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4 00:31:38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第1篇

摘要:被子植物可区分为草本和木本植物两大类。一般说的草,指的是草本植物,树指的是木本植物。草的茎柔软,没有年轮;树的茎坚硬,有明显的年轮。草本植物是较先进的植物,为各种草丛,滩涂中的昆虫,提供“衣食住行”。

关键词:草本植物,年轮,木本植物。

前言:

植物学的发展:(前人所做的努力)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祖先通过他们的勇毅同智慧发现了各种草药的药理性,寒热性。进而治疗各种病人的病症,痛苦。这就是在我国的草本植物的发展。当今已是21世纪,让中医药继续发扬光大是各科学家,医生药师的重任。

在19世纪前国外发展得较我国慢,但当展地十分迅速。特别是近代与当代,植物学发展一日千里,新的代表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引领植物学向更微观世纪进军。植物组织培养,植物PCR技术等在国外是较成熟的。

前人留下的问题:

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异同;植物体内的营养;草本植物为何高级于木本植物;

选“草本植物”的缘由:

草本植物,我们第一联想到草,草有很多用处。猪牛马羊等各类家畜也都吃草。竹子在日常生活处处可见,在我们中国还有竹子造的房屋。大自然中的野草不止是动物的食物,还能制造大量氧气,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的开发利用,能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但若违反自然规律地滥采滥用,则会破坏资源,毁灭资源,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植物资源的特点,是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出发点。

意义与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的形态的鉴定技术和分类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生命科学的专业基础,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从生物学研究;为开拓,发展生态学,环境学等边缘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一般的植物分类的理论基础。能认识30-50科植物。掌握重要植物标本采集的基本方法。认识(海岸)草本植物的特征。

3一般掌握大鹏半岛生物群落的植物分布类型。牢固掌握生物生态学和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及其内容。

材料与方法:

植物专用钳,尖头钳,镐子,塑料袋,大编织袋,“红白蓝”大麻袋。

采集方法:

一个同学用小镐子,铲那些地上长的成株的植物;一个同学手持尖头剪或植物剪,剪下一些路边的树枝条(应该尽量带有花和果);一个同学带着大编织袋,把同组同学采集下来的植物放入袋中。

辨别技巧:

辨别植物所属科目时:应该注意植株的各种形态上的区别:根状茎,块茎;贮藏根,寄生根;单叶,复叶;轮生,对生,互生叶。。。。。。

注意:以上的特征就可以辨别大部分的植物的科目了。

花的基本构成:花萼,花被,花瓣,萼片,花冠,雄蕊群,雌蕊,花托等等。

每种花的基本组成,不尽相同。这可以区分各种植物。

实习日志:

7月19日

在海边山路两旁(鹿咀山庄入口路两旁)采集各类植物。下午鉴别植物,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7月20日

在南澳高岭村路旁,直到其中一个七娘山入口处上山(田园乐生态花园),采集各类植物。下午鉴别植物,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7月21日

在青少年训练营地外采集各类植物。下午进行植物实习考核。(桌上摆有五株植物,在纸上写种名和科名)

7月22日返校

植株的枝条(最好带有花果)或全株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关于草本的问题:

植物生物多样性;

草本植物(herbaceousplant或herb)―――自由的百科全书

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偶尔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做是一种树。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显着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结构,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茎中密布很多相对细小的维管束,充斥维管束之间的是大量的薄壁细胞,在茎的最外层是坚韧的机械组织。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也与木本植物不同,维管束中的木质部分布在外侧而韧皮部则分布在内侧,这是与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不具有形成层,不能不断生长,因而树会逐年变粗而草和竹子就没有这样的本领。相比于木质茎,草质茎是更进化的特征。

地球上已发现的植物中,草本植物占三分之二还多,大约有30万种,所有重要的粮食都是草,如小麦,大豆,高梁,玉米,稻米等。草本植物体形一般都很矮小,墙隅小草长不及7厘米,水稻、小麦也仅1米上下。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植株一般较小,茎干一般柔软,多数在生长季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死亡。

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

1.一年生草本(annual)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当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西红柿等。

2.二年生草本(biennial)第一年生长季(秋季)仅长营养器官,到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冬小麦、甜菜、蚕豆等。

3.多年生草本(perennialherb)能生活二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茎、鳞茎、块根等变态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从地下部分长出新枝,开花结实,如藕、洋葱、芋、甘薯、大丽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为多年生的,经开花、结实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结实,如万年青、麦门冬等。

结论:

结论一:高等植物分类基础(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我组所采野外植物的种类(草本植物):约为30个科

1.木兰科2.莎草科3.毛茛科4.十字花科5.藜科6蓼科7.葫芦科8.山茶科9.桃金娘科10.大戟科11.蔷薇科12.豆科(豆目的三亚科特征与区别)13.禾本科14.杨柳科15.桦木科16.壳斗科17.榆科18.桑科19.杜鹃花科20.木犀科21.芸香科22.无患子科23.24.马鞭草科25.唇形花科26.茜草科27.忍冬科28.菊科29.百合科30.兰科

鸡矢滕茜草科蒲公英菊科马兰菊科红车桃金娘科

珊瑚树忍冬科九结茜草科土荆芥金丝桃科野甘菊玄森科

黄牛木金丝桃科寄生藤檀香科。。。。。。

结论二:长得高的就是木本植物?长得矮小的就是草木植物?木本植物庞大些就是高级些?

