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播学视域下政治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域下政治文化研究

时间:2022-07-26 05:20:44 关键词: 传播学 政治文化
摘要:传播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兴起,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独立学科,仍是一个二级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特视角,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传播学领域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问题,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作出的特色贡献。

传播学视域下政治文化研究

传播学视域下政治文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的传播学解读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的传播,其表达形式、运用手段与传播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今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做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学 要素 存在问题 改进策略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即是一种传播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细分到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正确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助于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学要素

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之中,传播过程主要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素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实中的一种传播现象,同样具有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以及作为传播活动的传播目的。

(一)传播主体――教育者。

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来说,传播者就是教育者,是指那些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发出、传播过程中起着控制、选择、加工、传导作用,发挥着教育功能的人或组织。他们是信息的者、传递者,直接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流向。

(二)传播内容――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播内容主要包括符合不同时期的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传播内容是整个传播过程的 “桥梁”,只有信息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接收到,实现了信息共享,传播双方的各自要求获得了满足,传播过程才有意义、有效果。

(三)传播媒介――校园媒体。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即校园媒体。校园媒体是学校与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传播和交流信息的物质工具,包括校园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电台、校内有线电视、校园网、校园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媒体。

(四)传播对象――受教育者。

传播对象即传播内容的接受者,也就是受教育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来说,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根据传播学的个体差异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就是要了解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的差异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传播对象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对传播者信息的接收、理解,对传播媒介的选择都是有主动性的。受传者还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要素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专业特长单一,缺乏传播主体意识。

目前在高校一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他们来自各学科、各专业,有的虽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尽管有些人在实际工作中有了一些积累,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指导,往往不能形成思想体系和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现状影响了传播主体的传播职能。除此之外,很多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传播主体的重要地位,忽视修养和形象塑造,不具备应有的威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育内容片面,忽视受众需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出现轻生活世界,重政治规范的传播内容;轻个体需要,重具有社会价值的传播内容;轻现实教育,重理想教育等现象。传播内容大多是报道学校的各类会议、领导活动、讲话等,缺少来自基层群众的内容,没有来自学生的声音。传播内容抽象、单调,不能获得受众内心的认同。很多高校不敢或不愿直接“面对”学生,对于大学生关心的感情、娱乐、就业、心理咨询或一些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注意疏通和引导。[1]

(三)校园媒体资源利用率低,更新速度缓慢。

由于各校园媒体常分属不同机构管理,各媒体运行方式也有所不同,校园传媒运行中媒体间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突出,媒体间缺乏统筹,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缺乏统一安排,影响了传播效果,进而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另外,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校园媒体资源更新速度跟不上受教育者使用媒体的水平,对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受教育者固有观念强,缺乏媒介意识。

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刻板印象,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学生进入高校后,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接受产生障碍。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表现消极怠慢。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多还处于自发状,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思辨和梳理等能力明显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媒体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法

(一)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目前,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主体是政治辅导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队伍建设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加强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设,即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人格教育及相关技能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上至国家教委,下至各大专院校,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经常性的。通过这些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使他们领会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所要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要求,能够运用传播媒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2]

(二)找准教育内容定位,完成系统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紧跟时代,才能体现出它的效用。在传播内容的定位上,应该是既有适应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是实现超前引领性与现实规范性的统一。传播内容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等,还要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个体的现实性要求,注意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将原则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三)整合已有校园媒体,合理利用新媒体。

校园媒体的互动整合不是简单地组合和拼装,而是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它使媒体资源用途多样化,相得益彰。手机短信、飞信灵活性大,可以传递动态消息;网络传播速度快,不受容量限制,可以第一时间对校园的重大新闻进行全方位报道;校报校刊支配性较强,可以用来对时效性不强的信息进行深度报道。

教育者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教育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

(四)提高受教育者媒介素养,培养意见领袖。

高校通过校园媒体向学生传递媒介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利用媒介时合理表达情感、态度和想法,学会有效利用媒介来完善和发展自身。

