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2 16:48:28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第1篇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正如陈日亮在《非诵读不能尽其哀愤——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里说的那样:“说她‘直面’,则脱离了语境;说她‘正视’,则背离了场景。”当时刘和珍等人参与请愿,并非料到被枪击的命运,她们并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时的情况如1926年3月22日《申报》4版《本馆要电》所说:

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当学生游行队伍到北京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请愿时,执政府卫队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请愿队伍实弹射击,顿时血肉横飞,段祺瑞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200余人受伤。

可见,游行请愿和卫队枪击并不构成必然的联系。另外,查“维基百科·三一八惨案”有这样一句话“组织者又一次要求与会者去国务院示威。群众不愿意去,害怕被镇压。登台高呼:‘大家不要害怕,他们不敢把我们怎么样!’”,可知请愿者并没有想到会遭到枪击。三一八惨案后,陈西滢也在《现代评论》“闲话”专栏发表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据我们所调查,那天死伤者之中,许多人非但没有党籍,并且是平常不轻易到民众大会的。群众到执政府,也不过是和平的请愿。他们最激烈的行动,不过是叫几声口号。”(陈西滢即文中鲁迅所指的几个持阴险论调的所谓的学者文人之一,见书80页注释③ 。但陈西滢是不是“有恶意的闲人”?查其原文是这样说的“这次死伤者中,妇女小孩占了一部分。可是对于未成年的男女孩童,我们不能不希望他们以后不再参加任何运动。……对理性没有充分发展的幼童,勉强灌输种种的武断的政治或宗教的信条,在我看来,已经当得起虐待的名字,何况他们去参加他们还莫名其妙的运动,甚而像这次一样冒枪林弹雨的险,受践踏死伤的苦!他们还没有审判力,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意志。”可知,陈对于民众领袖的指责是出于对妇女幼童的保护,拿我们今天联合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公约来看,人道主义关怀。鲁对陈的抨击多少有一点断章取义。)可进一步佐证。此其一。

其二,如果说刘和珍等是“勇蹈死地”的猛士,为什么鲁迅在文中多次写道“卫队居然开枪”“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这些话?结合前面写刘和珍的“始终微笑”“和蔼”“黯然至于泣下”,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追求真理、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美丽者形象,而正因为这样的美丽者无辜地遭到了残忍的虐杀,正显示杀人者的卑劣和凶残。这让我想到了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写的一段文字——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这个二十多岁的温和地微笑着的姑娘与刘和珍何其相似!而“温和微笑的”美丽者毁灭于毫无人性的杀害,是对杀人者的最有力的控诉。针锋相对的斗争能激发人的热血,而无辜者的惨遭杀害则让人哀痛。善良的学生惨死在蓄意的枪弹棍棒之下,难怪鲁迅文中多次出现“无话可说”“说不出话”。

第三,“真的猛士”究竟指谁?我认为是与“庸人”相对而言的活下来的一类人。二者之间的对比在于:庸人常常回避忘却,而猛士敢于直面正视;庸人常常麻木,而猛士却感到哀痛和幸福;庸人苟且“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而猛士却“看见微茫的希望”“更奋然前行”。血案已经发生,血痕当然扩大,面对这样的情况,鲁迅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做猛士,不要做庸人。因此,“真的猛士”是指鲁迅理想中的民众,他们的人生也许并不惨淡,但能够“直面”别人的惨淡人生;他们也许没有流血,但能够“正视”别人流的鲜血。他们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哀痛与幸福,他们自己也常常因此而哀痛与幸福着,这就是“真”。在这里,我认为“真的猛士”不是“真正的猛士”,而是“真实的猛士”,是有听觉和视觉,有痛感和幸福感的“真人”,而不是麻木无知,或者装作麻木无知的庸人。然而实际情况是,“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个世界还是庸人的世界,还是庸人暂得偷生的世界,所以,作者说“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不能说是鲁迅的悲观,恰恰说明他的深刻,他似乎一眼看透了这个社会的现在和将来。

另外,从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真的猛士”这一句下接“庸人”句,中间以“然而”衔接,我们知道,转折关系的复句,其句意重心应落在后者上,可见,先说“真的猛士”直面正视,是为了强调突出“庸人”的回避健忘,虽然二者相对于“烈士”而言,都是“苟活者”,但悲哀的是,这些“苟活者”大都是善于回避健忘的“庸人”,正是他们在维持着让人看不到尽头的似人非人的世界。

此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这一部分也是从唤醒庸人的角度来阐述写作目的,而不是对“真的猛士”的赞颂。

那么《记念刘和珍君》放在教材“真的猛士”板块下合不合适?首先需要搞清楚编者的设置专题板块的意图,因为我不知道编者是先有“真的猛士”这个板块的设想,还是先确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如果是现有板块设想,即在“直面人生”这个专题下,设置“生存的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那么我认为用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替代《记念刘和珍君》倒比较合适。如果是先确定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再拟定板块名称,我觉得把“真的猛士”改成“在沉默中爆发”是不是更好一点?不揣浅陋,期待指教。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第2篇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渐渐盛放的花朵,争相绽放出自己的姿态,却带着懵懵懂懂的脆弱。

不知从何时起,他们从童年的身体里破茧而出,开始意识到来自异性的目光,开始对性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和渴望。

为人父母的你,或许有一天会无意发现,孩子上了,了,和另一个孩子在亲吻,或者更严重的,怀孕了……

每个孩子,在青春期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性危机”,而家长,就是他们的“性危机公关”。处理得不好,不仅给孩子带来伤害,也给亲子关系带来永久的裂痕。但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公关家长,懂得处理性危机的技巧,给予孩子真正的关怀和爱,那么,你收获的不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亲人间进一步的理解和亲密。

危机一:女儿和别的男生举止亲热

路青下班去买菜,邻居林嫂欲言又止:“也不知这话该不该告诉你,昨天我在车站看到珍珍和一个男孩搂在一起,哎呀,真是羞死人了。”

路青气得脸都绿了,但仍故作镇定:“你不会看错了吧!我女儿才上初三,哪会做这种事啊。”

嘴上虽这么说,可路青恨不得立刻把珍珍从学校揪回来问个明白。好不容易等到珍珍放学,路青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质问,但珍珍一口咬定没有这样的事,然后就关门进屋做作业。路青没有证据,只好作罢。

珍珍妈的错误公关法

第二天,路青专门跟单位请假,偷偷跟踪珍珍放学,果然见她在车站跟一男孩紧紧抱着,还闭着眼睛亲嘴。路青冲上前去,对准男孩就是一记耳光,吓得他赶紧溜了。

“我还以为你在学校上自习,可倒好,你跑这儿伤风败俗来了,要不要脸啊?”路青越骂越大声,引来路边行人纷纷朝这边看。珍珍羞愧极了,想赶紧逃回家。可路青抓着她的辫子硬是不让她走,珍珍被拉扯得头发四散,眼泪都流出来了。

“搂搂抱抱像什么样子,要是把你搁在过去,早就被人戳脊梁骨了,我看你以后还怎么好意思出门!”路青不依不饶,一边骂一边不停地戳羞珍珍的额头。

珍珍低头咬着嘴唇,从头到尾硬是一句话也没解释。

第二天,珍珍被反锁在家里,连学校都不许去。等到路青下班回来,看到珍珍留下的一张字条:“妈妈,本来我跟他没什么,但你那样骂我让我感到很羞耻。我恨你!今生今世你都别想找到我,永别了。”

路青两眼一黑,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瑶瑶妈的正确公关法

周五那天,刘红提前下班,兴冲冲地准备给在家复习功课的女儿烧点好吃的。可谁知一进家门,就发现瑶瑶的屋门锁着,敲敲门,里面一阵声响过后,瑶瑶把门开了一奈缝,头发有点儿散乱。刘虹往里一看,屋里竟还有个男生!

男孩吓得落荒而逃,瑶瑶则红着脸坐在沙发上,等着挨训。

但刘红根本没提这件事,而是很自然地对瑶瑶说:“你再写会儿作业吧,一会儿开饭我叫你。”

晚上7点,刘虹让瑶瑶跟她一起看碟片,还专门挑了一部爱情片,看到女孩当街亲吻男孩,或者随便在男孩家过夜的镜头,她问瑶瑶怎么看?瑶瑶低着头不回答,刘红语气温和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到了你这个年纪,男女生交往是正常的,但女孩一定要懂得自我保护。”

瑶瑶小声分辩:“我是想拒绝他的。”

刘红继续说:“妈妈并不是不让你和男生有正常的交拄,只是希望你要懂得拒绝和控制。”瑶瑶抬起头,很认真地看着妈妈。

刘红伸手摸了摸女儿的头发,温和地说:“我相信瑶瑶喜欢的男生,一定有他的优点。但随着你慢慢长大,以后也会喜欢别的男生,爸爸也不是妈妈的初恋啊!男女之间的事,你迟早都会经历的,但是妈妈希望你能在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时候再去经历。比如拥抱和接吻之后很容易发生,而没有防范措施的性就会导致意外怀孕,你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从那以后,刘虹经常借着看碟片,跟瑶瑶沟通性知识,瑶瑶有了喜欢的男生也会告诉刘红。瑶瑶现在已经上高二了,她会大大方方地跟妈妈谈论性方面的话题,至于那个男孩,瑶瑶早就不和他来往了。

危机二:儿子上

鹏飞爸爸的错误公关法

老路单位组织去丽江旅游,拍了N多的照片,老婆提议把照片传到电脑上看。待老路打开电脑,一个网页不停地自动弹出,上面是一个光着身子嘟着嘴的女人。老路一脸坏笑地问老婆:“是不是我不在家,你上打发寂寞?”

老婆白了他一眼:“我白天在单位对着电脑一整天还不嫌烦啊?最近鹏飞准备演讲比赛的资料,回来就占着电脑。”老路一听,顿时黑了脸。

查了浏览器和迅雷下载记录之后,夫妻俩都傻眼了,惊讦之后就变成了愤怒。最后,两人决定由老路出面好好教育教育儿子。

鹏飞一进家门,就被阴沉着脸的老路叫进了书房。

看着儿子不知所措,老路先开口了:“电脑里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是你弄出来的吧?”看儿子不吭声儿,老路气就不打一处来,“你才上初中,小小年纪就看这些不干不净的东西,这么多年的书都念沟里去了?”说到气愤之处,老路把手里的杯子“啪”的一声撂在了茶几上。

鹏飞吓得一哆嗦。老路继续大声责骂:“你脑子净想着什么东西啊!也不知道从哪儿学的。”

鹏飞小声儿嘟囔了句:“收藏夹里的链接还是你存的呢,我是无意问点开的。”

老路更加恼羞成怒:“你能和我比呀!我是成年人,你才多大呀,这么小你就成天想这些,简直就是个小流氓!你说你还能考上重点高中吗?我花那么钱供你读书就是为了让你看这些东西的?”

