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词汇教学论文

词汇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13 10:00:25

词汇教学论文

词汇教学论文第1篇

1.1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新单词的方法。海军英语中大量使用各种复合词,以简化句子结构,使表达更为精炼。如:battlefield(战场)、battlespace(作战空间)、Air-SeaBattle(空海一体战)等。对于学员来讲,合成法构成的单词比较好记,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提醒学员复合词的含义并非只是每个单词含义的累加,而应讲解复合词的新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1.2缩略词

海军英语用词简洁的特点还表现在文章大量使用缩略词上。缩略词的使用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节约篇幅。海军英语中的缩略词主要包括单词截短法和词组缩略法。单词截短法是截取单词的一部分来代表整个单词的方法,即取单词的某个部分或单词中的辅音字母来构成新的单词,如BAG=baggage(辎重)、LANT=Atlantic(大西洋)、RON=squadron(中队)、HQ=headquarters(司令部)、WPN=weapon(武器)等。词组缩略语的使用尤为广泛,主要包括首字母缩略法和拼缀法,如:PSYOP=psychologicaloperations(心理战)、NCW=networkcentricwarfare(网络中心战)等。

2运用语义场理论,指导词汇分类学习

语义场理论(thetheoryofsemanticfields)最先是由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Trier)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特里尔把语言中的词汇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在语义上相关的词素组成的网络,而不是互不相关的语言符号。特里尔认为,“语义场是词和整个词汇之间的现实存在。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它们具有与词相同的特征,即可以在语言结构中被组合,它们同时还具有词汇系统的性质,即由更小的单位组成”。换句话说,语义场就是一个语义上相互关联的完整而又有变化的词汇系统。它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语言中的某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的概念下组成一个语义场;二是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词,它们在语义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三是这个完整的词汇系统是不稳定的,它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运用特里尔的语义场理论,在海军英语词汇教学中可通过构建上下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或跨语义义场等方法,将海军专业词汇进行分类归纳,在学员大脑中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词汇网络系统,便于记忆和提取。例如,在讲解现代海军后勤相关内容时,可通过navallogistics(海军后勤)作为主题词,引导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搜集相关词汇,建构一个以navallogistics为上义词的语义场(如下)。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兴趣点,还有助于积累在同一主题下的词汇,使学员在表达相关主题时,能顺利地从头脑中提取词汇方便使用。healthservicesdisposition

3根据语块理论,注重词团整体学习

最早对语块进行专门研究的是贝克(Becker)。他认为语言记忆、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而是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这些板块结构就是所谓的语块。语块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语块是介于传统词汇和语法之间的语义单位。它集功能和形式于一体,是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的语言结构。它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形式上呈现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在语篇中的重现率很高,而且具有一定的话语功能。因此,它可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可直接提取,不需要进行语法生成或分析。Lewis(路易斯)将语块分为聚合词、搭配词、惯用话语、句子框架和引语等四种语块。作为固定和半固定的语块,不仅在交际活动中出现的频度高,而且还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因此,语块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纳琴格尔(Natringer)和德卡连柯(DeCarrico)曾经指出,由语言习得和文本输出的计算分析表明,词汇短语(lexicalphrase)是语言教学中理想的单位。”事实证明,在词汇教学中,将语块作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不仅易学好记,而且使用方便。大部分人认为单词比词组更小,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单词缺乏稳定性,所以不易被学习者掌握和运用。词组看似比单词稍显复杂,但它的稳定性比单词强,一旦记住,使用者可迅速提取使用。语块教学尤其适用于海军专业英语的词汇教学,因为在海军英语中有很多概念及术语,都是比较固定或半固定的词团或词组。整体记忆这些词团或词组,比起记住单词更有用,在使用时也更方便。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员要指导学员养成以语块为基本单位来学习、记忆和使用的意识和习惯。拥有大量的语块,可以提高学员的选词能力,增强使用海军英语的条理性、正确性和逻辑性。

4结合上下文语境,加深词汇理解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称这种交际环境为语境。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语境既包括“语言性语境”,如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口语中的概述后语等,也包括“非语言性语境”,如在交际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研究者发现,不同的语境规定了交际的不同类型和方式,对话语的语义、形式的组合以及语体的风格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分析研究任何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处的语境联系起来,绝不能把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研究;离开了语境,语言片段的解读就没有价值和意义。因为语境的介入,一方面控制了语言符号的语义,可以使多义的语言符号趋向单义,使得解读变得容易;另一方面又使语言符号增生出语境意义,使得语言符号的解读变得扑朔迷离。在海军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员要避免偏重定义,只给出与该词相对应的中文释义,使学生孤立、抽象地记忆词汇,将词汇教学与语境分离开来。教员要让每个学员了解到,尽管每个单词都有其固定的意义,但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的,因而词语的语义在实际使用中会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不同。例如:seapower的含义。在马汉撰写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它既可解释为“海权”,又可理解为“海上力量”。语境之所以能影响词汇的语义,是因为各个语言单位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功能。所以,读者应根据上下文,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汇的正确含义。死记硬背,并不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语言学家库克(Cook)就认为,人们对事物记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深度。对孤立词的重复是一种低层处理,记忆效果差;将词与所处的语法结构结合起来,则是较深层的处理,记忆效果最好。将词汇放入语境中教学可以把词汇和语境结合起来,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5遵循记忆规律,反复练习巩固记忆

