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书籍设计论文

书籍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13 04:33:22

书籍设计论文

书籍设计论文第1篇

构图,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被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是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手段,是实现插画视觉美感的关键。中国传统书籍插画构图的第一个特点是主次分明。这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体现,是长期以来在封建君主统治下形成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在美学上的反映。中国有很多经书插画,构图都是有主有次,例如在表现释迦牟尼像的时候,就会将其放在画面的显著位置,画得比较高大,其他僧众们则排放在其身后或者周围,处于次要位置尺寸较小。第二个特点是画面平衡而工整。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崇尚含蓄、中庸之美,一般通过对称、均衡这两种手法达到画面的平衡。例如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图书插画,就会用对称的手法来构图,这种符合自然审美规律的构图不仅能使插画的画面显得工整,还可以较为客观的诠释文字内容。像一些娱乐性质的书籍插画,如小说、戏曲书籍的插画,比较常见的构图手法就是均衡,即利用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呼应、对比,使画面具有变化但不失工整,既不显得呆滞,又不会杂乱无章。第三个特点是中国传统书籍插画独特的透视法则。中国书籍插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上有着共通的特点,使用的透视法则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有很大的差别,被称作“散点透视”,即画面当中经营布局的元素不受到视点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定,可以把山前山后、室内室外、远近不同、高低不一的事物安排在同一画面中;可以把不同人物同一时间在不同场合发生的故事描绘出来,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著作的插画作品,就是采用这种透视方法来完成故事情节的绘制。

二、中国传统书籍插画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的书籍插画有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以线造型。书籍插画通常利用大量复制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因此印刷技术对插画的表现技法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民国之前的传统插画以木版画为主要表现形式。自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以后,木版插画在出版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那时的插画作品多为雕刻行业的工匠完成,虽然雕刻的技法纯熟,但作品的艺术水准却不高,主要以图解功能为主。木版插画艺术在明清时代进入到了黄金时代,也成为了我国古籍插画史上的高峰。明清书籍插画的最大特点是当时文人墨客的参与。明代中期,书商出于竞争目的,纷纷邀请当时知名书画艺术家创作画稿。因为有了文人的参与,使得以往粗犷的书籍插画更加精美,更具文化内涵。这些木刻插画以刀刻线,以刀,用木刻线条来表现传统绘画中笔墨的感觉。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十分重视笔法,强调线条的表现力。线条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插画创作中表现力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独特的形式美感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家深厚的造型功底,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线条能让画面产生一种节奏感与韵律感。在木刻插画作品中,线条所表现出的强弱对比,疏密变化,都能形成一定的节奏与韵律,从而丰富插画的画面效果。明清时期的仇英、唐寅、陈洪绶等书画名家就充分发挥了木版插画的艺术特性,创作出了大量以线造型的精品木刻插画,并使作品具备了画家的个人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然,在印刷技术广泛应用之前,也出现过大量的手绘书籍插画,如宋代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中的插画,最早的版本就是手绘而成,书中精美绝伦的插画使用白描的技法画成,通过黑色的线条直观、科学地展现了各种建筑设计的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规范,通过插画的形式为观者解读了这本中国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巨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中国传统书籍插画的文化内涵

书籍设计论文第2篇

(一)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内涵和意义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指的是那些能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视觉符号。像我们所熟知的文字类元素,如藏族的文字;以及一些图形类元素,如吉祥纹案、苗族的头饰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作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所谓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其实可以指那些人们看到后会联想到某个少数民族的元素。它是一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下来的,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面貌和审美的象征元素,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寄托,标志着民族共同的记忆。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分类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如果细分可以分为很多类,例如文字、器具、建筑、图形等等。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特点是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所形成的视觉元素必然也不相同。广义来说,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分为以下三类:

1.文字类型元素

在所有的视觉元素中,文字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在书籍的设计中,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语言意义的载体,文字不仅有着记录文化、历史的作用,同样具有承载民族感情的作用。它是一种抽象符号的化身,文字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的基本标识之一。

2.纹样类型元素

图案纹样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意志和精神的物化。少数民族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搜集素材创造和保留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样,例如:在建筑、服饰、生活用品等等方面。这些纹样给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从表现内容分类,可以将纹样分为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两类。几何纹样是由几何图形排列组合成的纹样图形。而自然形纹样则是由自然界中的动物、自然景物、植物、人物等图案组合而成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我们又可以将纹样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这是从纹样的平面图案属性划分的,其组织形式和结构组合各有不同。连续纹样是单独纹样的组合。

3.色彩类型元素

在民族类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色彩同样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无论是运用哪种类型的元素其实都离不开色彩的烘托,纹样、文字的表达同样也需要色彩的衬托才能更好地表达设计者想传递的信息。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性特征,不同色彩具有的色相、色调也都不同,因此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色彩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与少数民族在不同背景下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有关。所以,色彩的运用与社会意识形态、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结构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色彩是最强有力的表达情感的手段,用其表达情感有着超越语言的效果。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图书封面中的设计运用

(一)文字的运用

在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中,文字具有多方面的表达功能与价值。单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字可以直接表达出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重要信息;而从语言的民族性来看,文字则具有民族的族性和装饰功能。族性的体现,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的书籍在设计的过程中辅以维文,能让人一目了然看出书籍的民族属性。再者,由于文字的结构和书法的特殊性,文字还具有装饰。例如朝鲜文、维文本身就可以体现出特殊的审美价值。巧妙地运用文字来设计封面不仅能很好地反映书籍内容与主题,而且还能给人以自然古典的美感。

