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10 15:29:43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深度辅导

作者简介:李晓凤(1980-),女,宁夏平罗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25-02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改革以及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群体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造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和服务管理相对分散带来新挑战。研究生个体也具有特殊性:思想认识逐渐复杂化、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心理年龄普遍低龄化等。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精度方面,深入开展针对学业、心理、就业等问题的深度辅导工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研究生深度辅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深度辅导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2009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提出要加强辅导员面向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开展有效的深度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而目前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存在研究生数量逐年增长和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紧张稀缺的矛盾

相对于本科生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1∶200配备辅导员的标准,研究生辅导员的配备远远满足不了研究生数量增长的要求。针对此问题,很多学校配备了研究生朋辈辅导员,聘请优秀的研究生担任朋辈辅导员,协助开展工作。但由于其学生身份,在深度和精度上把握不准确,无法保证辅导的效果,开展工作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研究生深度辅导存在针对性不强、应急多于预防的现象

由于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数量有限,通常身兼数职,很难全面兼顾,在时效性方面存在针对性不强、应急多于预防的现象。通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了问题处理问题,忙于处理应急事情,往往被具体的工作和事情牵着走,而在整体性、前瞻性等方面考虑不够,精深度不够。

3.研究生深度辅导内容系统性不够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深度辅导的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研究生对于班级的概念相对较弱,通常到研一第二学期课程结束后,大家就分散到各个实验室、野外试验点和实习单位,很难聚齐,给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阻力。在德育教育、心理疏导、安全助困、舆论舆情等思想教育的各个层面,研究生的管理服务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停留在管理服务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开展;对于当前时代所带来的新的变化(包括研究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压力的缓解、婚恋关系、择业观念的转变等)也难以解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的开展。[1]

4.存在对深度辅导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和现实水平差距较大的矛盾

研究生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已基本确定,对待事物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有较为明确的是非观,知识结构也较本科生更全面,具有较好的开拓精神;研究生的生源比本科生复杂,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较本科生有很大差异;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任务重,成才意识强,大多有重科研学习、轻政治学习等活动的思想,而且分散于各专业导师 。[2]由于研究生个体的差异,在开展辅导的方式方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简单的工作培训很难满足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的要求,因此要求研究生辅导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工作水平,而现实工作中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完全满足深度辅导的要求。

二、构建研究生深度辅导的工作体系

要做好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必须不断完善工作体系,不断扎实工作基础,补充工作队伍,健全工作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

1.建立研究生深度辅导档案,为深度辅导提供基础保障

为了保证深度辅导的效果,要建立深度辅导档案,为研究生深度辅导提供基础保障。将入学教育、入党教育、就业、学业、人际关系等与深度辅导相结合,分类别建立档案。建立特殊类档案,包括心理健康档案、经济困难档案,对于这类学生群体给与帮助、关注,促进其健康成长;建立特长类学生档案,包括文化特长类、社会工作突出类,将这类学生群体吸收到学生组织进行培养,树立榜样,发挥积极作用。分年级建立档案。一年级建立新生信息档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二年级要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建立就业档案。三年级了解求职意向,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进行就业跟踪,建立校友档案。通过各类档案的建立,扎实工作基础,为开展深度辅导提供基础保障。

2.加强队伍建设, 为研究生深度辅导提供人力保障

在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一对多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深度辅导的实施显得更加重要。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不仅是深入贯彻执行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研究生培养导师制模式的有益补充。为了确保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的效果,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要规范研究生深度辅导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应建立以研究生辅导员、导师为主,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教师、朋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的研究生思想教育体系队伍,发挥各自优势,逐渐形成研究生深度辅导全员参与的格局,共同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3.健全深度辅导沟通机制,为研究生深度辅导提供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不是依靠辅导员单兵作战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全员参与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健全深度辅导沟通机制。要建立辅导员与导师定期沟通的机制,密切与研究生导师合作,共同做好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要建立辅导员与班主任、研究生党政管理干部的沟通机制,定期通报情况,了解研究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动态。[4]要建立辅导员与朋辈辅导员的沟通机制,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建立了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沟通渠道,由辅导员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情况,并且在研究生入党发展、转正、评优等方面广泛征求导师的意见。导师、班主任参与研究生评优中综合评定考核、参与就业过程、助学金评定等。学院建立了以导师组为单位的纵向管理小组,每名导师小组选拔一名高年级硕士或者博士担任朋辈辅导员,定期和辅导员沟通所在小组成员的情况。

三、探索研究生深度辅导的有效途径

1.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学习与发展指导结合,使深度辅导专业化

在辅导内容上,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一年级,主要通过辅导全面了解新生的情况,建立新生信息档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对于二年级,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一对一指导,建立就业档案。对于三年级,要进行就业指导,指导制作简历、面试等技巧,了解学生详细就业意向并有针对性给予指导。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困难学生档案,掌握他们的情况,为他们争取冬衣补助、临时补助等助学金。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将深度辅导专业化,同时要求辅导员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2.将深度辅导工作分解、融入到日常工作,将深度辅导日常化

在平时利用一切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开展深度辅导,避免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补材料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实施深度辅导,注重与研究生交流,与他们交朋友,并定期走访宿舍,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针对每个学生情况开展辅导、帮助,并及时整理记录深度辅导的进展情况,定期梳理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制定个人辅导工作计划,适时适地开展深度辅导。在学业上,要特别关注学业困难学生,通过为他们配备高年级学业辅导员等方式给与帮助。在思想上,辅导员要主动开展群体和个体的辅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做富有理想和追求的有志青年。在就业上,逐个了解个人就业意向,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助困上,要求辅导员要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分层次进行辅导,构建研究生深度辅导的全员化、全方位化模式