这件事情之后,老路就不让儿子碰电脑了。鹏飞似乎也安分了许多,可是不久之后,老路在儿子的书包里翻出了毛片儿。他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才能让儿子离黄毒远点儿。

小宇爸爸的正确公关法

半夜1点多,老袁迷迷糊糊地起来上厕所,路过书房时发现还亮着灯,以为是忘了关电脑,推门就走了进去。眼前的情景却让老袁彻底清醒了:电脑屏幕上一个性感的女人地搔首弄姿,而14岁的儿子小宇正津津有味地看着。

孩子看见老袁脸“腾”地红了,摘了耳机低着头不敢看爸爸。老袁拉过儿子坐下,顺手关了显示器。

“儿子,其实老早爸爸就想和你说说性这个事儿,既然你对性很好奇,咱爷俩儿今天就说说吧。”小宇依旧低着头,双手紧握,老袁能感受到儿子特别紧张。

老袁接着说:“儿子,别紧张,也剐不好意思,谁长大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青春期对性特别好奇,这是正常的,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一样。”小宇抬起头望了一眼爸爸,对他的反应有点儿惊讶。

“我们当时虽说也有生理卫生课,但是老师都不好意思讲,所以这个课就改成自己阅读了。课上同学

们还都不好意思看,都是放了学背着家里大人偷偷地看,末了还面红耳赤,你奶奶当时以为我发烧了呢,非押着我上医院不可。”

小宇脸上有了笑意,情绪放松了不少。

“我们当时父母都避讳和孩子谈性,不过我希望自己能做个开明的家长,你有什么问题尽管来问我,虽然爸爸可能也不懂,但是没关系,我也可以学。”

“性本身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回头爸爸给你找些性教育读本看看,可比爸爸说的有意思多了。今天的事儿,儿子,如果你不想让妈妈知道,我绝对不告诉她。”

小宇感激地叫了声:“爸爸!”老袁笑着拍了拍儿子的肩头。

危机三:女儿怀孕了

已经过了两个多月,小珍的例假还没有“报到”。她偷偷到药店买了早孕试纸一测:自己居然怀孕了!她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男友,男友也呆了。

那几天,小珍一直心神不宁。碰巧有同学在早操时间偷偷翻了小珍的书包,从日记本里知道了小珍怀孕的事,这消息一下子在班里爆炸了。老师把小珍叫到办公室严厉训斥了一番,并逼她说出是谁干的“好事”。“你要是再不洁身自好就别再上学了,到街上当小太妹去!”末了,老师扔出这句话,眼里满是不屑。

小珍父母的错误公关法

训斥之后,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小珍的父母。小珍哭着说知道错了,求父母帮帮自己。可母亲像只暴怒的狮子,扯着女儿又哭又打,大声骂道:“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我白养你十几年,到头来你连鸡都不如!”一向严厉的父亲则一声不吭,最后冷冷地盯着女儿,说:“我没你这个不要脸的女儿,你给我滚出去!”更让小珍难堪的是,男友的母亲也找上门来,不断骂她是“”、“”,带坏了自己的孩子。

此后,小珍的父亲拒绝女儿再进家门。无奈之下,男友偷偷拿了家里几百块钱,和小珍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同居。临走前,她给母亲留了张字条:“我们会把孩子生出来。我就是要让你们知道,我们不是不要脸,不是,我们是有真正的爱情。”

可现实哪儿有想象中这么简单。钱很快花光了,两个孩子连饭也吃不上。他们不是没想过回家,只是,离家出走的这段时间,小珍的父亲一直对外人说女儿死了;小珍男友的妈妈则表示,除非他和小珍分开,否则永远别回来。

那个冬天的晚上,小珍和男友流着泪拥抱在一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小慧妈妈的正确公关法

如果不是女儿小慧活生生地跪在自己面前,林雅怎么也不会相信,一向乖巧的女儿居然怀孕了!她今年只有15岁啊!看着女儿悔恨的泪水和无助的眼神,林雅蹲下身去,紧紧地搂着女儿说:“别怕,有妈妈在,一切都会过去的。”

第二天,林雅给老师打电话,说小慧惠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放下电话,林雅带小慧去医院,用自己的名字登记给小慧做了手术。为了照顾女儿,林雅向单位请了15天年假。

做完手术的那几天,小慧不说话,不哭也不笑。林雅虽然心里着急,但女儿不说,她就不问,没有批评她,更没有逼问她男方是谁,甚至连怀孕的事都不提。在照顾小慧的时间里,林雅像朋友一样讲了很多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自己的几次恋爱、成长的秘密,还会微笑着说一些生理卫生避孕知识。

终于,小慧向林雅敞开心扉。她告诉妈妈,和男孩发生性关系后,她感觉一点儿也不美好,当时就后悔了。当知道自己怀孕时,她甚至想到了死,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怕父母不要自己。林雅抱着她,说:“谢谢你愿意告诉妈妈这些事,不要担心将来,妈妈会一直陪伴你。”

小慧身体恢复后,林雅知道女儿现在最怕怀孕堕胎的事被人知道。她说:“妈妈向你保证,这件事只有咱俩知道,连你爸爸我都不告诉。等你身体恢复了就去上学,像以前一样学习生活。”小慧哭了:“谢谢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林雅摇摇头说:“不,妈妈不好。在这件事上,妈妈也有错。妈妈只注意你的学习,忘了你已经是个大姑娘了。我应该早点告诉你怎么和男孩子相处,应该教你如何保护自己……”

那天,母女俩还说了很多;那天,小慧终于露出了笑容……

危机四:儿子受到性骚扰

小君妈妈听到一个让她又羞又恼的消息:相貌清秀的儿子在学校遭到几个男同学的骚扰,不是摸他的屁股就是捏他的脸,甚至在厕所逗他的“小弟弟”!怪不得儿子最近没心思学习,也不爱说话,原来是为这个!

小君妈妈的错误公关法

第二天,小君妈妈直奔校长办公室,大声嚷嚷道:“你们学校是怎么回事?你们老师还管不管学生了?我儿子在班上受小流氓欺负你们怎么不闻不问?你们这些老师都是吃干饭的吗?”闹了一早上,校长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校长严厉批评了班主任,让她把欺自小君的学生找来。

班主任回到班上,说:“周小君,你不是对你妈妈说有人欺负你、摸你吗,到底有没有?你要是不指出来的话,全班男生都要到校长办公室去!”小君吓坏了,只好指出几个老在厕所骚扰他的男生。

那几个男生被带到了校长办公室,不仅被校长和班主任训斥了一番,还被小君的妈妈羞辱:“你们爹妈是怎么教你们的?年纪轻轻就耍流氓,长大了还不得进监狱,你们还要脸不要脸啊?”

自从妈妈大闹学校后,小君一下子成了全校的新闻人物。大家都知道,六年五班有个叫周小君的男生经常被人“看光屁股、摸小弟弟”。课间休息时,好多同学故意从六年五班走过,还对着小君指指点点。至于那几个挨批评的男生,竟然变本加厉地欺自小君,有一次甚至在操场上把小君的裤子脱了下来。小君更加沉默了,不管别人怎么逗他、取笑他,他都不反抗,也不吱声,更不愿意告诉家长和老师……

亮亮妈妈的正确公关法

妈妈发现亮亮最近有点几不对劲。回到家不爱说话,吃完饭就躲在自己屋里,期中考试也只考了=十多名。

开完家长会回来,妈妈说:“最近一个月,妈妈发现你情绪很不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果你不想说,妈妈也不勉强你。不过不管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保护你、支持你。”亮亮听到这番话,眼圈红了……

从亮亮的描述中,妈妈才知道儿子受到了男孩的性骚扰。

妈妈抚慰了亮亮好一阵子,告诉他,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伤害,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这也是成长的过程。并和亮亮一起分析,为什么那些男孩喜欢欺自他,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第二天,妈妈来到学校找亮亮的班主任。她以亮亮的成绩为切入点,委婉地谈到有些孩子对亮亮进行骚扰。亮亮妈和老师商量后,决定以商量球赛为名,把欺负亮亮的几个孩子叫到办公室,老师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几个孩子,他们欺负亮亮

的行为性质很恶劣,是对亮亮的伤害。如果以后他们再这样做的话,就要受到惩罚。亮亮妈也温和地说:“阿姨知道你们不是坏孩子,但你们的行为是不对的。你们想想,你们愿意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吗?现在既然事情说开了,如果你们再欺负亮亮,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说完,老师告诉孩子们同学相处的原则,并让几个孩子和亮亮握手言和,表示要和平相处。

那天之后,亮亮受到的欺自明显少了。再受到欺负时,他也敢于呼救和反抗,并学会用妈妈教的方法保护自己。

此后,妈妈不在亮亮面前提关于性骚扰的话题,而是常常问他在学校是否开心,学习成绩如何,和谁交了朋友等等。亮亮妈的做法既了解了孩子是否还受到骚扰,又淡化了性骚扰一事的阴影,让孩子从伤害中慢慢走了出来。此外,她更加注重培养亮亮的独立、自信和胆量。在妈妈的帮助下,亮亮的男子汉气概渐渐表现出来,不仅不再受欺负,还和曾经欺负他的孩子们成了好朋友。

如何与孩子谈性

性教育,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性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孩子的性知识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第一次”涂上去的颜色最重要。

儿童期性教育

从孩子提出“妈妈,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遇见你和爸爸”等稚嫩而可爱的问题时,性启蒙教育就开始了。这时,我们要平静、自然地给孩子最真实、最直接的回答。无论孩子多小,只要他能提问,就能接受符合他年龄的直接的答案。

爸爸妈妈们应该首先思考这些问题:

我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然、满意吗了

我能坦然地说出与生殖系统有关的名称吗?

我们能够当着孩子的面夸赞对方漂亮、性感吗?我们能够当着孩子的面坦然而又充满爱意地拥抱、亲吻吗?

我认为性是一件差于启齿,秘而不宣的事情吗?抑或是肮脏、邪恶、下流、的?

只有当我们坦然而科学地面对性时,我们才能把这种态度教给孩子。

“妈妈,你为什么坐着尿尿?”

“因为我没有。”

“为什么?”

“因为我是女人。男人有,女人没有。”

“妈妈,为什么会有我?”

“爸爸的把放进妈妈的阴道里,遇到卵子,小宝宝就形成了。”

面对小家伙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千万不要回避。回避、搪塞只会让孩子觉得这种事情见不得人,自己的好奇心让父母蒙羞。遮遮掩掩、制造神秘感只能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导致对生育、的恐惧。编造神话故事能让父母一时蒙混过关,但是将来孩子一旦发现事实,就不再信任父母。同样的,父母双方也要统一口径,给孩子类似的回答。

解释这些问题尽可能简洁,给孩子符合他年龄段的回答,但要正确地称呼所有的器官。正确的称呼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肃然起敬,给他们一种科学、自然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无论用什么方式和孩子谈论这个问题,都要让他感觉到自己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

童年性教育小技巧:

1 和孩子共浴:孩子6岁之前,父母可以和孩子共浴,在孩子面前坦然地身体,打消孩子对人体的神秘感,让孩子自然发现男女身体的区别。也可以在这个时间教给孩子一些人体的知识,让孩子懂得性器官和其他器官一样,都是人体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殊或者值得羞耻之处。

2 购买图画书:有一些图画书,充满童趣地展示了人体,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受精卵的长大过程……可以让孩子通过图片的形式更直观地理解这些问题。

3 给孩子看妈妈怀孕及生产的录像和照片:适当地、有节选地给孩子看一些怀孕和生产期的录像,比如妈妈怀孕时、快要进产房、生完孩子以后的样子。和孩子分享这个经历,让孩子知道性与生产的伟大之处,也了解到父母对他的爱。

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是性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多数美国家长认为:教给孩子必要的性知识既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孩子知道性是怎么回事,就会知道如何面对。性知识的传授一定是在温暖、接纳与信任的环境下进行的。而中国的父母往往羞于启齿,孩子从父母处得不到答案,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从网络、书籍或其他途径来获得想要知道的知识,很可能会受到误导,陷入危险的境地。

随着孩子的发育,父母要逐渐明确地告诉他们性知识,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了解性知识。在这个阶段,父母要传达给孩子的理念是:性不仅仅是涉及你的身体,还会影响你整个人生。

父母不妨考虑一下这些问题:

爱情

自尊自爱、自我保护

、怀孕、堕胎、流产、避孕、性病

月经、遗精、、性道德

婚姻、婚前性关系、婚外恋、离婚

忠诚、责任、尊重

女性运动、女权主义、男女平等

父母必须先对这些问题有科学、自然的态度,如果你不太明白,不妨上网看看专家的说法。不要用传统的观念去盲目定义这些问题,那样只会让你的孩子变得盲目和带有偏见。

同时,父母应该注意倾听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并询问他一些有关学校、朋友和日常活动的琐事,这样,孩子才愿意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难以启齿的性问题。

青春期性教育小技巧:

1 举行有意义的仪式:如当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潮时,父母可以通过纸条和千纸鹤传递自己的祝福:“祝贺女儿告别快乐的童年,将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你将成为男孩喜欢的女孩,成为新娘,成为妈妈,拥有幸福的家庭……”当发现儿子遗精时,家长也可以给孩子送出神秘礼物:“祝贺你,告别了调皮的童年,即将长成为一个小伙子,你要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2 悄悄赠送孩子一本书:在孩子步入青春期时,不妨赠送他们一些青春期生理和性知识的书籍,比如《狄得夫小子性教育读本》,让他们自己看,自己了解,并告诉他们,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爸爸妈妈愿意随时和他沟通。

3 和孩子一起看性教育片: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电影有很多,如Discovery中关于人体、性和青春期的部分,父母可以与孩子一同观看,把健康的性观念、性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孩子。

4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青春:和孩子聊聊自己的青春,让孩子明白性是每个人在青春期都要面对的问题,是自然而然的,让孩子感受到理解与尊重,从而卸去包袱。

5 通过买内衣教女孩自我保护:当女孩发育,需要购买内衣时,母亲可以借此机会对女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内衣可以使健康成长,同时,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是女性身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你需要珍惜它,保护它。”

本刊观点

大禹治水,靠疏,而不是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第3篇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这种虚实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分析文学作品。不过,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之为“空白艺术”。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研教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讲究师生、生生合作,最终达到探究的学习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

一、在处理教材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白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里的“思”其实就是给学生留下空白的思考天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过程的意思。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模式中,师授生学占了主流。学生一直是学习的接受者,教师按既定的教案设计问题给学生,答案也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基本上不给学生主动或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于是课堂成了老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尤其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一堂课教师是滔滔不绝,面面俱到,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到位,会给学生的成绩板块留下“空白”。实质上,这种满堂灌输的旧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我在教授《项链》这篇文章时,就大胆运用空白艺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角度的创新思维。对于文章结尾一句“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让大家合作讨论,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比比那个小组 的结局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果各小组同学都能各抒己见,有从鲁瓦栽夫妇角度写的,也有从佛来思节夫人的角度续写的,还有从车夫角度写的,更有从项链的真假角度以及珠宝店老板角度写的……不一而足。

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交流,共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思路。

二、在教学时间上给学生留点“空白”

《劝学》里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谈的是只思考而不去学习的道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吾尝终日而学也”。没有“须臾”时间去思也。从早到晚,学生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当当,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众所周知,牛吃完草料还有一个“反刍”的过程,那么学生在什么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呢?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白。于是,在教授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道士塔》第二小节时,作者这样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我有意识地放慢速度,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等什么?”,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产生思考,联想到王道士这个愚昧人践踏文明的可恶行径,也能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愤慨与无奈。还有在教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有意让学生感悟大师言简意丰的艺术魅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就放慢速度。语调沉重,学生自然在脑海里会形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不出话来?作者以什么来纪念?然后再让学生讨论。那课堂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学生的思维被点燃了。也就达到了对文章“情”的体验,“理”的感悟。

除了上述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的空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给学生这么多的时间,学生能主动学习吗?这种模式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从目前看这种方式可能不受“功利性”家长的欢迎,也可能不会马上出成绩。但我们要从树人的角度思考,我们教书育人培养的不是一个个充满填充物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抓住新一轮改革的契机,长期不懈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新思维新见解的平台。让他们多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见,少一些固定模式的浇灌。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第4篇

北京市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工作情况、问题及对策 北京市档案局

企业改制中的档案工作 天津市档案局

企业改制中档案工作宏观管理的思考 辽宁省档案局

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在机构改革中加强机关档案工作 河北省档案局

区直机关机构改革中档案工作的情况与遇到的几个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保密档案处、档案馆

关于计算机机读档案管理的思考 档案处、档案馆

国有企业产权变动档案处置的理性思考 邹吉辉

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做好《兰台世界》1999年征订发行工作 王意恒

认真做好市政设施普查资料收集和归档工作 吴连臣

建立荣誉档案弘扬企业精神 曹新华

城市规划与城建档案 张春藻

干部档案工作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 张金波,刘秀芬

光盘存贮技术与档案管理 邵炳南

小傅川终于有了家 王季艳

农村建档的"五到位" 张存堂,王丽

实行目标责任制推动省直机关档案工作深入持久发展 全祥,耀华

关心档案事业的好秘书长 韩振华

发文字号要规范化 郑明杰,孙才业,安康,李君

外国档案事业史(之三十二) 黄坤坊

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刘树荣

生命的意义 李映天

一位可敬的老党员 王刚

惊回首兰台耕耘四十秋 陈普元

毛南族 毛南

范文程与档案 李烈辉

黑山阻击喋血三日——纪念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 林文,任玉兰

斯大林的个人档案材料失踪之谜 李泽民

地震灾害有特点 张俊禄

大连港与高雄港发展比较研究初探 叶振辉

康熙与盐矿等业 刘研

凯旋在拂晓(小说) 卢仁江

京津锁钥——旅顺口 李湘凡

牢记"两个务必"培养优良作风

家庭档案的特点 荆绍福

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的原因 程大鲲

档案文献鉴辨 王星

创新才能发展 王忠平

鞍钢强化"生命工程"的档案管理 刘贺,冷海燕

开创依法治档工作新局面 姜景波

投资立项列入计划 孙秀兰,张颖

建立接待档案留存历史见证 李冷九,崔秀娟

完善法规解决"弃档"现象 邓欣

健全信用档案服务经济建设 张铁

企业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考 李莉

搞好优质服务也是创新 王平

人事档案管理亟需改革 徐亚芳,尤新

在经济转型中档案工作的思路 李秀峰

坚持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 张劲松,寇真

网络环境下文献演化的新特点 邢乐勤,余斐珍

高校要重视档案建设 王立华,刘红波

使用科怡软件应注意的问题 方春明,黄丽香,韩静

熟能生巧改进提高 李淑清

开发利用并非"禁门洞开" 窦慧芳,张兆彦,李学兴

建立城市规划展示厅的构想 刘军梅,邓冬丽

读档是进入角色的捷径 关晓明

电子文件的归档 王淑杰,刘万丽

开发档案信息促进企业发展 都海英

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 杨光杰

加强利用研究服务市场竞争 王军

要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 贾宝萍

兰台女杰郭竞勤 刘伟岸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盘锦市档案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纪实 张树纯

我的家庭档案 刘戈

党培育我成为人民战士 郅顺义

成功在于付出 郭永杰

由照相引发的故事 王志国

将门里走出的科学家--记冯玉祥将军之子冯洪志 刘永路

最后的鸭绿江公园 么冬梅

沙俄对八王寺的破坏 何莉,姜陆军

兰台文苑

动态信息

转型期的中外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李珍,张玉影

试析谢伦伯格的来源观 陈雁洁,李福君

对档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 李萍

论灾难预防对档案保护的重要性 侯怡敏

浅析军事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 徐菲

汇集公民智慧的重要"智囊库":人大档案——以上海人大档案为例 张小兰

谈公共档案馆与信息公平 周林兴,刘振宇

档案信息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思路 刘建平

高校公文处理及文件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林慕婵

数字档案元数据研究 刘必全

对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研究 李秀华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的主要障碍 成芳

基于WEB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 肖晓红

试析图书、档案、文献一体化服务 王秋成

高校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工作探讨 翟国栋,胡喜宽,武喜梅

档案、图书著录规则及用户需求的差异 梁继宏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探析 王皖江

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一体化障碍初探 贺于

谈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诚信问题——兼论大学生"信用档案"的设立 王永华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徐莹

建立有信息资源特色的高校院系资料室 牛改芳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赵宁燕

关注大学生档案意识的培养 谢宝琴

高校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曹玉兰

论个人信用档案的利用与保护 王燕

论档案工作在高校评估中的作用 张桂平

以人为本建构高校档案馆工作新局面 孙晓琼

论新形势下的人事档案管理 周正容

论档案保管、利用中的保密工作 韩彬彬,杨秋萍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体制创新初探 宋琦

浅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汤伟

中西伦理思想差异新探 苏鹏

文件运动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孙美婷

中、韩卢氏源流考 郝秉让

论唐、五记小说中的有为皇帝形象 蔡静波,苟小红

试论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起源 辛田

中国古代纸币渊源及流变 张始峰,夏登庆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萌发——再读《光绪三十一年中美工约风潮》有感 王宇川

《孙子兵法》与现代图书馆管理创新述略 李文玲

论图书馆内涵建设 曹福林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设计 罗敏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李宝珍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第5篇

一、披情入文,创设氛围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作品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教学是师生双边情感的交流。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教者倾注感情,披情以入文.情动而辞发,学生方能情动于衷,热情澎湃.整个课堂才能情味浓郁。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精神战士,他的文章沉郁凝重.含蓄隽永。因时代久远,学生理解他的作品有一定难度。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笔者为了创造悲愤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设计了以下开头:“今天,我们在这优雅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而七十多年前的学生,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历史倒退70年,让我们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刘和珍作为上世纪20年代的一位女学生,要在动荡、艰难的生活中坚持学习.要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抽出一部分购买进步杂志.还要担任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她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而就是这样一位追求进步、和蔼可亲的女青年竟然遭到了敌人的屠杀!”开头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学生推己及人,深切体会到革命青年可贵的品质.同时,心中也充满了对反动派的满腔怒火。这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哲理启示,点燃理性火花

哲理,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的理性思考。古老的中华文化.积淀了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警句,有如可口的橄榄.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同是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学生在理解了“浓黑的悲凉”和“出离愤怒”之后.第三课时要讲述鲁迅在惨案后的深沉思索。笔者采用顾城的名言“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开头,从而带动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深入理解鲁迅先生面对沉沉黑夜.将悲愤淤埋心底,在漫漫长夜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认识鲁迅.认识到这位伟大的精神战士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

三、学科渗透,引人入胜

各门学科不是一座孤岛.它们之间相互渗透,有相交的部分。在教学中笔者涉人相关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知晓各学科之间是互融相通的。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我引入china一词的解释.指出西方人认识中国就是从陶瓷开始的.而我国陶瓷工艺品名扬海外,特别是景泰蓝,更让外国人叹为观止。学生听到这儿,兴趣甚浓.于是笔者转入正题:“这些陶瓷工艺品是我国干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做出来的吗?”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了解制作景泰蓝的工艺流程。由此.精彩的导语为课堂添色不少。

四、绘声绘色,再现情景

绘声绘色即是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把不闻不见的或是较为抽象的东西描绘得如闻如见.生动形象。这就要求教者用语力求传神,再现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笔者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先向学生朗读了《垓下歌》,接着描绘了霸王别姬的场面:“静夜,战马呜呜悲啸,瑟瑟寒风中传来了刁斗的声音.幽幽哀愁的楚声从四面飘来。项羽在昏黄的灯下,两条疲倦的皱纹掩饰不住他的无奈。那驰名天下的霸王.此刻也只能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叹嘘不已。‘虞姬、虞姬,奈若何’?”见学生渐人情境,我引入正题:“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西楚霸王何以走到穷途末路连自己的宝马和女人也保不住?是天时不利还是人性弱点造成的悲剧?鸿门宴是项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我们可从中窥探项羽失败的根源。”学生听后,兴致浓郁,都想探索项羽悲剧的根源。这样的导课方式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随机应变,引入话题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第6篇

