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体制论文

文化体制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5 05:30:51

文化体制论文

文化体制论文第1篇

关键词并行工程;串行;DFMA技术;CAD;KBE;专家系统

0前言

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仅是先进科技的竞争,同时也是产品设计的竞争。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创新是现代工业设计的核心。随着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快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残酷,产品开发的风险度也比以前大了许多,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产品由最初的概念构想到制造完成再销售到用户手中所用的时间要短;产品的形态和功能要符合市场的需要,质量要好;制造成本要尽量低,还要尽可能作到环保……。因此,企业如果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加速解决新产品开发中的一连串的问题,如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提供优质服务等。然而在这些问题中,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加快上市时间是关键。现代企业要求敏捷生产,这既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实现并行工程,即在协同企业和部门之间开展方便、快捷、安全的协同设计工作,而且在产品开发全过程中还必须让用户参与进来,以便发现产品的缺陷,及时纠正,满足用户需要,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并行工程

一般来说,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这些环节:确立项目、市场调研、设计(工业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电路设计+……)、工艺、采购、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等,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产品设计虽然占产品总成本不到5%,但它却影响产品整个成本的70%以上。

传统的串行产品开发模式,即立项后先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设计部门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产品设计,然后将图档交给技术部门进行工艺方法的编制和制造工装的准备,采购部门根据要求进行采购,等一切都准备好以后进行生产加工和测试,产品结果不满意时再反复修改设计和工艺,再加工、测试,直到满足要求,然后进行大批量生产。不难看出,串行工程从设计到制造各道工序是按一定的先后顺序逐步实施的,由于在产品方案的设计中缺乏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因此,许多本来可以提前解决的问题都必须等到整个设计方案进入下一环节后才能被发现,然后设计部门再根据后续部门反馈的结果进行设计的修改与更正。这样,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些部门很忙,而另一些部门很闲,造成时间与资源的浪费,而且出问题时如果部门与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会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很大伤害。这种方法由于产品开发中各个部门总是独立地运作,特别是在设计中很少考虑到其他环节的要求等,因此常常造成设计的反复修改,严重影响产品的上市时间。

1986年,美国国防部防御分析研究所发表了非常著名的R—338报告,提出了“并行工程”的概念,即“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协同过程)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①。进入21世纪以来,并行工程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它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既要考虑其上游的市场要求、客户要求,又要同时考虑其下游的工艺、制造、维修、对环境的影响、直至报废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同时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项因素。

如图1.1所示,这是并行工程所采用的开发模式。实践证明:并行工程能够降低产品成本25%~35%,缩短产品上市时间20%~90%,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60%,减少工程变更次数60%~90%,全面性品质(OverallQuality)增进200%~600%,企业年收入增加5%~10%,生产力提升20%~110%。④(P5)

图1.1并行式新产品开发示意图

DFMA(DesignForManufactureandAssemble)技术是并行工程关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已贯穿企业开发过程的始终。它涵盖的内容很多,涉及产品开发的制造、装配、监测、维护、报废处理等各个阶段。在产品的设计早期(概念)阶段应用DFMA技术,考虑并解决产品的可装配性和可制造性问题,经过多次DFMA循环(见图1.2)后,再进入后面的详细设计阶段,然后是样机制造和大量投产。经过这样的过程,虽然设计阶段的时间有所延长,但整个产品的开发周期却大大缩短了。并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①

2CAD的应用与发展

CAD技术是实现设计自动化,增强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在整个设计流程中,最受到关注的是数据的传输与设计的协同问题,在由概念设计到结构设计到模具设计的计算机模型的数据传导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软件相互间的数据接口而出现许多问题。因而,最理想的方式是所有的过程能够在一个软件里得到完成。在这方面,EDS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UGNX作为一个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大型软件,提供了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到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的一系列功能,从而完美解决了数据接口问题。而且EDS公司的相关软件产品涵盖了整个企业产品流程,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都能提供良好的服务。

2.1CAD的应用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创新性表现最为集中和突出的阶段是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外表面的电脑虚拟形态构造时,首先应根据概念草图的特征曲线,在计算机上构造出产品外形大略的线框模型,并对这些曲线进行必要的光顺和优化处理,利用光顺处理后的曲线及考虑曲面的成形条件,选择适当的曲面构造方法来生成产品外形曲面.在构造曲面时,一般要求两相邻曲面在公共边界处要保持切矢连续或曲率连续,并要求所生成的曲面是光顺的。

产品外表面数学模型建成后,应生成刀具运动轨迹,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产品的外观模型,再根据造型设计与人机工学的要求对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改,利用三坐标测量机,按设计的要求,测得外观模型的表面数据,并生成相应的点坐标文件,然后输入造型CAD系统,根据新测得的数据修改产品表面数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后,生成最终产品表面的数学模型。③

产品结构CAD是按照产品功能及制造工艺的需要,将整个产品表面的数学模型分解为多个覆盖件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覆盖件的贴合面的曲面设计。在进行曲面造型时,应对曲面的特性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合理生成构造曲面的边框曲线,并确定各曲线之间的相互参数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曲面造型方法,才能满足造型设计的需要。

模具CAD的依据是产品设计部门提供的产品表面数学模型,并根据该零件的工艺要求,着手各工序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例如,在进行冲压模具设计时,应完成如下重要工作:冲压方向选择、工艺补充型面设计、确定最佳的压料面、冲压成型分析等。

2.2CAD的发展

近年来,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为满足这些新需求,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结果进行不断的、实时的修改。而传统的CAD不是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创新设计,而是把一个想好的设计做成实体。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面前,企业需要的不是在某一个产品细节上有一个工具做得更好,而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另外,参与整个产品协同设计的人员范围很广,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直至于市场人员、销售人员,这些人都需要同样的数据。如果CAD软件能用一套集成工具全面解决概念设计、零件设计、装配设计、钣金设计、产品真实效果模拟和动画仿真等等问题,必将大大提高设计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案构思设计是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方面,对设计结果的优劣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对CAD系统而言,不仅要能很好的处理数据信息,而且要能处理知识信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专家系统,为在计算机上实现上述非数值计算的智能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专家系统是一个运用计算机智能程序的系统,它具有大量专家水平领域内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建立一个工程设计类的专家系统一般应解决三个问题。

(1)知识的获取——何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和推理方法提取出来。

(2)知识的表示——即如何将以取得的知识转化为适当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结构,存储在计算机内。

