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17 18:16:28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第1篇

“你是指这一地一地的荷花”

“现在又是一间一间的沼泽了”

“你是指这一池一池的楼房”

“是一池一池的楼房吗”

“非也,却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这首短诗言浅意深,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寓哲思于虚拟的对话

散文化是管管诗歌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与其说这是一首诗,还不如说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这六个句子中作定语的数量短语与中心词的怪异的搭配,如“一地一地的荷花”(荷花本是长在湖里的呀?),“一间一间的沼泽”(沼泽那有论“间”的?),“一池一池的楼房”(楼房咋到池塘里去了?),“一屋一屋的荷花”(荷花怎么“住”到屋里去呢?)等。这些反常的搭配,以及“曾经是”、“现在是”这些时间词语的对比,都在向你暗示着一种自然的演化、历史的沧桑、或者是生命的轮回,它们的存在促使你不得不深刻反思:为什么“一湖一湖的泥土”会变成“一屋一屋的荷花”了?这些语句看似漫不精心的调侃,实则是苦心孤诣的安排。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使诗歌具有戏剧化场景的意味,于平凡中见奇崛,最能引人注意。

二、藏深情于流转的意象

意象不只是一幅“以词语为表现的画”(刘易斯),还是一种“智力与情感在瞬间的复合体”(庞德)。解读这首诗歌,不能不关注本诗意象的结构特点。这首诗中的意象是单纯意象,每一个句子中都由一个单纯意象作为画面的主体,在数量词的重叠修饰下,这幅画面不断的延伸扩展,在读者想象的画面上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一间一间的沼泽”与“一池一池的楼房”两句,这是对欲壑难填的“文明”人类无休止地滥用土地破坏生态的行径的辛辣的嘲讽。还有结句“非也,却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将画面定格。“荷花”满屋,是表现人类对自然的眷恋,还是说本真的自然已荡然无存,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第2篇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作品编为一组,相互对照,辨析异同,用以识别作品特征,提高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赏优汰劣和触类旁通两个方面。将比较阅读运用到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其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的比较阅读具体说来,有不同诗歌题材的比较,不同诗歌同一意象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的比较,不同诗歌选材立意的比较等。比较鉴赏要从异中求出同来,也要从同中求出异来。现举隅如下。

一、人物形象特点的比较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品质,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等。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摇莲?摇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摇莲?摇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s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为背景来描写人物,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充满青春活力;主人公身穿罗裙,脸似芙蓉,嬉戏荷田。该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采莲姑娘;深藏荷田,遇郎欲语未语,低头微笑。该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纯真质朴的采莲女形象。两首诗都传达出诗人的欢悦、惊喜之情。

二、情感基调比较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2.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 柴 侍 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摇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三、意象特点的比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统一,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例3.以下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咏 白 海 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 白 海 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的内心世界。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黛玉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四、表达技巧的比较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例4.以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作者观点的比较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诗人总是要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文物遗迹“赋诗言志”,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例5.以下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汴?摇河?摇曲

(唐)李?摇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 河 怀 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第3篇

抓古典意象,明佛学渊源

首先从荷的佛学渊源说起。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荷花又名莲花,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这里可以找到多种印证。比如: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宝座之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或手执莲花,或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几乎有佛的地方大都有荷花相伴。正因为荷与佛教的特殊渊源,佛教还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

通过对荷这个意象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荷与佛的关系,在品读文章时就能有意识地感悟《清塘荷韵》里富有禅意的生命启示。

抓文中语句,悟句中禅意

《清塘荷韵》一文中“池花对影落”的寓意深刻又很难理解。为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该诗句“池花对影落”的品读,从残荷之姿感受文本中渗透的禅意。池花,是指水中凋零的莲花。落花轻轻接触水面,镜中月、水中花,想象中的画面宁静而优美;而凋零向来给人残败、衰颓的感觉。中国古代诗词有很多描写落花的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代文人大多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情移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从而发出“人世苦短”的慨叹。

可为什么季羡林笔下荷花的凋零之姿,没有残败、衰颓的影子?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面对逝去,荷花显现出什么样的姿态?”他的凋零之姿是平静、从容而洒脱的。由盛而衰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欧阳修的《秋声赋》云:“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荷花凋零也符合自然规律,但“莲”是生命的强者,又是生命的智者,他的平静、从容而洒脱的凋零之姿,启迪人们参悟生命:“面对生命的凋零,人们该用平静淡泊的态度来面对;如果对生命的消逝都能看透,还有什么能使人烦恼呢?”