另外,在人际传播中,人们对信息的反应和态度是不同的,其中有一部分人表现活跃,他们通过与人分享信息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传播学中称这部分人为“意见领袖”。校园传媒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当有意识地培养“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关心事态发展,有人格魅力,有亲和力,有广泛的交际面,与大学生受众群联系密切,有一定的威信。这些“意见领袖”引导正确的舆论和思想,可以收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视域下政治文化研究: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效果论

[摘要]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传播。受到教育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变受教育者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效果的途径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边界、提升教育主体素质、明确教育个体特点和优化教育内容。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有限效果理论 传播渠道 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效果论的内涵

传播,概括地讲是指符号(或信息)的流动,从传播的目的来看是传者通过传递一定的信息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传播学有限效果理论提出: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制约,任何一种传播的效果都是有限的。根据以上理论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传播活动,它是社会或组织群体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如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并且这种活动在改变受教育者的感情和行为方面的效果有限。

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其传播效果必然受到中介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主体性因素、传播内容因素、传播渠道、传播环境因素。

1.主体性因素

主体性因素包括教育者因素和受教育者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关于自身的自觉和明晰的认识它,包括教育者对自身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和所负担的具体使命,以及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主体意识不强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缺乏驱动力量。其次,主体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的条件,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方面。任何一种素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预期效果。

2.传播内容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是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和效果生成的基本条件。如何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目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第一,“只说一面”与“两面都说”的传播效果。“只说一面”是指教育者只介绍有利于证明自己所阐述观点的单方面证据与事实,两面都说就是指同时也介绍对立方面的观点与论据。只说一面能够对自己的观点集中阐述,但也容易使教育对象产生心理抵抗;两面都说则给人一种“公平感”,会消除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感,但又存在阐述对立观点不易把握,增加受教育者理解难度。第二,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研究表明,在使教育对象形成某种思想观点的过程中,教育内容的情感成份与理性成份的作用有各自的特点。偏重情感的教育内容,能打动受者的感情,改变其原来的情感态度;偏重理性的教育内容能使受者对事物认识深刻,改变其认知与行为。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传播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3.传播渠道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渠道按它所涉及的范围和途径来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人内渠道、家庭渠道、组织渠道和社会渠道;即依靠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几种方式进行。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自我渠道进行的自我教育能够使人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但仅依靠个人修养,忽视社会应有的体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弱化。通过社会渠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主要包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制造社会舆论,进行媒介议程设置等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不同的传播渠道各有优劣,只有充分认识不同渠道的特点和规律,把各种渠道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加强,互为补充,才能增强效果。

4.传播环境因素

传播环境既包括教育者、受教育对象所处、传播渠道以及反馈所处的环境,按环境构成范围的大小,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环境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环境之间常常会产生一些矛盾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群体环境下的舆论影响。个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受到群体习惯、群体规范的限制,这些限制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基本环境,而这些环境都会影响教育对象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如果传播的内容和群体规范产生抵触,或者大部分群体成员持同样的观点,就会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多数成员的声音会越来越响亮,形成一种主导性的舆论,而少数人的声音最终被压下来,甚至持这样观点的人会怀疑自己观点,再加上“从众心理”的作用,这部分人就容易改变自己的观点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倘若传播的内容与全体规范或者多数群体成员所持有的观点不一样,就难以产生效果,甚至会产生很大的负效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日益复杂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各种各样的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对中国的各种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一部分国人对西方思潮亦步亦趋。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依然保持着原本的“革命范式”,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效果的途径

