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端午节考察报告

端午节考察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14 03:45:08

端午节考察报告

端午节考察报告第1篇

一、招聘性质及岗位

本次招聘人员为派遣制用工性质,岗位是潞城市禁毒委服务与管理岗,负责基层派出所、各乡镇、办事处等的禁毒基础工作、协调工作或其它禁毒相关服务与管理工作。

二、招聘名额及条件

本次招聘人数为40名,其中:男性37名、女性3名。招聘岗位具体分布如下:

1.文秘岗位5名,男性,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汉语言文学、文秘等相关专业。

2.禁毒岗位25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3名,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退伍军人可放宽至高中及以上学历。同等条件下,公安、司法类院校、退伍军人优先。男性身高170cm以上,女性身高160cm以上。

3.计算机岗位5名,男性,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

4.心理岗位5名,男性,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心理学相关专业。

三、报名条件

1. 拥护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品行端正;

2. 户籍:潞城市户籍(如因升学原因户口迁出,须持有学校开具的证明);

3. 年龄:18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到招聘公告之日);

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5. 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工作能力;

6. 身体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反应敏捷,无残疾、无口吃、无重听、无色盲、无纹身,双眼矫正视力均不低于4.8,具有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条件。

7.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8.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报考:

(1)受过刑事处罚或涉嫌违法犯罪尚未查清的;

(2)曾被行政拘留、收容教养、强制戒毒、劳动教养的;

(3)曾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除公职或者辞退的;

(4)其它不适合从事招聘岗位工作的。

四、工资待遇及保险

1.工资待遇:试用期6个月,月工资1800元。试用期从正式上岗工作开始之日计算。试用期满且经考核合格后,月工资2000元。

2.保险待遇:按规定缴纳医疗、养老、生育、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其中个人应缴纳部分由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五、招聘程序

(一)报名

本次招聘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

1.报名时间:2018年3月5日起至2018年3月6日止,共计2天。每天上午08:00-12:00;下午14:30-17:30。

2报名地点:潞城市科技馆。

3.凡报名者,需由本人填写《报名登记表》一份(报名现场领取)。

4.报名时应携带以下资料:

A、户口本(首页和本人页)原件及复印件两份(因升学原因户口迁出者须携带学校开具的证明及父母户口本簿);

B、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

C、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

D、学信网电子注册备案表两份;

E、退役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退役军人携带);

F、近期一寸红底免冠彩照3张;

G、本人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一份。

5.工作人员按照招聘办法的要求对应聘人员提供的报名材料进行现场审查。

6.对报名人员的资格审查,贯穿于整个招聘工作的全过程,招聘过程中如发现所提供资料不实或不符合报名要求的,招聘方有权取消其报名资格。

7.报名合格并参加笔试人员名单于2018年3月7日在长治市荣通人力资源公司官网(rtrenli.com)公布。

8.拟招聘职位与报考人数比例达到1:3方可开考。

9.报名审查合格人员于2018年3月9日(10:00——17:00)携带本人身份证至报名地点领取准考证。

(二)笔试

1.笔试时间:2018年3月10日,上午08:30-11:30。

2.笔试地点:潞城市第一中学。

3.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及其它知识)、申论、禁毒相关专业知识,笔试内容分为主观题与客观题两大部分。

4.笔试采用百分制闭卷考试。

5.笔试结束后,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照与拟招聘人数1:2的比例确定体能测试人员。若按比例入围的最后一名笔试成绩相同,可同时进入体能测试环节。

6.笔试成绩及笔试合格人员名单于2018年3月14日在长治市荣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官网(rtrenli.com)公布。

(三)体能测试

1.测试时间:2018年3月17日,上午08:30-下午17:30。

2.测试地点:潞城市体育场。

3.测试内容:男性1000米跑、纵跳摸高;女性800米跑、纵跳摸高(测评参照《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

4.未参加或未通过体能测评的,取消应聘资格。

5.根据考生的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的排序,按照与拟招聘人数1:1比例确定体检人员名单,体检人员名单于2018年3月18日在长治市荣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官网(rtrenli.com)公布。

(四)体检

1.体检时间:2018年3月20日上午08:30-下午17:30全天。

2.体检地点:潞城市人民医院。

3.体检项目: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4.体检参照录用公务员体检标准进行,统一组织,费用由考生自理,体检报告由长治市荣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统一领取。

6.未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的应聘人员,取消其应聘资格。因未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导致的空缺职位,根据综合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等额递补。

(五)综合考察

1.通过(一)至(五)环节后,由受托方拟定本次拟录用名单,并于2018年3月21报至潞城市禁毒委公开招聘购买服务岗位工作人员领导组。

2.潞城市禁毒委公开招聘购买服务岗位工作人员领导组对拟录用人员进行考核考察,考核考察内容为: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法纪表现、奖惩等,同时对报考者资格条件进行复审,并确定最终拟录用人员名单。

3.因综合考察不合格导致的空缺职位,根据综合成绩依次由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依次等额递补。

(六)公示

最终拟录用名单于2018年3月26日在长治市荣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官网(rtrenli.com)并予以公示七个工作日。

(七)聘用

1.公示期满,根据公示情况确定聘用人员名单。

2.由长治市荣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组织拟聘用人员办理入职手续,签订派遣员工劳动合同。

端午节考察报告第2篇

一、考察行程

第一天(5月8日),北京时间17:10的航班从上海浦东出发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当地时间19:20分到达多伦多(当地为周五)。

第二天(5月9日),上午:参观多伦多大学;下午看望了在多伦多大学读书的苏州学子、会见多伦多江苏商会会长,及现旅居多伦多的原苏州中学老师(当地为周六)。

第三天(5月10日),上午:9:00的航班从多伦多飞往蒙特利尔;下午:1:30,与道森学院中国项目负责人荣萌见面,详细商讨了11日访问道森学院的具体安排。之后,游览了蒙特利尔市容(皇家山公园,市政厅)(当地为周日)。

第四天(5月11日),上午:9:00,由道森学院-理工学院wilson wong副院长陪同,考察团参观了理工学院的机械系和电机系。中午12:00,举行了午餐会:双方相互介绍,与道森学院教务长robert kavanaght和国际开发部部长、课程设置发展部部长、商学院院长、理工学院副院长、机电系主任、市场管理系主任、中国项目部主任等,会谈来访目的及合作意图。下午1:30,与道森学院国际开发部部长唐沃科、课程设置发展部部长barbara freemen、商学院院长diane guvian及中国项目部主任荣萌等商谈具体合作项目——“量身定做式”师资培训。下午4:00,黄莉萍副院长与道森学院李飞龙院长签订合作协议。

第五天(5月12日),考察团由蒙特利尔上午10点航班飞往多伦多。下午13:15,由多伦多飞往东京。

第六天(5月13日),当地时间下午6:00,到达成田机场。

第七天(5月14日),上午9:00,与日中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嫕见面,商量合作事宜及15日访问日本工学院大学的具体安排。下午:沿途游览东京风光,准备15日的会见内容。

第八天(5月15日),上午:9:00-11:00,前往日本工学院大学参观并会谈合作事宜。对方理事、教务长及国际交流负责人参与了接待。

下午:14:30的航班飞往上海虹桥机场。

二、主要体会

1.通过对加拿大道森学院的学习参观,亲身体验了在职业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特别是加拿大道森学院在学生学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量身定做式”培训,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探寻到双方合作进行师资培训的有效途径。

端午节考察报告第3篇

博士生培养质量,始终是一个值得有关各方花大力气探讨的问题。数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在专著《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集中提出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并就此进行了深度分析,以至于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则表示,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体制环境下的“慢性病”,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1]

中国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确实是患有“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体制环境下的‘慢性病’”。但在体制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有博士点的学院以及博导们是否可以认真做些什么,以对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有所推动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不可否认,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与理工农医等所涵括的学科,在博士生培养方面是存在诸多差异的;但无疑也存在着共通之处。提高培养质量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点上,可说是毫无二致。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涉及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及考核、平时研习与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研究与写作、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等一系列环节。其中,哪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博士生教学是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如果在课程阶段除了授课就别无相应的安排,博士生教学就很容易流为“放羊”或“放养”。而无论是“放羊”还是“放养”,均与疏于指导无本质区别。