季羡林能做到不以荷花凋零为悲,与他的人生境界分不开。他的“三辞桂冠”就是很好的明证。季羡林被国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他在《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他还常把陶渊明的四句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羡林说:“我早就认识到,永远变动,永不停息,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要求不变是荒唐的。万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经历十年浩劫的季羡林,历经世事沧桑,并没有被生活打倒,反而参透了陶渊明的诗的境界。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最终参透生命的真谛:人不是为欲望而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不能就此放弃,要有淡然之心追寻生命的意义。

季羡林的这种人生境界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但是,本文开出了一剂富有禅意的良方,可教学生以此应对生活的种种烦扰。

从荷花情结品禅意人生

学生很容易找出荷与季羡林的联系,被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命名的“季荷”就体现了季羡林的荷花情结。学生从文本中读透“池花对影落”一句,对“季荷”的理解是有益的。命名“季荷”寓意丰富,荷实际是季羡林生命的表征。荷生长的历程是季羡林人生历程的写照,从荷花开放之姿看到生命的热烈,由凋零之姿想到生命的消逝。

天地万物都有其生存的空间和惊人顽强的内力,万物顽强而美丽的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生得热烈,逝得淡然。荷花的生长历程,对照佛家理论,就代表了生死轮回。佛教主张:从生到死,构成生命存在的一个过程,谁也逃不脱;没有什么可以恒久。一切世界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既然交相更迭是自然界的法则,那么,人生就要清静淡泊、超然豁达。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第4篇

【关键词】西湖诗篇 整合教学 语言素养 人文情怀

西子湖畔,杨柳阴阴,欣赏两幅截然不同夏日西湖风光图有道是“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风雨疾来急去的酣畅与满眼荷叶荷花的壮阔更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研读文本比异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显然都在赞美西湖美景,教材的优化组合无疑给我的教学带来启示。所不同的是前者乃宋代诗人苏轼被贬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而风雨变幻的西湖何尝不是苏轼人生曲折的缩影,宝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的心态,并把这种豪情借着这场雨抒发出来。后者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描写了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热爱。前两句质朴无华的议论,后两句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却给我们呈现另一番离别情愫。

二、整合教学寻定位。

两首诗有同有异,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于是我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赞西湖美景为整体观照主题,再适量补充相关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采用:整合优化,对比融合;多元链接,情景交融;扶放结合,授之以渔这三种方法组织教学。整合教材后我大胆尝试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以达成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领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积淀人文素养,抒发生活情怀。

三、入景入情巧融合。

整合一:整体通读,提炼诗眼,把握诗境。

王国维语:“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因此在教学中,从诗眼切入,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带着“两位诗人笔下的西湖给你留下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一问,开始通读两首古诗,整体感知之后,我便引领学生在从诗题入手,寻找两首诗题中各有表述了诗人写诗时的心境的一个字,发问质疑:

1、质疑“醉”。出示“醉”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①饮酒过量神志不清;②沉迷,过分爱好;③用酒泡制。诗题中的“醉”是哪种解释呢?在这里仅仅是喝醉酒的意思吗?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深入研读课文的环节。

2、质疑“送”。自古多情伤离别,在这首诗中,能找到“别”的伤感,“送”的哀愁吗?一字未谈及送别,难道杨万里与林子方感情不深?亦或是美景让两人忘却了离愁?声声叩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醉”一“送”看似普通,却是提纲挈领,在通读中质疑,在质疑中研读,对诗境的把握便已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境。

整合二:扶放解读,品析词眼,品悟诗情。

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之怎一个“醉”字了得!

