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30 17:49:01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第1篇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首先,微课呈现教学信息的方式为动态影像.影像教学,能使抽象及枯燥的书面文字知识变得逼真、生动、立体,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集中精力参与化学微课学习,使教学氛围变得活跃,同时能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例如,在讲“元素的周期律”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拟化为卡通人,让学生在观看卡通人“自我介绍”“交互游戏”“梯队排列”的过程中了解元素周期律基础知识、化学键性质、金属性、与水反应、与酸反应及置换反应等相关知识.有趣的视频,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同时,教师借助微课内容串联及梳理零散、繁杂的知识点,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其次,微课视频可以在课堂中反复播放.学生能随时中止、反复观看.利用微课演示化学实验,可以填补某些教学空白,规避实验教学风险,减少教学内容缺失.例如,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展示与铀、氰化物、氯气、浓硫酸等相关的实验,让学生清楚了解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同时减少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另外,学困生与请假生可以随时利用微课学习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选好微课内容,创新讲解知识点.在选择微课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化学公式、化学定义及化学原理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确保教学中呈现的微课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突破学习难点及高效解决化学学习中存在的疑点.比如,教师可以将高中化学中的燃烧规律、同分异构物质书写规律、取代反应类型、盖斯定理、过滤方式、燃料电池及原电池等知识点作为微课内容.在利用微课讲解化学知识时,教师应确保微课视频能带来一定的感官冲击.在学生观看微课后,教师要及时对微课内容进行点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及记忆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化学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溴水、乙烯的加成反应”时,教师可以播放模拟加成反应的动画视频.在学生观看加成反应过程及物质内部变化后,教师通过定格画面讲解加成反应中的关键知识点:加成反应发生在有不饱和键,包括双键及三键物质中;不饱和键容易断裂,能有效结合原子团及原子;不饱和键中的碳原子能结合其他的原子团、原子,并生成化合物;不饱和键结合的是原子而不是整个分子,如能结合Br原子,不能结合Br2分子,结合的原子团包括羟基及甲基等.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第2篇

一、“氧化―还原反应”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们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知识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法为主,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即从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得氧失氧讲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只是追着老师讲课埋头写笔记,所学的知识只靠教师传授,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被动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学生引导、启发、鼓励,让学生自己认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微观角度阐述的,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是对初中“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很难从电子转移的微观层面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只能从化合价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对所学知识存在模糊认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虽说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要注意前后衔接,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及相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

学生在初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仅是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到了高中以后,学生接触到的许多化学反应就不能用得氧、失氧的观点来解释,学生自然就感到疑惑。例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表面看上去没有得氧、失氧,用得氧、失氧的观点无法解释;又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CO■),看上去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又被还原了呢?用得氧、失氧的观点不能自言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H■+CuO■Cu+H■O),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2价),而铜和氢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铜由+2价变为0价,氢由0价变为正1价)。因此,用得氧、失氧的观点解释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全面、不确切的。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高与降低,是相辅相成的。在化学反应前后,只要有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由于“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电子对偏移状况有关,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转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学生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过程,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自主构建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体系。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必定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这是相辅相成的。

(2)氧化剂、还原剂。在一化学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要特殊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指的是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氧化剂、还原剂既可以存在不同种反应物中,又可以存在同一物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3)氧化性、还原性。在一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得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这是针对生成物而言的。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

三、“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思路

1.通过复习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时,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即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通过分析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H■+CuO■Cu+H■O,引导学生分析:CuO失去氧变成Cu单质,发生了还原反应;与此同时,H■结合了O生成H■O,发生了氧化反应,也就是说CuO变成Cu的同时,H■变成H■O,所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开的,因此,就把这种类型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一化学反应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由此,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运用初中已有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学生在初三已经学过元素化合价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及发生的反应和反应物的作用及其性质、生成的产物等进行分析。例如,以下三个反应:①2Mg+O■■2MgO;②Mg+Cl■■MgCl■;③Mg+H■SO■(稀)=MgSO■+H■。利用元素化合价的知识,从电子得失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三个化学反应中,Mg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即Mg失去2个电子成为Mg■。在①中既然Mg与氧结合叫做氧化,那么在②中Mg与氯结合、在③中Mg与硫酸根结合也叫氧化,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反之,不同化合物中的Mg■转变成Mg,也就称为还原。这样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分析、类比,概括出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学法指导;化学思想;学会学习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第4篇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知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或书写未知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简单计算。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在填空题中经常出现,形式新颖灵活。