(3)知识的利用——即怎样设计推理机构,以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专家系统的技术,与传统CAD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智能化CAD系统,这是CAD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当今CAX设计系统发展,产生了以知识驱动为基础的工程设计新思路,简称KBE(KnowledgeBasedEngineering)。如何把知识、技能、经验、原理、规范等结合到CAX系统中,使得设计人员只要输入工况参数或工程参数或应用要求,系统就能依据相关的知识,自动推理构造出符合该特定要求下的数字化的几何模型。这正是KBE知识工程要解决的问题。KBE将人工智能技术(含知识库、知识规则、逻辑推理等)与CAX集成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的重点在于知识的重应用,以便最快开发出优质、高知识含量的新产品。

EDS是最早将KBE实用化的公司,它第一个推出KDA(KnowledgeDrivenAutomation知识驱动自动化)这一实用工具。UGS的KDA是将所有的工程知识,以统一的“规范”(Rule)形式,来表示工程产品的不同几何参数与工程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工程“规则”(Rule)都是用知识库来存放、组织的,在运用过程中,KDA系统会自动根据规则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其顺序。用户只需输入、改变工程参数或添加、修改工程规则,而无需关心CAX系统的任何功能,系统就会根据这些工程规则来计算工程参数对几何参数的影响,从而来驱动最终的几何造型。可见,所有工程参数作为属性被定义在几何实体上,可随时通过修改属性来显示产品几何造型的变化。②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要进行真正的创新设计,它不再需要先想好要做成什么样,只要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然后在设计的进程中不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再判断是否正确,并经过动态的修改得出精确的设计。

3.结论

设计应当是一个弹性的过程,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设计没有唯一的答案。作为产品开发的源头与重要环节,如何合理配置资源,运用先进手段,使设计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我们应当关心的问题。并行工程与专家系统在CAD中的运用,则可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提高设计效率与成功率,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詹友刚、王峰.DFMA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并行工程的核心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北京:2001

2.莫欣农.协同制造工程——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北京:2001

文化体制论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治体制改革,学习发达国家,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建议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19世纪中国成为列强侵略与瓜分的目标,20世纪又遭受连年战乱,并成为各种“主义”的战场与试验场。这一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辜牺牲。虽然,改革开放政策有了某些改变。但是,又出现许多新问题,至今,中国在人均产值,这一根本性指标上,仍然处于一百多个国家中的落后地位,没有改变多少。因为,全世界都在快速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民主与科学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早在1919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国家,针对中国社会长期封建专制与愚昧迷信的弊端,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与战争的原因,长期没有落实而落空。现在,重提“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真正落实而不落空,必须深化体制改革。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极为丰富,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等各领域。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就是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经实践证实是正确无误,并被世人普遍认可与接受的观念。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文学、哲学、医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每一个学科有其专业领域,还有分支。学科之间还有交叉科学,综合学科;例如,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系统学、信息学、管理学。

相反,也存在伪科学、假科学与错误观念,被实践,或者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往往会给人民带来损害,使工作遭到失败。例如,“地心说”,马尔萨斯“人口论”、“说”等等。人民为这类错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极端主义、、经验主义、形而上学都是对科学发展有害的,应当克服。

二、实践与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鉴别与评价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事实与实践。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掩盖事实真相,报喜不报忧,人造数据与弄虚作假,不许人们讲真话,甚至打击敢于讲真话的人,用“”手段诬陷是“别有用心”。长此以往,只能产生错误观念与社会欺诈歪风,贻害无穷。用暴力与强制手段推行某些未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观念是十分有害的,它往往会给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和付出沉重代价。

一切经过试验,证明是正确无误,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是基本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观应当包括各学科的基本规律,实质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成为百科专家,这就要求发扬民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广泛听取意见,达到科学地认识世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自由思想,可惜被暴君秦始皇为一己之私利所破坏,虽然为霸权实现暂时的表面统一,但是,用暴力推行专制主义,损害了中华民族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社会是一个整体,发展是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社会等主要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水平与素质。不能忽视人的权利与存在,不能忽视环境保护,不能忽视效益与质量,而片面强调数量GDP。

当前,发展状况是极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带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买卖官职、贪污贿赂、腐败盛行、法治亵渎、道德沦丧、犯罪严重(国际犯罪更突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侵犯公民权利的案件增多等等。这些恶劣现象,严重损害了人民权利和国家建设,使人民为此付出代价与牺牲,并阻碍与延缓了中国的正常发展。

试问,谁应对此类严重腐败现象与社会问题负责?如何根治腐败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要想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科学发展观与系统论,改革系统落后环节,使整个大系统协调发展。当前,影响整个系统健康发展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人们不禁要问,当前的政治体制是否科学?落实科学发展观,自然包括改革一切不科学的理论、观念、方法与体制等。

正如前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先生指出:我们“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什么内容,应该议一下,理出个头绪。我想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

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质上涉及政治指导思想与理论;基本制度与具体工作制度;机构改革等三方面。其中机构改革应围绕五个方面:政府改革、党的改革、司法改革、人大改革,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正确关系。但是,改革步伐缓慢,20年过去了,没有突破性进展,与时代要求差距很大,应急起直追,按现代科学理论与原则设计、改革与重建政治体制。

应当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外资及其所带来的新技术。它遵循资本流向生产成本低的方向,这一经济规律。也是外资与其先进技术涌入中国的原因。随着成本的必然增高,这一因素将会下降。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与矛盾将更突出、更严重,必将制约持续增长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要有区别于旧政党的组织,有新的纲领与政策。但随着时展与社会中心任务的转变,政党的淡化与逐步“消亡”是必然趋势。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朋党”之说,是观念或利益集团的组合,有良莠之分。近代“政党”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应当符合民主政治的时代需求,反映人民的意志。任何政党都是一部分群众的组织,有自己的利益与观念,但应当考虑其他人民的合法权利,遵守人类共同价值观、社会公理与国际法。否则,就会发生纠纷、或对抗,消耗与浪费有限资源。任何政党想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政党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仙;不是万能的绝对权威,自然会犯错误,也会发生腐败现象,特别是应该认识到“绝对权力,绝对腐败”的规律。因此,任何政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应享有高于人民与法律的特权。

在中国曾有“党领导一切”的口号,是偏激的不科学的思潮,实际上做不到正确“领导一切”。反而,造成党政机构过分膨胀与庞大、彼此重叠,效率极低,相互推诿,不负责任,许多问题长期解决不了,消耗社会大量宝贵资源。又违背现代民主政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公认国际原则,贻误国是。因此,对政党,第一位的是要有正确的科学理论与指导思想,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定位、限于政治;要把握社会发展需要与政治大方向、大路线;而不是大权独揽,并扩展到社会一切领域、一切事务,事无巨细当“老板”。领导就是向导,把“领导”变为“统治”是最大误区,甚至,搞新一轮专制,是倒退复辟。