针对研究生深度辅导不同类型工作队伍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层次辅导,做到互相分工互相补充,不断探索和优化研究生深度辅导的模式。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深度接触机会最多,是仅次于父母以外研究生最信任和最尊敬的人,导师开展深度辅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导师在其学业指导和科研交流中适时开展诚信教育、道德教育,营造学术科研氛围等深度辅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掌握了学生较为关注的信息和资源,例如就业、心理辅导、评优、入党等,同时在生活中与学生接触较多。涉及到生活等学业以外的事情,学生通常会第一时间想到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优势较为明显。而朋辈辅导员作为研究生中的一员,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和学生距离最近,作为同门师兄师姐具有很好的威信,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在工作中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了解情况,并且能够及时关注和沟通。因此,在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朋辈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有效补充紧缺的研究生深度辅导队伍。其他研究生工作人员应有意识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密切和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的沟通,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研究生深度辅导全员化、全方位化。

4.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深度辅导,不断拓展工作平台

在辅导过程中注重不断适应学生的新情况,积极发挥信息时代网络在研究生深度辅导中的作用,积极尝试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深度辅导,拓展工作平台,扩大深度辅导的覆盖面,争取不留工作死角。通过QQ群、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了解关心学生的最新思想状态,网下主动与他们谈心,帮助解决有关问题。

四、结束语

研究生深度辅导工作,要求全体研究生工作队伍共同努力,通力配合,主动沟通,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总结研究生工作规律和研究生群体特点,挖掘深度辅导工作的内涵,探索研究生深度辅导的新模式,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体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班宴,谢亚勃.研究生深度辅导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12).

[2]侯爱香,夏延斌,李宗军,等.以大教师观为指导把握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重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9,(5).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2篇

论文关键词: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不争的现实。而其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其脱离其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社会主流的汉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由于其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就业更显艰难。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当今和谐的语境下,更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职业决策自我效~,(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m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职业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才能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其成功就业。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就必须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团体辅导方案。所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理论,有系统地将一系列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文化背景,尝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设计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方案的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等团体辅导理论。

金兹伯格、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辅导的基本假设是: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舒伯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阶段(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阶段(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上)。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各种类型的辅导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个性特点、素质、能力,以及职业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本方案的设计,正是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而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切实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人本主义理论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人都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自我的倾向,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团体辅导应是非指导的,着重鼓励及激发这种动机,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本方案的设计坚持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原则,通过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气氛,相信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多的催化活动.让成员勇敢地自我开放.学会如何倾听自我、发现自我、信任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nringtheory)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观察)的学习。它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此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本方案根椐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时注重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成员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问接经验(观察)的学习,鼓励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方案设计的因素考量

1.团体目标的考量

本方案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betz和taylor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操作性定义确定为: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了解自己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三是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四是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五是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本方案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进行设计。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再针对每个单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

2.达成团体目标的途径考量

班杜拉认为,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有四种途径,即亲身体验、替代学习、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种。因此,其提高遵循上述四种途径。

对于亲身体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个体在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本方案设计了“我的成功”、“20个我”、“他人眼中的我”等活动,让个体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对于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经验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然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进行观察.从他人的成功操作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方案设计了“毕业生访谈”,通过安排与团体成员同一专业、已在社会较为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其面对面交流.与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次很好的替代学习机会。另外,本方案设计强调分享,在辅导中,提供大量替代性学习的机会,强化成员“他行,我也行”意识,进而开始模仿他人的积极行动。

对于言语说服.班杜拉认为.个体拥有一定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规劝。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本方案设计了“热椅(优点轰炸)”活动,让每一个成员轮流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大家,其他成员轮流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让每个成员在大家的言语肯定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体验被尊重、被夸奖的感受,在赞美与信任的氛围中重塑自我形象。

对于情绪唤醒,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情绪有力影响着自我效能,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不断提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方案设计了“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活动,让成员设想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或歌唱家,在激昂、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唤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设计了“生涯狂想曲”、“水晶球”活动,让每位成员畅想自我职业成功的美好场景,唤起他们对成功人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人生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3.团体成员的民族特性考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心理背景。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一旦身处思想开放、信息活跃、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思想、观念难免落伍。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生涯拍卖”、“墓志铭”活动,目的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与碰撞,引导他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代共脉搏。

二是自我较为封闭,不懂得开放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与能力。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swot自我分析”、“面具脸”活动,目标促进成员自我开放,坦露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了“同心圆”、“棒打薄情郎”活动,让成员学习与人沟通。了解和接纳他人。

三是自信心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底气不足,对生涯发展较为担忧,情绪容易焦虑等。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我的成功”、“天生我才”、“目光炯炯”、“生涯狂想曲”活动,协助成员了解自我长处,学会肯定自我、欣赏自我,珍惜自我潜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设计了“热椅”活动,通过成员相互肯定,强化信心。设计了“微笑训练”、“形体训练”活动,从行动上培养成员自信心。

四是行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愿改变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等。本方案设计了“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四个单元的内容.就是促使团体成员对自我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鼓励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大胆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1.团体名称与性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属于结构式、发展性团体。

2.团体辅导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团体辅导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更合适。

4.团体规模:l0一16人。

5.团体地点:团体辅导室或抗干扰性较好的教室。

6.活动时间及频率:共8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左右。

7.领导者:心理辅导工作者.有一定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经验。助手l人。

8.理论基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金兹伯格以及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3篇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所感悟: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还要注意拼搏的方式和方向。找准方向,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找错方向或根本不辨方向,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同时又是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者和管理者,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促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行家里手呢?

我的答案是:必须建构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

一、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必备的素质

什么是辅导智慧?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心理辅导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心理辅导境界。作为辅导的一种内在品质,心理辅导智慧应当渗透、内化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及个案辅导中,以辅导目的、辅导价值、辅导过程、辅导环境、辅导管理等元素呈现。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发展性问题,具有共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成为中小学生发展性辅导的主要载体。因此心理辅导教师是辅导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辅导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具体的辅导情境中,辅导智慧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的辅导教学行为加以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中小学生,其差异性是自然存在的,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有其个体的特殊性,个案辅导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直接且有效的辅导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辅导智慧则体现在对个案问题的倾听、共情、分析、判断和疏导过程中。

总之,辅导智慧在辅导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的洞悉、敏锐的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二、辅导智慧的构成

智慧型辅导教师就是具有较高心理辅导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科学与辅导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辅导教师在探求心理辅导真谛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辅导教师辅导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辅导机智、辅导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在辅导实践中,教师辅导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此辅导智慧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包含了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与实践智慧。

知性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主要是心理辅导教师对辅导对象心理问题的一种直觉反应,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

理性智慧是辅导教师在学习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辅导实践中,经感悟、反思所形成的智慧,是个人心理辅导理论与辅导实践的结晶,它是辅导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情感智慧是在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情感范畴的体现。对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师爱,即对辅导对象――学生的热爱,是心理辅导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心理辅导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智慧主要建立在心理辅导教师的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与个案辅导反思的基础上。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与个案辅导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心理辅导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三、建构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心理辅导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敏锐反应,是对心理辅导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是对心理辅导的执著的爱,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作为一个心理辅导教师,如何建构自身的辅导智慧?

