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韩贸易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5 17:13:43

中韩贸易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第1篇

内容论文摘要:本文在中韩两国农业现状的基础上,对中韩两国农产品在互补性、竞争性与比较优势等方面定量与定性分析贸易形势。从而得出如下结论:为了更好促进两国间农产品自由开展贸易,中韩两国有必要建立自由贸易协定(FTA)。 论文关键词:中韩农产品,FTA,贸易结构分析,贸易比较分析 中韩两国农业情况综述 中国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562.9亿美元,是1988年的3.4倍;外商直接投资农业金额29.8亿美元,是1988年的13.5倍,但比2011年降低了44.6%。农产品贸易品种由以粮食为主,拓展到粮食、蔬菜、水果、花卉、肉类、水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出口范围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到欧美、中东、非洲和大洋洲等农产品主要贸易地区。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从一些传统友好国家发展到亚洲、非洲、拉美等许多国家,推动了我国农作物品种、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出口。 从进出口看,韩国是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而且增加速度很快。以当年美元价格计算,1970年农产品进口值为3.5亿美元,1997年为76.2亿美元,2011年为130.7亿美元,34年来增加了37.3倍。但由于同期非农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更快,农产品进口在全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下降到了5%左右。韩国也出口少量的猪肉和特种农产品,1970年韩国农产品的出口总值为5500万美元,占整个出口总值的6.l%;1997年农产品出口总值增加到15.l亿美元,但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却下降到1.1%。 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结构调整,这必然会反映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变化上。一般来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和外贸中的份额减少以及恩格尔系数下降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重要特征。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从上述指标的变化中得到了反映。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看,二战后韩国农业GDP占整个国家GDP的比重大约为50%。尽管农业GDP的绝对值逐年增加,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一比例在1970年下降到23%,2002更是下降到4%左右。从农业就业在全部就业中的比重来看,其下降的速度更快。1970年韩国农业中的就业人数(包括农林渔)超过整个就业人数的一半,到1997年已减少到11%(1998年有所回升,为12.6%)。同期农业就业人数的绝对量从485万人减少到232万人,农业人口从1440万人减少到450万人,少于总人口的10%。从国内生产来看,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的农业生产仍有相当的发展。1970年韩国农业总产值只有8亿韩元,1997年达到了293亿韩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7年间增长了1.38倍。1970年农业所创造的GDP仅为6亿韩元,1997年增加到207亿韩元。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分析 韩国作为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的数额越来越大。如图1、图2所示,从20世纪60年代前期到90年代后期,韩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从1亿美元增加到了69亿美元,与韩国不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余额,既有顺差也有逆差。 中、韩两国由于农业生产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对中国而言,水果和蔬菜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中国蔬菜与水果出口贸易额的份额,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0年以后是27%,远高于其他类别农产品的出口。中国水果与蔬菜出口的主要对象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地区,欧美市场的出口量相对较小。 韩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是水果与蔬菜,肉类与肉类制品、食糖与蜂蜜、还有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上世纪90年代后期,水果与蔬菜出口的份额为16%,肉类与肉类制品出口的份额为14%,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出口的份额为41%。 中韩农产品贸易比较分析 (一)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分析 互补性表现为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低。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贸易伙伴之间贸易结构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反映,其计算公 式为,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当Bi接近于0时,说明双方间的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可以得出,农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详见表1所示)。 此外,蘑菇﹑蕨菜﹑芝麻籽﹑花生﹑赤豆﹑面条﹑糖﹑威士忌酒等主要进出口产品的计算值都几乎为零。这说明,中韩间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惠互利。 (二)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本文选取了韩国的农产品另一主要进口国美国,与中国的农产品进行国际比较分析。21种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中国只有在大米、茶叶、花生、蔬菜和水果、水产品上与美国相比占有优势,其他均是劣势。这些优势产品是将来中国农产品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蔬菜和水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大力发展。总体而言,受资源禀赋条件的影响,中国各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距明显。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我国的优势产品,而资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将一直受到国外产品较大的冲击。 结论 首先,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进口近年来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主要进口农产品的品种不同,不存在进口上的竞争问题。 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韩两国都属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高缺少竞争力,入世后都面临国际上低价农产品的进入对本国农业带来的冲击。中韩两国都是WTO的加盟国,在依据WTO有关规定,逐渐降低关税,去除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加大扶持农业生产的力度,以维护本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稳定,保护农民的权益,积极提升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能力。两国在此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农产品在质量上的不稳定,也容易引起韩国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韩国在农产品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人为的添加了政府保护本国农产品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法律法规的初衷,造成了政策法规的不透明,给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造成了障碍,增加了农民生产的风险。如何改善政府职能,做到公开公正,也是两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综上所述,中国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协定(FTA)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在未来的FTA谈判中,尽管将某些敏感的农产品列为例外的可能性很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加强两国间的经济联系,应该将FTA的签订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进行探讨。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们可以在新的框架下解决目前难以解决的争端和问题。中韩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韩两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目标的制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上进行创新。