(二)图形纹样的运用

图案纹样的运用是封面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纹样可以用不同形式手法表现出来,在设计时需将纹样的造型与书籍的类别以及书籍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为纹样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与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等情况息息相关的。而这些会造成不同少数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着它们在艺术上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在使用这些纹样时,将纹样与书籍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则成为了设计的关键。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经典的图案纹样,如蒙古族的云纹、犄形纹、卷草纹;土家族的藤藤花纹、虎皮花纹;藏族的八宝纹、六长寿图、四和瑞相等。通过不同的搭配与变化,可以将纹样造型设计成各种独特的构图形式。每种纹样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元素,因此不同的纹样有着不同的意蕴,适合使用的背景与书籍封面选择也不同。而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纹样不仅要做到具有民族特殊性,更重要的是与书籍的主题相吻合。而最为巧妙的是,通过纹样的设计表达出不同民族的内在精神,创造性地运用纹样表达民族的内在气质,避免生搬硬套,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民族理想的追求。

(三)色彩的运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色彩是生活的基本元素,也是艺术的基本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的表达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背景下有着千差万别。色彩的使用不仅像文字、纹样那样可以单独使用来起到表意和装饰的作用;也可以作为背景与其他视觉元素搭配使用起到载体的作用,即色彩的表形价值。因此,色彩的运用对于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恰当地使用色彩不仅可以正确地表达民族性,更关系到构图的品质与封面元素的和谐。不同民族有代代相传的色彩习俗。彝族使用最广泛的三种颜色是黑、红、黄。而彝族最崇尚的色彩是黑色,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黑色是大地的颜色,是孕育万物的颜色,同时黑色也象征了高贵和典雅;而红色象征火,代表了热情、勇敢;黄色象征阳光,是万物的本源,给人以幸福和光明。除黑、红、黄之外,彝族也比较喜爱使用蓝色和白色。纳西族在色彩观上与彝族有许多相似之处。源于对牦牛的喜爱,纳西族偏爱黑色,除了黑白两色,他们也同样喜爱红、黄、蓝三色。

(四)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入在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图书的封面设计,具有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书籍封面设计兼具内容表达与美化书籍外在形态的作用,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可以说是书籍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民族类图书的封面不仅要与内容相关,还要给人以美感,这就体现出了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书名,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书籍内容,这是书面设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所谓民族类书籍,是指主题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书籍种类。其独特性在于它是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书籍,要求在尊重少数民族、表达出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要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并且要做到具备一定的商业性价值。民族类图书封面设计要将这些功能都结合起来才算完整。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性从属于它的功能性,功能是第一位的,设计是以书籍为媒介来表达设计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设计这种艺术形式来激发书籍的商业性价值。设计为人,目的是为满足读者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设计是一种服务,对于服务来说,人性化则显得至关重要。图书封面的设计,既要反映该类图书的内容,又要体现少数民族特性。所以,在设计中,要熟练运用平面设计的技巧,将民族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合到平面设计中,达到书籍内容和精神的统一,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使封面效果达到最佳。

三、封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用于民族类书籍会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这些缺陷影响了书籍的品质,也会对书籍的销售市场产生消极影响。首先,缺少民族视觉元素的图书标志识别性相对较低,不能鲜明地表现民族类图书的特色。这是很多民族类书籍封面存在的缺陷,不具代表性的民族视觉元素其实并不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其次,民族视觉元素的使用方法老套,缺乏创新意识。在一些民族类书籍的封面中,虽然使用了少数民族特色元素,但是生搬硬套,没有内容和创新,仅仅是形式上的摘抄。创新是文化之源,创新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创新融合的运用才能设计出好的封面。再者,虽然封面运用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但是却使用了不恰当的应用,也会起到反效果,对读者产生误导。例如:错误地将一个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其他少数民族,或者是将汉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少数民族的图书封面上;以及错误地运用视觉元素类型,将历史类的视觉元素用于经济类书籍中等等。最后,民族文化图形元素使用繁杂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即使使用了少数民族元素也要把握好量的尺度。

四、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运用于封面设计中的建议

(一)正确地运用民族视觉元素

书籍封面的设计和任何艺术的创造都一样会涉及到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关系问题。从理论方面来看,设计形式为书籍内容而服务,因此书籍内容对设计形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从应用方面来说,实用是排在第一位的。设计师设计封面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外在形式来解释书籍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对书籍内容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情感和创意,设计出艺术的作品。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协调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能张冠李戴。

(二)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实现民族视觉元素的创新与恰当

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设计者如果只注重视觉形式,则人们会逐渐感到麻木和无趣,只有那些新颖的、具有高度创新的视觉信号才能给人们以刺激,让人们产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并记住它们。而这些视觉信号,就是图形语言的表现。它们的设计和表现更需要独特的图式形式,而在表现形式的探寻和个性化创新则是设计师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三)体现少数民族元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虽然运用现代设计手段设计出创新元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本具有艺术感的书籍,不仅要注重封面的视觉图形创意,更要注重整体的设计美感,这是在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中所缺少的,应该引起设计者的足够重视。例如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不同质感类型的纸张适合不同类别的书籍,纸张材料的不同也会导致图书风格的截然不同。不同质感的纸给予了设计者更多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方式。有些纸质粗糙、有些细腻、有些轻薄、有些厚重、有些坚硬、有些柔软,各种类型的纸质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不同类型的纸质呈现出不同的纹路和肌理,配上不同的质感,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可见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要加入恰当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同时也要在触觉、嗅觉等感官方面增添一丝独特的民族特色。

五、总结

书籍设计论文第3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图形语言对于书籍设计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书籍设计中的图形因素已成为读图时代传递文化信息的“超导体”。

书籍艺术与图形图像的结合源于书籍的产生。中国上古“结绳契刻”应算得上是最早的书,它以图形的形式传达原始的信息。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称:“古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图与书自有书以来息息相关。书籍与书籍艺术中的图形因素无疑成为读图时代与文字表达包融并进中传递文化与信息的“超导体”。

一、封面设计的图形与主题

封面设计中主题图形的编辑运用,重在“尽意”,即浓缩主题而“以象生意”。主题图形的运用,是设计师对图形的艺术性及社会性的综合认知,是对图形的理性的选择、提炼、编辑加工及研究探索的过程,能直接体现“翻译”书籍的主题思想。用在封面中的主题图形以插图和摄影作品最为常见。

