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2 04:36:14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五感归一”系统工程

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五感归一”系统工程创新研究和探索。

“五感归一”系统工程总体思路是:利用课外时间,以“五感归一”为抓手,以“红色点亮青春”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在学生中推行“听红色讲座,看红色经典,触社会现状,品志愿人生,秀(嗅)爱国热情”的系列实践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为目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

“五感归一”系统工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五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和环节。

一、听一次红色讲座

(一)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

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且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受制于教材,无法真正就某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讲解,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让学生听相关专题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能真正接受这些内容,而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特点及教学方式

红色讲座是通过有较深造诣的老师专题讲座或知名学者的网络视频讲座,讲授与“两课”相关、学生直接关注的问题;同时主持老师可以现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学生参与形式

红色讲座每月一期,讲座内容涉及面广,思想开阔,并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同时与学生兴趣高度契合。设有“红色讲座”交流信箱和在线交流QQ,供同学们与老师交流。

二、看红色经典

此项活动包括阅读一本红色题材书籍和看一部红色题材电影。

(一)特点及教学方式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老师在“两课在线”网站实践教学栏目推出百部“红色经典”馆藏书目,设计思考问题,通过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红色书的兴趣。

(二)学生参与形式

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一本红色题材书籍,看一部红色题材电影,学生完成读后感和观后感。每两周周末在报告厅(容纳500人)播放一部红色题材电影,每学期末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到现场参加互动。

三、触社会现状

触社会现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一个创举,是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实践过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现状、接触社会,培养运用正确的世界观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一)特点及教学方式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接触社会,多联系实际,老师在“两课在线”网站实践教学栏目布置寒暑假社会实践题目,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在学校期间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之后由学生写成社会实践报告。

(二)学生参与形式

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自发组织或独自参加。

1.基本任务

(1)“两课”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前按《“两课”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给学生布置任务,社会实践结束后要对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评定,并对总体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2)学生在社会实践前要根据“两课”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选择“两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撰写“两课”社会实践报告。

2.实施途径

触社会现状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

(1)校内实践。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让学生分析校园内实际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由学生自己表达、交流个人观点,并且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2)校外实践。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到的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活动,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增强理论渗透的效果。主要采取两种形式:①社会调查(生活观察):要求学生组队深入到街道、社区、观察社会生活,感悟人间冷暖。②不固定地由“两课”学生社团带队,组织一些学生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法制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实践活动。

3.考核办法

学生撰写《“两课”社会实践报告》(两个:一个校内实践或调查报告、一个校外社会实践报告)并填写《“两课”社会实践总结表》,“两课”社会实践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及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评分。优秀实践报告已经集结成册。

四、品志愿人生

(一)指导思想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在校园内外形成关爱互助的风气,为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二)组织方式

“两课”教研室以课程班级为单位组织安排活动。

(三)特点及教学方式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2篇

一、广泛动员 精心组织

我院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来抓。接到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文件后,院团委立即进行了认真研究,领会精神,精心策划,确定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方案,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各系(部)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要各系(部)认真筹划组织。多次与各系(部)团总支研究今年的实施方案及其他具体问题。院团委校于6月中旬向全院各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组织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扩大规模,加强建设;立足需求,讲求实效;注重宣传,扩大影响。引导我校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投身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我们从5月底6月初开始,就利用网络、板报、橱窗、广播、海报等多种形式对今年暑期实践活动进行了详实、细致的宣传。从号召广大同学投身暑期社会实践到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的报名流程,再到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社会实践报告的书写方法、我校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办法,再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我校往年暑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都做了形象、具体、生动的介绍和说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从6月中旬开始,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社会实践方案征集活动,既集思广益,又发挥了主动性。放暑假前,各院系又分别召开了动员会,对每个在校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结合往年的经验,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更加有序,思路更加清晰。为使今年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更强,目标更加明确。按照团省委的部署和要求,院团委组织召开了会议,对今年我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前期准备及调研工作向我院系(部)团总支进行了部署。要求团干部们要紧密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政策宣讲”这三个主要内容,结合我院具体实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从学生内部及学校外部两个方面深层次的发掘信息,进一步把社会实践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有的放矢。对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对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组队方案、工作流程、团队守则、后期总结评比等都做了详细说明。

二、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

今年是我院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动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进而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今年继续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统揽,以“服务社会,完善自身”为宗旨,以“经风雨,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以“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积极动员、鼓励、组织全校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成才之路。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学习进步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提高素质。 ·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电大社会实践报告 ·电视台社会实践报告 ·建筑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表格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00字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农村政策宣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广泛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原有特色,并不断扩展形成新的特色。主要