中韩贸易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韩两国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利用产业升级、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中韩贸易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指出了中韩贸易所面临的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产业分工 产业内贸易 比较优势 一、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和特点 1.双边贸易额增速呈放缓趋势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中方统计,200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6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11年双边贸易总额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1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2006年,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从韩方统计资料看,四年来的贸易总和分别为570.2、793.5、1005.6、1073.9亿美元,经过测算,年增长率为38.6%、39.2%、26.7%和17.1%;虽然中韩双方由于统计方法或统计范围不同,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看,中韩贸易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增速逐步趋缓。 2.产业内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称IIT)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的标准,SITC中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都属于同一产业。 早在本世纪初,韩国学者李准晔等人就曾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数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涉及所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都是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其地位不断提高。而中国学者曹子瑛、梁果(2006)根据1995年~2005年韩国海关贸易数据测算的10年间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0.68,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韩贸易的主要形式。 3.中韩双方贸易结构不同,中国处于低端层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中国在双边贸易结构中处于低端位置,这可以体现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个层次。 从产业间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中,虽然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逐年递减,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比重仍然较大,一直在38%左右浮动。同期,韩国对华商品出口仍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化工、机械、塑料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始终保持在60%以上。 从产业内贸易结构 看,中韩两国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根据李准晔等人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相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同类商品的相互贸易中所获得的收益差距较大。以中国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为例,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HS8542)的产业内贸易中,2006年中国向韩国出口17.4亿美元,同时韩国向中国出口额达到187.7亿美元,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差距明显。在垂直型 产业内贸易中,中国依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例如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中主要是煤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制品。 综上可见,产业间贸易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中国由于技术的差距,同一产业内依然处于产品链的低端。 4.贸易发展不平衡,中方逆差缺口较大 自建交以来,中韩双边贸易迅速发展,韩国对华出口额成倍增长,而中国则连年严重逆差,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以来,中国贸易逆差额连年超过当年中国对韩出口总额 ,2011年,中韩贸易逆差增幅达49.5%,2005年则突破增幅400亿美元大关;2007年,逆差增幅虽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额也创下476.2亿美元的新高,至2007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额已达到近2500亿美元。除去韩方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对韩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迅速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增长潜力不大;二是在双边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导作用,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原材料部分被加工成制成品后返销韩国或销往第三国。这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阻碍了两国贸易正常均衡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现状深度分析 1.中韩分处国际产业分工不同层次,互补性强 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来,整个产业结构以重、化工工业为主,造船、汽车、半导体、石油化工、IT等产业均在世界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林渔业由于成本过高,竞争力较差,是韩政府重点保护的产业。近年来,韩国经济中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林渔业比重日益降低。 中国方面则由于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现阶段只能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成为世界的工厂,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结合中韩两国的国情,同时考察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的主要类别,不难看出,中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劳动密集型,但同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阶段;韩国则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阶段。从整体看,韩中分属产业分工的第二、第三层次,这种互补性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贸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中韩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叠代态势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演进。从产业演进路径看,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产业结构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逐步向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耐用工业消费品方向转移。高附加值的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主要以重工业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基础,到2010年,中国的居民平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需求结构的升级必将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投资结构来看,中国的 政府投资及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这些都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而同期,韩国由于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科学方面的限制,韩国产业结构转换和新技术自主性开发滞后,结构转变指数持续呈下降态势。 可以说,在制造业领域,中韩的部分产业都具备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这也是中韩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化导致了中韩两国间贸易竞争的加剧。3.两国产业市场结构差异明显 韩国产业市场结构呈现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 态势。由于长期实行大企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韩国三星、现代、SK等大企业集团数量虽少,但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60%。中小企业则相对较弱,1993年韩国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占当年韩国GNP的比重不足5%,韩国产业形成的是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二元市场结构,以具备发达国家水准的大企业为龙头是韩国经济的腾飞和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特点。 中国产业市场结构恰恰相反,呈现分散化的特点,规模效应不强。众多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无法抵御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对手。尤其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同韩国相比,中国许多重要产业的整体规模与技术水平严重不对称,产量增长迅速而与先进水平相比的技术差距并没有缩短,属于粗放型增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规模经济,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中韩贸易的前景展望 1.贸易总额和贸易规模将持续快速发展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地区,区位合作优势明显,分处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同层次,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因此,双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同时,中韩两国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WTO框架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韩两国合作领域的不断延伸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韩两国元首确定的争取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早日实现。 2.产业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市场机制完善和民营资本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国制造逐渐崛起。在不远的将来,中韩两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交叉性会越来越强,产业内贸易竞争将会日趋激烈。随着市场竞争带来的资源地优化配置,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产业内贸易将呈现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演进的趋势。为了应对相似产业的竞争,两国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产品异质性来加强竞争力。这方面,韩国政府已经选择了诸如家电领域的数字电视和通讯领域的新一代通讯标准,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手段,可以说是已经预见到了这一趋势。 3.中韩间相对贸易分工短期内不会有根本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充分考虑国情现状和资源的约束性。在短期内,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济转型的富裕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巨大。一是同庞大的劳动力基数相比,中国资本供给和高新技术仍属于相对稀缺资源,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不会变;二是居高不下的非自愿失业(不论其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是任何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都不可能忽视的问题。所以,中国不能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否则只会导致欲速不达。因此,在短期内,中国将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对韩农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轻工业品出口。就中韩两国而论,目前中国处于两国贸易产业链下游,韩国处于上游的相对位置短期内不会改变。 4.中韩两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地位将加速上升 从中国方面来看,正处于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发展中期阶段,如果能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利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韩资流向通信、半导体等新技术产业及深层次的农产品深加工、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带动技术贸易、大型设备等贸易的发展,将大大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韩方看,韩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密集型上升的过程中。韩国作为对中国第一投资对象国和长期的贸易顺差国,通过与中国的投资与贸易,顺利的转移了传统产业,并通过积累贸易资金,为加大韩国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新产业的科研投入,加速韩国产业向高端的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从整个世界贸易格局来看,中韩经贸合作促进了两国在整个世界贸易产业链条中向上游演进的速度,提高了双方在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关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分析.北方经济,2006.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驻韩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kr.mofcom.gov.cn/

中韩贸易论文第3篇

论文题目:中韩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选题原因:

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失地采取应对之策。

研究意义:

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的贸易额逐年增长,然而我国对韩贸易存在巨大的逆差,这令人不得不担忧。从完善我国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研究中韩贸易,分析产生逆差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对于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现状:

对于中韩贸易的相关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譬如:曾珠(2008)阐述了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和趋势,然后对中韩贸易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最后为各国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潘权富(2010)从商品结构角度分析,双方商品需求结构不平衡及韩国对我国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并对为减少这种逆差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张文虎(2011)在中韩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就中韩贸易摩擦的表现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解决对策,包括提高韩企在华采购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等方面。王雅婷(2011)对中韩贸易逆差的现状、原因进行概括分析,并提出了缩减中韩贸易逆差的对策。刘宇(2012)在加强改善中韩贸易逆差中对中韩贸易逆差的现状和原因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贸易逆差的一些方法。

从总体来看,专家学者对中韩贸易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模式。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探讨中韩贸易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改善方案,希望可以为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带来帮助

研究内容:

本论文就中韩两国贸易发展以及金融危机对中韩两国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且分别回顾了中韩贸易发展史,从中提出了改善方案,希望可以为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带来帮助

研究框架:

引言

正文

1回顾中韩贸易发展

1.1发展背景

1.2发展形式及成果

2、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解析如何促进中韩贸易的发展

3.1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3.2大力发展中韩两国间的技术贸易

3.3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3.4加快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滑坡

4两国之间的共同努力,展望中韩贸易未来

研究方法:

1.翻阅报纸,书籍资料

2.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背景

3.通过资料整理得出结论及提出建议

4.加强研究和探讨,促使建议得以采纳

参考文献:

[1]李志群.中韩贸易与投资实务指南[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11.

[2]马小辉.北方经贸[J].2009-13.

[3]孙宇挺.中国经济周刊[J].2009-01.

[4]禹哲熙.韩中中韩经济贸易辞典[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5]张庭延.中韩关系的现在和未来[N].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11-05.

[6]2008年韩中加工贸易动向及启示[R].韩国贸易协会,2009-4-27.

