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Guangxi Ethnic Studies

杂志简介:《广西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4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理论政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研究专栏、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研...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西民族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4-454X
国内刊号:45-1041/C
全年订价:¥ 14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42
复合影响因子:1.13
总发文量:1601
总被引量:10864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7.2925
立即指数:0.0725
期刊他引率:0.9063
平均引文率:15.1232
  • 论民族和谐的形成要件及文化生态

    作者:袁东升 刊期:2017年第06期

    民族交往交流及和谐共居既依赖既定的族际文化生态,也依从自我与他者认同机理与互动机制的形塑及建构。国家在场是族际和谐的动力与导向;族际间多方面多维度多层面的交往互动是族际和谐的必要及基础条件;族际相互认同的机理及族际互动的保障机制是族际和谐的必要保证及关键要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族际和谐的催化剂及助推剂。

  • 边疆语言治理的挑战与转型

    作者:刘华夏; 袁青欢 刊期:2017年第06期

    边疆语言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国家为核心,结合市场、第三部门、公民等治理主体,共同解决边疆大众语言运用中问题的过程。边疆语言治理的目的是推动中华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边疆语言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由于历史地理及政策原因,我国边疆面临语言差异化结构危机,当前族际主义取向的边疆语言治理对边疆人民的国家...

  • 论自治区自治条例的规范属性

    作者:阙成平 刊期:2017年第06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将自治区自治条例认定为综合性、纲领性、原则性规定,具有“小宪法”的性质。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实践也是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并导致了一些问题,最为突出地表现为5个自治区数十年来起草的十几、二十几稿的自治条例无一获得批准。这一习惯认知既缺乏规范依据的支撑,也是对“自治”的片面理解,还有悖于宪法设定...

  • 民族团结精神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资源 刊期:2017年第06期

    民族团结精神是左右江革命老区精神重要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今天左右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活力之源。本文重点阐述了要充分发挥民族团结精神在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的作用,一是抓宣传教育,把老区民族团结精神凝练好,以团结归聚人心;二是抓发展要务,打赢老区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发展促进团结;三是抓载体创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典型引...

  • 网络民族舆情与网络民族关系刍议

    作者:洪伟 刊期:2017年第06期

    随着社会整体转型的深入,我国民族宗教领域不断涌现突发性事情,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形成网络民族舆情。消极的网络民族舆情,对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不利影响。构建和谐的网络民族关系,就要对网络民族舆情加强网络监管,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主流声音,正面宣传,形成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鼓励各民族开展交流对话。

  • 黍作文化的代表——基于秭归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研究

    作者:袁玥 刊期:2017年第06期

    薅草锣鼓作为黍作文化的代表,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深厚积淀,更是保存巴楚古音的优良载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和劳动方式的转变,土家族薅草锣鼓必然走向社会性的自然消亡,抢救和保护薅草锣鼓传统艺术形式也就成为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

  • 试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之异同

    作者:初阔林 刊期:2017年第06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是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三个词汇,对这几个词汇的区分常常会对初学者造成一定困扰。学界通常认为这三个词汇的涵义是大致等同的,但在细微之处也有一些差异,是一种“相通互异”的关系。这三个专有名词的诞生、流传,不仅与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各国的学术传统、学者的学术偏好密切相连...

  •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民族志书写

    作者:黄治国; 李银兵 刊期:2017年第06期

    科学民族志不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后现代民族志在方法和视角等方面的种种实验,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和探讨民族志书写的新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民族志书写,基于对主体性写作传统的批判与超越,重在把实在主体转向关系主体,进而去探讨不同主体间如何达成共识和互识等相关问题,最终实现理顺不同主体间关系的目的。而厘清民族志书写中的多重主体及其...

  • 少数民族孝文化的现代转型——以佤族敬老宴为例

    作者:陈明君 刊期:2017年第06期

    敬老宴是佤族孝文化的缩影,也是孝文化在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表达方式。通过佤族敬老宴变迁的民族志研究,对玛格丽特·米德的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共喻”才是最适合中国社会的代际理论。追求“共喻”的过程也是追求实现不同年代的人对自身民族孝文化的共同认可、接受并付诸实践的过程。

  • 磕头拜年、集体仪式与社会整合——基于豫北农村拜年仪式的实证分析

    作者:张贯磊 刊期:2017年第06期

    随着村庄共同体联结纽带的减弱,集体仪式在乡村社会整合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磕头作为豫北农村地区新年时节重要拜年仪式,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通过磕头仪式,村庄内的新人群体获得了准入资格,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同时,个体习得了社会规范与地方性知识且加以内化,实现了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拟亲式社会关系网络在代际间进行传...

  •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

    作者:罗彩娟 刊期:2017年第06期

    作为壮族主源之一的“骆越”族群,其文化不仅呈现于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还存在于骆越后裔——壮族代代相承的诸如干栏房、蚂节等族群文化象征中。骆越国古都遗址所在地的壮族人民以骆越文化展示馆的方式展示,同时以一年一度的有关骆越的节日和祭祀仪式等实践活动来加以宣传弘扬骆越文化。“骆越”族称的出现是族群意识产生的标志;骆越人共同的生活...

  • 族群惯习、山地环境与龙脊梯田文化

    作者:付广华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与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关联,族群也有保持固有文化的传统,可以称之为“族群惯习”。龙脊梯田之所以为梯,是适应当地山地环境的结果;而山之所以为田,除了当地具备稻作农业生产的温度、光照和水分等自然生态因素外,更多的是壮族传统稻作惯习作用的产物。正是环境与文化两种因素的互动,才缔造了宏伟壮观的龙脊梯田文化景观。

  • 瑶汉分治:清代粤北民族政策

    作者:李双 刊期:2017年第06期

    清代,粤北瑶事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在镇压和治理粤北瑶民过程中,清朝政府通过武力威慑和社会控制的手段,逐渐形成瑶汉分治政策。在这种政策长期影响下,粤北瑶区出现瑶汉冲突不断、瑶汉边界固化、瑶民社会落后、政府背负沉重的防瑶经费等负面效应。究其原因,除了施政失误之外,还有瑶汉不同社会形态的差异与冲突、行政双轨体系的重叠与缺...

  • 民族医学何去何从?——以连南瑶医药为例

    作者:方静文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本文以医学人类学之“医学体系”概念考察连南瑶医药,将其置于连南瑶族地区的多元医学体系和社会文化中作全景考量。借助于文献的梳理和田野中所获得的瑶医个案呈现连南瑶医药的历史变迁,考察瑶医药与其他医学体系以及当地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并思考其定位及未来命运,指出优势专科和疑难杂症是各方力量对当下连南瑶医药之定位的同构,而日常保健...

  • 故事·胎盘·背带·生存的隐喻——七百弄布努瑶信仰文化研究之二

    作者:罗柳宁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本文以七百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布努瑶生养过程中的故事以及胎盘、背带等物质进行文化内涵解读,反映和强调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所有文化创造都有女性的参与,凸显着女性的主体意识以及其社会存在价值和精神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