答:都是错误之见。无论草本还是木本,都是被子植物的一种。而草本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较高等的。

茎的角度来看,①草本植物是较进化的植物,茎较柔软,有些属种还可攀爬,以便缠绕住高大的树来使叶子“挂”得更高,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叶的角度来看,①草本植物的叶多为对生或轮生(利于最大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②叶形较复杂,复叶等较多形状(木本植物多为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若叶片有受损则整个叶片叶柄都“报废”)。

野外实习报告第2篇

第一天我们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观察到典型的平卧褶皱,沉积时是水平的,后来由强烈的挤压力和构造变动使地表发生塑性变动,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石灰岩,厚度都大于1米,属于巨厚层沉积。

马路的对面采石场,有典型的断层构造,中间接近水平,两边近于直立,根据山体两侧岩石的颜色和岩性差异,判断可能为正断层。不难看出,这一带的泥盆纪的地质运动比较活跃。可以推出,平卧褶皱受到断层干扰。

随后,我们来到帽峰公园南部,沿着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层由新到老,观察岩层产状及性质,可以明显发现开始是以泥灰岩为主,伴有粉砂岩、泥质灰岩、页岩,后来以石灰岩为主。中部存在较多层间揉皱,小型断层,考虑到属于海相沉积,初步判断为潮间带到潮下带过渡类型,地层由几厘米的薄层变为几米的厚层,说明沉积环境由复杂多变变为稳定,北侧为帽子峰组,南侧为天子岭组。

最后,我们来到武江边观察河流的发育,河流在弯道处存在横向环流,使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生长,而在河流一侧可观察到三级河流阶地。

7月10号我们乘车到达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首先观察的是石炭系下统、石凳子组的断层构造,观察到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所以判断为逆断层。返回出口的路上观察到灰白色带状的方解石脉。

步行到达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的煤窑所在地,主要成分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达古生物化石的沉积地点,图示为挖掘化石所获。

在登山终点,我们观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洼地、峰丛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观。芙蓉湖岸边,我们观察到山体的向斜构造,向斜判断依据为岩层受到水平地质运动挤压后岩石由老变新以及地形起伏状况。

第三天,我们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随后,我们进入了丹霞山景区。一路往上走,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阳元石景区。阳元石已经有3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绝景”.它的性质是蚀余石柱,其岩性属于碎屑岩类(包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砾石岩)。阳元石是由于地壳抬升后,两组岩层相互交叉,流水沿着节理面侵蚀搬运,即是由垂直节理发育而形成的。在阳元石的表面我们能看出水平层理,这是由于岩层岩性软硬不一,软层被侵蚀凹陷,硬层不易侵蚀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来我们又坐上车,来到了一处性质为水平韵律层理与节理发育的地貌点。它是由于地壳抬升后巨大岩块由错落方法坠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错的岩块形似向上爬行的鳄鱼,故称“鳄鱼上山”.其岩石的本色是红色和白色,但因雨水冲刷而发黑。岩石的沉积层基本上为水平层理,其上的黑色条带上有鹅卵石,反映了河流相与湖泊相转换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的红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其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们来到马坝人遗址、大峡谷,这是实习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滑坡体现场,我们亲自爬到滑坡体的对面进行观察,老师们给我们介绍了滑坡体形成的特征以及我们面对滑坡体可以采取的一些防护措施。真正到野外实习了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就蕴含知识。在你经过一大堆黄土的时候,你绝不会想到那叫滑坡体,也不会想到我们还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以及应对措施。

要观察大峡谷,光有观察力还不够,还要有体力。在大峡谷中我们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浃背之际感受水流冲下来引起的气流,真的是应了那句广告词“透心凉,心飞扬”.当然,那一千多级的阶梯更是考验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去实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更是磨练人的一个过程。当有想偷懒的同学问院长可不可以不爬的时候,院长调侃地说,你可以不上来,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峡谷下面没有缆车,所以只能通过爬楼梯的方式上来。但是当你重返“地面”的时候,你会为自己自豪的。

野外实习报告第3篇

第一天我们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观察到典型的平卧褶皱,沉积时是水平的,后来由强烈的挤压力和构造变动使地表发生塑性变动,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石灰岩,厚度都大于1米,属于巨厚层沉积。

马路的对面采石场,有典型的断层构造,中间接近水平,两边近于直立,根据山体两侧岩石的颜色和岩性差异,判断可能为正断层。不难看出,这一带的泥盆纪的地质运动比较活跃。可以推出,平卧褶皱受到断层干扰。

随后,我们来到帽峰公园南部,沿着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层由新到老,观察岩层产状及性质,可以明显发现开始是以泥灰岩为主,伴有粉砂岩、泥质灰岩、页岩,后来以石灰岩为主。中部存在较多层间揉皱,小型断层,考虑到属于海相沉积,初步判断为潮间带到潮下带过渡类型,地层由几厘米的薄层变为几米的厚层,说明沉积环境由复杂多变变为稳定,北侧为帽子峰组,南侧为天子岭组。

最后,我们来到武江边观察河流的发育,河流在弯道处存在横向环流,使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生长,而在河流一侧可观察到三级河流阶地。

