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15 21:33:58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南宁;工业结构;优化

现代区域工业的增长过程,就是区域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工业结构的不断演变与升级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乃至核心特征。调整工业发展格局,加快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南宁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克服资源要素制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进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进程以及实现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一、南宁市工业结构的现状

1.工业所有制结构现状

国有工业比重下降,非国有工业比重明显上升。2006―2012年,南宁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8.68%下降为21.63%,而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61.32%持续上升到78.37%。国有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4.38亿元,比2006年增长137.11%,利润总额22.12亿元,是2006年的近3倍,企业亏损面下降到15.96%,比2006年减少 26.51%。非国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5.99亿元,年均增长32.5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9.12%。

2.工业区域结构状况

南宁三大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领头羊。2012年,南宁市辖6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9.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10%;6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5.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83%;三大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4.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44%。县(区)工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2012年,南宁市三大开发区亿元以上企业228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46.25%;6城区亿元以上企业104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21.09%;6县亿元以上企业161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32.66%。

3.工业产业结构现状

轻重工业稳步增长。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为48.17:51.83。其中,轻工业产值1011.67亿元,比2006年增长310.05%;重工业产值1088.70亿元,比2006年增长337.65%。(见下图)

支柱行业快速增长。2006―2012年,农副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六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产值1089.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8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制药及食品加工、汽车配件及机电产品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支撑的高技术产业群体。2009―2011年,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56家增加到107家,增加了91.07%,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12家增加到45家,增加了近3倍;企业总收入由132亿元增加到205亿元,增长了55.30%;企业总产值由105亿元增加到171亿元,增长了62.86%;企业工业增加值由46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长了45.65%。

4.工业组织结构状况

5.工业技术结构状况

产业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人员7459人,新产品项目1034个,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9.98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4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达74.71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107家,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2个。这些技术开发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并提高了其技术水平。

6.工业产品结构现状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资源、技术优势为基础,以名牌产品为中心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产业群,拥有广西名牌产品4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68件,申请专利9项,引进、开发工业新产品、新技术60个(项),新产品、高新技术75个(项),开发了 “非粮生物基无甲醛木材胶粘剂的研制生产与应用”、“智能手持终端工业应用平台系统软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Na2SO 4功能母料”等一批涉及生物质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等领域新产品,涌现出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一批强优企业。

二、南宁市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布局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业围绕城镇大体呈圈层分布,越接近中心城区,工业分布密度越大,形成工业区位整体的向心分布趋向。各个圈层内的工业园区没有实现错位发展、合理分工,在园区规模上更没有体现出圈层之间的差异。全市工业发展布局过于倚重中心城区,郊县和城市周边乡镇工业发展不足,城市工业相对发展、乡镇工业相对落后的二元结构特征较为明显。目前,南宁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但部分县区例如马山、上林和隆安的工业却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水平。

2.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延伸

在一个行业内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均具有支配地位的骨干企业缺乏,企业生产、加工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在成本、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市场优势,产业带动能力较弱。由于大企业难以发挥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规模优势,导致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向“专、精、特、新”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不够,无法形成“产业集聚”。现有集群内部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关系,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3.企业组织规模普遍偏小,“小、散、弱”格局需进一步改变

小微企业无论在产出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占据主导位置。2006―2012年,小微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都在60%以上,发展速度均快于同期的大中型企业。(见下表)但是,这些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同时,大量存在的非规模经济企业,也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阻碍了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一方面,高校或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的意识不强,所研发的新技术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不高。此外,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紧密有效的分工协作关系,难以产生协同效应。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没有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目前在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分布中占33%的生物工程制药及食品加工业、31%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企业中,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经费、人员的不足,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对经济发展应有的巨大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5.工业产品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初加工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不占优势,缺乏规模大、享誉市场、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特别是缺少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鲜明形象的品牌,产品结构优势不突出。2011年,南宁只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68个省级著名商标,不仅低于区内的柳州、桂林,更落后与同是西部省会城市的成都、西安、昆明等。以本地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特征也使得工业产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较少,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破坏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

三、南宁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1.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地域结构优化

2.壮大现代工业,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纸、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向传统产业植入高新技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核心产品优势,再造传统支柱产业新优势。充分发挥“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西南特色民族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力度,抓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为南宁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注意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起来,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结合、渗透、融合和协调发展。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通过地缘的有利条件和政策上的便利,以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后盾,积极参与并加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经贸往来与科技合作,重点发展铝加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及汽车产业等产业,加快形成区域性重要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铝加工产业基地。

3.分类培育,优化工业组织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大型骨干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经营领域,强化并提高各自的核心业务和优势领域的竞争能力,建设发展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产业旗舰。围绕各工业行业产业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配套关系,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特点,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原理,引导中小工业企业向优势产业聚集,不断延伸工业产业链,提高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培育发展大批生产专业化、经营精细化、产品特色化、技术高新化、发展有持续后劲的中小企业群,构建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效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充分利用大型企业自身的规模经济优势,增强大型企业的辐射功能,加强大型企业与中小关联企业的前后向关联,从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加大对关联企业的扶持。

4.强化创新,构建南宁自主创新体系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和造就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熟悉国际惯例、有较强的参与国际技术经济活动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科研机构尤其是应用型科研院所与企业结盟,鼓励企业主动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加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沟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四位一体”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5.品牌带动,推动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树立品牌立市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联合、转让等方式,加快品牌开发。建立国家、自治区、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利用博览会、产销会、贸洽会等各种机会,大力开展品牌宣传。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品牌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进品牌评价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严禁一切乱评比、乱认定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保护和司法维权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机制。

6.强化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的生态化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在制糖、木薯淀粉、水泥、化工等行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推进南糖、南化、明阳生化公司、华润水泥(南宁)有限公司和广西南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等一批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企业节能增效。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重点扶持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低耗能项目。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投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新的市级以上节能示范工程、生态工业科技示范园、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突出抓好制糖、建材、淀粉和化工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http:///.2011.12.12.