应当虚心学习先进国家,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人民意见,分辨正确与错误。

四、以史为鉴学习发达国家

总结历史教训,有些人缺乏基本理论素养与分析能力,满脑子封建专制与极“左”思潮的余毒,盲目照搬一些自己没有弄懂的,甚至,错误的洋教条,使人民与国家受害不浅。究竟应该向谁学?学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人民如何摆脱的贫困、愚昧与落后?各国学者有许多论述。什么是正确理论?什么是错误理论?应当通过实践效果与历史发展来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造成人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专制制度,应当彻底结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交流,证明人类社会有共同的基本需求;有共同的基本价值观。这就是: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平等、公正、信义、和平、博爱、互助、繁荣、富裕。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专制时代,少数人享有特权,多数人没有基本权利,社会长期缓慢发展。从17世纪,欧美人民革命开始,标志人类社会进入民主时代。

共和国、社会主义、共产党等概念都是近代革命从西方引进的。其中,共和国(Republic)的概念,词根(public)包含公共的,公众的涵义。同样,社会主义、共产党的词根都包涵社会、共同、公众等涵义。概括为“民主”二字。即民选国会与民选政府是民主时代共和国的最主要标志。

俄国是一个军事扩张大国,但不是一个先进国家,更不是一个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属于发展中国家,按人均产值在世界排为第三流国家。俄国既学习西方,又与西方争夺世界霸权,并与周边国家有领土纠纷。因此,西俄等关系都很复杂。中俄关系也很复杂,俄国侵占中国的领土最多,使中国失去3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约为现在中国国土的三分之一,严重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隐藏着矛盾与冲突的因素。苏联解体后,俄国早已学习西方民主进行了相应改革。

前苏联模式,大面积长期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理论中的极端主义(阶级斗争扩大化、国家垄断、指令性计划经济、“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等)错误,在体制设计上的种种矛盾、重叠与错误,这样必然导致实践的失败,并使人民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和巨大代价。在中国问题更多,应当分析根源,吸取教训,纠正理论错误,学习先进,尽快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东欧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改革旧的国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

五、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就提出人为贵、民本主义、民生、仁政、爱民思想。例如,“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足则怀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孔子说:“政者,正也”,《贞观政要•公平》:“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天下人管天下事。”同时,提倡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思想。另一方面,要继续谴责、反对和批判古今中外一切形式的专制、“”与暴政。

中国古代人们评价政绩的标准是:“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现代,这些政绩标准,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不同的是还要再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具体指标,例如,人均产值、人均收入、贫富差距、教育、医疗、公民权利等。

古人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在“天赋人权”思想的主导下,在近代完成一系列社会革命与社会变革:文艺复兴、英国大、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人权宣言与法国大革命等,充分解放社会生产力。使欧美成为近代领先世界的发达国家。这是成功经验,核心是民主与法治,应当学习与借鉴。

实际上,没有落后的国家,只有落后的制度。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实行民主制度与法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繁荣、共同富裕。学习发达国家,首先要学制度,建立与完善民主制度。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六、结论与建议

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观,学习东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与制度;并与国际接轨,以减少不必要的对抗与摩擦;

总结中华文化,批判阻碍社会发展的专制主义,继承与发扬民本主义和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优秀文化传统(例如,仁政、中医、教育思想、文化艺术等);

贯彻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按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公开讨论政治体制改革,广泛听取意见;

文化体制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转型 教育体制改革 文化阻力 传统文化 功利主义文化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呼唤已久的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然而,教育体制改革并非万能,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杰出人才的培养,固然依赖于教育体制等外部制度的革新,更需要教育体制背后的文化心理的支撑,以及先进的文化理念作为后盾。我们要改革的不仅是外在的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将教育体制改革重点落实在人心的改造上,特别是文化性格的重塑上,最终造就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今天整个文化面临艰巨的现代化转型,多种文化样态并存,文化转型也日趋复杂和多变,这些都意味着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育体制改革与文化转型的关系辨析

与前几次教育改革不同,此次教育体制改革一个最直接的突破口,便是席卷全社会的关于“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的讨论。虽然人们提供的方案各不相同,但是学界无一例外认为,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已经发生深刻转型,教育体制却严重滞后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做出相应调整。WWW.133229.COm因此,改革教育中与先进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体制,便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是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便是一个文化问题。当一个社会出现新的文化元素和新的文化诉求,并要求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时,会最先反映在教育层面,要求教育通过不断调整和变革自身,以培养出符合新的文化需要的人才。今天,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的方向,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不仅是要培养现代意识的公民,更要培养出能够具有创新意识的杰出人才。

当然,教育体制改革并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的封闭的改革,它是在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互动中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特别是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支持。教育体制改革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制度自身,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运作,教育问题的凸显,所呈现出来的恰恰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困境。教育体制改革的成败受制于新旧文化力量的制衡。新文化为教育变革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引领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传统,以及建基于其上的日趋固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起着规定、制约甚至延缓作用。

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为文化转型提供动力。自从人类开展教育活动以来,教育对保存和传承文化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既保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文化资源。当然,在此过程中,教育并不是消极地继承文化。教育往往会甄别、遴选出优秀的文化,并加以传承。教育者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而且受教育者本身会发挥创新才能,对既有的文化加以创造和革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这种文化选择,教育体制不断改变着现实社会的文化基础,引导社会进步。正如樊浩所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和引导人们建构超越于世俗之上的崇高而神圣的意义世界,意义世界造就真正的人,也造就人的精神和社会文明的平衡、健全和合理。教育对于意义世界构建的效力及其合理性,就成为教育的文化力量的内在表征。教育应该成为社会的文化创发源和辐射源,教育应该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和文化批评,并充当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自觉承荷者和时代精神的代言人”。[1]这正显示出教育体制改革对文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文化状况

今天的中国,文化领域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传统精英文化、现代世俗文化、商业文化、后现代文化多元文化并存的宽容的、开放的文化生态。认清我们时代的文化状况,对于更好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今天的中国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文化状况呢?大致而言,今天的中国正面临三重文化形态的建构。

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处于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作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依然是我国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是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人民素

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培养出具有“四有”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当然,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一统天下。随着政治的开明以及社会的进步,除了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之外,各种亚文化也在兴起和发展,使得文化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是传统文化热方兴未艾。虽然经过近代以来的历次文化批判,传统文化日益式微,但是传统文化的因子依然流淌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并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为了解决人类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一些人士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的典籍中,试图寻找根治精神创伤的文化药方。以复兴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在全社会蔓延开来。借助百家讲坛、孔子学院、拜祭黄帝陵等或民间或官方的行为,传统文化中符合当今人们心理需求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思想资源被人们汲取出来,有利于疗治失范的社会文化秩序。但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政治层面的等级观念、长官意志、特权意识;经济社会层面的小农意识、保守意识;文化层面的人格依附意识、缺乏创新意识——依然缺乏足够的反思和警醒。