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制度,与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制度差异甚大。我国无资格考试一说,博士生培养中一般不讲淘汰率。在没有淘汰或基本不淘汰的情况下,如果导师平时疏于指导,博士生的质量实在无法保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大人才培养“后端”的抽查力度,在博导及授权点的头上始终悬着一把剑,这不能说没有效果(此举的震慑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更为积极的办法是,鼓励和推进博士生培养单位及博导们在人才培养的“前端”增加投入,围绕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这一重要命题,探讨如下问题:确立哪些理念,通过何种路径,如何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从而使这一并不简单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因为种种原因,以自己的授权点招收和培养博士生,起步较晚。客观地说,尚缺乏积淀和经验。但近期学院在虚心学习兄弟院校成功经验基础上的某些创新之举,旨在有效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值得重视。

自2013年10月始,学院每周举办一次具有沙龙性质的“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一季已举办25期。这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个极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主要以2013级全体博士研究生为核心志愿者”①。《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一季)》则是其25期内容精髓的集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纷纷做客“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他们的报告可谓异彩纷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教授,作了题为《新闻史研究心得――以〈蜜蜂华报〉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程教授从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蜜蜂华报》而不是别的报纸’为由头,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这里面既有导师方汉奇老先生的钦点和期许,也有自己补白新闻史研究的志向和抱负。选题确定后遭到了很多人的不解,在资料搜集中也遇到过不少麻烦,写作过程中曾因领域较新而无法和同行交流,幸好在导师的支持与鼓励下才最终完成了这一论文生产过程。”

时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的张志安教授,作了题为《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的学术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研究问题的寻找和确认,提出要有辨别真问题和假问题的能力,并从否定性视角出发,从资料搜集、对象、概念、理论和对策等方面去辨析伪问题的种种表现。他强调博士论文写作要注意四个研究层次,即描述、阐释、应用和追问”“在研究方法上,他谈到了田野观察时的入场身份确认、信任关系建立、观察范围选定等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刘海龙副教授,作了题为《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的学术报告。他从“一般的‘宣传’的观念在什么语境下产生?中国的宣传观念如何产生及发展?宣传的支持者如何使之正当化?宣传是否会消失?”等四个问题出发,开展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发现,宣传的话语分为日常话语、操作话语、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四个层次;而话语本身又具有文本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等三个维度;关于宣传有两种知识存在着,一是宣传技术的知识,二是将宣传正当化的知识。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夏雨禾教授,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议程设置研究》的学术报告。他谈及“‘阿卡普尔科(Acapulco)模型’对议程设置研究的四种总结”,而他“尤为关注竞争模式、自然史模式,自发模式和认知图像模式因针对个人议程而未做涉猎。由此形成了自己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三农’议程在《人民日报》总体议程中的地位及变化情况如何?《人民日报》‘三农’的议程构造如何?《人民日报》‘三农’议程中各议题的地位及变化情况如何?”

端午节考察报告第4篇

关键词:满族;端方;晚清;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2-0097-06

晚清时期,清政府中央权力衰弱,现代化运动主要依赖以汉族官员为主体的地方都抚进行。但一些满族开明派,思想解放,追求新潮,又因其满族的身份,在晚清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端方就是其中一位。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号陶斋。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皇帝重用,曾奉旨督理农工商局。1899年任陕西巡抚。1900年两宫西狩,端方接驾有功,由此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与信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升任湖北巡抚,此后历任江苏巡抚、湖南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1911年11月端方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带兵入川平定保路运动,途中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被杀,时年51岁,谥忠敏。端方与荣庆、那桐被称为“北京旗下三才子”,是清末满洲贵族中有才干又开明的一位。他满族的身份、开明的思想及与立宪派的密切关系,使得他在晚清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一、端方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界对端方几乎没有关注,对其研究近乎空白。那时人们提及端方,多为负面评价。端方一生仕途中的辉煌是出任地方督抚时期,期间他推行各项革新措施,卓有成效,被严复称为“近时之贤督抚”。口端方的幕僚劳乃宣曾对其赞赏不已:“公昼则接宾客,见僚属;夕则治文书。其治事也,幕僚数人执案牍以次进,旋阅旋判,有疑义随考核加谘取焉。谋虑即得,当机立断,未尝见其有所濡滞,亦未闻其事之有遗误也。”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称赞其“性通悦,不拘小节。笃嗜金石书画,尤好客,建节江、鄂,燕集无虚日,一时文采上希毕、阮云”;“三十二年,移督两江,设学堂,办警察,造兵舰,练陆军,定长江巡缉章程,声闻益著。”但张之洞认为:“至谓端有学有术,则未免阿其所好,学问之道无穷,谈何容易,彼不过搜罗假碑版、假字画、假铜器,谬附风雅,此乌足于言学耶。”

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风气好转,端方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研究端方的论著大致有论文二十余篇,研究专著一部。对于端方在新政时期所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举措,一些学者进行了详实地探讨研究,如张海林教授的《端方与清末新政》。端方与近代教育、端方与立宪运动是研究中的热点。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是论述端方对于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从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于端方与立宪运动,多数学者肯定了端方对于近代立宪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顺应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趋势。运用现代化理论从整体上梳理端方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文章还比较鲜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审视端方。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二、现代化理论解释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和西方现代化理论传人,以现代化为中心研究中国近代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中国现代化理论主要开创者罗荣渠先生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思想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本文就是依据这一现代化理论来考察端方与晚清现代化的。

晚清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先生认为:“外源性的现代化特别是延误了的晚近现代化,在其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大于经济因素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国家即中央政权在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

用。”中国晚清现代化的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在清政府的领导下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运动。清末新政的现代化程度远比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深刻得多,现代化成果非常显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清末新政表面上是由中央政府主持,实质上仍然是地方督抚促动和领导的。因为新政运行过程中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措施,几乎都是督抚促动的,如新政的实施、科举制的废除、预备立宪方案的确定等,其中湖北巡抚端方、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山东巡抚袁世凯做了许多工作。同时,新政初期的方案是地方督抚制定的。清廷并没有拟定也不可能拟定出新政方案,而是以刘坤一、张之洞的“江楚会奏三折”为蓝本,吸收了端方和袁世凯的部分意见而确定了新政的初步方案。新政中后期主要采纳了端方的意见。

三、端方对晚清现代化的推动

(一)影响和促进了清廷现代化的决策

清末新政中的每一项重大决策,端方都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是以张之洞、刘坤一于同年6月上书的“江楚会奏三折”为蓝本的,而在此两个月之前即4月端方和袁世凯同一天上奏提出新政主张。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新型学制的创立是端方、袁世凯和张之洞等人积极筹谋的结果,㈣同年又促成了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外交举措。1906年“预备仿行立宪”实施准备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而宪政运作是以端方等出洋考察五大臣的回国报告为依据的,特别是端方上奏的欧美政要是宪政的重要参考。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太后的先后驾崩,朝中局势大变,优柔寡断的载沣摄政。端方心系宫阙,一再上折,请求速设禁中顾问,“以重根本而维大局”,希望决策机构顺应民心加快推进新政。

(二)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预备立宪是清末政治体制的最大变革,它使清王朝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预备立宪运动中,端方是极其活跃的地方大吏。他顺应中国近代化的潮流,主张革新政体以应对内忧外患,被称之为新派人物。1905年11月4日端方等出洋大臣电商袁世凯、张之洞、周馥,拟联衔奏请两宫明降谕旨,宣布实行立宪。11月25日清廷设立了考察政治馆作为领导立宪改革的中央机构,专司研究各国宪政向朝廷提供宪政改革的咨询。当天端方、戴鸿慈、袁世凯、赵尔巽联衔奏请五年后实行立宪。在出洋考察政治以前,端方未曾跨出国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了解有限,其认识尚未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 年,端方奉旨出国考察政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他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有了一定了解,加深了对宪政理论的认识。随着政治眼界的开阔,他逐渐接受了西方的立宪观点、三权分立学说和以法治国的思想。他看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潜在危机,要求清政府面对现实,跟上世界潮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为此,他根据自己在外洋考察的所见所闻,编辑成《欧美政治要义》、《列国政要》和《列国政要续编》,详尽地介绍了欧美各国的政治制度,大力宣传立宪思想,为清政府推行宪政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推动了教育现代化