[2]欧阳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广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

[3]陈婉儿:漳州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第2篇

一、产业现状与比较优势

生物医药群体发展。生物医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已达50余家,总投资133亿元,占开发区投资总额的62%,产品主要有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成药及医药中间体、医疗设备和医药包装材料等。华北制药集团、制药集团的主要生产企业和四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医药企业开发区安家落户,主导产品半合成抗生素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粉针剂企业最集中、最密集的生产基地。华北制药华民药业有限公司是生产新头孢系列单体最大的厂家,四药有限公司的软包装大输液制剂全国市场占有量第一,华药集团华胜有限公司的硫酸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占世界总量的65%,石药集团恩必普有限公司研发的丁苯酞软胶囊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国家一类新药,中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糖尿病患者专用药品和专用食品效果明显,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是国家指定生产企业,华北制药爱诺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兽药,市场占有率列同行业之首,开发区形成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生物产业比较集中的医药产业群和生物产业链,为“中国药都”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装备制造异军突起。机械装备制造企业40余家,总投资额占开发区总量的26%。较大规模的有市动力机械厂、太行机械工业公司、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冀凯集团、天同集团、精工化工设备公司、石特阀门公司、浩森不锈钢公司、河冶科技公司等企业。市动力机械厂是全国矿山、森林专用机车的定点企业,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厂家,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改装的自卸车在市场、华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石特阀门公司的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三甲,河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粉末高速钢已具世界领先水平,省会周边乃至华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竞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心已经形成。

轻工食品方兴未艾。现有食品类企业7家,占开发区总投资的8%。由省粮食产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丰益面粉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日加工小麦面粉2000吨、花生油600吨、棉籽油1000吨,是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澳合资投资1亿元的出口型企业—长城麦高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等农产品5000吨,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投资1.2亿元的同福食品有限公司,其同福碗粥生产规模和能力居全国第二,占市场分额的30%。此外,总投资12亿元的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厂,年产“钻石牌”优质香烟50万标箱,可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利税25亿元,已成为我区经济结构中独特并且分量极重的重要一员。

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40多亿元,进区规模企业已达60余家,吸纳了世界500强参股企业6家,上市公司5家,合资企业14家,投资超亿10亿元企业4家。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建成投产,依托这些“龙头”项目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等特色产业群,特别是依托“部级生物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生物(医药)主导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等超100亿元项目集中在开发区投资建设。

“十二五”是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向“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争创部级开发区”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三年大提升”任务的关键之时。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各项重点工作,对于建设“省会东部产业新城”和“国家一流生物产业基地”,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统领全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项目攻坚”活动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一中心,做大、做强、做优“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承载能力、经济增长等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为目标,以参与国际竞争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医药业要调高调优,机械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电子通讯、优质烟草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以机械制造业和轻工食品为主体,以信息产业和纺织服装业为两翼的产业格局。

(三)发展目标:按照“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产业配套、人才集中、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开发区内生物技术及新制药等领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重组,实现五大目标:一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二是全力推进企业集团和企业群建设;三是大幅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创新工程特别是科教兴企战略,配套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服务技术平台,提高对区域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支撑;四是全面提高区内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实现对地区经济的超强带动和辐射。通过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进一步促进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目标。到“十二五”末,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其中医药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以上,年平均增速保持在33%以上;完成工业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32%;实现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年均增长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年均增长35%;实现利税100亿元,年均增长32%。

三、发展重点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遵循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国家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以发展生物技术、推进新医药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内现有企业、技术和产品三大优势,瞄准生物制药增能、化学制药升位、现代制药升级三大目标,组织实施药物设计筛选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手性技术、药物分离提取技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六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生物制药产业化、化学制药规模化、成果转化高能化、投资环境最优化等重点工程。围绕原料药规模化,新药产业化,强化我区在高新医药产业化的优势地位,集中力量实施微生物发酵技术以及组合化学技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重点主攻遗传育种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菌构建、微生物和细胞发酵培养、生物反应器、发酵过程控制后处理及产品回收等发酵工艺技术。

2、装备制造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组织好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作好重大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创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组织模糊技术、等离子技术、精密成形技术等先进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数控通用设备、激光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轻工食品产业。“”以来,开发区益海粮油、长城食品、同福食品、东康乳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投资6亿元、年产40万千升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开发区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这些项目建成、扩建后,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能源产业。依托总投资70亿元的东方热电公司良村热电厂技改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4×300MW,分两期建设。一期2×300MW两个机组已具备投产条件,将给当地经济建设、百姓生活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重点开发项目

1、投资110亿元的华北制药工业园项目。

2、投资100亿元的石药工业园项目。

3、投资35亿元的东方热电二期项目。

4、投资6亿元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制剂及物流中心项目。

5、投资3.6亿元的河冶科技研发中心及生产项目。

6、投资6亿元的益海粮油棉籽、大豆油项目。

7、投资2.3亿元的长城食品公司冷冻食品加工项目。

8、投资9亿元的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生产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上述任务目标的顺利实施,要以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优化“招商、资金、服务、配套、人才”五大平台,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增长、环境提升”四大亮点,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提升、服务优化、经济增长、统筹发展、平安建设、干部队伍八项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开发区经济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全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战略全局,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地在“加快”上下功夫,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确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2、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区域、企业循环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3、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调高调优,机械制造做大做强,电子通讯由小到大、医药化工由粗到细”的转变。

4、加大投入,构建良好的投融资体系。为实现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预计到2015年需新增产业投入约3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为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的原则,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5、搭建人才支撑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建立包括人才工作条件、激励措施、社会保障、分配机制、用人制度等在内的一套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6、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养一批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发展联盟或企业集团,大力培养“强、优、快、新”(实力强、效益优、成长快、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龙身、相关产业为龙尾的企业联合体。

7、培育和发展产业群,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是发展主导产业的最重要的举措,主要是指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在区内最大限度地完备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群体聚集优势。

8、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中心,培养相关产业的重要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激活现有人才资源,调动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9、优化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完善政策措施。三是创新管理体制。率先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制度高于技术”来指导开发区的体制创新,以营造创新氛围的“小气候”来再造开发区的先行优势。四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力倡导“为创新服务,为企业铺路”的精神,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强化政府对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弱化对竞争性项目的指导性,创新“超市型、平台式”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方式,使企业在开发区内享受到全程、便捷、优质的星级服务。

