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6 00:15:51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态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05-01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全部课文的20%左右,又是中考必考的项目,可见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文言文却是学生掌握较为薄弱的环节。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一 态度决定一切

教学文言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使广大学生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重视文言文,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读完《〈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它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名言;背诵《〈孟子〉二章》时,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升腾激荡。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情文并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十分有利。

文言文教学虽然有困难,但我认为只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那么一切问题都会有所突破。

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兴趣要改进教法,一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故事激趣法、成语概述法,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解决难点。二是抓住“活”字做文章,导入新课要活。三是教学方式要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为辅。培养兴趣要更新教学手段,把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片等引入文言文教学。只要使用恰当,“活”字就容易变成现实。培养兴趣要拓展课外知识,课上简介一些轶闻趣事、掌故传说、时代背景、古文化常识,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兴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课上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天花乱坠,学生昏昏欲睡,还不如在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就有意识地灌输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或步骤。例如,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方面我的做法是:第一步,诵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句读,反复读,变换形式读。第二步,试译。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第三步,互译。互译可以两两对译,一人译一人听,也可以小组互译,一人主译,分段进行。第四步,竞背。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试背课文。为了激发兴趣,我通常的做法是依次接背,背不上的后面接。总之,在“诵读——试译——互译——竞背”的四个过程中,只要时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处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学生就不会畏惧和讨厌文言文,反而会喜欢文言文,甚至还会自己课外找一些文言文来读。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能力,适时变换教法。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诵读——试译——互译——竞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和评价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考的阅读材料适度向课外拓展。考在课外,点在课内。因此文言文教学要紧扣教材,立足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而这必须经过一番长期苦练,善于积累和运用,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多练,首先要多听。听学生读、听教师读、听艺术家读,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

多读,读出古汉语的特色,读出人物的性格,会勃发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感,使学生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对教材内的文言文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鼓励、提倡学生到古文学的殿堂里去游览,吸取古文学之营养,体会古文人之情怀,提高文言文阅读之素质。

多说,通过“说”的训练,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合理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的爱国热情。

文言文教学第2篇

一、导趣

一般说来,导言应包含三方面内容:①解题。有些文章的题目,不是点明了所写的中心,就是概括了主要 内容,准确地解题,可使学生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还要从文字上作些必要的解释,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琵琶行》的“行”,《阿房宫赋》的“赋”,《师说》的“说”等,都 应作些明确的解释。②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重点讲。③背景。对那些写战争或重 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

设计导言要注意三点:①导言必须简明、扼要。②必须紧扣所讲课文。③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读,可以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 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

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

三、练的主体

练,即训练。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必须做到两点:①要有准备。学生在阅读 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语句翻译起来有困难,教师都要有个清醒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②要有计划,成系统,突出重点。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 的知识结构,而不能用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知识去充塞学生的头脑。

四、品析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我也把这些记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第3篇

与这“荒凉”守旧的现状相比照的是,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分量,把古代作品在教材选文中的比例提高到了40%。这一比例的提高,是基于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而做出的。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当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是充塞于耳。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又常常是从新奇开始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喜欢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精巧等。文言文教学尤其要这样,要想让现代中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是不行的,那只能走向死胡同。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用现代人的故事去理解文言文

如有一次给学生讲《论语》,为了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古文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我结合现代人的故事加以形象的诠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语录,从文字上并无深奥之处,但需深入理解其含义却并非易事。我讲了一则现代的故事: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各国都拿出最能代表本国的美酒参展。其中,中、法、德、美四国同场竞赛。中国人呈献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拿出了几百年陈酝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献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而美国人却什么酒也没带,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前三者呈献的酒中各倒了一些加以混合搅拌,结果一杯色香味无可比拟的美酒――鸡尾酒,呈现在人们眼前。善于学习,博采众长,这就是美国民族的优点。这则近似寓言的故事,实质上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诲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方能不断前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再说,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对这则语录的理解将深刻得多。