1.重新审视经典性学科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建构辅导教学体系

基于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经长期的演绎发展,已经形成了经典性教学体系。在其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教学上的一些格式化特征,比如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性、可控性等,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要求。但是教学体系的另外一些特征,如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在理论认识上严重不足,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实践中课堂教学长期呈现机械、僵化的局面。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有两个目标: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其中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而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疏导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因此,心理辅导课程不应强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而应致力于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人人平等、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地发展。

2.立足于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建构个人的心理辅导思想

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也来自于辅导实践,是心理辅导教学实践与个案辅导的结晶。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以及他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没有辅导实践,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心理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3.切实重视自身个体经验的积累,建构个人辅导风格

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就心理辅导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辅导经验。心理辅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既要学习各种心理辅导理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更要立足于个人的能力与特长,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腿走路。

4.着眼于真实的心理辅导科研,建构“宁静致远”的心态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发展自身智慧的强大动力。心理辅导教师要建构自身的辅导智慧必须淡化科研的功利性,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心态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淡泊明志”,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生成之道。

5.切实关注自身的职业情感状态,建构个人的责任品质

心理辅导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提升自身对心理辅导事业的认识,更要关注自身的职业情感状态。对心理辅导事业内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心理辅导教师的整体智慧水平。对心理辅导事业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心理辅导教师从事心理辅导事业的基本条件。

6.注重自身应变能力的生成,建构个人的辅导机智

辅导机智是辅导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辅导机智是心理辅导教师在一定的心理理论修养与心理辅导技术把握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心理辅导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对辅导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辅导机智的教师,可以把辅导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辅导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辅导引向高潮,推向深入。辅导机智表现为临场发挥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辅导机智又表现为对辅导工作、辅导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心理辅导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辅导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4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教育契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2-0014-04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先后在小学、中学担任心理教师,常常面对一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并不是纯粹的心理方面存在不可调节的问题,而是行为习惯不良,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是主动诉求改变的需求不强,有些甚至是觉得班主任或家长“逼”他来找心理老师的,所以不愿意配合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二是对父母和老师的戒备心很强,不但不领会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且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的借口就是父母和老师的不妥的教育措施;三是自律心和自控力很差,稍微没有外界的监控和引导就会“犯错”,因此,这类儿童通常是家长和教师的“头痛孩子”。面对这样的学生,单是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与他进行有计划的面谈,是很难收到改变效果的。因此,本人在困惑许久的同时一直在实践怎样的辅导方法能够对此类学生的辅导有成效。

后来尝试了“教育契约”法,发现即使对此类儿童的改变艰难,但比其他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本人所实践的两个案例――一名小学生和一名中学生,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希望能给众多跟本人遇到同样问题的心理教师一些启发。

二、对“教育契约”的认识

说起“教育契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法律意义:契约涉及双方平等主体――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供应方;家庭,作为教育服务的需求方。有关“学校校长与家长签署了一个‘教育契约书’,在教育领域引进合同方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报刊及教育刊物中,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评论和争议。还有可能会联想到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学生与家长签订“亲子合约”“母子公约”或“父子公约”,一些专家认为,此“家庭契约”会忽视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气氛和两代人之间所慕求的和谐,令孩子感到父母只是在履行契约的职责,而不是付出真正的关爱。

本人在此运用的“教育契约”与上述学校、家庭之间的契约有相通性,但本文并不是企图去解决上述存在的争议,而是思考“教育契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探讨“教育契约”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对改变青少年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本人认为,“契约法”也是和“代币制”是一样属于教育心理辅导的方法,“代币制”是平时老师和家长都惯用的方法,“契约法”一直为老师和家长所忽视,因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家长、老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融合。因此我设计这样的一个“教育契约”, 希望通过这个“教育契约”来规范行为偏差学生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是呈现笔者在这方面探索的具体操作和思考。

三、研究个案

个案1:三年级学生小烨

小烨的家长经常为接到老师和其他家长们的“投诉”而伤神,小烨的不良行为表现为:经常跳上跳下忽左忽右,甚至不知道危险的动作,不能自我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有时会对班上同学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危险性的攻击行为。他的班主任每一次对他的行为纠正、再纠正,讲道理、树规范、竖起“大拇指”和写表扬信等方法都用过,但是收效甚微;他的家长也配合老师的教育,经常到校和老师一起探讨辅导孩子的对策。本人经过一年多的了解,跟他面谈多次,与他一起对他的行为和心理作认知分析,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

个案2 :初一学生小夕

小夕并非生性多疑,但最近总怀疑周围的同学有意找她茬儿。爱吃零食,到处借钱,日积月累,借了那个还了这个,总是欠债,班上好多同学都是她的债主,最后发现她多次偷窃。并且不爱干净,刚上初一住校时被同学发现不刷牙不洗澡,因此遭到很多同学取外号讥笑,跟同学的关系渐渐处理不好。学习上经常不做作业,老师检查作业时说忘了做,爸爸在家问起作业就说老师没布置。本人多次跟她面谈,感觉每次面谈效果非常好,她很配合我对她的分析并进行反思,但是回到她的生活中还是一切照旧。而且面谈时,她都会提到她单亲的爸爸会用很粗暴的方式惩罚她,比如动手打她,或是让她跑三千米等,然后就簌簌落泪,让人感觉这孩子又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不良行为的产生是不负责任的家长造成的。