宋代著名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讲究诗画统一,让孩子在画面中想象,在景物在畅游,定会达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

1、抓词眼入境想象感知“醉”。从“黑云翻墨”中,你感受到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白雨”是怎样的雨,雨下起来了,坐在船里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卷地风”是怎样的风?“水如天”那是怎样的一番壮阔呀,你们能描述吗?在这样的想象中,打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时间与地域空间,淡淡的酒香弥漫开来。

2、品词意回环复沓品读“醉”。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呀!特别从哪里感受到?(“跳、乱”)引读:这雨真大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这雨真急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这雨真有力啊――生读(白雨跳珠乱入船)通过重音的不同落脚点,在反复回环的诵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乱”字中蕴涵着的情愫。

3、悟诗情适时链接赏析“醉”。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致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此时再播放西湖雨后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静静地聆听和观赏中达到文言共生。再引导男女生诵读,一咏三叹是文从言生的水融。

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之在乎花开花落。

古代教育家朱喜曾说: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鉴于第二首诗同是借以写西湖美景,所以我把这首诗作为学生由“学会”迈向“会学”的台阶。通过运用已得的方法,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先抓“无穷碧”“别样红”想象都有哪些绿呀?这是怎样的红呀?尝试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西湖中千姿百态的荷花,在语言的实践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支荷花用自己的体态语以及声音反复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名句。最后链接对比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感受一个是整体的壮阔美,一个是细节的精致美,最终习得学习古诗的能力。

整合三:整体参读,多元链接,体察诗蕴。

当学生对两首诗诗意、诗境都有了较深的领悟时,此时则应回归整体,对比参照,学习表达,挖掘诗蕴。

1、链接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充分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更应走进诗人的生活,了解诗人的写诗背景:“通过刚才对诗歌的品读,你猜猜苏轼此时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杨万里送林子方却感受不到诗中的惆怅与伤感?”此时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作者生平作介绍,师作补充,出示两段文字资料:

①苏轼才华横溢,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

②林子方原是直阁秘书,后被皇帝宋孝宗提拔任福州的知府,福州乃宋代繁华之地,此时的林子方正是官场得意大展宏图之时。

此时,教师引导:同学们,古人常说写诗言情。听了这些介绍,再看看诗,你们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杨万里的一个“送”字其中的意味深长也该明了吧。如此,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达和谐统一。

2、对比写作手法,领悟诗人心境。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第5篇

文学性课文从其内涵说,主要指音韵和谐、优美形象的语言,通过描绘独具特色的场景氛围和鲜明生动的人物、景物形象,构成整体的自然生活图像或人文意境,形象化地表现大自然的风姿和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的艺术作品。它具有以语言形象感人,以语言文字间蕴含的情意动人的特点。

二、现状分析

案例1:登鹳雀楼

一位教师教《登鹳雀楼》,在学生初读诗句、认识生字后,采取“大白话”的解析法教学生理解词语和诗句,把“白日”理解为白色的太阳,进而联系“依山尽”,指定其为“傍晚的太阳”;把“依山尽”解释为依傍着山峦消失了;把“入海流”生硬地说成“奔流入海”;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象化地理解为“想要穷尽目力,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只有再登上一层楼”,并归结为“这两句诗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讲解中生硬地联系了词语与诗句意思,指导、练习了朗读和背诵,即告结课。

案例2:桂林山水

一位教师教《桂林山水》,采用理性概括法和抽象说教法进行教学,学生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生词后,并未讲解具体语句所描绘的桂林山水的静谧、清绿、形态万千、秀丽险峻的景物形象,进行充分的诵读感受和想象体会,教师仅通过词句字面意思的认识理解和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很快地从中概括出“静、清、绿、奇、秀、险”等概念化景物特点,继而引领学生由“漓江的水真……桂林的山真……”等个别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生硬地分析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对表达“热爱桂林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行思想道德说教,并生硬牵强地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忽略了优美语句的描绘,模糊了多姿多彩的景物形象,弱化了思想感情的具体感受,使学生的学习所得仅剩下词句的理性解释,景物的抽象特点和思想感情的空洞说教。

反思:以上两个教学均忽略了文学性课文的特点,悖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走入机械繁琐、僵化死板的教学误区,抽象概括、干瘪无味地进行景物特点和思想感情剖析,不留感知、体验和思维想象的空间,完整地走入一教到底的理性教学误区,导致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缺省了具体、优美语句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形象感知与积累,凝固了形象思维,泯灭了艺术语言的创造潜质。

三、对策

这类课文的教学要避免太实、太死、太干、太全的教学方法。力求营造一种切合课文文本诗意的氛围,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绘声绘色地引导学生进入形象的意境。注重具体语言的感知积累,注重语言形象的感受想象,注重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

(一)语言的感悟

案例1:游园不值

师:一首好诗能流传千古,就说这一首吧,你们觉得哪句写得最好?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么样呢?请你描述一下看到的满园春色。

生1: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装扮得生机勃勃。

生2:杏树高高地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到来;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

生3: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

案例2:荷花

师:请同学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

生:我觉得这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好像荷花很有力地长大。

师:我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么“冒”出来的呢?