六、统筹城乡发展

开发区辖8个自然村,农村总户数6986户,总人口25124人,耕地面积15000亩。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的发展和融合。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发展思路,打破村域界限,围绕建设“西部新城”发展目标,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做到“四结合”,即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规划相结合,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同时着手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的有机衔接、无缝对接、全区覆盖,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坚持突出项目强区这个工作重心,项目建设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纽带和支撑。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区支持农村的能力。以工业化带动乡村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围绕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以工促农、以区带村,积极谋划和推进基础设施区村的科学对接、共建共享,建设覆盖开发区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开发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公共设施与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覆盖,为区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供应。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坚持把改善保障民生作为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社会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发展文教、卫生、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各项公益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初中生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70%以上;保持教育强劲发展势头,捍卫全市领先地位五年不动摇。同时立足提高全民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成人教育,区中心校结合进区企业招工特点,每年举办三期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区辖村有关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扩大就业渠道。

(2)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强化基层工作,抓好流动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自治村创建活动,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一孩巩固率逐年提高,计划生育主要人口指标三年内达全市先进标准。

(3)努力做好卫生防疫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与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卫生资源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创建工作,切实提高村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同时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4)扎实做好民政工作。加强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助残等工作,建立完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及医疗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等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困难群众共享开发建设成果。

七、新民居建设

1、高起点规划、设计和建设。区辖各村要本着节约土地资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原则,确定由农村向城镇的发展定位。年完成新民居建设规划,—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按照现代化生活小区标准,着眼未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支柱产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23-02

1 邯郸作为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心城市

的几大优势

其一为区位优势。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东进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接,南下可与珠三角经济圈联系,北拓与环渤海经济圈近邻。冀、晋、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共有长治、聊城、安阳等13个城市,总面积9.6万km2、人口逾5 600万,这些城市距离各自的省会都在200 km左右,接受省会城市的辐射相对困难,而邯郸正好处在这些城市的中心位置。早在1985年,邯郸就作为发起者之一,与周边各城市组建了中原经济协作区,邯郸被确定为协作区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所在地,对推进中原四省区域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二为交通优势。邯郸交通发达,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横贯南北,邯长、邯济铁路,309国道沟通东西,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邯郸也是四省交界区域唯一具有铁路交叉、公路交会、机场通航条件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辐射中原、东出西联、通南达北的独特交通优势。“十二五”时期,邯郸还将实施高速路、铁路、机场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邯郸交通优势会得到更大显现。

其三为产业优势。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传统的煤化工产业方面,以总投资427亿元的峰峰煤化工园区和总投资500亿元的磁县煤化工园区为例,生产能力不容小觑。邯郸以钢铁、电力、煤炭为主导的重化工业体系完备,精品钢材、装备打造、高新科技、现代物流、煤电煤化、家电制造六大产业基地已经形成规模,特别是邯钢、新兴铸管、峰峰集团、天铁、新武安钢铁、美的家电等六大企业集团等带动作用亦非常明显。

其四为科技优势。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邯郸科研优势非常明显,不仅有中船重工718所博士后工作站、邯钢博士后工作站,还有邯郸经济开发区清华新材料实验基地、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邯郸办事处、新兴铸管集团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和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达59.7万人,科技资源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突出。邯郸的科技优势还体现在农业方面。邯郸市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邯郸市独特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顺利实现邯郸市“吨粮市”进程。

2 邯郸市支柱产业构建路径

①装备制造业。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支持条件。积极研发适合于邯郸的先进的、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邯郸动力谷重型设备、现代农机、精密基础件等优势产品发展。提升中原电器谷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推动冀南冶金石化装备集群化发展。

②钢铁业。我市是钢铁生产大市,在国内的钢铁产业格局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基础好、规模大、品种多、发展快等优势。主要产品有热轧卷板、冷轧薄板、中宽带、中厚板、带钢、钢轨、H型钢、模具钢、冷轧辊钢、球墨铸管、焊管、无缝钢管、螺纹钢、线材等十几个品种。钢铁产业发展总的思路是:“控制总产能、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培育大集团”,以组织结构、工艺结构、产品结构“三个优化”为实现路径,全力打造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扩大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专用宽厚板、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等优质钢系列品种,从而加快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市场占有率。

③新型建材业。重点打造邯郸建材业品牌,拓展新产品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利废、节能、环保和绿色的新型建筑材料,提高邯郸建材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集约化发展水平。邯郸市作为中原经济区重心城市,要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家居建材优势企业规模,支持开发以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态型建材产品,提升邯郸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产品的竞争优势。

④文化产业。推进邯郸文化改革发展,传承邯郸优秀文化,塑造人文邯郸品牌,全面增强文化竞争力,率先建成文化强市,为中原经济区文化大发展做出示范作用。改造提升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针对邯郸加强赵王城遗址、磁山文化遗址、邺城遗址、大名府故城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且做好资源保护开发,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加强邯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特色工业遗存基地城市。

⑤物流业。我市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是四省交界区唯一具有铁路交叉、公路交汇、高速纵横、机场通航的海陆空立体式交通枢纽城市。全市总流通量约1.8亿吨左右,对外流通量1.2亿t左右,是四省交界区最大的物流中心。打造“国际现代物流枢纽城市”,重点建设交通、信息两大体系,强化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两大支撑。努力形成以航空货运、多式联运、批发配送、信息服务等为主体的物流基地。以构建主城区商业核心聚集区、外环物流带、绕城高速物流带“一核两带”为目标,提升邯郸市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地位,依托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推动物流园区、物流通道、枢纽场站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建立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联盟、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推动龙头产业构建全国性物流网络。

⑥旅游业。未来几年是邯郸市旅游业将迈进先进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和快速发展期。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将大幅提高,旅游产业作为邯郸市现代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的地位愈加明显。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邯郸必须抓住重点,明确主题,发展聚焦项目,推出特线,组建网络,结合邯郸悠久沉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分期建设构建富有魅力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并且要强化自主创新,打造文化与历史内涵并存的健康旅游开发项目。在中原经济区共同发展的阶段,作为中心城市和旅游枢纽,突出特色、保护资源、科学发展、强调共赢。

