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11 05:36:46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1篇

从直觉上继续学习画图软件的一些功能,以及学会修饰和装扮图形,和学习运用因特网访问网站,下载资源,利用有效的资源帮助我们的学习,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闽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一、情况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根据教学计划,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养成当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组织教学,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

2.实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3.由于学校存在人多机少的情况,所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一节课的任务。

4.对课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

5.尽可能地多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更多地熟悉软件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内容安排周次起止日期教 学 内 容课时

一9.3——9.9学习机房制度1

二9.10——9.161.与新朋友见面1

三9.17——9.232.可爱的鼠标1

四9.24——9.303.鼠标陪我玩一玩1

五10.1——10.7

六10.8——4.144.计算器帮你忙1

七10.15——4.215.小伙伴的作品1

八10.22——10.286.小树苗快快长1

九10.29——11.47.整齐的教学楼1

十11.5——11.116.五彩的窗子1

十一11.12——11.189.花香满园1

十二11.19——11.2510.我能画得更好1

十三11.26——12.211.美丽的校园1

十四12.3——12.912.神奇的魔术棒1

十五12.10——12.1613.动物联欢会1

十六12.17——12.2314.参观网上动物园1

十七12.24——12.3015.贺新年1

十八12.31——1.615.贺新年2

十九1.7——1.13期末测试1

二十1.14——1.20期末测试2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2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根据教学计划,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养成当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四、第六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安排

1、信息技术初步: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应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2、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掌握PowerPoint中文本的添加,图片的插入,动画的设置,超级链接的制作。

3、用计算机画画,进行名片的制作,在Photoshop中进行图像处理。

4、用计算机作文,在Word中进行文字的处理及编辑排版,并制作个人的主页。

5、网络的简单应用,学会上网,学会查看网上同学的电脑中的信息。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为了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确定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任务及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技能目标:

1、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2、学会输入汉字,加强指法练习。

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

难点:

1、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3、熟练输入汉字,正确运用指法。

四、改进教学、落实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在受教育阶段尽可能多地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发展。

(一)课前准备

1、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课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确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找到“原有认知结构”与“期望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起始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为组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要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强的特征,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对教学单元所涉及到的知识教学内容、技能教学内容以及应用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课程指导纲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单元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筹安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教材处理时,力求做到内容简明易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确定教学方法应根据单元教学实际,合理、灵活地选用讲解示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法和学法。

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互相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及时对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形成个性化教案。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融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始终。

3、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做好计算机房内部的局域网软硬件规划和建设。重视教学需要的素材资源、教学软件或课件的构建,通过合作开发,形成网络学习资源,实现共享。

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课前认真检查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环境,及时排除设备和软件故障,并认真做好教具、学具、教学媒体、教学资料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课堂教学

将市教科院“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实施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造条件,使学习过程突显主动性与独创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合作、发现、交流中学习。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意“以学定教”,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评价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亲历处理信息、知识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层教学。

因为家庭条件不同,孩子接触微机的程度不一样,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起点不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多级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发展。具体做法可以在设计常规内容之外,另外设计一到二个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课堂上,已经掌握了常规内容的学生就可以去学习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内容,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基础差的同学达到常规内容即可。

4、重视技术学习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可迁移性十分明显,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突出各种应用软件间的关联使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通过积极探索,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5、重视课堂教学的检测评价

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应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如何,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

评价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也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还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表述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进行评价时,还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另外,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4一、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好奇心非常强,没有基础但兴趣浓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活跃爱说话。

二、教材分析

主要为电脑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计算机的了解及基本操作,互联网的认识,画图软件的使用基础,计算器的使用和键盘的操作,信息编码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作用。

3、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用途及使用范围。

4、互联网的初步认识,用浏览器浏览网页。

5、认识Windows桌面,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6、设置桌面背景及窗口操作。

7、初识画图软件。

8、在图画中插入文字

9、学会使用计算器。

10、键盘的操作。

四、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组织教学,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

2、实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4、对课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