四、“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的实践

面对以上两位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和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我都尝试了自行设计的“教育契约”的方法,因为年龄、心智、环境等因素不同,所以对他们采取的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以下将具体阐述“教育契约”辅导方法的操作。

(一)辅导方案的设计

个案1:四年级学生小烨的辅导方案

首先,本人设计“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融合老师、妈妈、爸爸和他本人的承诺;其次,结合了“代币制”的方法设计了“小烨的超级积分卡”,分为“校园版”和“家庭版”,因为这只是一次辅导计划,不可能把小烨的不良行为全部纳入计划进行纠正,因此只是针对他在校和在家各四项最需纠正的不良行为入手。

“小烨健康成长计划”合约

老师们承诺:

1.小烨每做好一件“超级积分卡上”的事,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他。

2.每天在放学的时候,检查小烨的“校园超级积分卡”,一天中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老师每周会把“校园超级积分卡”拿给妈妈,让爸爸妈妈来签名。

4.老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校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妈妈承诺:

1.每天给小烨四个“一定”:一定检查辅导小烨的功课,一定让小烨学会做一件家务,一定陪小烨练二十分钟的书法,一定检查小烨的衣服和书包整不整洁。

2.每天晚上睡觉前,检查小烨的“家庭超级积分卡”,如果小烨做好积分卡上的事,就给一颗红星星;小烨没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的事,就给蓝星星。

3.妈妈每周把“家庭超级积分卡”拿给老师,让老师来签名。

4.妈妈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好“家庭超级积分卡”,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爸爸的承诺:

1.一周记录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把“校园积分卡”和“家庭积分卡”里的红星星记录到“超级无敌积分卡”上。

2.一个月内总算一次小烨的“超级无敌积分卡”,卡里的红星星超过一定数目时,颁发一次“神秘”小礼品给小烨,鼓励小烨。

3.一定相信,并鼓励小烨每天都可以自己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小烨承诺:

1.每天做到“家庭超级积分卡”和“校园超级积分卡”的事,做到“我能行!我最棒!”

2.假如自己不小心没做到,给班集体、给同学、给自己造成伤害时,愿意接受来自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适当惩罚,并扣掉积分卡上的红星星,换成蓝星星。

爸爸妈妈、老师、小烨都不得反悔自己承诺的事情!!

签约: 日期: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校园版)

1.我能做到每节课堂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干扰老师、同学上课。

2.我能做到不随便借同学的东西,我会礼貌地问他们,他们同意后,我才拿来玩。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请求老师帮忙解决。

4.我能做到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

超级积分卡――我是小烨,我能行!!!我最棒!!!(家庭版)

1.我能做到在学校不随便爬栏杆、爬窗台、爬柜子,那是很危险的,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的。

2.我能做到在学校收拾好自己的书本和不弄脏自己的衣服,每天很整洁。

3.我能做到不和同学打架,不让爸爸妈妈伤心。

4.我能做到每天很乐意跟妈妈讲学校的故事,而且能耐心地听爸爸妈妈、老师们的话。

个案2:小夕的辅导方案

对于初中生小夕,“代币”的积分卡已经吸引不了她了,合约书也让她有 “一种被监视,被哄着来改变”的幼稚感觉,她没有答应签订书面的合约,但是答应我、她的爸爸和她三方现场握手为誓。考虑到心理辅导首先是尊重辅导对象的意见为前提,我没有设计类似于小烨的积分卡和合约书,我约了她的爸爸和她在一起进行了家庭咨询,口头约定我们的计划大致如下:

1.小夕会努力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爸爸也会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

2.小夕准备一本家校联系本,平时用来登记作业,每周五放学,老师会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校一周的表现,周末爸爸也在本子上写评语记录小夕在家的表现,一起为小夕加油。

3.小夕不会再发生偷窃的行为,这是不道德的,会让爸爸担心和操心。

4.爸爸答应不体罚小夕,因为这是对小夕成长不利的方法。

5.小夕会学着规划自己的零用钱,每周不得超支,不经常买零食。

6.每周一回校时爸爸只给一周的伙食费和零用钱,爸爸有权通过老师到饭堂查询小夕的饭卡消费记录。

7.小夕每周末把作业登记本上的作业完成后,爸爸必须抽出时间来检查,并且签名。

8.老师和爸爸承诺家校联系本不是交流小夕的“犯错”,而是鼓励小夕能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辅导过程

虽然辅导过程中充满变数,充满细节问题的泛化,或是突发问题的干扰,但本人对这两个学生的辅导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名义发出家长意见征询书,征得家长的同意才实行以上计划。

2.分别和家长、学生、班主任三方各自进行面谈,并告知辅导方案,征询辅导方案的修改意见。

3.和老师、家长、学生、班主任进行集体面谈,明确此次辅导的目的、方案和过程的注意事项,兼顾孩子的心理感受,本人将这次会谈命名为“爱的承诺”,而且这次会话的立场偏向学生。

4.定期检查学生的积分卡,了解家长、老师、学生三方有没有履行各自的承诺,并观察学生的行为有没有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学生的认识是否有了初步的进步。

5.与班主任交流辅导方案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6.跟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

7.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总结、反思、评估辅导的成效。

(三)辅导成效的评估与跟踪

1.对个案辅导成效的评估

总的来说,比起之前只是和学生进行的多次面谈辅导来说,这种辅导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小烨对“合约”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和恪守承诺的“斗志”,在刚开始进行辅导的那段时间,某些不良行为确实得到显著改善,比如,不再爬栏杆,上课不干扰老师和其他同学,不随便拿人家东西等。小夕不洗澡、不刷牙、爱吃零食等生活上的不良习惯也得到改善。遗憾的是在之前设计辅导方案时没有设想到对个案进行前后心理测量,通过数据来观察他们的心理道德素质的改善情况。现只能通过对个案的行为观察和与班主任、家长的交流来感受。