词汇教学论文第2篇

著名语言学家MichaelLewis认为,词汇与语法之间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词汇与句法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常我们把这种紧密的联系称为词汇块(lexicalchunks),它构成了语言交际的主体,是语言教学的核心。一般情况下词汇块分为四类:1.词、短语;2.搭配词;3.惯用语;4.句子框架和引语。由此可见,词汇这一概念在Lewis的概念中已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概念,在Lewis的概念里词汇不是单个词的罗列,而是词组、短语、惯用语甚至是句子的使用。Lewis指出,英语语言教学的中心应该是词汇(块)而不是语法,因为语言是由词汇构成,而不是由语法构成。

二、词块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必要性

词块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学者Becker(1975)率先提出的,他将词块称为预制语言,在使用时只需经过稍微加工,就可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用来与人进行沟通交流。词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能或不完全能从词块的形式预测出词义;2.它是以某些句法为目的的最小单位;3.它还是社会惯例,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这就要求把词块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位来对待、记忆。Lewis的词汇法认为,语言习得应遵循“观察—假设—验证”的循环,这与普遍语法假设认为的儿童习得语言遵循“输入—假设—验证—比较—内化—创造”的语言习得过程是相通的。基于针儿童语言习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儿童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大量的未经分析的语言版块。比如在英国,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会把“Whatisthis”“Iwanttobuyit”等表达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输入、储存并输出,而不会像我们传统学习英语那样先记住单个词的意思,再把单个词组合到一起造句子,然后做替换练习。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记忆中保留着大量预置好的语言模块,对于哪些词能同现,哪些词不能同现,他们掌握的很好。当用语言进行表达时,他们会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词块,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实现有效的沟通。由此来看,通过板块记忆单词可降低语言加工组合的难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的输出过程异常复杂。由于大脑中储存的材料都是凌乱的,要把这些毫无秩序的词汇变成可理解的交际语言,需要经过多次加工。有的学生虽然词汇量很大,但是口头表达的并不流利、准确,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词汇搭配的能力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虽然学习英语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单词也记住了不少,但是不能够流利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原因。Lewis的词汇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的特点,Lewis认为词汇本身包含了语法的信息。现今的中国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英语了,到了中学时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所有的英语语法知识,而到了大学,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还是放在语法的学习上,忽略了对短语、搭配和惯用语的学习。事实上,强烈的语感是每个语言学习者所必需的。而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的词汇教学法却阻碍了语感的培养。词块,作为语言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语言单位,其实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甚至语篇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摒弃传统的语言学习模式,以词汇块为单位来学习,不仅不会感到困难,相反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

三、词块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教学论文第3篇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词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习者达到用汉语流畅地进行口语交际而民俗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又是紧密联系的民俗词的使用更是无处不在能否对民俗词进行恰当运用,往往可以考察一个外国人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大部分留学生都是以在华生活为大背景来进行汉语学习的,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肯定避免不了利用民俗词来进行交流沟通而且,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也肯定会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他们不仅单单只想学会汉语,更想融入到文化氛围中去这样不仅要要求学生会用汉语进行交际,更要注意汉语使用的得体性既要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更要知道那些话是忌讳的,避免提及的例如总把狗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中国,这样在某种程度就是表示对一个人的侮辱如果不理解狗这个字在中国民俗中的含义,那么肯定会对交际造成影响,甚至产生误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词的教学缺陷

1、教学缺乏系统性

对外汉语教学在近几年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其教学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内容还处于较为无序的状态虽然文化教学逐渐被大家所重视但针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编排,想关研究还是有所欠缺民俗词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民俗词的分类教学,以及教学的先后顺序,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为民俗词语的类别很多,涉及到的文化内容也丰富多彩,这样就难成体系而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起来就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交流起来也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2、民俗教学不够重视

很对学者都认为,刚开始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不需要对文化进行过多的了解,至于民俗,更是无需提及,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如果一开始就是很机械地去接触一门语言只通过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时间长了,肯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还会使学生产生抵抗情绪况且,大部分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有关知识才决定要学习的有关于民俗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僵化