三是商业文化和世俗文化肆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治动荡之后社会普遍的虚无心态,以及商品经济重利文化的冲击,世俗功利主义文化乘虚而入,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弊端。文化的世俗化与商品经济同步而行,商品经济所奉行的互惠、实用、重利的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世俗文化的形成。这种文化的人性基础,是人性恶的物质利益驱动论——支配人们活动的动机,归根到底是谋取实物的利益;其核心是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原则;其价值取向是绝对的市场化价值取向。[2]世俗文化将关注的焦点投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物质世界中,随着人们对性、欲望、金钱等物质、生理层面的渴求迅速膨胀,以及对现世幸福的关注超过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人文精神日益衰退,理想、价值被放逐,整个社会生活在尘世里,缺乏超越精神和理想情怀。以功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世俗化运动,对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不可否认,商业文化和世俗文化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因素,它肯定人的世俗价值,强调个体的利益诉求,张扬人的生存欲望。世俗文化的崛起,对唤醒被传统文化压抑已久的人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制约教育体制改革成败的双重文化阻力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1世纪的教育体制改革“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说到底,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适合时展的具有新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公民。这种现代公民,既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土壤中,又具有开阔、开放的国际视野;既需要一定的文化守成意识,又具有深刻的怀疑精神、创新意识;既具有独立的个体人格精神和文化自觉,又遵守现代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

鉴于中国正处于文化转型的现实,要切实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解决好制约教育体制改革的双重文化难题。

一方面,警惕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带给教育体制改革的阻力。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占主流地位,但是传统文化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守成式的、控制性的文化。传统文化主张的是集体的力量,个体应该置身于集体之中。传统文化贬低个人权利,无视人的个性和自主性,扼杀个体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保守主义的、中庸式的群体文化观突出表现在要求学生唯书本、 唯标准答案是从,忽视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教育专制主义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的,不仅扼杀了个体的好奇心,也培育不出杰出人才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因此,教育体制改革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教育改革必须要以新的个体本位文化形态来引导,充分尊重和呵护人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警惕现代功利主义文化带给教育体制改革的阻力。功利主义如今全面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从幼儿园开始的各种考试、竞赛和评优,其背后功利式的文化心态,已经在民众中根深蒂固。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荡涤,绝非单纯依靠教育体制改革便能解决的。像近年来愈演愈烈并被人们广为诟病的“择校热”和“学区房”问题,亦是这种功利观的尖锐体现,它已经深深伤害了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显

然也无法依靠教育内部的制度调整所能解决的。

而高等教育所受到的功利主义文化的侵蚀,其状况更是令人痛心疾首。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固然不能死守精英教育的路数,但是高等教育毕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反观当下的大学,以各种数目字管理教学和科研;经济利益刺激下的盲目扩招让大学不堪重负;各种文凭班、老板班让大学沦为钱权交易的场所;为了追求就业率,不惜在就业数字上大费周章。正如著名学者王英杰所说,很多“优秀的青年学者对行政职务青睐有加,使出浑身解术务求获取,失去行政职务则如丧考妣,魂不守舍。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怎么可能生长出大师”[3]?

教育的问题固然是功利观念侵蚀的结果,但是也跟我们的教育理想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以大学为例,一些大学已经抛弃了学术神圣的传统,忘记了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根本宗旨。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让教育理想和教育传统真正回归,那么,我们再有多么完善的教育制度,也可能是绣花枕头。

当然,上述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教育改革的阻力的分析,也说明了教育体制改革还面临着严重的文化认同问题。教育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和政策方略的制定者固然有很多美好的理念和设想,但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缺乏基层教师的参与。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体制改革如果得不到基层教师的文化认同,抑或基层老师的文化素养和理念跟不上改革的节拍,都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这将使得教育体制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文化矛盾。

参考文献:

[1]樊浩. 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4).

文化体制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心态;社会角色;对策初探

一、背景

医疗福利需求是社会福利范畴中的重要组成。关注医疗福利,积极实施、推行、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党重要的民心工程。依托贫瘠国力建立起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极大地牢固了广大农村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事业的赞许和尊敬。但是,任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推行与实施都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

1978年以来,我国一改计划经济时代坚守社会公平优先的思路,突显效率优先的原则,已取得30年来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指导思想的转变必然会左右具体工作的形态,在农村,有关医疗保障政策的变更,就是较为明显的例证。具体讲,医疗保障政策就呈现出以下的演变过程:“低水平的全民普及型—选择性的剩余型—高水平的全民普及型”,从过程来看,纵观全国已渐次向高水平的全民普及型阶段推进。这一变迁引发的冲击和震动是多方位的,反映在社会心理层面,就是有关各方社会心态上的变化和由此表现出的相互关系上的调整,对此进行一定的分析,是进行相关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研究时不容忽视的方面。

本文仅从社会心态层面切入,试图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基础素材。

二、制度演变下的社会心态特征

2.1心理认同存在差距。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包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其中,安全需要就包含人们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新农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福祉,农村居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对新农合的认知和态度,其实无所谓“对”或“错”,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农村居民的认同和参与是促进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家本位”的思想左右中国几千年,邻里“互助共济”的观念,对较少现代社会冲击的农村而言,显然要更为蒂固。在农村,处理社会经济事务时更多的是血缘、情缘和地缘的成份,且三者的效力呈渐次递减的态势。反映在新农合制度建立上,则是有“利”有“弊”:“利”者,乡里乡亲,稍加引导,也许轻而易举;“弊”者,对“地缘”成份的信任度不足,当个人发生疾病风险时,更多的还是求助于亲朋,对新农合兴趣不大。

2.2相对剥夺感的影响。

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根据亚行2007年8月的研究报告,22个国家中,我国的贫富差距已居亚洲之冠。我国2007年基尼系数是0.48,倘若不考虑国情特点:地区间差异、地域间互动的中国特色,早就超出了国际社会公认的警戒线。

现实压力,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在收入的投向上显示出新的时代特征,同样也有“喜”有“忧”:“喜”者,教育投入优先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忧”者,资源稀缺,其他的保障则无力顾及。在农村,有限的收入除必要的日常开支,大多投向子女教育,对潜在医疗风险的防患则有心无力。新农合制度的缺陷在于:强调了小概率的“大病统筹”,轻视了普遍的预防保健。健康良好者,大病预期发生概率小,参保意愿不足,仅凭高危人群的参保驱力,是很难支撑起真正高效的新农合制度的。再者,对于那些还处于温饱线边缘的农民,实际上还会受到封顶线、门槛费的限制,相对收入而言,个人承担数额仍然不小。贫困的农民依然看不起病,制度的真正受益者依然是相对富裕的群体,结果是强化了贫困农民的相对剥夺感,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弱势群体——底层多数农村居民真心、全力参与新农合的内在动力。