〈1〉点、面结合,灵活多样。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论是各实践团队还是个人,他们围绕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全面细致的整体实践成果。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今年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的各个行业领域。有深入厂矿进行生产实习的,有深入偏远山区进行科技文化援助的,也有到农村进行科教、医疗卫生、法律宣传的。有进行科技考察的,也有进行社会调查的,有开展文化服务的,也有开展技术服务的,还有从事支教扫盲服务的,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今年我校各专业学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所学学科范围内进行社会实践,而是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思路更加开阔。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从事市场营销调研的,也有从事产业结构分析的;也有到工厂学本领练技术的,也有为企事业单位开发软件管理系统的,丰富了大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行业的技术本领。

〈3〉基地建设更加巩固和完善,基地数量不断扩展。

·社会实践报告的大纲格式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超市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三、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2007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同学们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持久地开展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有深度的探究,获得可贵的一手资料。通过缜密的组织、认真扎实的开展实践,使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书、阅读报刊、走访、座谈、听报告等方式,结合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著作的学习,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结合神六飞天、08奥运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为祖国腾飞而奋发读书的理想更加明确,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更多的干部、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们通过认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4.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

5.社会实践的开展涌现出来了一批全心奉献、乐于助人的先进青年。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 5号)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作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方式,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们能切身体会到教材当中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真实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社会需要什么, 自己缺少什么,将自身的思想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 做到知行统一。

一、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我们现在多数的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讨论分析、小组探究、辩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所以课堂实践活动在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基本能够顺利开展,形式也丰富多样,教学效果明显,但是在课外实践的环节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 各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方法, 但收效却不尽人意,实践教学在现实的运作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对于课外实践的内涵认识有误区,把思政课的课外实践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思政课的课外实践富含社会实践性,因而在实践教学中确实应该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有益延伸,但并不是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划上等号。也就是说一方面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有它的目的和要求与思政课并不可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思政课的课外实践也不仅仅包括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活动,譬如学校组织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五四纪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等等。

二是对思政课重要地位的认识不够。民办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少教师和领导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对专业课充分重视,对思政理论课重视不够,认为思政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其效果在短期内很难显现,因而无足轻重,对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活动更是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把课外实践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有的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现在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缩减思政课的理论学时,把大量的学时拿到了课外实践学时,所以为了应付检查,一方面学校要求思政教师必须要把实践活动开展起来,但同时在经费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又缺少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很难保证思政课的课外实践真正开展起来。

三是学校内部的联动机制没有形成。思政课的课外实践要开展起来,不光是思政教师的事情,还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比如要带学生出去参观,除了思政课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外,还要经过院系的批准,要和其他老师调课,需要辅导员组织学生,学校出车,等等。民办高校因为办学时间较短,内部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有限。

四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有待加强。在刚刚我们所分析的背景之下,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安排也就流于形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时数不统一,教学目的不明确,没有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 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课外实践安排形式单一,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管理,实践活动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这就导致学生对这种实践教学只是应付,也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虽然是高等教育阵营里的新生力量,但是无论是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资源,还是办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都与部属高校和老牌公办院校无法比拟。在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民办院校更应本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摆脱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走上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在我国民办高校主要集中在三本类院校,高职高专类院校,学校的学生不像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喜欢学习文化课,喜欢探讨理论,但是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有民办高校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所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让他们真心喜欢,终身受益,就要加强实践课教学。正如美国教育见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自觉地以政治理论为指导,在参观访问中让他们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深切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绩,这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油然而生,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的信念才能自然坚定。所以,民办院校的思政课也应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坚持成长、成功、成才的教学目标,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的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上和行动上形成共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首先从学校领导层面来看,应高度重视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明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意义。其次需要全校教师的理解和共同努力,过去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不能理解在专业课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三的学生还在上思政课,甚至有些辅导员给自己的学生灌输了“思政课上不上不要紧,考试前背一背就可以了”的理念,以至于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不重视思政课,对思政课活动的开展不积极,所以要想顺利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还要争取到其他老师的配合。最后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目前在高校思政课老师的地位很是尴尬,虽然有些老师课上的很好,也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再好的思政老师比不上最差的专业老师,尤其在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之下,利益至上,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比较有用,因而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配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所以,要想顺利的开展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教学,必须要在全校形成一种氛围,让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都意识到思政课确实重要,思想上形成了共识才能获得行动上的最大支持,共同促进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

