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8-03 04:26:32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体系 构建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除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应当在做好校园内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个别沟通等方式多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共同为大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成长空间,让健康的心理伴随大学生成长成才。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摘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充分认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能更切实的进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必须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变化也较大,其心态既不同于入学前的高中时代,也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在校生,这是因为他们刚刚跨入大学校门,在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这一时期心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如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则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我国过去只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和简单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创造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既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重中之重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先进的和科学的教育观念。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己开始受到我国大学的重视,但目前它在一部分大学中仍只是形式而已,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都是单独作战,与大学其他课程内容并无联系。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对心理健康实质内涵的认识有所偏离;另一方面来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即心理健康问题应由心理工作人员来解决而不需要与其它部门进行合作。随着我们对心理健康实质的深入研究与理解,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应有的必要之一。随着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将最终成为高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看,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逐步融入普通教育,双轨合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构建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还应注重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首先,树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通过教育纠正学生的缺点、培养优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使大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并把生活幸福作为高校教育奋斗的目标。其次,优化校园环境,通过绿化、建筑等美化校园。注重学生在校生活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要关注贫困生,通过提供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予以帮助,使他们自强自立,顺利完成学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愉悦其身心,提高其校园生活的满意感,同时还可以通过板报、广播、社团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来宣传积极的心理健康内容,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潜能,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三)完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本校大学生特点,以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第一目标制定切实可行且科学的规划。

1、行为规范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不但影响一个人的为人之道,更能影响一个人以后的综合素质,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出一些不良现象,如不良网络行为、抄袭、不诚实、浪费、感情用事等等都是行为教育和道德教育问题。随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增多和复杂化,进行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刻不容缓。

2、提高适应与创新能力

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大力开展学生创新教育,是各个大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成功就业等都是极其重要的。

3.个性培养

健全个性的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健全个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其主要标志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等等。

4.社会关系的培养

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阶段正处于性生理机能成熟而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婚恋观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重点之一,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生活与成长,如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各大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出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体系、队伍体系、课程体系、活动体系、 心理普查、建档及咨询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和心理健康科研工作等,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系 构建

1 工作目标与思路

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设施,以“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为主要载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大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强化心理健康意识;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化解心理疑惑,预防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助推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2 党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设施健全

2.1组织体系健全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学工部长、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各分院党总支书记为组员。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中心),负责组织、策划和实施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档、研究及教育,并指导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和朋辈心理热线;二级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心理工作,与学校的心理中心呼应,形成工作协同机制;三级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负责落实校、院的各项心理工作。四级建立心理危机转介机制。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医院建立联系,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2.2硬件设施完备

心理中心占地面积720平方米,设有心理咨询室、沙盘治疗室、心理测验室、团体咨询室、宣泄治疗室、行为训练室,放松治疗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图书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和宣传栏。配有心理测试电脑21台,装有70多个心理测试单机版和网络版软件及各种心理训练软件,购置普通心理实验仪器17台,生物反馈仪2件,音乐治疗仪、脑电波治疗仪各1套,总投资100万元。

2.3师资队伍专业

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给心理中心配备2名专职教师,负责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心理教师有心理学及其相关教育背景,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同时邀请心理教研室有资格证的老师兼职做心理咨询,为学生排忧解难。二级学院的心理辅导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培训,鼓励考取部级心理咨询证书,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3 课程体系

一是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完整的课程计划、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1学分,全校学生必修,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教研室的老师共同授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体验性”教学为主的教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或设计专门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参与中体验,在感悟中获得成长的经验[2]。确保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获得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二是开设选修课。开设了“面对抑郁”、“变态心理学案例”、“青年心理极其调节”和“现代社会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成功心理学”、“心理学英语”等选修课,每年有近一半在校生选修,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4 活动体系

每年组织“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影片赏析、学校十佳心理使者和优秀心理使者评选、大型心理趣味运动会,制作心理宣传栏、心理漫画展、心理微电影,世界睡眠日条幅签名仪式,“给你一只手”公益活动、“爱的抱抱”爱心活动“画心情”书画比赛,征集心理格言软笔、硬笔书法作品、“心理历程”文章、最美笑脸征集等系列活动。

二是发行心理期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心晴》已发行4年。该刊物着眼于普及心理常识,刊登“美丽心灵”主题征文优秀作品,解答热点心理问题等内容。