端方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伏念中国积弱已非一日,惟赖尽人知学,始能养成智力,与外洋竞存取胜。”因此他始终将兴学作为最急切之要务,在任湖北、江苏、湖南巡抚时,端方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校,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1905年12月端方作为五大臣之一赴欧美,考察学务便是其中重要一项。通过此次考察,端方认识到西方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其发达的教育。归国不久,端方上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就教育行政机关、学堂模仿办法、教育趋向、学堂经费、学堂冠服和游学章程提出了一系列整改建议。1906年9月端方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进一步将自己的改革主张付诸实践。端方的教育改革主张和措施包括八个部分:积极促成科举制度的废除;改革教育行政体系;重视学前教育;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首次提出普及基础教育的口号并付诸实践;发展高等教育;重视留学教育;重视军警教育。㈣

(四)推动了经济现代化

端方对经济现代化的推动主要分两个时期:

1.戊戌维新时期,端方积极参加了维新运动。运动中最重要的变革是官制改革,官制改革中增设的最重要官署是农工商总局,这个总局

是由端方等三人奉旨督理。据《国闻报》记载:“农工商总局设在椿树胡同,已于月之十二日开局,督理端午桥、徐申虎、吴调卿之视察,每日到局议办各事。”当时,在农工商总局的三官员责任不专,后来改派端方主管农务。“一局责成三人,往往执意见,互相警警,每晨起议事,日中未有所决……改派建寅主工,憋鼎主商,端方主农。”“端方等先从农务开始,请立农务学堂,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聘日美农师。”光绪帝很器重端方,赏其三品卿衔。

2.任职两江总督时期,振兴工商、改善交通是他最重要的执政理念。执此理念,他把发展两江工商事业当作他施政的一大重点,在任期内端方扶持过多个工商企业。值得称道的是筹建现代交通通讯,即在吴淞至崇明间建设无线电通讯台和筹建南京城市小火车。1908年4月,吴淞至崇明之间的越海电报线被流沙损坏。端方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通讯以无线电报取代有线电报,成为当时国内通报能力最强的无线电报台,也是两江范围内第一座无线电通讯台。

端方任职内又一特殊的贡献是举办南洋劝业会。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是晚清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端方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端方认为博览会对整个国家经济有巨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近来欧美工艺发达,程度日高,大都举行万国博览会,罗致全球工艺精研深究,以求其进步之优胜。”“江南地大物博,轮轴交通,商务之繁为各省冠,现在城内开辟公园,地势空旷,组织会场最为合宜。兴商劝工,实以此举为紧要关键。”1908年12月,端方正式上折皇帝,奏请朝廷同意他在南京举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物品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得到朝廷赞成后,端方立刻动员农工商界,抓紧筹备。端方离任后,南洋劝业会的筹备工作并未因其离任而中止,至1910年6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品博览会终于在南京隆重开幕。南洋劝业会构筑了中外工商业者交换商品和切磋工艺的巨大平台,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五)推动了民族矛盾缓解

端方是新政时期清廷中首先提出消除满汉畛域的清廷大吏,对平息满汉之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7世纪上半叶满族人关一统全国,满族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政策镇压了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满人作为统治阶级,在各方面享有广泛的特权。19世纪中后期满汉之争再次兴起,湘军虽然被解散,但以汉族人任地方督抚逐渐增多,中央权力被削弱,这就加大了汉族官僚与满族官僚的民族分化。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满族统治者在外交上的不断丧权辱国,广大人民群众和汉族知识精英以不同形式表达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不满。甲午战后,立宪、排满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地民变接连不断,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

端方认为“满汉畛域为中国新政莫大之障碍,为我朝前途莫大之危险。”“家无论贫富,而兄弟阋墙者必败;国无论大小,而人民内讧者必亡。”满汉之争久已有之,有识之士多能洞察其弊病,但在此之前多为革命派言之,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满人处于统治地位成为朝廷一个禁忌的议题,正如1907年《东方》杂志载文所称:“吾国宪政之不克成立,其原因至为复杂,而满汉之争不相下,实为其莫大之总因,此其故人人能知之,而无一人敢倡言之。”但满人端方一出此言,立即引起了极大争论。一时之间,消除满汉畛域的呼声高涨,袁世凯、张之洞等大臣纷纷上书要求颁布上谕,化除满汉畛域。1907年8月24日端方上陈《均满汉以策治安折》,提出平均满汉的四条办法。端方的奏折上陈后,慈禧随即谕令政务处议处,不久即正式做出了将旗民陆续编人民籍的决定。端方的建议对于平息满汉矛盾和加强民族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推动了中国外交现代化

端方出色的外交能力促进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缺少以国际社会存在为前提,以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的近代意识,习惯以传统的夷夏观看待其他民族和国家。鸦片战争后,洋务派、维新派、立宪派等开明人士主张积极对外交往,促进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外交体制的更新及外交人才的大力培养。端方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平等的对外取向。1898年戊戌政变后,他写的《劝善歌》里宣称基督教也是天地间应有之道,“教民也是良家子”,要求绅民“一体相待勿歧视”,透露出他对中外关系“和为贵”、“战有损”的理性思考。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时,他倡议文明对外,不仅文告,还给下属官吏写了大

量信件,要求以国家大局为重,设法庇护在陕传教士。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不少在外华人成为端方的好朋友。在其后的工作中,大胆聘用外籍专门人才。

2.国家主权的维护。1901年,端方在《筹议变通政治折》中批评在华外人的领事裁判权,提出了处理中外交涉之案应有华洋不偏不倚适用于双方的共同之法,“惟近时华洋杂处,教案繁兴,彼此刑律轻重悬殊,比拟难期允洽,办理殊形棘手。拟略加变通,定一中西参合之公律,讯办教案,易于就绪,亦不致偏祜。”1905年出国考察宪政前夕,他向朝廷提出设法收回关税和邮政主权的主张。他认为,税务为国家内政主权所系,不 ,邮政涉有军国重要机关警密消息,须归国家自办。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建议以渐进的方式分步进行。

3.夷夏观念的转变。端方的夷夏观念的转变是建立在清醒认识世界局势基础上的。他在《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中写道:“凡此世界之上,无论何洲何国,苟有内政不修国贫积弱者,即为彼等投资本、殖人民、扩势力、争国土之地。西人谓此为帝国主义。”也就是说,中国之受辱不是少数西人故意寻衅闹事,而是西方渐强中国趋弱的缘故。因此,端方在处理涉外事务过程中既痛斥西方国家的不义之举,同时理性审视自己国家和人民的盲目行为。1905年至1906年,中国掀起抵制美货运动,抗议在美华工遭到驱逐事件,但端方认为这件事的发生与在美华工自身的不良习惯也有关系。

四、对晚清现代化的思考

(一)关于洋务运动

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以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适应模式,揭开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是由官僚地主阶级的洋务派为了“剿贼”、“御侮”维护其封建统治,发起的“自强”、“求富”运动。以奕一沂为首的洋务派的思想观念较为开明,历经三十余年,先后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立了海军、陆军,创设了近代学堂。但洋务派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固守,他们的改良只在“中体西用”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自己的阶级局限性而提出制度层面的改革。但几乎同时期开始现代化运动的日本明治维新则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变革。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对两国现代化成果的大检阅,结果中国海陆军惨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先后进行技术革新,完成了工业革命,由自由的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资本主义过渡。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开始了现代化的快速运动。

