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4 12:42:51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测评 导向作用

大学生综合测评也称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等教育学校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制定出符合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收集在校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文明行为、学习状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等方面的表现,并对其作出量值或价值的评定及判断过程。一般情形下,综合测评由一个年级在一学年内对学生评价一次,综合测评的结果成为学校各项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的评定依据,并在毕业前全部汇总,成为大学生在校时学业与能力的综合评价,直接影响到毕业时免试研究生的遴选和就业推荐等方面。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初衷不仅仅是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关注学习之余,能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活动,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对上一年度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测评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但随着综合测评的实施,许多大学生在综合测评结果的影响下变得浮躁了、功利了。他们现实地面对综合测评,将其作为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行动指南,凡是有利于综合测评结果的事情就干,凡是无益于综合测评结果的事情就不干。因此,综合测评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就显得举足轻重。我从对华南农业大学新旧综合测评的比较,以及实施新的综合测评条例后学生的变化入手,分析综合素质测评对培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一、新旧综合测评条例的比较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已数次修改并逐渐完善综合测评的方法,测评的目的也从适应应试教育转为促进素质教育。华南农业大学也不例外,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2008年起实施了新的综合测评条例。总体上,学生综合测评不外乎德智体等方面的内容,但具体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旧版综合测评条例基本以定性为主,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基本以定量为主,记实与评议相结合。

1.旧版综合测评的内容和特点。

旧版综合测评采用标准分计算方法,德智体以100分计算。综合测评的总分(X)由学业成绩分、日常操行分(基本分和加、扣分)构成,其中学业成绩分占60分(A),日常操行分占40分(B)。学生按学年综合测评成绩在班中排列名次,每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之和加权的平均数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总分,毕业生按综合测评总分在本班排列名次。

学业成绩60分(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考试考查成绩)以学生在本学年的学分平均绩点乘以12得到,即A=学年学分平均绩点×12,毕业总学业成绩=(总学分绩点/总学分)×12。

日常操行分40分由政治态度6分、思想修养6分、学习态度6分、法纪观念6分、集体主义观念6分、社会实践5分、体育锻炼5分构成。对学生进行日常操行评定的时候,采用全班同学互评和班评议小组测评的两级测评方法,分别占40%和60%。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个同学对全班逐个测评,汇总后加权平均得到一级测评X1;班评议小组对全班同学逐个评议和评分,汇总后加权平均得到二级测评X2,两者按照比例相加得到总分,即日常操行B=X1×40%+X2×60%。为了对某些重要事项进行奖罚,日常操行这七个方面均设置了基础分和加(扣)分。如学习态度方面,只要能够做到热爱所学专业,上课能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按时参加教学活动,就给基本分3分。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好外语,规定只要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者就加分;为了避免学生不按时参加教学活动,规定违反考勤制度,旷课一学时、迟到或早退三次以上(含三次)者扣分。

旧综合测评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以班内竞争为主(排名均在班内排名,不以其它班级比较),除了学业成绩的分数是没法变动外,日常操行的弹性比较大,学生按照有关条例凭主观意愿给同学们打分,而这些加分和扣分都没有明确每一项的具体分值,这样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们往往不想得罪同学,打分的时候尽量往高打,从而每个同学的日常操行分都很高。因此,旧版综合测评在操作的过程中最终变成学业成绩的较量,而学业成绩往往带有很强的原则性,它是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也就是说旧版综合测评遵循“分数至上”的测评局面。

2.新版综合测评的内容和特点。

新版综合测评采取量化方式,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表现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在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权重分配中,按照30%、60%和10%的比例进行设置,也就是德育测评30分、智育测评60分、体育测评10分。

德育测评30分由德育基础分10分、班内互评分10分、德育奖励分10分和德育扣分构成,德育扣分不超过前三者得分之和。为了使学生形成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学校设立了具体的加分项目。比如获得部级的荣誉称号可以加4分,担任学校正式团体的主要学生干部可以加2.5分,参加义务献血可以加0.5分/次,等等,所有项目的累计加分不超过10分。同时也明确了具体的扣分项目,如“无故缺席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扣0.5分/次”。智育测评和体育测评均由基础分和奖励分两部分构成,没有扣分项目,两者的基础分分别为50分、5分,奖励分分别为10分、5分。

新版综合测评主要特点是以定量为主,无论是德育加分还是智育、体育加分都明确了具体的加分项目和分值,学生申报加分项目的时候必须出具相关的证明,年级测评小组审核后才给予加分,不再凭主观意愿打分了,操作上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另外综合测评的总分是年级排名,这就涉及到不同专业学生上课科目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老师给分的标准不一样等问题,所以智育基础分的算法要跟旧版有所区别,不能够简单按照学业成绩乘以一个系数得出。新版综合测评在这方面的设计也有所考虑,既要考虑学业成绩,又要考虑公平性,最终将智育基础分的算法确定如下:

二、综合素质测评对培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因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是各个高等学校对在校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也是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学生往往比较看重综合测评的结果,将测评体系中的各项要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有怎么样的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就有怎么样的学生行为,它对学生的在校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1.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和法纪观念教育。

旧版综合测评条例只是要求学生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则明确要求对大学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党团组织生活、班会等活动的过程进行记载,按照学生参加的次数给予加分;对撰写理论文章、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主办的征文、演讲比赛及做好事等进行加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和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良好风尚的形成。

2.可以促进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团队合作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化比较强,喜欢独来独往,导致他们很难有集体意识。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增加了“集体得分”的项目,规定只要这个集体获奖了,这个集体的所有成员都可以享受由此带来的加分;如果集体受罚了,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样也要进行扣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一荣俱荣,一损皆损”。实施新的综合测评条例以来,明显可以看到学生对集体的意识增强了,参加集体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能够积极为集体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再是无动于衷。

3.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新版综合测评实施以来,出现了获奖过于集中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智育基础分的计算方法引起的。新版智育基础分由该学生本年度的平均绩点除以本年级本专业学生的最高平均绩点再乘以一个系数获得,也就是说各个专业平均绩点最高,学生的智育基础分就是满分,其他学生都跟这个学生比较,两者差距越大,经过系数放大后的差值就越明显。比如专业第一的平均绩点是4.0,专业第二的平均绩点才有3.0时,那么专业第一的智育基础分是50分,而第二名的智育基础分只有37.5分,两者相差12.5分,仅一项就拉开了距离。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搞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避免和同学拉开距离,只能是自己努力学习,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4.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在学业成绩相差不远,也就是智育基础得分相差不远的时候,要想在总分排名上取得优势,往往是靠各项加分来实现。也就是说单靠学业成绩而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测评结果。因此,在加分条例的激励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竞选各种团体的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比赛;参加征文、演讲、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就是在活动中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在文艺、科技、体育等领域中光芒四射,勇摘桂冠。新版综合测评的加分条例激励了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迎接挑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可以激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旧版综合测评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知识学了一大筐却因实践动手能力差而无法运用的现象,出现大量只会本专业知识和高分低能、高才低德的庸才。而新版综合测评明确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活动,而且把加分的分值定得比较高。比如在部级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一次可以加8分,就连校一级比赛获奖都可以加2分,从而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的积极性。