通过围绕难点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深化的“思考阶梯”激发学生探究;通过“阶梯式”思考题把难点知识的难度降下来,以求化深为“浅”,化杂为“单”,化混为“清”。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系列“阶梯式”思考题,创造出让学生讨论、探索的情景,激发他们运用比较、判定、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沿着一个个的“思考阶梯”攀登,达到突破难点,把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晋江市中一所三级达标完中校,生源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通过一轮复习中的练习和考试,发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发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些混淆,发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配平和简单计算掌握的不够理想,发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是不够。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把氧化还原反应二轮复习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就是本文设计,第二课时为习题教学,第三课时为巩固练习及点拨。

三、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基础练习,扎实双基。

【问题1】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中,一定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是____,一定不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是_____,可能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是_____。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表达。

【问题2】已知:①2BrO3—+ Cl2 === Br2 + 2ClO3—

②5Cl2 + I2 +6H2O===2HIO3+10HCl

③ClO3—+5Cl—+6H +===3Cl2+3H2O

根据上述三个反应,用化学符号回答以下问题:

反应①中氧化剂是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

反应②中还原剂是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

反应③中_____发生氧化反应,_____被还原(填元素符号)。

下列按物质氧化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O3—>ClO3—>IO3—

B. BrO3—>ClO3—> Cl2>IO3—

C.ClO3—>BrO3—>IO3—>Cl2

D.BrO3—>Cl2>ClO3—>IO3—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表达。

【小结】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 重点巩固,提升能力。

【问题3】氮化铝(AlN)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在一定条件在,可合成AlN的反应如下:Al2O3+N2+C===AlN+CO。回答以下问题:

① 完成上述反应的配平?

②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mol AlN需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问题4】在某强酸性混合稀土溶液中加入H2O2,调节pH≈3,Ce3+通过下列反应形成Ce(OH)4沉淀得以分离。完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完成该反应的配平:Ce3++H2O2+H2O === Ce(OH)4+______

②上述反应中,每消耗1mol H2O2需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问题5】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

完成该反应的配平:IO3-+SO32-+H+===I2+SO42-+______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问题6】写出在空气中煅烧FeCO3,制备高纯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简单计算精髓是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做好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关键抓住三要素,分别是物质的量、变价原子数、每个原子所变的化合价,其关系如下:

【n(氧化剂)a(变价原子个数)x(每个原子所变的化合价)=n(还原剂)b(变价原子个数)y(每个原子所变的化合价)】通过列出相关的关系式,可以正确地解决上述问题中的电子转移数的计算。

3. 综合训练,适应高考。

【问题7】(2009年上海化学24)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AsH3、H2SO4、KBrO3、K2SO4、H3AsO4、H2O 和一种未知物质X。

(1)已知 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

(2)已知0.2mol 在反应中得到1mol电子生成X,则X的化学式为 。

(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 。

a.氧化性: b.氧化性:

c.还原性: d.还原性:

(4)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基础练习、扎实双基, 重点巩固、提升能力, 综合训练、适应高考三个方面进行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知识。通过对习题作答要求加以变化,与省高考试题要求接轨,进一步加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从而也渗透了氧化还原反应守恒和转化的精髓。

四、教学反思与体会: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第5篇

一、高一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教学内容分析

初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到了高一年级之后就开始展开有基础的这块内容的学习在必修一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是主要的学习区域,还有必修二《化学反应和能量》中相关内容.从内容分析.必修一的内容主要是基础性的.关键在于将初中的化学知识跟氧化还原反应联系起来并能够逐步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根本――电子的转移,并能够联系实际通过调查、对比、举例来列数生活中的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并由表及里的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而必修二部分的内容则要高一些.通过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块的学习,能够逐步的了解化学键、热能、化学能以及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并从之前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并能够以原电池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可以说,必修一是初中得氧失氧式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知识的一次加深和强化,并在学生脑海中建立电子转移以及化合价的概念并逐步的了解应用方面还原剂和氧化剂的原理及用途.而必修二的知识则更加深入,着眼于能量的转换并初步掌握一个重要的模型――原电池模型为实践运用以及后面选修四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说,高一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是承上启下的.

