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学与技术

工程科学与技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s

杂志简介:《工程科学与技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773/TB,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工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水利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信息工程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
国际刊号:2096-3246
国内刊号:51-1773/TB
全年订价:¥ 210.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工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3
复合影响因子:0.91
总发文量:2309
总被引量:19057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5.5978
立即指数:0.0688
期刊他引率:0.9269
平均引文率:14.0972
  • 地震影响下西南干旱山区泥石流危险性特征与防治对策

    作者:陈宁生; 邓明枫; 胡桂胜; 周伟; 杨成林 刊期:2010年第S1期

    "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西南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在强降雨作用下,这些松散堆积物容易启动产生泥石流。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更是经历了罕见的旱灾,长历时的干旱易引发强烈的森林火灾,后期易形成更强的降雨,同时,在干旱作用下,松散堆积物中的黏土颗粒收缩,在降雨作用下会迅速吸水膨胀,阻塞土体空隙,使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土体抗剪强度随之...

  •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方向效应研究

    作者:许强; 李为乐 刊期:2010年第S1期

    针对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汶川地震灾区的一些特殊区域,滑坡的滑动方向呈现出一些与地震动力直接相关的异常现象,作者对典型研究区进行了详细的遥感解译,统计了不同坡向上滑坡灾害的发育密度和大型滑坡滑向与发震断层的关系,得出汶川地震诱发滑坡具有'背坡面效应'和'断层错动方向效应'。'背坡面效应'是指在与发震断裂带近于垂直的沟谷斜坡中,在...

  • 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

    作者:韩用顺; 梁川; 崔鹏; 韩军; 薛蛟; 张永祥 刊期:2010年第S1期

    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频繁活动与复杂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以岷江河谷汶川段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了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分布状况和主要地形影响因素,并基于次生山地灾害形成因素贡献率,引入确定性系数,利用GIS和RS技术,...

  • 汶川地震后北川干溪沟山地灾害及长期发展趋势初步分析

    作者:陈晓清; 崔鹏; 李泳; 高全; 赵万玉 刊期:2010年第S1期

    汶川地震在干溪沟内激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根据航空影像数据解译,干溪沟内发育成片的崩塌滑坡91块,总面积10.42 km2,占全流域的28.95%,而暂时没有泥石流活动痕迹。干溪沟内山地灾害在坡度、坡向、高程、断裂距离、地层岩性等方面存在如下规律:1)发生崩塌滑坡的坡度主要分布在30°~50°,随着坡度的增加,发生崩塌滑坡的概率越大;2)崩塌滑坡的坡...

  • 彭州市震后地质灾害特征与重建建议

    作者:田宏岭; 杨宗佶; 王萌 刊期:2010年第S1期

    彭州市在"5.12"地震后的发生大量地质灾害,灾后重建必须考虑地质灾害的特征。通过现场调查与灾害类型、规模、与地震及降雨关系等数据分析,得到彭州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与分布。结合旅游业数据,分析了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及带来的相应的机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可持续化发展的建议。

  • 地震后降雨激发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作者:杨宗佶; 乔建平; 田宏岭; 黄栋; 王萌 刊期:2010年第S1期

    针对"5.12"汶川地震之后,斜坡结构受地震动松动破坏,在降雨或外届轻微的扰动下发生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概率模型的降雨激发区域地质灾害概率预警的方法。根据地震灾区本身的气象水文和地质环境特点,建立了降雨诱发灾害的概率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以降雨概率和降雨量为基础,以研究区成都市地震灾区为例进行...

  • 基于子流域的地震诱发崩塌敏感性评价

    作者:张建强; 崔鹏; 向灵芝; 庄建琦 刊期:2010年第S1期

    根据地震诱发的崩塌具有数量大和成区分布的特点,将研究区北川苏宝河流域划分为211个子流域,评价选取子流域的平均高程、最大高差、平均坡度、距离河流距离、沟谷密度和岩石类型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建模,并且使用ROC曲线和Kappa系数对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价,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Kappa系数为0.690。采用同样的评价方法基于...