刚才说过,民俗涉及到方方面面,其内容自然而然也是丰富多彩的相对应的民俗词的种类也是比较繁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以及教学词汇的难易度而不能僵硬地去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留学生,民俗词汇的教学也相应地要有侧重点比如说针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可能连汉语中的基本词汇都没有完全掌握,这时的民俗教学就不能涉及太多的过于深奥的民俗词汇但还是要适当地让学生们去接触,培养其对于以后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留学生,他们大部分对汉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时的民俗教学就不能还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进行一些表象词汇的教学,而要带着学习者一起逐步地去深入了解民俗词汇的来源及其背后蕴含的一些故事和文化,让学习者学会自己去体会。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词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要精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对于民俗词汇学习的反馈,然后根据反馈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对于某个部分或者是某个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应该考虑一下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相反,如果某些内容特别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促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好奇心,那么教师就可以相应地多介绍一些当然,一定是要在不违反教学原则以及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的。

(二)学生特点

考虑学习者文化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学习者自然成长的文化背景也有所差异,每种文化都有共通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当遇到共通的文化民俗内容时,可能会对学习者提供有利的帮助,但如果遇到相互冲突的地方,随之也可能会对学习者相关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充分了解哪些内容与哪些国家的哪些风俗习惯相违背,要充分顾忌到学生的感受,并且给予合理的解释让学习者可以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

词汇教学论文第4篇

多年来,隐性词汇教学一直为语言教师津津乐道。这种教学方法倡导学习者通过大量阅读结合上下文来偶然学习和习得词汇,扩大词汇量。该学习方法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人类大脑词库中有大量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词汇知识,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新词与大脑词库中的知识不断碰撞、相互作用,使习得的词汇量不断增长。词汇量的增长又反过来进一步丰富大脑词库中的信息量,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既能增加词汇量,又能提高阅读能力。但这种隐性词汇学习方法也有其弊端,最关键的一点是,它需要要借助大量的阅读并长期坚持方能见效。比如一个学期阅读4到5本英文小说或10-12本英文简易读物,但这个数字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难以企及。其次,完全靠上下文猜测词义,所习得的词语知识结构往往不够完整,对词汇的内涵、搭配等深度词汇知识很难把握。王改燕(2012)也指出,如果没有显性的词汇教学,有些词汇知识很有可能永远都无法被学生掌握。实证层面上,刘丹丹、吴艳(2014)等借助教学实验比较了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强化手段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发现词汇理解性知识与产出性知识习得均需显性讲解。王希哲(2010)在一项词汇信息加工的研究中指出词汇隐性学习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效率很低,必须采取词汇直接讲授、词汇学习策略训练等其他补充方式。

2范畴化理论与二语显性词汇教学

2.1范畴化理论和基本词汇教学

范畴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也是人们思考问题和信息交流的基础。在认识外部事物过程中,人类总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获得范畴,形成概念。范畴化的过程就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进行分类、形成概念的认知过程。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所有共有特性来决定,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明了的,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一范畴就看它是否具有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征。但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则对这一观点提供了反证。在P.Kay等人对焦点色研究的基础上,E.Rosch通过对椅子、鸟等不同范畴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典型”(Prototype)构成的。典型是一个范畴中处于中心位置、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成员,构成人们认知的参照点。同时范畴中各成员的地位不尽相同,它们处在一个从“中心”位置到“边缘”位置、从“典型”成员到“非典型”的连续体上。以颜色为例,“红色”这一范畴中,“鲜红”作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要比“棕红”和“深藕红”更具代表性,更容易为人们所辨认,因为后者并不是那么“红”或者说并不是经典的“红”。但“深藕红”之所以仍然归入“红色”这一范畴,是因为它与其它“红色”系成员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被维特根斯坦称作为“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范畴的“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又催生了“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基本层次范畴是那些具有显著特征的、能让人们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就能获取最大量信息的范畴,也是最先被幼儿习得的用以指称事物的命名性范畴。此外,在基本层次范畴之外还存在着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和更具体、更具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关于基本层次范畴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家还做个一个有趣的实验。受试者是一群德国中学生,测试者首先向受试者做了以下说明,“假设你邻居家的小孩被一条灰色的德国杂交狼犬咬伤了,让你赶紧向小孩的妈妈报告,你会怎么说呢”。结果受试中绝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你家孩子被狗咬伤了”,而不是强调“德国狗”或“德国杂交狼狗”等。由此可见,“狗”作为基本范畴词汇在日常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显然,相对于“狗”这一基本范畴词汇来说,比它更高一级的高层次范畴“哺乳动物”或“动物”这一描述就显得太过笼统、表达不够明确,而其低层次范畴“德国狼狗”或“德国杂家狼狗”虽明确具体却显得冗余,并需要双方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因为无论是对于报告者还是小孩的妈妈来说,关心的是“被狗咬伤”这一事实,而不是强调什么类型的狗。基于以上理论,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基本范畴词汇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对一种语言来说其词汇是难以穷尽的,但并非所有的词都同等重要。衡量一个词的重要性,通常主要依据词在书面和口语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即词频。语言学家研究发现英语中那些出现频率最高的高频词汇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所说的基本范畴词汇是对应的。头2000个高频词汇对英文文本的覆盖率就达到了80%,3000高频词的覆盖率是84%。高频词通常都是些词长较短、派生能力很强的、可作为词干使用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词,这其中还包括全部的功能词。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基本范畴词汇应该是二语学习的首要目标,据此有学者主张一些供学习者使用的英语词典有必要将高频词标示出来,以便获得学习者更多的注意。

