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游戏教案

幼儿游戏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7 11:05:24

幼儿游戏教案

幼儿游戏教案第1篇

1、设计意图:老鹰捉小鸡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游戏中幼儿一边做游戏,一边唱歌,幼儿获得了快乐和满足,也增进幼儿体质和反应能力。通过合作游戏更能增进幼儿和教师的感情,增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

2、活动目标: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配合能力,学会去保护自己,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增强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活动准备:老鹰头饰两个,鸡妈妈头饰两个,小鸡头饰若干。音乐光盘《老鹰捉小鸡》。

4、活动过程: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指导做简单的热身动作。教师和部分幼儿首先模拟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过程,并相应的说明游戏的规则,其他幼儿认真看。老师问,你们想不想当大老鹰啊?你们想不想去保护小鸡啊?(幼儿回答,想)幼儿的气氛被调动起来了,积极的踊跃的想参加到游戏中去、游戏分组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选好了谁当老鹰,谁当鸡妈妈,其他的小朋友都带上了小鸡的头饰,第一个小朋友是鸡妈妈,她伸开双手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小鸡们紧紧地抓住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在妈妈的保护下,和其他的姐妹们一起躲避老鹰。开始游戏,哨声一响,游戏就开始了。在音乐的配合下,老鹰和小鸡们都忙活起来,老鹰很凶猛的扑过来,鸡妈妈们也勇敢的和老鹰周旋,孩子的眼睛都睁的大大的,紧紧地跟着鸡妈妈,全体幼儿一起唱着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啼,小鸡挤得砰砰飞,咕咕咕传消息,快过来,躲在妈妈翅膀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啼,小鸡挤得砰砰飞,咕咕咕传消息,快过来躲在妈妈翅膀里。

(来源:文章屋网 )

幼儿游戏教案第2篇

一、幼儿园棋类游戏的特点

棋类游戏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尽管幼儿园的棋类游戏不像成人棋艺对决那样精彩、激烈,但是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在棋类游戏中,幼儿要思考棋子的排布、行走棋子的方式,在运用多种下棋方法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逐渐养成大局观念,这有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另外,棋类游戏能加强幼儿之间的语言互动和情感交流。棋类游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生活道理,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智力,锻炼幼儿与人交流的能力,加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幼儿可以接受思想的洗礼,得到一些道德方面的启示,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达成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影响幼儿园棋类游戏活动开展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幼儿园棋类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棋艺水平,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棋类游戏活动,尤其是跳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军棋等,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指导水平。当幼儿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反应,帮助幼儿解决在对弈时出现的问题,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推动幼儿园棋类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幼儿方面

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处于智力启蒙的初级阶段。在棋类游戏中,部分幼儿无法理解游戏规则,部分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因此,在开展棋类活动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规则,向幼儿说明棋类游戏的玩法,引导幼儿理解什么是成败,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观念,为幼儿今后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三)游戏方面

按照与幼儿的互动关系,棋类游戏可以分为合作类游戏和竞争类游戏两种。通常幼儿园的棋类游戏是竞争类游戏,例如传统的对弈棋,游戏的目标是击败对方玩家获得最后的胜利。笔者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能力强的幼儿经常获胜,而能力稍弱的幼儿会经常失败。虽然竞争类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但长此以往,幼儿没有得到积极、正面的评价,会导致能力弱的幼儿不愿参与棋类游戏,降低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传统棋类游戏规则复杂、抽象,对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幼儿很难理解规则,真正按照规则进行游戏。这不是幼儿仅凭经验积累便能轻易掌握的,因此喜欢玩棋类游戏的幼儿人数较少。