5、尽可能地多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更多地熟悉软件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5为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学有所用,特制定本学期计算机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小学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共三册,本学期学习第一册(上),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计算机乐园;第二单元:计算机绘画;第三单元:与键盘握握手。教材结构和谐紧凑,内容深入浅出,形式活泼美观,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识水平,便于小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的部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键盘输入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操作计算机有一定的难度,本学期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键盘输入水平。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的组成,掌握电脑的开关机操作及鼠标的各种基本操作。

2.熟练鼠标的操作,了解金山画王的窗口组成,学会用卡通并图,用画笔绘画、给图着色等操作,能设计制作出相对完整的、比较综合的电脑绘画作品。

3.了解键盘组成及指法规则,熟练掌握键盘指法及常用控制键的使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及击键习惯。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2篇

 

学 科 教 学 计 划

 

 

 

 

科  目      信息技术     

 

年  级      六实       

 

教  师      翁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9 月

 

2004 学年度第  一 学期小学信息技术第 六  册教学计划

 2004年 9  月

一、班

班级学生接触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设计的时间已较长,有较好的基础,可以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和综合性训练,在课程整合、计算机工具论方面加以实践。同时也应注意班级学生的实践水平差距,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信息素养。

二、

 

 

 

 

教材主要分为两块应用内容:

网络知识应用和综合性课程整合练习

1、网络知识应用着重点在于网上搜索素材能力的培养和网络交流(电子邮件)应用能力的形成,如web收发、申请、加入新闻组讨论等。

使学生掌握信息工具主动学会学习。

2.课程整合练习,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其它课程,如语文、科学、思品等知识,借助已学的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来表达学生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

 

 

 

 

一、学会利用因特网查询资料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交流沟通、讨论的能力(Email、新闻组)。

三、通过实践形成学生的计算机工具论观点,使用计算机综合性地解决有关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性学习的意识。

 

四、

 

 

 

 

1、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评析反馈的方法开展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运用网络教学模式,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

4、采用新课程思维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5、注重利用机会,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人文思想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2

9.1-9.7

1

制作中英文名片

2

 

3

9.8-9.14

 

上机:画图、word制作名片

2

 

4

9.15-9.21

2

网络作文写作

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3篇

--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培训总结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四、教师要重视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4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不仅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

的巨大变化 ,更预示着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已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都越来越把信息技术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他们的一些经验和措施无疑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本文试以美国为例 ,介绍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 ,探讨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 ,从 60年代中期开始麻省理工学院就以幼儿

园儿童为实验对象 ,进行LOGO语言的教学实验。进入 90年代美国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小学电脑教育要求小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功能和计算技术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能简单操作"。中学是"电脑科学"的学习阶段 ,内容包括计算机程序、算法、数据结构、数据提取等。近年来 ,美国的小学陆续开设了键盘操作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美国大多数小学的键盘培训是作为一种短期的单科技术训练。如有些学校只是打算让孩子们初步熟悉键盘 ,鼓励用双手操作键盘 ,手指放在正确的键位以及用拇指按空格键等;而有些学校则有较高标准 ,尽量要求孩子们熟练打字 ,为今后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目前,信息技术课在美国中学已普遍开设,该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①运用模拟、实验进行高层次知识技能的教学;②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训练和教学;③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应用它处理各种教育信息;④通过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与设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⑤运用计算机加强个别化教学 ,落实教育机会均等原则;⑥运用计算机加速完成班级、学校以及各教育行政机构信息的搜集与共享;⑦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新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美国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①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与意识。它包括资料处理 与应用 ,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信息资源 (文本、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 )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信息技术系统概论---从含计算机在内的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软件、硬件介绍起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系统组成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组成和功能有所了解 ,并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 ;人工智能概论---使学生认识人工智能的意义及其应用 ,并介绍自动化系统、机器人和虚拟现实技术等。②计算机程序设计。通过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写程序 ,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完成一定的任务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

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在促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即指