7月10号我们乘车到达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首先观察的是石炭系下统、石凳子组的断层构造,观察到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所以判断为逆断层。返回出口的路上观察到灰白色带状的方解石脉。

步行到达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的煤窑所在地,主要成分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达古生物化石的沉积地点,图示为挖掘化石所获。

在登山终点,我们观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洼地、峰丛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观。芙蓉湖岸边,我们观察到山体的向斜构造,向斜判断依据为岩层受到水平地质运动挤压后岩石由老变新以及地形起伏状况。

第三天,我们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随后,我们进入了丹霞山景区。一路往上走,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阳元石景区。阳元石已经有3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绝景”.它的性质是蚀余石柱,其岩性属于碎屑岩类(包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砾石岩)。阳元石是由于地壳抬升后,两组岩层相互交叉,流水沿着节理面侵蚀搬运,即是由垂直节理发育而形成的。在阳元石的表面我们能看出水平层理,这是由于岩层岩性软硬不一,软层被侵蚀凹陷,硬层不易侵蚀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来我们又坐上车,来到了一处性质为水平韵律层理与节理发育的地貌点。它是由于地壳抬升后巨大岩块由错落方法坠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错的岩块形似向上爬行的鳄鱼,故称“鳄鱼上山”.其岩石的本色是红色和白色,但因雨水冲刷而发黑。岩石的沉积层基本上为水平层理,其上的黑色条带上有鹅卵石,反映了河流相与湖泊相转换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的红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其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们来到马坝人遗址、大峡谷,这是实习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滑坡体现场,我们亲自爬到滑坡体的对面进行观察,老师们给我们介绍了滑坡体形成的特征以及我们面对滑坡体可以采取的一些防护措施。真正到野外实习了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就蕴含知识。在你经过一大堆黄土的时候,你绝不会想到那叫滑坡体,也不会想到我们还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以及应对措施。

要观察大峡谷,光有观察力还不够,还要有体力。在大峡谷中我们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浃背之际感受水流冲下来引起的气流,真的是应了那句广告词“透心凉,心飞扬”.当然,那一千多级的阶梯更是考验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去实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更是磨练人的一个过程。当有想偷懒的同学问院长可不可以不爬的时候,院长调侃地说,你可以不上来,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峡谷下面没有缆车,所以只能通过爬楼梯的方式上来。但是当你重返“地面”的时候,你会为自己自豪的。

野外实习报告第4篇

[关键词]生态学实习 研究性教学 问题性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56-03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1] [2]生态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环境、农林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2011年生态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野外工作是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野外实习则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3]很多高校对生态学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实习基地建设[4]、组织与管理[5]、教学过程改革[6]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徐驰等(2012)提出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观测、实验与建模途径、因地因时制宜、联系前沿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等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秦钟等(2009)建议生态学实习应适当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杜照奎(2013)、龚红梅等(2013)尝试了研究性生态学野外实习。由于不同院校学科背景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研究性野外实习体系仍有待于整体规划和更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特色性,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延庆在气候、生境、物种以及植被类型的优势,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学实习基地:北京延庆松山和野鸭湖湿地,结合本校学科背景,实习内容确定为森林群落特征调查和湿地植被多样性调查,以森林生态调查为重点。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实习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营造研究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实习后期注重实习成果总结,开展实习报告的精心修改和学生的公开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的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模式

(一)营造研究性氛围

1.野外研究方法认知

实习前期重点进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介绍,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实习仪器使用方法等。植物分类及野外识别是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础,不可或缺。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缺少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术语进行了补充介绍。

2.邀请专家讲座

在实习准备阶段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生态学项目的设计思路、野外工作的开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专家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简介》、《鉴赏植物,亲近自然》等系列讲座,并由专家带领,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实训,这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术文献分析

教师先通过典型文献分析方式进行实习题目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查文献、阅读文献的方法,再要求学生根据拟设计的实习项目进行文献总结讲解,以检验学生对文献的查阅程度,探讨自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完成实习项目及实习研究报告的写作打好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文献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很有效的方法。

(二)认知性与研究性内容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将生态学实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实习阶段和研究探索阶段。先认知了解生态学基本的野外实习方法,再进行实习项目的自由探索。认知阶段主要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特征野外调查方法实践,同时开展植物识别训练,使学生掌握植物生态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此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学习电子采集、鉴定植物的方法;野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物与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观察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探索阶段则进行不同实习项目的调查研究。生态学实习内容见表1。

表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内容安排

(三)自拟项目驱动实践

研究探索阶段的实习内容设计思路是“以科学问题为主导”,要求各实习小组通过对实习前文献查阅和实习地的了解,自拟实习小专题的题目,独立设计实习方案,经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实习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数据、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完成一个实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一次科学训练的过程,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实习项目见表2。

表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自拟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导

1.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性教学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野外实习教学是典型的直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注重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互动式开展教学。如到达沿途的样地时,提问:所处的群落类型是什么?空间结构是什么?如何描述环境因子?野外观察植物时,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花序类型、叶排列方式、有无汁液、气味等,指导学生亲自体验未知植物的认识过程,通过看、摸、揉、闻等步骤,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为研究性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呈现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情境(1):在实习爬山过程中,常有户外登山人员手里拿着山上采来的手杖,问题引导:手杖是什么植物?为何受到大家欢迎?目前的生长状况如何?情景(2):看到海坨山山顶草甸上露营人数激增,提问:旅游露营对草甸的影响有哪些?学生探索、讨论结果后教师点评。这种灵活设置的实习问题,能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生态学实习活动,既增加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小组讨论

