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2 22:02:30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第1篇

近年来,我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且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增多,其中,反思性教学就是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之一。《牛津版初中英语》力求面向全体,着力于基础知识的提升,并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根据英语教材的要求,采用反思性的教学方式来展开初中英语的教学。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展开教学后对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成果进行研究和思考,进而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的英语教学而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包括:对教学价值进行反思、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对教学环境进行反思,等等。这些反思性教学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其对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提升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当有记录反思性教学的日志

记录教学中的反思日志是初中英语教师总结教学内容、累积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记录反思日志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英语教学时的不足,还能够使其成为对英语教学进行探索的重要手段。

首先,记录备课的过程。备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预期的英语教学目标。如: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层层递进的备课方法。即做好Pre-task一系列准备工作,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对描述人物的单词及短语进行复习。同时,除了课本内的词汇,教师还可以适当进行词汇的扩展和补充,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其次,记录课堂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做到条理化、清晰化、生动化和情感化,使学生更充分地掌握课本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until”的短语时,并没有要求学生立即掌握“not…until”的用法,而在后面的知识点中出现了“It’s…for somebody to do sth”的句型时,再根据前面所学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提高学生对语法和句型的掌握能力。此外,还应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分层处理:A层是基本知识,应要求学生能够掌握;B层对知识的要求稍高,应鼓励学生进行掌握;C层是较难掌握的知识,因此不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就行,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积极地对其进行提点。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制定出合理的反思性教学计划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初中英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确立问题、设定计划、实施观察、采取行动和进行反思五个阶段。教师在英语反思性教学中,应对教学问题进行确定,即从教学的阅读交流和教学的场景中挖掘出问题,并在确定问题之后,结合问题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反思性教学计划,同时还应反思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牛津版初中英语》的英语词汇量相对较大,且对学生的词汇掌握能力要求也较高,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及时掌握新学的单词并活用于学习和生活中,因此学生对初中英语的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应针对这个问题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单词和词汇的掌握能力。如,采用“单词集中教学法”。在学习新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出课文中相关的短语或词组,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个单词,以消除或减少学生对记不住英语而产生的厌烦心理。此外,在学习英语单词时,还应分别完成Welcome to the unit和comic strips的学习,然后再在之后的课时中,通过复习和配套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来加深并巩固已学知识。最后,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进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四、初中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课后的总结报告

课后的总结报告即对教学计划里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使其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起到参考作用。课后的总结报告最好在课程结束之后就立马进行,在这个时间段里,教师对课堂中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记忆深刻,且能切实结合课堂效果和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来编写课后的总结报告。要使课后总结报告的反思效果作用于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总结报告,制定一个较为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后的常规工作。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其他教师的总结报告相对比,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英语反思性教学在课后的成效。

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育改革中主要的方向,其不仅对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还密切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教学实践的高度,进而使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时,积极地展开反思性教学,还应带动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确保学生能够运用反思能力来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第2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教师作用观;教学方法观;教学教材观;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操作性教学指教师按照教材或上级要求等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与传统的操作性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基本点不同。前者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后者仅求“完成”教学任务;(二)发展目标不同。前者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后者希望通过实践成为经验型教师;(三)发展的对象不同。反思性教学不仅像操作性教学一样,发展学生,而且全面发展教师。它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教学”,自身不断发展。

英语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不断更新语言教学观和教学行为。而教学观与教学行为密不可分,教学行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差别。因此,一位英语教师的教师作用观、教学方法观、教学教材观能综合地反映出其语言教学观。

教师作用观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角色的认识与运用。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

教师方法观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运用,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使用语言做事情,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教学教材观指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运用。“再优秀的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有取舍和调整的余地,”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可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确立新型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但怎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性教学到反思性教学的转变呢?本研究通过对比一名初中英语新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的前后变化,探讨教学观变化的可能性及原因,希望能对其他相关教师提供有益的启示。研究问题有两个:(1)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师作用观、教师方法观、教师教材观能否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教学反思在什么方面会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普通中学(C类中学)的初中英语教师,女性,本科毕业,在初中任教两年便参加《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特征及模式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每周10节英语课(两个教学班)。