生:我觉得是“探”出来的。

师:带到句中读一读。

生:是“蹦”出来。

生:是“伸”出来。

师:好一个“探出来”、“伸出来”、“蹦出来”。在你们的世界里,白荷花是活泼可爱的啊!同学们,我为你们飞扬的想象力喝彩!

师出示问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里?摇 ?摇出来,仿佛?摇 ?摇。

生: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蹦出来,仿佛想到外面透透气。

生: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仿佛向人民展示她的美丽。

生: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跳出来,仿佛想和我们交朋友。

师:多美的荷花呀!无论是含苞欲放的,无论是半开着的,无论是全开的,所有的荷花都是那么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的迷人的荷花吧!

反思:语言感悟是什么?如何感悟?从以上两个课例可以得出有益启示。语言的感悟就是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如果仅仅停留在意思理解的层面,不仅有碍于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深刻领悟,还有碍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的提高。

语言的感悟应立足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教师重视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联系上下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在诵读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二)情感的熏陶

案例:观潮

师:潮来时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读第三段。

(学生纷纷读)

师:你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就在眼前,非常壮观!

生2:白浪翻滚,很有气势!

生3:我听到了钱塘江在怒吼,看到了江水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师:我也仿佛看到了六七米的浪潮,声音如地动山摇。那万马奔腾、白浪排空的气势,令人心动。

师:我们一起观赏一下这天下奇观!(大屏幕上出现汹涌的江水,并配以激昂的音乐),这就是万马奔腾的钱塘江!你看到这江水,听到这音乐,心情会怎样啊?你想对钱塘江说什么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钱塘江气势雄壮、磅礴,非常壮观!

生:我的心潮也像钱塘江那样汹涌!

师: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不虚传啊!看了就会心潮澎湃,打开书,我们再一次怀着澎湃的感情,朗读这一段。

反思: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从这一课得到了例证。老师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创设课文情境,引导想象课文情境,都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看着滔滔的江水,听着配衬得体的音乐,读着课文的有关段落,情感油然而生,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活动不仅要导疑、导法,还要导情、导语。教师语言的魅力,也能增强课文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激情。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第6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吴歌;绣;题材;曲调;特色;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绣”题材的民歌有许多,如《绣荷包》、《绣花鞋》、《绣肚兜》、《绣香包》、《绣汗巾》等。《绣荷包》名称在我国南北广泛应用,无锡《绣荷包》歌词有1到12绣;上海《绣荷包》和福建永安市及浦城县、顺昌县《绣荷包》,歌词有1到10绣;江西景德镇市和南丰县《十绣荷包》及南丰县和乐安县《十绣》,歌词有1到10绣。荷包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爱情信物,她们把自己美好憧憬和深切情意都寄托其中。她们的绣制伴随着美好的愿望吟唱,歌词多反映男女爱情。南北“绣”题材民歌的内容有所不同,曲调风格也差异较大。如云南弥渡《绣荷包》委婉清秀,五声羽调式;四川《绣荷包》高亢活泼,六声宫调式;山西《绣荷包》明快热情,五声商调式;山东苍山《绣荷包》质朴纯真,六声徵调式;江苏无锡《绣荷包》具有江南水乡风韵优美抒情,五声宫调,等。委婉清丽、含蓄缠绵是“吴歌”的音调特色。吴文化是水的文化,稻作文明和舟楫文化孕育了“吴歌”。“吴歌”指吴地民间歌曲,吴地指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吴歌”即出于或流传于今之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安徽南部的民间歌曲。“吴歌”歌词上有短歌和长篇叙事歌之分,音乐上分为徒歌和弦歌。徒歌是无伴奏的乡间清唱,弦歌是有伴奏的小调。

古代“吴歌”因口传心授性和记谱法原因,传自今日有歌词又见曲谱者很少。现在看到的有歌词又有曲谱的“吴歌”,是明清以来田野工作者及学者收集、整理出版的作品。本文依“吴歌”“绣”题材内容为切入点,研究它的曲调特色,为“吴歌”这一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作出努力。