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的封面设计,以近乎“形而上”的形态出现:佛光、祥云、日、月、天、地万物合一,混然天成。在图形被视觉感知的同时似可聆听到一种图像与宇宙的声音,这一“世界万物照应剧场”给读者以广博、深邃、具象与抽象、现实与神交集融汇之感,一种神秘的思维遐想和视觉愉悦。

斯洛文尼亚的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其所著的《图像时代》中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133229.coM”图形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体现在封面设计中还有利于书籍的国际交流、艺术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书籍的世界性版权贸易。

二、封面设计中的“设计图形”

设计图形是艺术性与科学技术性相结合的图形,与前面所提到的“自然图形”相对,亦称“人工图形”。主要包括具有象征意义和形式的创意图形、符号和纹饰等。设计图形具有强烈的文本性、艺术性、针对性和表现力,是设计师借用造型艺术的思维和联想,归纳、演绎,提取一般性中的特殊性“抽象”而获得的“有意味的形式”。从“书籍设计学”角度来看,设计图形对提高书籍的艺术品位、欣赏层面、阅读功能、收藏价值,都具有独特意义。

设计图形在封面上的应用还可解决对“书装”这一领域的模糊认识问题,当今的“封面设计”、“装帧设计”、“平面设计”等混乱称谓也反映了设计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三、纹饰、符号的运用

纹饰、符号可称为“纯粹艺术”形式,且东西方差别明显,各自特征鲜明。我国出版的典籍、文献、文学艺术类书籍,具有较高精神内涵的书籍,设计师可依类选择,合理运用。

中国的传统纹样大都出现于器物与服饰之上,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云纹、水纹、火纹等,或纯正质朴、神秘狞厉,或雍容大度、典雅秀丽,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设计语言。从传统器物、纹样、服饰中提取这些纹饰或根据某一因素演化、设计出的艺术语言,其装饰效果最能出神入化。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尤其是高品位书籍,很多都运用了纹饰装饰。巧妙、合理的运用,对烘托书籍的文化气氛,增强书籍的书卷之气,表达内容主题,以及弘扬民族艺术都有极大的帮助。

西方书籍是最早使用纹饰装饰的。中世纪时期的羊皮书,其插图分三种类型:一为首写字母装饰,二为框饰,三为插图,其中框饰部分多由纹饰组成。我国书籍设计的封面设计纹饰因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常规的封面形态也主要源于西方。从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作品系列《书影》中不难看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封面作品已开始采用纹饰装饰。

符号在书籍设计中也较为常用。“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对艺术作品设计创作以及作品识别、寓意、信息等功能和形式有重要意义,因为符号亦是一种语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严羽论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书籍设计的书脊与书口设计也是如此。

书脊又称书背或背封。中国传统书籍“包背装”具备书脊特征,传统线装书订口与锁线露于外面虽无书脊特征,却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书籍的艺术风格,传达了中国书籍文化的个性信息。今天的精装书、简装书为书脊设计提供了信息与设计平台。杉浦康平曾形象地把书脊比喻为封面与书底间相互关联的“意向箱”:从设计角度看,它连系了封面与封底的整体性;从表达信息的功能看,封面与封底的信息因素通过书脊一并表达。书籍竖立于书架上,给人第一印象、传达第一信息的便是书脊,可谓“方寸之地,包容万物”。

设计讲究的书脊立于书架之上,能够传递给读者多种信息。书脊设计选取的图形、饰纹及符号等设计语言的意义远在文字表达之外,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书脊已越来越受书籍设计师的重视。

书籍设计论文第4篇

剪纸的色彩表现突出了民间美术的用色特征,用色简单大方,少而精,一般分为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都采用高纯度的色彩,彩色表现利用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呈现鲜明的对比效果,如红配绿,黄配紫等互补色彩的搭配,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装饰特色,鲜明而富有张力。当然剪纸艺人并不是片面追求强烈的对比,而是基于对比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秩序,就像民间色彩搭配口诀所述“光是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拖色少不了”,通过其他色彩使整幅作品统一起来,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常采用的手法。民间剪纸的用色也带有象征寓意,单色剪纸最常见是红色,人们在节日、庆典时刻贴上具有喜庆、吉祥寓意的红色剪纸,赋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黄色象征权利、富贵、尊严、辉煌等;绿色象征生命、希望等等。剪纸艺术是一种艺术符号,它的内涵丰富,在造型、构图、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美感,以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完整的构图和高纯度的色彩,形成一种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

二、电子书籍版面设计中剪纸风格的表现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拓展了电子书籍的语言表现和图像呈现方式,电子书籍设计也逐渐从技术型向创新型转变,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也不仅仅只实现基本的阅读功能而是兼具艺术性和美观性,目前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形式大多雷同缺乏艺术性,将中国民间艺术融入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是实现书籍艺术风格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剪纸艺术形式借鉴并应用到现代电子书籍版面设计中,可以为版面艺术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从挖掘文化内涵的角度表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包括图形、文字、色彩和交互设计等,具体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表现具有剪纸艺术风格的电子书籍设计。

