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22-07-24 11:54:03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美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绘画创造力为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实践能力。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内容 途径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并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领先的作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19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二、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

国外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的美和丑。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编入这些课题内容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摘要:中学美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绘画创造力为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学教育;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且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现状下,《大纲》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准绳。但是,如何围绕大纲组织教学活动却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把握审美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其次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中学审美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一、中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里所说的审美能力不局限于艺术美,而应当像陆广智在《基础美学》所指出的那样,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我国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看来,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使学生树立、端正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三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即审美能力;二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美丑的初步分辨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理想;三是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美术技能训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创造美的实践,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途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感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形式美感的培养入手。形式美感即学生对构成美术的各种基本语言要素的感受力。这些语言因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将美术语言作为审美对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的讲解可以将学生潜在的对形式美感的认识明晰化,从而加深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音乐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美术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将中外名画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并配上音乐,通过音乐节奏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便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配合教师的讲解,便会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欣赏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就可以配以《黄河号子》等一些激昂的音乐,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的讲述作品的产生背景,并对作品中的美术语言进行一定的赏析。从分析名画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美术语言的能力。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接受了一定的审美感受,而且还获得了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能力。

2.发挥自主性,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自己培养。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上课之前,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任务,让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和欣赏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欣赏,比如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画面主要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搜集资料进行预习以及课前对艺术品初步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比例的协调,构图方法、以及透视技巧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是通过传授美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它实际上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生之本。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需要时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巩固,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教育;艺术创造力

审美教育,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美育”。之所以要重视并实施审美教育,是因为它能够培养并提高初中学生鉴赏美、感知美以及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初中生树立端正的审美观念,使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审美的意识,这样对于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内心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美术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及途径,它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了美术方面的知识以及美术技能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则是培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其形成一整套审美的观念以及审美的情趣。

一、审美教育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1.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中学教育中,体育、音乐和美术是实现中学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而若要实现这一目的,仅仅靠这些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上述三门课程教学来共同地加以承担。尤其是对于美术而言,则更应该突出其自身的独到之处,积极地配合学校各个方面的教育,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入审美教育之中,最终使其形成发现美、发掘美的能力。

2.中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对于中学审美教育而言,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也就是说,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与提高人们感受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并最终形成牢固的审美意识,进而让人们对美、对生活更加地热爱。

二、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1.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美术自身而言,它主要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而出现的,时时刻刻均依赖于形式而存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思维快速发展的时刻,他们在小学的时候便开始接触到美术这门课程,但是那个时候由于智力以及思维发展的限定,并不能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色彩、线条、肌理以及质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来进行把握与领悟;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接触美术时,首先接触的就是美术所反映的各种审美形式,如色彩、线条、肌理以及质感等。学生对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一般而言也仅仅是首先接触到诸如溪水的弯曲流转以及花卉的艳丽等方面的因素,那么学生这时可以通过对上述形式美加以深入地反映与感知,然后便构成了一整套对自然美感知的系统化知觉。要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知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写生之前的引导或指导。

2.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对于中学美术教育而言,最终目的并非仅仅为提高学生鉴赏以及感知美的能力,更重要的则是培养他们对美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创造力,进而不断地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闻名于世的美术教育学家丰子恺老先生就这样说过:“想象对于绘画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可以将有形的事物运用想象将其变成为无形的东西,但是同样也可以运用想象将其变为有形的东西。”初中生的头脑中充满了丰富的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学生们所具备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并引导他们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美术方面的知识,如线条、色彩、构图、质感、肌理、造型以及比例等方面的知识,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学生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

综上所述,“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色彩、形式各异的画面、线条等,而这些线条和画面又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人们要用审美的眼光来发掘美的东西。对于中学美术而言,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思维以及审美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够创造其纯洁的内部情感,最终促进其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审美教育的任务及内容,实施初中美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们发现美的能力。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 中学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今天的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是不能忽视的内容。从做好美术课堂设计、指导美术欣赏和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学 课堂设计 美术欣赏 欣赏技巧 审美创造力

审美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而中学美术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我们作了些思考与尝试。