[7]中韩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知识经济2011.13

[8]刘宇.加强合作改善中韩贸易逆差[J].特区经济,2012-07

[9]胡昭玲:《中、日、韩三国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载于《东北亚论坛》,2007年1月。

开题报告参考范文:

“文学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综述

2007年11月24日,在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黄州,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东坡赤壁之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文学教育研究”专题组首轮第一届年会及课题开题报告会隆重开幕。会议由国家一级作家、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得主、《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教授主持,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明史主讲、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熊召政先生,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陈金明教授,著名文学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先霈教授,著名文学教育家、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樊星教授,黄冈市政协副主席、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徐又良教授等出席了会议。会上,熊召政先生作了题为《文学的教育作用》的报告,樊星教授作了题为《地域文化与文学教育》的报告。听取了他们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名与会代表均感受益匪浅,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中韩贸易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做为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韩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中韩服务贸易的现状

1 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91.9亿美元,进口额达100亿美元。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到2005年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两倍。但中国的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虽然近10多年来发展速度增快,但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 韩国服务贸易现状

韩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世界服业经济升温的影响。在服务贸易方面,韩国发展速度很快,1993-2005年间,韩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为超过10%,高于货物贸易8.42%的增长速度。2006年韩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25.1亿美元,其中,进口518.7亿美元,出口706.4亿美元,逆差187.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9%,20.2%和37.4%。

二、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

1993-1999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略高于中国,但相差不多。1999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总额超过韩国,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韩国的1.54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均表现为逆差,但可以看出韩国的贸易逆差远小于中国。1993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是中国的3.9倍,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却是韩国的1.11倍,2005年韩国逆差明显加大,为中国逆差的1.53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表现为韩国高于中国。1993年韩国为14.08%,中国为10.33%到了2005年韩国为18.6%,中国为11.7%。

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速度快于韩国,所以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

三、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

目前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较为零散。概括起来,这些因素有政府的管理体制即制度安排;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公司策略与服务基础设施等。

1 政府管理体制

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从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韩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成功的。韩国的服务贸易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在于政府制定了积极的服务业政策和规划。

在中国,尽管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中国特色的体制性困境,仍严重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当前中国服务业的问题在于政府监管过多,并且没有独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于管理机构过多,手续办起来也太麻烦,盖章太多,程序太复杂。这种没有独立统一管理的机制,造成了我国服务领域的管理混乱、不利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借鉴韩国的经验能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2 健全法律法规

韩国服务贸易领域,金融服务,国际租赁业务,个人休闲文化服务及信息通信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些领域韩国都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调整。韩国政府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近些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等原法进行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程度达70%左右;为保护主要IT基础设施,使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免于网络攻击,10个政府部门的96项设施被确定为核心战略IT基础设施,范围涵盖了金融、通讯、交通、能源及社会保障等部门。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近些年,在政府的推动下,出台了《著作权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于中国建立现代版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经验还不丰富,现行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飞速发展的社会各项事业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各种侵权盗版活动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将会阻碍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3 人才的培养

为了满足服务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韩国决定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4 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韩国在加大对服务业研究投入的力度,对服务部门的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我国服务业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相关投入较低。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资金支持能为服务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奠定基础,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中韩贸易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加强经济合作,是中韩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自中韩两国建交后,两国的贸易规模就成都桥上升趋势。深入分析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韩经贸发展现状 

 

(一)从总体情况看,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中韩贸易总量增长非常快。1992年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06年达到1343.1亿美元,增长近300倍。中韩贸易在2005年时即达到1119.3美元,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个对华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向韩国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贸易目前已年均26.2%的速度增长,今后即使按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目前,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在韩国,每两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和中国进行贸易;而在中国,每三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同韩国进行贸易。可见,中韩贸易发展分别快于中日、中美贸易的11年和9年时间。有人说美国和日本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而实际上,中韩贸易额已接近韩国对美日贸易总合。 

21世纪以来中韩贸易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年均在10.1%,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也在4.7%的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国关系全面发展,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两国正在研究建立fta关系,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三是韩国商品竞争力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价格上较适合中国市场,售后服务也令消费者满意。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五是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带动了韩国产品和相关零部件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返销到韩国市场,增加了对韩国的出口。 

(二)两国的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韩贸易,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产品,而进口中60%是工业产品,其它是农产品和原材料。90年代末以后,韩国队中国的出口中的工业产品占85%,中国对韩国出口中的工业产品约占75%。贸易结构发生了以进出口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化。这表明两国贸易由产业间贸易逐渐地转变为产业内贸易。 

(三)贸易逆差不断增大。1992年贸易逆差为2.2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476..2亿美元,14年增长200多倍,至2007年,中方逆差累计达到2209亿美元。尤其是2002年来,中方贸易逆差更是每年几乎要增长100亿美元以上,韩国开始成为中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韩之间的逆差产品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顺差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韩国的统计也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一是结构性因素,世界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在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如2007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1%,而进口在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5.6%。三是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的开拓不够,不能根据韩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在中国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对韩出口。四是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却对从中国进口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使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便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实际上,两国在贸易上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因为在进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工业制品,说明双方互补性强。只要双方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注重从对方的进口,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 

二、中韩经贸前景展望 

 

首先,适当缩小中国对韩贸易逆差。应当提高韩资企业在华采购率;调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拓宽对韩贸易范围,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高薪技术产品出口,如机电产品、新材料、生物工程产品等。还可以通过加强磋商来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关税品目和相应取消非关税壁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扩大出口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我国企业在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消化、吸收。通过消化吸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资助创新,使得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凸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推动投资合作领域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近期以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电气、纺织、通讯、机械为主;中长期将突出航空、汽车、通讯、原子能发电、高清晰度电视机、传真机、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产业的合作,还将在资源开发、金融、运输、服务、高科技等领域进行合作。二是继续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并加强中韩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三是投资方式应当更加灵活,可以采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联合投资、中小企业联合投资、多国合资等方式;推动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配套协作,在it、汽车、电子、石化等领域在加强研发合作;中韩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企业模式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在技术转让、市场共享、人力资源等方面扩大合作。 

第三,自由贸易区建立可以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如果自贸区谈判可以进行,农产品等敏感产品也可以有一个磋商平台;自贸区的建立也将会产生直接投资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两国双向投资增加,尤其金融和电信、保险业、证券业等服务也领域,投资便利化的磋商将使韩国增加对这些领域的对华投资。基于日益紧密的经济合作基础,两国的制度性合作即建立自贸区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两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中韩自贸区研究不断深化,交流不断加强。2005年3月启动的“中韩自贸区可行性民间联合研究”已经顺利结束;作为继续项目,中韩2007年初共同启动了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研究涉及建立中韩自贸区的宏观经济影响、自贸协定的涵盖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敏感产品和敏感领域的处理方式等问题。 