即使在民主传统深厚的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民主概念也进行了持续二十余年的辩论,结果是理性主义、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民主概念,被经验的、描述的和程序的民主概念所取代,约瑟夫·熊彼特的概念被普遍接受。他说:“民主的方法是为作出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个人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2亨廷顿将这种程序性定义表述为:“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3遵循熊彼特的传统,民主政治涉及到两个维度,一是竞争,一是参与。用这个概念既可以评判现代民主,也可以考察古代民主。

笔者系心民主开端问题已经十余年,就材料、知识所及,略陈管见,难免贻笑大方。本文拟以熊彼特的严格概念为参照,将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置于世界民主思想和制度的时空坐标之中,本着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的精神,作出假设:公元1844年以前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从农耕文明开始的中国历史,均为君主专制时代。中国这数千上万年的历史中,既无民主思想,更无民主政体,是民主史前期。4《易纬》“上者专制,下者顺从”5的表述,概括了中国的核心专制思想。所谓“原始民主”、“民主与人类历史相始终”之类,不过神话而已。中国民主思想是外源性的。1844年春,福建布政使徐继畬和美国新教传教士雅裨理在厦门进行了历史性对话,中国人始知以古希腊为母体的西方民主思想制度,始知通过竞争选民手中的选票取得合法性、创古今未有之局的美国共和政体和华盛顿。他5年数十易稿,1848年出版《瀛环志略》,推崇西方民主价值体系。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惠顿《万国公法》中译本出版,创造了“权利”、“民主”、“君主”等民主话语体系。上述两书分两步,完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本土化,开创中国民主新思维。黑暗的皇家时代,出现公民时代的曙光。民主思想入中国,不过160年的短暂历史。

徐继畬和雅裨理的生平

徐继畬(XuJiyu,1795.12.4-1873.3.30),山西五台县人,字健男,号松龛,早年师从将《石头记》增补为《红楼梦》的高鹗作八股文。道光六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浮沉宦海43年,任编修,转御使,直言敢谏,揭露贪官,指陈时弊。道光帝读其《政体宜崇简要疏》,“大感动,因召对前席,与谈时事,至为流涕”,次日擢浔州知府。6鸦片战争中任福建汀漳龙道员,奋勇抗英。道光帝叠加召见,倚之为长城,战后升任广东按察使,处理战争善后事宜;1843年调福建布政使。五口通商章程初定,以“久任福建道员,曾任广东臬司,历办夷务,素为该夷所信服”,成为钦派专员,专心经办厦门、福州两个开放口岸的通商通行事宜。7二十六年授广西巡抚,未赴任,调福建。闽浙总督刘韵珂以病乞假,继畬兼署总督。刘韵珂曾上奏:“是闽省夷务日形繁重,其得以无误并可数年相安者,徐继畬之力十居八九,臣实不敢掠人之美,以为已有也。”81848年版《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民主化浪潮风行欧洲、南北美洲许多国家的重大史实。1850年春道光帝逝世,咸丰帝登位,福州巨绅挑起神光寺事件,总督刘韵珂、巡抚徐继畬均不安于位。次年春被召回京,内贬为太仆寺少卿,即“副弼马温”。1852年上《三渐宜防止疏》,劝咸丰勿大兴土木,勿耽于女色,勿偏听偏信。咸丰上谕:“意深辞婉,置诸座右,时时省览,可当箴铭。”9未经考差,授四川乡试正考官。吏部追论继畬在闽抚任内军台犯官逃脱未报,请议处,罢官归里。其《瀛环志略》在中国因此不甚流行;日本则一再翻刻,普及到一般读书人之中,大有助于其明治维新。太平军北伐,命继畬督办上党防堵。事竣后主讲平遥超山书院以自给。其间研读《后汉书》,探索历代皇朝周期性盛衰的规律,有批语两千余条、十余万字。同治元年回民、捻军起义,又命督率官绅总办山西各府州团防。四年(1865)两宫皇太后命驱其入京,十月,以三品京堂候补,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五年总理衙门重印《瀛环志略》,“中外奉为指南”,六月补授太仆寺卿。10六年正月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即中国现代第一所高等学校的首任校长,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进入初创期。他与总署王大臣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而受挫,日歔欷不自得。11同年秋,美国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和国务卿西沃德请著名画家普拉特制作了一幅斯图尔特的华盛顿画像的复制品,由驻华公使蒲安臣将这幅画像赠送徐继畬,并举行赠送仪式,蒲安臣热情洋溢致辞,最后说:“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徐继畬答辞称:“因思贵国中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一如既往地赞美美国的制度创新,预言民主制度在时空上的适应性和生命力。12七年,为美国新教传教士、同文馆教习丁韪良编的中国第一部系统自然科学声光电化著作《格物入门》作序。八年二月(1869.3)以老病乞休,奉旨以二品顶戴致仕。同治十二年值继畬中举60周年,奉旨准其重赴鹿鸣宴,以惠耆年,并赏给头品顶戴。同年卒。美国学者称他为世界公民,而他意识到自己毕竟是大清的奴才,曾在给咸丰的奏稿中调侃:“奴才生平没有出息,不会赚钱,单爱坟前立的那个石头,刻上些兼满、蒙、西洋三体合成的那唐古忒的些字,甚是别致。”13

雅裨理(DavidAbeel,1804.6.12—1846.9.4)祖籍阿姆斯特丹,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新拔兰士威城。1823年毕业于该城皇后学院,立志献身传教,入新拔兰士威神学院就读。1826年毕业后到纽约雅典村任牧师,肺、心等病从此困扰终生。1828年到西印度圣约翰岛布道,次年回纽约。适有美国在华贸易商人奥利芬特得知广州有美国海员之友传道会的筹设,鼓励雅氏前往工作,捐助他一年生活费用。雅氏与裨治文牧师(ElijahC.Bridgman1801-1861)于1828年10月14日乘罗马号前赴广州,次年3月25日抵华,二人成为美国第一批来华教士。其时西方首位来中国大陆新教教士马礼逊(明末即有荷兰新教教士到台湾)正在澳门、广州,对两位美国教士至为热诚,并介绍华人教士梁发相助。雅氏身体欠佳,未及一年就转赴爪哇巴达维亚(雅加达),获英国教士麦都思(Walter.HMedhurst1796-1857)接待,深受麦氏感动,并随麦氏学习华文及闽南方言。1831年6月到新加坡,与英国汤雅各牧师乘船,到曼谷传教,以派发宗教书册和医疗药物接触华人,及暹罗官员、亲王、僧正。1832年返新加坡,到马六甲,英华书院的教育、翻译、印刷成就,使雅氏深受鼓舞。雅氏因病于1833年5月离新加坡回美,途经英国、法国、瑞士等地,均到教会访问。1834年返纽约,成为首位自东方回国教士,深得各教会热烈欢迎,应邀前往各神学院、礼拜堂、妇女团体演说,言论轰动一时。雅氏1838年10月17日与应邀任澳门马礼逊教育协会学校校长的勃朗牧师(SamuelR.Bromn1810-1880)再度来华,次年2月到澳门。逢林则徐广州禁烟,雅氏与裨治文、伯驾、卫三畏等美国教士留在澳门,藉机学习华文。中英爆发战争,1842年2月7日,雅氏与美国圣公会的文惠廉(WillamJ.Boone1811-1864)乘船沿岸北上,24日抵达厦门鼓浪屿,曾到同安传道。6月文惠廉的妻子、麦拔莱夫妇、甘明医生(WillamH.Cumming)同到厦门。厦门官员宴请了这些外国教士。11月美国长老会的合文(JamesC.Hepburn1815-1911)也来厦门,后到日本,是日本假名拉丁化的首创人。雅氏1843年10月到漳州漫游。1844年1至2月,担任英国驻厦门领事记里布的翻译,与徐继畬认识并多次对话。同年5月又与徐氏促膝交谈。这年秋、冬,他两次到香港调息,又返厦门。11月到金门勘察。同年夏,获新泽西乐泽学院颁赠荣誉神学博士,表扬他在中国传教的成就。因病情恶化,于1844年12月9日离厦门。次年1月从香港启程,4月回美国,于1846年9月4日病逝于他的出生地。2004年是他诞辰200周年。14

厦门对话的历史记录

160年前,徐继畬在与英国驻厦门领事记里布谈判的场合,认识了“西土淹博之士”雅裨理,进行了历史性的厦门对话。自称“曾为史官”、有地理考证爱好、又因鸦片战争中西方和中国的强弱悬殊而深受刺激的徐继畬,与雅裨理这位西方学者、旅行家的连续对话真是天缘巧合,双方对此均很珍视。双方的原始记录,及事后不久的中英文出版物,又幸运地保留至今。

1997年,美国麻省大学龙夫威教授,带领笔者到雅裨理母校新拔兰士威神学院NewBrunswickTheologicalSeminary,在康斯菲劳德院长(Dr.NormanJ.Kansfield,President)和图书馆长布拉克女士(Mrs.MarshaJ.Blake)接待下,有幸获观雅裨理1843年至1844年的日记本原件,以及雅裨理带回美国的袖珍中文手写本《金刚经》等遗物。布拉克女士还应请寄来雅裨理日记复印件,并不辞辛劳做了部分誉清。雅裨理这些日记在匆忙中写成,文意不太连贯,却是这次历史性对话的原始记录。谨将有关部分识别、翻译如下:

“(1844年)1月27日为了交涉平常事件,一位钦派专员来到厦门,他的目标是确定外国漫游者的活动范围的界线,以防止他们侵犯内地。第一个计划是把外国人限制在厦门的几条街道内。这种待遇是不友好的。但在另一方面,英国领事提出了一个内地旅行日程,并拒绝听从更大的限制范围,他逐步扩大了他的范围。在交换了一两件文件,并经过亲自或由人的多次访问之后,他(指徐继畬)逐渐离开了此前已经展开的话题。

我们多次见到阁下。他是我见过的中国高级官员中最爱寻根究底的人。在他询问了我们许多关于地理和各国情形的问题后,我们提出,带一本地图集来,尽我们所能地给他说明情况。对此他欣然同意。我们与他通过一两个小时,给予他世界上重要国家的概要观点,而且这些事实是我们竭尽全力想要提供给他的。

他已经在他的一本历书中,夹了一些自制的地图,这些是我们给出去的,在里边有基督教的伟大真理。他显然很看重这些。他询问耶稣诞生的国家。我们许诺,赠送他一些基督教书籍,并且在昨天为他打包了一件包裹,其中包括新约全书和我们的几本最好的书籍。

“1月29日在付出许多劳动和耐心之后,我们终于在厦门获得可以做小礼拜堂和医院的两座商行。大约一星期之前,甘明医生转移到这个地方开始他的业务。其中一所,好像量体裁衣一样合适。合文医生和我用一天的部分时间忙于各自的约会,昨天小礼拜堂开放,大约70人与我们一起礼拜真正的上帝。我们十分感激这一进步,并且谦恭地希望神圣的祝福会注意我们的努力。

“2月19日昨天(星期天),是中国的新年。今天,我们与满清官员进行新年聚会。当款项分批付出后,在协商好外国人的住处之前,钦派专员未能返回省城。他说,鼓浪屿不是一个问题。皇帝已经降旨,允许外国人逗留在那里,并将给予他们厦门及附近的任何地方。……