2.2范畴化的典型理论与多义词教学

词汇学习的另一个难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根据对韦氏大字典的统计,英文中40%的词语是超过一个意义的,其余60%的低频词或派生词或复合词才只有一个意义。传统的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词语(语音形象)与其意义(概念)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无章可循的。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及类典型理论却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认为词义也可以同其它概念结构一样,纳入到语义范畴中进行研究。就多义词的词义范畴来说,其作为义项的各范畴成员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有些词义处于更核心的地位,构成该语义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而其它义项都是根据家族相似性,通过转喻或隐喻机制、典型范畴辐射或意象图示等认知途径逐渐向边缘语义(peripheral sen-ses)延伸而成的。语义延伸机制为解释中国学生某些难以掌握的抽象化介词如off,through等词提供了很好的认知理据(张肖,2011),对于高频多义词的语义解析来说同样也显得比较有说服力。以“settle”一词为例,《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中所列出的该词的义项不少于12种,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班上绝大部分学生对该词的了解仅限于对settle down(定居)这一固定词组及意义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先入为主地认为set-tle只有动词这一种词性,在意思上也是唯一的,表示“安定、定居”,只有一两个学生道出了该词的第二种意思,即“解决(争端等)”。因而,当笔者让学生用中文翻译课文中“I settled back for some light reading and thebrief flight ahead”一句时,很少有学生能解释出“settleback”一词的意义。但是,倘若学生们能事先查阅“set-tle”一词用作名词时的释义的话,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事实上,柯氏词典中对“settle”用作名词时的释义为“a long wooden bench with a back(高背长靠椅)”。知道了这一典型词义,也就不难理解settle的其它动词义项了,如“(舒服)的坐下”、“(鸟、虫等的)栖息”、“(目光)落在…上”等。它们之间正是借助典型范畴辐射从基本义衍生到抽象义的。多义词的语义延伸机制也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即人类认识外部事物都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认识自身构造和经验到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人→物→过程→空间→事件→性质。理清了多义词各义项间的联系及认知理据对掌握多义词的深度知识来说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对于语言教师还是语言学习者来说,在多义词词汇习得时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作为语言教师,更是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词汇的认知语用学意识。

3结语

词汇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词汇学习

Abstract:Metaphorisanaturalphenomenoninlanguage.It’salsoawayofhumanlifebeingrootedinlanguagethinkingandculture.Metaphorisonekindofmeanstomaketheabstractideaconcretizeinvocabularyteaching.Itcanbreakthebottleneckoftraditionalvocabularylearningifstartedwithmetaphor,sometaphorcanhelpstudentsstudyvocabularybetter.

Keywords:metaphor;conceptualmetaphor;vocabularylearning

一、引言

Richards指出:隐喻是人类无处不在的原理,人类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有一个隐喻[1]。Derrida也将其视为整个语言系统的象征,把隐喻看做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和表达活动,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2]。所以隐喻无处不在。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修辞》。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的发展、隐喻已从狭义的理论转变为从人类认知高度出发的隐喻认知理论。Lakoff&Johnson的著作《MetaphorWeLiveby》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界限,进入了认知研究的领域。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其工作机制是将源域(sourcedomain)中我们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targetdomain)中较陌生抽象的概念上[3]。映射反映的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如“他不买账”是将“商品交易”的模式投射到“社会交易”的目标域来理解。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形成不同概念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能形成一个系统一致的整体。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来自隐喻概念,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隐喻将理性与想象结合,是人们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这一角度出发,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也是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现状分析

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观察与讲解。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词汇太多,且无规律可循。还有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误区,喜欢背一些偏难生僻的单词。有的甚至将整本的单词背下,但当口语交流或写作时就词穷,所以词汇学习一直都是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瓶颈。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词缀法、典型例句法、循环记忆法、扩大阅读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都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的、二维的、机械的和缺乏意象,由此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根据文秋芳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有学者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metaphoriccompetence),即对隐喻的意识与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项的扩展意义(metaphoricextensionsofmeaning)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5]。从上述各个角度出发,隐喻都应被视为我国外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

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活本质,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thestation(处所),atfiveo''''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Beyond一词也有空间概念产生其他比喻意义:

Thehouseisbeyondthebridge.