最后,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国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两国应当把握合作机遇,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促使两国经贸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哲: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技术与市场》,2007年第1期 

[2]孙增艳: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前景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1期 

[3]龚克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和解决思路,《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期 

中韩贸易论文第6篇

内容提要:本文将中国划分为8大区域,通过分析这8大区域与韩国、台湾地区、日本之间的贸易趋势,寻找影响中国各区域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韩国、台湾地区、日本这三个东亚经济体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在同中国的贸易中存在着区域和商品种类上的差别。即韩国在东北地区、台湾在南部沿海地区、日本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显示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它们在中国各沿海地区的产品出口种类趋于相同,说明东亚三个经济体在中国各地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对东亚三个经济体同中国各区域产业内贸易趋势的分析,发现,收入水平高、产业结构相对高级的东部沿海区域表现出相互独立的贸易结构。这种现象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各区域之间还存在着较独立的产业结构。产业内贸易大部分由垂直产业内贸易构成,即同东亚三个经济体形成了商品质量和价格差别的同一品种之间的贸易。最后,通过对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各区域的人均收入水平、外国直接投资额、工业产品出口比重等是决定垂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中国各区域对外贸易,产业内贸易,东亚三个经济体 一、绪论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外贸易额迅速增加,到2011年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11,544.5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55倍。在中国对外贸易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韩国、日本、台湾地区这东亚三个经济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2011年,日本、台湾地区、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分别占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并且它们作为中国的出口伙伴分别占第三位、第七位和第四位。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产业构造具有互补性,文化差异较小,这会促进这些经济体对中国贸易量的增大。 特别是韩国,中韩建交之前的1990年,两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8.5亿美元,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899.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一贸易伙伴国,而韩国也成为中国的第四贸易伙伴国。按照韩国的统计,2011年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达201.8亿美元。 但是,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省、市、自治区相对独立的经济结构使得统一市场难以形成,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这种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分析中国各区域与东亚三经济体间的贸易结构,并寻求中国各个区域对东亚地区的贸易战略。 本文首先根据1998年一2003年间中国各区域的对外贸易资料,分析8大区域与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间的贸易趋势。其次,用HS4单位计算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国8大区域和韩国、日本、台湾地区间的贸易结构。并且将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划分为垂直产业内贸易和横向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最后,对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计量分析,试图探讨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区域间贸易。 二、中国各区域对外贸易的趋势及东亚三经济体的竞争力趋势 1.东亚三经济体与中国的整体贸易趋势 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40%,中国向这三个经济体的出口约占中国总出口的20%。这些数据表明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这三个经济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见表1)。另外,这三个经济体显示出对中国大规模的贸易顺差。相反,考虑到中国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显示出的大规模贸易顺差,可以说中国在东亚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上充当了某种桥梁的作用。并且,这种进出口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到最近一直保持着稳定态势。观察1998年一2011年间东亚三经济体和中国的贸易趋势,日本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从20.2%减少到了16.8%,降低了3.4%,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也降低了4.0%。在此期间韩国和台湾地区对中国贸易比重则无明显变化,相比之下,韩国和台湾地区在中国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以2011年为例,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前7位品种中,有5个品种同样包含在韩国和台湾地区向中国出口的前7位品种中,而在1998年,日本和韩国、台湾地区之间仅存在2个同品种的竞争,由此可以推测近年来的竞争强度越来越大了。而从中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出口情况看,1998年主要集中在服装类和煤炭、石油原料类产品,而近年来则集中在电 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产品上,并且对这三个经济体的产品种类趋于相同(见表2)。 表1 东亚三经济体同中国的贸易现状 (单位:亿美元,%) 年份对中国出口额从中国的进口额对中国贸易收支 韩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日本 1998150.2 (10.7)167.0 (11.9)283.1 (20.2)62.3 (3.5)37.8 (2.1)295.2 (16.4)87.9129.1—12.1 1999172.3 (10.4)195.4 (11.8)337.8 (20.4)78.2 (4.0)39.5 (2.0)324.2 (16.6)94.1155.913.6 2000232.1 (10.3)255.0 (11.3)415.2 (18.4)112.9 (4.5)50.4 (2.0)416.1 (16.7)119.2204.6-9.1 >2001234.0 (9.6)273.4 (11.2)428.1 (17.6)125.4 (4.7)50.1 (1.9)450.8 (16.9)108.5223.4—22.7 2002285.8 (9.7)380.8 (12.9)534.9 (18.1)155.1 (4.8)65.9 (2.0)484.8 (14.9)130.7314.950.0 2003431.6 (10.4)493.6 (11.9)742.0 (18.0)201.0 (4.6)90.1 (2.1)594.5 (13.6)230.6403.5147.5 2004621.7 (11.1)647.6 (11.5)941.9 (16.8)278.1 (4.7)135.5 (2.3)735.4 (12.4)343.6512.1206.6 注:1.表中的统计数据是韩国贸易协会(www.kita.com)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整理得出的。由于 进出口价格计算方式及间接贸易 处理等因素,各国(地区)贸易统计数据有点差异。 2.括号内的数值是在中国进口(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 表2 东亚三经济体对中国的进出口主要商品品种 (单位:%) 资料来源:韩国贸易协会(www.kita.nd) 2.东亚三经济体与中国各区域的贸易趋势 为了观察中国各区域同东亚三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趋势,首先将中国划分为八大区域,如表3。如果按31个省市对中国进行划分则过于详细,无法考虑相邻省市间实际形成的省际分工情况,很难得到有意义的贸易趋势。举例来说,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被统称为长江三角洲,这些区域内分工及经济融合达到了一定程度,将它们划分为一个区域观察贸易趋势更为现实可行。 通过考察各区域对外贸易量可以看出,东亚三经济体都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国际交流广泛。日本与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贸易频繁。韩国在东北沿海、北部沿海都有较大贸易量。台湾地区在南部沿海地区的贸易相对活跃。 表3 中国区域的划分 区域划分省、市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南部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黄河中游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 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 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从东亚三经济体和中国各地区的整体贸易趋势来看,日本在整体区域上显示很大的贸易量,但贸易顺差的规模相对较小,而台湾地区的贸易主要集中在上海以南的东部沿海地区,并在此区域内保持很大的贸易顺差规模,相比之下韩国在东部沿海地区有比较均衡的高贸易额和较大的贸易顺差。 