三、结语

无可否认,部分学生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来对待综合测评的,比如参与学生干部竞争的目的在于测评加分;参与学术讲座、党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加分;参与科技创新比赛的目的在于加分。虽然这些行为违背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但我认为,无论学生抱着怎么样的心态来参与,只要他能够付诸行动、体验过程,就会受到那种氛围的熏陶,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或多或少地提高学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建波.学生综合测评的几点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58-59.

[2]吴双,李斌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8):54-57.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第2篇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模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测评方法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保障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课程。为保障实训效果,实训课程教师致力于实训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测评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一、确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测评模式及方法应能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的测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状况。成绩评定要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技能训练,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实训考核应既能检测基础技能也能对诸如市场分析、决策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贸易纠纷等综合性高级能力进行检测。实训测评以对国际贸易基本践行能力的评价为主,注重对国际贸易全方位能力的检测。实训测评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测评;(2)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操作的测评;(3)独立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测评;(4)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测评。

(二)采用按能力层次推进的测评方法

专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大层次。在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内部又分为许多小层次。技能测评应按照这些层次逐步进行。在考核思路的设计上,我们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的考核,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考核。我们认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按层次考核,可推动技能实训循序渐进地展开。我们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能力细化项目开展专项能力评测。通过边测边练,当学生掌握初级技能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考核如商务谈判、市场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考核。

(三)贯彻考练结合、以考促训的考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训内容才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测评既能准确地反映实习实训的效果,又能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是实训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专业能力考评的一种好途径。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测评中,我们围绕能力培养之核心,始终注重将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练不脱节。考服务于练,练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本身就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开来。将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统一起来,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考核更有依据,更有利于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根据实训的要求来确定技能考核的要求,使考核的要求与训练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实训与考核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技能考核与技能实训同步进行,技能考核穿插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开展一个环节的训练,就应同时对该训练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有多少项技能模块实训,我们就应就进行多少项考核。专项技能训练完毕后,就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我们设计了国际贸易实训的十关,即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磋商(用英文进行)、国际货运、国际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报关、银行结算、外汇管理、涉外税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测评也设有十关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

(五)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训的效果好、质量高,说明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高;反之,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低。所谓实训效果好,就是指训练操作准确、规范、熟练,效率高,实用性强,符合现代国际商务运作的要求。之所以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是因为我们重视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实训来保证整个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将实训环节与考核环节融为一体,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促进考核和实训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发展,促进实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方法模式

由于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复杂性,实训的考评往往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往往采用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其他单一的考核办法一次性地完成实训测评。整个考核的时间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对专业能力素质的测评不到位这样的考评方法当然不能达到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目的。

为了弥补原有实践教学测评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贸易实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和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模式。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了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

“一”即“一条龙”考核法,又称全流程考核法。在实践教学的前期,我们重点对学生的专项基础技能进行训练和单项测评。在实践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对基础技能有了较好的掌握、能较熟练地进行单项业务操作后,我们再对受训学员进行“一条龙”式的综合演练。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要求学员将一单业务从头至尾做到底。这样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即“二次模拟”考核法。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设立了全景仿真模拟考核,也设立了全程实战模拟考核。仿真模拟重点考查学员对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业务流程等国际商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仿真模拟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它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还将在全程实战模拟环境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更符合国际贸易实战要求的考核。

“三”即“三分实践考核法”。既有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又有毕业实习考核。在实习考核中侧重考查学生职业品质、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上岗就业能力等在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中较少涉及的能力素质内容。

“四”即坚持“四个结合考核法”。在开展实习实训测评时,我们注重将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个环节考核与全流程考核相结合,单兵作战考核与团队攻关考核相结合,模块分割考核与模块整合考核相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即“五级叠加考核法”。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细分为五级能力指标,这样就建立了详尽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而针对每级能力指标的训练寻找适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采用“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所谓“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就是指,对于前后关联性强的实习实训环节,我们设立了诸多“关卡”,要求学生“过关斩将”,通过各个训练关卡。例如,我们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采用的实战训练“1o步”法,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10关”,他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第一关(即全面按时完成通过抽签获得的贸易实训项目的作业),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关;只有全部过关后,他才能取得国际商务实训实习的合格成绩。

三、构建以专业技能考评为核心的测评方法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人才专业能力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细化分解,缺乏对专业能力素质考核的深入分析,未掌握每项考核的能力要求,不知道应对哪些专业能力进行考评。因而,考核成绩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技能、素质掌握情况。考核与能力培养基本脱钩,考核起不到实践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改革传统的项目式考评方法,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构造体系为依据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构造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试方法。我们按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指标进行了多级分解,对各项能力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形成多级能力指标体系。我们把该专业必需的实践能力分解为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四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不按能力分解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的模式,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能力型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我们按照专业能力模块体系设置考核项目,首先进行单项技能考核,然后再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细分为许多项目模块,按细化的技能模块进行训练。实训以技能模块为单位展开,实训测评也按对应的模块进行。由于各项技能训练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考核的方式也相应地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若技能属于思维分析类,我们就采取案例分析、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若属于业务操作类,我们就采用场景实训、实验室模拟等方法进行考核;若属于贸易项目策划类,我们就利用设计报告、预案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实训测评中,我们按照专业技能的分解项目逐一进行详尽的实训和测试。在预定的分值范围内,给出各项技能水平的分值,以0.5分为一计分单位,统计出各部分的百分值,再按权重比例计人总成绩。国际贸易实训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实训总成绩一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测评成绩x20+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成绩×40%+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成绩×20%+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测评成绩×20%。

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测评的“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拟练习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规律,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国际商务实训考核的环节体系:(1)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基础知识考评。(2)国际商务专家培训后的培训考核。(3)学生就有关国际商务问题进行小组研讨考评。(4)学生就易引起分歧的商务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辩论考评。(5)实验室模拟操作考评。利用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国际贸易各流程的模仿操作考核。(6)流程考核。利用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实训场地,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进行商务运作考核。(7)国际商务的方案设计。针对某些国际商务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如谈判方案、风险防范方案等,以此检测学生国际商务运作的策划设计能力。(8)实训体会交流,发表对技能训练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发言,学生互相评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商务运作能力。