加大投入,保障措施要到位。

首先为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一要保证课时,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成本违反国家规定缩减思政课课时的情况并不少见,笔者认为在兼顾国家和高校二者利益之下可以在规定课时内将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一定的调整,民办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强,理论功底弱,我们可以稍微将实践学时增多,灵活安排在课外,既保证了课时总量不变,又符合民办高校的利益需求,为学生的专业课挤出了更多的课内时间,一举多得。二要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到实践教学指导书的规范必须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流于形式,而是为了让大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更好的体现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其次要加大投入,不断优化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扩大思政教师的队伍,目前高校独立的思政教学部大多已成立,但是专职的思政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学生教师1:350-400的比例要求,有些民办高校聘用大量的外聘教师,管理上难度很大,学生对外聘教师的满意度明显不高,课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不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断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

最后就是要确保专项经费按时到位。除了思政教学部门的日常行政开支保障之外,主要就是收缴学费中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20元的标准所提取的专项经费要保证确实用在思政课的建设上。目前在民办高校中的情况主要是课外实践活动的预算不符合领导的预期,经费很难申请,活动自然也没法开展。所以,笔者建议专项经费专项支出,应该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交由思政教学部自由支配才能真正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

建立联动机制,将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一方面在校内可以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有效的整合资源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譬如有些民办院校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由学生工作委员会牵头联络,将学生的专业实践、“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思政课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协调资源,整合人力,各取所需。另一方面可以和社区等校外组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社会资源。

做好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的宣传和总结工作。

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对思政课真懂、真信、真爱,一方面靠的是理论本身的魅力,一方面靠老师的感染力,笔者认为还有不可或缺的就是对于思政课的宣传力。作为民办高校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单纯的理论宣传效果并不大,要想让学生接受思政课重要必须要让思政课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存在感。目前我们很多民办高校的思政教师也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反应很好,但大多没有改变学校整体思政课的现状。原因主要在于规模小,因为条件有限参与人数不多,没有影响力,很难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形式单一,大多实践活动仍然是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没有创新,学生不感兴趣,只是作为任务在完成;宣传力度小,大多数人甚至对参加的活动目的是什么,谁组织的,去干什么,为什么去都不太明确,这样的实践活动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应该要效仿一些媒体的做法,活动开始前,利用学生社团“造势”大力宣传,画海报,挂广告标语,搞海选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宣传让学生对思政课的课外实践活动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带着实践目的去开展活动,从而取得思政课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预期效果。同时要做好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不能虎头蛇尾,实践活动开展完了就结束了,要做好总结工作,比如实践报告的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分析,或是汇报演出等等实践成果展示,做好实践成果的考核以及保存工作,有始有终。

总之,民办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众多难以解决的“瓶颈”,我们更需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联合各部门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曲建英.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8 .

[2]谢洪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和形式研析[J].文化建设,2008.

[3]杨菲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

[5]吕慧萍.浅谈“两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4篇

积极探索和创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积极探索形成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课内第一课堂实践、课外第二课堂活动、校外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即“三结合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并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来保证其实施,效果显著。

一、搞好 “三抓”

1抓准备组织

首先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然后规定学分,最后根据大纲制定学期实施计划。新学期一开始便将整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告知学生,各班确定实践活动总负责人,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名小组长。在每次具体的实践课之前,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任课教师提前两周以教学班级为单位、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参与实践的动员并作具体要求,同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具体实施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2抓过程实施

对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实施进行跟踪调控和指导是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保障。如开展社会公德调查活动,事前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给每个班下发开展社会调查的通知及有关注意事项和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要求资料,任课教师再对每个班级进行动员做具体要求。在活动实施过程当中,要随时和学生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针对学生调查提纲的拟定、调查采访的开展、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过程都要适时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和指导。

3抓考核评价

实践课的成绩由学生参与实践的表现和提交的实践报告或总结构成,两部分各占50%。学生的实践表现考核具体由各班的实践活动总负责人和各小组长负责,教师随时抽查。学生的实践表现成绩由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长评价来决定;实践报告或总结由任课教师批改。设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和“优秀实践报告或总结”两个奖项。通过以上措施来督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二、做好“五要”

1领导要到位

实践课的开展涉及到许多人和事,领导的态度与行动直接影响到实践课开展的广度、深度与效果。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党委和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组织实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从资金到场地都有适当的保障。我部部长对每次实践活动从计划制定到过程实施再到总结评奖都亲自过问、把关和指导。这是我部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坚实基础。

2组织要健全

组织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严格落实实践教学计划并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关系到实践教学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所在。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形成了由“部长总指挥、任课教师总负责、其他非任课专职教师打配合”的实践教学组织实施队伍。这为我们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人员保障。

