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19 20:12:33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第1篇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反思的有效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很难具备反思的意识,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较难发现自己的错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使学生勤于反思、乐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力求创新和改进,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而要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接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适宜性的教学情境,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学生平时感到模糊的知识点,如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就是共价化合物吗?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吗?硫酸铜溶液是电解质吗?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投入到思考探究中.

二、反思解题方法,寻找更多解题途径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经常碰到一题多解的情况.通常来说,问题的解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解答一道题时,学生不要局限于一种解题方法,而是应?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找出多种解答方法,并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讲“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可以引出这样一道题:某研究小组将二氧化碳与氢气按1∶4比例在一定温度、压强下混合,并以铑-镁为催化剂,可生成X,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FYX+2H2O,则X为().A.COB.CH4C.H2D.C2H4通过思考,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化学方程式,由质量守恒定律推测出1个X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4 个氢原子.答案为B.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后,引导学生:“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这时,学生陷入思考中.教师继续引导:“仔细观察选项,可以发现有哪些比较相似的选项?”学生立马答道:“B和D相似.”“我们可以先排除A、C吗?”学生回答:“可以.”这时教师让学生总结做这类选择题的技巧.这是解答选择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反思,根据题目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能使学生正确解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反思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反思生活情境,寻找更多趣味

化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不同场景进行反思,回忆相应的场景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并和日常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对这些比较熟悉的场景,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回归于教材,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找到彼此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第2篇

摘要:初中化学是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阶段,步入初三的学生,刚接触到这门学科,往往对实验怀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兴趣质量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科目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要想学好化学,必须从初中抓起;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初中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被迫地参与其中,而是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化学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推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例如,在讲到“铁”的内容时,就可以以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需要什么环境?等为出发点,让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由于铁在农村生活中随处可见,铁生锈的情况学生对其并不陌生,也为学生展开探究提供了方便,学生在家里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去发现问题,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的物品放在空气中会生锈,刷过油漆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在潮湿环境中的铁更容易生锈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提出几种假设:1)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接触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2)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学生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去创设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探究哪种推论是正确的。这样不但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是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分析推理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同时构思要新颖灵活,概念性要强,涉及化学知识面要广且富有一定的启发性。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老师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科学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CO,实验室制取”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CO,实验室制取用什么物质?能否用稀硫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来制取?能否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能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来制取?实验装置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若用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CO,如何改进?CO,只能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在我的设问下,学生带着疑惑和好奇,与老师一起进行了探究得出了C0,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达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

四、加强化学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化学概念和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桥梁。通过实验。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如果只靠单纯的语言来传递知识的信息,则会给学生单调和枯燥的感觉。

例如,我们在学习化学变化的概念时,就安排了几个化学变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观察,比较、归纳出化学变化过程中确实有新物质生成这一特征。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不同,比如,镁带的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有白色固体生成;镁带燃烧的结果是生成了氧化镁。再如,我们在学习氧气化学性质时,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指导学生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且下端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底要留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做了这个实验,观察了这个实验,才能知道为什么?才能知道该实验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做好实验,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既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较快而自觉地接受新知识,并能对所学知识保持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质量是教学灵魂的体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质量的提升,探求有效的途径,让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促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和星光.初中化学中科学方法教学的研究[J].新校园(中旬版),2009.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初中化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42-0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掌握和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基本的生存技能。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和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课堂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黑板加粉笔一直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但随着全球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和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相关项目、工程的大力实施,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完成多媒体教室硬件环境建设,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多媒体教学在化学课堂应用中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1]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纵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课程基本理念还是课程内容的设计,都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初中化学课堂实践中实施了多媒体教学,体会到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以下优势: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John Seely Brown、Allan Collins和Paul Duguid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具有实际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2]化学课堂上,当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相融合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提升,学生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通过“废旧电池有偿回收: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的视频导入课堂,引发学生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的思考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在“生活中常见的盐”这堂课的内容导入环节,我们设计了以日本地震引发的“抢盐”为内容的课堂导入,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关于“抢盐”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次事件、盐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的热情,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融入实验,克服教学难点