(一)图文设计。当下比较成熟的一种设计风格———水墨风格在书籍设计中有所表现,在图形的表现上根据设计主题并利用毛笔笔触特殊的表现出水墨渲染的意境,赋予现代电子书籍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水墨的点线面造型元素通过设计形式表现出来,当然水墨风格的运用应具有形式美感并与根据不同设计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创意融合,因此对于剪纸艺术风格的电子书籍封面抓住剪纸造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电子书籍的版面设计更要体现电子书籍的剪纸风格,图形和文字的版式设计较为重要,版面中的图形与文字的形状以及在版面中如何安排,这些都需要关注阅读功能的清晰性和易读性,才不会导致读者的视觉疲劳。在选择带有剪纸风格的图形时,文字要根据图形的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编排,如采用剪纸的构图形式作为整个版面的背景,与文字相互穿插共同组成版面的形式主体。或者将剪纸形象化的造型形式作为一定的形状来限定书籍插图内容的表现,通过创造性的融合打破呆板的构图形式,使版式新颖,充满新意,整个版面的剪纸风格油然而生。当然现代的剪纸艺术也在与时俱进,例如获得华夏风韵剪纸展金奖的作品《街舞》展现了当代生活风貌,为中国传统剪纸注入了新的内容,使画面内涵更为丰富,将剪纸艺术内容上的创新赋予版面更为丰富的素材内涵,以适应现代设计表现要求。在字体的选择上需要配合剪纸风格选择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字体,与主题形式呼应。在字体段落的编排上依据图形的形状排列,也可以将文字图形化,将文字本身的形态看作图形的表现形式。当然这些都要考虑到书籍的阅读功能,不能盲目追求形式感。同时图形与文字的排版也可以根据剪纸艺术形象化的造型形式进行构成原理的组合,使版面形成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二)色彩设计。色彩是版式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对体现设计风格起到一定的作用,电子书籍要呈现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在版式设计中可以选择剪纸艺术中常见的代表性色彩———高纯度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等。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剪纸艺术的色彩搭配上常用互补色,互补色以其强烈的对比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可以对其进行调和如加入其他的颜色使版面色彩统一起来,或者通过色彩面积的变化来调和互补色彩的强烈对比,也可以选用单色表现。单色剪纸有两种基本的表现手法,一种是阳刻剪纸,一种是阴刻剪纸。现代剪纸大部分运用两者结合的方式,阳刻剪出轮廓,再用阴刻线作刻画,单色的运用可以结合剪纸这种特殊的表现技巧,打破单色的单调,与镂空的部分形成对比,产生美感。现代剪纸艺术的色彩与现代的色彩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可以根据书籍的读者群体需求设计剪纸色彩,可以用明快鲜艳的色彩表现儿童读物和时尚周刊等主题内容,可以用暖色或者高纯度的色彩表现诗歌或者散文类主题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剪纸在传统色彩上的创新运用色彩。

(三)交互设计。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的目的就是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使用户以最佳的方式获取信息[2]。在电子书籍的版面中不仅仅是一些静态的视觉元素,为了丰富版面的效果,在页面与页面的切换时或者鼠标在按钮上悬停时可以运用动画形式表现交互过程。如读者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拓展阅读,通过自主选择是否点击交互按钮,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读者不仅仅是阅读者也是参与者,在参与到交互体验的同时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便捷地将读后感出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交流心得体会。在交互设计中可以运用视觉元素如文字、图形和色彩,文字的编排和设计需要服从于主题内容,可以根据书籍的风格编排相应的文字风格,既表意又能传达情感;在交互设计中图形较为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它可以更为生动、直观地表现主题内容;色彩是交互设计中一个重要元素,在交互设计时通过色彩的心理搭配体现交互的功能性,从而满足用户的习惯性。在交互体验中借鉴剪纸的艺术特点,创造出具有剪纸艺术风格的动画效果,既呼应了版面设计中所呈现的统一的剪纸艺术风格,也打破了静态版面的单一表现形式。虽然剪纸呈现是静态的形式,但是可以借助剪纸艺术的符号语言去引导版面与版面之间内容传递,如巧妙运用民间剪纸中的阴阳剪法进行创意设计,将交互内容通过独特的剪纸技艺呈现出来,使整个电子书籍的版式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视觉效果。

三、结语

书籍设计论文第5篇

由于布艺材料的特殊性,它拥有多种材质和质感,例如包括稠密的棉、麻、人造纤维等,也包括光润平滑的榨绸、天鹅绒、涤纶、贝纶等。书籍装帧设计者可以根据书籍内容和功能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布艺制品。如经常翻阅的书可考虑用结实的织物装裱,而表达细腻的风格则可选用光滑的丝织品等。而且有许多设计师为了追求独特的质感,直接采用衣物材质进行书籍封面包装,甚至牛仔裤的斜纹和线头也会给设计师以灵感。在布艺材料的基本特性中,布艺的独特的肌理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布艺的独特肌理可以增强书籍封面的立体感。比如一个封面的表面和侧面分别用不同的布艺材料来装饰,就可以增强封面造型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其次,布艺的特殊肌理还可以丰富书籍装帧整体形态的表情。不同的布艺肌理会呈现不同形态的书籍表情和书籍气质。而在封面设计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布艺肌理的这一作用,我们通常会将肌理感强烈的部分放置在视线经常看到的部位。再次,布艺材料特殊的肌理还具有一定意义的情报特性。因为不同的肌理让使用者有提示或刺激的作用,为了发挥布艺肌理的这一作用,在进行封面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布艺肌理布置在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在封面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布艺材料来表现作品,会对封面的气质、书籍内涵的升华有极大的帮助。

二、肌质美的艺术表现

书籍封面是一本书的第一印象,封面材料,而且布艺材料与造型、色彩之间的和谐统一也是创作一件好的书籍封面作品的保证。所以,材料的选择关系到一本书的整体装帧效果,但是,将布艺材料与其它造型元素的和谐也是关键一步。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增加书刊成品对读者的吸引力,反之如果结合不好,就会影响书刊本册在市场上的地位。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多是以廉价方便的纸作为材质,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但缺点也是致命的,它只能从版式创意上给书籍内容以表达传递,不能叫读者从书籍的外在体验上有所感受。而利用布艺材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办到。比如婴儿用书,需要注重婴儿的生理特征和生活特征,婴儿喜欢撕扯书页,对书的信息量要求不大,但对安全性要求很严。如果用各色布艺来制作书籍封面,而内页图画都具有立体效果的布画,图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且布做的书耐撕扯,柔软而安全,视觉效果好,宝宝翻看也非常方便,同时,儿童在翻看布艺材质的书籍过程当中,对小朋友不同质感和肌理的变化的感知会更加强烈,可谓是一举多得。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中,将真实的布艺材质和肌理运用到封面和内页材料中去,借助真实的材质触感传达信息,会带给读者更加丰富的视触觉感受和审美体验,布艺材料的柔软、温暖、女性气息浓,以及它朴实、温馨、怀旧的感觉,不管是捧一本书在手心,或者将书随手一卷,或将书倒扣在书桌,随时触摸到的封面材质的手感变化,会随同书的内容同时被阅读者接受,并且会让人细细品味,流连忘返。