2.3信任掣肘不容忽视。

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疗服务对象处于弱势地位,病人对病情知识和用药科学缺乏了解,而医方经营压力又容易导致诱导需求,过度服务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医生存在职业倦怠感,每天接触大量的病人,望、闻、问、切要付出艰辛的脑、体力劳动,疑难杂症更增加了医生的心理压力,紧张、谨慎的职业心态,自身的声望考虑,会选择更多外力以获得对疾病更为保险的诊断,有意无意地借助高精尖的医疗器械,借助进口的、昂贵的药物来减轻医疗事故的责任风险。所有这些,实际都可能成为新农合制度设计和推行中的掣肘。

2.4高需求人群的现实困惑。

医疗服务的高需求人群是老年人,在新技术更新迅猛的时代冲击下,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经验效用迅速退化,权威地位逐步丧失,加之新生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其城市融合的自身压力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老人的赡养效用。留守老人们多胎生育的生理代价、常年辛勤劳作的后果、子女远离的孤独感,诱使其疾病发生概率加大,考虑到现代农村人口老龄化在绝对值和相对值(青壮年外出)上的双重压力,使得新农合制度实际是举步维艰,大病保不住,小病顾不上。

三、政府、医疗机构、农民三方关系诠释

3.1政府与医疗机构的博弈。

公共管理理论揭示,政策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本身是否科学,而且在于能否得到妥当的执行,后者很大程度上又与执行主体的主观态度与行为有关。新农合制度中各级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医疗机构才是真正的执行者,他们之间存在博弈。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医疗机构又面临市场的现实压力。对那些财政本来就紧张的地区,政府弱势必然会影响到对医疗机构的调控和约束效力。

3.2医疗机构与农民的博弈。

医疗费用是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前者追求政府和制度约束下利益的最大化,后者则追求获得更好、更廉价的医疗服务。随着财政拨款比例的逐步降低,各级医院不得不通过市场渠道的经济补偿来获得自身利益的保障,多元化价值的冲击、医生和医院收入的共存关系等所导致的医疗费用上涨,必然使得弱势的农民从受益群体转向受损群体。

3.3政府与农民的博弈。

在反映此关系的农民参合率方面,农民是有疑虑的。新农合高参合率是政府的政绩之一,农民切身的实惠感是参合的真正诱因。实际上,现在的参合者对以大病为主的新农合政策能否给自身带来实惠、对资金投入的安全感等,都存在疑虑。加之药价、治疗服务费等实际的信息不对称,对新农合制度产生怀疑,对政府公信力出现信心不足的状况,都会影响到实际参合者的积极性。

四、策略思考

4.1消费对象心理的引导。

4.1.1消费对象心理引导的基础。

经济生活已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则并未同步跟进。医疗保障支出日益增加,教育和医疗日益成为农村消费的重头。有资料表明:75%的农村家庭,年子女教育支出在2000元以上,52%的家庭年医疗费用支出近580元,两项支出已占家庭总支出的一半以上。由于教育、医疗支出负担重,23.5%的家庭甚至出现负债消费。这一状况实际已成为新农合制度推行、运行的心理基础。

4.1.2医疗消费观的合理定位。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城乡之间、居民个体之间差异明显。卫生资源东部优于西部、城市优于乡村,城市中大部分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公众医疗消费时往往存在盲目性,舍近求远,对日益健全、优质的社区医院信任感低,迷信城市、迷信大医院。宏观上,医疗体系的重心应逐步向保健预防倾斜;策略上,加大对乡卫生院、社区医院的投入,统筹规划三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定位;手法上,加大优质社区医疗资源影响力、公信力的宣传报道。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引导合理的医疗消费观,对新农合制度的构建显然是可以发挥效力的。

4.2参与主体的角色引导。

4.2.1农村居民主体的引导。

农村居民作为受益人,是新农合制度良性运作的重要决定者。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对健康权益维护、合作医疗成效的宣传力度,作用显见。各地可考虑建立、健全新农合网站等,保证相关信息的通透、及时,让公众能全面了解政府的政策文件、医疗机构的功能和项目、新农合制度推行的成效。在观念上引导,是有利于新制度的建立的。

4.2.2医疗机构的角色引导。

医疗机构作为供方,是新农合政策执行的行为主体。医疗服务作为一类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市场化的医疗机构同其他产业市场一样,存在固有的缺陷。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生实际充当人的角色,医生的寻租行为很大程度来自医疗服务市场的不健全,如绩效考核的失位导致医生对灰色收入的追捧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环境设施不断改善的外在压力、一次性医用材料广泛使用,导致医院刚性运营成本不断增长。在我国,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根据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总体规划,适时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将是影响新农合制度真正有效建立与推行的关键。

4.2.3政府的角色引导。

在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方面,政府应在激励者与管理者之间寻求平衡。对公共物品提供财政支持是政府的职责,应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规划结合各地具体实际合理统筹,逐步加大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有效防范市场无序的状况,切实成为新农合制度受益群体——农村居民的权益维护者。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由相关部门、医务专家、社区代表参加的新农合制度管理委员会,在协调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的关系方面发挥更大的效力。

4.3城乡一体化体系的设想。当今社会,任何制度的建立健全都不能将城市和农村人为的割裂开来。尽管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所导致的有差别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尚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者的医疗保障归属日益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完全纳入城市运作框架内的医疗保险,是成为新农合制度的绩优参与者,还是游离于新农合与城市医保之间?应尽早纳入议事日程。

因此,分阶段、分地区、有差别地将新农合制度纳入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中,才是真正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长远发展的科学步骤。

参考文献:

[1]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

[2]吴明,张振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模式的制度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0,5(3):104~107.

[3]刘春燕.医疗保障制度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65~68.

