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Guangxi Ethnic Studies

杂志简介:《广西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4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理论政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研究专栏、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研...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西民族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4-454X
国内刊号:45-1041/C
全年订价:¥ 14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42
复合影响因子:1.13
总发文量:1601
总被引量:10864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2925
立即指数:0.0725
期刊他引率:0.9063
平均引文率:15.1232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辩——二者关系类型及其困境化解之对策选择

    作者:薛一飞; 李春成 刊期:2018年第01期

    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产生以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辨析就成为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而当前的主流观点和政治实践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看似无解的二元困境。欲破解此二元困境,则需立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关系的类型分析,重新对二者进行关系定位,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一国家认同现状出发,探索规范与协调民族一国家关系的有效方...

  • 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

    作者:张鹏; 张为波 刊期:2018年第01期

    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是新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实践的多案例比较,归纳出三种治理模式,即民生内嵌型治理模式、社区一高校互嵌合作模式、少数民族居民互助帮扶模式,继而剖析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提出优化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政...

  •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新型社会组织及其法治化引导

    作者:杜承秀 刊期: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在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中涌现出一些新型社会组织,它们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民主文明新农村和促进乡村善治实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新型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却遭遇因法律地位不明确,其存在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倍受质疑;因组织成本过高和组织不稳定,其生命力不强;因资金缺乏和能力有限,其独...

  • 广西多民族杂居格局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动空间研究——广西民族区域自治60年历史经验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作者:杨军 刊期:2018年第01期

    广西作为民族地区,虽然有12个世居民族与40多个民族成分,却长期维持着内部稳定与繁荣,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自治地方,这与广西多民族杂居格局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动空间是分不开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格局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有利环境,各民族“在一起”进一步增进了广西的民族团结,文化上的融合与认同为...

  • 西部边疆群体性事件:内涵、挑战及治理路径——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思考

    作者:董斌; 冉连 刊期:2018年第01期

    报告指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西部边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西部边疆群体性事件具有性质复杂、诱因多样、蔓延迅速、影响广泛、民族性强、宗教联动和处置困难的特点。近年来,西部边疆群体性事件随西部边疆社会深入转型出现了新趋势,如城市群体性事件问题凸显、网络群体性事件影响放大、社会管理和...

  • 少数民族妇女在边境旅游发展中的角色变迁——以西双版纳州勐景来村傣族妇女为例

    作者:王丽丽; 明庆忠 刊期:2018年第01期

    从女性主义角度关注边境少数民族旅游地的性别参与问题,有助于深化当地旅游发展影响及社会变迁问题研究。文章以西双版纳州勐景来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综合分析旅游开发前后傣族妇女在经济、文化、教育、家庭等方面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变迁。研究结论表明,傣族妇女在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与旅游场域、资本和惯习等三种要素相互...

  • 变迁中的习惯法:原因、动力及走势——基于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田野调查

    作者:陈寒非 刊期:2018年第01期

    从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导致习惯法变迁的主要原因。乡土法杰推动、基层政府主导及村民日常生活诉求三个方面是习惯法变迁的动力实践机制。单独或共同推进习惯法变迁。习惯法变迁的方式有改造和摒弃两种,无论何种变迁方式都不会导致习惯法这套规则体系的消亡,消亡的只是个别不合时宜的习惯法...

  • 族群法治知识在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中的应用路径研究——基于青海H县草原生态保护的田野调查

    作者:廉睿; 魏婷婷; 卫跃宁 刊期:2018年第01期

    酝酿于特定历史语境与特定历史实践中的地方性知识,放置于民族法学视阈下,亦同时构成了关乎现代法治建构的族群法治知识。族群法治知识的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对当代法治实践具有启蒙意义的新“范式”。青海H县的牧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关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族群法治知识,在由民族地方立法所引导的官方法律表达中,尚未被完全涵盖。...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传承路径创新研究——以广东江门地区为例

    作者:宋旭民 刊期:2018年第01期

    从民俗学的视角考察广东江门地区的潮连洪圣诞、礼乐龙舟、开平泮村灯会的案例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三地特色民俗活动的参与人员、举办内容、举办时间和活动空间虽有一定变化,但该民俗活动仍能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将其用于自身的延续发展。由此可总结出把握“潜在群体”“特色内容”“关键时间”“核心空间”四个重要元素的可行路径,为面...

  •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变迁的动力机制——基于广西防城港市京族聚居地434份问卷调查分析

    作者:佟义东; 谢舜 刊期:2018年第01期

    本文以京族“哈节”为个案,以广西防城港市京族聚居地434名京族人作为研究样本,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变迁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京族“哈节”变迁呈现功能复合性发展、节庆仪式世俗化、物质文化同质化和传统技艺传承困难等特征,这是由民族主体力量构成的原动力、国家行政力量构成的外部推力和市场力量构成的外部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少数民...

  • “人”造石刻:和日村石雕传承的主体、方式与意义

    作者:冯雪红; 向锦程 刊期:2018年第01期

    青海和日村石刻文化发祥于和日寺,经过近百年的传承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传承主体和传承方式。传承主体主要有内传群体和外传群体,因其身份的不同,内传群体又可分为神圣群体和世俗群体;外传群体则由因婚姻和师徒关系而形成的群体所组成。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相承、家人沿习、婚嫁传输和政府培训。这些传承主体和方式构成了分析藏族石刻传承意...

  •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现代选择——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

    作者:姚磊 刊期:2018年第01期

    场域理论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建构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空间成为破解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要义,借鉴并创新传统社会时期文化传承实践的成功经验,发挥国家权力建构的主导作用,建立制度化传承机制;立足民众以巩固文化传承的主体根基,对传统文化本体进行现代性创新,使之在现代...

  • 文化多样性与学校教育:西方国家的实践及中国的历程

    作者:陈学金 刊期:2018年第01期

    文化多样性是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移民群体、土著群体、少数民族群体是构成某一国家内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来源。文化的多样性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对于个体成长、地区和国家发展、国际和平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保存传递文化以及国家整合的功能,它是保护与促...

  • “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文本的遴选原则

    作者:崔颖 刊期:2018年第01期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召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梳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研究的历史脉络,提出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应以翻译文本遴选为出发点,并详尽论述了遴选的原则。

  • 夹缝中生存:清代畲民政治参与窥探

    作者:邱开玉; 廖梦雅 刊期:2018年第01期

    在封建统治者导演下,清代时期的畲族社会已逐步实现定居并最终完成封建化,造就了畲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社会条件;畲族封建式家族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有限的智力投资,奠定了畲民政治参与的经济文化基础。在此之上,清政府的统治决策与政治精英的帮扶,最终促成了大量畲族庶民实现政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