生态学实习整个过程均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习项目选题、实习方案确定、野外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及实习报告编写过程,均要求小组研讨。由于不同学生在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及兴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优势互补,提高学习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网络课程互动补充

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提高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缺少生态学前置课程基础的特点,通过制作生态学实习网络课程系统,可以对一些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答疑互动,也可开展网上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评、论坛等基于网上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可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为野外实习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六)成果交流综合提升

1.一对一实习报告修改

野外现场调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写出的实习报告初稿进行一对一修改反馈,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通过与教师一对一的讨论,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术论文撰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多媒体报告交流

生态学实习中所有项目均进行10分钟的PPT报告和5分钟的答辩讨论。学生准备认真,汇报风格各异,在总结成果与问题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公开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述能力。

三、小结

在10多年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们教学观念逐渐由单一的验证实习转变为将验证实习和探索实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研究性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教学的连续性、研究性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实习项目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注 释 ]

[1] 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2] 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2(3):22-25.

[3]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4] 刘建宏,杨丽英,熊忠平等.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的数字化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13-215.

野外实习报告第5篇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实践教学;秭归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0-03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与专业设置

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目前,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2]。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学科,以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卫星导航定位)的交叉为特色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学科。它在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资源勘察和管理、灾害预防与预报、地质环境研究、全球变化模拟、水体监测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专业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地球科学和必要的数字化制图知识,通过对各类图像的数字处理和解译,快速、准确、大量地提取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着重于研究并解决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管理和动态监测等问题[3]。2003年,我校开办该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科定位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地学为辅。随着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的更新,并为了突出我校学生与其他学校本科生在专业上有特色性的差别,本专业在开办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更加突出了地学课程的地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变化不仅在于学分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地学课程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如,由2007年的地质学基础课,分划成《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史学》四门课程,从而能充分保证学生能受到专业、更扎实的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此外,在以往基础上,增加《矿物学》、《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专业应用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三峡秭归地质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在为期一周武汉周边地质认识实习基础之上,实习周期增加、实习内容增加,是本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课程。作者通过多年带课经历,对本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有些基本认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二、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站坐落在距三峡大坝1Km的新秭归县城,是我校继周口店、北戴河之后的第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区位于扬子地台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过渡区段的黄陵背斜内,结晶基底及盖层出露广泛,构造比较发育,岩石类型丰富,基础地质教学内容齐全。实习区(包括江北)距今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代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出露较齐全,具有不同时代的地层、各种类型齐全的岩石以及路线尺度、露头尺度等各种类型的构造现象;实习区内崩塌(危岩体)、滑坡、泥石流、溶洞塌陷以及大型典型工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等)具有实例可看;区内具有典型的峡谷、岩溶等地貌类型,为地理学、地貌学、旅游、美术等专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此外,实习站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是一个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球化学、旅游等几位一体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4]。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阶段规划

为期一个月的秭归地质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具备以下基本技能: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实习期间,教学形式多样,如室内教学、老师领教、学生半独立教学、学生独立填图、阶段性考试、报告编写、学术报告以及学生自由答辩等。整个实习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领教阶段。该阶段安排教学路线12条,学生由老师带领,采取老师讲解、学生记录观察的方式,主要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野外三大岩类以及褶皱、断裂构造的野外观察、识别与描述方法。主要路线安排如下:①实习区踏勘:主要向学生介绍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与要求,包括:地形图、罗盘和野外记录本等的正确使用;标本的采集与编号要求;另外,实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地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②地层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路线:带学生观察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以及层间劈理构造等;了解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并绘制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地层信手剖面图;九畹溪―链子崖地层、构造与灾害地质路线:带学生观察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平卧褶皱)、九畹溪断层,观察认识新滩滑坡与链子崖危岩体;泗溪震旦系路线:带学生观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观察震旦系地层剖面,观察各组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③岩石路线。黄陵岩基茅坪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兰陵溪岩体、中坝岩体、太平溪岩体、堰湾岩体和东岳庙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脉体特征及其穿插关系等;黄陵岩基黄陵庙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三斗坪岩体、青鱼背岩体和小滩头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与脉体特征等。④变质岩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观察崆岭群区域变质岩岩性特点,了解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基本特点,观察变质岩区构造特点。⑤实测地层剖面路线:选择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作为实测对象。让学生掌握实测地层剖面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工作。

2.室内授课。①区域地质介绍(3学时):简述实习区区域地质特点、区内地质特征,概述构造运动与沉积发展史。②实测地层工作方法(2学时):介绍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与工作方法,分工、注意事项;讲解实测地层剖面的后期资料整理、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与注意事项。③野外地质填图工作(3学时):介绍地质填图工作的意义与方法,实习区地质填图范围、填图单位与相关要求等。④实习报告的编写与附图的绘制(6学时):向学生介绍编写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的意义、报告的格式、章节与相应内容、报告主要附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等。

3.半独立阶段。选择高家溪震旦系地层作为填图单元,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分组练习。