张仲樵译谱的《绣荷包》。是带曲谱《绣荷包》的早期记载,五声羽调式,歌词描写女子绣荷包的心理。全国“绣”题材的民歌有许多,笔者在分析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和《苏州民间歌曲集成》(拟出版)后发现,“吴歌”中“绣”题材的民歌有表现少女思慕和期盼之情、咏唱历史故事和民间风俗内容两类;采用“数序体”和“时序体”两种,主要有以下作品:

一、江苏省

1、小调《绣荷包》(一),《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无锡市,第815页。

2、小调《绣荷包》(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无锡市,第816-817页。

3、小调《姐在高楼绣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江阴市,第817页。

4、小调《十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溧阳市,第993页。

5、小调《绣荷包》,《苏州民间歌曲集成》,太仓市。

歌词上:《绣荷包》(一)和《姐在高楼绣荷包》述说爱情;《绣荷包》(二)述说自然和风俗,“这首《绣荷包》……它在十绣之后又加了十一月和十二月,变成了‘数序’和‘时序’结合体”;《十绣》歌颂生活;《绣荷包》述说神话故事和生活。

曲调上:无锡市《绣荷包》(一)采用五声B宫调。6句落音分别为sol―la―re―sol―re―do;第5句变化再现第3句,最后1句表现坚定的决心,旋律干脆只有2小节;宫到角音的下行六度跳和上行五度跳为其特色。无锡市《绣荷包》(二)采用五声C宫调,3句落音分别为sol―la―do;该曲调比《绣荷包》(一)更委婉。江阴市《姐在高楼绣荷包》采用五声c宫调,4句加补充句落音为do―sol―sol―do―do,曲调采用“码头调”或“剪靛花”。漂阳市《十绣》采用五声G微调和“套尾重复”发展旋律,5句落音分别为re―do―re―re―sol。太仓市《绣荷包》采用六声C徵调,众人唱的句子旋律不变同领唱采用变奏的句子交替出现,领唱采用变奏的句子落音为sol―fa―fa―fa―sol。

二、上海市

1、小调《十只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松江县,1963年,第539页。

2、小调《绣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松江县,1952年,第540页。

3、小调《绣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上海市区,1955年,第543页。

4、小调《绣龙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第565页,松江县,1978年。

5、花灯调《十买十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金山县,1978年,第616页。

歌词上:除《绣龙麟》述说爱情,其他都为10绣,述说自然、人文和风俗。

曲调上:松江县《十只荷包》2大句的落音la―re,六声D商调。松江县《绣荷包》八绣同四绣的曲调和九绣同三绣的曲调同尾变头,十绣同四绣的曲调相同;最后曲调变化重复了十绣的曲调,六声D商调和六声A羽调交替。上海市区《绣荷包》八绣同四绣的曲调基本相同,九绣同三绣曲调同尾变头;十绣同四绣的曲调相同,后面曲调对十绣的曲调进行了四次重复或变化重复;六声E商调。松江县《绣龙麟》4句落音为re―sol―sol―sol,六声E徵调;羽到徵音的上行七度跳为其曲调特色。金山县《十买十绣》2段,第二段变化重复第一段;五声C宫调;3句的落音为mi―do―do,第三句同尾变头重复第二句的曲调。

三、浙江省

1、山歌《绣香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衢州市,第234页。

2、山歌《绣牡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舟山市,第267-268页。

3、小调《绣兜兜》,《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安吉县,第425页。

4、小调《十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安吉县,第428页。

5、马灯《绣花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奉化市,第440-441页。

6、马灯《绣肚兜》,《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奉化市,第441页。

歌词上:《绣香包》和《绣兜兜》述说爱情;《十绣》述说历史人物和风俗;《绣牡丹》述说风俗故事、赞美劳动成果;《绣花绷》述说劳动生活;《绣肚兜》为绣动物。

曲调上:衢州市《绣香包》五声E徵调,4句落音为re―sol―do―sol。舟山市《绣牡丹》各段的结束音为角,有对比三段的旋律组成;七声D角调。安吉县《绣兜兜》4句加补充句落音为re―do―sol―sol―soI,补充采用“套尾重复”加固终止,五声F徵调。安吉县《十绣》五声F徵调,3句落音为dn―la―sol;第1句采用严格重复发展旋律,第2句第3句开头旋律变化重复第1句开头旋律。奉化市《绣花绷》4句加补充句落音为do―sol―la―mi―mi,补充采用“套尾重复”加固终止;五