(二)研究方法

本个案研究采用了课堂观摩、课后访谈以及教学实践反思等三种行动研究法。笔者连续三个学期每月到该名老师任教的班级听课、评课一到两次,每次听课后都从教学内容、步骤、教学法、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方面填写课堂观察表,力求客观、准确地描述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每个学期末对该教师及所任教班级的十二名学生(两个教学班,按成绩好、中、差每班各抽两名)分六组进行访谈并录音。此外,要求该教师定期写反思报告。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课堂教学方式、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过程及结果。本文着重对比实验初以及实验最后阶段(三个学期后)的两组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1、教师作用观

通过对比学生的访谈记录,笔者发现新任教师的教师作用观发生了变化,与学生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实验初期,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上课很严肃,我们有些怕她;”“提问较少,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希望老师像朋友一样对待我们,鼓励我们踊跃发言”。实验后期,学生觉得“老师对我们宽容了许多,比以前多了许多微笑,与她的关系更密切、更融洽了”;“老师提问的面广了,她更加有耐心了”。

对教师的访谈印证了以上的变化。教师发现自己在实验初“不懂得从学的角度备课,更多的是思考教学进度,很少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希望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实验后期备课时会“关注学生如何学,能否理解教授的内容;经常在课堂上进行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新语言点时不会直接给出意思,一般通过几个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与用法。”

课堂观察发现实验初,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完成一个个的教学活动;师生的交流只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口语错误立即纠正。而实验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较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的角色;极少立即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

不难看出,在实验初,这名教师的教师作用观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对课堂活动和学生的练习、交流控制过多,重视教学进度以及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所以学生认为她严肃,不够宽容,导致师生间的交流较欠缺,关系欠融洽。但在短短的一年半后,这位教师的教师作用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她用引导、启发的方法代替原来的直接传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愈加多样化,因而课堂气氛趋于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升。

2、教学法观

学生认为实验初老师讲得比例较高;碰到新知识或难点,会先讲解一次,然后让我们做练习,加强我们的记忆;课后作业较多;课后没有总结;很少教我们如何学。而实验后的反馈是:学生讲得机会多了;由自己说出来,更容易记住,而且也学会了运用;明白了通过自己体会,讨论,也能得到知识;作业比以前少了;老师会教我们一些学习技巧;知道了如何学习更有效。

课堂观摩发现教学步骤实验后有别于实验初。实验初为:检查前一天的作业或练习―听写学过的单词和句子―呈现新知识(语言点或语法点)―语言输入(听或读)―重点、难点讲解―练习―布置作业。实验后为:设计一个与学生相关、与新授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交流和表达―语言输入(听或读)―语言点讲解―布置任务让学生运用语言―点拨和归纳―布置作业。课堂观摩还发现实验后教师非常注重设计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注重把语言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课堂活动明显增多;评价的形式较前丰富,以同学间的评价较多,老师鼓励为主,极少批评;课后增加了真实性的口头和笔头作业。

显然,教师的教学法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验前教师多采用传统的3P教学法,知识点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而知识的传授又往往脱离语境,教师更多地关注“如何教”,缺乏“为学而教”的意识,基本不讲授学习策略,布置任务时不太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以为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就能学好,所以在课堂上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根本没有运用语言的机会。实验后期教师显然更关注学生“如何学”,渗入了教学策略(微技能)的教学,懂得通过铺垫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明白学生自身体验、探究的学习效果更佳,意识到要在语境中教语言,更注重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用语言“做”事,有意识地删减机械性的练习。反观学生的英语学习观也发生了变化,悟出了上课不一定要老师讲,通过自己发现、讨论也能得到知识。因而渴望在课堂上有更多参与机会,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3、教师教材观

实验初教师照课文顺序授课,几乎没有删减教材(练习册)的内容。实验后她根据课型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如把课文中较长的听力对话改为阅读材料;每堂课都加入大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真实图片或资料,如学生运动会相片,卖当劳的价格表等等。

对教师的访谈发现对教材的认识前后发生了变化。“以前认为凡是教材的内容都应该讲授。”“现在会重新整合文章,自己也增加了不少练习,集中训练学习技能与策略”;“平时注意收集学生的资料,经常带着数码相机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尽量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上。虽然备课量多了很多,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上来了。”