[4]杨红燕.政府间博弈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推行[J].云南社会科学.2007(1):73~77

文化体制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风险信息披露呆帐准备金

从完全无风险意识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入WTO,国际金融业进人中国资本市场,国有商业银行日益与国际接轨,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

一、不良贷款的处理与银行风险

国际金融界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一条重要教训是:银行坏账的推迟核销与累积而不是坏账本身导致了金融危机。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对商业银行的坏帐,美国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贷款的实际质量自行及时处理,从而对有效化解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日本则对贷款坏帐的核销有严格的限制,而且呆帐的核销银行无权自行决定,必须得到大藏省的批准,结果大量应该核销的坏帐未能及时得到处理,最终促成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中国,不良贷款主要是指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及担保等表外业务项下的垫付款项从垫付日起即作为不良贷款。对于不良贷款的认定,主要由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于呆帐的核销并无太多的自。每年,商业银行的各分行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等部门下达的贷款呆坏账核销的范围,提出不良贷款的核销计划,这些计划经当地财监办同意后,报总行批准。由此可见,呆账的核销受到诸多严格限制,而且还要层层上报,这样就使得应该核销的坏账得不到及时处理,暗藏了巨大的危机。

二、应收未收利息的处理与银行风险

在《财政部关于调整金融企业应收利息核算办法的通知》中规定:“贷款利息自结息之日起,逾期180天(含180天)以内的应收未收利息,应继续计人当期损益;贷款利息逾期180天以上,无论贷款本金是否逾期,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不再计人当期损益,在表外进行核算,实际收回时再计人损益。对已经纳人损益的应收未收利息,在其贷款本金或应收利息逾期超过180天以后,金融企业要相应做冲减利息收人处理。”显然,规定贷款的应收利息需在结息日后180天以上,才不再计人当期损益。相对于其他国家如英国大部分银行是90天,而美国大部分银行是60天,这一期限过长,事实上,贷款的应收利息在结息日90天后,其收回的可能已大大降低,由此可见中国商业银行的应收利息的坏帐比例远高于西方商业银行,增大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

三、贷款呆帐准备金的提取与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提取准备金应着眼于总体资产的质量,而不应仅仅针对贷款的质量。国际惯例将准备金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特定类别的资产的可能损失所提取的专项准备金;另一类是针对总体资产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损失所提取的普通准备金,也就是一般准备。

与国际惯例相比较,中国的商业银行所执行的呆帐准备金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在大多数国家,对贷款提取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贷款余额的1%~2%,这是基于他们的不良贷款的比例一般是贷款余额的1%左右而设计的。但是在中国,由于目前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商业银行实际承担着很高的信用风险,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远高于1%~2%,因此,商业银行按l%的比例提取的准备金使银行的准备金的充足性受到影响。其次,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l%与上年末呆账准备金余额之间的差额提取,实际意味着当年核销的呆账,当年不再提取呆账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是在次年提取并计人次年成本的。这种做法实质是对贷款损失的推迟确认,违背了稳健原则,累积了风险。最后,将准备金划分为专项准备金和一般准备金属国际惯例。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一般准备可以作为附属资本参加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但专项资本则不可以。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金,从提取方法上看,很像一般准备,但实质却是专项准备,以此参加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实际上等于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使得8%这一数字失去了实际意义。

四、信息披露与银行风险

从国际金融界的角度看,加强信息披露,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已是大势所趋。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了新资本协议草案第二稿。该协议于2001年底正式,初步定于2005年正式实施。相对于旧的巴塞尔协议,新协议除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外,更进一步提出了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两项内容。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地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市场奖惩机制可以迫使银行充足的资本水平。但是,有效的市场约束对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信息准确、全面、及时,市场参与者才能准确判断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此,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在一年内至少披露依次财务状况、重大业务活动及风险度、风险管理状况,具体指标主要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比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是较为粗放的。按照中国《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应于每一会计年度终了三个月内,按照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公布其上一年度的经营业绩和审计报告,至于上市银行,则应执行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原则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从总体上看,迄今为止,除上市银行外,中国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的义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非上市银行,其信息披露是不充分的。特别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衍生金融产品,目前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财政部均无明确规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各商业银行一般是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不在表内处理。而目前各商业银行估算风险时,并没有把表外科目风险计算在内,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披露要求更是近乎空白,忽视了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风险防范与会计改革对策

根据新的《巴塞尔协议》标准,制定现代、规范、高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处理与会计披露标准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是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商业银行基础。参照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为了更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防范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体系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可以根据国际惯例,适当放宽对商业银行核销贷款坏帐的限制,可尝试允许商业银行按照真实性原则自主决定贷款坏帐核销的金额与时间。对贷款的应收利息,如在结息后90天仍未收回,则不再计如当期损益。

文化体制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文化 理论创新与实践 唐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本文依托对河北省唐山市――中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调研,述说唐山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思想指导下,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一、党的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理论创新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建国初期就明确提出了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必将出现文化建设高潮的论断,系统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突出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些论述反映出党执政理念的升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科学把握。唐山市委、市政府认真领会党在文化建设和改革上的理论创新,明确提出“落实文化建设五个要”。

一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0年7月26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把握时代性、科学性和文化发展规律性,与时俱进,既能吸纳世界先进的文化因素,又能确保祖国传统文化不被腐朽文化所玷污,真正在全社会建树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形成共同的社会发展理想与信念。

三要明确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使我们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四要实践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硬实力。党的十七大首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战略支点。在持续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中华文化”是“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自我定位;“核心价值体系”是“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软实力”在共同体内部发挥凝聚功能的表现;“文化创新”是“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五要实现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明确树立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思想。

二、唐山市近年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新实践、新进展

当前,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已经成为唐山市人民的共识。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掀起了文化建设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潮。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唐山的文化建设明确树立了这个主导思想,努力做到:第一,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使文化创造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第二,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第三,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和发展和激励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的舆论。第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第五,歌颂时代主旋律,努力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必须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点。唐山通过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把文化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首先,加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干部作风年”“新唐山人文精神”“人文大讲堂”等学习教育活动,凝心聚力;第二,树立模范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培育唐山的模范人物和典型,形成典型引导带动机制;第三,推动形成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健全全民参与机制;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中增添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成果考核的标准,形成“文化GDP”激励机制。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发展。唐山把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投入、投资融资、税收、人才激励等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盘活存量房地资源,妥善保护与开发工业遗存,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开展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认定工作并给予扶持,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精品。同时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为百姓办好的实事,如着力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各县(市)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组织电视连续剧《节振国》《百年开滦》《滦州起义》和电影《大唐曹妃》、话剧《》等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成功举办多届评剧艺术节、皮影艺术节、中国陶瓷博览会、曹妃甸科学发展论坛,筹备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产业。唐山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手段,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着力点,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首先积极开发和落地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龙头,打造“十大产业链条”: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为重点的工业文化产业链;以唐人文化园、滦州古城等为脉络的历史文化产业链;以等人物和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以南湖生态公园、曹妃甸湿地公园等为示范的生态文化产业链;以冀东文艺“三枝花”等为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链;以电影《唐山大地震》及衍生产品、影视基地等为标志的地震文化产业链;以世界园艺博览会、曹妃甸论坛、中国陶瓷博览会等为载体的会展文化产业链;以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芦台动漫产业园为引擎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链;以正元包装集团、十月印刷、中红彩印包装为龙头的印刷包装文化产业链;以北部长城、南部滨海观光带和城市中心文化体验带等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链。集中精力、高标准打造符合唐山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产业,树立起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滨海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新旧企业文化等几大支柱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形成文化产业多元投入、协力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产业与唐山历史文化资源相交融,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相嫁接,与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相结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民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进入小康,抓好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当前最实际、最深层的民生建设。唐山市以此为契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首先,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抓好社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第二,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建立覆盖全区域范围的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社区等,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进乡村“六个一批”等重点文化工程;第三,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覆盖面,建设和完善一批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服务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第四,改革投入方式,采取设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以政府采购、服务外包、志愿服务、奖励等多种形式,引导公共文化服务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第五,实施文化保护工程。把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确保文物安全和历史文化环境风貌。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文件汇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经济日报,2011-3-17.