Buyingacarisbeyondourmeans.

Hiswordsarebeyondmyunderstanding.

Shepushedpatiencebeyondthelimit.

比如balance一词,不仅指天平两端的平衡,还可以说“心理平衡”、“社会发展平衡”、“经济均衡发展”等等。人们用同一个词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及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隐喻影射[6]。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推动词汇以有理的方式演变,是理解一词多义和语义转移的钥匙。因此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多义现象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延伸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向学生指出人类这种隐喻性思维的特征。

英语中的多义词辅义作为中心意思的拓展许多是有理据的,有据可查。许多我们现在认定的中心意思也多源于隐喻,只是由于频繁使用,人们渐渐淡忘了其隐喻意义,而变成普通的词汇。因此多义词乃至中心词义的隐喻讲解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以对金钱的态度为例,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pendmoneylikewater,在汉语中却表达为“挥金如土”,中西民族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我们对多义词的意义即可对此有清楚的认识,bank最基本的意思是“堤,岸”,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呢?堤岸储水(water),银行存钱(money);河水中的水流为current,银行流通为currency;水可流动(flow),与之对应的moneyflow表示“货币流量、资金流量”;melt可表示冰的融化,也可表示“换成现金”;水可冻结(freeze),资金账户同样也可冻结(frozencapital,frozenaccount);水的沉淀(deposit)对应于银行的资金沉淀——存款。故runningaccount表示流水账。所以银行和堤岸在功能上并无太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功能是储蓄,作为该功能的进一步延伸bank还可表示“聚合体,组合,库”,memorybank(内存体),databank(数据库)bloodbank(血库),eyebank(眼库),foodbank(救济食品发放中心)等。

2.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人群和人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之间尚存在差异,更何况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的人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往往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人类思维的共性。隐喻的认知共性表现在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隐喻作为一种各民族共有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正迁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还要通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从认知的角度看,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就是了解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一门语言。

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世界领先,英语中因此有大量与航海与捕鱼有关的传统隐喻,如把原来水手的话overheadandears(淹过头部和耳朵)应用到其他领域,就创造了其他有趣的隐喻:overheadandearsindebt(债台高筑);overheadandearsinlove(深坠情网);overheadandearsinwork(埋头工作)。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所以我们的许多谚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如中国位于东半球,属季风性气候,当东风登临大地时,它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因此汉语中的东风常用来象征新的生机。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因此雪莱的《西风颂》正是迎春之歌。

英语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明,因此英语中有不少来源于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传统隐喻,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riddleofSphinx(难解之谜)。英语中还有很多来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隐喻,如burnone’sboat(起源于罗马皇帝恺撒征服不列颠的故事,喻指断绝后路,斗争到底),Dutchcourage(起源于历史上英国人与荷兰人斗争,喻指酒后之勇)。此外一些源于文学典故的隐喻,如:DonJuan(喻风流人士)和Pickwick(喻憨直之人)等,同样有着浓郁的英语文化特色,很难为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掌握。中国历史悠久,出自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传统隐喻更是数不胜数,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等;出自神话传说、经典文学作品的隐喻也是极其丰富,如:八仙过海、世外桃源等等。

四、结语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隐喻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学,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新词含义、多义词以及词汇运用的理解。在隐喻基础上学习英语词汇,使得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化难为易,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它不仅培养学生隐喻思考技能,更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是有益的探索。

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必将对词汇的教学有深远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隐喻方法更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习者的词汇能力,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词汇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地挖掘、提炼和引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Richards[KG*2]IA.ThePrincipleofRhetori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36:12.

[2]Derrida.MarginsofPhilosopl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2:31.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20-25.

[4]文秋芳.从全国外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2):24-28.