化学既是一门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学科,也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障。[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方式模拟化学实验,可以弥补因实验器材或实验条件所限而不能进行化学实验的不足,一些具有污染性、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和虚拟实验进行,有效地克服了教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规范的意识,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

3.巧用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学科软件是为了方便从事化学课程学习而为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人群设计和开发的,诸如化学快录(WordChem)、ACD/Chemsketch、仿真化学实验室、化学三维分子模型、中学化学小百科、元素屋、化学元素周期表等,这些学科软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生成性,能够形象、生动地呈现一些反应过程,部分软件还具有较强的扩展性,用户可以动态补充和添加个人需要的资料,如果能够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将这些学科软件加以合理运用,将会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4.演示教学,减轻认知负担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学科与数理学科的教学思想却不尽相同,它有丰富的实验、较繁芜的化学式、抽象的概念以及半经验化的理论,这些都决定着化学的特殊性。[4]物质的内部结构、微观构成、化学反应的机理等内容,对在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上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有些抽象和较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某些功能巧做处理,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将微观的变化宏观化,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树立学习化学的热情。

5.优化评价,记录学习过程

学习文件夹用于收藏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记录,它的基本原理是: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根植于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学习文件夹既是物品,又是一种思想方法,还是一种操作方法。[5]初中生处于一个自我表现力旺盛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文件夹,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作业、总结与反思、参加探究活动的照片、视频等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过程性成果按顺序放置在学习文件夹中,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和标准化测验模式,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教学评价目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第4篇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实验 衔接教学 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思想把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一、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力现状

1.“措手不及”的学生分组实验。

苏教版很重视化学实验的改革,将实验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加强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地位。教完《必修一》的“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之后,我就安排了学生实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本想,这节课结合“四氯化碳萃取溴水”和“蒸馏水的制取”,巩固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方法,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可谓“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完美。我讲了注意事项和要求说明后,就放手让学生实验。可学生的操作能力让我感觉非常意外,许多学生实验仪器的正确连接都不会。可想而知,这节实验课肯定是失败了,而且有些学生由于操作错误或不慎而损坏了许多仪器。像这样的情况我是没有预见到的,这样的结果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虑――不了解学生的教学肯定是要失败的。

2.学生情况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初中学习时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调查表对我任教班级的154名新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调查结果可知,高一新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没有进行系统规范的基本操作训练,动手实验的机会也不多,甚至从来没有做过实验。尽管初中有实验考核,但是据我调查发现,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往往组织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做抽测的那个实验,其他学生实验大部分在黑板上完成。这种做法的后果显而易见,学生的实验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更不要说通过实验提高化学素养了。从以上统计结果可见,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与能力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样好,特别是农村初中升上来的学生情况较为突出。

二、对策思考与实践探索

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如何尽快弥补学生薄弱的基础,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以适应高中化学继续学习的需要,学科老师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对教学计划作了及时的调整,先采取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设计,通过一定时期的化学实验衔接教学,来补上这一课,并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集中开设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能训练课。

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我先集中时间对中学化学常见仪器进行了介绍和操作训练,一般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物介绍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使用的注意事项,并印发讲义,图文并茂,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第二课时,介绍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并进行操作训练;第三、四课时,学习实验规则,结合学生分组实验,通过“物质分离提纯”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进一步训练基本操作,并强调按实验室规则进行实验,同时让学生认识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规范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要求与程序。

良好的实验习惯与规范的基本操作一样,是提高实验能力和学好化学的基础,需要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起始衔接阶段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进行严格的训练。为此,我在衔接教学阶段将此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

第一,明确实验室常规:保持安静――要求学生做实验时用脑、手、眼、耳、鼻等,基本不用嘴,不允许有嘈杂的声音发出;实验台面仪器药品要求摆放整齐、有序,并保持清洁;仪器药品用后随即放回原处,保持原样;注意实验安全――严格按规定进行实验,对有毒药品和危险实验有明确的安全措施;实验过程、现象要翔实记录,不能杜撰等。良好的习惯是形成科学态度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老师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内容,复习有关化学知识,明确实验目的,熟悉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要领,做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要成为学生预习实验课的成果,主要要求他们填好“实验内容和装置图”这一栏。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这一栏,可先根据实验内容估计可能出现的现象。这两栏都不是把书上的内容抄下来,对实验内容,可用简要的形式,如画出试管、注明所盛及要加的物质和观察要求等,把实验内容和步骤表达清楚。