4.阶段性考试。安排一次室内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前期路线教学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对前期的实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巩固和提高,并为后期的独立填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5.独立填图阶段。学生独立完成测区的填图工作,老师在填图区主要地段留守及时指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6.报告编写阶段。学生按报告编写和图件绘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的编写与装订。

7.自由答辩。在独立填图阶段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报名,自由选题,以PPT形式,汇报实习成果及其中存在的疑问等。

8.学术报告。在实习期间,老师选择与实习相关的内容,以PPT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内容或者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了解地质实习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地质相关学科的兴趣。

四、实践教学效果

此次实习,学生在对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对专业的认识和对自我人格锻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获。

1.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地质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实践性认识。在开展此次实习工作之前,学生已学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但平时对理论的理解仅停留于书本和课堂,缺乏对地质知识的直观认识。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学生认为对课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实习也在学生脑中形成了基本的地质工作步骤、程序和规范。经过前期的野外观察实习,建立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2.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加深。由于本专业相对我校其他专业而言较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且处于道听途说阶段,缺乏对专业的理解。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明白了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具体方向,更加积极地热爱和投入目前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3.人格锻炼。野外实践教学中,具备独立填图环节,其具体实施过程是要求学生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面积约1.2km2的地质填图工作。工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分配工作任务,指定相应工作的负责人;遇到知识分歧时相互辩论,在老师的鼓励下,勇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在野外遇到行动上的困难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在野外的生活上,学生艰苦朴素,能克服生活条件的困难;在需要当地老百姓帮助时,不再畏缩犹豫,能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挑战自我方面,除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态度外,还要有不服输不气馁的态度,累了,再坚持一下就会有重大的发现;伤了痛了,忍耐一下,你就能成就一只队伍……

五、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体会

1.踏勘阶段。踏勘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最基础路线。在实习过程中,应教授学生开展地质工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即宏观――微观――宏观的工作模式。有的老师在领教过程中,只要遇到教学点,就让学生近距离观看,使得学生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点之前,让学生手持实习区地形地质图,使其明白其所处的地形位置、地质区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在观察描述结束后,再远距离观察,用宏观思维的方式思考,总结此教学点与其他教学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后再做总结,不能盲目灌输。踏勘时,要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罗盘。有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不能熟练使用罗盘;可现场携带一块小黑板,将书本中阐述的岩层产状理论用图示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并讲解;将小黑板作为岩层面,让学生模拟测量产状,并教给学生在不同图件(如平面图、剖面图)中正确的产状表达方式。

2.素描图的现场描绘。在野外,有的学生为了室内野簿的美观和整洁,遇到构造观察点时,不愿使用野簿方格子页面,而是采用随手的笔记本。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素描比例不协调,室内整理时图件失真。在这种情况下,应引导学生在现场使用野簿,教授其简单绘图方法,教其采用地形突变点作为绘图控制点、使其学会估算现场的实际距离或高度,以便接近真实地进行素描。

3.变质岩的教学观察。同岩浆岩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某一教学点可见的变质岩岩性多样。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以某一种岩性为例,讲述描述方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集不同的标本,老师现场认可后,让学生回到室内,对野外标本进行观察和详细描述。

4.室内野簿检查。由于野外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野外对教学内容的消化也是有限的;此外野簿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实习平时成绩的依据。因此,需要在野外教学后,在当天下午或者晚上进行室内野簿的整理和消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告知学生野簿检查方式和具体时间。实践证明,在学生上交野簿前半小时以小组抽查的形式效果十分显著。

5.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第二天的教学。在当天野外教学结束时,现场总述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到室内,复习理论知识,带着疑问参加第二天的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第二天野外实践的积极性非常高。

6.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明确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野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专业特征,讲述各教学内容在专业中的体现。此外,由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相对本校其它地质专业而言,其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还较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在此次重要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进行适当引导。在进行矿物含量估计和岩性定名时,是否可以通过影像的解译快速和准确的实现呢?在地质灾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链子崖顶远距离观察对面的新滩滑坡,遥看就如一幅影像图,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滑坡的野外地貌特征,如何使用遥感影像快速解译滑坡并圈出边界呢?

以上仅仅是教学中几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朝,薛春纪.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4-25.

[2]梁四海,万力,王旭升.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贡献[J].中国地质教育,2006,(2):86-88.

[3]/

野外实习报告第6篇

关键词: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磁学”;实践教学;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2-0

一、引言

地磁学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地球磁场的时间变化、空间结构、起源及其规律与应用的学科。该学科诞生于中国古代司南、指南针的发明和测向的应用,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色彩[1];在国家与社会发展广泛需求的强力驱动之下,现代地磁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空间与海洋探测能力的提高,地磁学越来越明显地发展成为一门以仪器研发、观测与监测(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时―空覆盖)为主要支撑条件的“硬科学”。现代地磁学的教学与培养内容既要涉及具有工科属性的观测仪器与观测系统、观测方法与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也要具有理科属性的理论研究、归纳推演、揭示现象本质与规律、建模与预测等方面的科研能力,还要与空间物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多门学科高度交叉与融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均对高等教育创新性教学方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理论与技能以及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之外,还需要具备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和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等。综上所述,现代地磁学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可以深入与系统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结构体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因此,结合笔者参与实践教学的经历与经验,以及该门课程以往授课教师提出的建议,本文针对新时期的“地磁学”课程特征,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大学本科生课程“地磁学”的实践教学方面,提出比较系统的方案设计。