四、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

在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等四种能力模块循序渐进地分别展开专业技能实训测评。先按能力模块分别考核记分,最后统计出国际贸易实训的总分值。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该模块的测评内容分为国际市场分析技能与国际市场决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国际市场分析技能包括: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等。国际市场决策技能包括:市场预测能力、市场进人策略选择能力、贸易伙伴选择能力、价格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按照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分项训练模式,我们制定了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的分项测评体系。对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网络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分组辩论,实验室模拟实验,流程实训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二)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业务践行能力由进出口业务两方面的技能组成。对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测评也须从这两方面展开。出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备货出运能力、出口报检能力、出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进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提货分销能力、进口报检能力、进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我们按照上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训练测试项目,制定了详尽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实训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方法主要有:外贸函电撰写,缮制单证,单据审核,案例分析与错误查核,场景角色模拟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40%。

(三)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实训测评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技能的测评,二是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能的测评。风险防范的技能有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估测能力、风险评价能力等。风险管理的技能包括风险预警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对无法控制的国际贸易风险作出财务安排的能力等。以上述分解的能力项目为基础,我们开展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分项训练和分项测评,制定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的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估测报告,决策分析报告,观测报告,预警报告,预案设计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四)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测评的方法

完成专项能力训练考核后,要进行全流程业务综合演练,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进行总体评价,其中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国际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决策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仲裁诉讼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实训出勤、人格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感、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对复杂国际贸易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表现各占50分。由任课教师和特聘的外贸专家共同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0%。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综合演练、问题研讨、实训考勤。

五、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改革是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探讨,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关于学校总体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较之课堂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具有更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完成不了此项任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应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系部的统筹协调下展开。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国家贸易实践教学测评考务大纲和考核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工程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和场地,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关于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有些环节的工作可由单个指导教师独自承担,但有许多环节的工作只能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实训测评应采取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实训测评的教师要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实训指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合作,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实训测评任务。

(三)关于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应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能否胜任外贸实践工作作为检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由于外贸专家精通、擅长外贸业务,他们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最高的发言权。因此,在进行实训测评时应尽可能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工作,这可保障国际贸易实训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关于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的问题

按照分解后专业技能项目进行实训检测,可定量地检验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分解细化后的专业技能检测项目众多,若采取逐一检测的方法对每项技能进行测评,则工作量非常浩大,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某种方法的某次测评应能同时对多项技能指标进行测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训测评的效率,使实训测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第3篇

关键词:网络化测试;英语综合能力;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69-02

在国际语言测试网络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和我国“最大规模”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革新的影响下,众多校级考试也在纷纷改革以往的纸笔测试。我系自2010年考试尝试听说机考的改革,历经考试模式、教学模式、评估体系、自主学习各方面实验以及蓝鸽公司、实训中心、硬件设施等多方面协作,现已步入了比较成熟的网络化语言综合能力测试阶段。本文主要就网络化英语综合能力测试的体系构建进行探究,以达网络化语言测试形式的科学健康发展。

一、网络化语言测试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语言测试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防止应试教育。大量的毕业生访谈也表明: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工作岗位尤其重要,特别是网络听说、实时沟通能力以及书面电函的读写能力。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也总结出:不轻视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加强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邱东林等(2005)就复旦大学开展的听说机考的实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机考的利弊。朱音尔、张肖莹(2006)就宁波大学听说机考实践和读写机考实践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通过问卷、访谈等研究形式,发现学生对此种形式持肯定态度。我系也在2010年第一次小规模地尝试了听说机考的改革。多次实践证明:计算机测试有效改革了传统考试模式,并且触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这为进一步基于计算机网络化的测评模式打开了通道。结合我系开展的听说机考成功经验以及效仿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形式,课题组大胆改革尝试,探究将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综合考查,于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开始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语综合能力测试实施。

二、网络化语言测试的体系构建

网络化语言测试是我系机考的进一步发展,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题目从纸质上搬到了电脑上,而是一系列关于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过程。基于测试理论的研究基础,课题组综合权衡测试内容、测试形式、阅卷形式、评估方式等方面,力争语言测试的信度与效度的高度统一。

1.测试形式。多年以来开展的考试都是以教学课程为单位,但是此次考试的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考试范式,而且优化了听说机考模式。以我系商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例,开设的英语语言类基础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和《英语口语》。此次考试采用网络化手段,取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国际雅思考试二者之优点,将四门基础课程综合起来测试。首先,教研室全盘把控测试总时间和各项能力测试分值比例,测试内容需涵盖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同时必须考虑测试的难度和效度。其次,各课程小组根据教学大纲,拟定题型。然后,实训中心组织教师实现组卷。最后,在正式网考期末测试之前进行小规模模拟。另外,测试过程简单科学,包括信息认证、考试、(自动)提交环节。

2.测试内容。测试内容是此次考试改革的重点。组合后的试卷共涵盖题型,测试总时间为135分钟。听力部分:听短对话和听小短文;口语部分:听小短文并且复述和根据情境进行两人小组对话;阅读部分:词汇选择和三篇阅读理解;写作部分:短句译文理解和作文题。这些测试内容从组卷结果看,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较高,完全符合学生现状水平,刚好学生也在本学期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英语测试内容和测试形式都比较熟悉。因此,测试内容具有可靠性。

3.阅卷形式。网络化语言测试彻底改变了教师埋头改卷的局面。在测试的题型中,只有写作部分的作文题和口语部分为主观题,需由相应课程老师在电脑上阅卷,并将分数导入阅卷系统;其他题为客观题,全由网络自动阅卷出得分。这大大减少了教师阅卷工作量,也极度提高了阅卷效率,特别是客观题,教师只需查看后将分数导出即可。

4.评估方式。这次测试主要采取的还是终结式评价模式,但只占总评分的40%,只是评价方式的一个部分,另外还包括平时表现(30%)和技能测试(30%)。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包括学生作业、自主学习、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形成综合性评估。这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例,蓝鸽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可以自主设定自主学习占平时总评的分值(如学习1小时得5分),学生必须进入平台学习完成自主学习。

三、网络化语言测试的利弊

笔者就此次测试进行了随机访谈,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和部分学生。访谈结果很明确,皆持积极肯定态度。基于蓝鸽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的测试极大缩短了阅卷时间,并且提高了整体测试效率,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态化考试模式。另外,平台内资源丰富,既有共享的素材,也可根据需要添加、修改、设定资源。评价手段多元化,既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也可教师评定,这极大加强了评估的信度。但同时,网络化语言测试的起步尝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关键体现在测试内容:什么样的测试内容才能真正评估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目前的测试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简单拼凑,未能真正实现学科平台的智能组卷功能;特别是口语部分的测试,在检测学生的交际能力上还存在疑问;其次在阅卷形式上,如主观题的阅卷,主观程度还比较高,未能实现高信度评估。

参考文献:

[1]Bachman,L F,Palmer A.Language Tesing in Prac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邱东林,季佩英,万江波,等.大学英语听说机考尝试[J].外语界,2005,(4).