(一)确立教育责任边界

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边界是指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要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任务和意义上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边界。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方面,应该把青少年、领导干部和管理层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边界中的重点对象。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坚定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信念不变,保证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感情不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国体不变。而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不被打乱,这也就要求对市场经济的主导阶层――管理阶层进行到位的教育。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首先要结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合理规划。过去的教育内容主要凸显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这是不能动摇的,但忽略了对市场经济的关注,结果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答,因而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怀疑、漠视,甚至反感的态度。其次,要划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遇到瓶颈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形成市场秩序所需要的秩序意识,缺乏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最基本的成本意识,而这些都应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边界内容之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边界的界定一定要考虑到社会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建设等多重因素,及时调整。

(二)提升教育主体素质

1.树立良好形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可信度。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良好形象必须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入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部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素质建设,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进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分析方法的教育。通过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明确而且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一定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纪律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包含加强其相关理论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相关技能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领会所要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要求,能够较好地运用一定的传播媒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

2.培养“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队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合力。培养专家型队伍可以通过学习传播理论知识,提升传播能力,更新理论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适应社会的发展,灵活应对各种信息。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这不仅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专业教师、新闻工作者和其他社会阶层一起为之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人人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传播者,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多门课程、各个社团,运用多种媒介,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形成传播的合力。

(三)明确教育个体特点

1.研究受众心理特点。受教育者的思想活动规律决定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规律,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又进一步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开展传播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存在着从众心理、服从心理、暗示心理和模仿心理。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受众进行教育时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分析受众的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2.把握受众利益需求。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离开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因此人有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的需要和追求,并且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形成动机,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和力式。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受教育者对与个人发展相关、与日常生活密切的信息有更多的注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必须准确把握其利益需求,采取“结合性”的工作方法,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其发展服务的,从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四)优化教育传播内容

1.注重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一般而言受教育者的心理倾向决定了其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各种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必须注意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尽量选择与受教育者心理倾向相一致的信息,对不一致的信息进行形式上的加工,从而使受教育者接受。在传播受教育者“反感”的信息时,需要将部分信息纳入与教育对象心理倾向性一致的范围,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传达所要传递的信息、观点。

2.借鉴“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指过设置议题影响人们的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也可以利用借鉴“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教育对象的关注焦点和思考方式。第一,精心设置议题。对于议题的设置,既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目标任务,还要兼顾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和大众舆论,另外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进行设置。第二,把握最佳时机。即在“媒介议程”转向“公众议程”相关最强的时间跨度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往往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第三,力求形成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应把教育对象当作积极的、能动的教育客体,关注教育对象的心态和需求,寻求以能够符合和满足教育对象需求的各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形成良好的互动,使教育对象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做出正确的结论。

传播学视域下政治文化研究: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的启示

摘 要: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其在理论与实践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可以被现代传播学所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5W模式”;启示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播实践活动,其构成要素与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高度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传播学关于传播构成要素的基本理论“5W”模式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从而为丰富传播学的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传播学的“5W模式”的含义

“拉斯韦尔(H.Lasswell)最先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1948)一文中提出了‘五W模式’:‘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据此,引申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控制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受众分析(对谁),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1]拉斯韦尔的“5W模式”揭示了一个传播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传播行为的过程及其产生的效果,对后人传播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5W模式”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五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有5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介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这与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类似的。

1.从“传播者——教育者”方面看

“5W模式”中的传播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是相呼应的。从传播角度看,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而思想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直接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富有生气、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把关人”。

首先,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提高传播者的综合素质。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在传播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传播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思想政治素质在传播活动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从传播者方面看,往往过分重视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受到传播者个人因素的重要影响,我们应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成功经验,注重传播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使传播者的把关行为更加有效,更能符合社会的需要。

其次,借鉴典型教育,树立传播者的榜样。“典型教育也叫示范教育。它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典型教育法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它与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是我们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传播者、传媒结构往往失信于民,得不到受众的认可和信任。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典型教育,树立传播者的榜样,提高传播者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例如,中央电视台每年播出的《感动中国》节目,从开播以来,一直都有较高的收视率,极好的观众口碑和业内评价。这档金牌节目,通过榜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来感动人,教育人,成为受到观众认可的精神品牌,可谓是传播者榜样示范的成功案例。