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磁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04年开始设置“地磁学”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地球物理c空间信息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实验班以及李四光学院地球物理学班的大学本科生,教学内容涵盖地磁场测量方法与技术、现代与古地磁场的空间结构及其时变特征、地磁场的场源与物理规律、古地磁学、岩石磁学、环境磁学与生物磁学等,在空间物理以及海洋与地球内部等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军事与国防、通信、定位与导航、资源探测、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工程勘察、考古学、自然灾害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地磁学”涉及面较宽,实践教学难度也较大。以往的“地磁学”实践教学,2007年、2009年至2015年均在中国地质大学秦皇岛实习基地进行(注:2008年在秭归县泗溪风景区进行了新址试验),实习内容为磁法勘探[2],与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实习内容完全一样。虽然磁法勘探也属于地磁学的应用范畴,但是对于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而言,更倾向于研究地球科学乃至拓展与延伸的行星科学问题。由于本校“地磁学”授课对象是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的大学本科生,考虑到固体地球物理专业与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2015年固体地球物理系提出单独进行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实习,并于同年底在秦皇岛进行了重新选址与地球物理试探。2016年在新址上,固体地球物理系进行了单独的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教学实习。实践证明,新址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地磁学专业实习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只进行秦皇岛教学实习,对于涵盖面较广的“地磁学”实践教学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磁学”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应该具备层次性[3]。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应该具备不同的目标与内容、形式与执行方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作用以及考核方式等。根据新时期“地磁学”的学科特征与发展趋势,建议我校的“地磁学”实践教学从如下五个层次开展:

1.参观与认识实习。该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参观与认识仪器设备、实验室、科学观测设施等,了解地磁学相关的仪器设备、国内外重要实验室与科学观测设施,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的发展与应用,主要目标是了解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历史与前沿,从而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地磁学研究的敬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国家与社会发展对地磁学提出新要求的时代责任感。具体形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多样化,例如室内多媒体展示、参观校内、兄弟高校与周边科研院所的相关仪器设备与实验室,也可以组织参观国家相关科学观测设施(例如武汉地磁台以及位于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但是,该层次应以室内结合多媒体讲授为主,参观为辅。教师应该发挥主体角色,尽量收集与整理相关资料,授课应该具有条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在此层次上,学生并非完全被动听课,可以讨论对地磁学的新认识,鼓励学生根据感兴趣的知识点查阅与追踪文献资料,对仪器设备或某一应用领域形成更全面与更深入的认识等。可以根据课程认识小报告,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评估。

2.仪器操作实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磁学的相关仪器设备越来越趋于自动化、网络化、操作简单化。因此,很多学生与社会人员均认为仪器操作很简单,不需要学习或粗略阅读操作说明书即可。事实上,学生不仅需要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及步骤,还需要了解仪器的测试、保养与维护、运输方法、常规故障与应对措施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养成科学、规范的仪器操作素养,以及结合工作原理与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如何在野外获取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该阶段的实习形式为教师操作示范与注意事项说明、学生轮流操作,前提是事先在室内课堂上进行了仪器工作原理、系统结构等详细讲解。具体考核形式可以为是否正确与规范地操作仪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问答考核。

3.资料整理、处理与解释实习。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目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让学生对野外观测资料形成一定的认识,促使学生掌握资料整理步骤以及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方法与技术,使得学生能够结合研究目标与实际条件合理地挑选并且正确地应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方法与技术,而且能够得到可靠的结果及其误差评价。(2)很多相关的观测数据与模型数据均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下载,培养学生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获取数据的能力。(3)该层次要求学生撰写课程报告,因此也需要培养学生如何规范与美观地绘图与制表、如何思路清晰与格式规范地撰写报告、如何科学地引用参考文献等。

具体的资料来源可以是某个已经研究成熟的生产或科研项目或网络上下载的实测数据,也可以是通过正演合成的数据。考核形式主要依赖于课程报告,评价标准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报告的格式与规范性等。在该层次,学生是主角,教师只需布置任务与目标、分发数据以及评阅报告。

4.基于校内试验场的综合性实习。前三种层次的实践教学属于课程阶段性实习,而本层次实习具有综合性以及模拟野外工作的两个特征。我校于2015年埋设了低阻高磁的金属油罐,其埋深、地面位置、几何形态与尺寸及其磁性参数均为已知,可以作为试验场地。在此环节中,教师只需介绍任务与目的,仅发挥引导与监督作用;在了解任务与目的之后,学生自行分组,每组独立进行方法设计(例如:总场测量、总场差分梯度测量、三分量测量及其差分梯度测量等)、施工设计(例如:测线或测网方位、观测高度、点距与线距、校正点与日变站的选取与观测以及测地工作与点位标记等)、任务分工、仪器检查、资料采集与整理、数据处理与解释等全流程的系列工作,并且每个人单独完成工作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幻灯片展示与口头报告。该层次实习一方面在于培养与检验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与统筹管理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幻灯片展示与口头报告的语言表达能力。该层面的综合性实习还可以为大学三年级时的野外专业实习做铺垫与准备。