词汇教学论文第6篇

1.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对古典范畴的批判而形成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论述了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范畴具有明确的界限,某个概念只能隶属于一个范畴;同一范畴内各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范畴的特征是同时具备充分性和必要性的。20世纪50年代,著名哲学家Wittgenstein通过对game一词的研究论证了范畴边缘的不确定性,以及范畴内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Rosch(1975)通过实证研究强调了范畴内存在的“原型义项”。他指出:原型是一个范畴内的最典型代表,原型义项是该范畴的核心意义,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原型对于范畴的形成和理解具有关键作用。Reed则认为原型是某一范畴的综合特征和高度概括。因此,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认为,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存在典型与非典型之分,且地位不平等,处在中心位置最能代表该范畴的成员就是此范畴的原型;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2.词汇教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词汇教学研究。1990年,Nation的著作“TeachingandLearningVocabulary”尤为重要,词汇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得到关注。经过长期的改革和继承,英语教学法产生了很多流派,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等。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法中,词汇教学始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分析词汇的内部结构,直接译成母语,反复造句练习,这些都是传统词汇教学的手段方法。另外,我国学生运用最多的学习策略是重复/死记硬背策略,反复看、反复写、边读边写、背单词表等等,而其他的联想策略、上下文策略等都比较少用。知其意而不知其使用是常见的现象,更甚的是意义把握不准而导致错用误用。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英语教学问题。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探索词汇的原型意义,强化范畴意识,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二、词汇教学实例对比

通过两种词汇教学方法的实例教案比较,指出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在丰富学生的词义知识和扩大词汇量方面比传统的词汇教学更有效果。笔者在某中学实习期间,在所教授的两个班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教案。以人教版高一必修四Unit3的单词为例,设计两种词汇教案如下:方案1:齐声朗读新词汇,逐个领读。重点:depressed/content/feelcontentwith/astonish/enter-tain/charm/pickout/convince/amuse/detective。对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利用造句来强化英汉对应意义,加深学生对词汇的中文释义的记忆。学生自由朗读新单词,加深印象。完成课本内的词汇习题。方案2:引导学生归纳词缀意义,根据词缀猜测有关新词意义。将重点词汇depress/astonish/charm/convince/content集中学习-ed/-ing形式,强化理解词缀-ed表被动/修饰生命体,-ing表主动/修饰无生命体的特征,如:astonishedlook与astonishingperformance。homeless/penniless等词将-less词缀解释为“少,无”,再让学生依据此规则联想其他同类单词,如:careless/aimless等等。patient是一词多义,“病人/耐心”,名词为patience,造句:Doctorsmusthavepatiencetothepatients.单词indeed,意为“确实地”,区别于inneed。造句: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词组badlyoff意为“穷困的”,badly的原型是bad,意为“坏的,不好的”,而副词badly的意义为“非常地,很大程度上;拙劣地,不利地”,off是多义词,在这里取义“空闲的,没有工作或不运行的”。进而推导出badlyoff的意思。通过比较两种词汇教学教案,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放在了学生掌握对应的中文释义,机械地记诵单词,对单词的联想及活用显然不足。而基于原型和范畴概念的词汇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联想训练,归纳思维,对旧词新意的推导有很大帮助。

三、启示

将词汇进行简单归类,从中发现规律,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加强学生对基础词汇的掌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基础词汇的原型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联想等手段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从基本词汇出发,进而推导延伸意义,拓展了词汇的深度。原型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不是机械枯燥地记住词性和词义,而是在教词汇的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对新词进行理据性解释,促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增强学习词汇的生成和扩展能力。

四、结语

词汇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理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语音、语法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是语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单位,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众所周知,在英语学习中只有掌握了充足的词汇量,才能听懂他人的话语和读懂他人的文章,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也才能在跨语言交际中收放自如。而高职学生英语词汇量是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实践密不可分的。词汇学习应贯穿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听、说、读、写、译都无法顺利进行。由于词汇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况且词汇量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致使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管怎样,词汇教学都是高职英语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倘若忽视了这一环节,便很难完成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高职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起到很好的组织作用,根据词项的形式、意义和内容,很好地组织材料,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指导,使其增强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文化语境理论改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以推进高职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一、文化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文化语境这一术语最初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化语境是用来描述言语活动中参与者所共享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背景知识;人们所说的话语只有放在它所处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整体语境中才能被真正理解。对于文化语境,Halliday等功能语言学家也十分重视,Halliday本人曾多次论述文化语境对语言意义的产生和理解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化语境包含很多方面,几乎囊括了一个族群中的人们从外部活动到内心信念的所有方面,也涉及单词或语段所处的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语言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与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支柱。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的体现尤为突出,涉及面也最为广泛。词汇是文化的最大载体,词汇本身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词汇问题往往是文化问题,文化背景是影响词义的最主要因素。文化语境与词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词汇只有放在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富有意义;另一方面,词义能够反映人们赋予它的文化含义。

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社会政治、、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词义。词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词汇层面,应跳出词汇范畴,与文化背景结合才能够使词汇教学活跃起来。

如果熟知词汇所被应用的整个文化背景,就会给我们提供更加宽广的语言之外的语境。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经写到过:“语境的概念必须打破纯粹的语言学界限,并且进入对所讲语言的整体环境的分析。对于任何语言的学习,如果学习者不属于此语言所在的文化和言语环境,那么他也必须连同文化和言语环境一起学习。”