从1998—2003年间三经济体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来看,韩国在北部沿海、东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见表5),台湾地区在现有优势区域的南部沿海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上升,相反,日本则显示出整体市场占有率的下降,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这与韩国和台湾地区成功地打入了中国经济的心脏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表4 8大区域同韩国、台湾地区、日本的贸易收支趋势 (单位:亿美元) 年度地区 韩国台湾地区日本 出口进口收支出口进口收支出口进口收支 1998东北地区10.812.0-1.21.41.6-0.1920.836.8-16.1 北部沿海地区42.620.821.86.63.43.241.254.9-13.7 东部沿海地区27.611.516.226.57.918.676.295.0-18.8 南部沿海地区64.89.055.8130.019.9110.1130.388.541.8 黄河中游地区0.93.9-3.00.42.1-1.62.96.3-3.4 长江中游地区2.22.6-0.41.01.4-0.44.46.6-2.2 西南地区0.91.9-1.01.01.4-0.45.84.810.0 西北地区0.40.7-0.30.050.14-0.091.52.3-7.4 2003东北地区22.327.0-4.62.81.90.946.158.9-12.8 北部沿海地区116.564.552.024.27.416.8100.199.56.5 东部沿海地区154.050.3103.7193.337.9155.5296.7235.761.0 南部沿海地区 127.430.596.9264.730.5234.2258.6162.696.0 黄河中游地区1.016.7-15.71.16.5-5.48.815.9-7.0 长江中游地区7.34.03.33.72.90.7165.09.96.6 西南地区2.84.1-1.43.62.41.2123.48.53.9 西北地区0.34.0-3.70.20.6-0.42.83.6-0.8 表5 韩国、台湾地区、日本在中国各区域的市场占有率 (单位:%) 3.东亚三经济体在中国区域市场的产品品种及其贸易趋势 韩国、台湾地区、日本同中国的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等区域,下面以这些区域为中心观察各经济体在上述区域市场的产品品种及贸易量趋势。三经济体出口额前10位内的品种在对应年度的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约为30%-40%,在HS4单位中包含了1000多个贸易品种,而仅仅其中的10个品种就超过了总出口额的30%,表明这10个品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主导对应地区的出口。 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核心竞争品种是指他们在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四大区域中的三大区域内出口额均排在前10位内、不受地区影响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品种。同样中国的核心竞争品种是指中国的八大区域中的至少三大区域贸易量保持前10位内的品种(见表6)。同1998年相比,东亚三经济体2003年对中国各地区出口具有集中在相同的品种的倾向,并且商品种类也逐渐转变为电器和机械类。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各地区的收入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向相同方向发展,导致产品种类集中在相同的原材料制品和最终产品上。 由于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趋于相同,中国各地区开始呈现出对东亚三经济体核心竞争品种及电器机械类的部分品种进出口集中的现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98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核心竞争品种是服装类的4个品种,而2003年减少为1个品种(6203品种),由此可以判断随着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同构化,服装制品的出口减少,而电器机械类的出口开始增加。 并且,1998年一2003年间,韩国、日本、台湾地区在中国各地区内的竞争品种有增加的趋势。更值得注意的现象是,1998年的竞争品种在各区域主要是石油原料、塑料、电器机械类等,而2003年则变为电器机械类、科学仪器等品种(见表7)。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韩国和台湾地区通过产业结构的高度同构化,打入了过去日本在中国处于竞争优势的品种市场。 表6 东亚三经济体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品种 韩国对中国出口中国对韩国出口 核心竞争品种 1998年2710.3901.5407.85408609 2003年2710.8473.8525.8540.8542.8708.90138471.8473.8529 台湾地区对中国的出口中国对台湾地区的出口 核心竞争品种 1998年5407.6002.8479.8541.85427207.8504 2003年8473.8534.8542.90137207.8473.8529 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中国对日本的出口 核心竞争品种 1998年8473.8522.8529.85426110.6203.6204.6302 2003年8473.8479.8529.8541.854287086203 表7 东亚三国对中国务区域市场竞争品种 19982003 东北84738473,8529,8542 北部5407,8529,85428525.8529,8542 东部54078471,8473,8542,9013 南部3903,54078473,8542,9013 注:竞争品种是指韩国、台湾地区、日本向该区域出口的前10位商品中相同品种,三经济体在这些制品的市场竞争很激烈。 三、东亚三经济体与中国 各区域产业内贸易的趋势 1.产业内贸易理论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逐渐一致,贸易品种也有向资本和技术集约型集中的倾向。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贸易结构,下面将用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说明。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将国家间的贸易阐述为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但是最近的世界贸易趋势表明,与不同产业间形成的贸易相比,相同产业内发生的贸易比重增长迅速。相同的产业内进口某种商品和出口某种商品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谷洛贝尔·洛伊德(Grubel,Lloyd,1975)曾经提出产业内贸易发生原因以及测定方法,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基本的研究。在谷洛贝尔·洛伊德的开创性研究之后,迅速发展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是用产品多样化和规模经济概念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原因。即如果生产上存在规模经济,消费者追求产品多样化,一个国家会注重一个产品的生产而不是生产多种产品,从而发生同行业的贸易。 除了谷洛贝尔·洛伊德以外,还有沃尔特(F.Wolter,1980)、密内儿(C.Milner,1984)、鲍温斯(L.Bawens,1988)等许多学者都实证研究过决定这类贸易的因素,归纳这些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一般来说,如果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贸易伙伴国间的资源禀赋差异越小、市场规模越大、贸易壁垒越低、运输费用越低、跨国企业活动越频繁,那么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会越大。 但是,就像上述所说的那样,决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是产品多样化。不过最近比较多的是对这些产品的多样化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也就是说同行业中产品质量虽然一样,但还要对性能和设计有所差异的产品贸易——横向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甚至对产品质量有所差异的产品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把产业内贸易分成两种类型的原因是,在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比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以同一类产品贸易来说明产业内贸易是有局限性的,所以进一步划分为横向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从而更加明确地观察贸易结构的产业间和国家间的特征。 金、崔和申(C.H.Kim,Y.C.Choi and H.C.Shin,2000)将韩国的33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划分为横向产业内贸易和垂直的产业内贸易,并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果:横向产业内贸易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制造业在贸易总量当中所占的比重、产品多样化的程度以及贸易伙伴国的市场规模等 指标有正的相关关系。垂直的产业内贸易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和外国直接投资有正的相关关系。因此,从理论上说明,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力资本禀赋的差异有着相关关系,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禀赋与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关系不大。此研究结果特别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有较大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在中国,由于外国直接投资相当多,因此中韩贸易与收入水平相比,垂直产业内贸易可能比率很高。 胡和马(Hu和Ma,1999)用中国的4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1995年的统计结果,对横向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根据其分析结果,横向产业内贸易与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总额中、工业产品的比重和产品多样化的指标(HufbauerindexO)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垂直的产业内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源禀赋率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2.产业内贸易的测定方法 在产业内贸易的测定方法中,谷洛贝尔,洛伊德提出的GL指数应用最为广泛。谷洛贝尔·洛伊德把产业内贸易定义为与类别产品的进口额完全一致的同行业出口额。GL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Xi为出口额,Mi为进口额,i为类别产业(SITC3digit)。这时,某一个国家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个别产业的进出口额所占的比率来加权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但是,当该国家整体贸易处于不均衡状态时,GL指数有向下偏移的可能,因此贸易不均衡时,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对GL指数进行调整。 