第三,强化实验的指导与检查。实验开始时教师要简要说明实验要求、注意事项和成败关键,对于可能有危险发生的操作要着重指出,引起学生注意,并指导预防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个别问题实施个别指导,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或测得的数据,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总结,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第四,强化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实验报告,让学生对所做实验再思考如何才能把实验做得更好,并尽可能对学生个体作出合理评价。

通过这样一个阶段的强化和训练,学生认识了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了基本实验的操作技能。

3.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

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例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等。

教育对象在不断变化,教育的方法当然需要不断创新。实验衔接教学就是为了跟上变化的形势、变化的对象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以实验引领的学科教学”应该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一种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钟有泽.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第5篇

关键词:实验技能合作精神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化学实验也是化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戴安邦教授认为:“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为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

基于上述理念,结合我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我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感受。学生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几类。

一、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实质是老师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就会模仿老师,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实验的基本技巧:准确操作实验仪器,按步骤进行实验,科学地选择仪器,正确地观察、分析实验等。在演示实验时,我们应走出“老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包做包讲的误区。但我们有的老师怕课堂结构不紧凑,在演示实验中往往“唱独角戏”,老师演给学生看,开始的时候还热闹,实验过后却变得“烟消云散”。实际上,我们做演示实验也是一个双边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说在上药品的取用、称量这节内容时,在教学设计中,我把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放在教学设计的首位,先强调学生注意掌握,同时放手让几个学生上台充当“小老师”,比如在演示“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时,让学生上来做,让台下的学生参与评价,如此他们就会带着挑剔的眼光注视着整个实验过程,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适时地纠正了大多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存在的问题。在实验条件不够完善时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实验的直观性。

二、灵活变通各种实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喜欢到实验室来仅仅是因为这种课让他们觉得自由、轻松、无拘无束,并没有认识到实验的目的。所以在学生实验时常会出现一听说去做实验很高兴,但一进入实验室则觉得茫无头绪。因此,我们在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时,应根据具体内容要求学生(1)明确这次的实验目的,(2)如何选择实验仪器,(3)观察哪些实验现象,(4)分析实验结论,(5)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室里我们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使用常见的仪器,组装仪器,自己实验,同时,要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学生实验失败时,应该及时帮助他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农村中学的实验配置还不完善,所以在学生分组实验时,一般都是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在这设计时,还要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正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三、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化学课程的紧迫不容节节都是实验课,因此学生对实验的技巧及仪器的运用都较为生疏,第二课堂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活动前,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例如“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滴水生火”“空杯生烟”等,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在实验中的自由度很大,在活动中对学生加以指导,促使学生去探索实验,让他们从一些参考资料去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力。除了化学知识以外,学生更能学习到怎样在群体中协力合作,因为每一次活动均需要各个同学各自的实验构思,还需要每个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下,实验才能成功,因此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家庭小实验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基地。化学这门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化学知识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变化可谓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适时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小实验也有必要,除了课本上的一些家庭小实验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作参考,比如“木炭吸附红墨水”、“测定雨水的PH”等。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家庭小实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因为它集科学性、趣味性、探索性于一体,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地科学素养。所以说家庭小实验也成了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找到一种适合而学生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科学出版社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第6篇

关键词:有效复习课;初中化学;三维目标;教学反思

一、引言

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建议中提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建议涉及四个方面:(1)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3)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4)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目前,已有文章探讨了学习情景的设置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下面总结一下笔者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开展有效复习和有效习题教学的经验,分析并反思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有效复习与习题教学模式

