偏差

很多技工院校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由于理解出现重大偏差,对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当,把学生的文化活动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从而将校园文化建设职能转移至学生管理部门,例如学校团委或学生科,而不进行面上统筹安排,校园文化建设只能单一进行,无法进行总体推进、全面提升。

2.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很多技工院校在校园文明建设过程中,一味关注校园面积、校舍扩建、实验实训设备等的建设,而忽视了引领全校师生教职员工的精神文化建设;只着眼于可见的实体文化建设,例如,修建气势宏伟的图书馆、耗资巨大的人工湖、宽敞明亮的教室、多功能的活动中心等等,而非物质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等建设却被忽视了。结果只是增加了物质化的大楼大厦,却缺乏了能使人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

3.技术教育特色明显缺乏

这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我国技工院校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自己的理论,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职教院校、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挖掘出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中的技术教育元素,从而失去了技工教育的特色,最明显的就是社团文化的建设,一味照搬职教院校、本科院校的社团协会等文化活动,例如歌舞团、计算机俱乐部、文学社等,不能显示出技工院校的特色。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应措施,如开展技术技能型社团活动、接轨社会生活活动、加强行业规范教育、鼓励师生大胆创新创业、校企文化的对接等。

校园文化的建设,其归宿就是学生人格的健全和成长成才。有技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应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就当前而言,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角度,还是从校园建设角度,将技教元素纳入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要从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正确界定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中的技教元素,寻求彰显技教元素的文化建设途径,打造包含技术技能、择业就业、企业竞争和创新创业等四大元素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促进技工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

二、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专门的理论,多运用职教化、普教化理论指导发展。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虽有许多共性,理论有共通之处,但也不能忽视两者的个性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前者培养技术工艺人才,后者培养管理服务人才;在培养规格模式上,前者培养学生的专家品格,后者培养学生的杂家品格;在教育特点上,前者则更重视一贯性,后者则重视前瞻性;在教育内容中,前者更强调专业内容,后者渗入了更多的德育内容。因此用职教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指导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行不通的,它对技工院校发展和学生成才并无针对性,尤其是对人内在的心理完善、潜能开发、个性塑造等方面并无多大指导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填补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空白,同时将技术技能、择业就业、企业竞争和创新创业四大技教元素加入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使理论更具时代特征和指导意义,为今后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完善提供初步理论支撑。

2.实践意义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第7篇

Abstract: As the network is gradually popular in colle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mpus culture and the network is more and more closely, and the campus cyber cultur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ampus life. In the new period, the campus cyber culture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building the campus culture originality. This pager i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yber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yber culture.

关键词: 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高专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campus cyber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81-02

0引言

校园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校园,以师生为主体,以文化活动、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则是在大学特定区域产生的校园文化,它包括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及其在物质意识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会重要意义[2]。但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网络文化已逐步成为师生消费的文化主体,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为了继续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通过校园网站、校内论坛、网上社区等载体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重塑校园的归属感。在此种情况下,校园文化特有的文化内容与网络文化的创新载体相互融合,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生活、学习及思维方式,其高质量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深化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1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1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虚拟展现校园网络文化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校园文化现实,具有校园文化的实际内涵,但又带有网络的虚拟性,是校园文化的虚拟展现。由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要依附于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才能得到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3],而且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所展现的内容几乎全部来自日常校园生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园网络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现状以及校园文化未来规划蓝图的模拟。

1.2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文化对校园的不断渗透,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弱化,学生自主教育与参与教育通过网络日益得到加强[3]。学生消费的文化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园文化,仅仅把校园文化搬上网络,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校园网络文化首先是校园文化的模拟,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或选择性的报道,而是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它既有校园文化的客观现实,又有网络文化的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资源共享性,不仅可以破除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时空局限,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刺激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其交互性和虚拟性,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交流少的不足,有利于活跃参与氛围,使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更强[4]。

1.3 校园网络文化是新时期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在高校更是如此。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新时期师生关系转变的影响,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逐渐淡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正常的师生互动行为也越来越少,师生关系淡漠。而校园文化建设又由于缺少教师的参与,内容缺乏先进文化理念和丰富内涵,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传统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校园文化内容匮乏,归属感缺失,学生心理危机频频出现等都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种情况下,通过校园网络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增强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重塑校园文化归属感,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得更好。

2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我们就“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题对广东省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进行了网络调查,并对个别院校派发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193份,占总数的96.5%。通过分析、汇总,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领导认识不到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高专院校领导普遍只认识到校园网络作为学校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没能站在弘扬校园文化的高度深入思考将校园网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对具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认识,在人力、物力上投入不足。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办学业务,或忙于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或忙于筹集资金大建特建实训场所,无暇顾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致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残缺,应用维护经费难以到位。

2.2 校园网站建设功能模块不完善,文化建设栏目少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发现,100%的高校都建设有自己的校园门户网站,并建有不少信息化平台,但在校园门户网站开设校园文化、校内论坛、学生社区、电子资源共享平台等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栏目的学校只有39所,占院校总数的60.9%。而在这39所院校中,相关栏目内容丰富的院校只有16所,仅占院校总数的25%。大部分院校的门户网站及信息平台除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和教学资源管理外,就是校园信息的报道,极少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弘扬校园文化更是无从谈起。