2.后续跟踪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个人认为这不算很成功的辅导。小烨最终还是没能摆脱“问题孩子”的标签,后来因本人的工作单位变更,没有继续跟踪。小夕在表现好了一段时间后,不知是外界因素的干扰,还是她在脱离辅导方案后回归原样,之后又发生了说谎、盗窃行为。说起这件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憾,那段时间老师和家长们都发现她进步时,我也送给她一支原子笔,不久就听闻她疑似再次发生盗窃行为,我为表示辅导的权威和严肃,收回原子笔,理由是她并没有真的进步,继续犯这种她最不能犯的错。也许这件事是导致她后来疏远我的“祸首”,她接下来不再信任我,见到我就躲,这是我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以来感到最挫败的一件事。

五、“教育契约”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

(一)经验

1.“教育契约”是可以应用到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由于结合了行为治疗技术,因此能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个案的辅导可计划、可观察、可追踪、可监控。

2.“教育契约”在处理品德行为不良青少年的问题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尤其适合用在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因为小学生对来自教师、家长的“平等式”的承诺比较信服,特别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个案中的小烨听到跟爸爸妈妈、老师签订“合约”,非常兴奋,每天关注他得了多少颗红星星,看到蓝星星贴上的时候,总是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小夕每周五回校时准时拿她的家校联系本给我,等我写完评语后,总是很着急地拿过去看,而且愿意跟我交流她家庭更多的事情。

3.区别于其他只是和个案进行面谈咨询的辅导技术,“教育契约”的辅导是全方位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做到对问题学生的辅导,而且还和家长和老师一起进行多次的沟通和思考,共同探讨对策,能对家庭教育和师生关系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这一点在两个个案辅导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4.“教育契约”法通过师生、亲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承诺,让学生从他律状态过渡到自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控性。对于那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不是主动求助的学生来说,这个方法只要取得他的认同,也会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

5.“教育契约”辅导方法需与其他辅导方法相结合,如:在小烨的个案中运用了“代币制”辅导技术;在小夕的辅导中,引导小夕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设计自己的零用钱规划,用日记本记录自己的成长喜悦等认知辅导家庭作业,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6.“教育契约”辅导方法并不能纯粹地在亲子或师生之间强调“契约”的承诺和责任。采用“教育契约”方式辅导孩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宜过分夸大。家长、教师应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解、理解孩子上,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和行为轨迹,从孩子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出发,及时沟通和引导,才是教育的高境界。

(二)不足

1.“教育契约”的辅导涉及的关系较广,较难控制操作的过程。因为这种辅导除涉及到基本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外,还涉及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心理辅导工作者都不可能随时关注和干涉,因此,辅导过程较难掌控。

2.由于“教育契约”的辅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寄希望于学生、老师或家长在遵守承诺的基础上发生改变,因此,对于辅导过程中的儿童情感变化,心理辅导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都显得很被动。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5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设置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设置

“设置”是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设置”一般指对治疗相关事宜经双方研究协商确定的在咨询中遵循的规则,是一整套的协议和约定。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设置的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咨询领域,而在学校心理辅导领域中的研究较少。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是以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在校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是其目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内涵中就有对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殊要求。这种专业要求在针对个别学生的个体心理辅导中体现的更明显。设置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特别是个别辅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

二、设置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学校个体辅导中设置一般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合理的设置能帮助心理辅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

来到学校辅导室中的学生,除了对心理辅导教师的教师身份的认同外,还有对其专业能力的期待。合理的设置呈现给学生的是教师的专业和能力,是教师的负责任的态度与行为。这能为心理辅导教师树立良好形象,强化对辅导教师的信任。

二是合理的设置是学校心理辅导正规化的要求。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但毋庸讳言,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工作存在很大随意性。学校个体辅导中设置的实施,是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项措施。

三是合理的设置是了解来访学生问题的探测器。针对设置问题,来访学生对设置的要求、执行设置的程度、对待设置的态度等能够反映学生的行为模式、内心冲突、潜意识信息或阻抗。不管来访者怎样对待都有其特别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对心理辅导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源,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敏锐洞察力,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互动或讨论来发现其价值,作为辅导深入的切入点。

四是合理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辅导手段与技术。一方面,获得来访学生和辅导教师双方认可的设置是一种需要认真遵守的契约,意味着一种责任,是对来访学生的启示。在实际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有不少学生心理困扰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其还未认清自己的位置及应承担的责任。设置本身就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示范和规范。另一方面,针对来访学生打破设置的事情进行深入探索,就是对学生需要改进的日常行为模式和观念系统的直接揭示,仿佛是一面反映真实生活的镜子,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找到改进的方向。对一些特殊性格的来访学生来说,合理的设置会给其一种安全感。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设置种类

心理治疗和咨询中的设置内容既可以是正式的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的约定。心理治疗和咨询一般提倡正式的书面协议。设置的种类比较多,内容也比较复杂。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学校个体辅导中常使用的设置种类有:

1.初始设置

所谓初始设置,就是心理辅导教师在初步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求助内容以及辅导目标后,心理辅导教师简单介绍(这个简单介绍的前提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好,特别是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到位,学生已经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原则和注意事项比较熟悉了,否则介绍还是要详细一些)个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情况,然后和来访学生共同商定关于保密情况、辅导次数、来访时间、辅导教师的请假、辅导室中禁止的行为、双方的责任等内容。初始设置就是给辅导双方订立规则的过程。

案例:笔者办公室里的一位女性心理辅导教师对设置问题不太注意,随意性较强。她一次接待了一名学生,辅导开始一段时间后,她“啊”的一声就跑回接待办公室。询问后才知道,来访的学生在辅导过程中忽然学鬼的样子,把她吓坏了。这名学生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和老师道歉。笔者接手了辅导这个学生,我们特别商定了辅导室禁止的行为。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才了解到:他父母关系紧张,母亲不上班,总是在家里看恐怖片,自己被吓得不行了还是坚持看,他有时候就和母亲一块看恐怖片,他“不乖”的时候,他母亲就扮鬼吓唬他。因为心理辅导中已经有了前期设定,他要重现他母亲扮鬼的样子,他就提醒一声,并对声音和表情做了一定的控制。