因此艾宽努指数的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如下: 3.中国各区域的产业内贸易趋势 中国各区域和东亚三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结果,如上所述,一定程度上符合现有研究结果。即通过中国各区域和东亚三经济体间的产业内贸易及垂直、横向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看出如下现象: 第一,东亚三经济体在收入水平相对高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内贸易比重较高,而在收入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很低。这与通常所说的收入水平越高、贸易伙伴国问的资源禀赋差异越小,产业内贸易越高的实证研究相符。 第二,产业内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占绝对比重,这种现象在东部沿海区域最为突出。即,东亚经济体和中国各区域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以在价格、质量上存在差异的同种商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 第三,1998—2003年间,韩国和台湾地区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垂直的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呈增加趋势。这些现象与该区域在相同的时间内以较快速度提高了收入水平、市场规模扩大、外国直接投资急速增加具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与韩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内贸易及垂直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趋势相反,日本在东部沿海地区垂直产业内贸易出现了减少的趋势。韩国和台湾地区取代日本在该区域内现有产业内贸易优势的可能性正逐步增加。 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收入规模越大、市场规模越大、跨国企业活动越频繁、贸易壁垒越低、运输费用越少、资源禀赋差异越小,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越大。韩国和台湾地区在1998—2003年间,与产业内贸易正向相关的因素持续增加,这可以通过中国 最近的经济变动得到确认,因此推测同这些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正在增加。 但是,根据金、崔和申(C.H.Kim,Y.C.Choi and H.C.Shin,2000)计算出的韩国的44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胡和马(Hu and Ma,1999)计算出的中国的4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韩国和相对低收入的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与韩国和相对高收入的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几乎相同。把这种现象与金和张(Kim,T.G.and S.H.Chang,1998)在82个国家之间的横向分析之中所得出的结论相比,也就是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越接近、资源禀赋差异越小、两个国家间的经济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的结论相比,可以推测中韩贸易的运输成本较低,与其他高收入国家相比,资源禀赋差异相对较少的特点,成为提高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重要因素。 表8 韩国、台湾地区、日本和中国各区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 经济体韩国台湾地区日本 年份1998年2003年1998年2003年1998年2003年 中国整体22.226.921.121.825.625.8 东北18.922.58.110.525.821.0 北部沿海25.930.519.422.127.520.5 东部沿海15.924.224.925.323.226.6 南部沿海8.317.417.414.927.924.1 黄河中游2.23.73.13.9 15.15.6 长江中游10.09.04.05.46.56.4 西南2.64.63.64.75.97.8 西北0.40.151.20.350.42.1 垂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经济体韩国台湾地区日本 年度1998年2003年1998年2003年1998年2003年 中国整体16.223.516.317.024.120.9 东北15.618.76.98.322.717.9 北部沿海23.324.618.220.024.016.4 东部沿海13.319.521.323.120.525.1 南部沿海7.215.214.311.324.519.7 黄河中游2.1 >1.92.83.712.85.1 长江中游8.97.63.54.75.56.3 西南2.12.72.54.54.66.0 西北0.40.101.2O.330.42.0 4.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 考虑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现有研究结果,我们把中国的八个区域假定作为一个个经济体来分析中国各区域的产业内贸易。但是,依据中国各区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结果证明,中国和东亚三经济体的贸易大部分由垂直的产业内贸易构成。因此,垂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决定程度较高,对垂直的产业内贸易集中计量分析更为妥当。按照现有的研究结果,产业内贸易及垂直的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主要是,贸易伙伴国的收入差异、外国直接投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和制造业的出口比重等,因此本文推导出如下公式: 式中,PCGDP指中国各区域的人均收入,FDI指中国各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ISHARE指对中国各区域的贸易伙伴国的工业产品输出比重,GDP指中国务区域的GDP,Huf指产品多样化的指数(Hufbauer index),TIMB指为了调整贸易不均衡,产业内贸易指数向下偏移而取的进出口中贸易不均衡比重的绝对值。 通过运用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随机效果模型(Cross section-time series Random effect model),1998年一2003年间中国各地区和韩国、台湾地区的贸易资料,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表9反映了在10%显著水平上的结果。 依据对韩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各区域间的垂直的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各区域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外国直接投资是重要的决定变量。按照这种分析结果,国家间贸易结构的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各区域与东亚三经济体间的贸易情况。如果这个假定成立,我们可以推测,中国各区域的贸易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独立性是比较强的。 四、结论 本文将中国划分为八大区域,从而分析韩国、台湾地区、日本等东亚三经济体和中国的贸易结构。依据本文的分析,可以推出如下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中国各区域的对外贸易相对独立。中国的主要区域和贸易伙伴国各自在同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一般适用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各区域之间的贸易。因此按各 区域分析贸易结构,也可以用于说明中国的整体贸易趋势。 第二,近年来,韩国、台湾地区、日本逐渐在中国各区域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说过去一定程度上这些经济体在中国各区域中的竞争是在各自优势的品种内展开的,那么现在这种现象正逐渐消失,整个区域内的同品种竞争已经形成。并且,在东亚三经济体和中国的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些经济体在同品种的价格和质量上开展了持续的激烈竞争。 Aquino,A.,“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nter-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s Concurrent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 ” Weltwirtschafiliches Archiv 114, 1978, pp. 275--296. Balassa, Bela and Luc Bauwens, 1988, Changing Trade Patterns in Manufactured Goods: An Econometric Investigaton : North Holland. Greenway, David, R.C. Hine and C. Milner, 1994,“Country-Specific Factors and the Pattern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rade in the UK,” Weltwirtschafiliches Archiv 130, pp. 77--100. Grubel, H. G. and P. J. Lloyd,1975, lntra-l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l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Macmillan. Hu, X, and Y. Ma, 1999,"International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 Weltwirtschafiliches Archly 135(1), pp.62--81. Kim, C.H., Y.C. Choi and H.C. Shin, 2000,Intra-Industry Trade of Korea: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Jingifenxi, 6(4), Bank of Korea, pp. 120--163. Kim, T.G. and S.H. Chang,1998, “Effects of Economic Size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ries on Intra-lndustry Trade: Time Series and Cress Section Analysis, Jingjixueyanjiu, 46(3), pp. 119--143. Loertscher, R. and F. Woher, 1980,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mong Countries and Across Industries”, Weltwirtschaf iliches Archly 116, pp.281--293.