出 ,把信息和技术革新带入美国的每间教室 ,应是政府首当其冲的一项任务。1996年克林顿 提出了全面普及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行动纲领。这份纲领的核心内容是:到 2000年,全美国的每个学校、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 ,每个孩子都能在 2 1世纪的技术科学方面受到先进完备的教育。其具体目标有四项:①每个学生都能使用计算机 ;②每间教室、每个图书馆都与因特网联通;③大力开发优秀教育课程软件 ;④鼓励愿意使用和善于使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戈尔副总统也提出倡议 ,要使美国的"特许学校" (EmpowermenT School)---全国 15个情况不同的贫困城镇和乡村社区的所有学校与国际互联网接通。1997 年克林顿总统在国会发表再任演说时又提出了"1 2岁孩子能联机上网接受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目标 ,希望"到2000年使网络联结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为实现这些目标 ,国会在五年内将提供20亿美元的特别拨款。 1 998年克林顿总统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强调 :"我们再也不能允许任何一个中学生在其毕业时 ,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学习。"他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应做到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网络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

计中心 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摘要报告, 1999学年初(秋) ,几乎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均已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4年至 1999年 ,上网学校比例从 3 5%提高到 95%,美国中小学校全部 上网目标基本实现。几年前中小学之间的差异、贫困生比例不同的校间差异以及城乡差异 ,现在均已基本消失。另据总统专家顾问分析 ,在中小学校平均 45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最具效率。根据抽样调查, 1999年美国中小学平均约 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平均9名学生拥有一台上网电脑。1996年约 3 / 4的学校选择电话拨号方式上网 ,而最新调查结果表明 , 1999年63%的学校已更新为速度快捷的专线上网方式 ,另有 2 3 %的学校选用包括ISDN、无线连接以及光缆调制解调器等其他方式上网。学校上网的服务与资金支持来源主要是所在学区及政府。据抽样结果 ,约 9/ 1 0的学校接受了所在学区的支持 ,有 72 %的学校接受州及联邦政府专门项目的支持 ,约 1 / 3的学校接受了学生家长或家长所在公司的支持 , 1 / 3的学校接受了工商企业赞助和非营利组织的支持 , 1 5%的学校依靠收取教师和学生的上网费用来维持 , 5%的学校接受了其他来源的支持。

笔者认为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得益于以下一些经验和措施 :

(一)制定规划和明确策略

美国政府一直提倡、支持和促进许多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计划项目 ,这些计划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把技术引入美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中。例如 ,"远程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持计划"是1994年由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设立的 ,它为地方建设便于学校和其他公共机构使用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联邦政府的配套资金 (与州、地方和私营部门的资金相配套 )。 1997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基础教育改革计划---《为美国教育行动起来》 ,它强调要让 1 2岁的少年都能联机上网 ,接受多媒体网络化教育。同年4月,克林顿邀请加州大公司总裁、学校教师和家长代表到白宫参加圆桌会议 ,要求他们参与讨论提高全国教育标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等计划。美国联邦教育部制定的"明星学校计划"(1988- 1997年),至今已有 6000多所学校据此计划联通了因特网。美国科学基金会还资助了一个涉及 150多所学校联合进行的教改实验 ,即"全国学校网络试点项目"。1998年芝加哥市开始启动芝加哥大学专家学者帮助本市中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进行信息查询等计划。该计划将逐步在 550所公立中学内落实 ,芝加哥大学的专家们正在帮助这些学校建立网络 ,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

联邦教育部在 1998 - 2002年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 :至 2 0 0 1年 ,拥有现代多媒体电脑的比例将提高到每 5个学生有 1台 ;至少 50 %的教师将把高水平的教育技术、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及信息高速公路融入他们的教学课程中 ;在公立学校 ,与信息高速公路联通的教学场所其比例将由 1 996年的 1 4%提高到 1 998年的 2 5%,并且此后将以更高的比例增长 ;至 2 0 0 1年至少60 %的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和学校图书管理员将受到计算机使用及因特网方面的培训 ,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此 ,联邦教育部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例如 ,利用联邦通信委员会"全球服务基金"的折扣规定和"联邦价格优惠日"给学校布网 ,以运用教学技术及与因特网联网 ;鼓励使用网络技术 ,如声讯、传真及电子邮件 ,以促进家庭、社区、教师和学校间的联系 ;通过"技术知识挑战基金"和其它项目向各州及各地区提供财政支持 ,以规划、购买和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其它教育技术;以州和地方标准为指南 ,以有效措施的研究与开发为基础 ,同私人部门合作,开发有效的、有吸引力的软件及教育资源 ,以此作为学校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转贴于 (二)保证公平而普遍的机会