声D角调。奉化市《绣肚兜》4句落音为sol―la―mi―mi,五声D角调。

四、江西省(赣东北民歌)

1、山歌《十绣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景德镇市,第389页。

2、山歌《十绣荷包》(交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南丰县,第454页。

3、小调《绣花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景德镇市,第490页。

4、小调《绣花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德兴县,第501页。

5、小调《绣花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玉山县,第502页。

6、小调《十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南丰县,第549页。

7、小调《十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乐安县,第564页。

8、灯歌《戒烟歌》(十绣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婺源县,第582页。

歌词上:乐安县《十绣》述说历史故事;《戒烟歌》劝男子爱惜身体;其他都述说爱情。

曲调上:景德镇市《十绣荷包》4句落音为do―sol―do―sol,第3第4句是第1第2句的变化重复,全曲采用对比或呼应手法;角到微音的六度大跳是其旋律特色;五声F徵调。南丰县《十绣荷包》4句落音都为sol,第3第4句是第1第2句的变化重复,旋律具有对答性,五声F徵调。南丰县《十绣》3句落音为la―sol―la,五声F羽调。乐安县《十绣》2句落音都为sol,旋律具有对答性,五声G徵调。婺源县《戒烟歌》4句落音为do―sol―do―sol,第3第4句是第1第2句的变化重复,全曲采用对比或呼应手法;六声D微调,si到sol音的上行六度大跳是其曲调特色。景德镇市《绣花鞋》3句落音为sol―do―sol,五声D微调。德兴县《绣花鞋》3句落音为sol―mi―sol,五声G徵调。玉山县《绣花鞋》4句落音都为sol,第4句严格重复第2句,第3句“套尾重复”第1句,全曲采用对比或呼应手法;五声E徵调。

五、福建省

(一)闽西北民歌

1、唱诗念歌《绣只荷包送情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明溪县,第1002页。

2、唱诗念歌《绣荷包》(一)(二)(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永安市,第1006―1007页。

3、唱诗念歌《十绣罗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尤溪县,第1010页。

歌词上:都为述说爱情。

曲调上:永安市《绣荷包》(一)6句采用“套尾重复”和变奏发展旋律,每句的结束都相同,五声C羽调。永安市《绣荷包》(二)2句落音都为la,五声A羽调。永安市《绣荷包》(三)五声E羽调,6句采用“套尾重复”和变奏发展旋律,每句的结束都相同。明溪县《绣只荷包送情郎》2句落音都为la,B羽调,全曲只用了Ia―do―re三个音,2句曲调为“套尾重复”。尤溪县《十绣罗鞋》七声E微调,4句落音都为sol,每句采用“套尾重复”和变奏发展旋律,每句的结束都相同。

(二)闽北民歌

1、小调《绣汗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建阳县,第1106页。

2、小调《十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武夷山市,第1123页。

3、小调《绣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浦城县,第1138页。

4、唱诗念歌《绣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顺昌县,第1170页。

5、唱诗念歌《十绣荷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邵武市,第1172页。

6、唱诗念歌《绣汗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光泽县,第1177页。

7、唱诗念歌《十买十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政和县,第1192页。

歌词上:《绣荷包》和《十绣荷包》述说爱情,其他述说历史和风俗。

曲调上:建阳县《绣汗巾》E角调,全曲只用了mi―do―sol三个音,第2句变化重复第1句。武夷山市《十绣》五声A微调,2句落音为la―sol,第2句与第1句呼应和对比。浦城县《绣荷包》2句落音都为sol,五声C微调,第2句与第1句呼应和对比。顺昌县《绣荷包》2句落音都为la,五声D羽调,第2句与第1句呼应。邵武市《十绣荷包》4句落音都为do,第3第4句是第1第2句的变化重复,旋律具有对答性,全曲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B宫调。光泽县《绣汗巾》2句落音都为mi,四声C角调,第2句是第1句旋律的装饰变化。政和县《十买十绣》有12句,旋律采用五声F角和B羽调式转换。旋律用变奏和模仿手法发展。