(二)关于戊戌维新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受辱,变法呼声高涨。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后,和梁启超一起奔走,著书立说,开办学堂,宣传变法。袁世凯将其条陈《遵奉面谕谨拟条陈事件缮折》呈递给光绪帝,抨击顽固派的守旧主张。光绪皇帝不甘受辱,意欲奋发图强,和部分满族开明派成为维新人士。端方就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光绪皇帝赏识并重用的。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国是”诏书,开始变法。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是晚清较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但措施急躁冒进,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仅进行103天就以失败告终。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在于维新派仓促上阵,政治实力、社会动员严重不足,但维新运动的影响深远,是第一次较为全面的现代化总动员。“在思想文化上,它开启了科学与民主的启蒙;在国民素质上,它启动了人的现代化工程;在社会架构上,它引发了现代团体活动和意识;在经济秩序上,它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伦理”。

(三)关于清末新政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布“变法”的上谕,内称:“一切政是,尤须切实整顿,以其渐致富强。”4月清廷成立了以奕勖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李鸿章、荣禄等为督办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新政正式启动。“《庚子协定》也使顽固保守派中最排外的人士相信,中国迫切需要推行彻底的制度性变革计划,因此它也标志着一系列政府改革的开端。”慈禧太后经庚子之变的沉重打击,被迫实施新政,光绪皇帝、荣禄、奕勖、载泽、那桐、端方、荫昌、载沣等满族人士成为新政时期的开明派。新政首先在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改革,而后在政治层面。在端方等人的促动下,清政府改革官职,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学部、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邮传部、法部、度支部、陆军

部、海军部等12个部,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中央还成立了资政院,地方设立谘议局。1911年5月设立了内阁,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在中国已具雏形。而日本于1885年实行内阁制,这比日本晚了25年。

正当新政进行时,1908年11月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年轻的少壮亲贵载沣摄政。少壮派虽然思想较为开明,但年轻幼稚,政治经验不足,对于满汉畛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等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出妥善的处置和回应,面对中央权威的衰弱,希图加强中央集权。1909年初,手握兵权的外交部尚书袁世凯无端被“开缺回籍”,11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满清大员端方无故被革职。袁世凯、端方的先后被打压,使得立宪派渐次失去对清政府的信心,革命派的反满声浪更加高涨。1911年中央权力失控,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很快灭亡,晚清现代化被中断。

端午节考察报告第5篇

【关键词】量价关系 午后效应 短线波动

一、研究背景及样本选择

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股市可能连弱有效市场的阶段都没有达到。这也就表明:股票的价格及成交量信息是有价值的,可以通过观察其规律获益。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技术分析的普及以及量化概念的兴起,投资者及学者们观察量价关系的视角越来越短,而事实也证明,量价关系确实在短周期视角下呈现出独特的规律,研究空间很大,短周期交易也存在诸多机会。

根据笔者对创业板指数的观察,如果午后开盘半小时的成交量要明显大于上午收盘前半小时的成交量,那么股价往往会在下午呈现较大的波动性,且上涨的可能很大,笔者把此现象定义为“午后效应”。从现象本身出发,笔者选取了创业板从成立至2013年7月底的量价数据,以1分钟及30分钟为跨度提取,研究创业板指数的“午后效应”。

二、“午后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成交量特征与收益波动大小的关系

首先,分类样本。由于量存在趋势,因此不使用绝对指标,而使用相对指标,以午后半小时成交量较午前半小时成交量变化率为考量,将样本分为“大幅增加”、“基本不变”、“大幅减少”三个子样本,先进行对比,再拉出“大幅增加”样本单独进行分析,成交量变化率由:

Cv=■ (1)

表示与计算。

其次,定义波动。研究波动性的时段范围定在午后半小时之后,即1:30到3:00的时间区间,为了更为简化与直观,本小节将收益波动定义为在时间区间内每一分钟价格的变化,即:

σp=Pt-Pt-1 (2)

从后期收益与波动角度看,分别计算三个样本区间各自的均值,得到表1:

表1 成交量变化与后期收益波动大小关系分析

由表来看,“大幅增加”样本区间的收益变化均值为6.87,远远大于其他两个样本区间,这表明当午后成交量相比午前迅猛放大的情况下,之后盘面的平均涨幅可以达到6.87点,这不单单表明在此情况下的总的波动性是比较大的,更表明波动可能具有方向性。

而从超短周期看,“大幅增加”样本下的每分钟波动绝对值之和的均值要高于其他样本,这表明午后半小时量能的放大会导致后盘产生较大的波动,比量能没有放大的情况平均多出12到14点的总点数波动。事实上,一些极端样本,比如后盘每分钟波动绝对值之和大于100点的样本,以及虽没过百但也远超均值的样本,大多也在“大幅增加”区间中。

进一步看,无论是波动的标准差还是波动绝对值的标准差,在量能放大的情况下都是属于较高的,因为1分钟平均产生的波动也只在1点左右,而其标准差却达到了0.57和0.39,这说明超短期视角下,量能的放大虽然导致了后盘的波动放大,但这种大的波动或许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这一问题将在第三小节中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午后效应”初步来看是存在的。

(二)简单统计及特殊样本点分析

基于上一小节,本小节将拉出“大幅增加”的样本,对Cv与后盘收益及波动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对样本做简单的概率统计发现,一旦“午后效应”出现征兆,即午后成交量较午前明显放大,后盘即1:30到3:00盘面上涨的概率达到了77.3%,而一旦确认为上涨,其上涨幅度超过10点的概率达到了56.3%,超过15点的概率达到了25%。这无疑是较为可观的“胜算”。

而在样本中,有几个样本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点是2010年7月2日,也就是创业板成立不久,那一天指数下探到832.62,成为了一个中长期底部,之后指数开始了长达半年的上攻,直指1239.60点。而在那一天,午后半小时的成交量较午前放大了50%,虽然这在样本中并不算大,但关键是后盘直接上涨了32.21点,是样本区间中最高的,而其波动绝对值之和也达到了90.58点,是样本中的第二高。这表明午后多空开展了激烈的搏杀,而在态度与实力见分晓后,多头在下午开始了猛烈的反攻,空头虽顽强抵抗,但最终仍然以多头大获全胜告终。

另外两个值得关注的样本点是2011年5月24日以及2012年9月27日,它们都是午后成交量极端放大的样本,分别放大了334%和149%。从宏观K线看,它们有许多共同点,比如它们出现的前一天都是一根没有上下影线或上下影线很短的大阴线,而它们出现当天都是一根没有上下影线或上下影线很短的大阳线;它们出现当天都有微小的放量,但放得不明显;它们离中期或长期的底部都有较长的距离,即它们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中短期的下降趋势。从“午后效应”角度看,极端的放量并没有带来后盘较大的收益以及波动,收益变化分别为1.54点和-1.44点,波动绝对值之和分别为26.05点和24.61点,勉强与其他两个样本的均值持平。一方面,这说明了Cv大小与后盘的收益波动大小不存在线性关系。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若“午后效应”的征兆来得太强烈,反倒会遏制“午后效应”的产生。多头在午后半小时态度虽坚定,但实力不足且消耗过快,导致后盘盘面冷清,进而无法改变短期的下降趋势。

从这一小节我们可以发现,“午后效应”虽在总体上被验证,但Cv大小与后盘的收益及波动大小并不存在“越大越大”的关系,甚至有悖离的可能。把Cv与收益及波动大小作为整体的“午后效应”来看,若“午后效应”得以完整且明显地出现,那很可能会带来短期或中长期反转的出现,反之亦然。由此可见,1:30到3:00这一时段的波动性及收益也是“午后效应”的重要焦点,下一小节正是着眼于这一时段的波动性及收益,从而将波动聚集性与Cv的关系纳入考量。

(三)Cv与后盘波动聚集性的关系

正如第一小节中所述,大的Cv可能会导致1:30到3:00盘间大的波动性,但这种波动可能存在某种不确定性,本小节就试图将这种不确定性量化,即探究此间波动的聚集性。

依然以对比分析为切入点,将样本分为“大幅增加”、“基本不变”以及“大幅减少”三个区间,在“大幅增加”中随机选出8个样本,在其他两个区间中各随机选出4个样本,依次建立GARCH模型,再观察与对比各估计参数。由于本小节探究的是区间之间的总体对比特征,因此不选择上述的特殊样本点,即在没有极端“增量”或极端大波动的样本中选择。建模与估计都使用eviews6.0操作完成。以下先以一个样本为例阐述建模过程,选取的2011年10月24日这一样本点,其午后放量较午前增加92.3%,虽不极端,但也很大,其后盘波动属中等水平。