所有的学生,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民族、种族、性别或地域因素如何 ,都有机会使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和交流工具。联邦政府鼓励地方、州、联邦机构及私人部门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 (包括特困学校的学生 )都有机会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TitleI还为在经济上处境不利的学生规定了有关技术的投资。特困学校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将有机会运用相对于其它学校的学生来说同等先进的技术 (包括对残疾学生的辅助技术 )。

联邦政府还支持开发、传播和使用辅助性技术 ,以保证残疾学生充分参与各个教学项目。这些主要项目包括"国家残疾与康复研究所"的研究和"辅助技术项目"及IDEA的支持。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

1996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就加强基础教育的教育技术应用向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技术学习的挑战" ,该报告是为支持美国的学校使用技术提供经费而制定的。它向教育委员会或其他地方教育机构领导的地方联合体提供五年年均 1 0 0万美元的资助 ,也包括向其他参与者 (如硬件和软件的开发人员、电子通信企业、图书馆、博物馆及社区活动中心等)提供资助。该报告特别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专业开发和教育效果的评估。就像其公告所说的:"教育技术挑战资助不是关于技术的 ,而是关于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的"。它优先考虑那些"为大量处境不利学生服务或最需要教育技术的学生服务"的申请者。就经费预算而言 ,最宏伟的计划是克林顿总统于 1 996年 2月 1 5日提出的"技术普及挑战"(Technology LiteracyChallenge)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提议以 2 0亿美元作为技术普及基金 ,以便推动州、地方和个人达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经费将按在校生人数分配给每个州 ,但私营部门需提供 1 :1的配套资金。这一计划在教育技术的投入上增加了 3 0多倍 ,从 1 993年的 2 3 0万增加到 2 0 0 0年的7.69亿美元。为促使中小学加快与因特网联网的步伐 , 1 997年美国政府计划在五年内拨款20亿美元 ,资助所有的公立学校联网。 1 998年美国政府决定每年拨款 2 . 4亿美元 ,以帮助中学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 ,进一步提升中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质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美国对中小学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设备、远距离教育等的投入每年增长 1 1 %,从 1 9961 997学年起开始超过对教材、练习册等学校印刷品的投入。

(四)加强教师的技术培训

美国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还加强了教师培训。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 3 0 %用于师资培训 ,不少中小学也采取了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来培训教师。根据新的教学标准 ,联邦教育部还通过诸如艾森豪威尔教师进修计划、技术知识挑战基金、明星学校、双语教育、职业教育、TitleI等联邦项目以及同"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 ,来支持教师培训工作。通过与各州、各地区及各私人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创造新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提供技术性援助 ,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运用技术。例如 ,联邦教育部的地区技术合作计划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通过专业开发、技术帮助和信息传播等各种形式来使用技术。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ERIC)的服务提供课程计划样本、与教育改革有关的信息和解答教师通过电子信箱提出的问题 ,它对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技术融合进课程中也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最近美国一些州相继颁发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如加利福尼亚州 2 0 0 0年 9月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一、二级水平技术证书和三级导师水平与管理水平证书标准》 ,其最大特点是教育技术水平成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之一。其中一级技术证书为个人水平 ,考试目标是确保教师能够:①使用计算机及提高相关软件个人产出率;②通过因特网收集信息 ,开展研究;③操作一些普通的媒体显示设备。技术证书二级为教学等级 ,其考试目标是确保教师在下列情况中应用教育技术技能:①规定课程对提高更广泛的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实际意义与价值;②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的能力;③运用技术更有效地迎合单个学生的需要。得克萨斯州与加州一样,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增加了教育技术的内容 ,并明确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必须通过最基本的计算机水平考试。