课堂观摩与访谈发现该教师的教材观正逐渐发生变化。实验初,她受制于教材,不敢对教材进行整合,但后来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大胆对内容进行调整,注意把真实语料引入到课堂中,课堂输入的材料明显较以前丰富和真实。

4、促成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年半的跟踪调研使我们兴奋地发现这位年轻的教师无论在教师作用观、教学法观还是教材观等方面有都了明显的转变,逐渐确立了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也越来越接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些变化?研究者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1)在整个实验阶段这名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材)并没有变化,惟一变化的是参与了课题研究,平时听同行上课和评课的机会增加了,自己上观摩课的机会也大增。与同行的交流不仅拓宽了她的教学思路,也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促使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说,课题研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2)这位老师勤奋好学。三个学期下来,这位老师写了几十份反思报告。从开始不会反思,害怕写反思报告到养成了定期深度反思的良好习惯。实验初,这位老师总是以教学工作忙为借口不按时撰写反思报告,在研究者的不断“催逼”之下勉强交来几份。研究者对其反思报告的反馈使她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亮点和不足,激起了她不断积极反思的欲望。因此,有专家指导是她迅速成长的催化剂。

(3)这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逐渐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在开始的几份反思报告中,她更多地是描述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气氛,能否按时完成教学设计等,甚少反思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性等;反思多数是片段性或分散性的想法,而后期的反思主要思考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整套教学策略与方法是否最佳,反思更具复杂性和整体性。所以,学会反思是她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的关键。

三、结语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年轻的新任教师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也随之改变,从传统的操作性教学模式逐步转向反思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受教材的束缚,会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增减材料,在课堂上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和运用语言知识,有意识地加入语言微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语言,并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研究还发现教学法观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也转变了他们的语言学习观,使他们明白学习上不用依赖老师,要学会自主探究。

本案例还印证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内涵,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在教育事业中迅速成长,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还应懂得依靠现有的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能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勤于反思是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第3篇

南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忠先生所作了“流行文化评议”的报告。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解读了“时尚”、“文化多元”等文化现象,尤其是他对“韩剧”、“百家讲坛”“世界杯”、“短信”等文化现象的解读,让人听来观点新颖,齐思共鸣。课中他展示了多种形式的原创短信,他那深厚的文学素养又深深折服了我们。的确,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老师要时刻关注生活,关注文化生活,周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打开了关注生活的视野。

张建平副院长的报告让我知道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是教师生命质量提升,学生成长的结果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师的成长史应该是他专业的发展史。一个教师要从道德、教学、科研三个维度来提升自我品质。唯其如些,一个教师才能有属于他和学生的幸福而完整的人生。我谨记,并为之努力。

南通大学时金芳教授是参与授课专家中唯一的女性,她声音铿锵,顿挫有致,能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聆听她的课收获是显然的。她的授课为我们明确了教学设计如何做到科学的问题。她的核心理念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授课中她将两个《背影》课例进行对比,带着我们逐一分析,让我们懂得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关注目标的起点与终点,教学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是如何对教学资源(文本资源、作者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环境资源)加以利用的,选择、利用是否合时、精确、恰当。语文教学设计既要科学又要兼融艺术和个性的特点。

小丁老师的授课一如他的语文风格——简约,洗尽铅华、摒弃功利、回归本真。他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这两大板块为我们全面解读了“简约语文”。作为一线教师,参与学习固然要学习一些理论,但我们更想接触的还是适合和贴近我们农村教学实际的东西,小丁老师的“简约语文”观,正切合了我们这样的需求。小丁老师教给我们阅读教学要处理两大环节,即学生自读和集中突破。前者要交流“我”读“懂”了的,后者要解决“我”读不懂的。对话、追问和穿插是他授课常用的三种手段,如何实现教学简约的高效,小丁老师要求我们从三个方面提高自己,一是文本解读能力的历练。二是对对话问题的设置,要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为原则。三是“追问艺术”和“穿插”运用。通过追问要让文本解读走向多元与多维,适当的“穿插”可以填补文本解读中的经验缺失。课堂教学要建构适合文体的模式,整合这三种手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小丁老师的作文训练自成一体,许多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好好借鉴,吸引利用。