一、合理的课堂设计是审美教育的保障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轻快、和谐、民主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应给予学生明确的欣赏目标和欣赏方法,并在正式欣赏之前有效渲染出浓郁的艺术氛围。在《我们周边国家的美术――缅甸的美术》(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七年级第十二课)的欣赏过程中,我首先播放了一首缅甸歌曲,班里的景颇族学生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我顺势让学生谈谈对缅甸的绘画、建筑、民居的印象,然后我综合了一下学生所列举的缅甸在绘画、建筑、民居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对邻国缅甸的美术有了一个轮廓上的认识,紧接着以佛教音乐为背景,向学生全面展示了缅甸的宗教建筑、壁画及雕塑等图片,美轮美奂的图片使学生不禁连连惊叹。从学生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是在与“美”同行。只要美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美术鉴赏课,学生完全能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培养起审美意识,同时在经常性的美术欣赏中积累起审美经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只有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各种有价值的美术作品,无论是形象的表现自然美景,还是典型描绘社会生活,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都可以使学生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体验到愉快或其他健康的情感,从它体现的意境和表现的思想情绪上加深对生活的认识,生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欣赏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中学的美术教育不是让学生人人都成为大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如今的新课标下的教材也增加了美术欣赏的部分内容,从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选了不少进来,但因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他们不明白怎样才算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感受美。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加之新课程改革后,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心灵。因而,美术教育要在重技能的同时更重审美发展,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时,更要注重美术的思想、情感,使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二者紧密结合。旧观念的教学活动衡量美术课的教学效果没有重视审美教育,而是看重学生作业技能技巧如何。新课程改革后,认为中学美术教学是一种高文化层次的情感丰富的审美导向活动。

三、欣赏技巧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作为视觉造型的艺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艺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形式,诸如笔墨、线条、色彩、造型、肌理、质感等。对审美形式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现代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将特定的审美形式与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等各种技法训练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加强对审美形式的认识,才能获得最好的、美的解读。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是其独有的绘画语言。笔墨的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快慢、顿挫、刚柔,构成了画面的变幻莫测、气象万千。如果脱离了对中国绘画的临摹、写生等来谈笔墨,就形如纸上谈兵,流于形式。没有对审美形式更深入的认识,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美术欣赏课不应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让学生进行临摹,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四、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归宿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优化非智力因素

[摘要]智力因素能够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但能够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干,而且能够决定其是采用消极或积极的方式,勤劳或懒惰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而审美教育则要求提升相关的审美观。本文主要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优化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教育优化非智力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入,非智力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学美术教师想要让学生提升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就需要从美、情入手,用鲜明且合理的美去感染学生,用最真实的情感去打动学生,使其学会主动学习。这就需要积极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且对探究学习有相对顽强的意志。

一、美术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绘画能力。除此之外,美术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审美的判断、知觉以及趣味等适当进行训练,让其能够实现结合统一。

1.形式美感。

学生在初步学习和接触美术时,首先会接触到人们审美的方式,也就是接触各种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例如肌理、色彩、线条以及质感等。学生可通过对形式美的感受来形成对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感知。美术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和深入分析,可通过写生以及临摹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

2.审美情操。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使人们出现情绪感化的情况,比如《蒙娜丽莎》这幅画就征服过很多人,使其能够从画中感受到爱美的情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发掘美术作品中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爱美情操。

3.审美理想。拥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就会出现不同的审美感受,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够折射出艺术家的审美观点,以及当时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美好并且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让欣赏者在审美中感受到愉悦,能够达到正面并且积极的审美观教育。

4.审美创造力。美术教学不是将鉴赏美以及感受美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提升其学习的技能以及知识。这个年纪的学生对生活充满想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这一主要特点来引导,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转变为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需要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基础条件,在学生学习相应技能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

二、审美教育和优化非智力因素需贯穿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属于欢乐教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得到美的熏陶。一般情况下,美感的产生是直观的,人们对色彩、声音、形体以及线条等内容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美感,继而感到心旷神怡,并且精神生活能够变得愈加充实和多彩。由此可知,美感的产生与人的心理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在让学生接受美感教育下,还需要调动学生的相关心理变化,总而言之就是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首先,学生需要有学习的动机,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其能够对美术产生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次,美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充分利用美术的特点以及相关优势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仪器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坚持前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绝不轻易言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与课程相关的短视频以及图画等,让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可让学生自由进行讨论和交谈观看过的视频和图片,把心中所想说出来。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让学生集体外出写生,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将心中对美的感受画出来。如果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难题,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开导,正确引导学生,让其明白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能够学会在下一次遇到难题时不轻易放弃,从而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由此可知,将审美教育和优化非智力因素贯穿于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

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善于启发,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从而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融进艺术中。