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音乐与教育论文

音乐与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9 09:21:59

音乐与教育论文

音乐与教育论文第1篇

随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不断改革及发展,学校体育以“快乐体育”为主题,掀起了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作为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和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下的体育运动发展中已经被广泛采用。体育是人的肢体运动,音乐则关乎人的内在情感和心理运动,两者从不同方面共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人们表达、抒发和寄托感情的艺术,它影响着人的情绪,也能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强弱,影响着体育教育新的改革前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选用正确的音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练习水平和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把音乐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肢体的锻炼,还能受到音乐的感染,促使美育教育进一步融入体育教学中,让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田径在教学大纲中属于难度较大、内容枯燥的项目,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有趣、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练水平和效率

体育课开始时,播放一些节奏轻快的音乐,能促进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更快地进入到高强度的练习中去。在课堂的基础部分适时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和运动节奏相匹配的优美旋律,能促使学生运动中枢神经的进一步兴奋,减轻疲劳感,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运动,大胆展现自我。在完成强度和密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后,再运用轻柔舒缓的音乐进行肢体伸展和放松,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完全释放,尽快消除疲劳感,恢复正常心率。把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气氛活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也就自然地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选择

体育教学所选用的音乐应当内容健康、节奏鲜明,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音乐的运用要与体育教学的内容、教材层次、学生学习程度以及音乐风格等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违背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科学、合理地把音乐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中学到技术技能、锻炼身体,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1.不同年龄段对音乐选择的区别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尽可能选择符合其年龄层次的歌曲或乐曲,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实效。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要求其掌握所有动作和技术。可选择一些清新欢快的儿童音乐或歌谣,例如收视率高的动画片插曲等。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叛逆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选择一些健康向上、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高中阶段的学生逐步成熟,应注重意志品质、体育精神和终身锻炼等习惯的培养,可选择部分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气。而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对他们身体素质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并朝着理想努力拼搏、奋斗。对此,可以选择一些表现努力拼搏、积极奋斗的音乐。

2.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音乐的选择

在一堂完整的体育课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要求,因此在各个环节要根据运动生理、心理的不同来对音乐进行筛选。本人在某高中的一堂体育课中(练习密度:40%—70%;强度指数:1.2—1.8),对不同班级的300名学生做了心率监测,在不同的环节中算出平均值,得出了一节课中不同内容的心率变化曲线,目的是科学选用不同的音乐进行课堂教学。

(1)准备部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整堂课的引入部分,它使身体迅速由安静状态进入到运动状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这时音乐的选择必须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快速兴奋,让身体每个器官都活跃起来。如慢跑、徒手操等常见的准备活动使用的音乐应该为韵律感强、有稳定节拍感、节奏较快的二拍子音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节拍强弱的辨别力和对特殊重音变化的记忆力。为了明确调性感觉,我们常常选择具有明亮色彩的大调式音乐。在配器上选择明亮而内在的和弦织体,让学生头脑中的内在和声感与音乐音响感统一,从而让音乐去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进行准备活动,让声态、形态、动态、空间态等和谐一致。这部分音乐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改善作用。专门的准备活动,就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地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音乐。目的是促进学生大脑皮层的进一步兴奋,让心率达到每分钟100—120次,对基础部分的学习进行铺垫式的诱导。

(2)基础部分:这部分是课堂的重点,应选择节奏感强、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注意的音乐,这样能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振奋起来,尽快克服生理、心理上的惰性,从而自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心率达到每分钟140—180次,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选用DJ、摇滚音乐等节奏鲜明、动感十足的音乐辅助教学。基本教学阶段其实对音乐的选择没有严格的限制,无论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单拍子还是复拍子,总之要选用符合教学内容和体育项目的音乐。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选择上要符合本次课运动的心率和机体运动的特点,动感十足的爵士乐、圆舞曲或波尔卡等西方古典音乐走进课堂,就不失为一个理想而雅致的选择。这些舞曲形式的三拍子音乐以“强弱弱”为基础律动,虽然比不上富有强弱规律的二拍子规整、易记,但颇有流动感、飞扬感。适合同学们两两或多人协作性的运动。笔者曾做过多次对比试验,当选用速度快、情绪热烈、风格优雅华丽的舞曲如《溜冰圆舞曲》、《多瑙河之夜》时,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优美的氛围,又能让参与者感到活跃。张弛有序的音响使他们乐此不彼,动作轻盈敏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选用二拍子或者由它复合而成的4/4拍子的音乐时,我们会有意识选择旋律较短且多次重复,并在强拍和次强拍拍位充满着强有力低音元素的音乐。