三、幼儿园棋类游戏的指导方法

(一)在原游戏基础上进行创新

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棋类游戏时,要从幼儿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幼儿教育内容的特点,引进一些简单的、易于幼儿理解的棋类游戏,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原有棋类游戏结构的基础上,改进游戏规则,扩展游戏内容,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幼儿开动自己的头脑,发挥棋类游戏锻炼幼儿思维的作用。例如,井字棋是一种传统的幼儿游戏,其规则是两个玩家轮流在3×3的格子内放置印有“O”和“X”标志的棋子,每人每次只能放一枚棋子,最先以横向、纵向、斜向连成一线的玩家胜出。在井字棋游戏中,第一位玩家为攻,另一位为守。由于游戏规则简单,幼儿容易发现下棋规律,所以游戏出现和局的概率会逐渐变大,这降低了游戏的耐玩性和吸引力。因此,笔者改进了井字棋游戏的结构,将平面上的3×3格子发展成3×3×3的立体空间棋盘,引导幼儿使用塑料、玻璃、钉子等制作小型三维棋盘,增加了纵向不同平面、斜向异面等连成一线也可以获胜的规则,丰富了幼儿棋类游戏的开阔内容,增加了棋类游戏的趣味性,开阔了幼儿的想象。同时,笔者还鼓励幼儿使用4×4×4的棋盘,搭建更多平面的棋盘以增加玩家的人数,加入了印有“V”标志的棋子,将原有的棋子替换成红、绿、蓝色的棋子等。在改进后的井字棋中,幼儿加入了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对弈游戏活动,提升了棋类游戏的教学效果。

(二)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幼儿进行棋类游戏时,教师要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要以引发幼儿的兴趣为主,提供简化版的棋盘让幼儿接触、学习;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慢慢掌握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将完整的棋盘提供给幼儿,增加游戏的难度;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合作意识,引导幼儿认识规则、遵守规则,让幼儿理解输赢不是棋类游戏的真正目的,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与同学进行互动,帮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升幼儿学习的专注力,促使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增强幼儿的记忆能力。以弥尔顿·布拉德利版的专注力游戏为例。棋盘是5×6或6×6的形式,每一个小格中都有一个棋卡。两至四名玩家每次可以任意翻开盘面中的一张棋卡。如果两次翻开的图案一致,那么玩家赢得2分并将这两个棋卡从棋盘上移走。如果两次翻开的图案不一致,那么玩家要将翻开的棋卡还原到原来的背面朝上状态。如果一名玩家翻出的图案和另一名玩家翻到的图案相同,那么两人各得1分。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移走棋盘中的万能卡,锻炼幼儿的记忆与合作能力,时刻关注幼儿之间的有效交流,让幼儿互相提示翻开棋卡的图案,帮助幼儿掌握规则;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创新游戏内容,引导幼儿重新制作棋盘或是将所有棋卡更换成其他图案,强化幼儿对拉丁字母的认知,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选择游戏时,教师要开展一些规则简单、幼儿易学易懂、可开展合作竞赛的游戏类型,支持小、中、大班的幼儿混合组队,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配合,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指导能力稍弱的幼儿,增进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感情。

(三)重视棋类游戏的教育价值

幼儿游戏教案第3篇

从心理学角度讲,幼儿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和心智的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使机体本身与外界保持平衡。这种幼儿游戏活动的时空不一定在幼儿园,不一定在教师设计的环境中。在这个意义上,幼儿游戏是幼儿在假想的情景中自主自愿的活动,具有过程愉悦性、结果非功利性的特点。幼儿园游戏显然建立在幼儿游戏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其形式涵盖了幼儿游戏。但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习惯养成、学习品质发展的幼儿园游戏必然超越了幼儿游戏。

与幼儿游戏相比,幼儿园游戏有哪些独特之处?

第一,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境中操作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规则投放的游戏材料的活动过程。幼儿园游戏具有教育目的性、实施计划性和结果功利性的特点。幼儿园游戏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水平、质量以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都反映了教师的教育哲学观、教师对游戏精神的理解以及教师所坚持的游戏立场。这些观念、理念、立场会影响教师对幼儿园游戏本质的理解、游戏环境设计、游戏材料投放、游戏质量评价等。如幼儿园游戏的实现是一日活动皆游戏,还是集体教学+游戏?

第二,幼儿园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方案,是幼儿园为幼儿在园三年期间制定的身心发育、习惯养成、学习品|培养的发展路线图。它是幼儿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导》的具体要求,结合幼儿园的实际,进行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安排,是幼儿园自己的教育教学大纲。

第三,与幼儿游戏的偶发性、情景性、不连续性、非递进性等特点相比,幼儿园游戏是教师在观察、分析、评价幼儿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化设计。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幼儿园游戏为幼儿建构联结过去、现在、未来的经验连续体(杜威)。因此,幼儿园游戏不再是非连续、非递进的幼儿游戏,而是立足于发展幼儿经验连续体的系统游戏。例如,在大班幼儿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系统化的社会生活经验,但这不是一次游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幼儿园按照发展幼儿经验连续体的要求来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并辅之以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与指导。我在一所幼儿园观察到一个有利于发展大班幼儿社会生活经验连续体的案例:教师通过亲子调查、与幼儿谈话和对幼儿的观察分析,创设了由家庭、银行、公交、医院、公司五个区域组成的环境。一名大班幼儿模拟爸爸(其父亲自己在公司上班),患了牙痛。幼儿走出家门,持“银行卡”往“银行ATM机”取钱,乘坐公交到医院,挂号、检查、拔牙、取药、服药,回到家里休息。最后到公司上班。该案例中,幼儿园通过创设多个相互在生活经验上具有联结性特点的游戏区域,实现了在幼儿自主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发展生活经验连续体的目标。