当然郭志明、冯卫东、陈杰等老师的报告既给了我专业发展的真知灼见,也给了我提升自我,积淀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今后语文道路我会沿着老师的指导,努力向前。培训中安排的两场现场教学的观摩活动,更是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加深了对语文的认识,也有了更多做好语文人的信心。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第4篇

    (一)前任务(pre-task),即任务实施前的准备阶段。教师介绍与学习任务有关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或复习与所要进行的学习任务相关的单词、短语、句式等语言点,引入任务。(二)任务环(taskcycle),即任务实施阶段。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以口头、笔头等形式向全班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取得的成果是什么。3.报告(reporting)。学生以口头、笔头、录音、录像或多媒体等形式向全班汇报自己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成果。(三)后任务(post-task),即语言聚焦阶段。1.分析(analysis)。学生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并完成一些与任务相关的练习或活动,教师针对他们在汇报过程中及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包括语义、词汇和语用等方面。2.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练习或活动操练语言难点,掌握词汇、短语、句型,另外学习一些实用的语言,并做好记录。以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第2单元课文Coloursandmoods为例,简述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1)任务实施前的准备阶段。师生对话:①What’syourfavouritecolour?Why?②Doyouthinkthatcolourscanaffectourmoods?(2)任务实施阶段。①提出学习任务:Whatdothedif-ferentcoloursrepresentandhowdotheyaffectus?学生阅读课文并做笔记,教师巡视监控,当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提示。②小组讨论,商定本小组向全班汇报的最后结果。③每组指派一名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监控学生的汇报,确保每位学生都在参与活动。(3)语言聚焦阶段。①分析各组的结果,得出全班的结论,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每空一词。然后请学生两人一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A:WhatcolourshouldIwearwhenIamsad/tired/angry/...?B:Youshouldwear....A:Why?B:Because...represents...,itcan....同时请学生提出其不理解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师生共同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下列句型:a.Peoplelivingincoldclimatesprefertousewarmcoloursintheirhomestocreateawarmandcomfortablefeelingthere.b.Yellowisthecolourofthesun,soitcanremindyouofawarm,sunnyday.c.Wearingredcanalsomakeiteasierforyoutotakeac-tion.d.Thiscanhelpwhenyouarehavingdifficultymakingadecision.②让学生做一份练习操练本课的语言难点,并在笔记本上摘抄有用的语言点。