3主题要突出

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避免实践活动随意性大、主题不突出、教育性不强、娱乐性有余的缺点,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弘扬时代主旋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融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感染性于一体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如在《基础课》教育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人生理想”“社会公德”“法制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实践教学活动,拓展、深化了《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效果。

4方式要灵活

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实现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把校内与校外,平时与假期,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小范围开展与大面积实施;集体组织与个人实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模拟法庭、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又切实能收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5篇

关键词:学生党建;品牌建设;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4009502

高等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学校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得以正常运行的驱动力,是保持稳定、调和关系、凝聚人心的战斗堡垒,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适应高校学生的新特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构建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联系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基层党委的定位应是“思想政治核心”,具体工作部署上,应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综合素质为两翼,全面提高基层党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一个高校基层党委是否发挥了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其根本的评价标准就是其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项任务有没有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在学生党建中,强化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实效性、时代性。

高校学生党建创新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在学生党建实践教育方面,要鼓励和尊重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要结合当地社会现状以及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并认真总结、用心提炼基层党组织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有效的机制,打造实践教育品牌,用以指导今后的党建工作。

同时,要高度重视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中的理论探索,注重把具体成果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深层次上探讨高校基层党建的基本理论问题。要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逐渐产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研究、推进、创新高校党建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高校基层党建实践教育品牌的建设

如何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效果,提升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培养实效,避免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化、表面化,这是当前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结合学生特点与社会需求,通过品牌化的主题实践活动,系统、规范、常态化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实现思想、组织、制度建设的实质提升,是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内涵的重要渠道。

1.找准定位,确立品牌。

对于高校学生党组织实践品牌项目的确立,从内部因素看,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实践能力;从外部因素看,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党员逐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党的十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学生党支部“关爱空巢老人实践”品牌确立过程中,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委针对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结合自身任务与条件,确立了着力推进“关爱空巢老人实践”品牌化实践活动。

2.追寻价值,系统规划。

品牌的实质包含其价值和文化,建设学生党建实践教育品牌,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提升党支部凝聚力、学生党员实践力、党组织服务力,从而最终达到党组织建设、党员培养、服务社会多重价值目标的实现。

以关爱空巢老人作为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品牌为例,实践项目以一学期为一个阶段,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逐步推进关爱空巢老人实践的深入。在任务组合与方式选择上,支部集中帮扶和党员个别开展相结合、本地区长期“一对一”帮扶与外地广泛慰问相结合、节假日与平时慰问相结合。在实践规范上,统一提出了实践组织、实施、总结要求。在队伍管理与后勤保障方面均按照“包干制”成立若干行动小组,明确职责、定期汇报。

3.模块推进,常态实施。

在党建实践品牌建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模块化组合实施,一要做到重点、难点集中推进,基本任务常态化开展;二要根据不同阶段、时机,根据实际情况将各项任务模块化组合。

几年来,关爱空巢老人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者按照本地与外地、集中与分散、节假日与平时几种情形,对各种帮扶内容进行了模块化部署与实施。主要模块包括:一是与居委会、学院关工委合作调查本校社区空巢老人情况及服务需求;二是“一对一”帮扶本校社区空巢老年教职工;三是在节日、年关多形式集中慰问、帮助空巢老人;四是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赴各地集中帮扶;五是结合学生社团活动赴敬老院、孤寡老人家中帮扶。按照这条引导学生党员成长和服务社会的主线,通过上述诸多模块的推进,重点与一般、集中与分散结合,逐步实现帮扶的系统化、常态化。

4.重点开展,打造特色。

在党建实践品牌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重点组织、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实践活动,使实践品牌有更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深化实践品牌效应。开展好重点实践活动,要在口碑、氛围、情感上下功夫,一是要创新独特内容,二是要善于把握时机,三是要更新实践形式。

以关爱空巢老人主题实践为例,党支部根据本校社区老年教职工实际情况,特别对孤寡、残疾空巢老人开展了“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活动,既安排特定某个班的学生党员带领本班团支部与老人结对,常态化为老人提供所需帮扶,这种创新的帮扶内容受到了各方面一致赞同与鼓励,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其次,在实践时机的选择上,党支部在青年节、重阳节、元旦等特殊时期都要开展大规模的学生党员先锋岗、优秀共青团员骨干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帮扶气候。另外,在形式上不但重视生活帮扶,还要重视精神慰问、心灵共鸣,如为空巢老人举办新年联欢会、邀请老人参加文艺表演等活动,与老人形成情感共通。通过上述重点模块的创新与支撑,着力打造学生党建实践的特色化品牌。

5.整合传播,塑造形象。

在前述模块推进、重点实施的基础上,着力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总结、重点提升,通过各种媒介塑造良好的实践品牌形象。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媒介融合已成为大趋势,要根据核心受众、宣传目标选择适当的宣传策略,尤其要重视网络社交媒体、组织内与行业内媒介、大众媒体的融合传播,提升传播效果。

高校学生党建实践活动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切实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党员实践力、公益服务力,品牌建设只有注重实效、科学推进,方可达到党组织建设、党员培养、服务社会多重价值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首都师范大学党建课题组.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5-140.