我们对钦派专员的访问,令人特别心满意足。他说他已经读了我送给他的基督教书籍,并请教某些事情的数据。他想弄清楚约翰是耶稣的教师,还是信徒——混淆了施洗约翰和心爱的信徒。他询问叛徒犹大为什么还和12使徒数在一起,为什么建筑物上必须贴上彼得拒绝他的(图案)。他谈起斯蒂芬、保罗、亚伯位罕,还询问关于犹地亚——耶路撒冷和拿撒勒。他表现出已经理解耶稣是上帝的化身。他的问题思路精确,许多意见迫近真理。他身边那位年轻人,是一位罕见的语言学家,他可以在瞬间理解任何意思,然后转译成官方口头语;我们的交谈是很鼓舞生气的。

“(2月)20日每逢假日,建筑物差不多连续两三次被喜悦的人们填满。在用一个上午与来到这里的人交谈后,我们访问了韩红(音),他是很友好往来的清朝官吏之一。他说专员正在忙碌地阅读我们给他的基督教书籍。也许是神圣的精神开启了他的眼睛,在他们看来感到非常惊奇。我希望能从他那里听到反驳的意见。他嘲笑那些谬论,对我演讲中指出的、他听到的关于自然的伟大真理,显示出信仰。我和他之间的交谈,令人极其满意。

“(2月)29日与钦派专员呆了近3个小时。在我赠送他一本地图集之后,他已经制作了六到八幅地图,并希望我给他说出各个不同国家的名字。我们的许多读音他们全不知晓。的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你在他们追踪我们的语言目标和他们真实摹仿的发音之间,几乎不能描绘一个共同之处。英格兰德变为“英格赖特利”——佛郎西是“泼兰赛”,——罗刹是“俄罗叟喝”。

“3月26日拜访了一位第一次在专员身边遇到的人,他已经阅读了我们的书籍。他说,这些书籍是违背中国法律的。

“5月13日钦派专员再一次有时间处理机密事务。我付出一下午时间给他进行地理知识教授。我和他一起专心探究。他制作的地图是很准确精密的佳作。在他视野中,十分看重的是世界的概要的观念——疆域、政治重要性、商业贸易,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相比其他平常国家,他对英吉利、米利坚、佛郎西的知识,予以最深切的特别关注。”15

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室,藏有徐继畬《瀛环志略》最初手稿——《瀛环考略》第一稿全套图文连封面100页(每页双面)。去台湾的方闻先生生前将此稿本复印,寄回家乡的五台县徐继畬纪念馆。第1页写道:

“道光癸卯冬,余以通商事久驻厦门,米利坚人雅裨理者,西土淹博之士,挟有海图册子,镂板极工,注小字细如毛发,惜不能辨其文也。暇日引与晤谈,四海地形,得其大致,就其图摹取二十馀幅,缀之以说,说多得之雅裨理。参以陈资斋《海国闻见录》、七椿园《西域闻见录》、王柳谷《海岛逸志》,泰西人高厚蒙求诸书,题曰《瀛环考略》,未得其详,故名之曰略也。中土之山经地志,代有撰述,其书充栋。至於方域之外,文士亦多卮言,然其说恢谲,其文瑰异,考之事实,或不尽然。泰西人工於泛海,数万里一苇可航,所至辄绘图而归,故其图颇为可据,非尽如博望之凿空也。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任边事者,势难已於咨询。此说虽略,聊以为嚆矢云尔。

甲辰秋七月山右徐继畬识”16

从这段题识判断,此稿完成于1844年。对美国独立战争后,推举统领(州长)、总统领(总统)的过程,继畬作了兴趣盎然的记载:

“兀兴腾既得米利坚之地,与众议曰: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择有德者为之。分其地为二十六部。每部正统领一,副统领一,以四年为任满,集部众议之,众皆曰贤,则再留四年(八年之后,不准再留)。否则推其副者为正。副或不协人望,则别行推择。乡邑之长,各以所推书姓名投匦中,毕则启匦,视所推独多者立之。或官吏,或庶民,不拘资格。退位之统领,依然与齐民齿,无所异也。二十六部正统领之中,又推一总统领,居於京城,专主会盟战伐之事,各部皆听命。其推择之法,与推择各部统领同,亦以四年为任满,再任则八年。自兀兴腾至今,开国六十馀年,总统领凡九人。今在位之总统领,勿尔吉尼阿部所推也。……

按,兀兴腾,异人也。起事勇於胜广,割据雄於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於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17

上述记载和评论,抓住了通行世界的民主政治程序的选票、竞争、参与、任期等本质特征,尽管他没有把“各以所推书姓名”的那张纸叫做选票。写了删,删了加的“几于天下为公”六字,智慧地实现了西方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的接轨。这就充分表明他成功地为中国引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价值体系。

香港李志刚牧师注意到,《瀛环志略》仍旧保留上述按语,只是将“兀兴腾”改为“华盛顿”。徐继畬撰写《瀛环考略》之前,裨治文于1838年已出版《美利哥合省国志略》,1844年梁廷枬撰《合省国说》,两书均译称“华盛顿”。足见徐继畬撰写《瀛环志略》之时,论及美国民主政制及对华盛顿的赞词,实非参引他书,而是从雅裨理牧师直接传授。18

1832年5月裨治文在广州创刊并主编的英文月刊《中国丛报》,出版长达20年,全部20卷保存在中外多家图书馆,是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外关系的重要文献。该刊于1844年5月号选登雅裨理从鼓浪屿寄出的1843年11月至1844年3月的日记。这段时间内,除2月29日的以外,关于与徐继畬及其部下接触的日记都刊登出来,经过增删,文意更加连贯,限于篇幅不再征引。

接替裨治文主编《中国丛报》的卫三畏(SamuelW.Williams1812-1884),在1851年即该刊的最后一年发表评论,用25页篇幅,详细分析了《瀛环志略》的内容和意义。他赞扬徐书是“沿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并提出,徐继畬已经充当了中国现代世界观的创造者和宗师的历史性角色。卫三畏在评论中追记徐雅厦门对话时说:“他于1844年1月到达那里,通过水师提督、舰艇军官和其他官员,听到许多关于停留在那里的外国人的情况。也许他在这时,已经计划撰写他的著作,因为雅裨理牧师谈起他时曾说,‘他是我迄今见过的中国高级官员中最爱寻根究底的人’;雅裨理在同时的日记中写道,他曾向徐继畬提供过地图和地理资料。同年5月,徐继畬再次来到厦门。雅裨理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和他面对面交谈,给了他更多地理和历史的知识。‘他是大方和友好的’,雅裨理先生在日记中写道:‘当我尽力而为之后,显然他已经获得相当可观的知识;然而,徐继畬如饥似渴想了解的是世界各个中央王国的真实状况,这远胜过他对天堂真理的追寻。’”卫三畏显然利用了雅裨理寄给《中国丛报》的日记底稿。19

卫三畏对徐继畬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此后若干年,他在修订关于中国的不朽报道、19世纪在美国有相当广泛的关心中国的读者的《中国总论》时,至少四次提起徐继畬。卫三畏书中说,徐是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官员中能够看到其结果很可能是持久的和严重的”“少数几个富有思想的人”之一。他“比他们在京城的上级能更好地领悟,‘西洋人’在五个开放口岸的出现,对(中国)输入了持久的势力”。卫三畏引证说,徐继畬是在厦门接待美国传教士雅裨理、文惠廉以及甘明博士的地方官员之一。徐“到他们的住处,在这里,他们就有机会回答他关于域外国土、风俗习惯的理性询问”。20

东方伽利略也是东方卢梭

中国的专制时代,是臣民被专制君王和孔丘、朱熹之流牵着鼻子走的时代,政治话语体系可以用“专制话语体系”来概括。尤其是12世纪之后,由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推崇,朱熹的《四书集注》取代了《五经正义》的首要地位,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执中国思想界牛耳达六七百年,将中国带入东方中世纪。朱学的恶劣影响,至今未得到应有重视。早在明末耶稣会士东来,中西方发生实质性的文化交流初期,士大夫在长期专制重压下形成的不良心理,就为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造成巨大障碍。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指出:“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而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并说:“从远古以来,君主政体就是中国人民所赞许的惟一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富豪政体或任何其他的这类形式,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2119世纪初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大陆和南洋。从1810年代,新教传教士在南洋和广州等地印的中文出版物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面介绍了英、美、法民主制度和“自主之理”,有如东风吹牛耳,未见中国有接受、响应之人(帮助他们翻译出版这些读物的梁亚发、梁进德父子可能是最早接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中国人,但有待史料证明)。这些传教士的苦恼在于,他们长期找不到明末徐光启那样的接受他们的学术以至的高层人物。因而鸦片战争前新教传教士的这些出版物在当时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值得怀疑。在今天来说,充其量只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不过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序幕。魏源及其《海国图志》的思想局限性,周振鹤博士1996年《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畬诞辰二百周年》一文已经有详细论述。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情绪化地对待中外关系的“民族主义者”仍大有人在,他们将外国人称为“鬼子”、“夷狄”而毫无歉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仍是稀世珍宝,臣民意识、奴才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亿万人之中。

在勇猛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恢宏气度方面,徐继畬不仅超越同时代士大夫,也超越时下许多人,是一个很另类的“异人”。笔者试图从徐继畬编辑的、1848年与《瀛环志略》同时刊刻于福州的其父徐润第《敦艮斋遗书》,破解徐继畬的奇异思想。

徐润第(XuRundi1761.10.8—1827.11.6),少年颖悟,对朱熹启蒙读物《敬斋箴》产生怀疑。师从五台县令王秉韬,研读王阳明编《大学古本》。乾隆六十年中进士,与高鹗会试同年,又同官内阁中书,论文最相契。历任储济仓监督、湖北施南府同知等小官。专主良知,见诸躬行,宦游20年后,重操授徒旧业。道光七年秋,病逝于介休县富商侯家的私塾。继畬评价父亲“生平於儒先之书读之殆遍,旁涉道藏、内典、壬遁风角。中岁专心学易,前后近四十年,剡精造微,所读儒书皆以易象证之,一一吻合。”22继畬不能明言的还有,润第毕生打破朱熹《四书集注》,“处处背注”,“正言直指,无所避忌”;23兼容并包,智周无外,借鉴西方文化,熔气学、易学、心学于一炉,根本否定执牛耳达六七百年、用做八股取士标准、将中国带入东方中世纪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存理灭欲、奴化教育的朱熹理学,倡导心灵自由、独立独行、与天为徒。试以天论、人论、知论的三分架构介绍其学术。

润第的天论,是一元论的气本论。他学习耶稣会士传入的天文学,反对朱熹的理本论:“朱子不识天。天者,气也。气岂但实在山中,凡物之中莫不有气,即莫不有天。天之所以体物不遗也。……朱子岂即以苍苍在上者为天耶?由此观之,则孔子之以气言天也,明矣。自有明以前,推步多差。自西洋人来,而时宪之精,超绝千古,其言天者精也。天者,浑沦一气,其大无外。其中成形之大者,日、月、地三物而巳。”“六合之内,充塞流行,贯彻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者,只有一气耳。”“太极图,空虚者也。故人不敢填实。伊川以道实之,朱子以理实之,盖谓道理实而无形,不空而空,不虚而虚,可以还太极之面貌耳。殊不知天地间无空虚,凡所谓太空、太虚者,皆气也,以其清和之极,既不可见,亦不可触,谓之空虚,非无物也。借令两间有针锋芥子许无气之处,久而久之,覆载亦有崩陷之虞矣。无物之空虚,所谓妄也。此说惟西洋之明天文者言之最凿。”24