[4]朱音尔,张肖莹.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机考探索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09,(3).

[5]李清华.基于纸笔的语言测试与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的等效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6,(4).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第4篇

评估方式改革带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提高英语专业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提出了以目标多元,注重过程为原则的基础英语课程评估体系,从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从而更好地促进基础英语教学。

关键词:评估;终结性评估;过程性评估

一、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的定位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是一门针对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专业技能课,是一门包括了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在内的专业必修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普遍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从而导致交际所涉及的思维活动也很可能缺乏挑战性,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考核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进行课程评估时,老师往往更侧重评估学生对所讲授语言知识点的掌握,而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检验。为了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语教学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传统的考核方式也受到了挑战。

二、以目标多元,注重过程为原则的考核改革

Hughes 认为教学与测试是“伙伴关系” ( Partnership) , 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方面, 测试既为教学服务也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作用( backwash) , 这种反拨效应可能有益于教学也可能妨碍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又为测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测试更符合教学需求、更科学。所以,作为检验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语言测试要适应教学的需要。

此外,Genesee和Upshur(1996)提出,外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评估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促进学习。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改革应该从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估转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以动态的、发展的方式进行考核,利用各种非测试性评估手段实现形成性评估,有利于“以人为本,重视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外语教学思想的贯彻;把考核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教、学、考”互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该课程拟从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两大方面进行改革。

(一)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拟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采用过程性评估和目标性评估两大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每个大模块又分成若干小模块。

过程性评估重在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该模块包含到课率、课堂评估、单元评估和期末大作业四个子模块,各占总成绩的5%、10%、20%和10%,共占总成绩的45%。课堂评估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单元评估又分为单元作业、单元测验和口语活动三个子模块,包含课内知识的巩固、课外知识的延伸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期末大作业为学生设定主题,让学生在主题范围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目标性评估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检查,该模块包含综合笔试和综合口试两个子模块,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5%,共占总成绩的55%。综合笔试旨在更全面地考核和评估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口试又分为指定性口语测试和开放性口语测试两个子模块,前者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后者为学生提供开放型主题,供学生自己设计、准备,到最后进行成果展示,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递进式”考核内容改革

《基础英语》课程分布在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一至四学期进行。因此,在考核方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考核内容根据不同学年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有侧重,逐步“递进”,主要体现在单元评估、期末大作业、综合笔试和综合口试四个子模块方面。

在第一学年,需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大学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力盘活中学所学,使学生从高中的语言应试能力自然地过渡到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语言运用能力,打牢语言基本功,培养基本的语言运用技能。在此阶段的教学中,重在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词汇量、加强语法知识,消化并提升中学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使之逐渐成为语言交际的实际技能;针对应试教学的弊病,特别突出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培养。为了促进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考核一方面重视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和语音、语调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强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强化。

在第二学年,强调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全面加强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注重听说与读写译并重,而且还包括知识面的进一步扩大和分析批判能力的提高。第二学年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所以在各项考核的要求更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结合学生在第四学期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实际,在平时的各类语言实践活动中,增加了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相关的考核内容,除语法、词汇模块以外,增加了听力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等。以专业四级考试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本功。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追求“以用促学”,不仅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和评估。但是,鉴于学生备考专业四级考试的实际,考试前的口语实践活动可以适当减少,在考试后结合学生容易产生怠惰心理的实际,适当增加口语实践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基础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英语技能课程,强调语言基本功与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强调语言输入技能和语言输出技能融为一体,特别强调“以用促学”,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本文提出了以目标多元,注重过程为原则的考核改革。在考核方式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突出了过程性评估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单元作业及测试、口语活动、大作业等进行考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此外,在目标性评估过程中,一方面仍然强调考核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另一方面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考核的倾向,增加了综合口试考核,而且根据每一学年的特点,对每一个考核模块的重点和目标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1]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胡洋,从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看大学英语考试改革的反拨作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把握一个定位,抢占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和争先创优以及“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要求,本着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对街机关有关职能科室及工作人员按照《*区行政效能建设检查评估暂行办法》,推进行政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勤廉建设,努力为辖区经济和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评估方法和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8月份)

按照《*区去年行政效能建设综合检查评估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明确检查评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分三个步骤安排部署今年的综合检查评估工作。

1、统一思想。召开街党政联席会议,认真学习南政发20号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水*街去年行政效能建设综合检查评估实施方案》。

2、建立组织。成立由街一把手为组长的水*街行政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及组织机构,并明确专人负责。

3、动员部署。召开水*街全体干部大会,学习传达区行政效能建设综合检查评估会议精神,部署我街行政效能建设综合评估工作。

(二)问题排查整改阶段(9月份)

结合区、街《行政效能建设综合检查评估方案》及《综合检查评估自评表》,各科室深入开展本部门效能建设工作的自查、自纠、总结。重点做好“三查、三看”:

一是查指标分解落实情况,看效能建设检查评估自评60项指标是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得到落实和运用,对照指标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二是查建立完善制度措施情况,看效能建设制度是否健全,制定出台的相关制度规定和改进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查行政效能纠错及责任追究情况,看纠错机制是否建立,责任追究依据是否明确,受理投诉渠道是否畅通,解决投诉是否及时有效。

(三)组织实施阶段(10月)

1.自评办法

我街行政效能检查评估采取问卷调查评估与综合检查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各职能科室开展一次自查评估活动。各科室可采取问卷调查、服务对象打分、发放《民主测评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科室工作进行民主测评。

2)向街域内部分企、事业单位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发放《民主测评表》,对街道办事处进行民主测评,把测评结果作为检查评估的重要依据。

3)组织各窗口科室互查互评,按照行政效能建设评估体系对各科室的行政效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检查评估。评估结果纳入本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2.等级评定