2.保密设置

保密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原则,是赢得学生信任、打开心扉的重要设置。保密原则在初始设置中就应该告知来访的学生,同时因为其重要,心理辅导教师在日常心理辅导工作的宣传中也应该有关于心理辅导保密原则的宣传,在心理辅导室的显著位置悬挂包含保密原则在内的心理辅导工作守则。

案例:笔者在心理辅导工作的前期曾经接待过一名高二的男生。他是班主任要求来的,同时自己也有一定的咨询意愿。在第一次辅导中,笔者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设置意识,对保密原则也没重点强调。在这次辅导中,他向笔者陈述了与班级中的一位叫某某某的女同学正在谈恋爱,影响到现在的学习。第一次咨询后,他没有在约好的第二次辅导时间来。隔了较长时间后他再次来到办公室预约。在第二次辅导中,他说出了上次没来的真相:他担心心理辅导教师将他说的事情转述给班主任,所以他虚构了谈恋爱的事情,班里也没有这个名字的女同学。第一次咨询后,他就去套班主任的话,想了解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将谈话的内容告诉了班主任。自己感觉心理辅导教师没有散播他的事情,所以他认为心理辅导教师是值得信任的。当明白了上次脱落的原因后,笔者就和他详细介绍了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真正赢得了他的信任。

3.时间设置

心理辅导时间的设置主要包括双方约定的辅导的起始时间、见面日期、一周几次、每次多长时间等内容。时间的设置是对心理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双方的约束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种警醒,时时提醒自己的身份定位和职业要求;对来访学生来说,规定时间意味着重新设立了人际交往的界限,是对旧有模式的参照、修正乃至替换。在时间设置中,也可以将心理辅导教师的请假等问题列入,避免给学生产生权威或大人就可以不守时的印象。笔者一般根据高中的作息时间,将每一次辅导时间设置为40分钟,一般针对同一个来访者一周安排1-2次辅导。

案例:一名来访的高二男生,自述:班主任老找他事,让他在同学面前难堪,因为感觉受了委屈,就和班主任对着干,导致与班主任关系紧张。我们共约定了五次辅导。他第二次、第三次辅导都迟到了。关于迟到的原因,他总是有多个理由。笔者结合来访学生迟到的事实和三次辅导中获取的其它信息,判定他与班主任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他对规则的不遵守,影响到班级的发展,班主任再三教育和要求也无效果,就对他采取了非常严厉的处罚措施。而他的这种行为方式也导致他自己说的“与同学关系也不好,他们排斥我”的其它后果。

4.督导设置

定期的督导是心理学工作者成长提高的必由之路。在一个学校内,随着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入,心理辅导教师定期接受督导越来越有必要。在心理辅导教师遇到棘手案例时,也可以及时求助自己的督导师。在有条件的地区,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督导师;在条件不充分的地区,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研讨案例的形式开展互助,作为督导的替代。笔者所在的城市是县级市,心理资源相对匮乏,采取了心理辅导教师小组研讨案例的形式开展互助。无论哪种督导形式,都需要将案例详细呈现出来。从尊重来访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当下的辅导进行督导时(有时还可能需要录音),需要和来访者说明,并获得来访者的同意。

案例:笔者接访过一名经常自伤的女生,高三,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班级中上游,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条件较好。她从初三开始经常忍不住想用小刀在胳膊上划一下,并且真的付诸行动。虽然每次的伤口都不深,但已经出血。她的父母高二时才知道孩子有自伤的事情。在第一次咨询中,她多次强调要心理辅导教师为她保密。笔者找不出其自伤的原因,也找不到进一步辅导的切入点。笔者就和她商量转介,到更专业的机构咨询。她同意了,但希望心理辅导教师每周能够和她谈谈话。笔者想将她的案例带到心理辅导教师互助小组中,研讨分析后有助于下一步的辅导工作。和她说了这个想法,以及督导小组的工作特点和保密要求,她想了一会,最后同意了。

四、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设置原则

学校个体心理辅导因为其对象的特殊性,有着不同于个体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特点,所以其设置的实施也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

1.灵活性原则。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除心理工作者的身份外,其教师的身份也非常被学生看重。这种双重身份明显不同于单纯的心理咨询执业者。学校心理辅导对象的多样性、学生期待的多样性、学生差异的多样性等决定了学校个体心理辅导中的设置必须坚持灵活原则。根据笔者经验来说,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因为对心理学的好奇,半参观半询问问题;有一部学生来求助的问题是日常性和表面化的,其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定位是一个能够提供一定建议和指导的教师;只有部分学生需要做非常专业的、持续的心理辅导。这些不同的求助类型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在设置上区别对待。例如心理辅导教师一定要和一名只是好奇来到辅导室的学生签订一份正式的协议书,很可能会把学生吓跑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根据初步会谈的情况准确判断是使用书面协议还是口头的约定,是详细的约定还是简练的几条。

2.自律性原则。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设置”约束是针对双方的。心理辅导教师对设置的遵守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疗愈效果的示范。这就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加强自律,认真执行双方的约定;若是特殊情况不能如期辅导,提前通知学生,下次辅导时做好疏导工作。

3.专业性原则。有句谚语叫“技不压身”。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来说,心理辅导教师的理论储备越深厚,参加的专业培训越规范,自身情结处理越充分,教学实践能力越强,越能规范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和灵活处理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情况。一名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程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个体心理辅导中设置的使用需要配合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总之,学校个体辅导中的设置体现的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正规化诉求。设置的合理与规范将影响到心理辅导的效果,关系到来访学生的切身利益,值得引起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积极实践,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基本概念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1).

