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

时间:2022-08-03 04:55:28 关键词: 医学护理 教学模式
摘要: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转变了思想观念,将枯燥的学习变成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讲起到了终身受益的作用,培养了具有宽厚的学科专业化知识的高层次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1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1.1对象

2008级护理本科生83人,2009级护理本科生96人,年龄21岁~23岁,平均22岁。

1.2分组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为A组。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为B组。教学结束后采用同样方法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综合素质、能力型的人才。在高等护理教育中,一方面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应培养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掌握运动医学护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运动伤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急救和康复护理措施,培养护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主动学习探索的氛围,关键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去运用。

1.4培养护生的学习兴趣

有目的地运用运动医学护理的内容与形式去创造和完成高质量的护理。由于护生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护生提高认识,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护生全面了解运动医学护理的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信心,给护生创造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1.5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运动医学护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涉及的学科较多,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难以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操作课程内容,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演习,要求护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模式的实施

2.1理论课

在理论课上精心设计课程结构,向护生讲授运动医学护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实践的实施模式;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亲自到临床见习;课后进行书面总结;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要积极引导、组织、协调和点播。培养护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明确运动医学护理的教学模式。

2.2实践课

2.2.1技能训练

对护生进行运动医学护理技能训练,帮助护生了解运动伤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关键是掌握运动损伤急救及康复护理措施的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护生亲手进行急救、固定、包扎、按摩、外伤演习处理等操作,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培养护生自己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

2.2.2临床实践

针对护生普遍存在少见的运动损伤的病症,到临床去见习,开阔视野,观察病例,使护生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能力。

3效果

3.1学习兴趣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护生对运动医学护理感兴趣29人(34.9%),无兴趣54人(65.1%);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护生对运动医学护理感兴趣82人(85.4%),无兴趣14人(14.6%)。由此可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护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护生学习运动医学护理的兴趣。

3.2对教学模式满意度

经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8级有72人(86.7%)对教学模式满意;2009级有93人(96.9%)对新教学模式满意。可见,新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

3.3理论与实践测试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进行理论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者24人(28.9%);80分以下者59人(71.1%)。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定,成绩在80分以上者56人(58.3%),80分以下者40人(41.7%)。可见,采用运动医学护理新的教学模式后,护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4讨论

4.1构建科学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自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已成为国际护理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运动医学护理教学要围绕培养护生职业意识与塑造综合素质来进行,它意味着把运动医学理论与技能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教学的重点运动医学理论本身转变到护生自身实践中去,贯彻始终,使其成为适应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4.2建立科学先进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讲授、播放录像、临床见习、课堂讨论、问卷调查、能力测试等形式,进一步证实新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实施,提高了护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理论与实践集一身的当代护生职业形象。

4.3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转变了思想观念,将枯燥的学习变成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讲起到了终身受益的作用,培养了具有宽厚的学科专业化知识的高层次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作者:于波姜中群单位: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1构造与培养医学护理与职业教育新型关系向职能型培养目标的转变

对于学校教学培养而言,目前是以统一教学目标进行单一模式培养为主流。是属于教学考试证书过程体系,没有体现出真正含义的职业化教育培养和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而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文化指数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追求和享有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与服务日渐增强。因此需要各类各层次的护理来适应社会与人群。医学护理这一较为特色的社会化专业,对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及人才观,顺利地就业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为此,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中,培养选择该职业的主动性和优势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相符性,培养学生感兴趣忠于此职业的认知度。将自我的主动性能动性融入其学业之中。确定多种形式类别的培养目标,如病床护理、康复护理、重症护理、特种护理、家庭护理、老年护理、婴幼儿护理、心理护理、常规护理等等,依社会需求而定。

2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应符合形势发展的需求

2.1确定全方位护理概念,摆脱传统的医院护理观念的束缚

人们普遍认识,护士存在于医院,服务于患者,即医院护理。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护理职业应是伴随人的一生各时期、各阶段、各要求的不同,使之产生不同的护理行为,故它是多样性、多层次、多方位化的职业。由此,医学院校在实施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先形成统一明确的重新认识观,将立体宏观护理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加强宣传,让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新概念,增强职业意识和吸引力,积极投入到这一职业的主动选择行列之中。

2.2建立完善相应的教育培养机制

进行职业化终身教育,使学员对此职业有着长效认识和持恒的期盼,而非当今护理行业中流行的吃年龄饭而后顾中年之后再择业的担忧。建立可以进行“终身需要终身培训”的教学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化始终。引导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建立和完善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学位”互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培训相融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体系。需要岗位需求与能力培养相一致,兼顾职业人和社会人的培养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如发展职业继续教育,做好职后培训,整合各形式教育与职教的联系。

2.3制定相应课程教学体系

打造较高水平师资团队有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的课程设计以确保目标培养的现实。课程教学体系应形成动态模式,将专科护理、护理流程、急救护理等在临床教学过程采用模拟教学,不断的调整、填充与更新。时时体现出区域性、层次性、个性差异性、不同需求性、实用性,尽可能缩小其培养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可以胜任的教师团队,实施教学任务。目前,教师偏理论型,具有“双师型“能力和资格的较少。具有医院、社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教师更少。故应转换思路,重新培养和构建一支职业化教育程度较高的教师团队。考虑到编制和学校吸引力的问题,选一些医院、社区、基层医务人员合作,采取相对稳定的聘任制来组建。

2.4建立职业化的实训实习培养模式

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建立各类护理模拟基地与场所。有针对性有特色地进行实训,减少理伦型实验课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学生依自我实际状况而选定)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培养计划。更为合理地选送至对应的医院、科室去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完成实习过程。建立实习保障和考核机制,确保培养的学生都为合格产品,真正适应社会护理工作。

3紧跟形势发展不断强化改革,促进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与科学

尽管依靠上述模式开展并做好工作,目前还有许多困难,诸如设备设施及经费的不足,专任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调整,学校管理形式的深层改革,岗位设置的合理安排,编外人员的安置问题,实训基地建设等等。需相关专业人员方向明确、思路清晰,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建立并形成一种科学的动态的职业化教学模式,完全能符合和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作者:高士杰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卫生学校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是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同。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将循证医学列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为了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证据评价应用能力等,将来更好地开展临床决策和临床科研工作,有必要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观点和方法。鉴于此,在三年制中专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一、二班的学生,共82人。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随机选取一班(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二班(42人)作为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两组教学课时、内容、进度同步进行。

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选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儿科护理》作为授课教材。

教学过程

1)循证医学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理念,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教学资源,讨论分析临床典型案例,应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具体采取以下步骤:

①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

②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

③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

④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⑤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

⑥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评价方法 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最终导致头脑僵化,不能创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创新性医护人才的培养。新的评价指标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对效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的能力。

1)理论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由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临床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组成,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2 结果

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循证医学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证据检索和评价能力及临床思维的能力。结果见表2。

3 讨论

儿科护理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熟悉的其他医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知识覆盖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儿科患者年龄小、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往往不能自诉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格检查,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故儿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长期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反客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即“变教为导”。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思想,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采用循证医学法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努力记忆,基础理论知识易于掌握,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影响不大。循证医学法教学组在主观题上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可能的原因是循证医学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疾病的应对处理能力;而对照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问题的锻炼,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差。

通过对两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较来看,循证医学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是儿科护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2)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缺乏;3)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技能,且花费时间很多;4)循证医学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英文阅读和数据库检索能力;5)远期的教学效果不清楚。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技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性、高能力、高素质的儿科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