问卷调查评估和综合检查评估采用100分制打分,并按“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确定评估结果。

评估总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为好;

评估总分在*-80分(含80分)为较好;

评分总分在79-70分(含70分)为一般;

评分总分在69分以下为较差。年内凡有群众投诉的科室不能评为“好”的等级。

3.汇总上报

经过自查自评、民主测评之后,各科室对部门效能建设情况进行自查总结,针对不足讲整改方案;同时要积极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完善工作内容。街行政效能领导小组认真填报《*区行政效能建设综合检查评估自评表》。同时,形成本单位行政效能建设以及开展自评情况的文字材料,加盖公章后,连同单位行政主要领导审阅签字的自评表,一并报区行政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纪委执法监察室)。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行政效能建设综合检查评估工作,认真学习领会《*区行政效能建设检查评估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和《*区去年行政效能建设综合检查评估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把做好行政效能建设检查评估工作作为推动本部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有效载体,抓出成效。

2、坚持评建结合。既要做好综合检查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更要做好自身的抓建工作,切实达到以“评”促“建”,以“建”促“评”的目的。要结合创先争优和“解、促、上”活动,认真查找本街影响行政效能建设的突出问题,通过有效的整改措施加以解决和纠正,使工作作风明显好转,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第6篇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长期、顺利地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有利于改进传统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1、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道德与修养;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运动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测评等第道德与修养分A、P等、其他四项为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总评等第最高为5A),等第由所在学校确定。

3、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和领导

(1)市教体局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普教科、教研室、体育科、招生办、电教馆、行风办等处室负责人和各学区办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普教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对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开展培训,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

(2)初中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在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长、有关年段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名单报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职责为负责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指导建立班级评定小组,处理评定过程中的问题;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咨询、监督;处理投诉和举报,对评定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等。

(3)班级成立评定小组。初中学校各毕业班要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综合素质评定小组。成员在本班的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一般以3—5人为宜。在评定工作正式开展前将小组名单向评定班级所有学生公布。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评定者,则需更换。

4、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1)准备工作。一要强化宣传,创设氛围。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方法、措施和内容等,通过板报、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增进教师、学生与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评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二要抓好培训,确保质量。坚持不培训不参与的原则。学校要提前做好评价的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班、专题会议、讲座、学习讨论等多种方法,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的纪律,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各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成长记录,收集和保存好各种有关原始资料,包括在各学期的获奖证书、创新成果、获奖作品等。三要建立制度,落实保障。首先是建立公示制度。通过适当途径向学生、家长、教师公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时公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其次是建立诚信制度。参与学生素质评定、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必须是由公正处事、诚信待人、素质较高的人员参加。再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及新闻媒体等的监督,对考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违纪违章的单位或个人实行责任追究。

(2)评价操作。测评工作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评定等相结合方式,参考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的相关结果,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表现,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概括。在制订评价实施细则时,对于“A”、“E”等的认定,应尽可能多采用操作性强的办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的确定,要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某一测试项目评定为“E”等有重大分歧的,应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研究审核并提出意见,报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裁定。

(3)结果确认。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填写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交学生本人确认签字并加盖校印,评价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以备审查。《*市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表》一式三份,一份学校留底,一份交学区办,一份交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时间安排

1、*年3月,《*市*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市*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指导方案》起草,并广泛征求意见。

2、*年4月,①正式发文并部署工作;②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教育;③各校召开有关会议,传达宣传《实施方案》和《指导方案》,并建立校级工作小组和班级评定小组,组织好针对性培训工作。

3、*年5月,完成各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评定工作并公示。

4、*年6月1日前,各校上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

四、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测试方法

(一)综合评语

1、评价内容

综合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难以量化评价的内容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发展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2、评价程序

班级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其基本程序如下: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自我整体描述,撰写“自我描述性评语”,并由家长签字认可。

(2)同学互评。同班同学间以一定形式交叉认可“自我描述性评语”,然后由班级评定小组教师阅读、审核签字。

(3)教师评价。评定小组在学生自评互评和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初中学生素质报告手册)反映的情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讨论定格,然后由班主任主笔撰写综合评语。讨论定格一般分为突出、较好、一般。极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为对高一级学校负责,应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栏中予以如实说明,但所写内容事先须征得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最后,由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予以确认。

(二)测评等第

1、道德与修养

(1)测评内容:学生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养成和表现,同时也应当根据初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考核内容的调整,较好地体现学生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行为习惯、学会负责、团队精神、热心公益等方面的养成以及表现。

(2)测评方法: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袋(或素质报告手册)记录的情况,既要突出当前学期的考核,也必须综合以往几个学期的考核结果,制定测评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3)等第确定:测评的基本结果为“A”,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测评结果为“P”:

①初中阶段有违法行为,被当地派出所记录在案的;

②初中阶段违反校纪校规,累计受到二次及上处分的;

③受到学校警告以上处分尚未撤销的。

2、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

(1)测评内容:音乐、美术和书法。音乐50分,美术50分(其中书法30分)。

(2)测评方法:由学校组织音乐、美术、书法测评(具体测评办法由学校自行制定),计三项总分。

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音乐类竞赛活动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团体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音乐测评可直接得50分;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现场美术(含书法)类比赛中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美术(含书法)测评直接得50分(书法30分)。

(3)等第确定:按三项成绩,75分及以上的为A等,60-74分为P等,59分及以下的为E等。

3、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1)测评内容: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参照《*年*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中考方案》(虞教体字[*]4号),体育平时成绩满分为15分;体质健康水平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满分为5分。(2)测评方法: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由各校按规定要求组织实施。

(3)等第确定:

①根据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成绩之和(满分为20分),20分为A等,19--12分为P等,11分及以下为E等。

②凡在2007年5月1日至*年4月30日期间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中,获得县级及以上比赛单项前六名或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在初中阶段获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三级及以上等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最终等第可直接定为A等。

③丧失运动能力的身体残疾的学生(凭残疾证)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凭县级医院证明)可免测,等级评定为P等。

4、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

(1)评价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实验操作。*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以实验操作测评为主。

(2)测评方法:实验操作测评由市教体局组织,结果呈现为等级制;

(3)等第确定:按实验操作测评成绩,17分及以上为A等,16.5—12.5分为P等,12分及以下为E等。

5、操作技能(信息技术)

(1)评价内容: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2)测评方法:参加省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第7篇