幼儿游戏教案第4篇

区域活动时间一到,在中二班“Happy站台”的角色游戏区里,幼儿机械地重复着上火车去目的地、在火车上购物、下火车到旅游跳蚤市场购纪念品然后再上火车返回出发地的游戏。教师高兴地看着幼儿按部就班地游戏着,就转到其他区去了。突然,“Happy站台”角色游戏区传来了幼儿的尖叫声,司机站在门口,指挥着乘客们下车:“火车失火了,乘客们赶快下车吧!”“不好了,火车着火了!”下了车的乘客在旁边乱跑乱叫。教师急忙跑过去。生气地斥责他们,并从头到尾地把整个游戏过程和玩法给他们讲了一遍,要求他们像刚才那样玩购物和上、下车的游戏。可是没过多久,幼儿又开始新花样了,帅帅闭着眼睛躺在地上,笛笛跪在帅帅身边轻轻地摇着他的胳膊说:“快醒醒,快醒醒。”恒恒在一旁说:“他肯定是生病晕倒了,需要医生来抢救。”宇宇开始帮他按摩,薇薇在给他打针……但看到教师过来了。幼儿赶紧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摆弄着自己在火车上购买的物品,嘴里却小声地说:“一点意思也没有。”

【案例分析】

在“Happy站台”角色游戏区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设置了售票员、司机、乘客、火车卖货员以及旅游跳蚤市场老板等众多角色。但幼儿玩了没多久后就认为“一点’意思也没有”。为什么幼儿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该角色游戏时存在以下问题:

1 把个人设想当幼儿游戏行为的标准和框架,忽视幼儿兴趣需要。教师将自己的兴趣、计划强加给幼儿,要幼儿按照自己的要求实施游戏,如“从头到尾地把整个游戏过程和玩法给他们讲了一遍”,让孩子们在火车上要“像刚才那样玩购物和上、下车的游戏”。然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角色具有社会性,幼儿主要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或生活经验为情节自由开展游戏。也就是说,幼儿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脚本”。教师如果强行将幼儿的游戏言行与自己提供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游戏框架或“脚本”联系起来。那么固定不变的角色游戏情节和游戏材料就难以维持幼儿的兴趣。

2 把外在形式和效果作为评判游戏的标准,忽视幼儿内在的发展。游戏结束后我们曾问教师:“为何不再等等,看一看孩子们会怎样继续玩‘火车失火’的游戏。”教师说:“孩子们偏离了我原先设想的游戏玩法,任由这样游戏会乱了套,会破坏游戏的效果。”也许按照教师既定的计划去实施游戏,我们会看到条理有序、幼儿忙而不乱的游戏景象。但是这样的游戏有价值和意义吗?上述案例中幼儿真实自然的表现已经给出了答案。其实,游戏的实质就在于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则具体表现为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丰富和发展的“火车失火”“乘客急救”等游戏情节,就是他们独特的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只要在观察的同时稍加引导,就可以使之成为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1 变成人设计为幼儿设计――转变游戏主体。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不要把自己的兴趣、计划强加给幼儿。当幼儿要玩的游戏不同于自己的“计划”或想法时,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想法,并积极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至多只是游戏“脚本”的“建议者”而不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教师应当给幼儿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游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来游戏。这样才能使游戏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老师要他们玩的游戏”。

幼儿游戏教案第5篇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游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196-01

一、引言

游戏就是人的一种娱乐活动,游戏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同时具有目的性。一般都是以娱乐为目的,有时也会以教育人为目的。游戏一般对人都会有身体或者心理上的刺激,许多游戏都可以培养人的技能,有教育的意义,还能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二、游戏精神的概念以及特点