文化体制论文第7篇

广播电视产业就是以广播电视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指从事广播电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当前我国广电体制的现状及其利弊

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和繁荣经济,就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所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是政府要给企业创造一个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管理者则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一套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在此不作论述)。那么,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是什么样子呢?是否与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和媒体市场的竞争相适应呢?

目前,我国的广电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也各有利弊:

“局台合一”体制。所谓“局台合一”,就是广播电视局和电台、电视台是合在一起的一个单位,对外是三个牌子。广电局局长直接兼任电视台台长和电台台长,电台、电视台不是独立单位,只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呼号”。

“局台合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弊端。一是角色混淆,政企不分。二是越俎代庖,矛盾重重。“局台之间的矛盾是广电系统内部多年纠结的痼疾,业界戏称其为‘父子恩仇’。而这种矛盾是事业企业双重构架下的必然产物。在出资者所有权属于国家并由各级政府代为行使的前提下,政企(事)分开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①“电视台不过是广播电视局的一个创收实体,每走一步都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广电局的指挥棒。”②

“局台分设”的体制。这种体制就是广电局是电视台的行政主管部门,电视台是隶属于广电局的二级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独立的人权和财权,电视台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广电局往往对电视台管得过死、过宽,电视台应有的经营自往往被广电局控制着,电视台法人的地位有名无实。

集团化体制。1999年,全国第一家广电集团――江苏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无锡的广电集团是局和集团合一的体制,典型的行政与业务混杂体制,尽管业界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由于国家广电总局的认同,以及自身对集团效果的渲染,业界许多人也认同了该模式的好处。后来几年,国家广电总局又在全国先后批准组建了省级广电集团,到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叫停广电集团时,全国广电集团已经发展了20多家。

广电集团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弊端。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有关部门提出做大做强我国广播电视的口号,并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推进集团化改革,结果事与愿违。这种忽视各方利益的简单的行政命令下的组合,即简单的物理式叠加,产生不了化合作用”③;二是广电政策的随意性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从已经成立的集团看,基本上是几家广电媒体叠加在一起。集团负责人头衔多了几个,党委书记、台长、管委会主任集于一身。从资产规模来看,确实是大了,但从内部来看,多数集团存在机构重复设置、人浮于事、效率不高、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④

“广电总台”的体制。即将电台电视台合并一起,称“广播电视总台”,简称“广电总台”。

同是广播电视总台,其实也有三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广电局与总台是一体的,即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对外既称广电局,也称广播电视台。这种体制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整合,体制仍然囿于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窠臼。

另一种是广电局与总台是分开的,广电局和总台都是独立单位,广电局行政指导,总台管业务。这种体制由于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广电局希望插手业务,总台总想摆脱,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对立和矛盾。

还有一种是总台体制,这是目前比较看好的,也是国家广电总局在《2009年广播影视改革工作要点》中着力推动的,即市级广播电视两台合并,组建市广播电视台。其主要特点和优势是,电视台摆脱了广电局事无巨细、令人窒息般的管理,真正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羁绊,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施展拳脚,大显身手。

“电视总台”的体制。这种体制就是把市级和县级电视台整合在一起,组建电视总台,便于整合资源,使宣传工作上下贯通,结成一体。通过这种体制垂直管理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上下一体,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2001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推动市县两级电视台的垂直整合,成为市县两级电视台合并的试水者。

但是,这种体制的不足之处是很难把握和分配彼此间的利益,相互间的关系有时不好协调,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进产业发展,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壮大事业。这是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必须注意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深化广电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尽管我国广电体制先后经过几次调整,但目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用全国广播电视界同仁的普遍说法是“有系无统”。而且,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管理体制中,多数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体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在僵化保守、管办不分的旧体制下,无法形成一套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就必须痛下决心,尽快推动广电体制的改革,让电视台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党委政府搞好服务的同时,真正地像企业那样自主经营。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观念要跟得上形势的需要、事物的发展。所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转变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是广电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广电部门顺应时展、转变自身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其次,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河南省与山东省、江苏省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不单单是经济的总体落后,关键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市场意识上的差距,体制上的差距。如河南省的经济现在并不落后,GDP全国第五,工业利润全国第四,但是,文化产业意识和发展与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相比,却有很大差距。就广播电视产业而言,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质就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市场意识的差距、体制机制的差距。

深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电视台的市场主体地位。对电视台性质“两重性”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对电视台工作科学决策、正确决策的前提。但长期以来,电视台的主管部门不从电视台性质的“两重性”出发,而是对电视台既有“喉舌”功能,又有企业属性的本质不了解或视而不见,过分强调它的政治属性,而不管它的经济属性,从而导致在对电视台管理时,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管理部门对电视台管得过多过死,电视台没有经营自;二是电视台自身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走向市场的意识;三是一旦要求他们走向市场又没有走向市场的决心和胆量;四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无所适从,没有应对的办法。

电视台既然具有企业属性,那么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电视台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真正赋予和认真落实电视台应有的经营自和用人自,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挑战,应对自如,掌握主动,最终夺取胜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电视技术的革命和进步,以及电视机的普及,不但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可见,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其影响和作用都很巨大。因此,人们对电视业的发展存在一种盲目的乐观,对如日中天的电视业存在的危机浑然不觉,认为电视前途无限。其实不然,一方面,电视产业具有无比灿烂的前景,另一方面,电视产业又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而要想突破重围,做大做强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就必须痛下决心深化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真正赋予电视台市场经济法人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喉舌”功能,广播电视产业才能繁荣昌盛!