对于连续的指数,一般采用一类特殊的单位跟过程——随机游动(Random Walk)描述,形式为:

Pt=Pt-1+εt (3)

将Pt与Pt-1作回归,对其残差序列做滞后9阶(观测值91个)的Q统计量检验,得如下结果:

表2 Pt与Pt-1回归残差的Q统计量检验

结果显示,1到9阶Q统计量的P值均为0,表明残差不独立,存在显著的高阶ARCH效应,这从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中也能明显看出。由此,引入GARCH(1,1)模型:

Pt=Pt-1+εtht=α0+α1ε2t-1+θ1ht-1 (4)

估计结果如下:

表3 GARCH模型拟合结果

从拟合结果看,P(-1)的估计系数近似等于1,表明是单位根过程,而R2达到了0.96,AIC和SC都较小,α1+θ1

进一步对新模型的残差做LM检验,得如下结果:

表4 GARCH模型残差的LM检验

结果显示,LM的统计量Obs*R-squared的相伴概率为0.5,远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残差不存在ARCH效应。

综合来看,GARCH(1,1)模型较好的反应了1:30到3:00时段指数的波动过程。事实过程中,笔者还进一步尝试了在条件方差方程中引入每分钟成交量V作为外生变量去拟合方程,拟合结果的AIC和SC值较原GARCH模型都是相似的,但新模型的LM检验拒绝了原假设,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仍然选用条件方差方程中不加入成交量的GARCH模型为主要模型,对另11个样本依次进行拟合,结果如下:

表5 各样本GARCH模型拟合结果

表5中选取的样本是剔除极端样本后在各区间纯随机选取的,但其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规律特征。比较有意思的是,“大幅增加”和“大幅减少”区间较“基本不变”区间来说,其指数随机游动的残差具有更显著的高阶ARCH效应,然而,从GARCH(1,1)模型拟合的AIC和SC数值看,“基本不变”区间的样本反倒要普遍小于其他样本区间,这说明GARCH(1,1)模型对其拟合效果更好,换而言之,GARCH(1,1)模型可能不是指数波动拟合的最优模型,起码对所有样本而言。但这并不对分析构成影响,就每个样本本身而言,除去2012年1月17日的样本外,拟合效果都不错,参数的约束条件都符合要求,模型的R2都在0.9以上,其残差的LM检验也都通过了。

从参数估计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α1估计值的绝对值在“大幅增加”区间中都是偏大的,要明显大于其他两个样本区间的|α1|;反过来,在“基本不变”与“大幅减少”区间中,θ1估计值的绝对值都大于|α1|,相比于“大幅增加”区间的|θ1|也高出不少。事实过程中,α1是随机扰动项ε2之前的参数,而θ1是滞后项ht-1前的参数,这就表明:“午后效应”带来的后盘波动虽然较大,但波动聚集性的确定性较小,即影响波动的因素主要是在于随机项ε2。由此可见,“午后效应”1:30至3:00的盘面很难走出上下震荡的“喇叭”型、“反喇叭”型或一路向上(向下)的形态,而更多的可能是间歇性“跳动”的走势。这些间歇性的“跳动”恰恰反映出新生力量的介入,这些新生力量并非盯盘操作的“存量”玩家,而是被午后放量吸引的“增量”玩家,这也就解释了“午后效应”带来的不单单是波动,更可能是收益的历史情况。

三、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午后效应”的现象被证明是基本存在的。也就是说,在理想条件下,如果一个普通投资者发现午后成交量迅速放大并选择入场,那么他盈利的可能性很高。当然,条件是创业板存在股指期货、短线交易的成本要足够低,并且有时间去盯盘等等。

而从时间序列模型探索波动性的结论看,午后放量所带来的后盘股价走势更有可能是“间歇性”跳跃的,这也就代表午后放量可能吸引了“增量玩家”进场。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原因,其可能是由于在信息不对称下各投资者间博弈而做出跟风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存在启发式偏误而导致的行为的结果。当然,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时候无需揣摩“为什么”,而只需了解“是什么”。本文也希望借由探索市场规律的切入在投资理念上做一个“抛砖引玉”,希望未来有更多从短周期视角做量价关系规律探索的研究。

端午节考察报告第6篇

2001年两会结束以后,省委就通知我们,说朱基总理将要回湖南考察工作,第一站是张家界市,第二站就是我们湘西自治州。我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自然喜出望外,但是出于保密的需要,只能在心里暗自高兴。

4月1日晚上,我代表州委会见了前来打前站的中办秘书局和警卫局的负责同志。席间,听取了两局负责同志的意见和要求,我表态说:“请各位首长放心,我以一个比较老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保证,对于总理考察湘西期间的安全保障,一定做到万无一失。”

4月2日上午,我陪同中办秘书局和警卫局负责同志察看了总理一行下榻的民族宾馆、召开座谈会的场所和州委机关院落。下午,我又检查了吉首市迎接总理的准备工作。晚上,修改向总理汇报的材料,并定稿报送省委审批。

4月3日下午,我带着州委政法委和州公安局的负责同志去花垣县检查迎接总理考察的准备工作。晚上,先是在花垣县开会,然后返回吉首市开会,研究、部署迎接总理考察的各项准备工作。

4月4日上午10点出发,与有关领导同志察看吉首市矮寨镇杨孟村及村民杨再保家,并察看了花垣县排碧乡黄泉村。4月5日下午察看吉首大学、乾州国立八中旧址,晚上开会研究如何搞好接待和保卫工作。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之下进行的。

4月6日晚8点25分,朱基总理和夫人乘坐由张家界开出的列车抵达吉首市,我和州长武吉海连忙上前迎接。我作为主陪,登上了1号车,看见朱基总理端坐在车窗旁,满脸含笑,张望着吉首市路灯下那笔直的街道。沿街两旁挤满了前来自发欢迎的群众,当他们看见车队过来以后,便很有秩序地排着队,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有的人还举起写着“欢迎总理”、“总理你好”和“朱青天”等字句的标语。

4月7日上午9点,我和武吉海陪同朱基总理和夫人一行去花垣县,首先考察矮寨公路奇观,然后考察花垣县尖岩农业综合开发基地,最后考察花垣民族小学和中学。下午3点返回吉首市时,陪同朱基总理一行考察吉首市矮寨镇杨孟村,并在村民杨再保家就粮食、退耕还林和农民负担问题举行了座谈,朱基总理与村民杨再保之间的对话是那样的平等和坦诚,使我们这些经常与村民打交道的州县乡三级干部深受教育。

从村民杨再保家出来之后,便驱车前往吉首大学进行考察。车队驶入吉首大学以后,在图书馆门前停了下来,朱基总理情绪非常好,健步走下车,朝着欢迎的师生频频招手致意,最后他站在校园内风雨湖上的玉虹桥顶,向吉首大学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至此,朱基总理一天的考察活动达到了最高潮。那一天晚餐,中办秘书局和警卫局的负责同志都跑过来跟我敬酒,连声夸奖我们安全保卫工作做得好。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主要是湘西自治州的群众好。有了群众的配合和支持,再难的事情也能够办好。

4月8日上午9点,朱基一行来到了州委常委办公楼,省委书记杨正午招呼我们州里的干部在会议室门前与朱基总理等领导同志合影留念,然后开会。按照事先的安排,我代表自治州汇报了15分钟,凤凰县、保靖县和吉首市万溶江乡、永顺县和平乡的负责人各汇报了5分钟。

我主要汇报了“九五”期间自治州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情况、参与西部开发和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及请求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凤凰县的领导关于凤凰有“九个一”即(“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条石板街,一湾沱江水,一排吊脚楼,一座古城堡,一座大石桥,一个奇梁洞,一道古城墙,一批名人”)的汇报既简明扼要,又生动活泼,引起了朱基总理的极大兴趣,当即表态要到凤凰县城看一看。