三是校报开辟“心理平台”专栏。每期校报安排心理指导老师撰稿,分析学生心理案例,介绍心理健康知识。

四是开通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站设有“心闻快报”、“心灵鸡汤”等专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自我心理调解的方法。

五是拓宽心理信息传播渠道。开通了心理骨干QQ群、飞信群、微信圈,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5 开展心理普查、建档和咨询工作

每年新生入校后,逐一接受 SCL-90和UPI问卷普查。发现异常者,由心理指导老师单独约谈,结合心理委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平时观察,最后确定是心理问题重点人的建立重点学生追踪档案,同时指定本班或本寝的同学作对该同学进行心理帮扶,实行动态监测。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及时进行转介,防止重要的危机事件发生。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咨询,根据情况采用个体和团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6 心理科研工作

心理中心的老师在工作过程针对发现的问题进项课题立项、发表文章,有力的支持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需要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服务、全面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实现教育对象的全体化、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3]。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网格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摘 要 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工作情况,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提出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等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系 网格

大学生是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生理发展渐趋成熟但心理却未达到真正成熟。①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和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以期改善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伤现象屡有发生,据各大高校新生心理测评数据显示:大一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8%左右,且该数据有上升趋势。笔者以国内某大学学生为对象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人数98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60人;研究生48人,本科生50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心理很健康的学生比例占31.6%,认为自己心理比较健康的占62.2%,83.7%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而在调查人群中,对于“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哪里”的问题,67.3%的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压力,59.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72.5%的学生选择了情感问题,80.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35.7%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原因,43.9%的学生选择了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20.4%的学生认为如果身边的朋友存在心理问题自己会受到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主动性较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自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国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教育工作体系和平台的整体构建,以及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等多维工作力量的发展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开设各种讲座、建设心理健康网站等形式系统预防,综合服务,精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依旧存在“短板”,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客体缺少参与热情等。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学生明确表示遇到心理问题时会主动求助,60.2%的学生仅表示可能会求助,其他学生均表示不会求助。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向专业化、普及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3 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缺失与不足需要我们正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付出努力,改善现状。笔者认为: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网格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3.1 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学范畴公共限选课。以某大学为例,开设的社会心理学、恋爱与婚姻等心理学相关课程均受到在校生的普遍欢迎,每学期选课均为爆满。笔者调查显示:约86.7%的学生上过或想上心理健康类的课程,76.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知识类的课程列为大学必修课,69.39%的学生获取心理学知识的途径是看书或上网获得信息,只有3.06%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涵盖“在我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解答一些思想问题”、“介绍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等内容。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极大地信赖感和期望值。

而现状是,高校当前开设的心理学限选课、不定期的心理学讲座等课堂容量无法完全满足全体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且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具有随机性、长期性等特点。只有通过设置横向到边的心理学课程,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让心理学知识长期、稳定的伴随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根据学生年级从低到高依次实施通识教育、活动教育、专题教育及提升教育,以增强知识层面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心理学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满足课程讲授的需求。

通过专业化的授课,学生可以系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能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消除对心理学的陌生感,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而系统的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可使大学生在需要心理自助或心理帮扶时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判断并付诸正确的行为,达到既能自助也能助人的效果,更能较大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3.2 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不同层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区别。有明显抑郁、自杀等倾向的个案需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从专业角度介入,由具体事件引发的偶然性心理障碍也许只需要同龄人的开导帮助。调查显示,当面临压力或烦心事时,67.34%的学生愿意向朋友诉说,41.83%的学生愿意选择自己认识或了解的老师进行心理咨询,58.17%的学生愿意选择完全不认识的老师或专家进行求助。而有65.3%的学生明确表示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不同层次的制度、团队和载体,纵向设置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纵向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具有专职教师,并具备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以及从事心理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总体掌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整体规划和安排心理工作;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状况等了解较多,应当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兼职心理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适应和发展等方面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并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班级和宿舍层面应设有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并做好对他们的培训教育,重视他们的作用,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机制,通过开展朋辈互助、同伴教育,建立心理工作一线的监督和预警机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控制心理危机的发展。②