(3)结束部分:经过较高强度和密度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身心都会有疲劳感。而传统的体育课只注重肌肉的放松,没有对紧张疲惫的心理进行放松。为了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尽快消除,结束部分应播放一些旋律优美、舒缓的音乐来放松紧张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率降到每分钟80—90次。这个部分的音乐应该以古典音乐和轻音乐为主。笔者曾在教学中播放声乐曲体裁的艺术歌曲,做了很好的尝试。这种起源于18、19世纪欧洲的抒情歌曲体裁,用人声独唱和钢琴伴奏为诗歌配乐,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这类音乐恬静、舒缓,在作曲上统一、平稳,内在的音调又不呆滞。单纯而富于想象的音乐性格,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稳定情绪,放松身心。

3.不同教学内容对音乐的选择

在对音乐的选取阶段,要注意音乐的情绪与动作风格相统一。音乐的选取也要符合教材大纲的内容,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毫无针对性地使用。音乐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影响重大,激昂的音乐能提高人体兴奋性,而优美舒缓的旋律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所以,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音乐,使体育教学得到更大的发挥、收到更好的实效性。

4.不同民族文化(民族学校)对音乐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各省地市州都有民族学校。针对这些民族学校和代表性体育项目,应该选择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比如可通过课本知识传授、开展烟盒舞课间操、文艺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彝族烟盒舞少数民族文化,这也是传承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三)音乐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现有的课间体育活动的试点及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学校大多突破了原有课间操的模式,在做好眼操、广播操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学校的自编操及小型多样的体育游戏。课间活动将锻炼、娱乐、放松等功能融为一体,把原有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变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从而消除了学习的疲劳感,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音乐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使得课间练习增添了活力与生机。音乐是课间活动的行动信息,相关研究表明,一定频率的声波会使练习者的脑电和肌电等指标产生相应变化,进而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想要主动参加运动锻炼。音乐的主体是情感,因此,音乐不仅仅作为活动引入,使肢体运动和音乐相呼应,还使整个课间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中,应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应用音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并调节学生运动负荷和心率曲线。

二、学校体育对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体育对音乐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学校体育的各个部分,都有各种音乐的大量注入,这就向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有针对性地不断创新,并且在音乐的创作中要结合运动生理、心理等学科,实现节奏、旋律与机体活动特征的有机融合。艺术性学校体育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等,就要求音乐的旋律、节拍和动作的完美结合和相互辉映。这样的结合拓展了音乐发展的新领域,促进了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二)学校体育对音乐专业学生的辅助作用

音乐与教育论文第2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格又称个性,它主要包括气质与性格两个部分。所谓的性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对现实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而气质是一个人的神经类型在人的行为上所表现出的特点。俗话说,“曲库及个性”,它比较形象地反映出一个人所听的歌曲所反映出的人的个性。在我国古代的《礼记•乐记》中,就有关于音乐对人格影响的论述,比如,“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优。啴谐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厲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庒成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順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由此可见,音乐具有陶情冶性的功效。