二、用现代意识去诠释文言文

课文《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此文。但文中蕴含的哲理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是可能会出现困难,特别是对于文中主旨“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我引用了《南方周末》所载《对死亡说些什么》来探索“死生亦大矣”这个命题。文中主人公陆幼青,在医生断言他只剩下一百天日子后,开始动手写《与死神相约》的日记,并在榕树下网站连载,引起媒体极大关注。其中在陆记者采访时说道:“超生避死是人之常情,但对我而言,今天死和明天死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我死能够换来别人生,我宁愿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赴死……当人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时,就要设法增加其密度。”只有真的猛士,面对死亡的到来,才能如此从容而无畏,陆幼青用他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古老命题加入现代意识,用如此鲜活的眼前的事例如此诠释,我想,一方面学生从中所得的人生感悟发诸于心,浸润于魂,影响其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用现代生活实例去领悟文言文

课文《六国论》,它总结的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何等警示的语言!有报道我们有世界上最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和车队,我们的孩子却不能在明亮的教学楼里上学,5200万留守儿童的悲伤怎能让我们忘却经典?当今时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让我们感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现在很多海归派和一些赞美西方的人,往往把西方国家的巨大社会成就归结于他们良好的制度和科技水平,而忘记了他们的掠夺、强盗行为,以及其它负面的东西。

文言文教学第4篇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学第5篇

【关键词】 教师 方法 策略

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实一种课型的把握不但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文言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它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由于文言文与我们现代白话的距离越来越大,与人们实际使用的口语相去甚远,所以文言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的 "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从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谈起。

1.文言文教学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经过炎黄子孙不懈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我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教育功能是巨大的,摇篮有无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传统文化中熔铸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这一教育价值,有助于加强中学生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3.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用字的使用率达到92%,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鉴于以上教学价值,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1 预习展示法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预习,有效的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要说的有效预习包括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断句准确朗读、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典故及历史故事。在预习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文言文深厚的文化价值,然后通过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2 诵读感悟法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诵读,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景朗读、深情朗读、朗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诵读文章,在诵读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让学生或陶醉于优美的湖光山色;或沉浸于迭宕的人物经历;或感悟于处世哲理;或感怀于浩然正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3 比较鉴赏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鉴赏。一词多义的义项比较,让学生体会语境对词意的影响;古今异义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语言系统发展变化;句式变换的比较,让学领会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白(原文与译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古汉语的艺术价值。比较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也是释疑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最为简捷的途径。总之,适当加强文言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文言的"内功",实现文言素养提高的目标。

3.4 温故知新法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复习。可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继而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让学生进行自测。利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了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出浓郁的文言学习的氛围,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当然,文言文教学,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

总之,文言文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小步轻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文言文教学第6篇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虽然选入教材的数量极少(共四篇),但是从目前教学上来看,误区很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会出现以下情况:1.教学过深,即教师将所有的东西包括语法在内都统统教给学生。2.教学过浅,即只是读读背背而已,学生连最起码的朗读节奏都不知道。

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再次翻开课程标准,我们看到的只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过,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只是与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合理过渡,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即可。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给学生“启蒙教育”的。所以说,积累语感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则是通过文言文教学,了解一下古代文化。这些即可定位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二)文言文教学形式过于呆板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一个模式:读课文认识生字,再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教法可谓呆板至极。因此,课堂氛围也就沉闷,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也有个别教师扩大拓展,无限制地“挖掘课堂资源”,结果虽使课堂无比活跃,但内容偏离了,学生自然也没有收获。在课程标准中,我们读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工具,让学生学到方法;侧重人文,则让学生懂得道理。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古文的韵味,品味其独特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该如何教,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汉字入手,抓字形和渊源

文言文教学,首先得明确字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了解了汉字之美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时,为让学生理解“绝”字的意思,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把课文换一个题目叫《伯牙断弦》,如何?