(五)重视企业参与

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校网络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 1995年进行的一次全美500家大型企业董事长的问卷调查表明,董事长们都强调美国要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科学、技术以及微机诸方面的能力。 1996年1月23日,克林顿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了《总统的教育技术倡议》。该倡议的特点是 ,广泛依靠私营企业和非赢利机构来帮助美国中小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例如 ,白宫把它对倡议的支持责任完全委托给了一个称作"技术队"的私营机构。该机构通过一个全国各社区的志愿者网络来协调对全国学校提供技术援助。总统和副总统也会见了许多商界首领 ,争取他们对教育技术工作的支持,他们还亲自参加了"96网络日"。这是一个"高技术收集库"活动 ,大约 2 0 0家私人公司和成千上万名志愿者帮助加利福尼亚州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与国际互联网联通。这类自愿组织的机构及其活动在把技术引进全美的学校教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通过直接捐助能建立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还能唤起公众对美国基础教育迫切需要技术及其它问题的注意。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近我国提出了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性发展的宏伟目标:从 2 0 0 1年起,我国将用 5到 1 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必将大大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问卷调查;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推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7-0041-03

当前,经过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每所学校都或多或少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甚至部分中小学每个教室都装有电子白板。但是,设备闲置的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突破,原因何在?“学校没啥要求、校长也不管,老师们也就懒得用。”从一名师范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感受可以看出,学校的要求、校长的引领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突破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闲置的困境,既要从顶层做好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愿景,也要从底层做起,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要做好信息技术设备的有效应用。在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中,能够规划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愿景,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1],就是本文探讨的对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虽然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闲置不完全是校长的问题,但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因素[2],研究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对于突破信息化教学设备闲置的困境,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工具与研究对象

1. 研究工具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呢?类似的研究也比较多,如朱雪峰等调查了甘肃省Y县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3]、谢超调查了安徽省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4]、康翠等调查了江苏省三市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5]等,但上述调查设计问卷的依据,或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之中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或是对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论分析,或是采用已有的相关中小学校长信息化I导力评价指标体系,由此设计出的调查问题不能准确反映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或过于抽象不能得到有效回答。

本研究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采用教育部于2014年12月15日颁布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依据,其中“标准”的定义: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由此笔者认为:(1)使用《标准》可以在中小学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获得“最佳秩序”;(2)《标准》的颁布经过了广泛的研究和意见征求,“经协商一致制定”的,在我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适用性;(3)《标准》由“公认机构”――教育部批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4)《标准》可由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机构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总之,依据《标准》来设计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问卷是最合适的。

根据《标准》对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本要求,笔者从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评价推动能力三方面来设计调查问卷,共18个问题。

2. 研究对象

借助于“甘肃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班”项目,本研究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对参与培训的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共10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76份,回收率为76%;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为70%。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 规划设计能力

根据《标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规划设计能力体现在编制或制订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办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修计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等五个方面,参与本次调查的校长在该维度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中小学校长在信息化规划设计能力方面的现状是:①有一半的初级中学校长组织编制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而中心小学、村级小学校长组织编制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比例分别是71%、86%;②组织制定了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办法的校长中,也是初级中学比例较低(43%);③各级校长做的最好的是“组织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修计划”,做了此项工作的校长比例均较高;④“组织编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较多的是中心小学校长,比例高达93%;⑤“组织制定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方面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校长的比例均超过了80%。

2. 组织实施能力

根据《标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组织实施能力体现在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措施、研发与信息技术主题相关的校本课程、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为教师提供网络、为学生提供网络、建设学校信息网络、运用信息技术对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进行管理等方面。

本次调查的各级学校校长信息化组织实施的现状可参照表1。

(1)从表1可知,几乎各级学校均为教师提供网络,从培训时与部分校长的访谈中也得知:学校非常支持中青年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各办公室都联网,建立了教师QQ群、微信群进行交流,个别学校还对教师进行网络研修给予经费支持,并且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包括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具体各级学校近3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次数如表2所示――各中心小学、村级小学近3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次数均低于51人次;而另外一个在表2中没有反映出的数据是:有4所初级中学近3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次数超过了200人次,其中甚至有1所达到了500人次。