2.从“讯息——教育内容”方面看

“5W模式”中的讯息即传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是相呼应的。传播学认为传播内容是指所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给受众的信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3]

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控制力,加强对传播内容的约束、引导和调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特定信息内容的教育传播活动,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重要的控制力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作为一种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为特定内容的教育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力。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或群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采取的各种约束或引导社会成员的手段与措施。在传播内容日渐娱乐化、呈现低级趣味、报道失实、谣言满天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约束功能,对传播内容的实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和控制。例如,广电总局出台的“限娱令”,就是调控传播内容,引领正确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例证。

3.从“媒介——教育介体”方面看

“5W模式”中的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介体是相呼应的。在传播学里,传播媒介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4]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是指教育主体作用于教育客体时的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的优势,加强传播媒介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分为传统载体和新载体。传统载体包括开会、个别谈心、理论教育、党组织及群众团体组织活动。这些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代,随着媒介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介不断涌现,虽然其在信息的传播中具有自身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多受众接受信息方式的首选,这些新兴媒介严重冲击着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丰富的媒介选择空间,不同电子媒介的共同发展是现代传播的主要特点。但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因此,传播学在进行媒介研究和载体革新方面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把活动、谈心等形式有机地融入广播、电视或网络媒体中增强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恰当地把谈心、组织活动运用到日常的人际传播或组织传播中,丰富传播实践的形式,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传播学视域下政治文化研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传播学的贡献

摘 要:传播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兴起,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独立学科,仍是一个二级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特视角,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传播学领域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问题,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作出的特色贡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传播学;启示;贡献

在我国,传播学从思想政治教育那里汲取了新的经验与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对我国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以往更多地从传播的角度去理解、认识和研究传播活动。目前,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传播学的文章寥寥无几,笔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究传播学的相关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

1.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由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政治组织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1]。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2.传播学的含义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2]。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是借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结果,它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

西方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分别是拉斯维尔、霍夫兰、卢因和拉扎斯菲尔德。1948年,哈罗德·拉斯维尔发表了著名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正式拉起传播学的研究大旗。他的“五W”模式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领域,即传者研究、受众研究、载体研究、内容研究及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有重要意义,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施拉姆。20世纪50年代后,传播学开始传入欧洲,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等国生根发芽。此后传播学又在日本、印度、我国台湾、香港等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等流传[3]。中国内地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传播学,但是我国引进传播学的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还不突出,对社会的影响尚不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从概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传播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传播过程[4],教育已经被看成是一种传播活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传播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受教育者,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宣传教育时所使用的沟通渠道方法和载体,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后所作出态度、行为的变化的反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的贡献

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媒介以及主体对客体的反应这五个方面,对影响传播学中传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实践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传播学研究中的不足与缺陷,从而为传播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1.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须要以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作用于教育对象,而不能以任何个人或小团体的愿望和要求影响教育对象;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和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也必须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为其活动的指向的人。有关教育主体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灌输理论,新时期的灌输理论不仅要求灌输者要坚持灌输对象的层次性,而且要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二,教育主体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着重把落脚点放在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上。

对于传播学中的传播者,笔者认为以上提到的两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新时期灌输理论对传者具有深刻的启示。

第一,作为传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5]。所以,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传播者个人因素如政治素养、知识架构、价值判断等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播者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搜集和选择信息,对受众实际需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更加突出信息的政治性以及教育性意义。

第二,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缺失,他们不能对信息进行充分的筛选、过滤,使得一些“垃圾信息”存在于网络空间里,给受众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作为传播者,要坚持以正确科学态度对待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落脚点放在受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上,而不是自身或团体的利益上。

2.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看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客体性也有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和造就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主体性的普遍要求。主体间性理论告诉我们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

主体间性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传播学的受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认识到受众也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受众的动机是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通过传播获取知识,从而能够自主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必须重视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其次,该理论否定了传播的单向模式,对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类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