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

法人杂志 部级期刊

Faren Magazine

杂志简介:《法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193/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时评、奇特圆桌_航天、运动、社会、通信、生物、健康、视野、洞察者、特别报道、产业_教育等

主管单位:司法部
主办单位:法制日报社
国际刊号:1672-6545
国内刊号:11-5193/D
创刊时间:2004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4735
总被引量:1048
H指数:9
立即指数:0.0047
期刊他引率:1
  • 纳税人对央企的期待

    刊期:2007年第02期

    央企不仅有中央政府背景,从根本上说它们还应当是代表着广大的纳税人利益,政府代表纳税人对这些垄断行业进行投资,主要不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履行公共责任和保持国家对其的控制力,最终是为了增进全体纳税人的福祉

  • 本期广告索引

    刊期:2007年第02期

  • 到澳大利亚留学去

    刊期:2007年第02期

    提及澳大利亚,人们不仅会联想到广袤富饶的土地、优美的风景、人见人爱的考拉,还会想到高质量的澳大利亚教育。

  • 政策法规

    刊期:2007年第02期

    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就业促进法草案;国务院关注北京房地产;医药价格将严加规范;国家安监总局:严查隐瞒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

  • 搜案

    刊期:2007年第02期

    山西左云矿难渎职犯罪案部分量刑加重;高山在加拿大接受拘留聆讯;胡星案致多名官员被“双规”;两面针涉嫌违法 证监会立案调查;

  • 中国楼市陷入赌博困境

    作者:梅新育(评点) 刊期:2007年第02期

    显示2006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北京以10.7%涨幅居全国之首.最近的连续5个月同比涨幅超10%.中心城区二手房单价突破万元关口。

  • 人民币升值会将“世界工厂”置于绝境

    作者:王晓华(评点) 刊期:2007年第02期

    “人民币必须更快升值!因为这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解决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对症之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力主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

  • 慎言突破美出口管制

    作者:梅新育(评点) 刊期:2007年第02期

    2月12日,美国总统布什就两笔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项目向国会作出了肯定性的确认,一项是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向铁道部出口20台用于铁道几何测量系统豹QA750型加速器,一项是波音公司出口商用客机部件生产和测试相关设备及技术。

  • 央企产能过剩折射经济隐忧

    作者:刘晓燕(评点)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06年中央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大幅增加,实现销售收入81368.8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利润7546.9亿元,同比增长18.2%。绝对利润上升,但相对下降.在经历2003年与2004年的高增长后.央企利润增幅每年下降5%以上.央企利润增长进入下降通道,产能过剩压力进一步体现。

  • 行政垄断助推中国经济“泡沫化”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07年2月9日,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完全没有经济泡沫的问题”。

  • 山西干部考核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张海滨(评点) 刊期:2007年第02期

    近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方案》,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以量化评价的统计指标.以引导、激励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政绩观。其中GDP只占10%的权数.而环境资源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成为考核评价各级政府和干部的重要内容。

  • 两税合并后需防止经济过热

    作者:孙洁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两税合一对当前财政政策的影响不会太大,稳健财政政策框架仍将继续运行

  • 物权法草案瓜熟蒂落

    作者:杨耕身 刊期:2007年第02期

    尽管经历过种种争议甚至风波,全社会对于物权法的期待最终统一到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以及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上来

  • 农村金融改革大戏即将上演

    作者:高伟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07年农村金融的商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会有更多的银行资本(包括外资)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

  • 揭秘“休眠公司”

    作者:吕冰心 刊期:2007年第02期

    这是每天都在发生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现象.成千上万家公司在张灯结彩地注册挂牌之后,在两到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很快就隐姓埋名或者销声匿迹。显而易见地是,这些一向默默无闻的公司并非寿终正寝——人们很难找到它们.它们却无处不在.只是保持着鲜为人知的“休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