3 快速发展邯郸支柱产业的对策研究

①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利用国家、省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和编制我市四期城市总规划、详规机遇、争取将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纳入国家、省、市相关规划,优先支持调规和供地。优先将产业聚集区内的项目推荐争列省重点战略支持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市、县两级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向推进产业聚集区项目建设倾斜。

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充分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进、整体开发”方针,创新邯郸市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贤纳士,搭建快捷高速的人才交流平台,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主导产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并且建设不同层次的“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工作条件。建设完善邯郸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提高人才使用率,当然,资金扶持是人才引进不容忽视的环节和基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方面,要重点培养产业结构化调整所需各类专门人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人才使用要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任用、流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③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要把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入市、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并组织实施;鼓励产业管理机构创新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进行土地前期开发;市建设、城投、交投、水投等市级投融资平台,要积极服务各个支柱产业发展建设。

④加大优质产业项目建设财政支持。市财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专项补贴、资本注入等方式,支持产业龙头项目、重大关键技术引进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当年支持额度要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对成长性强、成绩突出的产业进行奖励,并组织管理和工作考核。

⑤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市、区)两级政府都要把各个产业发展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城镇实力、活力、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加快推进步伐。市政府成立邯郸市产业聚集区建设指导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推进支柱产业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全市产业聚集区建设的组织、协调、考核、督导等工作。

⑥创优发展环境。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为各个产业发展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为推进产业聚集区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铁苗,颜世辉.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题及途径[J].珠江经济,2008,(5).

[2] 吕传赞,于刃刚.加快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J].经济论坛,2008,(24).

[3] 刘玉梅,李毅超,张学礼,等.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7,(12).

[4] 水.产业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第4篇

一、总体目标

以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平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县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县建设6个粮油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水稻示范片4个、油菜示范片1个、马铃薯示范片1个(具体见附表)。力争万亩集中连片的中稻亩产达到700公斤、双季稻亩产达到900公斤、油菜亩产较上年增长5%以上、马铃薯亩产2000公斤(鲜重)。

二、工作措施

(一)明确界定示范片区域。根据《全省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所定的原则,选择集中优势产区、农田基础条件好、产业化带动能力强、基层领导重视、农民热情高、农技推广网络健全、辐射带动力强的地方作为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结合我县实际,选定青石镇望天畈、周畈等沿蕲河两岸相邻的七个村,刘河镇湾潭、胡坝及狮子镇余畈、农科所等六个村,横车镇、漕河镇沿蕲河两岸相邻的部分村,*镇白河片、白池片相邻的部分村,作为水稻4个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选定*镇、*办事处、蕲州镇等地的部分村(大队)作为1个油菜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选定*乡、张?镇部分村作为1个马铃薯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每个示范片设立一块标牌,注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明确由示范片所在区域的技术骨干负责建立优质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和工作情况的记录。

(二)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跃新挂帅刘河镇、狮子镇水稻示范片,*乡、张?镇马铃薯示范片;县人大副主任吕卫军挂帅青石镇、横车镇、漕河镇两个水稻示范片;县政协副主席卢建平挂帅*镇水稻示范片,*镇、*办事处、蕲州镇油菜示范片。县农业局选派技术专家建立联系片制度,按照不同作物、不同季节开展技术指导;县农技推广中心固定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建立联系户制度,按照不同乡镇办、不同农户开展蹲点服务。

(三)集成推广关键技术。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要求,重点抓好示范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加强病虫草害防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机械化生产等五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根据不同示范片的实际,一个地方一种作物制定一个优质高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保证一户一份。

(四)加强培训指导。县成立高产创建技术专家指导组,乐有才任组长,王本忠、蔡定鑫、方锡文任副组长,江仁志、陈天礼、张继新、邹春华、张家学、钱太平为成员。专家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加强协作攻关,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达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高产创建要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创建点,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指导大面积生产。

(五)做好测产验收和经验总结。按照农业部制定的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严格规范测产标准和程序。县专家组在作物成熟前15-20天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测产,并将结果及时上报省农业厅,同时做好迎接省农业厅的复测或农业部的抽测。在高产创建过程中,所在乡镇办要加强材料收集,抓好总结交流,既要总结归纳优质高产创建的成效和经验,又要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要做好分季节、分阶段的定期总结,又要做好最新动态、热点追踪的反馈交流;既要做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等工作层面的总结,又在做好工作方法、组织方式等工作机制方面的总结,为今后推进大面积农业生产发展积累经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贯彻“部、省、县三级联创,以县为主”的原则,县政府成立粮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跃新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吕卫军、县政协副主席卢建平任副组长,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相关乡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优质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协调各方力量,配备人员,保证措施到位,确保优质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

(二)落实项目资金。积极争取部、省项目资金,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县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投入,以加大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宣传、技术培训、专家指导、物化补贴等。同时积极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支持优质高产创建活动。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第5篇

夯实科学发展基础。按照项目建设“续建推进一批,坚持项目带动。开工新建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对接争取一批,谋划储备一批”要求,建立健全项目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做到建项目抓进度、快建设,新上项目抓前期、快开工,竣工项目抓投产、快见效。设立项目谋划专项经费,围绕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前景好、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注意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进一批符合科学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战略目标,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大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质、物产丰富、区位优越、品牌响亮六大优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发展目标:突出科学发展的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新型工业示范、景区景点示范、特色村镇示范等重点领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力争实现GDP469亿元,2012年。年均增长13.9%人均GDP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18%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创汇3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44.64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

力争实现GDP740亿元,2015年。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年均增长14.7%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15.4%其中创汇5.7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44.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0%

三)以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两翼,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为总揽。以平安和谐为保障,重点把握以下五条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人的地位作用、利益权利、价值尊严、生命发展,走和谐文明的发展道路。3坚持发挥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六大优势,抢抓机遇,错位发展,提速增效,努力实现争先进位。4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示范领域,实现重点突破。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抓好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领域、建设要求和具体任务