2.3 师生参与缺位,校园网站内容缺乏内涵,吸引力不足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经常访问校园网站的师生用户仅占在校师生的4.7%,而只是偶尔访问的师生则高达76.8%,校园网站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校园网站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慢,缺少内涵。由于校园网络文化是新生事物,其建设缺乏经验可鉴,一直以来不温不火,内容乏善可陈。而职业院校对教师技能和企业经验的要求又迫使教师忙于参加技能培训或下企业,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热情大大减弱。教师参与的缺位,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少内涵与凝聚力,从而导致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不高。另外,大部分学校未注重学校自身历史渊源和校园文化特色的挖掘[5],仅仅根据行政指令开展一系列例行的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内涵,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往往又来源于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力明显不足。

2.4 校园网络沟通渠道少,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我们经过统计发现,在调查的64所院校中,开设校园论坛、网上社区等交互平台的院校只有14所,仅仅占院校总数的21.9%,即便开设了互动平台的院校,对学生的过激言论也往往是重堵不重疏,方法欠妥。一些高校管理者对校园论坛、网上社区等互动平台的性质、作用、运行规律缺乏理性认识,往往因噎绝食,抑制校内交互平台的发展,甚至完全堵绝校内互动沟通的渠道,使校园网络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6],严重打击了师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加强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在国家教育部16号文的指导下,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体现自身的职业特色,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经过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加强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高领导认识,更新建设理念,合理配置经费投入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同样,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包括校园网络硬件环境的建设,但硬件环境建设必须遵循够用、实用的原则,避免过度建设和资源浪费。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发现,凡谈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强调网络硬件环境的完善,却极少谈及应该如何合理配置经费投入的问题。而从目前的建设现状来看,高校领导往往也只重视网络硬件环境的完善,对具体文化建设缺乏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费几乎全部投入到硬件环境的完善上去,而投入到具体文化建设的极少。然而,由于网络硬件本身固有的损耗,对其投入无疑是一种消费型投入,若一味追求硬件环境的先进、完善,却没有加强现有环境设施的使用,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将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因此,必须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更新建设理念,既要抓硬件环境建设,又要抓具体文化建设,从经费上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既有平台可用,又有丰富的内容投放,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2 提高师生参与意识,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吸引力为了体现学校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整体价值取向,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师生共建,增强师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并把行政办公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逐步移到校园网络,把网上的虚拟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融入到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去,逐步培养师生的参与意识。只有使师生置身其中,才能让其切身感受到点滴的进步,从而增强其责任感。

此外,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活跃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促进特色校园网络文化的生成[7]。通过建设专题网站,开设网上社区互动栏目,搭建视频娱乐平台等形式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逐步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3.3 深度挖掘特色与内涵,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必须体现国家教育部16号文的办学精神,在文化内容建设上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突显“职业”特色。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清醒认识自身的目标定位,不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建设模式或公众网上社区的套路,着力于自身历史渊源和校园文化特色的挖掘,创建反映自身特色和内涵的栏目,增强师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亲切感。

一些学校常抱怨毕业生对学校越来越没有感情,其实这得归咎于商业功利主义运作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关怀导致的归属情感缺失。要想重现昔日师生的深厚情谊,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借助校园网络媒体搭建校友文化平台,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丰富人文关怀,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暂时的文化现象往往因为经不起时代的冲刷而显得苍白无力,只有那些具有深厚内涵、饱含本校师生归属情感的特色文化才能在师生中得以传承。因此,必须注重自身特色的挖掘和内涵的提炼,以独具特色的内容和文化魅力吸引学生,从而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归属感。

3.4 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活跃校园网络互动氛围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如果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严肃性,缺乏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厢情愿的困境,而增加其活泼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则更显成效。另外,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更有利于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青年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又年轻气盛,容易偏听偏信,助长不良舆论的散播,学校加强舆论监管无可厚非,但若采取消极的办法生硬地堵、删,而不是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则适得其反。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高,其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一旦自觉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8],就会选择微博、社会论坛等途径发泄,使矛盾扩大化,不利于舆论的平息和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创新教育形式,灵活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活泼性,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开设时事论坛、名家大讲坛等形式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师生互动,使校园网络舆论得到及时疏导。

3.5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成熟的制度文化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必须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从机制上保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网络使用制度、信息安全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培训进修制度等的制订、完善和落实。另外,必须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那是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活力的基石。一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其成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信息敏锐性,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发现文化建设的兴奋点,懂得更新文化建设理念,创新文化建设形式,促进文化精品的生成。一般来说,这支队伍由政治辅导员、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专家领导等人员组成,既可以监督引导舆论,又可以释疑解惑、辨析商讨,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深层次、高品位发展。

4小结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成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校园文化的沉淀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同样,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高职高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层次和文化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为指引,建设师生喜闻乐见并具备自身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其伴随院校的发展,不断凝聚精华,逐渐深厚自身的内涵。此外,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管是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具体文化内容建设,都需要制订一个周全的规划,以保证其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周运来.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9:2,5-6.

[2]广东省教育厅.2011年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公布[EB/OL]./2011-10-18.

[3]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150.

[4]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4-135.

[5]张松平,蒋小丰.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12)下:228.

[6]林曦.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北京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265.

校园文化发展论文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习型;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0-0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202-03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

[6]王小拉.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青年研究,2008,(2):91-93.

[7]路海潮.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建设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42-46.

[8]李云先,何志琴.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2):5-7.

The Study Type Property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Cultural Function

WANG Ruo-bin

(Appl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