5.野外专业实习。野外专业实习相比于室内与校内的实践教学,野外专业实习的主要特征在于“野外”,即探测的目标地质体未知、自然条件与社会关系复杂、野外工作突况较多、工作难度增大。在野外进行专业实习,除深化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优势:(1)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探索未知问题的激情,容易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谊,可谓“快乐实习”。(2)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协调及管理能力,养成团队合作意识。(3)促使学生形成野外工作的人身与仪器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与工区的社会及人际关系协调意识、公共设施与农田庄稼的保护意识。(4)养成每天查阅天气与空间活动性、野外实时记录、收集当天数据并且检查数据质量的良好习惯。(5)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各种突况的能力。(6)使得学生学会如何在工作经费、效率与质量之间取得平衡。(7)使得学生积累野外工作专业技巧与质量保障措施等宝贵经验。(8)培养学生在项目设计前收集资料、了解工区的地球物理场与地质背景以及岩石物性、地形地貌、人文、交通c气候等的意识。在野外专业实习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监督、指正与考核作用。在指正错误与传授经验与技巧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其原因。学生在野外专业实习中应该发挥主体角色,应该全程参与野外工作,包括预算及经费管理与使用以及在任务明确之后的收集资料、踏勘、方法选择、测点与测线或测网布设、测地与磁测的基点或基点网与日变站布设、岩石物性采样路线与点位的选取、仪器设备的清点与测试以及出工准备、任务安排并且责任到人、野外出工与收工的交通安排、野外正式施工及人员联络、野外资料及时收集与实时检查、资料整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报告编写与汇报等。工作任务是某一区域地质问题(如断裂、岩体、盆地与盆山边界等)、地磁场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的调查等。在具体的实施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野外实习的作用,可以采用以下五个措施:(1)打乱原班级建制。(2)按人数分大组,设立大组长与几个副组长,按组轮流进行野外实习。(3)每个大组按照任务分工设立小组长,任务与安全责任到人。(4)尽量保证每个人均有明确的任务,针对人数工作方法也可以灵活多变。(5)鼓励学生思考,在任务结束后,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进行分组报告。考核应该根据专业实习综合表现而不单纯拘泥于书面报告。

四、结论

地磁学从诞生至今一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兼备工科与理科性质,在社会发展强烈需求以及国家大力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背景之下,新时期的“地磁学”课程更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应该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在培养目标方面应该具有侧重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应不同,考核方式也应该趋于综合性评价;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与灵活化,但是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地磁学涵盖面较广,实践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在尽量拓宽实践内容的同时,需要结合学校与学院的特色与条件,做好某种或某几种实践教学,相信学生在学习方法、野外工作思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参考文献:

[1]徐文耀.地磁学发展史的启示[J].自然杂志,2006,28(6):349-352.

野外实习报告第7篇

[关键词]植物学野外实习高校

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手段。对巩固和拓宽学生的植物学知识、对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笔者长期从事植物学野外实习工作,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实习准备

1.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

实习前要制定出周密的实习计划,实习的时间、地点、实习工具的准备;实习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安排,学生分组(学生分组时还应该注意男、女生的合理搭配)、食宿安排、交通运输、经费开支预算等工作。

2.搞好实习动员

实习前要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会,强调野外实习的重要性,并以此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严禁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发生;维护学校形象,不准、酗酒、打架及偷盗行为发生;要处理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临时规定,对违反者给予严肃纪律处分,对严重违反者取消其实习资格。不要吸烟点火,同时注意着装,应穿防滑防水的鞋子,不允许一个人单独行动等。

3.实习工具、用品及必备药品的准备

实习需要的一些工具书、实习中用到的采集箱、枝剪、小铲、标本夹、电筒等应准备充分。吸水纸、纸袋、标签、记录本、台纸,针、绵线、电池、蜡烛等的用量很大,要提前准备。

二、加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植物学野外实习过程中识别、采集植物种类繁多,在野外采集和识别植物时,学生往往忽视植物特征的观察,而是急于知道所采集植物的名称。如果指导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植物的名称,虽然短期内学生可以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但是时间久了所认识的种类往往被忘记。因此笔者认为,野外识别植物最好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文献的查阅方法。通过对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一旦熟练掌握,即使在一定时期内用不上而搁置,过后稍加回忆,仍可运用自如。所以,野外实习中不宜片面地要求学生认识多少种植物,应注意训练学生识别植物的这些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这些基本技能独立的进行有关的研究。

三、实习考核方式

实习结束时, 对植物学野外实习进行考核, 是实习工作的必备环节, 也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近几年来, 我们在实习的考核方法上做了新的尝试。包括:一是传统的制作标本,识记植物,这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求编写一个科植物的检索表, 从中考核学生运用植物学的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掌握识别植物的基本技能的能力。三是写实习总结。四是遵守纪律情况、合作精神等。通过多方面的考核, 学生们不仅增加了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巩固了植物学理论知识, 学会了标本制作方法, 还培养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锻炼培养了吃苦耐劳与团结合作精神。最后是实习总结大会,对野外实习进行总结,评选表彰优秀实习生,同时请优秀实习小组进行报告,交流经验,并征求学生对今后野外实习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等。这样才能切实地把野外实习教学搞好。

参考文献

[1]李凤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对普通生物学实行目标教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3(4):72-73.

[2]胡健生,袁斌,等.关于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的思考[J].云南教育,2003,(30):71-72.