会议中途,朱基总理在州委常委办公楼附近的小园子里散步休息。接着开会后,国家部委的领导同志先后讲话,最后朱基总理发表重要讲话。他当场即兴做诗一首,诗曰:“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园依稀别有天,熙熙攘攘人丁旺,童山濯濯心怏怏。”

朱基总理主要讲了以下6个问题:1、湘西自治州应当以主要力量改善生态环境,搞好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依托森林资源开辟更多的经济门路,发展好旅游产业;2、要改革农村能源结构,一用小水电,二烧蜂窝煤,三烧沼气,四烧液化气;3、要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引导农民什么赚钱就种什么;4、要小心发展工业,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最前面,一不能背包袱,二不能破坏环境,主要搞农产品加工工业;5、要移风易俗;6、要改进干部作风。

朱基总理在会上一再强调:“湘西,包括张家界、怀化,关键是要改善生态环境,主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的话,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是执行―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一时之利,是短视的,没有从长远考虑。”他还说:“当前现在湘西地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和改善。要集中精力注意到这个地方上来。”

这次会议作出了支持湖南省退耕还林300万亩的重大决策,朱基总理反复叮嘱我们:“要使农民有积极性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郁郁葱葱,将来你这个森林长起来以后,依附森林的经济门路会是很多的,不是说没有门路。”

4月8日下午,朱基总理临时改变直接去怀化市考察的计划,专门到凤凰县一游,给全州、特别是凤凰县的干部和群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凤凰县返回吉首市以后,我和武吉海等欢送朱基总理到吉首车站上列车,临别时我对朱基总理和他的夫人劳安说,请总理和总理夫人下次再回家乡来。

我们站在月台上,目送朱基总理一行上了列车,进入车厢。这时有人建议我们离开月台,我说,首长们还没有走,急什么?不一会儿,朱基总理和夫人劳安走到车厢走道的大玻璃窗前停了下来,朝着我们不停地挥动着手。我心里一热,也不停地向朱基总理和夫人劳安挥手致意,直到列车缓缓开出站为止。

此次回湘,朱基总理在湘西自治州住了两个晚上,考察了两天,到了3个县市。

4月11日,朱基总理回到长沙,在九所宾馆下榻。朱基总理听从了陪同他考察的时任财政部副部长高强的意见,将他原来在湘西急就的4句诗修改成8句,诗曰:“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园依稀别有天。吉首有材弦歌盛,张家界顶有神仙。长街攘攘人丁旺,童山濯濯心怏然。浩浩汤汤早日现,郁郁葱葱梦始圆。”最后定稿为:“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这首诗题为《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

9月19日,朱基总理在第6届华商大会上谈到《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这首诗的时候说:“我今年回到湖南,我到湘西。我生长在长沙,但是我念中学在湘西,湖南的西部,那就是崇山峻岭。这些地方我是60年没有回去过呀,我这一次回去了。我作了一首诗,第一句就是‘湘西一梦六十年’,我60年做一个梦呀。但是一看,发展是非常快。过去看那些小镇子,铺的那个麻石地面,几十户人家、几百户人家就是一个县城,现在是几十万人呀!哎呀,我看了以后,真是那个发展的面貌!但是可惜呀,那个山上的树就砍掉不少了。过去都是树呀,现在都砍掉了。所以,我那个时候的诗叫什么呢?‘熙熙新市人兴旺’,那个城市里面都是新的,新城市呀。‘熙熙攘攘’都是人,人是很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山上的树都砍光了。‘童山’就是儿童的脑袋,是光的。‘濯濯童山意怏然’,就是我心里很不高兴呀!最后一句,我就对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个希望:‘浩浩汤汤何日现’,这讲洞庭湖。洞庭湖恢复这个‘浩浩汤汤’,你什么时候能够给我实现呀?我这政策都给你了,我给你花了多少钱?你移民建镇,退耕还湖呀。你何日能给我实现‘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最后一句是‘葱茏不见梦难圆’。如果湘西这个地区,你这个森林不给我恢复,我没有看到那个葱茏,我这个梦也难圆呀,我死了还不瞑目呀!”

2002年6月9日,朱基总理再一次回湘考察,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以后指出:“我想谈一个问题,就是何时恢复洞庭湖的浩浩汤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长远地考虑一下,我去年写了一首诗:‘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在湖南没有见到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我这个梦圆不了,不就梦断三湘、梦断潇湘了吗?”他还说:“退耕还林的工作,我是绝对的支持。……国家要补贴他粮食,然后你一定要把树种活,这就是我们用政策来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至于那个荒山造林是我们号召的,不是一个指标,是我们大家争取的一个奋斗目标。”最后,他深情地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洞庭湖要浩浩汤汤,湘西地区要草木葱茏,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我理解,朱基总理的最大希望就是希望湘西自治州真真切切地抓好退耕还林,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告别“濯濯童山”,实现满目“葱茏”。为了不辜负朱基总理的希望,州委、州政府号召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全党动手,书记挂帅,全民参与,干部带头”的要求,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工作,“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圆满完成国家和省里分配的退耕还林任务,加快实现生态州的战略目标。

从2001年4月6日,朱基总理一行考察湘西自治州以来,加上2000年永顺县的试点,我们保质保量地完成了400多万亩退耕还林的任务。当时,我们下定了决心,要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全州所有的“濯濯童山”变成一片“葱茏”,尽快实现建设生态州的战略目标,以圆好朱基总理的“湘西一梦”,回应朱基总理的最大希望。

端午节考察报告第7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播媒体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最早提出“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传播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功能上不断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传播介质。

当今是媒体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优势整合,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广播也呈现出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发展趋向。如何突破传统的经营瓶颈,努力探索一条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影响力的创新发展路径,是广播媒体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本文认为,广播具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融合优势,与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融合可能是发掘自身优势、激发自身活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移动通信业的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微信、手机客户端已经初步具备传播介质的功能,具有沟通便捷、信息及时、传播迅速等特点。从传媒发展态势上看,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广播媒体要在发掘自身优势、加强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上集中发力,利用新媒体平台激发自身活力、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传播特性上看,广播媒体和微信、手机客户端应用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

首先,伴随性。手机集便携性、智能性、社交性于一体。广播是伴随性媒体,在传播上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收听信息,在这一点上具有报纸和电视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即时互动性。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社交媒体软件正是满足了人们即时互动、沟通便捷、传播迅速的需求才广受欢迎的。微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传递信息,并以视频、文字、图片的形式到朋友圈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广播所具有的连线功能也具有即时互动性,较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广播的即时互动功能更强。若广播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其原来的传播模式将升级为更具灵活性的、多元化的传播。

第三,共享声音传播。广播是声音媒介,这是广播媒体的核心资源,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微信是以语音和文字为主要传输手段的社交软件,其语音功能和广播的电台互动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传统广播节目里,主持人和听众通过电话互动受线性传播的限制。如果借助微信语音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听众无需拨号,只需要持续按触摸键就可以发送语音信息,方法更简单、更快捷。

二、中国之声与新媒体融合的实践探析

广播与微信、手机客户端融合不仅仅是做内容的搬运工,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理念、技术、运营手段上充分借鉴新媒体。目前,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这是传统广播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最直接方式;二是广播手机客户端,如蜻蜓.fm、考拉FM、荔枝FM、豆瓣电台等。

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一套节目,2011年率先在全国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后又在蜻蜓.fm上开辟专栏,借助微信、手机客户端的特色和功能,探索广播在新媒体语境里的创新之路。笔者以中国之声为考察对象,探索分析广播媒体如何借助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提升广播传播力。