三、独特的审美价值

书籍设计论文第6篇

关 键 词:情感 情绪 情感设计 书籍设计

被人们视为“精神食粮”书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本质上就是一件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书籍的设计和出版也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已经由低层次的实用功能的满足转向更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对于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心理学家认为消费者的决策既基于理性思考,也受到情感制约,在物质丰富和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消费市场中,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判断不再单凭对功能的追求,情感因素在商品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逐渐展现其独特的重要性,成为了提高消费水准的深层动机。

另一方面,在当今任何事物都以技术手段去量化的高科技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逐渐抽象化和机械化,从而导致了情感缺失的问题。因为,信息时代的情感往往由理性导向,而由思想引起的情感远比因感受而引发的情感更为普遍,这导致了人们的感受力逐渐迟钝化。随着信息时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的发生了转变,但同时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对矛盾,即对数字技术和高科技成果所带来便利性和高效率逐渐产生依赖的同时,也更加渴望人类最朴素、最直接、最生动的情感体验。长久以来,纸质书籍作为传播知识和文明的重要媒介,能在向读者传递知识的同时带给人特殊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存在于图书的挑选、翻看、购买和阅读等一系列体验过程中。这一系列感觉、情绪和心境是真实和深刻的,它能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并在体验过程中激发对知识更进一步的渴求。这正是其他传播媒介和高科技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在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的信息社会,只有强化纸质书籍的这种独特的魅力,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书籍设计却依旧存在着与发展要求脱节的问题。例如,国内书籍设计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佳绩,但在图书市场中销量并不佳;一些从国外引进版权的图书,同样的内容,但在设计形式上苍白乏味,缺乏吸引力;粗制滥造的书籍设计在图书市场中随处可见……

基于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和书籍设计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讨论情感设计理论介入书籍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方面,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设计在提升书籍价值中的潜力。

一、情感设计的内容

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出版了一本以他的核心观点命名的书籍——《情感设计》(Emotional Design),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也许比实用因素更为关键。于是,他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进行试验,并提供了很多产品设计方面的实际案例来具体论证其观点。诺曼凭借着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和产品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情感设计”这个概念。之后,他深入发展这个概念,形成一个核心的框架,称为“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每个层次上的情感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具体来说,本能层次的设计,聚焦的是物品外观,使用者通过感官觉知对象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效果;行为层次的设计关注物品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效率,它强调实际的效用问题,这往往涉及到人的行为以及与物品之间的物理关系问题;反思层次的设计关注由物品所引发的人的意识层面的功能。在这个层面上,对人来说,物品不仅仅象征物质上的拥有,还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与前两个层次不同的是,反思层次比较容易受到使用者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地域风俗、受教育程度等综合的影响。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书籍也是产品,它同样受到消费市场的制约,受到消费者需求转变的影响。在感性消费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思索设计如何创造书籍的情感价值,提升读者的情感体验等一系列问题。情感设计理论无疑为我们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无论从设计要素、设计观念、设计标准,还是设计方法,情感设计的介入对书籍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情感设计介入书籍的设计观念和评价标准

(一)介入书籍整体设计观

书籍设计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20世纪30年代“装帧”一词由日本引入到中国,用“装帧”一词来命名书籍的制作加工过程,即由纸张折叠后成一“帧”,然后用线将多个“帧”串联装订起来。这个时期注重的是书籍最基本的功能:供携带阅读和对书籍的保护。建国初期,邱陵老师提出了“书籍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名称的变化中,明显能发现艺术性成为了时代对书籍新的要求。20世纪末,国内设计师们提出了“书籍设计”的新概念,这个概念主张的是将书籍从狭义的,附属于艺术的设计观念中独立出来,倡导以信息传递为主导,流程整体化的设计观念。

当前,消费市场的需求转变为感性消费,而书籍作为商品不免也受到市场环境影响。读者不再满足于书籍所带来的理性的、知识或信息层面的内容,而要求书籍提供更多情感方面的体验,这就需要情感设计概念的介入。情感设计的介入为书籍整体设计观提供了新的维度,这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的书籍整体设计观念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构成了“信息——设计师——读者”这样的一个线性的单向的过程,读者处在整个过程的最末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在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非线性的信息组织和传播结构成为主流,读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而主张积极的参与,在书籍设计中,这种参与主要体现为情感的参与。因此,读者的情感因素成为了书籍设计的重要部分。情感设计概念的介入促使书籍整体设计观变的更加丰富和完整,它进一步提升为由“读者、作者、设计者”三个维度组成的交叉的,循环的,全方位的整体观念。

(二)介入书籍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设计作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评判的标准,而不同的时代,标准是不同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被视为书籍设计的最高等级的荣誉,它严格遵照着这样的评选基准:1)能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地传达给读者。2)强调超越、有创造性。3)注重印刷、装订的品质。其中第一、三点强调书籍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够的实现,第二点是最为核心的,也是最难量化的。怎么才算是超越和创新呢我们认为,它所指的超越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强调与读者情感层面的沟通,这应该是对书籍设计作品的最高要求。