    二、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常见类型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单元的语言知识和话题的不同,教师所设计出的任务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结合教学实践,我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任务类型。(一)阅读型。我在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BUnit2Robots中设计了题为“家有机器人”的任务。操作过程如下:1.师生对话:Haveyoueverseenarobot?Whatcanarobotdoforus?2.布置任务:WhatcouldMrJiang’srobotdoforhimatfirst?Butwhattroublesdidtherobotbringhimlater?3.个人阅读,然后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5.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点,并做相关练习。(二)模拟型。在7BUnit3Findingyourway中我设计了题为“热心的交警”的任务。操作过程如下:1.布置任务,同桌之间一人当交警,一人为外地观光旅游者。2.旅游者在当地交通图上先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去的场所,然后向交警问路,同桌之间展开对话。3.小组展示。4.评出“热心交警”若干名。(三)制作型。在7AUnit3Let’scelebrate中我设计了题为“贺卡传情”的任务。操作过程:1.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硬纸板,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正面为图(照片、贴画、简笔画等),背面为文字。2.四人小组活动,交流、修改自制的贺卡。3.全班交流,评出“最佳制作奖”和“最佳贺词奖”。(四)调查型。在8AUnit4Wildanimal中我设计了题为“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任务。操作过程:1.出示一张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调查表。2.四人一组活动,互相调查,判断彼此日常行为的正误,讨论今后的努力方向。3.小组汇报调查结果。4.全班评选“动物卫士”。(五)采访型。在9BUnit4Greatpeople中我设计了题为“对话NeilArmstrong”的任务。操作过程:1.布置任务,让学生模拟采访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NeilArmstrong。2.全班讨论:作为记者,可以向NeilArmstrong提问哪些问题。3.两人小组开展活动,分饰记者和NeilArmstrong。4.请几个小组在全班面前表演。5.评选最佳记者。(六)活动型。在8BUnit4ACharityshow中我设计了题为“筹办为雅安加油慈善义演”的任务。操作过程:1.布置任务,筹办为雅安加油慈善义演。2.小组活动,构思活动内容,设计海报,撰写动员民众捐款捐物的演讲稿,拟定出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3.小组展示。4.全班评选最佳策划。(七)游戏型。在7AUnit1Thisisme中我设计了题为“缤纷奥运”的任务。操作过程:1.全班共同列出所知的奥运会体育项目的英文名称。2.每位学生自选一个体育项目制作谜面。3.四人小组活动,交流、润饰谜语。4.小组展示,全班猜谜。5.评选最佳谜语。(八)事务型。在8AUnit6Naturaldisasters中我设计了题为“情满人间”的任务。操作过程:1.让学生观看一起交通事故的录像:由于雨雪天气,小轿车撞人。2.四人小组讨论:如果你是那名司机,应如何处理该事故。3.各组分角色表演对该事故的处理过程。4.评选最美司机、最美路人。(九)辩论型。在8AUnit3Adayout中我设计了题为“旅行之我见”的任务。操作过程:1.对全班进行口头调查:Whatdoyouthinkoftravelling?Isitgoodorbad?2.观点相同的每4~6人自由组成一个小组,收集资料。3.每组推荐一名辩手参加班级辩论赛,正方观点Travellingisgood,反方观点Travellingisbad。4.评选最佳辩手和辩论赛的优胜方。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第5篇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的状况如何?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作为案例,以案例观察、记录、反思的方法,对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并不在抽象层次上评论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而是根据已有的文件和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视角、功能、方式,作为衡量研究性学习教育实践的“尺”,来评判案例学校的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独特功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界开始讨论研究性学习问题时,不断强调的一点是:研究性学习需要防范陷入科学主义、精英主义,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贴近儿童的情趣与现实生活[2],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研究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3],并通过回归真实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完满个性[4]。

基于这些观点,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儿童对周围现象和世界的研究;作为儿童观察周边世界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学会探究自己周边的世界。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另一点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学者石中英根据《纲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具有多样性、参与性与自主性三个特征[5]。学者张华、仲建维也同样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并且并不局限于某个课程领域内,而是一种突破单科限制,强调知识多样性、综合运用的学习[6]。

基于这些研究,本研究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其特征也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与综合性。

三、某中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者观察记录

2013年10月中下旬,笔者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论专家参与北京市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文科班级开题报告会,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予以具体的指导与评价,同时观察并记录如下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这两次开题报告会中,每个年级各呈现6个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报告,这些开题报告的研究问题如表1所示。

2.开题中学生的表现

案例中,研究性学习通常以学生组成6~12人的研究团队形式进行,并由研究小组的部分成员上台以PPT形式予以开题报告展现。在展现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明显的“教师选题”倾向

笔者观察到学生在陈述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被选题”倾向——即学生在陈述研究的目的、选题意义时,讲述通常是照着念一遍开题报告,并且其讲述内容明显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会出现诸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这样明显的教师口吻。还有些学生在评审委员对某个选题的意义提出询问时,根本无法回答,旁边的教师赶紧予以解释说,“这个题目是老师定的,学生不太了解”。

(2)学习内容影响兴趣

以不同开题报告学生组的陈述表现来看,学生的陈述热情并非很高。仅有几组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的陈述中,学生十分富有激情。按照热情程度排序,大致是: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文电影配音》、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语校园剧、课本剧创作及表演》以及初二年级语文与英语学科合作的《戏剧表演的生活化》。这些学生更为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题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需要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电影节目;都需要学生通过表演形式进行成果展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去,如观察不同群体的行为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观察反思

根据笔者对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文科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笔者对本案例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意见。

1.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缺失

从笔者对该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来看,这些研究性学习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都集中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选题弱化了与生活的联系

从两个年级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选择中能够看出,这些问题的选择都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倾向是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而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兴趣脱离很大。初二年级语文组的三个题目都是与课本课文紧密相关,是课本中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鲁迅式散文”的再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个途径,深化学生对鲁迅文章和精神的理解;高一年级对《诗经》的相关研究也是基于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英语学科中,英文电影配音、英文电影欣赏或话剧表演等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在开题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参与热情。政治、历史中的主题是大众阅读的首选,但奇怪的是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对这类选题更加地热衷,初二年级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更像一个系列,而不是研究性学习这种主题学习应该具有的题目。