(2)与“为教师提供网络”相比,本次调查的各级学校“为学生提供网络”的比例明显较低,与此相对应的是“研发与信息技术主题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学校比例更低。从“屡禁不止”的青少年进网吧现象出发,对中小学生上网只能“疏”而不能“堵”,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21世纪不用、不会用互联网才最可怕。

(3)本次调查的大多数各级学校有“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措施”“建设了学校信息网络”(中心小学、村级小学相对稍差),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各管理领域的应用情况如表3所示。

信息技术在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各管理领域应用最广的是财务,人事、资产次之,在村级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最广的管理领域是后勤和安全保卫,财务和卫生健康次之。但从培训时与部分校长的访谈中得知:各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在人事、财务、资产等领域的应用仅限于各类报表电子化,在后勤、安全保卫等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安装校园监控系统。

3. 评价推动能力

根据《标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评价推动能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评估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状况及终端设备、工具平台、软件资源的使用绩效;评估学校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专项经费、队伍建设的合理性、有效性,这四个方面的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整体来看,相比信息化规划设计能力和信息化组织实施能力,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校长的信息化评价推动能力较为欠缺,村级小学的信息化评价推动能力相对较好。

(2)在《俗肌匪规定的四方面信息化评估中,校长实施较好的是“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差的是“评估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状况及终端设备、工具平台、软件资源的使用绩效”,这也恰恰印证了前文所述的设备闲置现象的存在。

(3)“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这一评价项目实施的比例也不高。根据知名专家南国农先生对信息化教育的定义[6],实施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管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还是管理者用信息技术,最终目标是要学生会用信息技术。

结束语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在信息化领导力的不同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所以在一个具有差异化的集体进行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时,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从头至尾由“专家”讲到底,而是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采取差异化培训策略。

注:本文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中小学依法治校实施研究”(编号:GMYMYZHX[2016]005)成果,2016年度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课题“甘肃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孙祯祥.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3-7.

伍海燕. 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16-20.

朱雪峰,袁娟娟.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与思考――以甘肃省Y县为例[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1): 60-6.

谢超. 安徽省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及对策[J]. 中小学电教,2014(6): 6-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6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7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农远工程;培训;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9084-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师资短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落后,为此,国家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该工程通过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输送到农村,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但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培训工作不够到位,加上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使得资源现状、设备现状与教师需求、教学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严重影响了“农远工程”的使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国家开展了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开展,拓宽了教师视野,促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很多受训教师也感到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的教学技能培训明显感到不足。如果我们在“国培计划”中增加一些“农远工程”应用的培训,就能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不仅能为“农远工程”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能满足“国培计划”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

二、“国培计划”与“农远工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1.对“国培计划”学员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就需要掌握教师培训须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育部要求参加国家培训计划的项目学校,对本地区教师培训须求进行调查。2010年安庆师范学院对安徽省340所农村中小学的867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抽取了有关信息技术能力与培训需求方面的调查数据:

(1)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另外,“农远工程”的使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操作的教师只有4.6%,基本熟练的人有32.2%,不熟练的教师有51.7%,不会的教师有11.5%。上述数据统计表明中小学教师在应对“农远工程”使用中所需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尚显不足。

(2)教师希望获得培训的类型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表明,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普遍与时代的需要脱节,教师认为需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转换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教师感到教学技能不高,授课模式比较呆板,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以落实到位。教师认为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希望掌握有关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希望参加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特别希望参加信息技术培训。41.2%的教师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76.9%的教师则希望能学习新课程基本理论,而63.1%的教师认为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提高,67.1%的教师则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能力。

2.对“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调查分析

笔者2010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农远工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为了了解“农远工程”在农村中小学应用与培训情况,项目组成员对安徽省安庆地区18所“农远工程”项目学校16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也对农村教师掌握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与参加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

(1)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

“农远工程”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传递知识,“农远工程”的有效利用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特别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上农村教师年龄偏大,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少,因此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低。调查发现,有不少教师对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不熟悉,对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熟练掌握的占4.2%,基本熟练20.5%,不熟练66.9%,不会的8.4%,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远工程”的有效应用。