二、发挥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措施

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音乐教育属于艺术的范畴,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的范畴,两者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所以,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价值的实现,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具有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功效。充分地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彰显音乐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1.增强音乐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音乐教育者可以凭借音乐的艺术舞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制约,音乐教育者往往把音乐教育看成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科,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综合效应,尤其是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音乐教育者普遍认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所教的音乐学科无关。持有这种思想观念的音乐老师是比较普遍的,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支配下,音乐教育者往往只注重音乐形式的选择,而不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在音乐教育者的影响下,学生眼里的音乐多数被看作是娱乐的一种工具,这本就与音乐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在目前形势下,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客观上也需要有一种能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与途径。因此,音乐教育要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首先就要从转变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观念开始,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者只有具有音乐教育观念,才能指导其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为此,音乐教育者要把音乐教育看作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将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选择与优化音乐教育内容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据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课程纲要标准,音乐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音乐教育在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因为有很多音乐内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音乐教育者要注重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比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音乐可以选择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威瓦尔第的《四季》,约翰•巴杰尔贝的《D大调加农》;消除疲劳的音乐可以选择德彪西的《海》,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促使注意力集中的音乐可以选择罗西尼的歌剧《威廉姆•泰尔》序曲和鲍罗丁的《鞑人的舞蹈》;减轻头痛的音乐可以选择巴赫的《F大调意大利协奏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有助于睡眠的音乐可以选择莫扎特的《摇篮曲》《催眠曲》,德彪西的《梦》;减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音乐可以选择莫扎特的《嘻游曲》、舒伯特的轻歌剧等乐曲;激发创新思维的音乐可以选择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增强自信心和斗志的音乐可以选择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海顿的《创世纪》、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帮助人镇定的音乐可以选择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G小调)、圣桑的交响诗《死亡舞蹈》;解除忧郁与烦恼的音乐可以选择西贝柳斯的《悲痛圆舞曲》、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d小调•死神与少女》;缓解压力的音乐可以选择:艾尔加的《威风凛凛》。3.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始终音乐教育课堂是学生表现的课堂,音乐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首先,音乐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尽可能地表现自己,通过表现来培养自信心;其次,注重因材施教,以此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4.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解决音乐能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而音乐教育的形式主要是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在实践中,音乐教育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音乐教育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情趣”结合。“情”是指音乐教育内容以及音乐教育者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它可以有效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趣”是指音乐教育者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它能有效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其次,音乐教育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内化吸收。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外在,它能否对个体产生作用,主要取决于个体内化的程度。所为的内化就是将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通过个体内部思想矛盾的斗争过程将其变成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借助于音乐教育

音乐与教育论文第3篇

学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育人,而育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教导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具有这种育人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当然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音乐文化的熏陶。但是受我国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如语文、数学等。对音乐这种学科并不愿意让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错误的认为音乐教育对自身学习和工作没有实际用处,甚至还担心会耽误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为了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必须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校园文欢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用心去领略音乐的魅力,从内心深处真正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音乐教育对于高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承担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艺术气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音乐背后的正能量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正面的影响。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也让学生的价值理念一致化。

二、音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极大增强的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音乐教育则会促进校园文化的这一功能,因为合理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只有音乐课程教学的这一种形式,学校会在学生课程中增加音乐鉴赏课,对音乐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普及之外,校内还存在一些自行成立学生音乐社团或是兴趣小组,可以聚集那起些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是热爱音乐的学生,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并会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合唱比赛、音乐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还有一些奋进向上的主题音乐表演能够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增强学生间凝聚力,激励学生,催人向上。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力量,培养他们的对学习、对生活乐观积极的心态。一场格调高雅、内容积极、主题鲜明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不但会提高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活力,更会大大加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增强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协调发展

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的能力,而合理的音乐教育更是可以大大促进这一点。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校的各个发展要素之间应当达到一种有谐有序的状态,建设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如此才能够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速度愈发迅猛,给自然、社会以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带来了一列的包括伦理道德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工作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加明显了。

四、结束语

音乐与教育论文第4篇

一、少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完善的人格

音乐教育,并不是以培养专业音乐家为主,而是培养,塑造完善的人格。人类的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哪一种社会,正常人不能没有音乐,良好的音乐教育必须具备双重功能: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实现对音乐美的感知,进而产生对于音乐的热情,而且要使得音乐营养渗透进他们的情感和智力领域,实现身心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要以培养“通才”为目的,注重艺术熏陶与提高整体素质的关系,力求使得幼儿初期的音乐启蒙在其终生教育中发挥长久的效应。这就要求教师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和任务,在教学的时候,要着重把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要在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兼顾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少儿音乐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兴趣