一、创建范围

以创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市场(农贸市场)、平安企业为主要内容。

二、创建目标

通过开展月月创平安竞赛活动,努力实现“三全面一覆盖“的目标。

1、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以平安创建和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设为核心,努力健全基层政法综治维稳组织,整合各方面力量,使打、防、管、控、教、建、改等综合治理措施得到认真落实。

2、全面治理突出治安问题。社会治安良好稳定,流动人口管理、危爆物品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防邪、高危人群管理、社区矫正等工作水平逐步提高,成效显著。

3、全面提升基层创安维稳能力。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刑事发案总量平稳下降,安全事故和明显减少,社会生活安定、和谐、有序,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大幅提高。

4、无缝覆盖基层平安创建单位。通过层层开展月月创平安活动,实现基层平安创建无缝覆盖,实现90%辖区单位、社区组、医院、学校达到平安合格标准,其中40%达到平安建设示范单位标准。

三、创建内容和工作措施

1、制定月月创安标准:《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设的意见》,围绕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无突出治安问题、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进京赴省到市上访人员、无矛盾纠纷激化、无犯罪活动”的工作目标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要求,对平安创建标准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形成完整的创建体系。

2、认真开展月月创安活动:充分发挥街道综治办的组织协调和核心平台作用,开展“五个活动”:

(1)实行定期治安巡逻活动:组建治安巡逻队,在综治专干或派出所民警带领下,在节、假日和重要会议期间,对重点地区、部位进行巡逻,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和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社区以“两委”为主,组织社区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建立义务治安巡逻队,开展巡逻活动。各居民小组由居民代表、“四防”安全互助组中心户长牵头,组织“四防”安全互助联防。各社区要开展十户联防、院户联防、商铺联防、边界联防和守楼护院等群防活动。

(2)坚持法制宣教活动:要利用召开居民大会、院坝会、电影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学习法律、法规和治安防范知识,通报辖区治安信息。街道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要利用“政务公开”阵地,开办综治平安创建宣传栏,开辟“治安防范小常识”、“平安提示”等栏目,向群众宣传。

(3)坚持“六排查”活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头,综治办具体组织协调,街道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民政、计生等部门,分组深入社区、辖区单位走访座谈,深入开展民间纠纷、治安问题、突出、苗头、和非法宗教活动、安全隐患等“六排查”活动,对所辖单位、重点部位、重要场所、“三电”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建立台帐,集中梳理,分类办理,定人、定责、定时限,包排查、包调处、包稳定,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4)坚持综治工作例会:由综治办召集,社区、派出所、司法所、企、事业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主要听取治安、防邪、调解、普法等工作情况汇报,集中研究重大涉稳问题的处理办法,安排部署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社区由“两委”召集,由社区“两委”干部、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参加,安排部署工作,评议平安创建优胜单位。居民小组召开“治安碰头会”,由居民小组长或议事代表召集,“四防”安全互助组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参加,收集汇总治安问题、矛盾纠纷和不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提出整改限期。通报综治安全维稳情况,排查新的不稳定因素。总结安排综治平安创建工作。

(5)坚持治安随机测评:由街道综治办对各单位、社区进行“治安状况”、“群众治安满意度”随机测评。测评结果由街道综治办汇总报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进行通报,社区测评结果作为年终奖惩依据。

四、坚持月月创平安检查

按照“属地管理,逐级落实”的原则,坚持检查评比奖惩制度。

1、分级组织检查:由综治办牵头,组织街道综治维稳工作组对社区和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月月创安活动进行检查考核。社区要组织“两委”人员对各居民小组、“四防”安全互助组、居民户的平安创建活动进行检查评比。

2、统一检查方式:采取“不打招呼、不定地点”和“日常考核与集中检查、明察暗访与检查指导、单项打分与综合考评、群众评议与领导评价、内部考核与外部测评”等方式,通过查看资料、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对受检对象月平安创建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量化打分。

五、实行通报公示

1、坚持通报:街道综治办将检查情况汇总后,对各社区,企、事业单位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排位,并通过文件形式向全街道通报。列入考核记载,作为年终总评依据。

2、坚持公示: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卫生站要制作平安创建月评公示栏或评比台,坚持每月公布检查评比结果,把需要整改的问题公布在明处,时时提醒。

3、检查评比:社区要在居民小组、企事业单位设“月月创平安评比台”,对辖区和下属单位每月发生的矛盾纠纷、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动态公示,对好人好事和见义勇为先进典型进行公开表扬,对需要注意的防范事项进行提醒。同时对发生的问题建立台帐,对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进行动态跟踪,做到问题不解决,事情不处理,曝光不取消。

六、强力抓好问题整改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交换意见,提出明确整改要求。连续两个月未能彻底整改的,街道综治办要向问题单位发《平安创建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单位、责任人、整改时限、复查时间。并向其上级单位通报。街道综治办要加强整改指导,坚持追踪,问题不整改不放过。对有严重治安问题和重大不稳定因素的实施重点整治,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化解不稳定因素。问题整改完后,整改单位要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书面报告整改情况。

七、逗硬兑现考核奖惩

1、实行单位主要负责人抓综治实绩年度报告制度。各社区主要负责人年终要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书面报告抓综治平安建设的履职情况,报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稳控重大不稳定因素,情况。

2、年终逗硬考核奖惩。按照检查考核结果和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测评,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评定。对检查不合格的,要对问题单位黄牌警告,通报批评。对整改不力,出现重大治安问题、重大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3、居民自我管理约束。要创新工作思路,灵活运用社区“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居规民约》作用,把居民享受的权利义务和月月创平安的评议结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居民自治条件下的自我管理约束机制。

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第8篇

关键词:协方差分析;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综合评价

一、 引言

近年来,综合评价方法有了更多的发展。更为复杂的统计模型被引入到综合评价领域,其中,结构方程模型就是最近几年经常被用于综合评价的新方法之一。结构方程模型是潜变量模型与路径分析模型的结合,可以分析不能被直接观测的潜在概念间的关系,因而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研究等学科中有着独特优势。从参数估计的角度分,有两种类型,一种基于方差-协方差分析(CB-SEM),另一种基于偏最小二乘(PLSPM)。通过查阅近几年的文献发现,两类方法的综合评价研究都有不少成果。例如,前者的文献涉及的领域有:医学(刘享辉等,2009;刘岭等,2009),教育(周平红等,2011;王理峰,2012),管理(任等,2007;谷晓燕,2009),经济发展(高文杰和高旭,2010;张瑛和王惠文,2008),竞争力评价(易丽蓉,2006;罗玉波和王玉翠,2013)等等。后者涉及的领域有:医学(杨威和张拓红,2012),教育(孙继红等,2010),管理(莫一魁和沈旅欧,2009;鲜思东和彭作祥,2011;林盛,刘金兰和韩文秀,2005;关子明等2009,区晶莹等,2011),经济发展(阮敬和纪宏,2006)等等。可见,两类方法在综合评价应用的领域有很多交叉。并且,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两类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也基本类似,都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建立理论模型,然后计算综合指数得分实现综合评价。但是,从统计学方法论角度而言,这两类方法的除了目标都是路径模型之外,没有任何内容上的交叉(吴喜之,2013),因此模型的实质和解释都有很大差异。为此笔者认为,在综合评价实践中,两类方法不能用相似的方式应用,但是如何区分对待?目前为止,鲜有文献对此问题做出明确回答。本文将围绕该问题,结合结构方程模型理论要点和综合评价要求,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这两类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建议。