1.游戏精神的概念

首先,游戏是可以给儿童带来幸福快乐的,同时也能满足儿童的需要,是儿童们自主选择,自己发行的没有功利性的活动。真正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让他们感到无穷的快乐,这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个性,建立健全的人格。游戏精神就是儿童快乐的源泉,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它渗透并且贯穿在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它受到后天的社会文化的熏染,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且它在不断成的同时演绎着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但是游戏精神又不单单只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自由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倾向给儿童的生命成长以自由和无限的创造力。

2.游戏精神的特点:创造性和自由性

2.1创造性

很多人都知道儿童身上有一种“光芒”,这种光芒它是隐形的,肉眼是看不见的。虽然有的成年人也有这种光芒,但是和小孩比起来很少。儿童的思想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不拘一格,他们的很多行为都超乎成年人的常理,而且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兴趣,这就是儿童的游戏精神所在,也就是儿童游戏精神的创造性。然而在大人眼中儿童有许多的问题,很烦。而且还不懂事,所以大人们总教育他们,按照他们的准则做。在课堂中,老师们也总是希望可以听到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标准答案。而不愿听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喜欢死记硬背,这也就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有一道小学语文填空题:"( )的彩虹"。有学生填的是"(绚丽)的彩虹"。结果老师打了"×",给出的理由是标准答案为"(美丽)的彩虹"。某小学语文考试,有道题为"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为"雪化了是春天"。老师判这个答案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是泥水"。就是这些标准答案式教学使得学生慢慢的散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各种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中尤其多。这就会把学生推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

而在游戏中儿童总是感到有无限的动力,努力地探索,发现。在游戏的世界里他们可以不受外界各种标准答案的束缚,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这么喜欢游戏的原因,他们可以通过游戏和很多人互动。

2.2自由性

从表面上看,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外在的活动形式,实际上,游戏时幼儿一种内在精神形式的存在。儿童在游戏中能够自由地操作,无需考虑太多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处于一个放松状态,摆脱了外界的束缚。使学生拥有把握与决策的权利与能力,更好地增强幼儿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幼儿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儿童的游戏奔涌着、充溢着自由,在游戏中,儿童追求着自由、享受着自由,所以,实质上儿童游戏是精神自由的一种自由表达方式。因此,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放松自我的同时也放开了自己思维方式,身心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保障。幼儿教育和游戏是不可分割的,游戏中的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游戏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世界,游戏将现实与幻想相互结合,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儿童在接触其他小朋友时,脑海中会产生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方式,从而实现交流沟通,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儿童在游戏当中可共同商讨、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增强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幼儿教育教学中游戏精神的缺失

总所周知,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幼儿老师来说,游戏对他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采用游戏;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他们又总是觉得游戏不够用,并且有一些游戏用起来效果不是很理想。他们片面的强调游戏的价值,那种单纯的“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游戏越来越少,人们更多的是把游戏当作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或者途径。过度的关注游戏的结果而不是游戏的过程,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所在意的就只是游戏是否及时。所以教师有没有组织游戏?组织什么样的游戏?这些都取决于这个游戏能不能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这种只注重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的行为,必定会阻碍幼儿们的全面发展。

四、让游戏精神成为婴幼儿教育的灵魂

让游戏精神成为幼儿教育的灵魂,主要需要做的就是:呵护幼儿的天性,让幼儿们有个美好的童年,在履行教育职责和文化使命的同时,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也就要求老师们要站在幼儿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幼儿们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这也就要求教师们也要具有童真和童趣,从而和幼儿成为玩伴,一起成长。对于幼儿我们需要让他们成为游戏的执行者,主动的去尝试和发现,让幼儿们亲自去体验大自然,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大自然。而不是一味的告诉幼儿精确回答。要让幼儿园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儿童们快乐健康成长的乐园。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于幼儿教育教学过程的灵魂。只要幼儿教育贯穿了游戏精神就意味着幼儿教育正在慢慢的实现真正的人性化,而幼儿教育就会升华到爱的教育层面。

五、结语

大自然也希望孩子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孩子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自然生长的秩序,它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好看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让我们给幼儿以纯净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自由的游戏,同时也让我们自己也变为孩子,与他们一起欢乐地游戏吧。

参考文献

[1]黄进.游蚓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幼儿游戏教案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教育;应用;有效策略