[2]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声远.个别辅导技术[J].普教研究,1995(1).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6篇

关键词: 情绪调节 团体心理辅导者 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特的辅导方式,近些年在我国发展迅速而广泛,有着受众面广、趣味性强、合作性高、交流性深的特点。笔者于2007年12月起,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情绪调节中,展开研究和实践。在近一年的研究中,对方案设计所遇到的问题和具体困难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建议,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情绪调节的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团体特点的不同。

每个团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情绪调节的辅导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团体特点的基础上。在设计方案时,要根据团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特点可从团体发展水平和团体成员的构成两个方面分析。

1.发展水平

在辅导的实践中,辅导者接手的团体,可能是新成立的,也可能是已经完全发展成熟的。

(1)新团体

在团体辅导开始之初,新团体的组成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通过宣传手段,由成员自愿报名参加,无条件限制。这类团体的情绪共性特征不会太明显,成员在报名意愿和参加目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性,但他们基本都有改变和发展自身情绪状态的强烈愿望。班杜拉指出:“如果患者没有愿望,心理治疗是不会有效果的。”本类团体的自愿性为辅导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前提。

②第二类团体是由组织者依据事先设定的特定的情绪辅导目标或根据自身调节情绪的特长,招募一些符合条件的成员。这类团体在凸显成员自愿性的同时,还具备某种共性的情绪特征或某种共同的情绪问题,在情绪调节方式方面也有较高的相似。

③第三类团体是自然形成的新团体,辅导者受邀对其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例如新入学的大学学生,他们组成了一个班级,环境、人群、饮食、语言等原因造成了他们一系列的情绪问题。这只是团体形成之初产生的短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团体的自然成长,会逐渐得到缓解。

(2)已成熟的团体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样一类团体:团体已自然发展成熟,但存在某种消极特性,如大学高年级的一个班集体或公司的一个部门。对于团体辅导,国内众多专家都认为是一个新组建的团体从产生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也就是说,团体的成员要走的是从互相陌生到熟悉甚至相知的路线。显然,已有的以团体的发展成长为终极目标的辅导理论和方案设计思想对成熟团体不适用。对这类团体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方案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这是从生活中直接截取团体进行辅导,团体内部的关系脉络已经建立,很难轻易打通,产生改变。

②现实中的团体,因为目标、利益等因素,大家很难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③每个人对其他成员的情绪特点、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都有较深的了解,团体内已形成稳定的评判态度。

④团体内每个成员都已经建立起符合本团体文化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目前的状态可以被团体所接受。这些方式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情绪的真实表现,也可能是维持工作和谐局面的表面表现。

2.成员的构成

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到成员的特性,如性别、能力、社会角色等。一般而言,不同的团体,其方案设计重点也有差异。

(1)团体成员由相同社会角色的人构成。如大学团体,公司职员团体等,设计活动时要根据这一背景角色相同的特点展开。要让活动方案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认知程度保持一致,否则在引起情绪的共鸣上会遇到困难。

(2)团体内成员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背景。方案的设计可着重于彼此不同经历的分享上。在交流中表现出自己的情绪问题,帮助解决别人的情绪问题。同时,活动要尽可能地简洁易懂,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迅速领会,并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二)辅导者的不同。

1.心理学专业学生

学生辅导者多为研究生或高年级的本科生,他们对情绪理论和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有一定的掌握,但还不够熟练。他们对团体的辅导,可能是独立进行的,也可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团体成员几乎全部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招募而来,也可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由学校组织的。他们对团体的辅导是停留在练习和初步尝试的水平上。在给他们设计辅导方案时应注意不要有太大的技术难度,避免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突发事件。同时,方案要轻松,凸显其趣味性,这样可使得成员对团体、对辅导者不致失去信心和兴趣,保证辅导活动长期持续下去。

2.心理学老师

老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总体情绪特点有较清晰的把握,所以他们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在预定目标的指导下开展的。老师承担着主动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职责。他们的预定目标反映了学生现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所以在设计方案时,需充分了解前述心理问题和老师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根据老师的特长和喜爱的辅导风格,设计出让老师得心应手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者的功效。

二、设计情绪调节的方案时会遇到的困难

(一)情绪调节理论的局限性。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7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 辅导员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49-01

行动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较适合独立学院辅导员在职开展的研究方法,是独立学院辅导员提升自我的重要路径。笔者认为,在辅导员行动研究中,独立学院辅导员成为研究者,把理论与自身实践紧密结合,主动寻求辅导员工作相关理论的指导,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当事人、参与者的身份,在实际的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境中,积极采取行动,去解决不断变化着的辅导员日常工作问题,并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进而达到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目的。因此,独立学院辅导员在自身工作实践中开展的行动研究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的概念和特征

行动研究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1]简而言之,就是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此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一种探究性活动。

具体而言,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突出研究的辅导员主体性,二是以解决辅导员工作实际问题为导向,三是注重积极的反馈,四是强调通过积极的反思来改进实践。

2 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围与研究类型

2.1 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围

对独立学院辅导员来说, 行动研究针适用于中小规模的辅导员实践研究, 如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具体而言,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适用于以下研究范围:(1)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院系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及管理、院系研究生会的组织与管理、院系就业指导系统的构建、学生班级建设、学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助学贷款工作流程优化等进行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解决方案并对其实施,从而改进辅导员工作效果。(2)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进行流程分析与环境分析,以此改进辅导员工作流程与改善辅导员工作环境,从而更好地提高辅导员效果。(3)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技术或工作方法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并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职业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剖意识。

2.2 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的研究类型

(1)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独立学院辅导员自身开展行动研究的一种研究类型,所叙述的内容涉及自己的辅导员工作实践过程。(2)辅导员工作沙龙。独立学院辅导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辅导员工作沙龙。在沙龙中,选取辅导员工作中的某一典型现象或重要问题召开深入研讨,以此集思广益,广泛吸取其他辅导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审视反思自己的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辅导员实际工作。(3)案例研究。独立学院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应特别注重案例研究,把搜集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同事工作实践中的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内容与自身开展行动研究的重要方式。(4)专家参与式工作坊。专家参与式工作坊是独立学院辅导员在理论与实践专家参与下进行行动研究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利用轻松的互动方式,让辅导员与专家在这种系统的参与过程中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思考规划方案与实施策略。

3 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的一般模式

关于独立学院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的模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很难说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有某种通用的模式。相比较而言,由凯米斯根据行动研究创始人勒温的思想和核心观点吸收修改后提出的研究模式,对于独立学院辅导员开展行动研究可行性更强。[2]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包括发现问题并确定其边界、制订总体与分步计划、实施行动、进行积极地反思等五个环节。