任何教育的关键都在于兴趣,少儿学习音乐的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儿童时期是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但也容易转移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情绪的调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被深深吸引,促使他们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探究氛围中。教师为了开启少儿学习音乐的兴趣的大门,应当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手段,比如启发、诱导、奖励、激奖、比赛等方法,加深少儿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少儿,应当根据其音乐天赋的差别,因材施教。音乐细胞比较发达的孩子,在入门阶段可能会比较顺利,这时要给予他们最大的爱护,保持其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及强烈的求知欲。对不太善于自我表现的少儿,应当多多地制造机会,培养其自信心,给予其表现的舞台,促进并增强其对音乐美的感受及进行音乐表现的欲望。另外,因为少儿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有家长陪伴,所以家长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在每堂课结束的时候,应当把布置的作业详细向家长解释,以便进行课后的辅导与监督。应当鼓励家长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多给孩子播放音乐碟片、看音乐会录像、收看电视文艺节目、观看现场演出,对于孩子们的积极表现,要及时进行物质的或精神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们会很兴奋并感到自豪,会产生更大的学习愿望,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少儿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从这种学习中尝到了甜头,便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把学习视为负担。这样,音乐才会真正地成为学生们精神的家园,使他们乐在其中。

三、少儿音乐教育的成效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音乐作为创造性极强的艺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创造空间,因此,少儿音乐教师在培养少儿创新能力方面负有重任。少儿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做“创新型的教师”。所谓创新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强烈的创造意识,应建立在热爱教育事业、立志献身青少年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对于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这是完成“创新教学”的根本动力。一位具有创新性的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儿童的心理。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向孩子们讲解乐理知识,例如,把五线谱音符说成是小蝌蚪或球拍,把电子琴说成是大玩具,把十指练琴说成是跳舞等。这些真童的语言可以让孩子在游戏般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训练和学习。一位具有创新性的教师,应当是活泼、平易近人的。在上课时,要有声有色地进行表演式的讲解,主动和孩子们一起唱唱跳跳,和孩子们聊天、谈心,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他们感觉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样,孩子们才会克服畏惧、厌烦等不良情绪,才能乐于释放自己,表现自己,有问题的时候能够大胆提问,有不如意的时候会主动向老师倾诉,学习有进步的时候会乐于同老师分享喜悦。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性格、智力水平更好地传授这门学问。

四、少儿音乐教育成功的内因在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音乐与教育论文第5篇

一、数字化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通过前文所述,可以看到数字化教育发展的迅速和其强大的辅助教学力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少年来,如何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并仍然在摸索、探讨之中的话题,即便是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课堂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许多学生对某些本方向之外的其他音乐学科的知识的接受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从而存在偏科的现象;探究其中的原因,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大家达成共识的———音乐教育的理念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或者称之为音乐教学的模式,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知识本位,音乐课和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一样,重在知识的解读、灌输、记忆,割裂了音乐本质的东西,即“听觉感悟”和“审美”,学生面对抽象、生涩的概念相当反感;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的加工处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甚至是嗅觉、味觉的联觉反应,通过形象化加强理解、便于记忆。二是有利于教师实现知识的交叉、整合,现在的社会对人才、对知识的要求强调“多元”融合,传统教学模式,一架琴、一只粉笔、一台录音机,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化技术手段则可以大容量的容纳各个相关的知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就能足以说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软、硬件知识的把握合理的将所传授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给学生。三是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对教师有着相当的要求,首先,要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了解并掌握电脑的使用、维修等知识;其次,要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软件的安装、使用等;还要经常广泛的涉猎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四是对于学生而言,借助现代化的数字音乐技术手段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渐渐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创造式学习。