润第的人论,是“人者天之心”、独立独行的人本论。他认为:“我性命於天,我即天也。”言外之意,贵为天子的皇帝,与常人一样,皆为宇宙的产物,与常人平等。“人者,天之心也。人即天也。我者,千万人中之一也。”“人以气为体,便是以天为体。视听者,气之灵也,即天之灵也。”“心者,气之所结也。五脏皆气之所结,而心尤气之灵者也。心之自然而恻隐羞恶者,性也。性之自然而喜怒哀乐者,理也。就其自然处言之,则曰天性、天理。”他针对朱熹的奴化教育,拈出“独”字加以阐发,主张“其量与天地同大”的独立人格:“独者,道心之本体也,惟精惟一,毫无染杂,故独;合天地万物为一体,更无一物足以对待,故独。……若第以‘独知’诂之,须防看小了规模,掂轻了分两。”他针对“明天理,灭人欲”的谬论,提出“人欲即是天理”。“形气之具而为人。孔子曰,仁者,人也,此以知形气之不恶也。孟子曰,仁,人心也,此以知人心之不恶也。孔子曰,我欲仁,子欲善,己欲达,已欲立;《书》曰,俾予从欲以治:此以知人欲之不恶也。……自(朱熹)《中庸·序文》以人心为形气之私,为人欲之私,而曰,人心每听命焉。‘听命’云者,使不得行也,置之不用也。而欲仁、欲善、欲立、欲达、欲治之义,仁者人也之义,仁人心也之义,践形养气之义,一时皆废矣。”25润第《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说:“世之人每思绝欲存理以为道,而卒苦於欲之不可绝。君子谓是为不知道也。夫妇一伦,所谓大欲所存者,第授之以节,而天则见焉(所谓衽席之上,天命流行也)。端造於此,欲之所在,正理之所在,从欲从理,不分两事。其於道也,有秩然者矣。世之人又欲抑气伸理以为道,而恒苦於气之不可抑。君子亦谓是为不知道也。夫妇一伦,所谓二气相与者,乃观其所感而神应妙焉。端造於此,气之所流,即理之所流,行气行理,止此一机。其於道也,有沛然者矣。”26

润第的知论,是抛弃儒家道统,敦艮背,争自由,以虚受人,兼容并包,智周无外的空灵法界。《遗书》第一页就开宗明义:八卦中的坎卦为人和人心的定位。人心是大体,肉体四肢是小体。坎卦是一阳居中,被二阴上下拘束,是不自由之象;爱自由是人的天性,经过奋斗,转到艮卦,一阳升到二阴之上,心灵就自由了,光明了:“天与人以大体,不能不予之小体以载之,而载大体者,反致累大体。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梏之,反覆,而心之存焉者,寡矣。是亦天之所无如何也。……大体之被累於小体也,以其陷於形器,如水为岸束,曲湾转折,不能自由。艮之为象,一阳止於二阴之上,以尊临卑,则向之拘束大体者,莫不俯而听令焉。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又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与由乎天,立由乎人。人事无穷,而此为先。……阴暗阳明,乾纯阳而坎得其中气,全乾之明属之矣,是谓明德。初、上两(阴)爻,气之拘也,物之蔽也,超乎两阴则明矣。……艮一阳止於二阴之上,其静如山,不但能明,且能常明而不迁,是为明明德。故艮之彖传曰,其道光明。”“背者,性地之真境也。其境《大学》以一言状之,曰明,又以一言赞之,曰至善……止於至善者,艮其背也。艮其背者,其道光明。”“人心本体,虚而已矣。唯虚故明,以其无蔽也;唯虚故灵,以其无障也。至虚之地,不但安不得欲,并‘理’字亦安不得。声色货利,凡情则尔,大贤以下,岂有是哉?意必固我,只是一‘理’字作祟耳。自伊川以太极为道,晦庵以太极为理,於是人心中空明法界,重安一层道理在内,而人乃苦矣。境遇与愿违,所安道理,硬要去使,使上则坏事,使不上则疚心,无适而可。吾人只奉一句,以虚受人可也。”他嘲笑株守朱学的“椒目之儒”,畅游于中外知识的海洋:“《易》者,五经之原也,三教之本也。不窥易理,庄老之书,西方之书,儒家之书,皆不可读,以其游谈无根,无天地法象之可据也。噫!脱气言理,蔽也久矣!”27润第用的“自由”一词,未见于宋元人注《四书五经》。《礼记·少仪》“请见不请退”,汉郑玄注:“去止不敢自由”。“自由”出现在1848年出版的《敦艮斋遗书》第一页,数十年后自由思想大行其道。二者有无联系?值得探讨。

润第继承陆九渊、陈白沙、王阳明的反理学传统。他的人生楷模,是不食专制皇粮、直斥宋儒为“奴儒”的傅山(1607—1684):“白沙由静虚得手,实非朱子之学,然不敢显驳(朱熹)《补传》,第曰“何用窥陈编”而已。姚江乃显驳之,然集朱子晚年定论,不忘欲同之意。两夫子非骑两头马,诚以世之服朱已久,久则难变,姑为委曲接引之计耳。自后孙夏峯、汤文正师徒罔不皆然。惟颜习斋、李恕谷师徒,昌言驳之。然颜李之学,全然驳去心性之谈,而专尚六艺,主於事功。用其教者,卒归伯道,一转而为法术,再变而为诈力,其教不足称也。以上所说,皆不能脱道学习气,皆要嗣孔孟,皆要辟异端。若夫孔孟、异端之两忘,斩尽名根、化尽俗气,四面无倚,独立独行,与天为徒者,吾於傅青主先生见之而已矣。”28

润第去世后,时为翰林院庶吉士的继畬丁忧在籍27个月,编成《敦艮斋遗书》共17卷,约20万字。继畬精心建构了全书结构。润第思想历程是破朱学,立气学、易学、心学;继畬在表述父亲思想体系时,是先立后破,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如前所引,他将父亲心学的宗旨,放在第一卷第一页,对人心在宇宙中的地位做了定位,揭示出追求心灵“独立”、“自由”、“光明”是人生第一要义。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的“题旨”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卢梭论证的不外两点:自然权利论,人民论。以前译作“天赋人权”。徐润第《敦艮斋遗书》的卷首,也有“自由”、“梏”、“天与”等关键词。这表明:一、东西方哲人关注着同样的人生大问题;二、徐继畬在他编辑的父亲这部遗著付梓时(迟至1848年),对以卢梭这篇名著为理论纲领的法、美民主革命的真谛,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29

《敦艮斋遗书》与《瀛环志略》,是互相辉映的双璧,甚至可以说,《敦艮斋遗书》是体,《瀛环志略》是用。《敦艮斋遗书》对朱学的否定,等于挖了中国古典政治思维的一大祖坟。如果不读《敦艮斋遗书》,就不能了解《瀛环志略》的政治哲学底蕴。继畬在福州同一书铺同时出版这两部著作,似有深意。润第的这部与朱熹的所谓“正学”较劲的著作出版,也有一定火候。乾隆末年出了空前贪污大案,国运由盛转衰,用做八股取士标准和奴化教育的朱学,被深入思想者视为罪魁祸首,话语权也随之削弱。1831年上书房总师傅汤金钊的序言,竟敢揭示此书的反朱学倾向:“广轩徐先生,博综群书,精研《周易》,著《敦艮斋遗书》十七卷,深有得於周子主静之传,溯其源於艮背,默契心融,旁推交通。谓孔、孟、《诗》、《书》言性言天,以气不以理,辨后儒分理气为二之非;谓主敬之说,或误会而操持太严,反失静之本体,明周子主静之善。之二说者,最有益於后学。”汤序冷落朱学表明,绝对专制主义政权及其意识形态,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30

徐润第、徐继畬父子,可算是19世纪中国卓而不群的独立自由思想家。继畬继承父亲上述学西方、反传统的思想,是他接纳西方民主思想的根本思想基础。早在1867年纽约时报就高度评价徐继畬是东方伽利略,说他是东方卢梭也决非过甚其辞。20世纪中国一位学者型书画家、有浓厚民主底色的无党派人士董寿平先生1995年致信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称:“兹因吾晋忻州地区五台徐继畬先生的学问事业,为世所称,一百年前首先接收宣传西方文化,并着重赞扬华盛顿及美国民主制度,著有《瀛环志略》一书,实为东亚赞扬民主的先驱者。在日本明治维新江户时代,即将徐公著作翻印,从而对日本明治维新传播了影响。我在日本,与该国政界人物谈起,无不赞扬。”

《万国公法》与民主话语体系的形成

在厦门对话之后20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惠顿《万国公法》(the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byHenryWheaton1785-1848)出版,在徐继畬引进西方民主价值体系之后,又构筑了民主的话语体系。

咸丰登基,起用对外强硬派,企图改变南京条约确定的中外关系格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又挨了痛打。即使内乱外患,连皇被赶出北京,死于承德,仍是一片颂歌:“咸丰皇爷坐北京,五谷丰登贺太平。风调雨顺民安乐,各国进贡京都城。”31然而主政的两宫皇太后和辅政的恭亲王的共识则是:“庚申之变,创钜痛深”。于是改弦更张,有了同治中兴即自强运动。被称为“洋务内阁”的总理衙门即总署,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

总署急于了解国与国之间的游戏规则,1863年文祥请求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推荐国际法著作。驻于上海由中国同事协助,翻译美国哈佛大学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字冠西,1827-1916),于是被调到北京。在恭亲王等督导下,此书由陈钦等删改,确定书名,总署资助了500两银,于次年铅印出版。书名页显示:“万国公法,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孟冬月镌,京都崇实馆存板”。总署大臣董恂和丁氏友人、宁波张斯桂分别作序。从董恂序可知,此书面世于这年腊月即1865年春。可能是铅印本不适合宫廷的阅读和审美,随后又有木刻小字本和聚珍大字本出版。此书白纸聚珍版大字本,开本大方,镌刻刷印尤其精美。

在《万国公法》翻译过程中,总署就将此书作为外交指南并取得效果。1864年俾斯麦正与丹麦开战,普鲁士新任驻华公使李福斯于这年来到中国,发现大沽口有三艘丹麦商船,他当即命令把它们作为战利品捕获。总署利用领海概念和中普条约的有关条款抗议普鲁士将欧洲争端带到中国来。恭亲王拒绝接见普鲁士新任使节,责怪他以这种方式开始他的任期。事件最后成功解决,李福斯释放了三艘丹麦船,并赔偿1500英镑。32

对只知道惟一君主政体的中国君臣来说,《万国公法》的副作用,就是输入了民主思想,并创造了在专制语言环境中颇有生命力的“权利”、“君主”、“民主”等民主话语体系。

惠顿原书分四卷十二章,551节,700多页。据曹廷杰《万国公法释义》稿本统计,丁译分四卷十二章二百三十一节,标目二百九十有五,79193字。“第一卷,释公法之义,明其本源,题其大旨”介绍欧美国际法学派时说:“海付达,日耳曼国名公师也。……海氏以公法分为二派:论世人自然之权,并各国所认他国人民通行之权利者,一也;论诸国交际之道,二也。今时所谓公法者,专指交际之道,可称之曰‘外公法’,以别于各国自治内法也。”33书中3次出现“人民权利”,77次出现“权利”,56次出现“”。惠顿原书“Humanrightsingeneral”,丁译为“世人自然之权”。丁韪良在后来的同类著作中说,他对权利等词的创造是颇费苦心的。中国古代,惟有帝王一人受命于天,是权力的主体,亿万臣民均为权力的客体。《荀子·劝学》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盐铁论·水旱》说:“罢盐、铁,退权利”。34但这些“权利”的含义,与西方民主思想家揭示的人民的“自然权利”截然不同。《万国公法》传播的“人民权利”学说,为光绪年间的天赋人权论开了先河。