二、高一阶段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教学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每一位化学教师对氧化还原反应部分都十分重视,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是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的中心内容.也是比较灵活的一块内容.而新课程改革以及江苏省五严规定的陆续实施,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实践的矛盾逐渐的显露出来,并随之产生了一部分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方法陈旧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知识内容的连贯性,很多教师掌握了一整套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方法.从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还原反应这几大反应引入知识冲突之后进行导入,有的时候,使用离子反应来进行导入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逐步的成为一个教学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导入方法看似合理,其实没有契合学生的学情.很多学生对于上述五种化学反应的掌握其实并不很好,尤其是置换反应,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并不十分熟悉.而离子反应由于刚刚学习,很多学生并不能够灵活的运用.所以从这几个反应入手创造认知冲突展开教学的方法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否则会造成教与学的双面问题.

2.学生化学知识体系不能支持传统教学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有不少的教学套路,有的老师喜欢按部就班的从得失氧到化学价逐步展开然后再引入到电子转移方面.还有的老师喜欢多把得失氧、化合价、电子的转移三个方面各自独立下来进行讲解和阐述.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展开的方式主要是考虑了初中阶段的知识背景,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已经对基础的化学反应和基础的反应类型有一定了解基础之上.但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江苏地区的教材已经逐步的取消了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知识的要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学生掌握也不太牢靠.而高一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在无基础的背景下一下子对本质的电子得失经行要求就显得十分突兀.学生的掌握显得比较困难.

3.教学模式落后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大量的高考、小高考的题目、考点.于是在有限的课时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设计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讲授大量知识点之后就给予学生大量反复作业、联系予以强化.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学生学习主观性能动性的提高.

三、高一年级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问题的相应策略

1.巧置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意识

情境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设置适合学生知识背景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将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可以进一步促进氧化还原反应这样一个高一年级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攻克.例如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课时中,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了每一位同学都会吃的包装好的月饼.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月饼保鲜的过程中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充当氧化剂?同时,月饼的包装袋中放入的物质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起什么作用?以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导入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引入多种教学方法,突破认知障碍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合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内容的内化深入学习.要充分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掌握基本概念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学生先学后教的方法.而稍微有一点深度的电子转移等方面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而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等进行内化总结的时候,引入小组竞争分析法就比较好.教无定法,最终还是以教学活动的高效和学生的主动性的提高为最终目标的.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第6篇

(一)新教材知识内容

高一: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二章碱金属;第三章物质的量;第四章卤素;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第七章硅和硅酸盐工业;

高二:第一章氮族元素;第二章化学平衡;第三章电离平衡;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五章烃;第六章烃的衍生物;第七章糖类油脂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八章合成材料

高三: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三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四单元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五单元硫酸工业;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七单元物质的检验

(二)新教材知识结构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高一:物质结构、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高二: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原电池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高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离子反应的本质、电解原理。

2.元素化合物和化工知识

高一: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硅酸盐工业。

高二:氮族、金属、有机物、合成氨工业。

高三: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氯碱工业、硫酸工业。

3.化学计算

高一:物质的量概念的计算、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

高二:过量计算、多步反应计算、有机分子式确定的计算。

高三: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4.化学实验

高一:基本实验

高二:基本实验

高三:物质的检验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二、高中化学新教材编写特点

这套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的编排注意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下面从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工基础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五个方面,介绍教材的编排体系。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理论

全套教材的知识安排,注意各年级内及各年级间的联系,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对内容的安排采用了将各部分知识分散处理,相对集中的方法。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高一首先在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高二介绍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高三再介绍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又如,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高一主要介绍原子结构和化学键,高三再介绍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的关系;再如,关于电解质溶液的知识,高一主要介绍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高二则侧重介绍电离平衡和原电池原理,高三再介绍电解原理及其应用,并且,高一介绍的离子反应,并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问题,而在高三再介绍离子反应的本质。此外,关于化学计算,采用了与相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将计算内容分散的方式,在高一阶段,以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重点,在“第三章物质的量”中先重点介绍有关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基本计算,在“第四章卤素”中,结合卤素的化学反应介绍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高二专门安排一节来介绍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在高三根据内容的要求,简单介绍了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