复习与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由于升学压力,传统的复习与习题教学一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经验表明,这种教学对于后进生甚至中等生的复习质量和效率并不高,因而缺乏有效性。为提高复习和习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复习教学模式。此方式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分组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并选出正、副组长(成绩优秀者)。两个组长的职责包括为某一特定内容命题,组织组员完成题目,并负责讲评。最后向老师反馈组员的学习情况,例如错得多的题目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评。

2.课堂活动

(1)通过实物投影等平台展示各组的题目,并让每组学生为其他组的题目评分。评分标准为知识点的覆盖面、难易程度及题目的创新性等。

(2)从每组中以随机抽签的方式点派一名代表做其他组的题目,并进行比赛。在有限的时间内允许其他组员或组长帮忙更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重点点评,并依据命题得分和做题得分,评选出这节课的优秀小组。

3.课后复习

教师可以不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完成本组自拟的题目后,可复习一遍课堂上展示的其他小组的题目。

这种分组复习和命题的模式有如下优点: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评价别人的命题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化学和进行思考的机会。

(2)分组合作模式也有利于“分层导学”。在复习或习题教学中,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优等生的目标是做到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多变。因此,让优等生出题并为组员答疑的方式给予他们对所学内容和考题重新思考的机会,并能接触到多种思维和解题方式,从而促使优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中等生,其目标为学会细心检查并努力提高。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解题,使得中等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此外,自尊心也驱使他们学会主动检查习题是否做得正确。学困生的目标是掌握基础,确立知识底线。自由组合有机会让学困生在情投意合的同学的帮助下夯实基础。

(3)让学生的作业真正减负,在课堂上解决疑难,也使得长期难以实现的预习环节落到实处。

(4)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竞争,在学习中体验着竞争与合作的意义与乐趣。因此,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有效性在中考复习阶段尤为重要。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尽可能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成绩。在过去几轮的中考复习中,笔者通过对比发现,上述分组模式较传统的“满堂灌”或师生一问一答形式更为有效。所教班级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都得到大幅提高,在中考中屡创佳绩。但是,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由、自主组合。组内成员关系融洽有利于组内交流与讨论。同时也要注意小组成员构成,必须优、中、差的学生按一定比例组合。

(2)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各组长命题,例如带领组长们选择合适的教辅资料、交流命题心得等。命题必须难易适中,题型多样,知识点覆盖全面。

(3)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当地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或时事焦点问题进行创新命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严小梅,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基石:有效学习情景特质之辨析,化学教与学,2012(01):7-8.

[3]杨明,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205.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第7篇

一、使先学后教落到了实处

要达到有效教学首要的是做到先学后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学定教。而不仅仅是教师所谓的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那么简单。而先学后教在我们初中英语阅读课上也并不陌生,现在我校就采取的这种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案式教学模式,且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的。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在发放学案的同时,教师要用几句话讲明先学哪些内容,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揭示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阅读是独立围绕思考题阅读,找答案。还是边阅读,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学生在明确预习目标之后,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跃跃欲试,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的学习。

二、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发展

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是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出高效的课堂。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由教师是主体变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他应该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恰当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这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心。其次是要研究对待学生的方法和艺术,不要轻易地把学生的行为定格为捣乱,更不要随意地大发脾气,应该沉着、冷静、灵活、机智的对事件进行有效的调控,变不利为有利,多加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及指导。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恰如其分地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增强了差生的自信心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基础知识的差异,使得班级内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学得好的同学往往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而差生往往被放到被学习遗忘的角落,他们在课堂上,老师很少让他们回答问题,因为叫到他们时,他们往往沉默不语,白白浪费时间,久而久之他们便越来越差,另外,生活经验与生活环境的不同,即使是同样的问题,同学们的思维方式,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会不同的,教师的统一讲解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找到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阅读,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来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层次感,开放性的问题。

四、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得到了养成

在学案指导下,学生进行了有效的预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变成了自主探究的王国。教学实践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课本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是探求新知的金钥匙,使他们自主探究的习惯得到了养成。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第8篇