纵向分层的工作体系,为学校动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创造了多渠道的空间和途径,也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帮扶提供了最顺畅最人性化的渠道,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3 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尽管大多数高校均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整体起步较晚,目前其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不愿意求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中,25.76%是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34.84%是因为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和预约方式,还有39.4是因为不相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此外,35.71%的学生不知道“525”的含义,只有29.59%的学生参加过心理活动,50%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了解中心的办公地点和联系方式,但仍有38.7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健康求助要求,因此不关注也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缺乏信任,有些甚至完全不知心理学是什么,更不能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氛围营造。加强对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素养,尤其不可忽视对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学教育。学校同时应重视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并依托他们,以充分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心理活动为载体,提升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除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应当在做好校园内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个别沟通等方式多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共同为大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成长空间,让健康的心理伴随大学生成长成才。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分析与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均发生深刻变化。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对于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度被人们所忽视。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的冲击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仅是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竞争,更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的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以及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强化组织建设,构建“校―院―班”三维一体的心理健康体系

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之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运行。

一是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一级“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组织、策划和实施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档、研究及教育,并指导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为“中心”划拨专项经费,配齐配强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设立专门工作场所,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校的顺利开展。

二是在学院层面成立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本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由于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单一校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应成立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与校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形成工作协同联动机制。

三是在学生班级班委中设置“心理健康委员”,负责落实学校、学院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建立“校―院―班”三维一体的工作机制,实行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层层落实,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三以学生为本,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

1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主体是辅导员,而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具有心理学方面专业的辅导员则尚显不足。专业的不对称性和绝对数量的不足性,要求高校必须立足现有的辅导员实情,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一批具有国家专门机构认证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建立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专家化队伍。

为此,学校应依托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各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老师开展集中性、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通过训,确保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均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学校资助其考取“部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通过内部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2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一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根据师资力量开设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面对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稳定化和持续化。

二是开设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环境的大学生,其呈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譬如,大学新生主要存在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主要面临发展方向模糊、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恋爱困惑等心理问题;大四学生主要存在就业压力、择业困惑、社会角色转变等心理问题;贫困生内心自卑,缺乏自信问题,等等。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出现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朋辈辅导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与支持,提供一种类似心理咨询的帮助。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找帮助,极少数人寻求专业的帮助。因此,学校各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从中招募一批热心助人、热爱心理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强化培训,让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四是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体咨询能够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由于高校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单一的个体咨询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共性问题,团体辅导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五是积极开拓学生“第二课堂”。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心理话剧比赛、心理电影观赏、心理沙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3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

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里学生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思想状况等更加趋于具体真实。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机构多与学校行政机构设在一起,物理距离上远离学生社区,在学生社区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薄弱。

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高校应在学生社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并在学生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教育及咨询活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缩短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拓展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四以预防为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

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是杜绝大学生心理健康恶性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首先,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规律,做到科学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非是偶发事件。学业困难、家庭贫困、家庭重大变故、季节环境因素、男女情感破裂等,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发展规律,主动介入、提早防范,把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其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监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自身认知水平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在新生入学时,对全体新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测试,了解每位学生的气质类型、人格状况、性格特征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对筛查出具有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专门辅导,解除心理危机因素。此外,将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条件以及不同学期的学业状况一并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实行动态监控。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较好地实现了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早监测、早评价、早预防、早介入。

再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转介机制。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辅导与教育,旨在化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对学生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或重性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学校不具备治疗的资质和条件,必须与当地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早鉴定、早转介、早治疗,避免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鉴定与转介机制,防范危机的蔓延和造成更大的损害。

五优化人文环境,发挥文化育人“软实力”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学生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与感染的作用。高校应加强校园规划和环境治理,注重人文景观设计,凝练学校人文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软实力”。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强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动地适应,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在合作与和谐的氛围中,开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局面。提出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发展到现在的不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人才。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个人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三,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是现在的,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

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需要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大型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心理图片展示活动、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建构积极、活跃、健康的校园氛围,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件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沟通、对话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有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断互动,在沟通、交流、互动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和大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要在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中,体现沟通、对话、交流、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第一、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交流互动能够学到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学习和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自己或求助于他人进行很好地处理。

第二、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虽然已经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但还未真正接触过社会。他们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但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学学的课程知识,更需要在父母、家庭的帮助下,在和家长的沟通互动中,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

第三、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接受各个科目门类的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与教师会自己的沟通对话。在沟通对话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多

的学习成长。

第四、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媒体尽量摒除负面新闻的传播,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人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东西,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很多负面的新闻报道最能博人眼球,而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看得人相对较少。鉴于此,需要媒体在沟通对话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媒体环境。

第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水平。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如此,在学生、家长、教师、媒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协作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