一、在幼儿教学当中进行动手游戏

一些手工的游戏一定要幼儿亲自来操作,比如“串珠子”“捏彩泥”“剪纸”等一系列的游戏,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求通过穿、揉、搓、捏、放、收等一系列的动作才可以完成趣味、生动的图案与物体。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大脑和手的协调一致性。幼儿具有好动、活泼的天性,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结合自身的爱好进行游戏活动,比如,针对拼火柴的游戏,教师可首先为学生示范一些不相同的图案,再要求幼儿动手去练习。这样,幼儿就能够通过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一系列多样化的图案拼出来,幼儿能够由简单到复杂,且能够为其他的幼儿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在幼儿音乐教学当中应用音乐游戏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而在幼儿教学中借助音乐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牧童》这首歌曲,幼儿在情境当中进行角色扮演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牧童在放羊的过程中,唱着欢快的歌曲,可是小羊为什么却不叫呢?”在这个时候,教师可让幼儿想起自己所表演过的情境。这样,幼儿就能够编出比较新鲜的歌词:通过分组进行演唱,其中一组是牧童放牧的歌声,另外一组是小样的叫声。因此,在歌唱歌曲第三段的时候,幼儿就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表演,这样幼儿会变得非常开心。教师在教授幼儿音乐的时候,其中不少的幼儿歌曲的主题是小朋友和动物,为了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当中的角色,教师就需要设计一部分角色的音乐游戏,以使幼儿感受到所有角色的情绪和形象,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实施幼儿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让幼儿学习到知识,并了解到社会生活,从而充分地挖掘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的智力,以及增强幼儿的体魄。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更多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以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最终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游戏教案第7篇

材料激兴趣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激发兴趣、推动游戏的发展。

生活中的材料 在拼图游戏中选择生活中幼儿常见的图形材料,才能为幼儿所理解,激发拼摆兴趣。饼干是幼儿最常见的食品。各种形状奇异、变化万千的饼干图案深受幼儿喜欢。各种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的仿真饼干孩子们看到以后,爱不释手。选择喜欢的图形拼摆出小树、火车、太阳灯图案,玩得不亦乐乎。幼儿还喜欢用各种大大小小七彩扣子摆出一条毛毛虫、美丽的花朵,拼拼摆摆,百玩不厌。

魔力畅想材料 立体拼图尤为感兴趣。每个拼图面的组合变化让幼儿感到神奇和神秘。我为幼儿提供了一套“百变魔盒”拼图材料。选用6cm×6cm×6cm的正方体盒子。分别在6个面上粘有三角形、棱形、半圆形、扇形、花瓣形图案。幼儿选择一定数量的盒子拼摆好一种图案时,只要转动盒子方向,就可以变化出至少6种不同图案。还提供一种在透明的正方体盒子里斜插上一张彩色纸片。幼儿选择带有卡片的透明盒子可以根据卡片的方向和颜色拼摆出万花筒、海浪、麦穗、台阶等有规律的图案。“百变魔盒”增添到活动区后,幼儿不断玩出新花样。幼儿还能从平面摆出提升到立体拼摆,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材料激发游戏兴趣,引发了幼儿发展的新经验。

情景激童趣

特定的情景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因此教育的关键在于创设怎样的特定情境来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

富有生活性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身生活的课,使人印象更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教师在幼儿园拼图游戏中不能用抽象的概括方法去介绍,必须将其转化生活经验的再现,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幼儿拼图游戏兴趣。针对小班的图形镶嵌游戏,创设包装饼干的生活情景,把镶嵌板存在盒子里面,通过把饼干正好摆在盒子的固定位置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镶嵌游戏。幼儿小心翼翼的装了一盒又一盒。针对几何图形镶嵌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铺地砖生活情境,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将图形框镶嵌满、组合成一条长长的五彩小路。生活情境巧妙的衔接,幼儿会自然地沉浸其中,就像“真”的一样。

富有游戏性情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活动区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自发形成的。”在拼图游戏中创设游戏情景就是把拼图过程设计成一个游戏,让幼儿拼摆过程与游戏融为一体。要让幼儿的拼图活动成为他们喜欢的游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教师不仅要提前设置游戏情境,更关键的是在拼图过程中保持游戏、推进游戏的开展。一是根据题材设计游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根据题材本身的特性设计游戏情景。比如“给小动物喂饼干”就围绕“喂饼干”这一游戏情景来设计。“管趣畅想”就围绕“小花浇水”为游戏情节来设计。二是教师自身融入游戏。教师在游戏情境的创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置身游戏之外,幼儿的游戏就无法开展。以“羊羊的美食坊”这个拼图游戏来说,幼儿在游戏中就是制作拼摆美食的小羊,教师是指导幼儿进行拼摆制作美食的“羊妈妈”,没有“羊妈妈”的引领,“小羊”们无法融入到情境中,无从做起。