3.1 发现问题并确定其边界

独立学院辅导员在日常的辅导员工作中通过观察、分析、鉴别去发现问题并对其予以界定,诊断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指出问题的焦点,以期对问题的实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从而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最终确定辅导员相关工作问题研究的边界。[3]

3.2 制订总体与分步计划

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的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包括“总体计划”和各个“分步计划”。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的计划的内容常可包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评价的方法、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等等。值得引起独立学院辅导员注意的是,由于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研究计划是可以不断修正的。

3.3 实施行动

行动即计划的实施,它是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辅导员需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实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辅导员应尽量严格地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操作,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应充分考虑到现实因素的变化,保证行动研究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适当的弹性,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原有的计划。[4]

3.4 进行积极地反思

“反思”在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其研究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中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独立学院辅导员在行动研究中主要解决了那些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相对于其它问题有何特殊之处,问题解决的程度是否达到了辅导员预期的结果?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研究过程是否有较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该如何对此进行改进与完善?独立学院辅导员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诸如此类。

参考文献

[1] 郝维维.基于行动研究的外语教学的评述[J].科技信息,2012(24).

[2] 王娟.试论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3).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8篇

[关键词] 朋辈辅导员 自我管理 团体 辅导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可谓“八面来风”,学生面临适应、学习方法转变、人际关系、就业、考研、情感等诸多问题,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扰不断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辅导需求日益加大。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数量少,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辅导需要,而且有的学生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恐惧,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会别被人看成心理异常,会被看不起;另外,还有很多人也忽略了发展性心理咨询,最终耽搁问题解决和个人发展。设计本方案前访谈了一些高专大学生,他们大部分反馈遇到困惑或者迷失方向时,更倾向于向朋辈寻求帮助,而不会直接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朋辈辅导员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新探索,并且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模式。所以,探索朋辈辅导员的助人能力是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言传不如身教,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他们就要管理好自我,方可有一定影响力和说服力。

关于朋辈辅导员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对其各有阐述,Mamarchev认为,朋辈辅导员指那些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对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我国学者章红兵认为,朋辈辅导员就是指与同学这一群体处于同一等级、同一“辈分”的学生,他们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在同学中从事咨询、服务、帮助、引导等工作。朋辈辅导员是一支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所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绝大部分是学生干部或党员,以活动、沙龙、讲座、心理测试、媒体宣传、游戏、个体关注等多种实践形式,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对大一新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辅导,旨在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大学生发展与成长;我国学者杨秉钧认为,朋辈辅导员是指与被协助者同年龄或年龄稍大之半专业助人者,具备助人技巧来协助其他同学适应环境,促进学习。

关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界定本文引用屈善孝的观点,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身体、心理、时间、信息、思想和行为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知、自我计划与组织、自我监控、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从定义中可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当前,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讲座和建立各种制度上,而考虑让大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提供自我管理水平的培训形式较少。另外,当前在关于朋辈辅导员培训的研究中,关注朋辈辅导员技能放面培训的比较多,而关注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方面的培训较少,尤其针对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几乎没有,朋辈辅导员是一支优秀的队伍,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在同学中从事咨询、服务、帮助引导等工作,他们本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就很重要,他们要做好自我管理,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才能更好的影响和帮助同辈个体完善自我。只有他们很好体验这个成长过程,才能将这份成长的快乐分享给同辈个体,而高专院校学生更关注技能学习,对个人成长关注的较少,所以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而以往对朋辈辅导培训的多以讲座、上课形式来组织,形式比较单一,采用发展性团体辅导的形式来进行培训的研究较少,而团体辅导在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和某些心理障碍方面,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咨询形式,所以本文设计了此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方案设计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性是积极的、向上的,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潜能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个体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个体能对自己负责,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他们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因此本方案设计借鉴其观点,相信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条件,积极挖掘成员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很好的自我管理。

三、方案设计的原则

根据团体辅导的原理和辅导所达到的目的,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重点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此表为团体辅导方案的摘要

1.发展性原则。通过团体成员的交流与分享,使团体成员个人素质提高,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管理上。

2.主体性原则。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成员得到最好的成长。

3.体验性原则。通过活动形式,使成员全员参与,成员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成长的快乐。

4.活动性原则。本方案主要以活动形式进行,区别于平时书本学习,提高成员的兴趣性,进而使成员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得到更好的成长。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确定团体辅导的目标

通过实施该方案,希望达到的总体目标,概括为以下6条:

1.领导者营造温暖、开放、团结、平等、真诚的气氛,无条件地接纳团体成员,使成员在团体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2.通过团体辅导帮助成员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这样他们才不至于把他们个人的问题带到咨询和辅导中,在此基础上成员才能更好的保证心理咨询师中立的原则,进而客观的解决朋辈个体的问题。

3.引导成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成员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才能影响和辅导同辈个体去规划他们的未来,从而不会盲目的过大学生活。

4.使成员能调控好自我,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偏差和错误认知,不断自检,有个和谐的心理内环境才能更好影响别人,同时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及时排解成员在辅导中所遇到的困难,给成员好的督导,及时清理成员的情感垃圾,及时调适成员的困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倾听朋辈个体的问题,用心解决朋辈个体所遇到的问题。

6.引导成员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不断在生活中检验,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个人素养。

(二)选择成员,组成团体

通过贴海报、发宣传册、广播校园网等方式,向同学们广泛宣传,吸引有意向的朋辈辅导员报名,通过面试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筛选出个人成长愿望强烈,希望在团体中获益,性格开朗,有较好心理学知识基础的朋辈辅导员组成团体。

(三)团体活动的效果

本方案的效果是通过成员反映和评估两个过程来体现,现场活动及时回馈成员的感悟共同成长,及时记录,并且领导者及时自我总结;评估是通过成员自我改变量表和自我总结来完成的。

五、方案实施大纲(见上表)

参考文献:

[1]Mamarchev, 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工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 M工:ER工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 ED 211904.

[2]章红兵.朋辈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32):269-270.

[3]杨秉钧.教师行为对同济小老师影响下的国中理化科同济辅导成效之行动研究[D].台湾中原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