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高一教材首先介绍了碱金属和卤素两个最典型的金属族和非金属族。在元素周期律后,介绍了氧族和碳族。

在高一的基础上,高二首先介绍了周期系中非金属的最后一族----氮族。按周期律系统,氮族应放在碳族之前,放在高一介绍。新教材将氮族放在最后,放在高二第一章是因为与碳族相比氮族知识更复杂,也更系统。然后,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镁、铝、铁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最后,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有机物----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以及合成材料。

高三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介绍了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反应,还介绍了离子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第7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2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主要是以学业水平测试为教学目标的复习,复习内容的深广度,必需严格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要求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化学分析与思维能力,因为硫及其重要合物内容学生已经在高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硫、二氧化硫、硫酸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条理化,并对各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与能力进行串联,让学生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个整体的认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是: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目标: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科目)说明上的要求是:(1)了解硫的可燃性;(2)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3)了解二氧化硫与氧气、与水的反应,认识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认识二氧化硫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了解浓硫酸与Cu、C的反应,了解常温下铝、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5)了解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及危害,认识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反应原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硫及其重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化学时,由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中化学实验较多,实验现象也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所以学生学习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兴趣较浓,学习比较认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高二分科后长时间的遗忘,加上知识零碎,没有系统性进行整理,因此复习时候主要是把前面零碎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系统整合,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避免教师复习一头热,学生只听不练,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回答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去构建其知识网络。并在复习时重视对与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相关的知识的串联,如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效应、反应限度、离子反应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硫、SO2、H2SO4的主要性质,能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SO2的漂白原理与次氯酸漂白原理的不同;

3.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Cu、C反应的原理及铝铁的钝化现象;

4.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对生态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SO2与浓H2SO4的性质;

2.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

知识复习顺序:S SO2H2SO4

教学环节: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知识点的强化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七、教学过程描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高中学业考试复习课,硫及硫的重要化合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在一节复习课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串联很重要,同时在复习中更应注重重点知识的强化,难点知识的突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在复习中,侧重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分析,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分析,并适当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的讨论,还在二氧化硫制硫酸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的限度,硫与氧的反应中强化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原因,酸雨的形成与防治便成了顺理成章嵌入其中。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为高一化学必修1的内容,复习时候,不必细讲,点到为止,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引导学生去总结思考,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在复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边复习,边书写强化。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第8篇

1.抓理解,突出重点

化学的重点内容通常是那些具有代表性或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元素化合物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及化合物。突出重点就是在理解这些知识涵意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熟练运用,触类旁通。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就应当认识化合价变化是表现,电子转移是本质,电荷守恒是原则,进而归纳出有关概念的关系:

2.抓分析,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要掌握难点的知识内涵,抓住本质、总结规律。例如,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学习的难点,在学习时首先应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是通过离子互换或电子得失使反应向生成更难电离、更难溶解的物质的方向进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书写的四个基本步骤:写、拆、删、查,然后抓住每个书写步骤的关键:写是基础――首先判断是否为离子反应,再正确书写出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是关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在水中必须拆成离子形式;删是措施――通过删去不反应的离子,突出离子反应的本质;查是保证――必须服从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散难点,逐个解决,使难点得以突破,将知识升华为能力。

3.抓联系,重视衔接点

抓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是掌握新知识、拓展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离子反应时,应复习酸碱盐的电离及物理化学性质,回顾复分解反应完成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发生条件,进而为学习离子方程式及离子共存开阔了思路。抓好衔接点的学习,对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4.抓归纳,把握交汇点

交汇点是多种知识的汇集点,是某一类知识体系的核心。例如,物质的量浓度就是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及其浓度等多个知识点的集合,抓好交汇点的学习贵在复习和归纳相关的知识,弄清各知识点与交汇点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