富有故事性情境 幼儿不仅喜欢听故事,而且还会在聆听故事时产生丰富的画面联想。因此把拼图活动与故事情境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欣赏、感知体会故事的基础上,尝试拼摆成为教师有效的方法。如根据幼儿平日喜欢的动画故事选择“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大和熊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设计的拼图材料,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联想动物和人物形象。很快就拼出一幅图。在投放材料时,要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富有故事性情境的拼图材料,使幼儿在与价值隐藏、功能多元化的情境中,发出多种探索行为,激发拼图兴趣。

提问激发思考

教师在游戏中更多的是扮演着观察者的角色,视幼儿活动情形采用能激发幼儿探索愿望的语句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花地毯》拼图之前教师收集各种地毯图片,通过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地毯图案?想选择什么材料拼摆?我们一起设计新的地毯花纹吗?简洁的语言提示,让幼儿对即将拼摆的地毯画面有了初步感知。幼儿边想边摆,不一会儿百花地毯拼摆好了。在拼图游戏中,如果老师不给予提示,幼儿多次尝试也能拼出来,如果在幼儿反复尝试后,没有拼摆出来并影响幼儿的心情时,教师的有效介入,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助推幼儿发展。

幼儿游戏教案第8篇

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作用较充分地体现在推动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上,而不仅仅体现在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上。这是体现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的关键,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青年教师实践中的难点。不少教师常常把这两个层面的引导混淆起来,尽管在认识上接纳和认同前者,但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后者,以致在不知不觉中主导了游戏。这一案例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支持幼儿学习表达自己的意愿,促进相互了解

教师要经常为幼儿创设表达的机会,让游戏当事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从不会表达到逐步学会清楚地表达。这也是幼儿发现并认同同伴、了解同伴的重要过程。案例中的教师对于跑来哭诉的珈珈和一脸担忧的玮玮,都能耐心地引导她们“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玮玮能清楚地表达,而珈珈虽然表达能力较弱,但也可以听明白玮玮的想法。学习表达就是在不断的听和说之间进行的。创设表达机会也是教师支持作用的体现。

2.支持幼儿学习解决矛盾,促进相互接纳

支持幼儿学习解决矛盾,就是让幼儿在满足自身愿望的同时,学会尊重、接纳别人不同的想法,尽力让大家都能玩得开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支持幼儿找出问题。案例中,在玮玮说完事情原委后,教师问玮玮“你把你的想法告诉珈珈了吗”,又问珈珈“是这样吗”“那你为什么还要送”……通过引导幼儿相互表达,“问题”显现在了当事人面前,且得到了双方的认可。“我想和她们一起玩。”“不行,娃娃家今天在办生日聚会,客人太多了。”问题终于明白了。其次,要支持幼儿尝试自主选择。案例中教师问:“那你还想去玩吗”“你看看哪里还需要牛奶”,在支持珈珈并给予珈珈再作选择的机会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玮玮拒绝珈珈加入的理解和尊重。珈珈在转了一圈后提出想去“蛋糕店”试试,这是她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的选择与判断。当她成功地获得了“蛋糕店”同伴的接纳时,就如这位教师分析的那样,她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提升了交往的技能。因此,当她再次被拒绝时,她的表现是独自决定再去娃娃家试一试,而不是又一次伤心地来向教师求助。从教师支持下的选择,到敢于独立选择,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当珈珈再次面对娃娃家的同伴时,她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在对方提出要求后,她立即予以配合,双方都显示出了对同伴的尊重、理解和接纳。

3.支持幼儿的游戏,把握促进幼儿发展的良机

首先要看懂游戏。即看懂游戏过程中曲折变化的细枝末节,看懂幼儿行为所反映出的幼儿的游戏兴趣及当下存在的问题:他想玩什么?是什么问题使他不能如愿?这是教师把握介入游戏时机的重要判断依据。从该案例中,我们读到这位教师清晰地描述了一系列游戏事件中幼儿的行为及情绪的变化。她不仅看到了整个过程,而且较准确地分析出这属于“玩伴间出现了纠纷但无法自行解决”的情况,把握住了介入的时机。这种介入就体现出了推动幼儿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