  • 神经网络和集成学习在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赵向辉; 付忠良; 谢会云; 刘栋; 姚宇 刊期:2010年第S1期

    针对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中的分类问题,以滑坡灾害为例,开展对神经网络和集成学习在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中的应用研究。基于集成学习和GIS技术,以重庆万州区为示例研究区域,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在滑坡危险度区划中的应用,并采用定量方法实现了滑坡危险度区划。为了发挥滑坡危险度区划影响因素之间的互补作用,提出采用属性组合的集成...

  • 不同形态开挖损伤斜坡的地震荷载响应分析

    作者:阿发友; 孔纪名; 倪振强; 孙峰 刊期:2010年第S1期

    以汶川地震中开挖损伤斜坡集中变形破坏的特点为基础,以花岗岩为开挖损伤斜坡的介质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研究分析了自然斜坡、开挖5 m、开挖10 m、开挖15 m和开挖20 m不同开挖尺度条件下斜坡的开挖损伤效应以及开挖损伤斜坡的地震荷载响应规律。分析表明,开挖损伤不仅本身破坏了斜坡的应力平衡,并且影响了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开挖损伤和地震动力响...

  • 以重建生产力为目标编制灾后重建规划——以龙溪乡羌人谷东门寨灾后重建规划为例

    作者:曹雪梅; 刘琨 刊期:2010年第S1期

    以羌族地域城镇在地震灾害之后,能实现产业转型及经济腾飞为目的,从文化内涵与产业基础的角度,以东门寨的重建规划为例,从涉及到的区域经济、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以及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提出一种切实协调并解决相应矛盾与问题的可尝试的途径。

  • 节理岩质边坡破坏过程的PFC2D数值模拟分析

    作者:李新坡; 何思明 刊期:2010年第S1期

    边坡破坏后的运动过程及运动距离预测可以为灾害危险性区划、风险评估等提供定量分析依据,可以为灾后重建规划以及地震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节理岩质边坡的破坏和其后的运动过程非常复杂,没有理论方法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合理的描述,而数值模拟方法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采用颗粒流程序PFC2D对节理岩质边坡的破坏和运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

  • 汶川地震堰塞湖地区水安全综合评价

    作者:王绍玉; 唐桂娟 刊期:2010年第S1期

    目前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安全问题,突发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所在区域的水安全隐患是地震堰塞湖造成的重大危害。提出构建汶川地震堰塞湖地区水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改进的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进行评价,弥补了传统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参数设置和聚类结果不明确的缺陷,并对"5.12"汶川地震形成的21处较大型堰塞湖所在地区水安全进行了评价,得...

  • 对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遗产建筑震害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作者:潘毅; 赵世春; 余志祥; 刘成清 刊期:2010年第S1期

    汶川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灾区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建筑的安全。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建筑,根据文化遗产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破坏状况,总结了不同结构形式的文化遗产建筑的震害特点。结合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遗产建筑的营造特点,分析了其传力机理和不同构件的抗震重要性,提出了文化遗产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地震荷载作用下钢框架梁柱节点的低周疲劳损伤积累分析方法及探讨

    作者:王志宇; 王清远; 田仁慧; 陈宜言; 姜瑞娟 刊期:2010年第S1期

    根据目前报道的实验研究成果,介绍了钢框架梁柱节点低周疲劳损伤积累的分析方法。结合研究者提出的分析模型和设计规范,综述了梁柱节点寿命评估方法和低周疲劳损伤积累评估模型。重点包括S-N曲线、断裂力学和局部应变分析方法的比较,并对进一步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为在国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 地震作用下桩锚组合结构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

    作者:罗渝; 何思明; 欧阳朝军; 吴永 刊期:2010年第S1期

    对于一些性质复杂,滑坡推力巨大的边(滑)坡,单一的抗滑结构对其整治已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各种组合抗滑结构应运而生,然而目前对采用组合防治结构加固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又十分稀缺。因此,以桩锚组合结构加固边坡为例,运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推导出了地震作用下桩锚组合结构加固边坡中抗滑桩所需提供抗力的计算公式以及该加固边坡的屈服加速度计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