二、 两类结构方程模型的理论要点

虽然两类结构方程模型在理论上有差别,但是在实际建模中,都需要事先设计指标体系,设定理论模型,才能进行估计。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的设定由实际问题的理论背景支撑,模型的估计有现成的软件,例如CB-SEM的常用软件有AMOS,而PLSPM则有smartPLS等,因此,应用这两类方法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对模型估计的理解。为此我们分析两类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的理论要点。

1. CB-SEM的参数估计。CB-SEM由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组成,分别刻画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建模时,需要对可测变量划分为不同的组,每组对应一个潜变量,并且设定好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以及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关于模型的表达式参见易丹辉(2008)。关于模型的参数估计,有很多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估计方法为似然方法,其拟合函数为:

FML=ln|?撞(?兹)|+tr(S?撞-1(?兹))-ln|S|-(p+q)

这里的p和q分别为内生可测变量和外生可测变量的个数。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未加权最小二乘,拟合函数为:

FULS=■tr[(S-?撞(?兹))2]

以及使得拟合函数

FGLS=■tr{[(S-?撞(?兹))W-1]2}

最小的广义最小二乘方法。此外,还有利用工具变量的两步最小二乘等。其中,S为总体协方差矩阵,用样本协方差矩阵代替。?撞(?兹)为模型预测值的协方差矩阵,含有未知参数?兹,这些方法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撞(?兹)与S尽可能接近的原理,即协方差矩阵的重复问题。如果模型是正确的,协方差矩阵就可以被准确地重复出来,这是CB-SEM参数估计的出发点和核心。

我们指出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由模型产生的协方差矩阵?撞(?兹)重复的是总体协方差矩阵S,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总体协方差矩阵不可能知道,为此实际中的S是样本协方差矩阵。这就导致了代替的合理性问题,即样本协方差矩阵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总体协方差矩阵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如果样本量不够的话,代表性一定不好。这就要求在实际中使用大样本,使得样本协方差矩阵能够更好地刻画总体协方差矩阵。

(2)可测变量的总体协方差矩阵刻画了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因此,?撞(?兹)对总体协方差矩阵的重复本质上是用总体协方差矩阵去考察模型所设定的不同组可测变量间关系的合理性,如果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和合理性检验,就认为模型设定的关系得到了总体信息的验证。这意味着CB-SEM首先是一种验证性的方法,验证的是模型设定的结构。本质上是各可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为此需要注意,CB-SEM只是刻画了不同组可测变量间的相关结构,并通过潜变量具体表达。至于各组可测变量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对应的潜变量刻画,该方法并不能回答。

2. PLSPM的参数估计。相比CB-SEM,PLSPM完全是另外一套逻辑,为了分析其特点,我们通过分析其参数估计过程入手。PLSPM的参数估计由迭代算法完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一系列最小二乘和加权运算进行迭代,得到潜变量的估计值,第二部分利用第一部分的结果得到路径模型中的载荷系数和路径系数。这两部分中,第一部分是核心。

具体而言,首先要分划好可测变量的归属,一个潜变量对应一组可测变量。假设有Q个潜变量?孜1,…,?孜Q,第j个潜变量对应的可测变量为Xj=(xj1,…,xjpj)′,j=1,…,Q。则有xjh=?姿jh?孜j+?着jh(h=1,2,…,pj)或者?孜j=?撞pjh=1wjhxjh+?着j,前者为反映型(Reflective),系数为载荷;后者为反映型(Formative),系数为权重,选择何种形式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决定,这种反映可测变量与潜变量关系的模型为测量模型。其次要设定好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即?孜i=?撞j≠i?茁ij?孜j+vij。这部分模型称为结构模型,模型中的系数为路径系数。潜变量的得分(即潜变量的估计值)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关键,对其估计通过迭代实现。由三大步骤组成:

外部逼近:

Yj∝■wjhxjh

Yj是?孜j的外部逼近估计量,∝表示左边是右边的标准化,Wj=(wj1,…,wjpj)′是外部权重。

内部逼近:

Zj∝■ejiYi

其中,i:i?圮j表示与第j个潜变量直接有关的潜变量的下标。eji是内部权重,有三种不同的形式(Tenenhaus M 2005)。

更新权重:

内部权重由潜变量间的结构决定,迭代过程中需要更新的是外部权重,当测量模型为反映型时,对于xjh,其新权重为以Zj为自变量,xjh为因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系数,但由于Zj被标准化,因此有wjh=cov(xjh,Zj)

当测量模型为构成型时,新的权重以Zj为因变量,与之对应的可测变量xjh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回归系数,即

Wj=(Xj′Xj)-1Xj′Zj

上述步骤反复迭代,直到权重变化不大,就认为收敛,得到最终的权重估计值,潜变量的得分就是可测变量的加权平均值。

通过上述对迭代过程的描述,我们也得到两点关于PLSPM的认识:

(1)在PLSPM框架下,没有涉及总体协方差矩阵。迭代过程完全基于样本信息展开。事实上,Dijkstra. T(1983)证明,PLSPM的迭代本质上是不动点的迭代算法,具体为:

反映型:Wj∝?撞i:j?圮ieji・SjiWi,其中Wj′SjjWj=1;

构成型:Wj∝S-1jj?撞i:j?圮ieji・SjiWi,其中Wj′SjjWj=1

其中,Sji为第j组可测变量与第i组可测变量的样本协方差矩阵,Sjj是第j组可测变量的样本方差矩阵。

因此,PLSPM挖掘的是样本信息,对样本量的要求没有CB-SEM高。

(2)PLSPM的迭代过程本质上通过一系列的最小二乘(OLS)实现,因此不必假定分布。另外,PLSPM的迭代事实上是不断逼近某个潜变量估计值的过程。每次迭代都适用最小二乘,追求潜变量与可测变量间的距离最小化。因此是寻找最能刻画可测变量的潜变量的过程。而不是CB-SEM那样验证可测变量间相关关系的过程。这意味着两种方法的目的很不一样。

三、 综合评价中实践中的问题和评述

将结构方程模型引入综合评价领域的优势已经被很多学者认同,这是因为,在综合评价实践中很多方法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很多方法没有考虑到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当所选择的指标变量集合中存在严重的多重相关性时,很可能会夸大系统中某些特征的作用,从而得到不合理的评估结论。王惠文和付凌晖(2004),张瑛和王惠文(2008)都认为结构方程模型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目前很多研究都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综合指数实现综合评价,将两种理论上存在差异的方法以类似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笔者认为需要推敲其合理性。为此我们提出:CB-SEM和PLSPM是否都可以通过构建综合指数实现综合评价?