(2)教师指导缺乏学生视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学习方式,学生难免不适应,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一个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教师学职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不管是柏拉图的“助产士”,还是“爱弥儿”式的自然教育理念,或者现代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都在说明教师的角色在于去“帮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仍然是传统课堂的延伸,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从开题报告会的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在“告诉”而不是“帮助”。这种指导方式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都显得“一本正经”,没有试图理解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二是开题报告的撰写与陈述过程中,教师干脆,学生表现出的被动状态令人吃惊,学生可能直接陈述“本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话语。

此外,在教师对学生开题的评论上,教师毫不隐讳自己希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与实际的本学科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想法,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对学习成绩或学生德育带来积极影响。例如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的《中的情感与表达》研究,教师在评价时建议学生更多体会“忠、孝、礼、义”等感情,而不是学生最初所提出的亲情、友情、爱情。

事实上,上述这些教师对选题、开题报告撰写及选题方向的指导,都集中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仍然与传统课程一样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究相违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教师指导都削弱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2.反思:研究性学习,应以儿童视角为主

设立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应当体现主题学习的方式,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视角出发,自主地探索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世界。然而,大部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还是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的延伸,而在组织形式上教师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变成了计划制订者,削弱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

事实上,北京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这种情况并非独此一家。笔者在山东省与云南省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同样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从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以及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具体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从题目选择来看也同样存在着儿童视角缺失问题。尽管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脱离学科教学,但它的主题学习性质更应该体现跨学科和问题意识。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地减少教师干预,还原研究性学习是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儿童自主对身边世界探索的本质,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话题。当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这种大家都不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3][5]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第6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概况

我于xx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第7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 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第8篇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虽然功不可没,但却只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探讨,只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传统的教法已是四面楚歌,人们指责传统教法下的种种畸形产物,如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等。多年来,教师们努力体会新教材的精神,不断摸索和实践新教材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愉快教学法强调语言的运用性,强调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和谐统一,强调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愉快教学法

(一)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并敢于、热衷于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由于初中生情绪的不稳定性,他们甚至会因为对某科目教师的不同看法,而决定对该科目的喜恶态度。因此,教师不可惟我独尊,必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还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解决学生学习内在动力问题的关键。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另一方面要把学生一时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学生对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国家、社会的要求联系起来,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认识,使单纯的兴趣、一时的热情变成持久的动力,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英语教学的历史上,图画、实物在课堂上得到广泛利用,即使是传统教学法中也没有忽视这一点,但这却远远不够,英语教学工具和设备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英语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的方式、程度都不可与往日相比。

(三)情景教学的设计,教师、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沉浸在英语使用中,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

1. 全英语课堂教学。上课时教师用全英语教学,学生能否听懂?这个问题是困扰英语教师的一个长期的、主要的问题。事实上,只要教师们能坚定信心,说得慢些,借助一些直观手段,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就不难做到这一点。

2. 创设各种仿真情境,让学生学会“演戏”。英语新教材和教参对此都做出了详尽的、大量的要求、分析和示例,为教学设置了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生生对话、角色朗读、角色表演、值日报告、演讲、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广大教师好好理解和运用的。如教师要教授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这两句话,可首先以自己和图片上的人物为例,进行口头反复“表演”,然后将两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整句认知。在此基础上,师生间反复操练,使每个学生都能开口,最后,指导学生做两人对话练习、角色表演,并以一定的笔头练习做辅助教学,而不能一开始就教单词,然后读课文、讲语法等。

(四)课堂教学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不能不让学生犯错,即使要对学习上的错误予以纠正,也不能盛气凌人、横加指责。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善意批评为辅,一句“笨蛋”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教师还必须注意运用富有感染力和鼓动力的语言去发动和鼓励学生的配合。

三、在课堂教学后,如何巩固和强化课堂愉快教学的成效

(一)让学生能愉快接受挑战性的课后任务。“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反复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的乐趣,这也是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教师可在课后布置诸如下课表演、演讲、报告等内容,让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在众人面前树立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