[2]候茂松.浅谈大学生党建工作[J].教育培训,2009(4)下:55-57.

[3]陈至立.高举旗帜,锐意创新,努力开创新世纪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J].中国高教研究,2000(7):29-31.

[4]庞鸿军.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0(2):11-14.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6篇

1.1缺乏对社会实践开展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经调查分析,5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评价”。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缺乏一个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方法,也较少形成一个统一的、合理的考评标准。经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并不是实际性的总结评价,而是在实践结束后,收取学生的实践报告,然后评选出优秀报告进行表彰的程序化的评价。而实际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问题,既是检验社会实践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社会实践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就很难检验实践活动的成效,具体的实践情况得不到及时总结和掌握,这就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在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将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1.2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意义的进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并没有从学校的层面将教师设定在体系中,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师承担着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没有更多的激励措施的前提下,专业教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学校、学院动员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所以,就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水平而言,对于实践的内容、组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问题,大学生自身可能无法进行有效地解决,在实践中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表层的东西,而做不到深层次的理解,实际的收获并不大。

1.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在对影响社会实践开展的因素问题的回答中,51%的大学生选择了缺乏相应的资金经费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有效性。尤其对于相当比重的公益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资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资金就无法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学生的承受能力来看,根本不能支撑起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虽然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对持续性、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讲,仍显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率,也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内容、规模与形式,最终会影响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

2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建议思考

2.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长期的教学计划中,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规定具体的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并对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规模、实践基地选择、开展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全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员工作,让社会实践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使社会实践能够持续的、健康的开展下去。此外,高校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转变以社会调查、参观实习、政策宣传等流于形式、表面化的实践活动,逐步向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类型上进行转变和创新。

2.2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学校应该建立专门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机构,专职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项目化也是促进学校对社会实践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将社会实践项目化是该校社会实践的一大特色,每年五月中旬由校团委响应上级要求向各学院下发社会实践主题,各学院积极组织发动学生,撰写上交项目书,且团队的人数控制在每队8~15人,以此充分保证项目运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于上交项目书的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选出进入初选的项目团队,之后入选团队要经过公开答辩的过程,最后经过激烈角逐选出校级重点团队及其他院级团队,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实践结束后团队回到学校再进行项目验收,并且申报评优,通过评优小组审核和公开答辩评选出校级优秀团队,进而参评市级及全国优秀或最佳项目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从而确保实践活动更加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效果更加显著。

2.3完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法及评价方法,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教务处、科技处、团委、专业教师、学生等代表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分为实践活动之前的方案论证是否科学可行、实践日志是否全面、实践总结报告是否规范、体会是否深刻、宣传是否广泛等方面;最后根据总结材料、实习日记、实践报告严格考核每个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成绩,算作学分、记入其学籍档案。此外,作为社会实践对象的一方,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反馈评价也应该成为学校对学生评价的依据。

2.4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高素质的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对于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通过有力的举措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学校要从制度层面,将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纳入到社会实践体系中,使有能力、有专业的教师成为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科学、全面的社会实践评价和激励制度,把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选先进挂起钩来,对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以及参与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第三,对于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树立典型,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2.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经费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高质量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笔者访谈了解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曾组织过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部级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得到高校的资金支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也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许多明星给予的经费支持。而在充足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此次社会实践无论对参与组织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对帮助的留守儿童而言,都意义非凡。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7篇

一、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内涵与依据

(一)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定义

何谓实践?各学科因研究领域不同,视界有别,对“实践”的解读也有所不同。从哲学层面看,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一切实际活动”。基于教学论的视点,可把“实践”理解为:由学生亲历的旨在作用、影响于人或物的包括实验、展示、表演、调查、访谈、角色扮演等在内的种种操作活动以及学生改善、优化自身(含道德行为践履)的种种外显形体活动。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课堂实践活动之外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活动。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将课程、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教学主题,转变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实施。

(二) 小学德育课程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依据

1.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的内在要求。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亦是对其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阶段。儿童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德育课程教学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儿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2.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对德育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德育课程必须深化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彰显小学德育课程性质的需要。新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无疑是彰显小学德育课程性质的应有之义。