[3]程霞英.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探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36-37 .

[4]徐爱东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三点体会[J].生物学教学,2005,30(2):18-19.

[5]孙伟华,包雪英,等.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19-20.

野外实习报告第8篇

摘要:结合当今大学的实际情况,报道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分批实习,限制标本采集数量,改革考核模式,培养学生野外仔细观察、对植物的识别、描述能力、检索鉴定能力,从而保证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学科,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质评价、临床效用及开发研究密切相关,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以实践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学科主要特点。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笔者针对目前该校开展野外实习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1 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经费短缺、师资比过低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费、食宿费和景点门票不断上涨,交通费及高额的门票使实习经费变得异常紧张。按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费没有区别,实习费用即成为学校的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与野外实习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另外,缺乏师资培养经费,能带教野外实习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少。据专家论证和国内外高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一般规定为1:14,而本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师生数量,2009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254人,师生比为1:36.29;2010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318人,师生比1:45.43;2011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61人,师生比l:45.13;2012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82人,师生比l:47.75。而且在所有带教教师中,主要是青年教师,占到70%的比例。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经验匮乏,带教困难,而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性很强,需要经常在野外了解、认识、熟悉、辨认各种植物,而植物种类多样,记忆也非常困难,没有严格的培训计划是很难培养成熟的带教老师,这已成为开展野外实习的瓶颈。

1.2 实习地点过于集中,教学时间短而集中

在传统《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均以辨认药用植物、采集标本为前提。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仅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种类、常用生药进行基本识别,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表面地识别药用植物的水平上,而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周围总是形成多层包围圈,无片刻闲暇。这种实习模式表面上看具有一定规模,而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因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很多,但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另外,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而野外实习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3 考核模式不当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校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每个同学制作、鉴定一份标本,而且制作、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光旅游;同时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整个实习过程最后在考核的方法上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

2 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

针对实习经费短缺,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本校内植物种类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参考书,根据《药用植物学》及多种参考书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鉴别校园内的常见物种。也就是教师可以采取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实习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平时实验中,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带领学生到校园认识、鉴别植物,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让学生识别校园内各种药用植物和其他如观赏植物等,这样做能够与教学进度相协调,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实习地点,确定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实习内容;便于学生多次观察,增强记忆;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园内组织实习,也不需要经费、经济、安全、易于组织。而且识别校园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针对教师少学生多的特点,本教研室进行了一些改革,将实习时间固定,在每年的9月初;学生分两批实习,中药专业7天,药学专业5天,这样学校野外实习的师生比就有了转变。

2.2 学生分批实习,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植物标本的现象,在实习前一周,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讲解,还要重点强调对标本采集的要求,重点讲清学生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能认清的则不采,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的关系。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鉴别特征,还要附上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等记录;"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两份标本本组同学可以互相传递着观察、识别,进一步用于复习和练习制作标本。对于个人而言,老师在讲解时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将要认识的植物及时拍摄下来,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坚决杜绝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并将这种行为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二个评价指标。同时,学生采集标本时,要分工协作,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

2.3 明确考试模式

药用植物实习考核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和制作:在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间内识别出50 种药用植物(学生自采40 种,教师另采10 种),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术语描述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所属科及其生长环境。观察描述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求学生除了观察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以外,还要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环境、群落特征,并且能够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这些是学生进行检索鉴定的前提基础。在以前的辨认中,学生每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总是直接去问指导教师,教师也往往是直接给出答案,一种植物常常要问教师多次后才能记住。改革后,教师不再直接告知这是什么植物,而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用专业术语讲出该植物的特征,并与已经掌握了的该科的主要特征相比较,判断是哪个科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巩固和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避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导者,学生必须自己动眼、动手、动脑,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2)查阅检索表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培养检索鉴定能力是野外实习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包括对已知科属"种"的检索,未知植物"科、属、种"的检索,还包括已知科属种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野外实习认药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认药方法--检索表的使用。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到一通百通,离开教师后,对不认识的植物也可独立查出属于哪一个科,为何种植物。检索表是辨认植物的一把"金钥匙",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把这把"金钥匙"。教师在实习中进行专门讲授、辅导、练习,令学生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练习已知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遇事不盲从,就是教师讲解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掌握自己鉴定真理的实践方法。(3)药用植物实习报告的撰写与汇报(以PPT形式)。(4)药用植物实习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考核(团队精神、互助互爱、实践动手能力等)(见表1)。

表1 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合考核表

考核项目

内容要求

分值

总体表现

遵守实习纪律,圆满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各方面表现良好。

20

实习报告的汇报

以PPT形式总结报告,专科专属资源调查报告。

25

药用植物种类识别

完整描述3-5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不得与其他同学重复。写出教师给定的30种药用植物的科名、种名及药用部位。

35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每组采集的药用植物标本150份以上,每组上交合格的腊叶标本80份以上。

20

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把十种花大、特征明显,易于解剖观察的花自主检索到科,编制给定的20种药用植物分类检索表。

10

另外,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中,还需邀请辅导员参与野外实习,可加强学生管理。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更熟悉和了解学生。邀请他们参与野外实习,并做好学生的动员、分组、带教等组织工作,使带教老师专心教学,不用分心管理,争取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从而提高实习效率。

总之,通过改革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仍需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