一)建设科学发展的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

确保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2012年,发展目标: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服务业增加值达217亿元,年均增长13%服务业从业人员3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40%以上。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63亿元,年均增长1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50%以上。

加大改革力度,建设要求:以积极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扩大生产服务业与发展完善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业与拓展丰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加快结构调整,增加投入支持,尽快走出一条符合发展实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改革发展之路。

突出山、江、湖、城、街、点、村等重要节点建设,具体任务:加快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以风景区为龙头的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重点实施总投资405亿元的92个旅游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西大门综合开发、新安江延伸综合开发、太平湖旅游度假区、歙县城区“百亿”工程改造、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项目、东旅游度假区、屯溪老街保护开发等重大项目,全面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节庆赛事、商务会议等旅游新型业态,积极打造雨润高尔夫高端休闲、乡村徽文化体验、环太平湖休闲度假等3-5个特色旅游功能区,推动旅游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全面启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重点实施总投资53亿元的文化产业精品重大项目25个。认真抓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组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强力推进徽文化长廊建设和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广告、软件、动漫、设计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形成3-5个具有规模优势,集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创新能力,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以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铁路枢纽、高速公路和机场。加快推进海宁国际物流园区、永佳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现代物流产业园、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铁路站前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物流资源,改造传统物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培育3-5个交易主体组织化、组织方式现代化、交易商品标准化的大型批发市场和5-10家规模化物流企业。

二)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示范

全市规上企业数达600户以上,发展目标:201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9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以上,打造2个百亿元产值产业,3个50亿元产值产业。2015年,全市规上企业数达800户以上,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5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

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建设要求:以经济技术开发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推进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加快构建一批优势显、体系全、规模大、品牌响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示范企业。

坚持存量扩张与增量引进相结合,具体任务:加速经济园区建设发展。以特色园区建设为载体。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新型印刷包装、新型旅游产品、新型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丝绸服装等产业,近期重点抓好181个总投资66亿元的建工业招商项目和83个总投资27亿元的新签项目建设。按照“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内的功能专业区集中”要求,认真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以市循环经济园为重点的循环经济。2012年,建成园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园区累计完成投资达200亿元以上。

瞄准国家产业导向,加快工业技改创新步伐。认真落实国家、省产业振兴规划。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积极谋划和编制储备一批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力争国家、省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紧盯行业发展前沿,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力度,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大力推进省“百千工程”146项总投资71.4亿元重大技改项目和61项总投资11.4亿元技术创新项目建设,3年内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0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强优势产业培育指导。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不断加大重点骨干企业培育力度,引导和推动企业上市发展,努力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近期重点做大做强永佳(集团)有限公司、兴乐铜业有限公司、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嵊峰针织有限公司等40户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示范企业。

三)建设科学发展的景区景点示范

全市旅游接待总量3000万人次,发展目标:2012年。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入境游客120万人次,入境游客继续保持全省60%以上份额;4A以上景区达24个,其中5A景区1-2个。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量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入境游客170万人次;4A以上景区达29个,其中5A景区3-5个。

由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转变,建设要求: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由景区带动型向景区、城市双带动型转变。由旅游、文化、生态相对独立成长型向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型转变,由偏重资源供给型向资源、市场结合型转变,由徽文化单一型向徽文化与佛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海派文化”叠加联动型转变,重点抓好精品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整体营销、旅游新型业态打造、文旅深度结合、旅游商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区域联动、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旅游对外开放、旅游信息化、旅游人才培养等十二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旅游经济超常规发展,突破性增长。

通过注入科技因素、挖掘文化内涵、加强资本运作、发挥品牌效应,具体任务:加快景点景区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强风景区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实现山上山下互动发展,努力把风景区打造成世界一流精品景区。同时,积极推进等重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快18个4A级景区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村、农家乐示范户开发建设,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0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00亿元,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村达200个,农家乐”接待户达2000户。

通过媒体策划、网络宣传、重大活动等形式,切实抓好旅游市场营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上下联动、市场运作”全力实施旅游“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强与境内外主流媒体合作。深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精心打造一批知名旅游品牌,包装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巩固拓展一批大型节庆赛事。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合作,打造3-5个全国百强旅行社,旅游区域联动上寻求新突破。

强化旅游综合执法,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抓好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改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停车、标识、咨讯、应急、救援系统,构建完善的旅游营销、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抓好以屯溪老街“徽商诚信街”为龙头的诚信建设活动,打响“诚信经营”诚心服务”新徽商品牌。

四)建设科学发展的特色村镇示范

全市特色乡镇增加到50个,发展目标:2012年。全市50%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初步建立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农业增加值达43亿元,年均增长3.4%2015年,全市特色乡镇增加到80个,全市80%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全市农业增加值达51亿元,年均增长3.4%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建设要求: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总要求。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全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积极培育特色乡镇,加快建设新农村“十有”达标村,带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完成投资77.6亿元,具体任务:着力实施“八个一批”和“1122计划。近期实施重大项目56个。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村,做大一批特色生产基地,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农村基础设施,打响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抓好一批农村民生工程,打造一批新型农村要素市场,力争到2012年,培植10大产业基地,培育10大龙头企业,争创20个知名品牌,争上20个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

围绕乡镇的产业特色和基础,积极推进特色镇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各具优势、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体。重点抓好以汤口镇、西递镇、宏村镇等为代表的旅游经济型,以北岸镇、奕棋镇、金字牌镇等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型和以闪里镇、五城镇、耿城镇等为代表的商贸综合型等20个特色镇建设,不断增强特色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培育更多的特色乡镇,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建设体系。

围绕发展农产品基地、乡村旅游、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重点示范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加快100个重点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积极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文化生态村、种养专业村、加工贸易村。注重发挥重点示范村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一)切实加强领导。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区县和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示范区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具体工作由市发改委承担。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第6篇

质量开展的各项工作给与指导和肯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以及国家科技部、卫计委、质检总局、法制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代表出席会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白酒专家高景炎,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岩,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程劲松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白酒骨干企业的200余名生产和技术负责人出席活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主持会议。