二、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如何实施?一般可采用“四环式”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聚焦问题制订计划。针对学生或教材文本中提出的问题,经梳理、归纳后聚焦成中心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制订出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与要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步,在社会实践中探究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想一想等方式,去探究问题的奥秘与意义。

第三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学生亲历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探究、体验和反思,明确问题的本质,达成既定的目标。

第四步,总结与交流。一般在学生回校后进行。主要是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总结、交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获,相互分享彼此的体验与感受。

【案例】“爱惜每一滴水”教学写真

第一步:聚焦问题,制订计划。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的问题是:自来水管里流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它是“自来”的吗?自来水来得容易还是不容易?师生针对这个主题,制订了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计划。

第二步: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探究问题。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自来水厂。学生察看自来水的源头,原来水是用动力机从江河提取,再通过管道输入厂中。在厂内的沉淀池,学生留意观察江河水中的泥沙经过沉淀后已经沉到池底。依次到了过滤池,学生摸一摸水体,比较过滤前后的水,后者更透明。在看消毒装置时,学生请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工人叔叔说:“用于清除水中的有害病菌,让水变得更纯净。”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用摄像机记录了丰富的影像资料。

第三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学生亲历水厂,通过观察、访问、探究、体验和反思,认识到自来水来得十分不容易,要尊重工人的劳动,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第四步:总结与交流。

参观完后,教师和学生集中到工厂的休息室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倾述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有人说:“过去以为自来水就是自来的,我好无知。”“妈妈教我用完水要拧紧水龙头,我总是听不进去,还反驳说,‘不就是一滴水嘛?’现在我明白了,一滴水要经过这么多的工序,真是来得不容易啊!”“我看到了水厂工人忙碌的身影,我们每时每刻能喝到干净卫生的水,与他们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有的还激动地说:“水龙头流出的一滴一滴的水,需要花费一滴一滴的油,需要工人付出一滴一滴的汗,今后我一定要节约用水。”有同学趁机补充说:“是呀,节约用水,也是节约能源,是尊重工人们的劳动。”同学们既言说,又倾听,充分地分享彼此的收获。

教学的辩证法证明,德育教学讲求深度,有赖于德育教学宽度的拓展。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有利于孕育儿童丰富的、真切的、深刻的体验。

三、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路径

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一般可采用三条路径实施。

(一) 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实施

所谓“走出去”,就是带着既定的学习主题,走出学校大门,直接进入事先所选定的社会情境中,包括社区、农村、工厂、企业、军营和各种专设场馆去进行教学。采用“走出去”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所到之处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以丰富、拓展和提升教育主题的教学品质。如教学“日益富强的祖国”,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教材中“从农村到大都市”、“西部大开发”等教学内容,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去参观总部设在湖北宜都的著名高新企业――湖北三峡鲟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鲟鱼驯养繁殖、饲料加工、鲟鱼制品加工与销售的私营企业。经过16年的艰苦创业,这家公司开发创新了循环水工业化养鲟模式,生产出了品质最优的鱼子酱和品种繁多的鲟鱼深、精加工产品,远销到欧美和中东国家。这家公司不仅注重自身高速发展,同时还带动公司周边的2900个农户养殖鲟鱼,年产鲟鱼6700吨,实现产值3亿多元,年户均增收3万元。同学们边听管理人员介绍,边在公司创办的“世界鲟鱼博览园”参观,亲眼目睹循环水工业化养鲟的壮观景象,欣赏流线型的硕大鲟鱼游弋水中的优美姿态,对“博览园”中琳琅满目用鲟鱼的肉、骨和各种器官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罐头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用鲟鱼皮制作的精美皮鞋、皮带、皮包等产品,同学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比一比、问一问、评一评、夸一夸,既满足了感官需要,又激活了思维,还有了深切体验。有的同学感动地说:“三峡鲟业公司真了不起!他们的产品既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还能帮助农民致富。”同学们收获一次感动,就会有情感的升华,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种在社会课堂里经受的心灵洗礼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验的积累和认知上的收获,一定会终身铭记在心。

(二) 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实施

德育基地包括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青少年教育野外训练基地以及由学校自行与有关乡镇、社区、街道、企业、单位共建的实践基地等等。

小学德育课程依托实践基地教学,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学了某课后,立马到相应的实践基地去亲察、亲历、亲为。如学了《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就带领学生到清江彩印公司的印刷车间,先听公司负责人介绍印刷历史及现代印刷技术变革的最新信息,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当一当彩印工人。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看到新书一页页从机器中印刷出来,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印刷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印刷行业的变革和创新,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第二种,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品德教育主题寓于其中。实施策略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即“学校统一安排,主题教育渗透,学生经受磨砺,催升生命体验。”