(一)借助微信平台增强用户黏性

开通微信公众账号,是传统广播与微信融合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融合,并不是将广播节目内容完全不加改造照搬到微信公众号,而是传统广播与广播微信平台相互借鉴、沟通合作,利用彼此的优势,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广播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借助传统广播的节目资源和自身的新媒体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对广播节目进行预告、推荐或解读,既能弥补传统广播节目线性传播的缺陷,又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节目传播范围;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增强受众收听节目的自主选择性;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开发一些以听众语音为主导的广播节目,突破传统广播节目以全知视角叙事的模式,探索广播节目播出方式的创新;利用微信的快速传播实现突发新闻的即时传播,增强时效性。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微信公众号共分为收听节目、微社区、专题报道三个部分,其中收听节目根据节目内容划分为资讯头条、深度评论、精选特辑、王牌精品、历史人文等专区,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收听节目;微社区是一个互动社区,用户可以在帖子下评论留言,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可以连接到蜻蜓.fm,用户只要点击“收听节目”就可以进入“中国之声―蜻蜓.fm”,在蜻蜓.fm和微信公众号上同时收听“中国之声”。此外,“中国之声”每天在午间、晚间时段各推送三到四条热点新闻,用户即便没有时间“听”,也可以阅读到图文并茂的新闻资讯。

笔者选取了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1月5日全天推送的消息内容,考察中国之声是如何借助微信平台创新新闻报道模式的。经统计,2016年11月5日,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共推送9条消息,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分析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在消息报道和推送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数量上看,全天共推送9条,数量比较适当。微信公众平台不同于传统广播,在消息推送上是讲究时间和数量的,量少无法引起受众注意,量多容易引起受众反感。据统计,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平均推送的消息一般在5~9条之间,既满足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又没有进行信息轰炸;从时间上看,消息推送时间一般选择在午间休息和晚上下班之后的时间段,既避免了工作时间受众无法阅读的缺陷,又满足了受众工作之暇放松精神的需要,更加人性化;从内容和来源上看,中国之声微信平台推送的基本都是容易吸引受众点击阅读的热点民生新闻,消息来源不再局限于中国之声在线播出节目,而是综合了知乎、互动百科和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符合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消息形式比较多样,运用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受可以在消息下面留言评论。

微信公众号在实时传播和互动沟通方面具有传统广播没有的优势。广播媒体通过充分利用微信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进一步增强广播用户的黏性。

(二)借助手机客户端扩展传播渠道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手机客户端这一新生事物,并迅猛发展。据统计,2015年中国手机客户端应用数量已达百万量级规模,功能丰富、方便快捷、界面亮丽的手机客户端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

相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的容量更大、形式更多样、互动方式更灵活。中国之声并不是将广播节目照搬到手机客户端,而是利用手机客户端的特点对节目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划分出每日最热新闻榜、楼市新变局、环球时讯、养生大讲堂、致富早班车、今日文体、各国观察员、深度调查、第一连线等39个专辑;除此之外,用户在收听节目时,可以拉动进度条快进或回听,还可以返回主页浏览其他新闻,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用户还可以下载、分享、收藏节目;蜻蜓.fm具有保存历史新闻的功能,用户也可以收听旧闻。

与传统收音机相比,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板块设置摆脱了线性传播的限制,用户收听节目更加直观、灵活,选择余地更广泛;与网络电台相比,其基于手机移动互联网,具有电脑所不具备的伴随性优势,具有更强的便捷性。然而,略有不足的是,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比如:互动不足,缺乏必要的互动社区。中国之声在蜻蜓.fm上的信息容量很大,却只局限于点对点的单线传播,受众只能在每条语音消息后进行评论,无法对主持人、编辑提出建议,更无法与其他用户开展交流。中国之声的音频雷同度高,且以硬新闻为主,缺乏创新意识,更新速度慢。如《朝花夕拾》是2016全国“两会”特别节目,3月17日就已停止更新,却仍出现在重要位置。整体节目内容风格偏于严肃,缺乏广播剧等轻松活泼的娱乐节目。

三、对广播媒体运用新媒体提升传播力的几点思考

与其他广播媒体相比,中国之声在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的排名和好评度都名列前茅,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笔者认为,可从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与听众互动两方面入手培养广播工作者利用新媒体的意识和技能,从而拓展广播新闻传播的路径。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提供者。2016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达9.2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新闻消费群体,为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广播媒体要多鼓励微信用户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提供新闻线索,选取真实准确的消息推送给广大用户,选取可以深入挖掘的线索采访调查,拓宽新闻来源。

微信是移动社交媒体,其消费者更青睐轻松愉快的报道,广播媒体要创新报道形式,尝试拍摄一些轻松幽默、契合时代主题的微型广播剧或视频节目,或以说唱的形式播报新闻,这比文本+图片的传统报道更能吸引受众关注。

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最便捷的,但在新媒体面前仍相形见绌。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媒体要利用微信平台发挥声音优势,进行语音互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在手机应用上开设互动社区,让用户之间可以随时沟通交流、分享建议。

四、结语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一方面稳健发展,一方面已呈现出明显转折迹象:从高速发展转向稳健发展、从粗放扩张转向深耕细作、从业务改造转向模式创新、从要素整合转向平台融合。这预示着媒体融合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广播要走媒体融合之路,仅仅做内容的“搬运工”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新一轮挑战,广播媒体必须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充分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拓宽新闻来源,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与受众互动,拓宽广播传播渠道,制作出符合新媒体用户收听需求的优质节目,打造融媒体时代广播传播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周宇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实证研究》,《中国广播》,2015年第1期。

2.田园 《广播与类微信App的融合探析――基于中国广播媒体与微信互动实践的思考》,《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

3.薛琦《化“微”为“机” 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设微信平台的实践为例》,《中国广播》,2014年第4期。

4.杨蔚 《广播媒体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策略》,《中国广播》,2014年第3期。

端午节考察报告第8篇

悬挂钟馗像和张贴灵符,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民俗事象。《浙江风俗简志》介绍:“传说五月是‘恶月’,端午是‘鬼日’,有恶鬼作祟,故民间家家贴驱鬼符于其室。”对此,笔者在浙江海宁作过两次采集调查。

第一次采集(1985年端午节)

海宁以前有各类祠庙340多座,后来一一废去。斜桥凌家亭子的云林寺,是在1985年由当地百姓自发筹资重建的。寺内供奉张六相公菩萨,开光仪式就在这一年端午节,届时有“撇符”。笔者得知消息,专程前往采访。

张六相公是宋代一兵部侍郎,因治理浙西海潮捐躯而被谥“海潮王”。乡人感恩,为之修庙作民间祭祀。

新落成的云林寺有些规模,那天里里外外人山人海,一片繁胜。正殿上搭起了戏台,演出海宁“非遗”项目皮影戏《闹龙宫》等剧目以助兴。据说,过去云林寺举行庙会,分三天迎游,故事(节目)近百堂,牵动海宁、桐乡两县十多个乡镇的百姓数万人,是海宁庙会中的典范。

偏房内一位七旬有余的道士正在挥毫“撇符”,需求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老人两三分钟撇一张,分发一张,以满足需求者祀求国泰民安的心愿。

凌家亭子附近盛行端午贴灵符驱鬼神的风俗,因此每到端午,云林寺庙祝便将灵符相送百姓,作为一件善事来办。

近中午,老人坐下休息,笔者的一位在该庙做事的熟人乘机介绍。老人叫张应昌,是一位火居道士。他说,如今庙宇靠当地民众筹建,所以今天他一早开始,撇符不止,也是为着回报民众。他强调,端午贴灵符是当地百姓一年生活中的习俗大事,希冀吉祥平安。

撇符这等高超的手艺,当时在海宁全市范围内几乎无存,当然在28年后的今天基本绝迹。张应昌用较多的时间讲述端午贴灵符禳灾避邪的风俗。他说,此等事人有则有、人无则无,完全是一种信仰,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种非做不可的风俗。他还谈到张天师撇符捉鬼和钟馗驱邪禳灾的灵异故事,都是这个意思。至于撇符本身的手艺,他说这完全是熟能生巧或者功到自然成。谈到此,笔者的朋友王祖德把笔者也想得到他这一墨宝的事,很客气地提了出来,张应昌欣然答应,还说给你撇一套四张,叫“四季平安符”。说完,他站起身来,提笔醮墨挥毫,仅用七八分钟时间,四张灵符撇成,并盖上了“凌家亭子三宝大”的红印,作为端午节云林寺张六相公开光仪式之礼物相赠。