下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以下结论:

1. CB-SEM不能用于构建综合指数。

首先我们要明确综合评价的要义,苏为华(2005)指出,综合评价需要将多个因素和指标综合起来,因此,综合方法构成了评价的基本模型。为此,利用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时,对指数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概括多个指标各方面的信息。

当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综合指数时,这个要求就变成:首先,每个潜变量是否在某种准则下对其对应的可测变量进行了概括。其次,这些潜变量是否反映了各组可测变量的多重相关性。对于CB-SEM而言,其参数估计方法决定了该方法构建的综合指数只能反映各组可测指标的多重相关性。这是因为其参数估计依据的优化准则本质上都是使得由模型得到协方差矩阵逼近总体协方差矩阵。如果模型是正确的,那么总体协方差矩阵就能被准确地重复出来(易丹辉,2008),所以,模型正确是指正确反映了各组可测变量的协方差结构,即它们的多重相关性。但是每组可测变量对应的潜变量是否将可测变量的信息进行了充分的概括,我们是不知道的。利用这样的潜变量得分作为综合指数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事实上,在实际应用中,利用CB-SEM分析数据时,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样本协方差矩阵就可以利用软件估计。言下之意,我们不用去关心可测指标如何取值,量纲如何等综合评价中关键的问题,只要协方差矩阵相同,即使具体指标完全不同也可以得到相同的估计结果,这个事实反过来说明CB-SEM构建综合指数是值得商榷的。

2. PLSPM可以构建综合指数。与CB-SEM不同,PLSPM的参数估计是从潜变量在平方损失角度下概括可测变量的角度出发的,其迭代过程由最小二乘和加权运算构成,本质上是在xjh=?姿jh?孜j+?着jh(h=1,2,…,pj)或者?孜j=?撞pjh=1wjhxjh+?着j中,使得?撞j?撞hE(?着2jh)最小或者?撞jE(?着2j)最小,且结合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断迭代实现的参数估计。为此,利用PLSPM得到的潜变量得分是在平方损失意义下对各组可测变量的概括,符合构建综合指数的基本要求。相对CB-SEM,PLSPM更适合构建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PLSPM的最小化准则是最小化平方损失,虽然在统计学中,这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例如线性回归模型、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都是如此,但是是否适用于综合评价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综合评价的共同问题,苏为华(2000)曾详细讨论。

3. 两类方法适用性评述。前面已经支出,CB-SEM不适合构建综合指数,但是不意味着这个方法在综合评价时就一无是处。通过分析其参数估计的实质,我们认为,CB-SEM适合考察多组可测指标间的多重相关性。如果只是通过相关系数,只能很粗略地知道多个可测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构。但是通过CB-SEM可以更细致地考察多个可测指标间的复杂结构关系。PLSPM可以用来构建综合指数,但其参数估计方法决定了其不能像CB-SEM那样从整体上对所有可测指标的相关结构进行考察,为此有学者认为,两种方法是互补的(邱皓政,2011)。笔者认为,这种相辅相成性是由于两种方法处理的问题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可能效果更好,但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研究。

另外,前面分析也指出两类方法对于样本和分布的要求是不同的。PLSPM不需要大样本和分布假定,这被很多人认为是CB-SEM不具备的优势。笔者认为,进行综合评价从统计学角度讲是利用已有样本信息,去推测为止的信息,本质上是预测的过程。因此建议,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尽量使用大样本,才能得到更加可信的结果。

四、 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两类结构方程模型(CB-SEM和PLSPM)的参数估计理论,明确了两种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方法。结合综合评价的要求,我们有以下结论:

1. CB-SEM的参数估计过程决定了该方法不适用构建综合指数,因为其中的潜变量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对应的可测变量是不清楚的;

2. CB-SEM适用于评价多组可测指标的多重相关性,利用该方法可以得到多个可测指标间细致的相关结构的刻画;

3. 相比CB-SEM,PLSPM更适合用于构建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因为,这个方法是基于平方损失下最大化概括可测指标信息实现潜变量得分估计的。符合综合评价的基本要求。

4. PLSPM没有从整体上直接对多个可测指标的多重相关性进行刻画,为此从适用性上,评价多个可测指标的相关结构不如CB-SEM合适。从这个意义上讲,两种方法是互补的。

在实际进行综合评价时,我们建议,首先需要明确实际问题的侧重,如果侧重评价多重相关结构,就推荐使用CB-SEM,如果需要构建综合指数,就使用PLSPM。

参考文献:

1. 高文杰,高旭.基于SEM的我国重要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8):56-64.

2. 谷晓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岗位评价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9,(2):146-151.

3. 关子明,常文兵,王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银行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经济论坛,2009,(2):108-109.

4. 刘岭,程迪祥,陈洪,易东.结构方程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0,(2):74-75.

5. 刘亨辉,王建生,周脉耕,王骏,王黎君,胡以松,王玉英,葛辉,杨功焕.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国居民自报健康状况评价中的应用.中国健康教育,2009,(5):333-337.

6. 罗玉波,王玉翠.结构方程模型在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综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21-24.

7. 林盛,刘金兰,韩文秀.基于PLS-结构方程的顾客满意度评价方法.系统工程学报,2005,(6):653-656.

8. 莫一魁,沈旅欧.城市公交系统公众评价的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4):436-440.

9. 区晶莹,张淞琳,俞守华.基于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的农民工信息能力综合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4):495-501.

10. 阮敬,纪宏.基于PLS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统计教育,2006,(8):4-7.

11. 孙继红,杨晓江,缪榕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特征的PLS通径模型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2):362-3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11361019);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2013GXNSFDA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