关键词:选择题讲评;师生互换;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学习的知识系统性较弱,知识点繁多且零碎,因此考察面广的选择题成为了化学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选择题的讲解是习题讲评课的重要一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选择题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只关注答案是什么,改正答案后缺少对于错误选项的思考,不能利用选择题进行有效的知识提高,忽视错误原因,不求甚解。二是对于做题过程中猜对蒙对的题目一带而过,不再进一步考虑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及自己的不足。三是对于相类似的试题易出现厌烦情绪,不能够认真完成。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式,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走上讲台做老师,为其他同学讲一讲选择题的解答方法,让习题讲评课的课堂变得有趣又有效,让学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发现不足,不断提高能力。

一、方法介绍及主要成效

此种教学方法针对选择题讲解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机邀请学生上讲台当老师来讲解试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旁给予帮助,如知识提醒、错误纠正、拓展提问、板书演示等。让学生完成全部或部分选择的讲解任务,采取竞争机制如比比谁能一直讲下去不出错,比比谁的讲解更清楚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被动点名变为主动举手,提升学习积极性。

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授课时,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变,从课堂的“主讲人”变为课堂的“总指挥”。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的正确性。要保证学生的讲解中不出现科学性错误,一旦发现立刻纠正,帮助学生扭转错误观念及知识。②内容的广泛性。学生讲解只会就题论题,但是在习题课特别是复习阶段的习题课上,我们要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一道练习掌握类似的题目解法。因此,在学生讲授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试题或是学生的问题在旁进行追问,对题目进行改编,让学生再讲一次,以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比如,讲解某离子共存的试题,原题是: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 、Cl-、CO32-,B.K+、Ca2+、CO32-,C.Ba2+、Cl-、SO42-,D.Na+、K+、OH- .在学生讲解完成后,笔者当堂进行改编,在题目中加入条件“在pH=1的溶液中”,再询问讲解的学生,答案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加入附加条件后此题就无解了,因为原来正确的A中碳酸根无法在酸性溶液中存在。

在采用此种方法进行选择题讲解后,笔者发现学生发生了如下的改变:①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答案是什么,订正时不再只把答案一改就完事,对于每一个选项都会开始进行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思考怎么改正。由于要上讲台讲解,因此,在课前会主动拿出试题研究,对不清楚的题目、猜对以及抄袭的题目开始思考解题方法,对于遗忘的习题再次温习。这样无论是否上讲台讲解,都会对题目进行二次阅读,二次思考,听课效果明显提升。②习题讲评课氛围改善。以往的习题讲评课常常死气沉沉,学生听得枯燥老师讲得吃力。采用此方法后,上台讲解的学生要开动脑筋寻找知识组织语言来讲清楚,台下的学生集中精神努力“找茬”。在这样“对峙”的氛围下,学生不易走神,并且能够始终围绕课堂展开积极思考。在这种氛围下讲解的试题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有效减少了重复出错。③学习习惯较差、平时懒散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提升。大多数学生是爱面子的,由于挑选学生是随机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抽到,因此“碍于面子”平时爱偷懒,不肯多动脑的学生“被迫”要开动脑筋,开始思考分析试题。在其他同学的压力之下,学习的主动性慢慢提升,基础题的正确率提升,同时解题的习惯、方法也逐渐改善。

二、问题及反思

采用该方法后选择题的讲评效果的确有所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改进。

(1)采用此方法授课能够改善习题讲评课的气氛,但是要注意控制学生情绪。有些学生易冲动,可能会与讲台下的同学发生争执,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允许合理适当的争论,但要避免无谓无价值的争吵。

(2)注意学生讲评时间。学生并不是专业教师,讲解时常常会出现重复、停顿,甚至语无伦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帮助,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表达,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扶一把、拉一把,带领他们去发现试题关键点及知识点,引导他们发现解题技巧及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3)有效利用此种教学方法,不让其昙花一现。再有趣的游戏玩久了也会让人失去兴趣,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直不求改变,那么这种方式也会让学生觉得无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加入各种奖励机制或竞争机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不能演变成只让某些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学生听。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这样每个学生才会用心准备,真正投入课堂,真正提升讲评效果。

习题讲解是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针对学生问题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习题讲评课上乐于思考,善于表达,让学生对于习题讲评课与实验课一样充满兴趣与热情,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2]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