科技先行,恰逢其时

2004年至2013年,我国白酒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这与行业和骨干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专家队伍的建设,着力于继承传统工艺技术之上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据马勇秘书长介绍,当前白酒行业与国家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同步,正面临新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现有具备合法生产资质的白酒生产企业7310家,统计口径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497家,2014年1-11月,白酒总产量1126万千升,同比增长3.6%;主营业务收入4565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利润 595亿元,同比增长-13.8 %;税金461亿元,同比增长-3.9%。数据显示,白酒产业经济运行基本稳定,结构调整和理性消费,对行业利润的高速增长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态势下科技创新对于白酒这个传统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王黎明、马纯良、张涛等相关领导先后致辞,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需求,保障食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的高度,对白酒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认为第二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对研究和探索“新常态”形势下白酒行业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实现我国白酒产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辛勤耕耘,成果卓著

马勇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奠定了中国白酒产业步入黄金十年发展期的科技基石。而通过开展严格评审,全面客观地反映过去十年白酒产业的技术进展,并为产业升级打下良好的科技基础,则是本届大会的出发点。

据了解,本次评定工作秉承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第二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优秀科技成果评选办法》和《中国白酒大师等荣誉称号评定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委员会组织白酒专家委员会及部分省、市食品工业协会等机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优秀科技成果和中国白酒大师等荣誉称号材料进行认真评审,保证了最终结果的客观公正。

据马勇介绍,通过专家评审的63项优秀科技成果包括:白酒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和分析检测技术,白酒生产中原辅材料的贮存、处理,制曲、发酵、蒸馏、酒体处理等方面的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对酿酒关键微生物群系的认知、改造和优化、以及提升白酒质量风格的生物工程技术、白酒生物活性物质、风味物质和功能性因子研究,白酒包装接触材料和仓储物流,以及酿酒综合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等,这些科技成果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国白酒行业和骨干企业10年来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获得“中国白酒大师”等荣誉称号的专家是长期奋斗在白酒科研、技术、质量、生产和管理岗位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有的是在白酒行业从业数十年,从生产一线的酿酒工人成长起来的董事长、总经理,有的是在科研生产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的普通技术人员,其专业领域包含酿酒微生物的研究应用,白酒质量安全的分析检测,制曲酿酒操作的现场管理,白酒感官质量的研究控制等,这些优秀科技专家是支撑白酒行业科研创新的坚实基础,展现了我国白酒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风貌。

科技创新,产业之本

著名专家学者对于白酒技术应用的解读,成为此次大会的亮点。

白酒行业的泰斗沈怡方教授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十年来白酒生产工艺技术进步,包括酿酒原料由单一品种向多种粮食组合发展,低度白酒的技术要求,绵柔型及复合香型白酒的兴起,芝麻香型白酒的发展,白酒副产物的利用进展以及白酒生产机械化等方面。沈老认为:“在产品质量、白酒风味方面, 消费者已逐步由香气为主转化为以风味为主。白酒产品在香味协调的基础上主要是味的醇厚、绵柔、刺激性小、适口性好、醉酒度低。“科技进步使人们认识更加深化, 要找出新的科学创新点, 使传统工艺不断向前发展。”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徐岩,介绍了以风味导向技术为学术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白酒微生物发酵特征解析及代谢风味物质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他认为建立在风味导向学术理论下所获得的白酒酿造微生物重要风味物质形成途径和机理研究成果对于丰富我国白酒风味化学研究、固态发酵微生物维度研究、功能微生物风味定向代谢发酵调控的研究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国白酒新一轮的技术跨越和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随着对于白酒技术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科学界逐步赋予白酒国际化的话语体系,使得白酒走向国际的步伐更加坚实。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孵化器;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003-04

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是以区位、交通和产业集聚为纽带,依托经济基础较好、科技资源较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的大中城市以及国家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优势,科学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加快推进产业带建设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对于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

根据科技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第二次部区会商关于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议题,2008年12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带。随着产业带发展和建设规划的逐步完善,产业带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带空间集聚态势逐步显现,产业带已初步成为带动区域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擎。

(一)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产业带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9.6%。2010年,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2010年1~11月,产业带内两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总收入、总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529.19亿元、641.8亿元、62.23亿元、4.38亿美元,同比增长38.62%、28.29%、29.89%、93.8%。在高新园区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批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四个优势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80%左右。其中,南宁市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北海市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海洋产业为主,钦州市形成了以石化、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为主,防城港市形成了以现代物流、新能源产业为主,玉林市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产业、现代农业为主,崇左市形成了以新材料、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布局。目前,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产业带内高新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目前,产业带内聚集了部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1个,还建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园区、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工业园区20多个,并通过实施《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规划研究与孵化体系建设》等项目,在钦州启动了自治区级高新区建设,形成了以南宁、北海两市高新园区为中心,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11月,南宁、北海两个高新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79.21亿元、工业总产值529.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5%、38.62%。其中,南宁、北海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占所在市工业增加值的32.79%和9%。广西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获国家正式批准建设;部级海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建成的国际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是国内首家获得美国动物实验机构AAALAC(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认证的初具规模的灵长类动物国际实验基地;以科技园区创新基地、铝加工产业创新基地、制糖与造纸产业创新基地、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创新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基地、生物质能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为重点的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快推进;北海高新区构建了以原华侨开发区为核心区,以原北海高新园区三个企业为主体的软件电子科技园、海洋产业园、生物制药园为分园的“一区多园”的创新发展模式。

(三)产业带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产业带内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底,产业带内已拥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47家,分别占广西总数的49.2%、47.96%。2010年,通过科技计划引导和科技创新服务,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共技术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不断向产业带扩散,其中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检测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认可实验室,使产业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方面,2010年,产业带内新组建自治区级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3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承担国家、自治区及市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有效提升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据统计,每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约平均完成新产品开发7项、新技术开发2项、新工艺及流程开发3项、新材料开发及应用2项、获得专利授权6项。

在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方面,通过着力推进实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试点工作,促成现代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评为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使产业带内部级示范中心达到4家,并建立了由全区51家区、市、县及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参与的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联盟,实现了全区生产力促进机构的资源、服务的协同,为产业带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估。