那么,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作品呢?我们通过分析情感设计的三层次理论发现,以层次而非以种类来划分,其原因在于,种类是样样都不同的,而层次却是高层次中包含了低层次的特性的,换言之,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关系。本能层次所获得的情感并没有在行为层次中消失,反思层次又包含了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所获得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反思层次是最高的情感设计层次,它包括了所有的层次,也超越了所有的层次。好的作品应该超越反思层次,这就是书籍设计作品的最高要求。

三、情感设计介入书籍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

书籍中情感设计的使命是通过设计建立起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情感桥梁,达到思想和心灵的共鸣。这需要设计者能创造性的采取设计符号的迂回,以能指的穿插、文字的编排、视觉线的贯穿等各种手段来完成价值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书籍情感设计的层次不同,所发挥作用的主导要素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有些书籍形态另类大胆,色彩绚丽夸张,而另一些书籍则追求文人般的书卷气质,还有一些书籍强调人性化的阅读方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情感设计概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书籍中的设计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特征成为了首要的任务。

(一)形式层(本能层次)

书籍的形式层是以吸引读者注意力为目的,它强调是生理层面的感受,例如色彩鲜艳的视觉感受、纸张表面粗糙肌理的触感,大开本书籍的庞大体量感等等。这些感受往往是先于意识和思维的,它们综合形成了读者对书籍的初步印象。与这些感受相对应的主要是书籍的外部形态,它包括书籍开本、装订结构、视觉图像、色彩、材质等设计要素。

形式层是书籍设计最初级的一个层次,因为它所引起的反应是生物性的。而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生物性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举例来说,书籍中色彩明快鲜艳的图形对于儿童来讲特别有吸引力,而对于一些年龄稍大点的读者来说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惊悚类主题的书籍设计中,深沉的暗色基调对追求恐惧所带来的愉悦感的读者来说是充满魅力的,但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招致厌恶感。于是,在书籍的情感设计中,形式层的效果是有限制的,不能单凭这个层次决定设计效果,而需要往更高层次寻求帮助。

(二)功能层(行为层次):保护功能、阅读功能

功能层在书籍的情感设计中主要起到提升阅读体验的作用。阅读体验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书本形态的易用性(针对翻阅行为)、文字的易读性、文章内部逻辑结构的视觉呈现效果和阅读的趣味性等等。

这一层次的设计往往需要关注读者的阅读行为习惯。具体举例来说,袖珍的口袋书是针对读者便于携带、随时可读的行为需求而设计的,轻质的纸张,袖珍的开本非常适合读者携带,也便于单手翻阅查看,充分体现了便利的特性;又比如,菜谱类书籍,在装订形式上采用线圈装订的方法,是考虑到读者能够把书籍平铺摆放在厨房的操作台面上,边看边学习操作的阅读习惯。这种以行为主导的设计考量能够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乐趣,促使读者对书籍产生依赖感,进而推动对知识的有效吸收。

此外,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的呈现问题也是提高阅读效能的很重要的一个设计方面,相比之下,这个环节的设计更为隐性,需要更加细致和专业设计素养。在功能层面,书籍设计的视觉形式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最好的催化剂。一些文字信息量大的书籍,其内部的主题构架往往比较复杂,但又绝非单纯的信息集合体,而是有主有次,脉络清晰,逻辑严谨的整体。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视觉动线,通过调整字体、字号、行距、字距和版心的位置制造微妙的视觉流程,让文章的各个部分有序的连结起来。这种设计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使读者感到阅读的舒适感。

(三)意味层(反思层次)

意味层使读者产生更深度的意识和情感,也只有在这个层次才能体验到思想和情感的完全交融。因为根据情感设计理论,在较低的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仅仅包含感情,没有诠释或意识,诠释、理解和推理来自反思层次。

书籍设计的意味层面关注与读者情感记忆相关的部分,此时的书籍已经不再单纯为了阅读和传播知识,书籍原本的符号含义在一定的情境下被扩大了。对于某些读者来说是书籍更是一件纪念品,保存了与读者相关的某段记忆或某份情感;又或者,对于另一些读者来说,限量版书籍的收藏价值远远高于其内容的思想价值。在这个层面,考虑读者文化差异、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背景是设计的前提,更重要的是需要预设某种情境和气氛。著名的设计师何见平先生曾设计了一本国外设计工作室作品集,名为《Small Studio》。书籍的切口处采用洗背工艺处理,纸张边缘呈现毛糙的锯齿纹理。在阅读过程中,会有细小的纸屑掉下来,落在书桌,甚至粘到衣服上面。一开始,会感到这些纸屑很惹人厌,因为极难处理,每次翻阅过后,白色的纸屑又散落得到处都是,但细想一下书名,就会明白设计师所要传达的涵义:书中所介绍的那些小型工作室就像那些掉落的纸屑一样虽小但却极具顽强的生命力。设计师正是通过如此巧妙的构思,精心制造了一个与读者互动的情境,引导读者去思考其中的深层的意义。

四、结语

书籍设计实践活动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明方向,而书籍设计的理论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身。思考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因素与情感设计的问题不是唯一的但却是解决当今书籍设计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与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A·诺曼著;何笑梅,欧秋杏译:《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书籍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书籍;设计;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56-02

伴随着国际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很多多样化、全新化的设计概念逐渐出现在国内,因此,引领了我国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设计风潮。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当时许多设计理念、外形、颜色配置等都改变了众多,让广大民众眼前一亮,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丰富了原本枯燥的民间生活。在创新理念渲染的大环境下,书籍的装帧设计也有了不少进步,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进步幅度较小。对此,笔者认为要转变传统的装帧设计思路,立足现代视角进行了下文的探讨。

一、传统书籍的装帧设计

传统书籍都是以纸质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用纸质的材料印刷出来,并有层次装订成书本、册子。通常情况下,完整的书籍一般包括封面、序言、正文等内容,书籍结构大致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在总体结构上稍作调整,一般包括下面几种的调整:

开本选择:即书本版面的大小,并且以书本纸张的大小为计算单位,一张纸能够剪裁成几个小纸张,即小纸张张数开本。

书籍的护封及封面:即书籍的外观,可以为书籍带来不同的风格,而且可以起到保护书本、宣传书籍主要内容的作用。

书籍版式的编排:作为书籍装帧设计的重点内容,书籍版式由下列内容组成:版心、四周边口、正文等。不同的书籍排版不同,但是都会按照统一规范进行编排,近阶段有些创新,但效果不够明显。

扉页、序言页方面的设计:作为衬托书籍主体的扉页、序言页基本上附加书籍作者、书籍出版社等内容,其作用是将不属于书籍主体的信息加入书本。而书籍的背面通常为书籍版权说明。

插图方面的设计:插图是为书籍增添艺术、增添趣味的元素,而且可以对文字有很好的诠释作用。插图的选择要看书籍的需要,有些插图充满一定教育意义,有些插图要求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印刷工艺的选择:印刷工艺有一定工艺技术要求,且规模较广,包括图像、文字版面排版等。

材质选择:书籍材质还是用纸质较多,此外还有一些木料、塑料、布匹等。不同的书籍需要选择不同材质,而读者会因此感受不同,但是材质不同会直接影响书籍的视觉效果和翻阅感官。

二、当前书籍装帧设计存在的缺陷

装帧艺术界在出版书籍时,往往只是重视书籍局部设计,从而忽视了书籍的整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以下:1)功能太过单调。当前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因为功能太过单一,一般都是大家了解的知识和社会信息、学习信息等,只能作为学习、工作参考工具,并不能用作别的地方。人们对书籍的要求也逐渐变低,一般都只看内容,不外乎外观和装饰。2)选择材料太过单调。国内外书籍大多采用纸质作为主要印刷装订主体,而且受功能影响,选材也有很大限制,就算采用布匹、木材等作为书籍材料,也无法具备纸张的作用,翻阅效果也不佳。3)外形不够多样化。人们常常通过书籍内容来了解知识,一般不会在乎书籍外观是否精致漂亮。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书籍的外形就显得单一,纵观我国图书市场,书籍的外观无外乎那几种。4)排版过于固定化。少有书籍会对排版要求苛刻,一般都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进行排版,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然后白纸黑字模式排列。必要时插入几张图片作为装饰,但是整体风格还是太固定。5)书籍检索功能不到位。很多忠于图书阅读的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图书检索功能不到位,很多时候着急找一个信息,但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搜索出来,不但浪费了读者的时间,还消磨了读者的心情。6)书本太重。一本书往往感不到重量,但是从当前小学生上学背的书包就可以感受到书籍的重量有多重,有些书籍内容不多,但是却使用大量纸张或克数高的纸张来增加重量。7)书本容易损坏。主要由于纸质容易被雨水破坏,而且还会不小心被锋利的东西破坏,有时候书籍翻阅多了,破损程度就会增加。

三、书籍装帧创新设计思路

从上述书籍装帧设计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书籍装帧设计中要遵循一定原则,不能盲目追求利益,不能在设计过程中偷工减料。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装帧设计的创新。

(一)以人为本,从广大读者需求出发进行设计

书籍也是一种产品,因此,应该遵循产品的市场规律,从读者的阅读应用心理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设计出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外观、版面设计、颜色搭配等,还要变单一功能的书籍为具有各类功能的书籍,以满足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水平读者对书籍提出的要求。有些人注重书籍的外观,而有些人则重视书籍的主要内容,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进行书籍特色设计,考虑到不同阅读需要进行书籍设计才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读书产生兴趣。

(二)扭转观念,增加更多的设计元素

任何一个产品,在长久固定的模式下重复推出,人们就会觉得老套、陈旧,但是,广大产品供应商却不以为然,将旧模式的设计当成人们的习惯,从未想过转变设计理念,突破原有的思维枷锁进行设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对传统的书籍设计视而不见,也正是因为固有模式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紧紧捆绑,无法创新出更多新鲜的样板和模式。毋庸置疑,书籍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长年累月的流传促使书籍装帧设计模式几乎固定,书籍设计人员也不知从哪方面下手进行创新,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观念,才会实现创新。

(三)保留美观,多凸显图书艺术价值

书籍,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文字阅读的一个工具,还可以是具有艺术气息和美学构思的艺术品。虽然很多人都以为书籍的功能、样式都很单一,无论如何都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些信息帮助,但是,与文字、图画有机结合的书籍其实就是一本包含丰富元素的艺术品。从外观上来看,既具有独特的外形,又拥有精致明朗的边框,还有不同文字图案为之点缀,这些都是书籍艺术的体现。此外,还有一些本身是艺术性质的书籍,将书籍作为艺术展现的载体,从设计到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艺术气息和艺术美。将书籍作为装饰物放在客厅或者公共场所,可以增强书籍的应用功能。

(四)与时俱进,增加现代化理念

任何时候都要与社会的发展步调保持一致,即使是书籍也要与现代社会保持一致。书籍装帧设计人员要多了解当前最先进的设计手段和理念,通过了解这些来改善常年来形成的固有设计理念。对于先进技术,如激光排版、打印等要有深入认识,还有一些用来印刷书籍的材料等。作为书籍设计或者图书出版商应该对上述事情有所了解,并且从现状中察觉到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并能及时更新设计技术,并将全新技术用于设计当中,促进书籍由外至内完成创新。

(五)引进技术,改善书籍检索功能

现在的很多书籍都没有以往的书籍查阅起来那么简单方便,正如许多读者反映的情况一样,如果不对书籍检索功能进行改善,将会延迟书籍出版的发展进程。因此,书籍设计人员应从广大读者朋友的需求出发,在设计页面、序言、目录时,引进先进的页面检索设置技术,花些功夫和时间对书籍的检索功能进行完善,将重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尤其是一些国外著名文献,由于涵盖信息较多,如不做好检索处理,将会给读者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将中外名言警句筛选出来,整合一起形成专门的检索页面,以供读者在阅读时自行进行重点语句的搜索检查。