生:不好。仿佛一百个“断”也不如一个“绝”字。就好像我和你“绝交”了,就是永远不好了。而“断交”,仿佛还有和好的可能。

师:(出示繁体字“絕”)看,“绝”字有一把刀,将左边的丝全部割断了,一点都不剩,所以叫——

生:绝弦。

通过分析“绝”字,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趣味十足

文言文离我们的语言较远,小学生读起来很困难。很多小学生都会对其“望而生畏”,在还没有学习时就开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消除小学生的畏惧心理很重要,而让我们的课堂趣味十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再以《伯牙绝弦》这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架钢琴,我要弹琴了。但在古代不说弹,而说“鼓”。用古代的话来说,现在老师要——

生:鼓琴了。(大笑)

师:说话,在古代是“曰”,老师要——

生:曰——了。(大笑)。

……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一个情境,注重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联系,可以让课堂在趣味中展开。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乐学。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可放开大脚步,脚步一定要慢。这样,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压力。

(三)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在读和背上多下工夫

我们知道,古诗教学重在朗读与背诵。其实,文言文更应该如此。入选课本的文言文篇幅短,特别适合朗读。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寻其韵味,抑扬顿挫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多积累一些经典的文言词汇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文言文课上,我们应倡导大声读、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读,从而使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初读,抓读音。只有先把字读正确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韵律美。复读,把握节奏。文言文都有优美的韵律,指导学生读准节奏,方可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再读,想象画面。我还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伯牙静坐,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静心倾听,能说出他的想法。

师:把画面想象还原成书面文字。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文言之美,用画面展现,不仅能还原语境,还能更好地记忆和背诵,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学生对内容无比熟悉了,教师再让学生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背诵下来的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还有其中的画面,以及其中的情感。

(四)言意兼得

学习古文和现代文一样,不仅需要理解意思,更需要学习句式。如我在《伯牙绝弦》一课中的应用。

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 ,子期曰:“ !”

此设计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写话训练、语言积累的有机统一。

文言文教学第7篇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即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不断提高审美内涵的能力,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形成和谐的人格和自由的追求;从审美教育视角分析,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教育活动,运用各种艺术和美的素材作为媒介,充分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结构,激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智慧,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循序渐进重构和完善学生心理结构,是引导学生不断完善人性的一种教育方式。“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美先于自由,只有通过美,才能达到自由,才能恢复人性、和谐和完整。”[1]审美教育的特点首先是情感性。最本质的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以情感人,注重强烈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形式的多样性,注重非强制性的自由教育方式。第三,具有娱乐性,即审美教育“寓教于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感性的解放、摆脱异化状态下单纯占有的欲望,解救人性的贫困。促进人类感性情感的形成,使生理情感逐渐升华为社会文化情感。“它还可以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培养人们美好、和谐、完整的心灵、情操和个性。”[2]

二、审美教育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文言文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经济、军事、艺术、教育等多个方面,包括历史的传承以及这其中所包含做人所具备的的独立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等等,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是无法估量的。这些作品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音韵和谐,内涵丰富,文质彬彬,让我们在这其中领略中国文化有的审美体验。看到这些富有极高价值的文言作品,便可清晰的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审美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如何运用文言文学习体会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重要任务。

三、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

1.心灵美与心性善相统一的审美精神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中强调美的理论作用于道德之上。强调美与善的和谐统一。这两者的统一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人行为表现的外在形式,善是人行为表现的内容。孔子大力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就是“文”与“质”相结合的一种美。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理论是“仁”,对传统教育中的审美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云:“何为美,夫善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善”。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讨论了善于美的问题,“可欲之谓善,有褚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即人格修养满足了人的合格欲望,就达到了善的境界;在行动中处处都以自己的本性所固有的仁义等原则做指导,言行一致而不背离它,就达到信的境界;在古人的眼中,美即善,善即是美,美和善是内在统一的,是和谐而不可分的。例如《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就可以通过他朴实、简单的语言中体验到,桃源明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真君子。陶渊明最终辞官归隐,用具体的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格价值,“五柳先生”这一称呼,也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彻底与世俗决裂的观念。真正地达到心灵美和心灵善的合一。

2.追求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途径

审美要与情感相依托,传统美育强调情感审美途径时,提倡情与理统一。儒家思想力求文人通过文艺作品在情感与表现理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努力创造出情与理相统一的审美境界,意在透过文艺作品发挥对人的情感陶冶、精神净化的作用。中国传统美育也讲求审美的真实性,是人情感的真实与合理,情与理的统一使理渗透到个体的内心世界之中,使情与理融汇为一个整体。例如《小石潭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静,借此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作者为什么选择普普通通地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是有过人的艺术胆量的;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把自己的身境,情感驾驭自如地融进景物中,景随情迁,情随景动,浑然天成地形成凄情的艺术境界,柳宗元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与那一份心境,一拍即合,融为一体,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情与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关注与思考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审美体验