二、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能使教师的教学更明朗化、便捷化、生动化,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化、全面化、开放化。艺术类、高校师范音乐专业已经开设了类似课程,这说明市场对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师资是有需求的,数字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有关课程设置的先关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建议,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数字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视和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将会开发出非常多元化的数字音乐教学模式,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巨大能量也会得到释放。

作者:赵静单位:郑州财经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

音乐与教育论文第6篇

所谓音乐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中蕴藏的内涵和真谛。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只有在真正的鉴赏中才会发现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听觉享受和音乐的外在形式,更应该重视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共鸣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进而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当前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些许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把音乐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述,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学习乐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和技巧的娱乐性课程,而忽略了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这种落后的片面的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适应,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全面开展审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仅把其看成是一种调节性质的课程,所能安排的教师资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师的音乐素养已经与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脱轨,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先进的音乐审美教育,致使无法全面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三)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与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从而没有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引领,即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审美教育也难以开展。学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师灌生受”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使他们仅有的兴趣也埋没了。

三、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为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根本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思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所以要深化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有的传统片面的音乐教学的思想。各高等学校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知。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审美教学中的基础,而进一步对音乐教育的审美理解是对音乐的深化。在音乐鉴赏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节奏、旋律等方面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者产生认同与共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深入音乐,随着每一个音符而动,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在思想上改变教师和学生们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自然会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

(二)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教育的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理解到音乐的内涵,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美,除了欣赏音乐之外,还要亲身参与实践,即表演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习俗和人生经历,对于同一音乐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技巧培训,为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而不是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

,在教学中起引领作用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主要引领人,所以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拥有较强的表演示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音乐的审美价值,分享对音乐的感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音乐鉴赏过程中领悟音乐的真谛,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教师要定期培训,以及时更新自己的音乐审美知识储备,与最新的音乐审美接轨。同时,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指引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开展审美教育。

四、结语

音乐与教育论文第7篇

1.体育舞蹈音乐的特点

音乐在体育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音乐的旋律,舞者们的舞步也相应变化,婉转的音乐匹配缓慢的舞步,欢快激情的音乐匹配快速热辣的舞蹈。据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体育舞蹈作为选修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舞步有音乐的引导,而且大多的学生会更加青睐像桑巴、牛仔等轻快且极具激情的热辣音乐。舞者们是在音乐的引导下翩翩起舞的,这就避免了学习者学习舞蹈时极易产生单调和疲乏情绪的困扰。兴趣往往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给予者,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偏好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舞蹈进行学习,这无疑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最佳保证。

2.体育舞蹈音乐的原则

体育舞蹈并非我国的本土舞蹈,自欧洲和拉丁美洲引进以来,体育舞蹈就表现了非常严格的规矩性和纪律性。不同的舞蹈有相应风格的音乐匹配,不同的音速和节拍对应不同的舞步。所以,学习体育舞蹈需要事先对学习者的基本音乐素质进行培训,为后期课程中的舞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1.诱导舞步的编排、设计

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音乐的环境中往往更容易产生联想,创造力也会随之增强。大脑能根据音乐节拍、节奏、旋律自动做出各种应激反应,舞蹈编排者在音乐的熏陶下将舞步和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舞步的创作。因此,音乐对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兴奋灶之间产生多种形象联系最好的媒质。例如:民间乐曲《采茶扑蝶》,舞蹈编排者在优美的旋律中就会很容易联想到一些欢快的场面,从而创作跳跃性比较大的舞蹈动作来配合音乐的旋律。

2.内在控制体育舞蹈动作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会根据音乐传达的感情来进行指导,舞蹈动作的快慢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或快或慢、或强或弱。急速旋转的舞蹈动作就配合节奏缓慢、旋律柔和的音乐;但当碰到节奏和旋律都非常紧张、激烈的音乐时,体育舞蹈在外形上也应变换成慢而悠长的形态动作来展开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易于学习者接受,也让他们体会到音乐和舞蹈动作的协调和一致。