(六)从选材出发,保证纸张持有耐用

公共图书馆的藏书,由于前来翻阅的人众多,因此比较容易破旧,极容易被不小心损坏,这就是纸质书籍的缺点。虽然纸质是书籍中最常用的材料,但是,随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以及环保理念的深入人们提倡运用别的材质来代替传统纸质作为书籍的主要载体。比如,人民币纸张材料,该类纸不仅质地高超、还具备防水、防皱、防裂的性能,并且还有一定的抗化学腐蚀性,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使用而不易被损坏。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制造这种纸张的原料,比一般的造纸原料要贵重。

(七)与信息结合,推广电子书籍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因此,书籍装帧设计要结合先进电子技术,并且借助于电子技术深入到各家各户当中。目前,一些手机供应商在手机客户端装了电子书系统,这种应用为书籍电子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尽管当前的电子书已经比较常见,但是由于其模式、功能与纸质书籍无明显差别,因此难免欠缺创意。电子书籍需要在教育领域大范围推广,为孩子们减少课本书籍负担,而且还应该研究电子书籍的独立性,尽量脱离电脑进行使用。此外,电子书籍的检索功能必然很先进,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快速的检索服务。

四、总结

装帧艺术是一本书籍的美学体现,陈旧的书籍设计观念已经与社会发展不相一致,传统的书籍排版和构成也早已被现代社会所抛弃。书籍出版相关产业人员应立足广大读者朋友们的需求,在坚守书籍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装帧设计进行创新和改革,并且融合文化、艺术等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当中,借助于现代化科学技术来优化原有书籍装帧设计,为读者朋友提供更美观、更贴心、更便捷的书籍信息,推动书籍更好发挥其应用职能。

参考文献:

[1]吕雁军.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时代感[J].科技与出版,2012(3).

[2]方燕燕.解构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整体性理念[J].编辑学刊,2012(2).

[3]郑伶俐.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3(33).

[4]荆明.基于传统艺术语言的现代书籍装帧设计[J].蚌埠学院学报,2013(2).

[5]卢清.浅谈色彩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13).

[6]何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与视觉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7).

[7]朱兰.我国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与演变[J].现代装饰(理论),2011(9).

书籍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书籍设计;设计方法;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89-01

众所周知,设计观是对于设计问题的看法与观点,而方法论是有关研究、观察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理论。表面上看,有些晦涩、难以理解,但仔细想想,设计方法论真的跟我们的生活、专业密切的相关联着,正因为在设计中、生活中,需要不断的总结设计、生活规律,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设计才能够进一步的被人们所理解。

视觉传达专业包含了很多的方向,而笔者对其中的书籍设计方向兴趣更浓厚些。在书籍设计上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大师,比如中国的吕敬人,日本的杉浦康平等设计大师,他们的设计往往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能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而透过阅读他们设计的书籍,推敲文字、图片背后的力量,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独特的设计方法,而艺术是相通的,只有系统的、专业的设计方法才能支撑他们的设计思维。

《朱熹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的作品,他的封面上的字体设计遒劲有力,与木头上的纹理相互呼应,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他希望设计出的书籍不仅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兴趣,使读者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另一位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他提出了著名的书籍“五感”的理论,令笔者受益匪浅。他认为优秀的书籍设计本身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能够与人的灵魂达到共鸣。而他们的设计思想、独特的设计视角、多维的设计方法,同样也影响着笔者的设计思路。

下面我将就我在大学期间设计的一本书籍《川藏》,浅略探讨下书籍设计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在做这本书籍之前,我先去图书馆、新华书店调查了图书市场,翻看了大量优秀的书籍、杂志,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逐渐的了解书籍设计的大致流程,从优秀的设计案例中获取知识的养分,借以展示自己与书籍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

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那神秘美丽的地方――川藏,那是一个遥远而纯净的“世外桃源”,本书封皮以珠子串联,川藏二字手绘处理,古朴的感觉加上粗糙的肌理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触感上的凹凸感,营造一种静谧、引人深思的创作氛围,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仿佛思绪也被带到了那片净土上。

刚开始时我就画了很多草图,动手设计了很多种方案,考虑到色彩、文字、图片、材料是构成书籍设计的四种基本元素,在材料的选择上,我果断的选择了具有异域风情的珠子串联成书籍的封皮设计,并考虑到其中的样本色块,手绘出当时脑海中对这本书的预想。

在封皮的设计上,我运用手绘表现出“川藏”二字的厚重感,手绘与电脑设计相结合,在封皮的材质选择上,最终选择了皮质的材质。实地调研了多家手艺店,找师傅专门定制了这本精装版的书籍,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做一本书籍的快乐,希望可以透过一系列的设计过程,最终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内页上,我选择了牛皮纸作为内页的背景,辅助以一些具有神秘特色的小的装饰物衬托出川藏的独具的魅力,文字上保持与原书内容相一致,以圣地川藏、边地原乡、光阴之外三个部分串联成整本书的目录,每个章节下设几个辅助章节,层次清晰、言简意赅,确定一条设计的主线,运用系统论方法来分析设计过程、归纳设计要素、整合设计知识、规范设计流程和解决设计问题,以期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在排版方面,我在文字、大小、疏密、韵律、图片的处理、页码的设置、小的图形符号语言的设计、版式的合理布局方面均做了精心的处理,希望透过细节更好的传达出设计的理念,关注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使得设计能够美化生活,提高人们的阅读的兴趣,从而发现书籍独特的美。

在后期图片处理上,我对拍摄的光线、角度均严格把控,努力做成当初脑海中的那种美好的感觉,关注直觉与灵感的捕捉,使自己在这次的书籍设计课程中有所收获,将设计方法这一过程系统的体验下来,努力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功能与形态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