(2)“农远工程”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农远工程”应用能力,主要是相应的培训没能跟进,为了提高农村教师应用“农远工程”的能力,我国针对“农远工程”开展了各级培训,包括部级、省级、市县级的培训。但普及面还不够,一般只有“农远管理员”及少数优秀教师才有机会参加培训。调查发现,只有13.3%的教师参加校外的农远培训,大多数教师只能参加校内的“农远工程”使用的研讨会,更多的教师则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目前只有34%的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这其中多数教师参加的是校本培训,57%的教师未参加过培训且希望参加培训,9%的教师未参加且不愿参加培训。教师最想接受的培训内容是先进行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使用技巧。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国培计划”与“农远工程”培训须求是一致的。“农远工程”是信息化时代下,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传递知识信息,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掌握不够,造成国家投资100亿元的“农远工程”项目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国培计划”中增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知识的培训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的融合必要性

1.“农远工程”发展的现状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工程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投资110亿元资金,为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育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光盘,为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为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配计算教室,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经过5年多的建设,工程已基本建成,工程的实施与完成改变了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提高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使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向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农远工程”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如运行经费问题、管理问题,教师培训问题,特别是教师培训问题,“农远工程”能否有效应用,重点是教师,教师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好,直接影响着“农远工程”作用的发挥。但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这就造成了“农远工程”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好“农远工程”的作用,就要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2.“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的融合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部组织实施部级培训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是“国培计划”项目之一,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5.5亿元,2010年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110万名,“国培计划”主要是培养一批“种子教师”,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因此要求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以达到示范引邻,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国培计划”的开展给农村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在培训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国培计划”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领域的具体课程结构,目标和内容,均由各培训机构自主制定,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绝大多数培训机构设计了专家讲座,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但对“国培计划”实施的目标,任务,模式等方面还缺乏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缺少把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的培训。要想充分发挥“国培计划”培训作用,必须将提高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师教学能力结合起来培训。在“国培计划”中增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教学技能,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农远工程”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因为教师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农远工程”开展教学活动。国家投资100多亿的“农远工程”项目,由于缺乏有效培训,造成应用效率低下。目前国家又在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如果不将培训与“农远工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不仅造成资金浪费,同时也将造成我国教育规划前后脱接,缺乏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国培计划”中增加针对“农远工程”应用的培训。

四、“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融合的方式

1.“国培计划”培训引入“农远工程”应用培训内容

“农远工程”是用现代教育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知识,在“国培计划”中增加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培训目标应是: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将教育技术整合到学校教学活动中。根据此目标,有必要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培训。

(1)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技能。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传递能力、处理能力、认知能力、决策和施用能力,具体则是要求人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进而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资源学习的搜集方法,懂得常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是现代人们获取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重要工具,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各种教学应用软件种类繁多,教师要在很短的“国培计划”中得到充分培训是不可能的。不过计算机与网络是人们实现“自主与探索”性学习的有力工具,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因此人们必须要掌握自主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农远工程”使用的是现代远程教育,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重点是培训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然后学会如何利用所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只有掌握了自主性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只有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才能得到专业知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识策略。由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是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更新换代,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培训信息技术时应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重点培训获取、处理、认知信息技术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信息技术具体知识内容,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最优化。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方式培训:,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是以“启发,引导,协助”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意义的知识建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农远工程”三种教学模式都是用现代教育媒体传授教学知识,它是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模式和多样的策略,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农远工程”教育资源环境下,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须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了学会全面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成为有效应用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与学的主要的基本方法。“农远工程”教育资源中有各种学科不同年级课程的教案,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案例,因此在培训时重点是选取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点评。通过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教学案例分析,让教师了解“农远工程”三种模式设备的特点和所能实现的教学功能,因为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只有掌握“三种模式”设备的特点和教学功能,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用最佳教学方案,达到教学最优化,如果教师通过“农远工程”三种模式教学案例学习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方法,从而满足农村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方法等方面知识的需求。

2.利用“顶岗置换”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农远工程”的应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第8篇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