中韩贸易论文第7篇

关键词:山东;韩国;对外贸易

山东和韩国隔海相望,由于地缘优势、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相似性和强烈的经济互补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韩国成为山东第一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此后,山东和韩国的贸易发展态势积极,相互重要性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贸易往来状态,实现更高层次的产品优势互补和贸易利益,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疲软以来,深化和加强与韩国的贸易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山东和韩国的对外贸易特点,寻求相互之间的产业互补特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不仅仅发展加工贸易,同时力求一般贸易的新突破,实现双边贸易和经济的新发展,力求贸易拉动经济,经济促进贸易的新局面,开创山东和韩国对外贸易的新发展。

1 山东和韩国贸易概况

1.1 山东和韩国贸易规模

贸易规模是两地区贸易往来重要性最直观的体现。2010年,山东和韩国的贸易总额是2,808,171万美元,占山东对外贸易总额的14.8%。从表1可以看出,韩国已经超过美国、英国、日本,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1.2 山东和韩国的贸易结构

近年来,山东和韩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山东、韩国的国情以及各发展阶段,山东和韩国的出口产品大有不同。随着山东经济的发展,出口贸易结构类型也在变化[1]。在2000年左右,山东对韩出口以农副产品、纺织服装为主,但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政策的实施以及烟台、青岛、威海等地市龙头带动作用以及品牌效应,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增长幅度逐年增加,出口产品结构呈现不断提升和优化趋势,但数据统计,山东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产品的进口数额仍然远远大于出口数额,说明我们的产品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山东和韩国的贸易合作态势

目前山东和韩国的贸易合作发展顺利,两者的相互重要性越来越大。特别是2003年以来,山东进一步把韩国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实施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2]。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作为海洋经济与造船业发达的韩国将进一步密切与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贸易往来与合作。

2 山东和韩国对外贸易主要特点及分析

2.1 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

中韩建交前中韩贸易(包括鲁韩贸易)额较小,但中国都为顺差。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韩合作出现新的局面,各个领域合作都日趋密切和成熟,由此贸易逆差问题也开始凸显并呈逐年拉大逆差数额之势[1]。虽然经过多年的贸易发展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贸易发展仍呈现不平衡的态势。2000年贸易逆差达11.24亿美元,2003年又创新高达12.8亿美元。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年逆差达到26.2亿美元,虽然2005-2007年逐步减少,到2008年反而是顺差。但2009年、2010年看出逆差仍在6亿美元左右,说明进出口发展仍然十分不平衡。

归结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于,山东与韩国经济处于不同的产业发展层次。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作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更为高级,处于更高的产业发展层面。山东从韩国进口的多为产品附加值高并且贸易货值大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电子产品、钢铁、塑料皮革等。而山东对韩国出口的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纺织品、轻工产品等货值小且创汇少。尽管近年来中国和韩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在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量上升,但由于双方经济地位和产业层次仍存在差距,产品贸易相对优势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贸易逆差仍将存在一定的时间。

2.2 山东和韩国的贸易互补性大

由于山东和韩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互的比较优势,贸易的产品类别呈现明显的特点。山东对韩国的出口主要以轻工业及农产业为主,纺织服装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水产品、果蔬、棉花等农副产品,这些产品在韩国市场需求较大,在韩国国内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山东产品对其出口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其供求矛盾。而韩国重化工业比较发达,山东从韩国进口则以重化工产品为主,韩国重化工产品对于促进山东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韩国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比山东处于更高的产业发展层面。按照由高到低的产业流动规律,形成了韩国产业向山东输出的格局,由此导致了垂直型的双边贸易[3]。为了研究山东出口商品结构与韩国进口结构的吻合程度,引入贸易互补性指数TCI,TCI的取值范围为[0,1],它越接近于1,说明出口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同进口国的进口结构吻合程度越高;它越接近于0,则吻合程度越低。据统计数据,2005-2010年间山东与韩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保持在0.83左右,接近1,而且这说明山东的出口结构与韩国的进口结构比较吻合,双边贸易也因此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3 加工贸易比重大

2002年山东对韩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48.64亿美元,占全省对韩贸易总额的66%;进口为29.94亿美元,出口为18.70亿美元,分别占对韩加工贸易总额的62%和38%。随着山东和韩国加工贸易的新发展,加工贸易额是稳步上升的,从2005年的57.5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76.98亿美元,年均增长在20%左右。

同时据统计,2011年1-10月份山东对韩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是141.96亿美元,占全市对韩贸易总额的31.7%,处在山东对外加工贸易国的第一位;同时,出口68.58亿美元,同比减少9.3%,进口73.38亿美元,同比增加0.7%,进口额和出口额都是处在山东对外加工贸易国的第一位。

2.4 韩国对山东投资特点

2.4.1 韩国对山东投资减缓

韩国在山东投资始于1988年底,当年山东批准的韩资企业仅有3家,合同韩资额416.3万美元,1995年批准韩资企业509家,合同韩资额6.6亿美元,超过一直对山东投资较为活跃的美国、台湾,跃居当年第2位[4]。随着韩国对山东投资的强势发展,项目合作个数甚至在2005年到达3,320个,创历史新高;但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全球贸易的疲软,2009年的项目合作只是401个,比2005年减少了88%。同时,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山东对韩国投资的实际利用金额,有很大的变化,2007年达到最大值372,069万美元,但是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以及随后几年经济走势放缓,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减弱。据统计,2005年,韩国对山东的投资金额在113亿美元,在2009年,韩国对山东的投资只有8亿美元。

2.4.2 韩国对山东投资区域增大

在投资的早期,从投资区域上看,由于地缘关系、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青岛、威海、烟台、潍坊等市[5]。但是随着山东和韩国贸易的发展,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投资有逐渐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挺进之势。特别是韩国大宇集团在济宁市泗水县投资3亿美元兴建的现代化水泥厂,是迄今为止山东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这表明,随着中西部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山东中西部地区对韩国企业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2.5 山东承接韩国入境旅游人数逐年攀升

由于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相似性,山东承接韩国入境旅游与居住的人数逐年增多。韩国与山东胶东半岛隔海相望,韩国仁川港到山东烟台港威海港都特别便利,呈现出地缘接近和交通便捷的巨大优势;同时,很多韩国人生活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所以大部分的韩国人对这3个城市比较了解,而且这3个沿海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也吸引了很多的韩国人。随着双方经贸往来频繁和政局的稳定,相互之间的旅游人数还会有较大的提升。