在孵化体系建设方面,着力打造部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等一批创新机构,各高新区的孵化器软、硬件环境建设得到逐步完善,孵化器规模不断扩大,孵化成效明显。2010年,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在孵企业达138家,新入孵企业40家,毕业36家,总收入达22723元;北海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入驻孵化器企业共15家,孵化企业实现总收入42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50万元,出口创汇7.5万美元,并在通过了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之后,正在为申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积极的准备。

二、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做法

(一)高度重视,搞好规划,明确产业带发展方向

产业带建设纳入第二次部区会商议题以来,广西高度重视产业带建设和发展,把产业带发展规划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切实加强政府组织协调与指导,成立由自治区和相关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产业带发展领导小组和由科技、产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产业带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二是坚持系统性、科学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原则,认真抓好规划工作。2008年10月,广西科技厅组织编写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方案》,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并以桂政函[2008]156号文报送科技部。2008年12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带,并要求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制订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2009年1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为加快产业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策略依据和政策指导。

(二)结合实情,完善政策,优化产业带创新创业

环境

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广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为推动产业带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制定出台了《广西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广西电子信息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建立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的意见》和《关于关于加快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系列政策规划,为产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二是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规范》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了优化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三是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科技园认定管理办法》。为大学科技园的设立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科技成果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三)搭建平台,完善设施,增强产业带科技创新能力

在推进产业带建设进程中,广西将改善产业带创新创业条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完善基础实施,搭建创业平台,加强高新区孵化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产业带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完善高新园区的基础设施,先后完成了各高新区的创业中心、创业大厦以及南宁高新区的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建设,为高新区企业发展和人才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环境。二是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从科技经费中安排经费支持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和北海创业中心建立了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南宁软件技术公共平台和北海高新区技术与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中试平台,为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加大孵化器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近两年科技计划立项中,广西共下达了南宁生物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北海北部湾海洋生物产业孵化器建设、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器建设等支持孵化器建设项目5项,有效地提升高新区孵化器的孵化抚育能力。此外,还积极扶持高新区企业发展生物技术、集成电路、软件等方面的具有孵化器性质的研发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网络化的创业孵化体系。

三、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尽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差距还比较明显,在产业带发展的速度、体制、机制、政策、人才等多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在今后的建设中,产业带建设应突出创新、聚集和辐射三大功能,以开放合作促产业发展,努力把产业带建设成为战略高新技术和前沿应用技术研发孵化基地、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聚集基地、技术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培养创业基地及中国-东盟技术合作交流中心,成为我国三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密集区,自主创新能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辐射带动面广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示范区。

(一)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广西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中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参与的产业及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2.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示范基地。通过项目资金形式,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合作,建立若干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果产业化和高科技重大项目研发及攻关。

2.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发挥财政科技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鼓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拓宽担保渠道,支持知识产权质押等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贷款融资;根据我区创业投资发展的需要和财力可能,适时建立创业引导基金,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及其他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业投资。

3.支持企业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有关政策宣传力度,支持企业用好《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2008〕116号)等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

1.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具体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信息、政策咨询、项目受理、技术服务、配套对接、绩效评估等工作。

2.加快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服务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综合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从研发支撑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战略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激励机制,构筑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通过高薪聘请、技术入股、产学研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创办留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器、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地培养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创业企业和人员提供配套服务。对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受益单位除兑现服务合同报酬外,可给予一次性的奖励。

(五)开展技术招商活动,加快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步伐

在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搭建技术招商平台,开展集群式招商,通过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关联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由引进项目向引进产业的转变。同时,鼓励外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形成战略关系,

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推动广西企业融入跨国公司全

球技术创新网络,逐步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六)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更多的支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库建设,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和重点,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筛选和储备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纳入国家支持计划。

参考文献

[1] 连镇殿.关于建设烟台北部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分析与思考[J]. 环渤海经济望,2004,(2).

[2] 徐少华,赵戊生.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7).

[3] 中投顾问.2010 ~201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 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2010.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第8篇

进入21世纪,中共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纺织工业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经过头1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10的51%,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24%上升到2010年的35%,规模以上企业的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7%提高到2010年的82%。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纺织工业需加倍努力,争取在2020年实现由世界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顺应时势,围绕科学技术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这四大核心任务,制订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旨在团结全行业纺织人,以《纲要》为指导思想,积极主动的抓住未来10年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脚踏实地的推进纺织强国建设。

2009年10月在杜钰洲会长的组织下《纲要》编写工作正式开展,期间的2年多杜会长一直对工作进展情况予以关注,《纲要》讨论稿形成后,杜会长又亲自执笔对其总纲内容进行了细致全面的修改。杜会长介绍:“《纲要》制定的思想基础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即‘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中国工业化后期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在2020年实现由世界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的奋斗目标”。

纺织工业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关键词1:物质文化生活

杜钰洲表示:根据“十二五”规划精神,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将为纺织工业带来新期待。因为纺织工业是物质文化产品产业,物体产品的实体经济,人们对于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里很大一部分是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渴求,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跟服装增长的关系,人均衣着支出和消费支出与纺织工业的关系,对此杜钰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9.84%(按可比价1978年=100计算),全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总支出在这10年间增长2.72倍,年均增长14.05%,如果考虑物价指数则为15.84%。衣着消费增长有两大内涵:一是伴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对纤维制品使用数量的不断增长;二是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满足衣着功能品质细分和对日常生活更高审美追求。

杜钰洲说: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个十年,我国坚持扩大消费需求战略以及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的重大决策,将使我国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十二五”规划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目标调整为7%,2011年实际增长速度是9.2%,2012年确定增长目标7.5%,最近理论界和经济界预测今年是8.5%。那么,根据国际经济将处于长期缓慢复苏态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这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在7.5%左右,虽然GDP增速低于前10年,但是消费仍将会保持较高增长,预期最终消费将以10.5%左右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衣着支出总额年均增长将达14.77%。