丁译从不同视角将全世界国家进行了分类。“治国之上权,谓之”,据此世界各国分为“自主之国”和“半主之国”两类。从政体划分,他又将世界各国分为“君主之国”和“民主之国”两类。“第二卷,论诸国自然之权”,丁将惠顿书中的“constitution”译为“国法”、“大法”。书中出现“国法”120次,“大法”4次。在第十二节丁氏特别注释:“所谓‘国法’者,即言其国系君主之,系民主之,并君权之有限、无限者,非同寻常之律法也。”第十三节称:“美国合邦之大法,保各邦永归民主,无外敌侵伐。”“第十四节,立君举官,他国不得与闻:若民主之国,则公举首领、官长,均由自主,一循国法,他国亦不得行权势于其间也。”“第三卷,论诸国平时往来之权”,“第四节,国乱通使:在君主之国,无论其权之有限、无限,通使之事大抵归国君定夺。在民主之国,或系首领执掌,或系国会执掌,或系首领、国会合行执掌。”第一卷第二章“第二十四节,美国系众邦合一”,介绍了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分别标出“上国制法之权”、“首领行法之权”、“司法之权”,而原书有关内容只分两小节:第53节的书旁小标题是“LegislativePoweroftheUnion”,第54节的书旁小标题是“ExecutivePower”.丁氏将第54节中有关judicialpower司法之权的内容分析开来,另外醒目地提要为“司法之权”标示出来,这大约是他最早向中国客观上也向东亚、东南亚汉字国家介绍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原书第55节书旁标题是“Treaty-makingPower”,丁氏标为“立约之权”。

此书出现“君主”35处。古代称帝王叫君王、君上,而不叫君主。查《辞源》“君主”条:“公主。《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伯)”。据现有资料,鸦片战争前后偶然有用君主指称帝王的。此书出现“民主”16次。丁韪良用“民主”这个词分别翻译惠顿原书中Republic、republican、democratic、democraticrepublic、elective等;今天则分别用共和、民主、选举来翻译这些词。从本质上说,这些英文词的意思是可以互换的。“民主”一词,《尚书》、《左传》等经籍中就有,如“商代夏作民主”,“天惟时求民主”等,但这个“民主”的意思是“民之主”。《万国公法》旧瓶装新酒,将其偷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民主”乃吾家之没有者,这样就被误认为吾家之本有者,真是接引得天衣无缝。这很有利于在中国这样有特殊民族心理的大国传播外源性的西方民主思想。以至今天仍有不少人将民主思想当作中国的一大发明。后来有人试用“庶建”取代“民主”一词,也没存活下来。

综上所述,《万国公法》用的“权利”、“君主”、“民主”,都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熟词,却赋予全新的含义。

同文馆首批英文生之一张德彝,1866年在斌椿等带领下到欧洲游历,日记中已能用《万国公法》的新思维、新名词进行观察和思考:“五月十九日未正至酣博尔。地势不大,周三十余里,乃民主小邦,介诸大国之间。”“六月初八日……至美国乃官天下民主之国也,传贤不传子,每四年众举一人为统领,称‘伯理玺天德’。如人胜其任,公正廉明,仍领之,然至多者不过十二年而已。”“六月十六日……过韩挪尔界,乃小国也,属日尔曼二十七邦之一,亦系民主小国。”“六月二十日……今合众国丁韪良冠西先生所译之《万国公法》,于泰西各约俱备志之……夫阿美利坚……民主是邦,称为合众国……时下国富民强,几甲泰西,前后不越六十年而竟若是,盛衰兴废之间,在天耶,抑在人耶?”35

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路标

南开大学刘泽华教授主编的143万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从商代甲骨文,考察到鸦片战争前的龚自珍,在这三千多年的时段内,均未发现民主思想的蛛丝马迹。书中对民本论与民主思想的区别,剖析得甚为透彻。最后一章的题目是“龚自珍与古典政治思维的终结”。那么,谁是中国民主新思维的开创者呢?本文的考证论述意在说明,徐继畬和雅裨理的厦门对话,构成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传播链。中国民主思想的第一座路标,应该设定在厦门对话和《瀛环志略》初稿写成的1844年;另一座重要路标,应该设定在《万国公法》出版的1864年。

这两部书在日本、在美国也产生广泛深远影响。1848年,美国为华盛顿纪念塔奠基,向世界征集纪念物。传教士帮助宁波府向美国赠送了一块高约1.3米、宽约1米的花岗岩石碑,用中文刻有徐书赞美华盛顿总统的两段按语。这块石碑至今嵌在该塔内西壁200多英尺的高度(碑文略)。

华盛顿纪念塔高555英尺,是美国首都最高的建筑物。哥伦比亚特区市政府规定,所有华府的建筑不得高于该纪念塔。徐继畬为中国引进西方民主思想的标志性言论,被安放在美国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中。台湾学者张其昀认为:“松龛先生当满清专制之时代,独能远识美国开国政治,符于孔子天下为公之遗意,创为推举之法,公器付之公论,实为中国首先倡导民主政治之人物。其后,国父(孙中山)革命,使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共和国,而溯其渊源,当以松龛先生之议论为称首。此则《瀛环志略》一书,最早亦最大之贡献也。”36

1998年6月29日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PrecidentBillClinton)在北大演讲说:

“从我在华盛顿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邻近有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勒石为碑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

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它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拥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不受国家干预的言论、异议、结社和信仰等自由。这些就是我们美国220年前赖以立国的核心理想。这些就是引导我们横跨美洲大陆登上世界舞台的理想。这些就是美国人今天仍然珍惜的理想。”37

克林顿热情的演讲再次表明,这个星球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肤色的人民的心灵沟通,并不很难。克林顿演讲中的碑文汉译英,采用了我在1997年华盛顿纪念徐继畬仪式上提供给双方人士的译法,说明参加仪式的美方人士参与了他的访华准备。美国严格保护这块汉字碑,我想拓一张拓片却未能如愿,但并不令人失望。应该坚信,如徐氏父子所言,人的天性是爱自由的。徐继畬的这些精思伟论,不但镌刻在石碑上,也镌刻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心坎中!

注释:

1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第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3同上,第4页。

4参见费正清著,薛绚译:《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

5《易纬·乾凿度》,转引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9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沈桂芬:《皇清诰授资政大夫例晋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太仆寺卿前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翰林院编修松龛徐公墓志铭》。

7引文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集第302页,《钦差大臣耆英奏为请派各口办事人员并请将咸龄留在苏省委用片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朱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又据白清才等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徐继畬集(三)》第3页,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徐继畬《奏报接印署理福建巡抚日期并谢恩折》:“至福州、厦门通商事务,臣系奉旨专派之员,尤当揆度机宜,禀商督臣妥协办理。”参照当时英文材料,可称他为“钦派专员”。五台县徐继畬纪念馆藏有他让书手抄录的五口开放初期的在关奏疏一册,徐继畬在封面题写了“通商通行事宜”六字。“通行”二字,指处理传教士传教漫游等与通商无关的事项,一般只说的“通商”概括不了这些后来引起重大麻烦的事务。

8引文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集第752页,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四日(军录)《闽浙总督刘韵珂奏为密陈闽省洋务繁重急须得人请敕鹿泽长来闽襄办折》。

9参见常赞春编:《山西献征》民国铅印本,《清史稿》咸丰帝本纪。

10沈桂芬:《皇清诰授资政大夫例晋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太仆寺卿前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翰林院编修松龛徐公墓志铭》。

11关于徐继畬、同文馆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创问题,参加2002年山西省纪念徐继畬暨中国高等教育开创研讨会的中外学者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不久可集集出版。台湾已经有关于同文馆的两部专著。同文馆事件参见拙编《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有关学者的论述。

1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第475—476页,台北1968年。

13引自笔者从五台县购得徐继畬手写朱色奏稿。

14对雅裨理的这段简短介绍,主要参考:李志刚:《从〈瀛环考略〉探究徐继畬与美国基督教士雅裨理牧师之交游》,见李志刚编:《基督教与近代中国论文集(二)》,台北,基督教宇宙光传播出版中心,1993年;卜沃文著、李华德译:《雅裨理的生平》,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3年。

15《雅裨理日记》1844年原件的复印件,美国新泽西州新拔兰士威神学院图书馆提供。

16徐继畬:《瀛环考略》手稿第1页,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室藏,复印件存于五台县徐继畬纪念馆;又见台湾文海出版社清本百种汇刊第40种,影印本。

17同上,第96—97页。

18李志刚:《从〈瀛环考略〉探究徐继畬与美国基督教士雅裨理牧师之交游》,见拙编《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第2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9《中国丛报》,CHINESEREPOSITORY,1844.Vol.8;1851.Vol.20.

20龙夫威撰、任复兴译:《徐继畬与美国:一种特殊的关系》,见任复兴主编:《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第24—2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1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第3页、第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徐继畬《五台徐氏本支叙传》第36页,咸丰庚申版。

23《敦艮斋遗书》卷6页1上,卷16页20下。

24《敦艮斋遗书》卷4页12上,卷14页29上,卷9页9上。天论、人论、知论的三分法,参考李存山:《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之学”》,光明日报2003年9月23日。

25《敦艮斋遗书》卷6页20下,卷10页18下,卷14页19上,卷4页13上,卷13页21下,卷14,页1上。

26徐润第《敦艮斋时文·学庸》第53页,道光庚戌版。

27《敦艮斋遗书》卷1页1,卷1页4上,卷10页27上,卷8页13下。

28《敦艮斋遗书》卷6页32下。

29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第4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

30《敦艮斋遗书》道光戊申版,汤金钊序。

31这段话是同治年间山西广泛传抄的关于轰动一时的《太谷案》即《*血计》的开场白,见于其时的两种手抄本。

32刘禾:《普遍性的历史建构,〈万国公法〉与十九世纪国际法的流通》,原载《视界》第1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33惠顿著、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同治三年木刻大字本。同年的铅印本、木刻小字本北图分馆有藏本。又见上海书店2002年点校本。HenryWeaton: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Oxford:AttheClarendonPress,London:HumpheryMilford.1936国家图书馆藏。

34转引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第214页,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12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35张德彝:《航海述奇》,见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一册,第540页、556页、565页、570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第7篇

学习《沁园春·长沙》,教师就生平伟业娓娓道来,课中以静态单幅图片肢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秋天风物;学习《赤壁赋》,教师用大半节课介绍苏轼怎样才高八斗、样样精通,剩下半节课说书一样解读苏轼的婚姻生活、政治生涯、牢狱之灾、东坡之典;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学生一节课上所读补充材料动辄数种,“三一八惨案”背景,“石评梅《痛哭和珍》”,“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相关文章悉数印发。

总而言之,这样的镜头在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阅读课上比比皆是,泛滥成灾。“大语文”变成了“泛语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扭曲成了“只有生活,没有语文”。

原因反思

现象反映本质,冰山一角底部是深藏着的本源。那么,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名人传记课或景点介绍课的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语文味儿该怎样呈现和回归?下文从课程、课本、课堂三个层面做一点个人的思考:

[课程方面]:

为什么教师教学认识不到自己的偏差?不以为偏,反以为新,或反以为趣。其根本原因是对新课程改革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解释与基本要求理解不透,从而产生了意识上的偏差。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给语文学科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许有些教师认为人文性是更高级的境界,更能体现语文的精神追求之高远与文化涵养之博大,讲起来更易发挥,更显大气,殊不知,学生面对这样的天马行空,只会觉得浩渺迷茫,无从抓起,因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情感体验、人文积累、读书阅历基本上不及教师深刻、全面,让他们面对滔滔不绝的占据绝对优势的教师演说,除了空嗟叹教师的博闻强记之外,恐怕会让听众心生自卑,因为这俨然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表演,久而久之,“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种离开学生实际而空谈人文性的做法,最终只能让语文不像语文。