灵符分别书画朱天君、岳天君、赵天君、哪吒天君,尤以朱天君一张,笔致特殊,似书法非书法、似绘画非绘画的,两者结合更胜一筹,也更为传神。张应昌下笔果断,起笔轻易,粗中有细,速度之快,尤似一笔通天。故所以说其笔法不能称“画”,也不能谓“书”,只有用它的传统专用名字叫“撇”,即“撇符”才恰如其分。

第二次采集(2011年5月1日)

笔者曾草涂《端午节仪式符号研究》的拙作,参加“2011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活动,得到了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重视。他们特地来电告知,认为该文很有特色,但略显单薄,最好还能增加一些分量,比如再作调查采集,内容上得到补充,观点更鲜明,论据更充分。笔者听后思考许久,感到难办,因为目前能撇符的老人实已难找。

正当为难,笔者却在一次到盐官春富镇拜访友人张鹿亭时,无意中见到了他家大门上贴着两张已经破旧、漶漫的灵符。笔者赶快问明情由,方知是出自斜桥镇东九旬高龄的散居道士王雪宝之手迹,是2010年端午节贴上去的。

张鹿亭平素里喜好堪舆之学、留意“风水”之说,与王雪宝一直有些往来。

笔者当即托张鹿亭与王雪宝联系,选定在5月1日登门拜访,采集撇符这一民俗事象。那天上门,王雪宝一身俗装,体格强健。相谈之后得知,他原来是前文所提的道士张应昌的师弟,平时家居,民间有祭祀,他就会合伙拜忏,穿着道衣戴著道巾做道场法事。当笔者提出请教“撇符”一事后,他满口答应,拿出了纸墨笔砚,不到半个小时撇了四张灵符。

王雪宝告诉笔者,灵符是镇邪恶之宝。他说,端午是个“鬼节”,五月之时鬼出来作恶,灵符上撇了“天神四将”,贴在大门上,鬼见了便逃。据王雪宝介绍,每张灵符的结构,分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他说,灵符上端称谓“九笔符头”,必须由九笔完成,不可多一笔,也不可少一笔。灵符下端是正符人物“天神四将”,分别是三眼马(灵耀)天君,手持武器为戟;二是暴眼赵(元坛)天君,手拿武器为藤鞭;三是青面温(琼)天君,手持狼牙棒;四是岳(飞)天君,手握长枪。每张灵符中段盖有一枚“道经师宝”的大红印章,使之稳如泰山。端午节将灵符贴在门上,保护全家一年平安。目睹王雪宝的手艺,听了端午灵符的来由,笔者体会到了民俗文化的作用、地位和影响。

不过,笔者问起一直站在旁边看的王雪宝儿子王春光是否继承了父亲的技艺时,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使笔者感到有点遗憾。

进入国际论坛(2011年6月)

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继而渗入神话传奇故事和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融合凝聚了历史感和文化色彩。吴越端午风俗另起一端,应从纪念春秋伍子胥而展衍,源头远于纪念战国屈原。清雍正年间,海宁盐官建海神庙,祭祀治理潮患的五代吴越国钱和“潮神”、春秋吴国伍子胥,百姓将斜桥凌家亭子云林寺张六相公与伍子胥相提并论。道教曾将伍子胥以中华名将列忠武战神,百姓也就把张六相公以忠孝节义之士列人鬼之神、非正式纳入道教多神崇拜谱系,或称地方俗神。之后,云林寺庙祝也着道袍戴道巾,行一些道观仪轨,保留了“撇符”这一民俗事象。以前,“撇符”反映了民众文化心理,本质上是先人对世界的应付、对未来的思考;当下,这一活动更多地转为娱乐礼仪型,图个节日欢快喜庆、丰富多彩,并延续发展。

让人欣喜的是,海宁端午灵符已经引起了国际文化界的关注。

两年前,由中国民俗学会、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了“2011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朝戈金以及65位来自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和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论坛上,笔者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关于采集端午灵符的调查》。由于论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大会效果非常强烈,许多代表纷纷采访作者或座谈,都认为论文视点独特、图片珍贵、资料来之不易,评价较高。

会后,与会代表去桐乡乌镇考察民俗,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吉川真司带着翻译专门有约,采访了笔者,要求今后多多联系,对海宁端午灵符这一民俗事象作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肯定,这种民俗事象将会越来越被有识之士所关注。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Presentation on Symbols of Exorcism at International Forum

By Zhu Guanliang

Posting a portrait of Zhong Kui and exorcism symbols at Duanwu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n the lunar Chinese calendar, is a tradition that go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In folk faith in many parts of ancient China, the fifth month was a month of evils and the fifth day of the month was a day of devils. Exorcism symbols were a part of folk ritual on the day in many households. To find out exactly how local people do this, i have done two field studies in Haining, now a county-level city in northern Zhejiang Province.

First Field Study on the Festival in 1985

Local documentation records that there were about 340 temples of various sorts across Haining before 1949, the year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hat was, there was a temple in almost every village. They disappeared gradually over decade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80s that temples staged a comeback thanks to the adoption of a religious policy when the country began to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again. Yunlin Temple, a village religious sanctuary, was constructed in 1985 with funds donated through private channels. The buddha worshiped at the temple is called Duke Zhang Liu. I visited the temple on Duanwu Festival shortly after the temple was opened.

Local legend has it that Zhang Liu, a general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came to Haining in a bid to bring destructive tides under control. He died for the project. Local people built a temple in honor of the heroic general. In good old days,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was a big event for local people from more than ten townships. During the ceremony, people paraded for three days, traveling about 50 kilometers in three days. And there were about 100 events.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participated. It was one of the biggest temple affairs in Haining.

Posting exorcism symbols was a popular practice in the neighborhood. On the day I visited, there was a leather-silhouette showoutside the temple, watched by a large audience. A long queue of people were waiting for their turns to get an exorcism symbol from an old Taoist in a side room of the temple. The old man drew a set of four symbol s every two or three minutes and distributed them fast.

While the Taoist took a break during the lunch time, i chatted with him. He was Zhang Yingchang. He declined to talk about himself. He said the temple was built thanks to the donations and endeavors of the local people. To express his appreciation, he had come to distribute exorcism symbols the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He considered these symbols as the way he thanked local people. He explained that posting exorcism symbols on Duanwu Festival was a top priority of local people.

Zhang spent a lot of time explaining the custom and symbols to me. He said that local people believed in exorcising evils and devils during the Duanwu Festival. It was a folk faith and people just did it. As for the art of drawing symbols, he said practice makes perfect. I politely asked him to draw me some symbols. He gladly obliged, drawing a set of four. It took him about 8 minutes to create all four symbols. After finishing the drawing, he stamped the symbols with a red seal.

The four symbols look powerful. They are something betwee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Zhang Yingchang made them almost at one stroke. The four symbols are 26 years old now.

In 1985, he was one of the few people in Haining who knew how to create exorcism symbols. Now, twenty-six years later, in all probability, there is no one in Haining who is able to draw such symbols in a traditional way.

Second Field Study on May 1, 2011

Before the festival in 2011, i wrote a paper on symbols of exorcism in Haining and presented it to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qualify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2011 International Forum on Duanwu Customs. The paper was highly appreciated. I received a call from the Jiaxing Folk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I was asked to flesh out the paper with more materials. I ran into difficulty, thinking it was extremely hard to locate a man specialized in drawing such symbols. However, i happened to see two symbols, which looked extremely old on the door of a friend i was visiting. I learned that they were created by Wang Xuebao, a Taoist in his 90s. The symbols were posted on the door on Duanwu Festival in 2010.

Through the arrangements of a friend, i made an appointment with Wang Xuebao and visited him on May 1. In good health, Wang still practiced Taoist ceremonies. It turned out that he and Zhang Yingchang had studied under the same master and he was junior to Zhang in seniority. He agreed without hesitation to create symbols. It took him less than 30 minutes to create a set of four symbols.

He elaborated on the symbols, explaining who these four gods were and how they exorcised devils and evils. I asked Wang Chunguang, a son of Wang Xuebao, if he inherited his father's art. Quite disappointingly he said no.

International Forum in June,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