3.激发人的情感

情感对于舞蹈的重要性如同脉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失去脉搏人的生命也将停止,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在舞蹈和情感中的位置无可替代。不同的音乐可激发出不同的情感,柔情媚态的音乐使人们笑逐颜开、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汹涌澎湃的拉丁舞音乐则让人们欢欣鼓舞、心潮澎湃、欢天喜地,悲伤痛苦的音乐则使人黯然销魂、热泪盈眶,音乐不同则会引起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4.有助于意境的展现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意境的统一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还跟四周的声音有关。公园里面绿树成荫、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玩,蝴蝶蜻蜓盘旋在花朵上,此时,林中荡漾的鸟叫声更加烘托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意境。倘若市集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此时的叫卖声、车轮声和喇叭声则烘托出繁华热闹的意境。由此可看出声音有助于意境的展现。音乐在舞蹈当中同样具有类似效果,舞台上表演除了舞台背景、灯光、舞姿外,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倘若一个舞蹈没有音乐,那就成了哑剧。音乐既增加了舞蹈的色彩,更是对舞蹈意境的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三、合理驾驭音乐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培养学生的乐感

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重点讲解每种舞蹈的基本舞步的节奏,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其正确把握音乐节奏。而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教师应采用舞种风格中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通过击掌、点踏或屈膝弹动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对动作的控制力

体育舞蹈除了要求学习者必须动作到位,更重要的是培养音乐与动作配合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体育舞蹈动作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学习者对所学体育舞蹈相对应的音乐的理解能力决定着他们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因为不仅音乐的风格和感情等指引和约束着体育舞蹈的动作,体育舞蹈动作的幅度也能传递音乐中的不同感情。与此同时,在对舞蹈动作进行编排时,教师也要事先认真把握音乐的感情,才能表现出对舞蹈动作更好的控制力。

3.结合名曲,提高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力

学习者要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演绎出音乐内在感情和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选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动作学习前一起交流音乐的流派、创作意图等特点和感情,力求收到学生们能自动将动作与歌曲的特定情绪和意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4.教师在音乐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与教育论文第8篇

音乐教育哲学问题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继2009年11月在广州大学举办的首届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之后,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次会议除了延续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讨论,还提出了“传统音乐教育”这一近年我国音乐教育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论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既是进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的基础,也是探索传统音乐文化当代传承的路径。将音乐教育哲学与传统音乐教育结合进行探讨,是大会主办者探索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模式的有益尝试。

两天的会议议程包括:专家主旨发言、圆桌会议、博士论坛、研究生论坛四项内容。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

一、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为背景的多元社会环境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者应该怎样看待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新的意义?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玛丽・麦卡锡(Marie McCarthy)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在其主旨报告《变迁世界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新视野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中麦卡锡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音乐教育哲学成为音乐教育的宣传、政策的主要知识来源。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基础已经得到扩展,一些学者开始从多元学科来寻找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包括了心理学、女性主义、音乐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流行音乐的研究。针对这种新的研究趋势,麦卡锡提出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要研究的五个问题:(1)音乐教育者怎样理解音乐的意义?(2)“认知”音乐意味着什么?(3)今天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是如何被重视、被宣传、被倡导的?它们的基础是什么?(4)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到底是“谁”的音乐?(5)从伦理的角度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是“好的”音乐教育?以此提醒当代音乐教育者将他们听赏和看待音乐的方式重新概念化并考虑音乐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麦卡锡所介绍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新趋势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具有启示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音乐教育哲学作为本研讨会的主旨议题之一,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参会代表们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对基于中国音乐教育实际情况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做了深刻的分析。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理论化、系统化认识的总结,是特定社会和历史中的产物。西方的音乐教育哲学与中国传统的“乐教”哲学的关系何在?中国传统“乐教”哲学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有何启示意义?如何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贯通中西?这些问题正是探索本土音乐教育模式的关键,也是本次会议的目的所在。管建华《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文以社会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哲学、历史文化哲学为基础来探讨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的关系;该文尝试汇通中西哲学,提出建立中国文化哲学为基础的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周凯模《中土“乐教”哲学与民间音乐传承》提出中国自古就有基于中土宇宙论的乐教哲学体制,在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分科体制后,中土“通才式”的教育体制断裂,中土优秀的乐教思想被忘却。而在民间“乐教”思想中,却依然坚守着中土“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是对古代优秀乐教思想的延续,因此对于中国民间乐教传统的丰富资源的调查研究任重道远。代百生《音乐美育: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主线》中认为以“美育”为发展主线的中国音乐教育思想既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审美”与“美育”观念的吸收,也体现了中国儒家礼乐思想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提出正确认识音乐美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在该论题中,“审美”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实践的关系尤其受关注。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王州《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刘倩男《“审美”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指向》等文章,都以中国音乐教育实践为现实背景,对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审美”和“实践”两种范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此外,从哲学层面进行理论研究的还有张业茂《“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与语用――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朱玉江《从交往理论看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韩忠岭《两种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的哲学诉求》、柳良《对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若干思考》、姬晨《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从课标修订管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等文,这些探讨对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三、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代表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分别从学校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传承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传统音乐民间活态传承的方式等问题。

