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Guangxi Ethnic Studies

杂志简介:《广西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4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理论政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研究专栏、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研...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西民族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4-454X
国内刊号:45-1041/C
全年订价:¥ 14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42
复合影响因子:1.13
总发文量:1601
总被引量:10864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2925
立即指数:0.0725
期刊他引率:0.9063
平均引文率:15.1232
  • 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与文化自觉

    作者:张淑娟; 陈宪章 刊期:2019年第04期

    抗战前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并确立,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文化体系的边界和文化思考的半径,为文化反思提供了契机,成为其全面文化自觉的起点。以政治转变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视为整体,以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为纵轴,以文化的时代性为横轴,以二者的交叉点为原点自觉建立自己的文化坐标,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系,并以此为标...

  • 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作者:袁文华 刊期:2019年第04期

    民族共同体并非一国之内各民族凭借共同特征的简单聚合,而是在"共同体"框架下对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建构,是民族建构中一次新的"自觉"。从自觉的民族走向自觉的民族共同体,是想象与建构双重作用的结果,指向了民族共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递进、链接过程。民族符号的想象是区分民族之"我者"与"他者"的文化前提,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推动民...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民族复兴思想再审视

    作者:彭玉峰 刊期:2019年第04期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现代性进程中超越其同质性弊端,以每个人的自由和个性为目标的解放学说。民族国家的建构是现代性的必由之路,而民族国家所弘扬的民族文化是抗衡现代性的同质化因素的有效力量。马克思在人类解放视域下来审视民族复兴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它既提供了现代性的全新选择,它所带来的中华文化的勃...

  •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

    作者:徐丽曼 刊期:2019年第04期

    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并围绕这一观点做了许多重要论述,做出许多切实努力,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深度参与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既要吸收其他文明有益成分,又要坚守自身优秀传统和鲜明底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着力点,通过强化中华文化教育奠定认知基础、积极改善民生夯实中华文化认同利...

  • 论缘的场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

    作者:张龙 刊期:2019年第04期

    社会共同体构成的原因主要蕴含了不同场域的影响。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场域来看,地缘、业缘、血缘、趣缘场域在历史和现实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关系中来考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渊源,既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群体对"四个认同"的深入,又有助于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自治地区立法变通权改革路径探析

    作者:阳娇娆; 黎群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最终需要沿线国家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配合。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变通权是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规定的民族自治地区能够在综合考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定法律规定进行立法变通的权力。对于民族自治地区而言,立法变通权是宪法所赋予的一种特殊权力,该权力的赋予为民族区域实现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支...

  • 地方性互惠与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以沙镇为例

    作者:哈正利; 云中 刊期:2019年第04期

    沙镇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的是具象的共同体意识。而地方性互惠作为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达,从人群集聚开始就扮演着一定的人文关怀的角色。基于蒙汉群众共同劳作、共同创造的地方性互惠在社会制度、民间信仰、日常生活中关照着沙镇的发展及沙镇的民族关系。从地方性互惠的角度理解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内涵可以成为和谐社会中"普遍的公民态度",有...

  • 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的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

    作者:史艳兰; 刘芳 刊期:2019年第04期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地元阳梯田逐渐出现替代耕种或抛荒现象。为维系梯田景观,旅游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对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再雇佣地方农业工人耕种梯田。本研究以梯田中呈现的黄、绿两种景观为线索,梳理了自耕农与农业工人耕作的异同,以阐释不同农民身份与土地的关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除了生产技术,还包括据不同土地发...

  • 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感”研究:观点与脉络

    作者:郑艳姬 刊期:2019年第04期

    随着身体与感官研究的兴起,身体感研究成为近年来人类学研究本体论转向中的重要向度。它从感官的视角出发,强调感知是富有技术意义的主体性的"身—心"行动,并认为意涵不只是以智性的方式存在,也不只是文化成员主观的赋予,而是在人与文化环境的互动中内化并衍生。它还强调不同文化体系所形成的身体感项目间组成的感知体系生成了日常生活中感知的"...

  • 让·鲁什《安拿依的葬礼》中的人类学诗学

    作者:张敬京 刊期:2019年第04期

    人类学诗学是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后现代转向,强调文化诠释的文学性、创造性和多声部叙事。让·鲁什的人类学纪录片《安拿依的葬礼》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影片的文学性和审美意境,与人类学的诗学转向不谋而合。

  •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基于国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思辨分析

    作者:李超; 蒋彬 刊期:2019年第04期

    人类学对发展的研究已成为现代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也应有多样化的选择。文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国外人类学发展研究的经典理论与成果进行思辨分析,梳理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研究脉络,抽离并总结出多样包容型发展观、统筹整合型发展观、生态适应型发展观、自主自发型发展观和外界干预型发展观...

  • 此岸彼岸——丧葬礼仪中铜鼓的功能探析

    作者:徐昕; 张煜璇 刊期:2019年第04期

    使用铜鼓的族群在鬼魂崇拜和祖先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一套丧葬仪式。对考古实物及丧葬仪式实践的解读、文化功能的分析以及对铜鼓所包含的意象维的整体考察,均表明了铜鼓是彼岸祖灵世界的象征,并起着沟通天地、引导亡灵、娱神娱人的作用。铜鼓唤醒并建构了对于始祖、祖界的历史记忆。此外,铜鼓具有联系此岸彼岸的时空表意性,将死与生、祖界与现世、...

  • 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考察

    作者:李富强; 卫彦雄; 吕洁 刊期:2019年第04期

    克木铜鼓主要有三种类型,也代表三代铜鼓。铜鼓对克木族人而言,珍贵而神圣,铜鼓于其历史中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铜鼓深深地影响着克木人的现实生活,人们依然遵循一定的习俗使用铜鼓。但目前老挝克木人制造铜鼓的技术已失传,而且铜鼓流失严重,铜鼓的神圣性已逐渐受到侵蚀,以往使用铜鼓的传统仪式亦越来越简化,甚至消失了,铜鼓文化明...

  • 土司制度历史价值探析

    作者:雷宇; 雷振扬 刊期:2019年第04期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封建王朝在强调天下一统的同时,对民族地区"因俗而治",施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元、明、清三朝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给予土司诸多特别权力和优待照顾的同时,通过授职、承袭、升降、奖罚、纳贡、征调、卫所等进行御控。这种治理制度与措施,体现了对天下一统的...

  • 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生存心态的田野调查

    作者:蓝洁; 唐锡海 刊期:2019年第04期

    借鉴布迪厄的"生存心态"理论,从历史经验、区分化辨析、文化资本再生产三个方面对32位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生存心态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当前传承人的生存心态结构呈现平稳的、认同现实场域规则的行动导向,但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仍较为突出地呈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场域规则的改变,带来传承人历史经验与当前行动条件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