人的审美与人对科学的认识是有区别的,人对美的欣赏与创造也不单单等同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改造。中国传统美育提倡用感悟的方法去对人类的生存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美进行欣赏,这是区别于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与其认为人生论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石,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花与果,艺术是对生命的一种外化,对象化,另一种呈现方式生命的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来就主张取自“生命图式”以人的生命为参照习构建理论框架。

4.物与我同一的审美境界的审美融合

文言文教学第8篇

关键词:文 言 关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9-01

“文”是指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即包括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文、言关系,是中学语文教学界中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从我国当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出发,探究文、言关系,并提出正确处理文、言关系的教学策略。

1 文、言分离――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怪圈

当前,我国的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严重剥离开来,使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向重言轻文,追求文言知识的积累,符合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这种倾向受到猛烈抨击,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受到重视,但逆之而行的重文轻言现象也遭到批判。鉴于此,强调中学文言文教学“言”和“文”之间的和谐融合十分必要。

2 文、言合谐――追求理想的文言关系

文、言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对文言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割裂二者关系的文言教学,是片面的、失败的文言教学。

关于如何融合文、言的教学,有多种方法。程永超认为一是“解读文言文本因言释文”――即通过言的解读来阐释它所承载的内容,或许就能捕捉到作品的象外之意,弦外之音。二是“阐释文言作品 因文悟言”――即以言所蕴涵的文化来反照言 融文、言于一体,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文言作品的价值。梁军磊认为应以“文字、文章、文化”三文架构文言文教学,即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文字关,以诵读的方式品味文章内涵,以设疑探究的方式浸染文化。①张春明认为应在对话中学文,在朗读中学言……②总结各种观点可以发现,要使文、言发生合力,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优化文言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还必须重视基于言的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文、言和谐――正确处理文言关系的教学策略

言是文言文根基,文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教学,一方面应重视言,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重视文,二者缺一不可。文是归宿,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终归宿和最终目的。正如钱梦龙所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要学好文,则得从言出发,以基本词、句的掌握为基础。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和谐文、言,从字、词等文言工具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3.1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在充分体悟到文言文阅读和欣赏的乐趣,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首先,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文言文中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讲项羽垓下之围的故事,进而引出全文《鸿门宴》的教学。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文言文本身的语言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通过引出精美段落,进而带动全文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特有的美,从而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次,教师可以尝试着自编文言文,充分发挥自身才智,在课堂上合理地展示,引起学生的强烈好感,进而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3.2 重视诵读的作用

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范读过程中,一定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表现出文言文的措辞和音韵美,为学生正确的朗读指明方向。除了范读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进行分组朗读,结合小组评比等形式,改变同学们因为朗读枯燥而不能全心投入的状况。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上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进行示范和带读,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引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效诵读的积极意义,改变无任务诵读的一贯现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诵读,通过诵读把握停顿、理解字词,感知全文,促进消化。

3.3 提倡自主学习,落实基本字词的内涵

要深化文言文的学习,首要的条件是对基本字词的把握和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字词的内涵,才能进而掌握全文的深义。作为教师注重字词的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预习工作。同样预习不能点到为止,教师必须切实指定预习必须完成的任务,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考量的标准和目标,便于教师上课前的检测和学生的自测,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性和自觉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相关文言知识进行归类、对比,把新课文中出现的新知和学生学过的旧知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4 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体会文言文的情感意蕴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浸染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义外,更要注重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情感意蕴的体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理解文本,并带动学生透过文本和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话,进而引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可以在背景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汉朝,扮演刘邦、项羽等不同角色,感悟时代特点及时代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推敲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在分析完全文后,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深刻精髓。教材中引入的文言文多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等积极品性。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最好的修身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品评的积极性,勇于发表自身独到的看法,注重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与人文精神的熏陶不可偏废。老师要努力追求文言文教学“言”“文”和谐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军磊.文字、文章、文化 以“三文”架构文言文教学[J].教育导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