学校作为专门、系统的教育机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当下学校中的传统音乐教育处于何种地位?如何推进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本次会议的代表们分别就不同层次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提出了当前音乐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为重视与衰减并存。提出今后应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同时各院校应展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与学习兴趣,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谢嘉幸《传统音乐教育――从理论思考到实践探索》以自己亲身的实践与研究“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为例,提出建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既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多样化的保护与开发,又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教学资源,同时有助于沟通多种类型的音乐教育。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提出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对于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传承的重要性在于:调节、维持高校音乐活动主体的群际关系,促进校园岭南传统音乐活动正常开展,并提出营造校园文化生态的具体途径。刘瑾《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的梳理与思考》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支撑、互为依存的关系;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的个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往,才能生成国际性。

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传承的手段,是延续地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推进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并在音乐教育中延续民族精神?围绕民间音乐传承主体在地方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及民间音乐传承的方式对于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代表们各抒己见。马达《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论述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在当地广东汉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并以实地田野工作考察资料的论证,指出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是保护和传承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策略之一。郭大烈、黄琳娜《利用儿歌民谣教学传承纳西族语言文化》论述了面对纳西族语言和传统东巴文化面临消亡危机,自1999年以来,两位作者在家乡古城丽江创办东巴文化传习所的经历,他们用自己的租屋建盖传习所校舍,利用纳西族传统儿歌、民谣在小学里进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教学,传承优秀东巴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张天彤《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模式研究――以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为例》根据其多年来的田野工作实践,总结出5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渠道、两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方式、4种民间音乐传承人。

此类的文章还有袁静静《文化转型下潮州大锣鼓的变迁与发展――潮州大锣鼓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曾璐莹《大埔广东汉乐的活态存在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焦皓华《广东汉乐声音景观评价与大埔汉乐文化区域的形成》、邹)姣《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研究》等。

四、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音乐教育与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除以上论题,参会代表还从不同视角对中国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给予关注。如李岩《淬本而新――文化退潮现象研究》中,从近代史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近代诸方家如康有为、梁启超、曾志、李叔同、沈心工、王光祈等人与此相关的音乐言行,提出这些人物的所谓“落后言行”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性。潘妍娜《建国初期至“”前(1949―1966)潮州大锣鼓的发展与变迁》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潮州市民间乐团为个案,叙述了潮州大锣鼓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与变迁。仲立斌《广州粤剧传承与现状调查――以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通过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生长在广州这一特殊社会文化语境城市中的传统乐种粤剧进行了考察。柳进军《在田野与乐谱间踱步》以一位作曲家的视角,讲述了其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改编与创作的心路历程。

此次会议对于音乐教育哲学和传统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益于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方面,能够客观地关照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当今音乐教育的现状,批判性地思考西方各音乐教育哲学流派,同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进行了思考。在传统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对从社会渠道的传承到学校渠道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归纳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从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本次研讨会意义深远,相信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会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哲学和传统音乐教育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