二、高职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也应是文化教学过程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高职英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词汇的文化内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一般被置于“发音、拼法、词性、意义”的框架中,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词汇存在的特定语言文化环境,孤立地教词,导致高职学生的词汇学习因缺乏文化语境意识而思维简单,只靠机械性地将英语单词与中文意思一一对应来强化记忆。学生在头脑中混乱地大量堆积词汇,却未能掌握正确应用单词的方法,造成实际能力低下的现象。

语言离不开文化,英语语言自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也应是文化教学过程。语言和文化这一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英语学习者除须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熟悉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必会影响正确表达和准确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知识进行的,存在着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轻文化教学的现象。然而今天看来,纯粹的语言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全球化语境时代的现实需要。英语教学从某种意义说是教育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体系,并用该体系认知、感受、阐释物质世界,因此,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不能与英语语言文化脱节,必须引入英语文化教学。

引入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使高职学生增强语言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从根本上掌握运用英语语言的技能。在文化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文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拓宽英语文化知识。高职英语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课文背景知识介绍、启发联想法、交际实践法、中西文化对比法、文化讲座、问题讨论等等,让高职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

三、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

比较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较词汇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的异同也就是词汇的对等性。

(一)意义重叠词汇

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类心理的相似性,中国人与英语世界中的人对世界有着相似的认知,因此产生了很多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两者都相似的中英词汇,也就是意义重叠词汇。

比如英语单词“mouse”和“peony”。在英语中,“mouse”有着鬼鬼祟祟的文化含义,例如“He moused about for money”(他偷偷摸摸地四处寻找钱);“The burglar moused about for valuables”(这个盗贼鬼鬼祟祟地四处寻找值钱的东西)。在汉语中,“老鼠”(mouse)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贼眉鼠眼”和“鼠窃狗盗”。

一般说来,像这类意义重叠词汇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意义重叠词汇能够很容易地被识别与理解,而且不会引起学生的误解与误用。

(二)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中英词汇

有一部分中英词汇具有不止一个联想意义,有些联想意义在中英词汇中是相同的,有些却是不同的。共有的内涵意义象征着不同民族对世界相同的态度与理解,而词汇内涵意义中不同的部分又揭示了不同文化的不一致性。

“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有关“rose”的英语成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就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

在词汇教学中,像这类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中英词汇应该被重点强调。学生能够很容易地识别和理解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相似性,却不能轻易地识别它的差异性。词汇教学中如果忽视中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感到困惑,并导致其对词汇的误解与误用。

(三)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的中英词汇

由于人们在居住环境、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体系和历史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英词汇中出现了很多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甚至完全(下转封三)(上接第131页)相反的词汇。虽然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之上的次要意义,但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却不容忽略。

“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情;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在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等用法。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去关注这类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只有这样,语言才能被学习者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误解与误用现象也就会减少。

(四)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一语独存的中英词汇

由于文化的差异,一个词在一种文化中除了概念意义外可能会有很多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就只有一个概念意义。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例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了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要进入天鹅体内,因此“swan”就代表了杰出的诗人;“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像这类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一语独存的中英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它们是不同文化的写照。

(五)文化专有词

文化专有词也就是词汇空缺现象,它是由于不同民族某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而产生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简单地说,词汇空缺现象就是某些词汇在一种特定语言中的缺失。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一些词汇仅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它们的对应词。

我们以“太极”来举个例子,它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用法,但在英语中却找不到它的对应词。在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有一个精彩的太极表演。“太极”在汉语中非常流行,但在英语中却没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产物。在中国文化中,“太”意味着“最高的、至上的”,“极”意味着“最终的、极限的”。传说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在看到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后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太极拳”。“太极”代表着一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英语国家的人用汉语“Tai Chi”来表达这个汉语文化专有词。

尽管一些文化专有词汇可以译成相对应的英语或汉语,但人们并不能借助其字面意义理解它的文化意义,还需要进一步解释说明。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这类特殊词汇。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非常重要。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掌握词汇的发音、意义、拼写、搭配等,又要掌握词汇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既要注意比较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又要深究词汇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的异同即词汇的对等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词汇接受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108-113.

[2]陈莉明.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5.