2.6 山东与韩国贸易摩擦不断

由于产业结构的差距以及互补性,山东需要承接韩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的转移。山东在对韩贸易政策上处于相对宽松状态,尤其是对于投资拉动的贸易给予了相当优惠的待遇,例如,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使山东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也更为优越,由此更加速了对韩贸易的增长;而韩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则侧重于海外出口,对进口贸易实行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对于较为敏感的农产品进口更是设置了多重屏障。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贸易摩擦事件越来越多,未来一段时间也将持续存在这种现象。

在产业转移方面,韩国的加工制造业向山东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转移,使得过去由韩国直接出口美国和欧洲的产品现在转由山东加工出口,加大了山东对美欧市场的贸易顺差,这就容易引起这些贸易伙伴的警觉和适度保护。近年来,针对山东的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案件逐渐增多[1]。因此,山东省应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绿色含量,走标准化生产的道路,力求突破出口阻力和减少贸易摩擦。

3 结论

针对山东与韩国的贸易发展不平衡、贸易互补性较大、双边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以及贸易摩擦的存在,山东应该积极探索一条健康的经贸合作道路。进一步稳定双方贸易发展的平衡性,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山东省要积极应对过大逆差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后果,防止更多的贸易摩擦的产生。同时,在进行经济往来的同时,加大在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增加民间的交流,为山东和韩国的经贸做好基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作为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密切的山东和韩国,要努力维护良好的贸易格局,争取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荀克宁,王爱华.山东与韩国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亚太,2004(10):46-52.

[2] 周海燕.山东省吸引韩国投资的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121.

[3] 刘鹏,赵丽敏.山东与韩国的贸易现状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7(1):234-235.

中韩贸易论文第8篇

自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韩两国的贸易就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不论是经济,文化,政治。主要分析了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制约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经济

中韩两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生活习惯有着一定的相似程度,两国的经贸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经济快速发展,合作领域扩大,这使得两国的双边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彼此的贸易合作中,中国的贸易逆差一直存在,比如,电子产品,汽车行业,化妆品行业以及美容行业。然而,唯独在两国的贸易中,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却处在顺差的地位。顺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长久以来的贸易不平衡会使得韩国政府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采取一定的限制政策。怎样促进韩国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均衡发展就具备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分析

1.一衣带水:中韩两国地理毗邻,水上交通便捷,在发展农产品贸易上不仅大大缩短了运输的时间,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于此同时也节省了贸易过程的运费。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着在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利润的增加,这一有利条件为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提供了优势。

2.土地资源:中国方面:中国国土资源辽阔,土地类型多样,农业资源呈现多样性。北方的大米,南方的水稻,中原地区的小麦,大豆,玉米以及西北地区的水果。韩国方面:韩国国土面积较少,土地类型比较单一,农业资源比较缺乏。由于这样的差别,发展中韩农产品贸易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韩农产品的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土地资源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

(二)劳动力资源分析

中国: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这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在对外贸易中拥有价格优势。

韩国: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劳动力人口较少。韩国自二战以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在农业方面,农村人口少,农业的就业率较低。

韩国的主食主要是大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也主要以大米为主食,中韩两国发展农产品贸易,依据国际贸易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对其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韩国可以节省时间来发展自己本名族的有利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国也可以依次来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三)政治环境分析

中韩两国自最近几年,政治合作不断,政治环境相对和平,摩擦和冲突较少。良好的政治环境条件也为中韩两国农产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最近的一次中韩首脑见面会上就中韩FTA和人民币韩元的直接交易也为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了一定的方面的有利影响。不仅减少了双方的贸易壁垒和摩擦,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汇率的风险而导致收入的缩减。

(四)经济环境分析

1.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了一个大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韩两国发展农产品的的贸易就有了经济环境大局势的优势。

2.中韩两国经济发展的稳定:

韩国自60年代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行列,80年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多。虽然经济发展有时会有一定的下降和缓慢的趋势,但总体形势较好。

良好的经济环境的内部条件,也为两国中韩两国农产品的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文化传播分析

“韩流”是最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新词,韩流给中国和韩国带来的影响都包含了方方面面,就对中韩两国的农产品影响而言,主要有韩国泡菜,韩国泡菜的流行,不仅不促进了韩国泡菜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传统的泡菜行业,这对两国来说都是促进了大白菜及农产品的发展。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因素

1.政治安全: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尤其是本国的农产品避免受到中国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考虑到了本国的政治风险和粮食安全而采取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包含了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例如在2000年的“大蒜风波”和2005年的“泡菜风波”。

2.农民就业: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稳定国内的安全对中国的农产品的限制政策也是阻碍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技术因素

中韩农产品在贸易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尤其是中国的部分农产品在对外出口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较低、农产品质量管理困难、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三)文化因素

韩国人在某些农产品上的偏好和口味和中国人不一样。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韩国人爱吃辣椒,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

说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到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的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美食家田可在《中国菜系》中分别形象地概括了菜系的特色。

同为中国人,不同地区可能会有这不同的口味,在对韩出口农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到韩国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盲目的出口可能不会获得市场的需要,即农产品的出口要以市场为导向。

(四)经济因素

1.企业的恶性竞争:在对外出口农产品的时候,中国由于缺乏正确的经济理论分析,只考虑到现实和眼前的经济利润,忽视了长久的利益。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在对外竞争时往往一味低价竞销,恶性竞争导致中国农产品在对外出口时戴上了倾销的恶名,受到了韩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采取得贸易限制和惩罚措施。

2.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多年来我国部分农产品常常出现跟风生产而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企业长久的经营。

恩格尔定律与国际贸易: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他提出的定律,用来描述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结构变动关系的规律。他发现,家庭收入越少,其消费总支出用于购买食物及其他必需品的比例越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食物的支出比重在下降。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对食物的消费或需求的增长不会与收入同比例增长,而是增长得比较慢,这是因为食物的需求弹性比较低。

恩格尔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变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比较低,所以当一国或食物(粮食)进口国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对食物的需求可能增加很少,甚至不增加,因而其价格的变动也很小。相对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却比较大。这意味着,生产食物的国家和生产奢侈品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面临的需求条件或市场前景是不同的。从国际贸易条件的角度说,各国乃至世界总体上的收入水平越高,奢侈品以及消费品中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越多,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越有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各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向有利于制成品生产国的方向发展,而不利于食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不应过于固守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经济的工业化才是经济发展的途径。韩国是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更多的是倾向于非生活必需品。

3.平衡国际收支:在中韩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韩国总体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的状况,平衡国际收支,维护本国货币的安全,在对中国的农产品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彬,刘丽.浅析我国农产品对韩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4)

[2]肖雪,翟印礼,谢海军.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农业,2006(12)

[3]王家农.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贸易分析[J].世界农业,2012(04)

[4]李俊江,范硕.中韩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其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2008(01)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