关键词2:就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长河中就业始终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第一需求,充分就业作为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内生动力相辅相成,一个是工业化,一个城镇化。工业化是使国家强大起来,城镇化使人民群众富起来,而城镇化最重要的就是就业。纺织工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1300多万,上升到2000多万人,规模以上从700多万人上升到1150多万人(占全国职工的12.07%),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国内外市场总规模扩大了4.62倍。

杜钰洲坦言:在202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4亿,城镇化率将达到60%,届时城镇人口要比2010年再增长1.7亿。人们对更好就业期待更加强烈,就业目的早已从解决温饱上升到满足小康生活,预示着新时期纺织工业吸纳就业总趋势是高工资,高创造力。

关键词3:生态环境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对良好生态环境具有更高期待。要求纺织工业要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有新的突破,做出新的贡献,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2%,百米印染布新鲜水取水量下降幅度达到37.5%,印染行业中水回用率大幅提高,纺织工业单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下降40%,2010年纤维加工总量已有400万吨再利用纤维。

杜钰洲认为:在第二个十年继续以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事关我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长远大计,也是建成纺织强国的重要标志。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价值观和产业动力大力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工艺技术、新型装备、产品开发、现代管理、淘汰落后,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集群、区域布局体系,并且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来引导消费。

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新要求

关键词1:改造提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明确提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对于处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制造业,“改造提升”是中心任务。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消费品工业,推进改造提升不仅关系我国工业现代化全局,而且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在新技术革命时代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杜钰洲说:进入新世纪以来,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性地位正在从新兴科技获得更大创造力,从新兴产业获得更先进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获得更大规模、更高附加值的消费市场。中国纺织工业正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改造力不断提升规模,使承上启下的关键创造力持续增强。根据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总体要求,纺织工业在第二个十年致力于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工业化宏观需要,争夺新时期产业制高点。

关键词2:现代产业体系

纺织工业与消费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本质是现代产业体系与消费者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具有鲜明时代性。杜钰洲分析说到:首先,纺织工业满足了人们群众现代化衣着消费;其次,纺织工业生产资料涉及机电装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及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生产工艺设计现代高分子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物理、现代化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和环境技术、生命科学和人体工学以及文化生产力。第三,纺织工业供应链管理,营销体系建设涉及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这三点就足以说明我们纺织工业和现代体系是融为一体,纺织工业由大变强实质上是我国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问题,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纺织工业由强变大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是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3:转变自身发展方式

纺织工业要满足中国工业化中后期巨大经济社会需求,必须紧紧抓住自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和结构调整主攻方向。

杜钰洲从6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首先,产业要素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要从以大量资源投入和低工资劳动力投入转向扩大知识和技术要素,依靠科技和人才为主的投入。

第二,产业功能要从处在国际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型制造业,向在国内国际价值链高端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造力的创新型制造业转变。

第三,产业价值结构要从市场供求内部性的效益驱动,向质量效益内部性动力与市场外部性责任紧密结合的科学发展动力转变。

第四,产业的生产方式要从企业间分散重复、盲目扩张、粗放发展的生产方式,向以自主发展、战略合作、自主研发、集成创新、有序竞争、公平链接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从各自为战打造品牌优势向以骨干企业为主力,以供应链为纽带打造产业同盟品牌优势或区域品牌群落的品牌集成优势转变。

第五,从我国东部产业带优势向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相协调配套的战略优势转变。

第六,从以往产品“走出去”的发展方式,向“品牌”走出去转变、运用资本实力,跨国兼并,提高跨区域跨资源配置能力,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跨国公司,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高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纺织工业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纺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纺织工业面临国际新定位和创造新优势的严峻考验,无论是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还是内部发展的新约束,都要求中国纺织工业加快由大变强。

关键词1:科学技术

杜钰洲说:纺织工业在过去的10年取得在技术改造和科研公关方面巨大的发展,整个行业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总体面貌取得重大进步,骨干企业都使用了国际最先进的装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基石,要切实将科技新优势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科技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一旦掌握了高新技术,就会大幅提高产业创造力和竞争力,把握住全球经济分工新定位的主动权。要改变过去追赶型的技术进步,形成创新型的产业。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基本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生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纺织产业体系的主流,应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方针,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特点,善于运用知识流和网络资源,组织创新战略同盟,自主研发,求真务实,突破行业科技瓶颈。

关键词2:自主品牌

“现在全行业各领域,品牌发展有很好势头,在建立市场信誉,提升品牌价值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每个行业都有排头兵企业,特别是服装、家纺、针织、面料等产品品牌发展日趋成熟”但是杜钰洲认为,总体讲品牌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在实践中还存在众多薄弱环节,与世界品牌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创造品牌新优势,首先要把自主品牌建设摆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其次要体现生产者与消费者诚信关系价值标识;第三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竞争为主要形成机制;第四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最后要靠提高社会化生产力来实现。

关键词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我们产业满足周围环境的要求,而且已经进入到市场的价值评价体系,成为国际竞争中市场价值量化的重要尺度”。杜钰洲强调,中国纺织工业作为世界生产大国,纤维加工量占世界51%,一定要严肃对待可持续发展。正确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纺织由大变强的重要准则。新时期,培育可持续发展新优势,一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污染,发展循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使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代价和资源代价最低;三是通过提高队伍的素质,通过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行业管理形成价值共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四是要针对新时期的主要约束,脚踏实地解决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全行业要一起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并在“十三五”把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向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4:人才队伍

杜钰洲强调: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将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廉价劳动,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第一资源。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8%,包括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领军人物、技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优秀服装、纺织、家居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师,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企业的科研骨干。

实施纺织人才强国战略,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加快纺织人才机制体制的改革。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思路,以提高纺织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和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基础,建立能够培养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更好地吸引使用人才的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纺织人才队伍。

纺织行业未来十年主要发展目标

14.5% 满足城乡人均衣着支出年均增长14.5%左右的消费总需求

7.5% 保持产业用纺织品加工量年均增长7.5%

7% 出口纺织品服装价值量年均增长7%左右

工业总产值:

年均增长12.5%,比2010年增加2倍以上;

科技贡献: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

品牌价值:

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10%的领军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30%以上,利润总额占50%以上,自主品牌出口比重成倍提高。

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十三五”期间各项排放指标进一步下降,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12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