词汇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艺体生;教学语境;词块

我任教的高二两个理科班,艺术和体育生占大多数,针对艺体生基础差又厌学的情况,我觉得艺体生要从词汇抓起,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是词汇记忆,英语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词汇教学,硬开展其他技能训练,教学效率太低.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词汇教学公开课时,注重为新课词汇创设语境,加强词汇记忆的策略指导,开展活泼有趣的竞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第一步骤导入

在这节公开课中,我要上人教版必修六的unit3ahealthylife的词汇教学课.但我用人教版必修二的课文Abalanceddiet的男女主角Wangpeng和Yonghui的故事导入,在这篇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餐厅因为不同的饮食理念分别提供给顾客energyGgivingfood和protectivefood,他们因此还闹矛盾,后来他们经过沟通交流知道了饮食要营养全面才是最好的,于是决定把他们的菜单合并,提供给顾客abanlanceddiet.最后他们结婚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用这个故事热身导入,学生熟悉故事,很感兴趣,又复习了重要的词汇短语:balanceddiet,putonweight,getslimmer,getmarGried等等.平衡饮食的主题与本节课健康的生活方式主题不谋而合.心理学实验也表明,把相关内容集中或者联系起来学习和记忆效果更佳,这也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编码作用.

第二步骤阅读

用一张他们一家人现在的漫画很自然地过渡到这节课的故事,问Lookatthefollowingfourpictures.Couldyoupredictwhatproblemarisesintheirfamily?—Yes,Yonghuiispregnantnow,theyareexpectingtheirsecondchild.然后我让学生阅读这篇我编的英文故事:Chinaannounceditsplanlastmonthtoallowallcouplestohavetwochildren.Inotherwords,thosepregnantwithasecondchildwillnotbepunished....在这篇我原创的故事中,我结合中国允许生二胎的时事热点,把这单元的目标词汇pregnant,undergreatstress,haveapreferencefor,toughaddictedto等20个单词或词块全部巧妙地糅合在一个故事中,而且自然流畅,在故事情景中呈现课文中的核心词汇,让学生感知、阅读与记忆故事中有关的新词汇,学生需要在上下文语境中观察词汇是如何使用的,让学生借助上下文语境猜测词的意义,对词汇加以理解,这对于词汇的快速掌握和记忆都有益处,同时又可以避免词汇学习的枯燥无味.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汇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学习词汇引人入胜.

第三步骤阅读后

学生阅读后,根据故事语境进行猜测生词并搭配英语解释的练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embarrassed对应ashamedof,stress对应pressure.然后根据文章回答问题:1.WhyisYongHuiunwillingtohaveasecondchild?2.WouldWangPengbeupsetifthesecondchildwasagirltoo?«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育部2003).这些问题有些是细节题,对于艺体生容易获取信息并回答,这也使他们有了成就感,树立了阅读的信心.而有些问题需要归纳处理信息后,分析解决,并用英语思维表达出来.通过阅读故事理解细节以及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在语境中掌握了词汇,还提高了阅读能力.第四步骤竞赛环节,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些艺体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踊跃参赛,热情高涨,我把他们分成四个小组,围绕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开展竞赛活动:竞赛一通过图片的形式解释生词,有的再说出同义词.比如由abottleofalcohol引申出abottleofwine/beer.由teenagers引申出adolescents.在竞赛中还教学生掌握构词法,大量词汇的记忆是有迹可循的.比如由achemist引申出scientist,pianist,typist,tourist.在这里我让学生按照平时上课所讲到的构词法,加后缀ist,写出相关的单词.心理学认为,教学中利用英语词汇本身的关系和各种媒介,通过串联归类、纵横联系、辨析分解,让学生展开联想,力求在脑际建立相互依存的知识结构,可使学生战胜遗忘、增强记忆.竞赛二在discribethefollowingpictures的竞赛环节,我根据Lewis的词块教学法理论设计了看图填词块,看图同义词词块转换,再用这些重点词块做汉译英.Lewis的词块教学法理论表明,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兼有句法和词汇双重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这些模式化的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储存在人的大脑中,供人们提取使用.词块的存在加快了语言处理的速度,对语言习得和促进语言输出的流利性和地道性都具有重大意义(周正钟2014)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词块潜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以词块为基本单位学习、记忆和使用词汇的意识和习惯,锻炼学生的词块自主学习能力.第五步骤复述故事我让学生应用过渡连词来复述故事内容,如:besidesinadditionhoweveralthough等等,应用过渡连词使学生表述通顺,流畅自然.复述故事不仅把目标词汇得到很好的运用巩固,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艾宾浩斯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组织学生对学过的词汇进行及时复习与间隔复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词汇记忆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第六步骤布置课后的家庭作业同样重要.

我布置学生课后用这20个目标词汇自己再编故事或造句,及时地应用到写作中去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如«维克多新高中英语词汇»)和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开展词汇自主学习活动,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从而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拓宽知识面.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就扫除了下节课新课文学习的词汇障碍.课题组组长兰老师对我这节公开课事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几次修改,日臻完善.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以及我校的所有英语组老师都参加观摩了这次公开课,课后大家各抒己见,对这种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艺体生的英语词汇教学进行了热烈的研讨:认为这节课对提升英语基础差生的词汇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

作者:罗嗣能 单位:福州鼓山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