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博览

工会博览杂志 省级期刊

A View of Labour Unions

杂志简介:《工会博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605/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聚焦、讲述、讲述_故事、风采、班组园地_建设、交流_职工论坛、交流_隔空有理、交流_圈里圈外、文化_国学讲堂、文化_名家专栏文...

主管单位:北京市总工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总工会
国际刊号:1009-9166
国内刊号:11-4605/C
全年订价:¥ 422.4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复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10250
总被引量:469
H指数:6
立即指数:0.0015
期刊他引率:1
  • 致敬.国之脊梁

    作者:碕石 刊期:2019年第27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首度颁授。其中,8位'共和国勋章'和28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彰显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赫赫功勋和高山仰止的人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功勋荣誉表彰工作,推动建立了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 致敬“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刊期:2019年第27期

    9月17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当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8人获'共和国勋章';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等28人获国家荣誉称号。

  • 于敏:创造世界纪录的“两弹元勋”

    刊期:2019年第27期

    28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他就是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父亲是一位小职员,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

  • 申纪兰:65年守护一个初心

    刊期:2019年第27期

    一身深蓝色粗布衣服、一头刚盖住耳朵的短发,在1975年剪掉长辫子之后,申纪兰4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在农村最常见的打扮。她一生不曾离开劳动,即便89岁高龄,每天还是力所能及地参加劳动。'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她说,这是她的初心。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是全国唯一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人。从25岁第一次当...

  • 孙家栋:国之重器背后的“牧星人”

    刊期:2019年第27期

    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已近九旬高龄、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的孙家栋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从1958年留学归国,孙家栋先后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领导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工作。60多年来,所有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事件,他都是参与者、亲历者。

  • 李延年:从解放军到志愿军的战斗英雄

    刊期:2019年第27期

    李延年生于1928年,河北人。他出身贫苦农家,9岁开始参加劳动,到17岁干过猪倌、厨师、学徒工等多种活计。1945年10月,日寇投降后,李延年在长春参加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洮东军区独立支队,从此步入军旅。加入革命队伍后,李延年踏实努力,作战勇敢。

  • 张富清:深藏功名64年 坚守初心不改本色

    刊期:2019年第27期

    有这样一位老英雄,称赞他,'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他就是湖北省来凤县离休干部,今年95岁的张富清老人。革命年代,他曾立下赫赫战功,退役后他又主动选择到偏远的贫困山区工作。

  •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刊期:2019年第27期

    一如既往,去年冬天,袁隆平又去了海南,和自己的团队在南繁基地一呆就是3个多月。他已经89岁,身体大不如前。数十年如一日候鸟般奔忙的背后,是这位老科学家对梦想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袁隆平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 黄旭华:龙宫神探的传奇人生

    刊期:2019年第27期

    '步入核潜艇的一刹那,就与世隔绝了。'如穿梭进玄幻故事里的'结界',黄旭华的心格外地静。他以总设计师的身份亲自登艇,将下潜至极限深度,身后是上百双焦灼的眼睛。直下深海八千尺,勇探龙宫宝藏。可谁又知道,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头顶着'三无'头衔出道——无经验、无技术、无条件。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就此上路,黄旭华论证与设计工作的大幕由此...

  • 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刊期:2019年第27期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 白手起家研读政治经济学

    刊期:2019年第27期

    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卫兴华一次次为坚持、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声。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华北大学基础上组建成立,就读于华北大学的卫兴华前往人民大学学习经济学。当年8月,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成立,他被选拔到政治经济教研室成为研究生。按照组织分配,卫兴华从此时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在此前,卫兴华连'政治经济学'这个词都...

  • 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刊期:2019年第27期

    '既然我选择了做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要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教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堂堂正正、通体透亮的人。'尽管已经90岁高龄,于漪的话语依然充满力量。于漪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语文教师,她以'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极大热情投入工作,在其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她曾饱经风霜。1977年,她重返讲台。

  • 青春不老则文学常青

    刊期:2019年第27期

    仅2019年上半年,王蒙就先后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生死恋》《地中海幻想曲》《邮事》等,并推出新书《争鸣传统》和《睡不着觉?》。如此旺盛的创作力,让不少青年作家都自愧不如。'文学本身并不产生文学,只有生活能产生文学。'经过八十五载的沉浮打磨,王蒙不忘自己的来时路。1953年,19岁的王蒙开始...

  • 让国羽冲上世界舞台

    刊期:2019年第27期

    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四项球类运动会。赛后,印尼羽毛球队和中国队打了一场友谊赛,印尼队20岁的华人球星王文教发现,中国羽毛球的水平很低,这个发现也改变了王文教的人生轨迹。当时,祖籍福建的王文教是闻名印尼的球星。那场中国和印尼球员之间的友谊赛,深深地触动了王文教,他决定要帮助祖国提高羽毛球运动水平。1954年5月,他和同胞陈福寿等踏...

  • 做新时代的“智慧铁人”

    刊期:2019年第27期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开发好大庆油田。'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油田'新铁人'、 82岁的王启民说。1961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王启民主动进入大庆油田工作。他既不照搬国外经验,也不照抄书本知识,自主研发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10年试验,王启民带领团队绘制出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