笔者对“吴歌”“绣”题材36首歌曲曲谱进行梳理和研究后发现,小调类19首约占52.8%;唱诗念歌类9首占25%;山歌类4首约占11.1%;灯调类4首约占11.1%。江苏5首小调,上海4首小调1首花灯调;浙江小调、山歌、马灯各两首,共6首;江西赣东北小调5首、山歌2首、灯歌1首;福建省闽西北只有唱诗念歌类5首,闽北唱诗念歌类4首、小调类3首。浙江省“绣”题材歌曲大跳旋律在五度范围内,喜欢用徵和角调式。闽西北民歌喜欢用羽调式,曲调的发展采用变化重复、对比或呼应手法。闽西北还喜欢用“套尾重复”和变奏手法发展旋律,每句的结束都相同。闽北民歌曲调简洁、朴实。

“吴歌”“绣”题材的曲调常用汉族五声调式,次为带有“si”音的六声调式,很少用带有“fa”音和七声调式;常用徵调式,宫和羽次之,商和角再次之(浙江省奉化市《绣花绷》《绣肚兜》和舟山市《绣牡丹》采用角调式);大跳音程较少,大跳音程前后旋律必用反向委婉级进加以平衡;依大跳为界,跳前旋律音程小幅度委婉起伏,跳后旋律音程也是小幅度起伏的旋法是其一大特点;偶尔出现的大跳乐汇,通常向上跳的乐汇出现的概率多,向下跳的乐汇出现的概率少;旋律的大跳通常为四度下行和五度上行跳,羽到徵音上行七度跳和宫到角音上下六度跳;角到角音上行八度跳,宫到羽音和徵到角音上下三度进行。

“吴歌”“绣”题材的旋律线,常强调“徵角”和“宫羽”之间的小三度进行;颤音不仅幅度小而且快而细,大多为单颤音,双颤音以上较少;小三度倚音和滑音比颤音多;纤巧繁细的润腔装饰通常在唱腔的字前用上下滑音或倚音;这些润腔与润饰音多呈级进关系,多不超出三度;倚音多用单倚音,小三度的倚音和滑音较多运用。

“吴歌”中“绣”题材曲调的结构大多为乐段,超过乐段的结构一般为后面结构是前面乐段的变化重复或变奏:乐段结构往往采用两句和四句或两句和四句加补充曲式。

南北“绣”题材的民歌有许多,它们歌词内容有表现男女爱情和咏唱历史故事及民间风俗内容两类。“吴歌”清而婉,越歌长而激。吴越相距不远,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相近。而民歌的音乐风格却不相同。吴越如此,中国南北民歌音乐风格的差异更是如此。“吴歌”以柔带韧,“软、糯、甜、媚”,有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吴歌”中“绣”题材曲调的特色,具有吴地地缘和人文上的烙印。“吴歌”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它如涓涓流水,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柔和娇两种美感本是长江音乐文化的本质共性,但这种风格美感在苏州周边表现得最明显。“吴歌”中“绣”题材歌曲,是“吴歌”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吴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是吴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准备将吴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入21世纪,苏州在“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加大了政策和经济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历史赋予我们把“吴歌”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发扬光大的职责。该文通过展示了“吴歌”这一古老体裁中“绣”题材民歌的曲调特色,也折射出它在当代的影响和生命力,同时也使读者感到“吴歌”丰富的内涵和无穷魅力。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第7篇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来到澳门卢若廉公园的莲池旁,顿觉眼前一亮,景色美不胜收。此时恰值夏季,正是荷花含蕊吐芳、竞相绽放的时节。面对着碧波微涟、荷花盈盈、鱼戏莲动、蜻蜓俏立的醉人画卷,我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感叹:“澳门的荷花可真美啊!”

陪同我旅游的李先生是位60多岁的澳门人,他似乎对类似赞叹已习以为常,仅微笑着略略颔首,算是应答。

面对莲池美景,我突然想起一个与澳门以及荷都有关的问题,便向李先生问道:“听说澳门的地形地貌很像荷花,我怎么没有发现呢?”