当然,不能只讲人文性,也不能漠视不讲人文性,离开了人文性,最后只剩下机械、僵硬的工具性;反之,离开工具性,语文就变得虚无缥缈。

总之,工具性落地,人文性飞升;工具性充实,人文性空灵,两者结合成为完整的艺术美。正如前人所说,太实则死,太虚则玄,惟不实不虚,又实又虚,方为美学的妙境。 语文课堂就是二者达到生成之美的平台。

[课本方面]:

现行课本教材多以专题组合形式划分单元,或以文体为核心进行组合,比如现代诗单元,游记散文单元;或以主题为核心将主题相关的不同文章编辑为一类,比如亲情可贵,山水文化等。这样编排教材比较系统,侧重点突出,可是有些教师对教材的科学编排产生了曲解,把单元聚焦点变成了教学侧重点,有的老师往往从单元特点出发,让学生横向比较这个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之共同点,一概省略了对文本、文字的理解、赏析与共鸣,有以点代面、浅尝辄止之嫌。这样泛泛而学,忽视文本本身,忽视淡化语文最核心的情感承载因素——语言的作法令人担忧。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在他们的脑海里,文本没有了鲜活的感觉,情感的温度,文字背后的力量。文本对他们来说只剩下冰冷的表格,机械的术语。

[课堂方面]:

课堂教学理念已由过去的“一言堂”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崭新理念。于是有些教师又误读了“以生为本”。拼命地体现服务功能,给学生提供无休无止的拓展延伸,认为用一些高层次和高境界的信息来包装学生,包装语文课堂就是在打造学生的“本”;又或者引导学生毫不钻研文本,只把触角伸到文本之外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和文本话题无关的无尽知识,以为这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实,这还是换汤不换药,还是教师单方面的先入为主,以自己的理解和侧重来钳制学生。真正的“以生为本”首先是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心理特征、接受水平来引导和设置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又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如果不这样,那和“对牛弹琴”又有什么区别呢?

课例反馈

我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时候,以最贴近文本、文字的方式来讲授,没有从背景介绍开始,也没有从第一节沿顺序讲解。我上课之前,先给学生读了毕淑敏《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一文中关于“但是”一词的阅读效应和心理体验,以此为前奏,让学生尝试体验文字本身的魅力和力量。

师:“‘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皮肤黑了些。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词,’但是’一出,便像洒了盐酸的污垢,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记住的总是贬意,好似爬上高坡,没来得及喘口匀气,“但是”就不由分说把你推下了谷底。’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药包的细麻绳,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曲。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只有振起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顿挫。”

请大家只看课本,关上参考资料,用心去体会文字本身,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只有在饥饿困顿的时候,吃进去的营养才能被身体全面吸收,让我们以最质朴的方式来全面吸收精神食粮的营养,感悟文字的力量。

师:依题,刘和珍是谁?

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师:“学生”、“青年”,先生何以要如此强调和区分?试多读几遍,加以语气上的调整和揣摩。

生:“学生”是身份的泛指,而“青年”相比“学生”更有社会担当与热情,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形象。更何况“青年”前面有一个限定修饰成分“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表明“青年”是鲁迅对刘和珍的敬称。

师:顺势提问“两个‘中国’含义一样吗?哪个要重读?”

生:前者是客观地指国家,而后者有一层特殊含义,指真正意义上的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与品质的民族魂,有一种崇高而骄傲的感觉。为表示侧重和特殊含义,后者要重读。

……

师:赏析第四章鲁迅听闻噩耗之后的字里行间的感情。先品读第二自然段。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这句话若用正常语序来表达则为“她与杨德群君的尸骸证明是事实了。”二者有什么区别?

生:事实在前,作证在后,给人以无可辩驳的真实感,血淋淋、硬生生地摆在眼前,给人震惊之感,“还有一具”几个字表达了鲁迅压抑的愤怒,表现了执政府的残忍。

师:“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简直…”一句,“而且”表达什么关系?感情着重体现在什么字眼上?

生:“而且”联系着前后文,表达递进关系,不仅是杀害,而且是虐杀。“不但”“简直”愤怒之情步步加深,可以感受到鲁迅内心升腾出的悲哀与愤怒。

师:第一段“噩耗传来”,我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怎么读出感情?

生:第一感受是“怀疑”。“不惮”“不料”“不信”“况且”“更何至于”“无端”“居然”“数百人”这些词一个比一个意想不到,所以与其说是怀疑,不如说是震惊与意外,震惊于执政府的残酷。

……

师:“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的伟绩,…的武功,不幸…了。”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们的高度赞美。如若抽离出主干,则表达为“当她们牺牲的时候,多么伟大呵!伟绩和武功被抹杀了。”仔细揣摩原句的表现力。

生:“从容地转辗”让三个女子大义凛然、毫不畏惧的精神得以体现;“攒射”表现了执政府的凶残与疯狂;“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包含一种可悲与可鄙的讽刺,本该用于现代文明的科技却被反向利用于杀戮;“伟绩、武功”与“几缕血痕”形成鲜明对比,邪恶在正义面前,哪怕再强大,也不堪一击,不攻自破。

师:看来,文字是可以承载和表现感情的,请大家用这个句式仿写小悦悦事件。

生:当18个路人最终冷漠麻木地从被连续碾压两次的小悦悦身边无情地走过的时候,中国人自来引以为豪的湟湟道义不幸全在大家冷漠走远的那一刻轰然坍塌。

……

师:第六章鲁迅对牺牲持什么态度?请从原文中找依托与理由。

生:持否定态度。“总觉得”给人一种反复思索、苦苦追寻、痛心疾首的感觉,可见要挖掘出意义非常艰难痛苦;“实在”“不过是”“更何况是”表达了一种痛惜,她们太单纯,对现实估计不足,仅凭一腔热血就作了无谓的牺牲,非常惋惜。

师生共同从文字本身出发,真切体会到了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第8篇

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变迁——以伊斯兰法文化变迁为例黄金兰(12)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于改之(23)

冲突法基本路径的经济分析——双边主义对单边主义徐崇利(35)

香港国际法主体地位及其缔约权限的理论与实践葛勇平(48)

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业主共有权的保护焦富民 陆一(61)

域外法影响下的中国婚姻法改革王歌雅(70)

语用学和法学——合作原则在立法交际中的应用廖美珍(82)

“不知法不免责”原则价值的嬗变与选择——违法性错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比较考察及借鉴竹怀军 利子平(91)

海商法的渊源意识——解读《劳氏法律报告》马得懿(104)

美国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事案的思考丁洁琳(115)

哈贝马斯论域中的法律与道德翟志勇(121)

抗战·军婚·人权——我国近代军人婚姻立法初探张群(134)

比较法学的涅磐与再生米健(F0003)

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论小川竹一[日] 牟宪魁(译) 高庆凯(译)(145)

重读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许庆坤(1)

合流与分化——民、刑领域习惯法演进的比较观察杜宇(14)

现代整体论与美国财产法平衡理念王铁雄(25)

澳大利亚行政裁量的控制方法研究朱应平(35)

方法整合与本体确立——关于民法基本原则的初步研究董学立(50)

请求权、私权救济与民事权利体系杨明(64)

轻缓刑事政策探索魏旋君 李凯俊(78)

不动产与动产划分之罗马法与近现代法分析费安玲(91)

履行请求权及其界限卢谌(98)

垄断损害赔偿倍率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反垄断法草案的相关制度选择李俊峰(105)

解析公司分立之职工保护陈俐茹(115)

“票据”概念再探杨继(120)

日本1999至2005年刑事诉讼改革介评宋英辉 刘兰秋(127)

怀念陈朝璧、周棍两位法学泰斗何永龄(143)

行政法的潮涨潮落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Posner)[美](149)

美国的选举团制度赵华军(156)

守望《比较法研究》的日子舒国滢(F0003)

从法律视角看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法人化”批判方流芳(1)

社会契约与人的联合胡玉鸿(29)

法的规则有效性理论研究王旭(40)

不动产登记审查的简化和分化李凤章(49)

债权双重让与优先权论申建平(60)

论国际司法程序中的法庭之友制度赵海峰 高立忠(68)

民法的两种伦理正当性的模式——读徐涤宇《原因理论研究》薛军(80)

俄罗斯公司种类及其特点分析——兼与中国公司立法比较王志华(88)

提起公诉证据标准之内在机理谢小剑(101)

法律行为与法律交易辨析张学哲(整理人) 毕经纬(整理人)(111)

奥克肖特论法治张超(139)

最高法院的职分:积极还是自制?阿奇博尔德·考克斯[美](147)

《比较法研究》点滴高鸿钧(F0003)

中国传统之“约”的释义张守东(1)

实质理性下的形式理性:《德国基本法》中基本权的规范模式赵宏(16)

司法讲习所考论——中国近代司法官培训制度的产生李启成(30)

论中国民法典总则的内容结构尹田(44)

中国语境中的物权法定问题李富成(55)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徐鹏(65)

美国民事诉讼中的挑选法院问题研究乔雄兵(75)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德国民法典》抚慰金条款的调整及其意义与启示韩赤风(85)

英国法上的允诺禁反悔朱广新(92)

美国公司董事诚信义务研究任自力(109)

美国破产法2005年修正案述评殷慧芬(121)

保险合同法律性质分析孙积禄(135)

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凯斯·森斯坦(Cass R.Sunstein) 李志强(译(143)

做中德法律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2006/07国际合作办学和交流简介张学哲(160)

创办初期的《比较法研究》贺卫方(F0003)

物权法草案第六次审议稿的若干问题梁慧星 卫丹(整理) 刘靖靖(整理) 丁洁(整理) 龙卫球((1)

基础规范学说中的错位与偏见——一项概念政治学的研究周林刚(22)

行政程序中正当化装置的基本构成——关于日本行政程序法中意见陈述程序的考察朱芒(41)

社会保障权宪法确认之比较研究郭日君 吕铁贞(56)

论美国《统一商法典》的立法特点孙新强(71)

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德国法学教育再述郑永流(88)

法治进程中的中国民法——纪念《民法通则》施行20周年龙卫球(102)

日本对唐代服制的继受与变通金眉(108)

作品不是禁忌——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梁志文(118)

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国际法分析林灿铃(126)

德国国际私法上的离婚管辖问题刘懿彤(132)

帝国的终结:德沃金及21世纪法理学——在拉特格斯大学法哲学学院成立庆典上的演讲布莱恩·莱特[美] 吴展(译)(139)

“法的现代性与中国法治”高层论坛学术综述蔡宝刚(151)

比较法和它的两个目标江平(F0003)

试论美国宪法制定的法治渊源——英国的法治传统及其在北美殖民地的保留曾尔恕(1)

民国时期的“法学权威”——一个知识社会学的微观分析刘星(20)

社区矫正的法律人类学比较孙平(36)

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意义——穿行于历史与现实、学理与法律实践之间姜朋(45)

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全球化冯涛(53)

商事立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肖海军(60)

《加拿大同性婚姻法》透视李昌道(72)

美国的侵权法研究:概括与分析许传玺(78)

意大利对普遍利益的司法保护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原告资格为中心罗智敏(90)

美国公民投票制度魏贻恒(97)

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解构——兼对熊继宁教授观点的补正胡吕银(107)

《元照英美法词典》求正刘素林(113)

法恩思沃斯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刘承韪(119)

寻隐者说:一个法律人的手记喻中(125)

不久未来的法律模型——由不久未来而思考现代北川善太郎(Zentaro Kitagawa)[日](130)

1992年荷兰新民法典概况亚科布·海玛(Jaap Hijma)[荷] 刁君姝(译) 田(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