1. 学校统一安排。如湖北宜都市各级小学主要是依托宋山青少年野外训练基地实施的。那里除了有较好的营地、比较多的活动设施和完善的安保措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该基地已经开发出了诸如“让红旗高高升起”、“徒步登山不畏难”、“走访宋山脚下农户”、“野炊进行时”、“篝火晚会展才艺”、“徜徉在花木虫鸟的世界”等颇有特色的野外训练“18课”。学校在一个学期内安排一两次赴校外“基地”活动,时间两天。主要是让学生离开父母,主动去接受生活的挑战,以此锻炼学生不畏困难、敢于拼争的精神,磨砺其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2. 主题教育渗透。小学德育学科主要是让学生把学习《别把花草弄疼了》、《我和春天一起玩》、《夏天的小虫》、《秋游回味》、《我不胆小》、《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让危险从我身边走开》、《我们的合作》、《我要攀登》、《我是独生女(子)》 (以上均为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课题)等课的所知所得,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加以确证,并实现进一步地提升。

3. 学生自我磨砺。这种在大自然中上的“18”课,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很多教育主题彼此呼应、相互沟通。依托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野外训练,有利于学生自我磨砺,促进他们知与行的统一。

4. 催升生命体验。课外实践基地的训练科目是开放的、鲜活的、多彩的,富有“野味”。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其中,会不知不觉地顿生心灵的感悟,迸发出富有个性的生命感言。

【案例】

宋山笑面岩下,我们架起了炉灶,野炊活动开始了!对于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来说,这是最具挑战性,又是最富情趣性、最有吸引力的一课,被同学们戏称为“自己动手,丰富餐桌”。

这次野炊活动,暴露了我这个独生女的弱点,在家能说会道,而离开父母,自己切菜做菜时,却成了一个“弱智”。在生活适应和提高生存能力方面我真得加紧学呀!我的心头重又浮现出《我是独生女(子)》这课中“我们的宣言”――“独生子女将会越来越多,创造中国未来的重任就落在我们的肩膀上,我们决不能成为一代‘中国小皇帝’,我们一定是最有希望的一代。”通过这次在基地锻炼,深感这不应是纸上的东西,它应成为我生命的宣言。

由于“基地”营造的是与都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多种生活情境完全不同的“田野”风格,学生在实践中亲历亲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思,引发其生命的感悟,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在“基地”孕育的生命性体验,即使通过千百节品德课堂教学都是难于获取的。学生在课堂上孕育的精神种子,可以借助在“基地”的实践锻炼,绽放出耀眼的花朵。

(三) 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加以实施

伴随着国家编制、审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学校一般都编制、开发了德育学科校本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的内容大多以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如配合《我的家乡》的教学,湖北宜都陆城一小开发了《家乡探宝》校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走进中国谜语第一村》、《到蜜桔之乡走走看看》、《参访守敬故居》 (杨守敬,湖北宜都陆城人,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古籍收藏家)、《遨游奇特的潘湾石林》等。这本校本教材,以家乡探宝为主线,以引领学生走出校园,直接到美丽的大自然和社会课堂中去亲历、亲为、亲验为特征。学生以品德学科校本课程为载体,到“故居”,与家乡名人“对话”;到桔乡,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饶以及“金果果”给农民带来的“小康”家境和幸福;到民俗村,体验流传上千年的谜语、谜诗、谜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妙和精彩;到石林,品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家乡江山的壮美。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接触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走进了农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感,真可谓收获多多。总之,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无疑为实践活动扩宽了渠道,增添了新的魅力。

四、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 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包括分析学情,熟悉社会实践活动的环境,收集相关资料,联系调查访谈的单位(人),以及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等。

2. 制订好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要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场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中相关主题教育的要求,制定好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目标、实践内容和活动步骤。

3. 教师要动态地把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况和变化,对活动随时进行指导。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录音、摄像、照相等不同方式作好活动过程的记录。

4. 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师生应围绕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进行总结、交流与分享。

五、小学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8篇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人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体系

[作者简介]刘明明(1980- ),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实践能力。(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YBJY0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68-02

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十分必要的环节。近年来,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存在如环节较为薄弱、实践教学零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教育质量。为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广大学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1.部分高校和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当前,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都在唱高调,但实际上大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部分高校和个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形式,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有些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很不愿参加社会实践,即使参加也总是抱着一种试探、游玩的心理和态度。如社会实践性较强的 “三下乡” “三进三同”等活动形式也仅仅停留在词汇层面的理解,效果往往不佳。