李先生对澳门的掌故比较熟悉,他介绍道:“澳门的地形地貌的确很像荷花,但那已是10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澳门的跑狗场、台山、青州等地还未填海成陆,黑沙环、马场一带仍是海。海里有一条绵长的沙径,长十里,宽五六丈,从岸边直抵海中一个突起的圆形小山。这个地形远远望去,不正像一株茎细长而叶肥大的荷吗?因此,此山被称为莲花山,又名莲峰山。”

“这个地形今天还能看到吗?”我急切地问道。

“今天已经看不完整了。”李先生略带遗憾地回答,“经过一百多年时光的涂抹,人们填海造陆,辟地建屋,原先海里状似莲茎的沙堤已经被湮没了。不过莲峰山还在,倒还可以一睹澳门作为‘莲花福地’的风采。”

这时走来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他们在莲池旁的草坪上席地而坐,在一位女老师的主持下开始举行“赏荷诗会”。

第一个出场的是一位小姑娘。她清了清嗓子,稚声稚气地说道:“我朗诵的赏荷诗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着,她就用略带粤味的普通话朗诵起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姑娘话音刚落,热烈的掌声已在四周响起。

第二个出场的是一位小男孩,“我给大家朗诵的赏荷诗是《采莲曲》,作者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第8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 唐人绝句 鉴赏能力

情中觅诗趣,日渐长涵养。在农村普通高中执教的十余年中,笔者发现,适量选取一些短小精悍、诗味隽永的唐人绝句辅助诗词教学,可以克服农村高中学生的诗词畏惧心理,进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一、移情之诗趣

诗人饱蘸情思的画笔点染泼洒处皆是情采。若将主观感情移入自然景物,即“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物色带情”,也即“移情作用”。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把依恋之情依在柳、藤的缠系中。不说自己情系旧家,难舍难弃;却说柳藤牵扯难分,黄莺频啼惜别。在诗人充满纯情的眼中,久相处的柳藤、“浑相识”的黄莺也像他一样痴情绵绵、离情依依。诸如移情入物见诗趣者还有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杜牧的《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二、细节之诗趣

诗短情浓,描写典型真实的细节是最佳的选择,它最能因细而传神,由小而见大。工匠出身的胡令能身手不凡,其《小儿垂钓》一诗以细节传神而脍炙人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蓬头”为其野态,“侧坐”为其姿态,“遥招手”为其神态,“怕得鱼惊”为其心态。前二句绘其形,后二句传其神。“遥招手”是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他将小儿全神贯注盼鱼上钩的心情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小儿钓得鱼儿之前,诗人已用他的生花妙笔钓得了满篇的童趣。捡拾细节显诗趣者还有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于鹄的《江南曲》:“偶向江边采白,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高声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三、曲写之诗趣

诗文忌直贵曲,更见情趣。由于“言此意彼”,读者可以驰骋丰富的想象,发掘诗中的含义,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是诗歌便添得无限丰富的审美情趣。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是一首令人称奇的言意遥远而又贴近实情之作:“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言此”为“闺意”,意彼是“张水部”。就“闺意”讲,极富诗趣。一句,昨夜成婚;二句,今晓拜见;三句,先问夫婿;四句,装扮如何?新妇的惶恐心情、微妙心理如在目前。就“张水部”而言,“妙和无垠”。水部郎中张籍为文坛名流,与韩愈其名,时人并称“韩张“,喜擢拔后进,朱常得其教诲。临近考试,奉诗求教。新妇自喻,夫婿比籍,姑舅比主考,“画眉深浅”比自己的诗歌。比附无不关合,构思新颖独特。当然,张籍展读朱诗之后的和作《酬朱庆馀》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此次考试担心。

四、对写之诗趣

诗从对面写来,可收一石二鸟之效,能够极大地增加诗歌的审美容量和艺术情趣。罗邺《雁》:“暮天新雁起汀州,红蓼花疏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红楼。”“愁为心上秋”,在这令人思、令人愁的秋的夜月,“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拂拭不去思乡、思家、思亲之情,但诗笔偏不落在自身,而落在故园红楼的亲人对自己的思念。这种“心已神驰到彼,诗人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要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最深入人心了。与此相似的还有白居易“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高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等。

五、比喻之诗趣

比喻的妙用在“其言浅,其情深”。写人咏物,一旦以比喻出之,诗趣可谓妙不可言。王昌龄《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采莲女的衣着相貌实际是比:碧绿的罗裙像荷叶一样鲜艳流碧,美艳的笑脸像荷花一样迎风开放。但诗人却以叙述和描写出之,新颖别致。第三句又将荷叶和罗裙抹上一层翠绿,荷花和脸庞涂上一抹粉红,让你在浩淼的荷湖上分不出人和荷。正在你细心辨认之际,一曲采莲歌悠然飘起。循声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一株艳荷正是身着罗裙的采莲女子。

六、白描之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