注 释:

①师琰:《广电总局叫停事业性广电集团》,《广告导报》,2005(1)。

②杨永军:《中国电视忧思录》,《青年记者》,2005(3)。

③④陈正荣:《集团之后广电体制向何处去》,《董事会》,2007(1)。

文化体制论文第8篇

关键词:截流井,等截流量,锥体控制

 

0 引 言

城市污水截流井是合流制管道中一个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其主要功能是将城市旱流污水和初期雨水截流入污水截流管,以免城市水体受到更为严重的污染[1]。截流井设计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几点[2]:1)保证旱流时污水的截流;2)雨天时保证初期雨水的截流,当达到设计截流倍数时,能顺畅地溢流排入水体;3)安全可靠、截流效率高,维修量少,管理方便,能适应不同截流倍数的要求;4)构造简单、加工方便、造价便宜。

1 国内常用污水截流井类型及其优缺点

国内目前涉及截流井设计及计算的规范和规程主要包括了《合流制系统污水截流井设计规程》(CECS 91: 97)(以下简称《规程》)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等[3]。在《规程》中提及的污水截流井型式主要有三种,即溢流堰式、截流槽式、跳跃堰式截流井。

1.1溢流堰式截流井

其结构如图1所示。溢流堰式截流井是在井中设置溢流堰,当上游来水过多时机电一体化论文,超量的水从堰顶跌落排入溢流管。其应用范围一般在雨、污水管道基本一致或合流管道与污水管道高程相仿时。在两条管道间加两个检查井做连接管,并在雨水或合流管内加设档堰论文格式。挡堰可以砌砖或做成木板闸,挡堰和挡板的高度视截流污水量的大小而定。这样在非汛期,管道内的污水被堰或堰板挡住,折返进入污水管。而当雨季来临,合流管或雨水管道内的雨污混合水就会越过堰排入河湖中。

根据堰的平面布置形式不同,溢流堰可以分为正堰、斜堰、侧堰和曲线堰。侧堰式截流井在合流制截污系统中的应用是较为成熟的一种[4]。

1.2截流槽式截流井

其结构如图2所示,截流槽式截流井一般只用于已建的合流制管道,该截流井不用改变下游管道,它可以由已建合流制管道上的污水检查井改造而成。但由于其截流量难以控制,在雨季时将会有大量的雨水进入截流管道,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当污水截流倍数值选择不当时,污水又会截不净,因此在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1.3跳跃堰式截流井

其结构如图3所示。跳跃堰式截流井是一种主要的截流井形式, 该种井的中间固定堰高度可根据手册提供的公式计算到。由于设计周期较长,而合流管道的旱季污水量在工程竣工之前会有所变化,故将固定堰的上部改为砖砌,且不砌至设计标高,当投入使用后再根据实际水量进行节。但它的使用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即其下游排水管应为新敷设管道。对于已有的合流制管道,不宜采用跳跃式截流井(只有在能降低下管道标高的条件下方可采用)。

图1图2图3

2锥体控制等截流量截流井

2.1工作原理

如图4所示,一般截流井包括:内部中空且具有一定容积的外形为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井体机电一体化论文,井体壁上至少一个雨污混合水流进口即合流管,截流污水的截流管,溢流堰和溢流管。锥体控制等截流量截流井的特征在于带浮力控制装置的锥体装置。

1.合流管 2.溢流管3.截流管 4.内锥 5.滑杆 6.滑套 7.滑块 8.摇杆 9.拉杆10.杠杆和浮球

图4

锥体装置由锥管和内锥组成,锥管的左端与截流管连接,内锥位于锥管内,与锥管同轴,两者的表面之间有一定间隙,内锥的右端与滑杆固定连接。

浮力控制装置由滑杆、滑套、滑块、摇杆、拉杆、杠杆和浮球组成,滑杆的左端与内锥固定连接,右端与滑块铰接,中间位于、滑套内,滑套与井体固定连接,摇杆是一根弯杆,中间弯头处与井体铰接,垂直端部分位于滑块内,另一端与拉杆铰接,拉杆的另一端与杠杆的中间部分铰接,杠杆的一端与浮球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井体铰接。

当旱流或雨量较小时,截流井内水面较低,浮球下落机电一体化论文,带动杠杆逆时针转动,杠杆推动拉杆向下运动,拉杆推动摇杆逆时针转动,摇杆带动滑块向右运动,滑块带动滑杆向右运动,滑杆带动内锥向右运动,内锥与锥管之间的间隙加大论文格式。但由于此时水面较低,截流管口的污水的压强较小,流速较小,流量一定。而当雨量较大时,截流井内水面逐渐升高,浮球抬起,带动内锥向左运动,内锥与锥管之间的间隙减小。但由于此时水面较高,截流管口的污水的压强较大,流速较大,流量也一定。如果将浮力控制装置中的各个构件的尺寸合理确定,就能使锥体左右移动的距离与水面高度相对应,从而使截流管的截流量恒定。

2.2 相关计算过程

(1)当井内的液面高度有h1变化至h2时,截流管处的水流速度变化有v1变化至v2,如图5所示。

根据伯努利方程有[6]:

式中: 为沿程损失;为局部损失;

λ为沿程阻力系数;为截流管管长;图5

为截流管管径;ξ为局部阻力系数;v为截流管内水流速度(m/s)

由此可知:

(2)当井内的液面高度有h1变化至h2时机电一体化论文,内锥在双摇杆机构以及摇杆滑快机构作用下有x1移动至x2,如图6所示。

液面高度h和杠杆的转动角度关系:

当杠杆产生了转角()后,摇杆L3也产生了一个转角()

(取负值) [6]

其中:

当摇杆转动了角度后,滑块推动滑杆向前移动了

图 6

(3)当内锥在滑杆推动下有x1移动至x2时,锥管内的截面积有s1变化至s2,如图7所示。

即:

而所谓等截流量要求的是:

即:图 7

有以上推导可知,只要选取合适的双摇杆的杆长以及内锥的锥角值,即可保证截流量恒定的要求。

3 结 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由液面高度控制截流量的锥体控制等截流量截流井,可用以解决在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储存能力和截流井、管网储存能力的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稀释后的雨污混合水过多地进入截流管,从而进一步稀释污水处理厂的储水池的污水的问题,实现截流流域污染物截流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建忠,罗本福,蒋岭.新型城市污水截流井介绍[J].西南给排水,2007 (3): 5-7.

[2]曹久耕,林淑佳.钟罩虹吸式溢流井的探讨[J].给水排水,1994 (7): 20-22.

[3]李胜海,许晓毅.污水截流井设计计算方法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6(24):41-44.

[4]陈鲲.山区城市内河污水截流方案及技术措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8

[5]杨根权.污水截流井截流量的控制[J].安徽建筑,2003 (6):59-60

[6]陈兴和.步行器原理设计[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