2.部分高校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了解社会,锻炼提高和增强能力,充分发挥优势特长,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要过于简单,不要仅仅流于形式,从当前来看,部分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厂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仅仅是走走过场。加之学生数量多,学校、学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容量”有限,很多学生都成了社会实践的“个体户”,担心学校检查,只好到家乡附近单位或熟悉的单位混时间,开一张假证明来应付。

3.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内容不衔接。社会的需求对复合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大学生需要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继续实践以提高自己所学的知识。事实上,很多同学社会实践没有能够更好地结合专业知识特点,可以说与自己专业知识关联性不强。受某些条件限制,学生干一些文艺演出、体力劳动、小修小补等较为简单的活动,在总结成果的时候,也仅停留于感性方面,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帮助不大。

4.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据调查,当前很多高校中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的安排主要是参观、实地考察等活动,对学生们切身体验和提高学生专业或综合素质的作用效果不够明显。以社会调查的形式居多,进企事业单位、进农村社区等形式较少,而与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密切相连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少,总体形式单调和有失偏颇。社会实践的效果关键是要为大学生提供锻炼平台或创造机会,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

5.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团队技术顾问匮乏。作为大学生主要实践环节之一的社会实践,有些高校较系统地规定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寒暑假下基层、义务劳动、科技咨询服务、社会调查、节假日体验、文化辅导宣传等形式。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比较重视,还专门作为“必修课”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来帮助解决专业技术上的难题还不是很突出,更不要说有专业的团队技术顾问来进行系统的深化或引领。

6.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供需失调无保障。据查,目前我国12%左右的学生有实习经历,仅6%左右的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这些企业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这些城市中的企业占全国企业的大多数,其中7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愿给大学生实习机会。有资料显示:首都北京市的某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大约有6000个岗位,但收到了50000多份申请,说明了供需比例严重失调。另外,高校有时候考虑到学校的经费情况,在帮助组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同时,没有解决好联系实习单位或地方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强化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载体,其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挥才能、展现风采的舞台,还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阶梯,更是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训练场地。对于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对大学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以及政府政策导向和高等院校改革趋势来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是复合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但要培养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原有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也未根本转变。加之当前国内外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初,时任国务院总理专门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能力上,要求所有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确保都能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为培养和适应复合应用型人才提前预热。综上,可以看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显得非常迫切。

三、复合应用型人才视野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思考

1.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培养模式。社会实践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吸取知识营养、培养自我个性、丰富实践经验、陶冶品德情操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质量意识,才能为当代社会输送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拓展实习基地。设置课程体系要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过程、有要求、有总结的系列实践教育活动,置于高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改革的轨迹,纳入到教学计划,贯穿于教育体系的整个过程。同时,应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各项服务活动长久持续地开展。高校还可通过地方共建与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3.合理配置师资,确保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开展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效果,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老师多是高校内在职的教师,没有在企业或农村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实践经验。高校要注重吸纳部分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参与,合理配置一定的高水平的复合型教师,统筹协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确保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质量。

4.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服务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对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动因,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需求,同时是满足当前社会紧缺人才的迫切需要。因而,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市场导向为抓手,经常深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

5.建立评估体系,完善管理制度。高校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评估体系中,抓好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筹安排,对社会实践的学生实践计划、过程、结果予以跟踪,全面进行评估,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制度,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科学的量与质的分析考评。对参与和指导的教师的要将其表现、能力作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以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对学生要抓好考核评价,如可以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的必备条件;加强对院(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面的考核力度,可以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院(系)考评的重要参考指标,要求扎实有效地落实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6.联动各级部门,创造育人氛围。高校要积极整合搭建社会各类资源和平台,主动与有关单位建立开展实践合作,让学生学业和实习都不误,缩短毕业生上岗之后的实习期,推行“订单”实践,拓展大学生实践服务的就业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桥梁作用,要把学校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动员起来,与地方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等一体化路子。另外,高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广播、校报期刊、网站论坛、社会实践成果汇编和影集等形式,宣传报道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四、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和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在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视角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要涉及众多领域和众多部门。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从实际出发,敢于尝试,不拘一格地进行改革和探索,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水平,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景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运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2]关惠琴.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方向[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1).

[3]黄平芳.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7).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建议(教思政[2012]1号)[Z].2011-09-16.

[5]李强天.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6]李益众.谨防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N].中国教育报,2010-07-16.

[7]杨友文,宋之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